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10年福鼎野生白茶

找到约86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中国白茶始祖:太姥娘娘身份考述

太姥娘娘与“绿雪芽”:一个传说的文化隐喻

太姥娘娘雕像

1982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名叫《太姥山民间传说》的小书,收集太姥山民间传说37个,其中有一个名曰“绿雪芽”,全文如下:

太姥山“绿雪芽”,是驰名中外的名茶。

绿雪芽,俗名“白茶芯”,形状纤细柔软,毛茸茸的,呈银白色,又叫“银针”、“白毫”。它的次品叫“旗枪”,因为叶子如旗,芽尖似枪。这种茶,是一芽一叶采下来制成的。

绿雪芽是佳树。它不但可以饮用、药用,传说过去人们用鸿雪洞那株老茶的根雕凿成茶杯,不用茶叶,热水一冲,便有绿雪芽茶的味道。出远门的人,用它作小碗,途中倘若遇到黑店、坏人暗下毒药,那碗很灵验,即刻现出黑色的瘢痕来。

鸿雪洞上那株绿雪芽茶,是太姥山脉绿雪芽的始祖。传说它是尧时太姥山下才堡村的穷家女子蓝姑培养的。她因避难栖居太姥山中岩洞庵里,一天偶尔走到鸿雪洞上,发现荒草丛中,有株与众不同、亭亭玉立的茶树。她锄掉荒草,给茶树培土,并用鸿雪洞口的丹井水浇灌。春去秋来,那茶长出绿雪似的晶莹碧透的叶芽。她采叶芽制茶,叫“绿雪芽茶”。

这茶,用山泉水来泡,就格外清甜、芬芳。每当穷苦的才堡村父老悄悄来探望她,她都用绿雪芽茶来敬乡亲。品尝过的,都赞不绝口。一年,才堡村中穷人孩子患麻疹,幸亏她施舍了绿雪芽茶,救了不少人命。因此,人们便称它为“仙茶”了。蓝姑乐善好施,便把这茶传给山下穷人栽种;岁岁萌芽,绿雪芽茶遍野皆绿了。

春花开了又谢,秋月圆了又缺,过了好多年后,蓝姑仙去了。人们很感念她,每当夜深更静,山月皎皎,大家在传声谷呼唤她。这声音传到天上,蓝姑听了很感动。于是,每年七月七日,她在望仙桥上与人们会面一次。这天,她驾五色龙马,衣袂飘飘,环佩叮当,面如芙蓉,细眉弯弯,很是慈祥。

此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在鸿雪洞旁,为她造了石墓,白云寺上,为她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遗像,并尊称她为“太姥娘娘”。至今,每年三月清明,还有人把新采的绿雪芽茶,用红漆供盘盛着,放在她遗像前祭奠她哩。[1]

据了解,为了编写此书,编写组抽调当时的福建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宁德地区文化局和福鼎、宁德、福安几个县的作者组织了一个采风组,深入太姥山地区采录,再由采录作者整理后编成此书。上面这个“绿雪芽”的传说也是采自民间,在太姥山地区口口相传已久,对研究太姥山文化和福鼎白茶文化,是个值得重视的“遗珍”。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间是文化发展最肥沃的土壤。21世纪初,随着福鼎白茶产业的发展兴盛,福鼎白茶文化的挖掘、整理乃至新的建构被提上议事日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源头指向太姥山的福鼎白茶,其文化的源头与太姥娘娘的紧密关系也越来越明晰,伴随着“天下白茶,源于太姥”“太姥山是一座白茶山”等概念的不断强化,“太姥娘娘是中国白茶始祖”的认知也获得广泛的认同。所幸的是,富于创造力的老百姓在上个世纪乃至更早时候已经以口头的形式为我们创作和保留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太姥娘娘与福鼎白茶”的传奇故事。

太姥煮茶图 佚名 作

这个传奇故事很短,但内涵很丰富。“在这个生命力极强的民间传说中流淌着一个源远流长的茶叶起源的故事。”[2]它以一种文化隐喻的方式,触发我们去联想福鼎白茶的前世今生,去理解一株伟大植物与一位女神之间的“亲密”关系。它以平实无华的语言,传递了至少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信息:第一,传说的主人公“太姥娘娘”本是尧时太姥山下的穷家女子,救苦行善于人间,“仙去”后被尊为“太姥娘娘”;第二,太姥娘娘救苦行善的主要“媒介”就是“绿雪芽”茶;第三,每年三月清明,人们用红漆供盘盛着新采的绿雪芽茶祭奠太姥娘娘。

以上几个信息展开来说,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太姥本为尧时太姥山下的穷家女子,因为救苦行善于被尊为女神。这个信息实际上透露的是,太姥山地区在远古时期的族群生存情况,它告诉我们,“在上古时期,太姥山所处的闽浙一带,并非中土之外的孤寂之地,而是南方古代人类活动的活跃地带”[3]。近年的考古发掘,也应证了早在5000年前,太姥山地区已有较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地处太姥山下店下镇的马栏山遗址及附近的洋边山遗址、后保栏山遗址,以及太姥山镇彭坑村后门山遗址都在证明,在巍峨太姥山和澎湃东海的间隔地带,生活着被称为闽越或瓯越之一部分的先民,他们在太姥山地区饭稻羹鱼,发展出了最早的太姥山区域文明,而“太姥”就是他们之间最杰出的代表。民国郭白阳把“太姥”称为“八闽人祖”。[4]卢美松先生认为:“太姥是先秦乃至帝尧时代被尊为始祖母的女性,她和她的子孙们是开发福建及其毗邻地区的拓荒者。”“远古时代在福建及其周围分布着众多的原始氏族和部落,他们就是闽族的先民。这是由女性酋长领导的氏族社会,而他们的始祖母被后世尊称为太姥或太母。”[5]

回到太姥娘娘与茶。学者王宏甲先生在《太姥娘娘,人类的茶之母》一文中认为:“尧的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如何?……茶最初是作为药用的,后来从药用过渡为茶饮。以此看,蓝姑采山茶治麻疹的故事发生在尧的时代,在时间上是可能的。”[6]

从种茶到制茶:福鼎白茶的神圣性“基因”

“绿雪芽”古茶树

我们再看这个传说第二个值得关注的信息,就是太姥娘娘主要是通过“绿雪芽”茶这个“媒介”实现其救苦行善,首先是她发现了鸿雪洞旁那株与众不同的茶树并进行培育;其次她施舍了这绿雪芽茶救治了不少患麻疹病孩;再次她把这茶传给山下穷人栽种,使绿雪芽茶广泛种植。那么,这株“绿雪芽”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株茶?

其实这株绿雪芽,除了进入了民间传说,科学研究者对其也早有关注。陈椽教授的《茶业通史》就记载了这株野生茶树:

在我国东南茶区,福建的野生大茶树也分布很广,1957年和1958年,在闽南和闽西以及闽东北茶区陆续都有发现。如福鼎太姥山上的最大茶树,高达6米以上,主干基部直径18厘米,周围35厘米,树冠直径2.7米,分枝离地高达2.5~3.4米,叶长17厘米,阔5~6.6厘米,叶脉10对。[7]

茶树育种专家郭元超等1957年开始就对这株绿雪芽茶树为重点的太姥山野生茶树进行跟踪考察,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太姥山独特的区位特点和日照、土壤等条件,为野生茶树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8]吴祝平先生在《闽东茶叶溯源商榷》一文中,以野生茶树的发现来证明闽东是古老茶区。文中说闽东野生大茶树主要分布在北纬26.5—27.5度之间,即分布太姥山系海拔800—1000米之间的乔木林或次生林中,而这与贵州省野生茶分布纬度相近,可见闽东亦是茶树原产地之一。[9]学者王宏甲认为:“中国不止西南有野生茶树,南方不少地方都有,如武夷大红袍、福鼎大白茶等,都有高大的野生古茶树。”[10]现在制作福鼎白茶所采用的品种之一福鼎大白茶就是由太姥山的野生茶树繁殖而来,这株名为“绿雪芽”的大白茶母树被称为“真正意义的白茶生产历史见证的‘活化石’”[11]。以上为“太姥娘娘手植绿雪芽”这一古老的故事传说的合理性准备了科学的旁证。

“绿雪芽”石刻

除此之外,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其核心方法与运用晒干或自然晾干的上古先民采用的制茶法相同,与太姥娘娘为小儿治疗麻疹的制茶(实为药)方法相同,这就容易使人联想,如今这种原始而生态的制茶工艺是否就是沿袭当年的“基因”。再加上白茶的药用功能,比如卓剑舟在《太姥山全志》说的:“绿雪芽,今呼为白毫,香色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产者为最。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12]就更加使福鼎人民坚决地认定,太姥娘娘是一个像神农一样,第一个发现白茶的药用保健功效,并不遗余力培育和推广白茶的“始祖”。“或许早在蓝姑生活的时代,人们就已发现了野生白茶的这一特殊药用功能。由于防治小儿麻疹的机缘巧合,蓝姑采山茶煎汤治疗病孩的方法得以在民间传播。此后,人们为了保存此治病秘方,尝试将野茶树的嫩叶采摘晒干以方便保存,从而发明了最早的天然晒茶法。而白茶也由此慢慢从药用过渡到日常饮用,并获得大量栽培,最终造就了今日福鼎白茶产业的繁荣。”[13]

关于白茶的培育和推广,还有一个故事也在太姥山地区广为流传:

陈焕,湖林头村人,光绪间孝子,家贫。一日,诣太姥祈梦,姥示种绿雪芽可自给。焕因将山中茶树移植,初年仅采四五斤,以茶品奇,价与金埒,焕家卒小康。自是,种者日多。至民国元年,全县产量达十万斤矣。[14]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出版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的《太姥山全志》,讲的是绿雪芽从山上被培植到山下,成为寻常百姓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托,并逐渐推广发展成为一个产业的过程,有意思的是,即便是这样一个很有现实性和纪实色彩的故事,福鼎人也没忘了,最初还是缘于太姥娘娘的梦示。

我们发现,以“绿雪芽”为代称的福鼎白茶,从茶种开始,到茶叶制作,乃至产业性的发展过程,处处闪现着太姥娘娘的“身影”,其与女神的关系如此紧密,其神圣性文化“基因”竟如此强大!

从民间到官方:“中国白茶始祖”的身份确认

“中国白茶始祖·太姥文化传承礼”

自古以来,这位女神和以她命名的这座名山,有一个神圣化的过程,笔者对相关史料和事实进行梳理,发现至少有4次国家层面对女神的敕封或敕祭,先后是“尧封太姥”“汉武帝令东方朔授封”“唐玄宗敕春秋二祭”和“闽王封为西岳之神”,这4次敕封或敕祭,都是太姥被纳入华夏文明谱系的重要事件,也是“太姥”神圣化的过程。(详见《从“尧封太姥”到“白茶始祖”:“太姥”的神圣化过程》一文)而在福鼎民间,自发对太姥的祭奠仪式也一直存在,这是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对“太姥”神圣化进程的推动。比如,福鼎市的道教界沿袭东汉王烈《蟠桃记》的道教“视点”,视太姥娘娘为道教神灵,在传说中太姥飞升的日子——每年七月初七,举行对太姥娘娘的祭典。佛教界则视太姥为护法神,命名曰“太姥娘娘菩萨”,太姥山几乎每个寺院都有“太姥圣殿”供奉太姥娘娘,他们也会在每年七月初七举办法会。太姥山地区的信众则会在七月初六或者更早就来到太姥山,参加各种形式的祭拜仪式,或是在七月初七凌晨0点为太姥娘娘烧“头柱香”。

而福鼎茶界,更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对这位白茶始祖的崇敬。如从2012年开始每年一届的福鼎白茶开茶节,都相应的举办太姥娘娘祭祀活动;从2020年开始开始,太姥山白茶商会联合有关部门,在太姥山上太姥娘娘雕像广场举办“白茶始祖·太姥文化传承礼”;作为“绿雪芽”茶品牌名称的拥有者福建天湖茶业有限公司,不但在其绿雪芽白茶庄园内建了“太姥庙”供奉太姥娘娘,而且还每年举办以祭奠太姥娘娘为核心内容的“头采节”。以上活动,基本都包含向太姥娘娘进香、诵读《太姥娘娘赋》,向太姥娘娘献礼、呈茶等等一套特别的礼仪,表达对“白茶始祖”的礼敬。

民间自发的“太姥祭祀”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6月27日,在太姥山一片瓦举行的福鼎大白茶始祖公祭仪式。公祭仪式由福建省茶业协会会长主持,省、宁德市、福鼎市各级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茶业界代表等参加,在礼炮、唢呐和畲歌声中,主祭、陪祭为生长在一片瓦鸿雪洞旁的“绿雪芽”古茶树施以包括上香、采茶、送茶等一系列祭奠礼仪。省林业厅在仪式上宣读了关于对绿雪芽古茶树保护的批文,正式宣布把这株富有传奇色彩的古茶树列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单。同时,主办方还为绿雪芽古茶树碑并举行揭碑仪式。

这次官方举办的太姥祭典,对太姥信俗文化和福鼎白茶文化的传统继承和新的建构都极具标志性意义,它既是福建省官方对历史以来“太姥祭典”国家传统的延续,也是对“用红漆供盘盛着新采的绿雪芽茶祭奠太姥娘娘”这种民间习俗的提升,诚所谓在尊重历史传统基础上的守正,又是一次拓展新的文化内涵的创新。

不可否认,在太姥山地区,小规模的类似“用红漆供盘盛着新采的绿雪芽茶祭奠太姥娘娘”这种民众自发行为一直存在,表明了作为“白茶始祖”的民间认同已根深蒂固并生生不息,但随着福鼎茶产业的发展,这种认同逐渐扩大,并且上升到政府的层面并得到了官方的确认。这次“太姥祭典”的最大价值,就是在女神信俗和产业发展之间寻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契合点,即从官方的角度,把太姥娘娘认定为“白茶始祖”(当时还是“大白茶始祖”),换句话说,就是政府成功确定了绿雪芽作为福鼎白茶母树以及太姥娘娘作为“中国白茶始祖”的神圣形象。

写于2022年10月28-11月2日

参考资料:

[1]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福建分会主编、《太姥山民间传说》采风组采编:《太姥山民间传说》,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7-78页。

[2] 王宏甲:《太姥娘娘,人类的茶之母》,中共福鼎市委宣传部编:《华茶故里——众说福鼎白茶》,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80页。

[3] 张先清:《绿雪芽:一部白茶的文化志》,河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第20页。

[4] (民国)郭白阳:《竹间续话》卷三,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47页。

[5] 卢美松:《太姥考略》,《闽中稽古》,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85-586页。

[6] 王宏甲:《太姥娘娘,人类的茶之母》,中共福鼎市委宣传部编:《华茶故里——众说福鼎白茶》,第77-78页。

[7] 陈椽:《茶业通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8] 郭元超、叶乃兴、肖丽平:《太姥山野生茶树考查报告》,《茶叶科学简报》,1985年4月2日。

[9] 吴祝平:《闽东茶叶溯源商榷》,《闽东茶文化探源》,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6月,第104页。

[10] 王宏甲:《太姥娘娘,人类的茶之母》,中共福鼎市委宣传部编:《华茶故里——众说福鼎白茶》,第81页。

[11] 陈兴华:《福鼎白茶》,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8页。

[12] (民国)卓剑舟:《太姥山全志》卷八“方物”,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1页。

[13] 张先清、叶梅生:《太姥文化: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574页。

[14] (民国)卓剑舟:《太姥山全志》卷九“杂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0页。

-END-

来源:爱在太姥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盒一码,稀世珍品:王府山荒野老树

  内容提要:

  自【王府山荒野老树】产品预告信息发布以来,受到了行业内众多的关注,许多品鉴过王府山的人,都对王府山的口感滋味大加赞赏,但感叹其数量稀少。从白茶到野生白茶,再到独一无二的王府山,这种稀缺从来不是人的有意为之,而是受其客观条件的限制。错过,有可能会后悔一生。

  天子骄子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

  林崖之间,偶然生出,

  虽非人力所可致。

  自古野生白茶稀有独特,

  王府山之白茶也如是。

  白茶本身产量稀少,仅占中国六大茶类中1%左右,据中国茶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白茶总产量2.52万吨,福鼎作为中国白茶的核心产地,2017年的白茶年产量为2.46万吨。

  白茶本身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福鼎地处闽浙交界的东海之滨,高山密布,云雾缭绕,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福鼎所产白茶,香气清纯,滋味醇爽,成为中国白茶的重要产地,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特征,也成为白茶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白茶中的瑰宝 ——野生白茶

  福鼎白茶品种集中在大白茶和大毫茶,2016年年底,据农业部门的统计,福鼎全市,白茶树的种植面积,是21万亩。其中,大毫茶园面积为15万亩,大白茶园面积4万亩,其余为2万亩的小菜茶品种。而与茶园茶相区别的野茶,则因数量稀少而无法进行统计。

  相对于改良后的白茶产量,原始野生白茶的产量用“极为稀缺”来形容最为恰当。作为白茶母系茶树的野生白茶树生性敏感,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虽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能赋予茶树的生长以沃土,但茶树依然会分布在深山沟壑里的偏僻角落,和周围的植被交错杂生,极难发现,且数量微乎甚微。

台地茶

抛荒茶

荒野茶

  野茶是相对于台地茶所区分的概念,普遍分为栽培型的野茶(抛荒茶)和自然型的野茶(荒野茶)。抛荒茶始于茶园茶,后无人打理修剪之后日渐抛荒,生长出自然形态,在茶树生长中相对还属多见,但自然型的野茶却因为其生长繁殖习性以及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就显得极为难得了。

  你确定喝到的是真正的荒野茶?

  自然型生长的野生白茶之所以难得,除了产量少以外,更是其口感的独特性与普通抛荒茶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茶冲泡后的香气滋味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喝到好的茶可以透过杯中之水知其生长的地理,从而产生心旷神怡之感,这显然与茶叶所厚积的内质相联系。

  普通抛荒茶虽然长期无人打理,生长环境相对自然,但始终处于不可避免的人为干扰的状态下,近年来市面上拿几年的抛荒茶当做野生茶卖的防不胜防,品质上却是天差地别,欺骗的无非是没有真正喝过野生茶的人。

① 抛荒茶

② 荒野茶

  一者茶园茶本身就处于人为精心照料的状态下,一旦失去管理,受病虫害侵袭会更加严重,自我修复能力也远不及野生茶;

  二者抛荒茶一般都在农田或者其他与人的居住环境较近的位置,受到城市污染侵害的可能性远大于野生茶;

  三者抛荒茶所处的海拔一般较低,而高山云雾出好茶,茶树喜阴,最佳生长海拔高度为600-800米,这是一般茶园茶和抛荒茶都难以企及的。

  如果再加上野生茶的树种、树龄、光热条件、降水条件、腐质生物等能够影响口感和内质的要素,相比之下,若是抛荒野茶,一饮则原形毕露。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种茶的茶农放弃茶园而去往城市务工,抛荒的野茶产量相比之前有所增加,但是纯属野生的荒野茶就完全需要依靠大自然的馈赠,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这样下来,市面上那些普遍存在的把抛荒茶当做野生茶卖的现象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王府山没有对手

  王府山野生古茶林在2014年被人们发现,历经福建省和福鼎市等农业相关部门组团考察调研之后,发现王府山上孕育了1000余棵优质荒野茶树,其中百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树(树龄范围约120-300年之间)数量126棵。

  品种丰富齐全,涵盖群体菜种、菜茶变种紫芽茶、福鼎原始品类白毛茶、福鼎大白茶变种等多个珍贵稀缺类别。

紫芽茶

大白茶

群体种

  这里要重点提一下王府山所发现的野生茶树品种的问题。自1857年福鼎大白茶以及后续品种陆续研制成功之后, 人们所种植的白茶品种多集中在后者,而白茶的原始品种菜系种类因为产量问题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而王府上所涵盖的白茶种类大到现在所熟知的福鼎大白茶变种种类,小到原始品类白毛茶以及多个群体菜种,品种之齐全,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地方可以与之匹敌。

  王府山是福鼎白茶三大核心产地之一的管阳镇最高峰,属南山山脉的一支,是当之无愧的核心中的核心。

  王府山自身海拔高度1113.6米,正好处于优质白茶生长的绝佳位置。秉承福鼎自然条件的福泽,王府山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相比其他地方更为明显,全年降水达2040.8毫米,整个山脉自然溪流纵横,有强大的地表及地下径流水源网络。

  全年无霜期长达228天,昼夜温差大,常年云雾缭绕。王府山物华天宝、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优质野生茶树的生长提供了物质保证。

  高山野韵,仅此一家

  王府山野生白茶拥有着所有自然型荒野白茶的共性,品质优异,量少而稀,但不同的是王府山的自然环境相对于其他地方更加优越,这也为王府山荒野老树独特口感的原因所在。

  品饮王府山的感受,是可以用惊艳来形容的。满口玉液琼浆,野性如野马奔腾,韵味高远,仿佛蕴藏天地芳华,灵动而饱满,苍劲馥郁而富有张力,一时间竟会忘记是饮白茶,而赞其自为一种。

  受茶树树龄和内质的影响,其耐泡程度也明显异于其他白茶,十五泡有余而甜润香不改,堪称旷世奇才。

  错过,是后悔也无法挽回的可惜

  茶虽优异,却因稀有而弥足珍贵。

  一来本身茶树数量有限,茶树未经修剪,虽老而成茶率低,可采之数甚微;二来分布在深山沟壑的各个角落,若要采摘需跋山涉水,辟路而行,险象迭生,采摘也极为艰难。

  最为关键:只此一山,再无二地。

  为保证茶叶的品质和生态不被破坏,我们能采摘的数量也极为有限,不知什么时候,就再也没有了。遇见了就真要喝上一次,否则因为错过,真可能会后悔一生。

  *每一盒都配备唯一收藏编码,一盒一码,限量珍藏。

  生而不凡,自为一种

  玉液琼浆,王者风范

  超乎寻常,旷世奇才

  一盒一码,限量珍藏

  稀世珍品——王府山荒野老树

  【成茶多不易 · 妙品终不负】

  点击收看完整视频

  ▼

首届中国白茶交易大会启幕在即!亮点剧透来了

一年一度的福鼎白茶开茶节即将拉开帷幕。

据悉,首届中国白茶交易大会暨第十二届福鼎白茶开茶节将于2023年3月26日至4月2日举行。为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活动情况,扩大活动影响力,3月22日,福鼎市举行首届中国白茶交易大会暨第十二届福鼎白茶开茶节新w发布会。

福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蔡梅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梅宇,福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文生,福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煦,福鼎市委原调研员、中国白茶始祖太姥文化研究会党支部书记刘学斌出席发布会,介绍了活动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发布人蔡梅生首先介绍了首届中国白茶交易大会暨第十二届福鼎白茶开茶节的总体情况。本届大会以“三茶统筹、礼敬太姥、福泽天下”为主题,主要活动内容包括中国10km精英赛、中国白茶始祖·太姥祭典、中国白茶荟、灯光迎宾秀、开幕式、中国白茶核心主产区茶青交易市场开市仪式、中国白茶交易大会——高质量发展主题峰会、福鼎白茶电商直播季启动及茶旅等。本次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全程将持续7天左右,是历届开茶节规模最大、亮点最多、影响力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开茶节首次将太姥祭典活动纳入开茶节活动范筹,坚持文化铸魂、赋能发展,以“中国白茶始祖·太姥祭典”为载体,传扬“乐善好施、仁爱奉献、赐福众生”的太姥精神,打造白茶产业标志性文化图腾,将太姥山塑造成白茶茶人乃至世界茶人的朝圣地、寻根地,让“天下白茶、源于太姥”成为全体茶人的集体意识和共同价值。同时,开茶节期间将举办首届中国白茶交易大会,聚焦白茶品类,以福鼎为中心,辐射至全国各白茶主要产区,宣传推广白茶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以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为核心的特色产区活动,以有效带动茶旅与茶周边等相关产业发展。

在随后的记者提问环节,与会记者围绕中国白茶交易大会为何落地福鼎?中国白茶始祖太姥娘娘的身份认定,举办中国白茶交易大会的目的,以及活动总体筹备情况等问题进行提问。

有记者问,听说今年的开茶节,有别于往年的一个亮点,就是把“中国白茶始祖太姥祭典”作为“重头戏”,请问太姥娘娘作为中国白茶始祖这个身份定位,依据在哪里?或者说,我们应该怎么认识太姥娘娘作为中国白茶始祖这个身份?另请“剧透”一下“中国白茶始祖太姥祭典”的具体流程。

主办方回答,太姥作为“中国白茶始祖”的身份定位,起码有以下几个依据:

第一、从地域特点看。福鼎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依山傍海,云雾多,土壤肥沃且偏酸性,水资源丰富,十分适宜茶叶的生产种植。而以太姥女神命名的太姥山,其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亦堪称茶树的“人间福地”。

第二、从茶种资源看。福鼎是国家级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原产地。前者于1965年和1973年两次被全国茶树品种研究会确定为全国推广良种,号称“华茶1号”。近年来种苗推广达全国17个省。而福鼎大白茶的源头就在太姥山,1957年福建茶树良种普查,专家就发现太姥山区有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存在,而且相传太姥发现的“绿雪芽”野生古茶树恰恰生长在传说中太姥修炼的地点鸿雪洞附近,现已被福建省绿化委列入“古树名木”保护目录。“绿雪芽”古茶树,是真正意义的白茶生产历史见证的“活化石”。

第三、从制茶工艺看。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其核心方法与运用晒干或自然晾干的上古先民采用的制茶法相同,与太姥为小儿治疗麻疹的制茶方法相同。再加上白茶的药用功能,就更加使福鼎人民坚决地认定,太姥是一个像神农一样,第一个发现白茶的药用保健功效,并不遗余力培育和推广白茶的“始祖”。

第四、从产业发展看。关于白茶的培育和推广,民国《太姥山全志》中记载一个故事,讲的是绿雪芽从山上被培植到山下,成为寻常百姓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托,并逐渐推广发展成为一个产业的过程,也是跟太姥女神有直接关联。

第五、从文化认同看。在太姥山地区,民众自发的小规模的把太姥作为“茶祖”的祭奠一直存在,表明了作为“白茶始祖”的民间认同已根深蒂固,随着福鼎茶产业的发展,这种认同逐渐扩大,并且上升到政府的层面。如从2012年开始的福鼎白茶开茶节,虽然没有像今年这样专门的祭典活动,但也都有相应的祭祀环节;从2020年开始开始,有关部门举办“白茶始祖·太姥文化传承礼”。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6月27日,福建省农业部门、宁德市人民政府等在太姥山一片瓦举行的福鼎大白茶始祖公祭仪式,这次官方举办的太姥祭典,已正式把太姥作为“中国白茶始祖”来祭祀。

基于以上,主办方认为,太姥是“中国白茶始祖”。

整个祭典分得茶、传茶、祭祀3个环节,得茶在太姥山一片瓦举行,主要是7对金童玉女在福鼎白茶母树和转世灵茶上才得圣茶,然后圣茶通过77位传茶使者沿着太姥山观海栈道一路传到太姥娘娘雕像广场,把圣茶敬献给太姥之后,举办祭祀仪式。整个祭典仪式以汉唐风为基调,力求创新,借助专业团体的力量,每个环节既有对传统的还原,又与时俱进,并进行艺术化的包装,使整个祭典具备仪式感、艺术感、观赏感。

记者问,相较于往年开茶节系列活动,今年的中国白茶荟活动元素丰富,请问举办中国白茶荟的目的是什么?中国白茶荟的活动亮点有哪些?

主办方回答,今年的开茶节将举办一场以中国白茶荟为主题的展销活动,汇聚国内白茶各产区的白茶产品,还为各产区、企业、协会在本次中国白茶荟的舞台上安排了专门的产品发布活动,可以让民众更加深入地了解白茶产业。

中国白茶荟上,会和泉州德化白瓷(陶)开展双白联合主题活动,包含了白瓷(陶)制作互动、白瓷(陶)产品展示、白瓷(陶)围炉煮茶体验等活动内容,互动性强、形式新颖,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

与梦幻西游的主题互动区,借助网易梦幻西游这一重磅IP,提升中国白茶知名度,梦幻西游和福鼎白茶的联名产品、联名宣传片也是吸引眼球的一大特色。为了让群众有更好地观展体验,还特别安排了2023年春季美食节、民俗非遗表演穿插在这次的中国白茶荟当中。

希望能够借本次活动,发挥桥梁作用,各白茶产区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中国白茶品牌,实现产销互通、经验交流、市场分享的目的;通过来自全国各产区的白茶产品及白茶周边衍生品,让群众更加深入了解白茶这一茶品类,进一步提升中国白茶品牌影响力,最终达到提升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记者问,福鼎白茶开茶节已经举办了11届,首届中国白茶交易大会暨第十二届福鼎白茶开茶节有什么不同?目前筹备情况如何?

主办方回答,福鼎白茶开茶节从2010年3月28日在中国白茶原产地福建省福鼎市点头镇开始举办以来,至2022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去年福鼎白茶开茶节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进一步把“福鼎白茶开茶节”的品牌传承和延续,今年我们着重围绕弘扬中国白茶始祖太姥文化,深入策划以“三茶统筹、礼敬太姥、福泽天下”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白茶交易大会暨第十二届福鼎白茶开茶节,将博大精深的太姥文化资源导入白茶文化体系,促进白茶文化与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畲族文化等传统文化融合。

第十二届福鼎白茶开茶节的最大不同就是今年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宁德市人民政府和福建省供销合作社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白茶交易大会落地福鼎,和开茶节一起举办。

主要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10km精英赛3月26日上午在白茶大道举办;

中国白茶始祖·太姥祭典将于3月29日上午8:00-10:30在太姥山景区举办;

中国白茶荟于3月29日—4月2日在鼎文化公园举办,包含“吃在福鼎”2023春季美食节、民俗文化展示,其中29日下午14:30-17:00开市、领导专家巡展;

时光茶会于3月29日12:00-21:00在桐山溪溪江坝步行桥至八角亭段(长约300米)举办;

灯光迎宾秀于3月29日晚19:45—21:30在桐山溪畔(彩虹桥以南)举办,东岸为500架无人机起飞机场、西岸为观众观赏地,表演区域为桐山溪临水上空;

开幕式于3月30日上午9:00-12:00在点头镇观洋举办,将有人类非遗·福鼎白茶主题大秀表演,届时央视、省台等会进行现场直播;期间,上午10点左右还将举行中国白茶核心主产区茶青交易市场开市仪式;

首届中国白茶交易大会—高质量发展主题峰会于3月30日下午15:00在金龙大酒店三楼金龙厅举办。

活动期间,还将开展福鼎白茶电商直播季启动及茶旅等相关配套活动。

为了办好此次论坛,福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2022年底就已经开始了前期筹备工作,3月初,福鼎市委、市政府都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决定成立首届中国白茶交易大会暨第十二届福鼎白茶开茶节工作筹备小组,筹备组下设会务秘书组、宣传直播组、后勤保障组、卫生防疫组、安全维稳组、市容市貌组、现场活动组等七个组,随后开始了紧锣密鼓地筹备工作,目前各项筹备工作积极有序地推进,具体细节将逐步落实和完善。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