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普洱茶定义为: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银生城产的茶叶,应该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没有固定名称的云南茶叶, 也被叫做“普茶”逐渐成为西藏、新疆等地区市场买卖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词也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除按普洱茶特定加工工艺制成外,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原料和加工都必须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这四大茶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和南部边陲,分布在澜沧江两岸,与缅甸、老挝等国家接壤。
栽种历史周朝: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唐朝: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宋元: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明清: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清朝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
新中国:新中国诞生后,云南茶叶获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叶科研机构,到1958年止,全省茶园面积达到了46.6万亩,产茶18万担,但大跃进时期茶树大受摧残。
1966年,云南茶仍只有19万担。十年动乱期间,茶叶发展缓慢。
1984年,现代普洱创始人吴启英通过普洱茶接种技术科学的方式,在保证普洱茶质量的情况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发酵转化。这是现代普洱熟茶的开端,为普洱熟茶批量生产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1998年产量达155万担,出口20多万担,创汇2250万美元,创造了云南茶史的最大辉煌,茶类由1950年的单一晒青发展到炒青绿茶、工夫红茶、ctc红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优茶、艺术品茶等。
第一阶段(唐宋时期)
中原已经进入团饼茶阶段,云南普洱茶则处于散收、无采造法的自由发展期。
第二阶段(元明清时期)
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团改散的巨大变革,而普洱茶的生产却因主要销费群为边疆少数民族和长距离运输(入西藏)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的的发展。随着普洱茶因入贡受到清朝廷宠爱而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为真正的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阶段。
第三阶段(清末以来)
即现代普洱茶阶段。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萌芽,出现了多茶类生产的社会格局。清末以来传统历史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退出历史舞台,其原因,一是清末以来普洱逐渐失去茶叶精加工和集散地的地位,行政区划的变更使得原普洱茶区分解为思茅、勐腊、勐海、景洪茶区,茶叶不再以普洱标注;二是原普洱茶区的茶叶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红茶、烘青、晒青、炒青等多样化;三是古老普洱茶山渐次衰落,为新兴茶区所取代。
数字茶开启
70年代对云南茶叶出口来说,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1973年昆明茶厂开始自营出口普洱茶,当时主要是通过每年的广交会来进行。1973年出口了茶叶10.2吨,金额1.63万美元,可谓小试牛刀。
1974年卖出去12.37吨,金额达到2.53万美元。
1975年出口了104吨,金额23.43万美元。
▲70年代的广交会
到1985年,昆明茶厂普洱茶出口到港澳等地竟达1560吨,金额达到250万美元!之后几年普洱茶出口港澳一直保持在1000多吨的规模上,占到全省普洱茶出口总量的8成以上。
而随着出口量的增大和品种的增加。在装箱、海关、储运等环节容易混淆,因而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辨别和管理方式,所以唛号茶(数字茶)便应运而生。
▲70年代7572大票 (竖式大票,85年以后大票为横式)
▲八八青饼的大票
这就跟我们使用的身份证一样,为了管理公民信息,我们身份证中的数字同样具有含义:有经验的人可以简单地从身份证号识别出一个人的年龄,居住地等信息。
1976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当时还叫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下发了一个普洱茶编号的文档,档案全名为《云外茶业第84/85号— 关于加工生产普洱茶的样价及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所以在1976年前后出口的一些茶叶,就这样被编号了。
▲70年代的7572(熟茶)
以著名的7572为例,前两位为该款茶最早开始生产的年份(即配方的创始年份),第三位为此产品的茶叶综合等级,第四位为茶厂编号。(昆明茶厂为1,勐海茶厂为2,下关茶厂为3,普洱茶厂为4)。
7572的意思就是75年的配方,综合茶箐等级7级,勐海茶厂生产。
七子饼茶
普洱收藏市场上,生产于那个年代的7572、7542、7262、7582、7592、8582、8592、7692等。到今天都成了经典,市场上通常称这些普洱茶为“七子饼茶”。
“七子饼茶”这个称呼从何而来呢?
▲70年代明星茶品: 七子大蓝印
首先把茶叶做成饼状,方便运输和销售,是很古老的事。目前已知最早的记录在三国时代,当时魏国的张揖在著作《广雅》中记载了“饼茶”这一名称。
以前茶叶生产分布在各个茶号中,所出的茶饼有大有小,形制并不统一。但在清代,普洱成为宫廷贡品,献给皇帝用的茶饼当然不能前后不一,于是就由国家命令规定好茶叶的装运方式,以及重量。
《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1735 年)提准,云南商贩茶, 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 1800 克),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一个冷知识是,虽然名字上叫“马帮”,但实际上在民国时期使用的其实除了马,还有骡子和牛。骡子是马与驴的杂交,体型比马小且灵活,行走敏捷,更适应云南的山路。而且负重比马更强,一般骡可以载重80-120公斤,日行30公里。所以一匹骡子可以驮运一引或者两引茶饼。
牛主要使用于普洱、顺宁、永昌、腾越等地方。报酬比马稍微低廉。装货量及行程与马没有多大 的差 别 。这些马较少的地方。一般都使用牛来运输货物。
牛早上5点钟就可以动身,午后稍微休息一会。然后一直可以走到晚上很晚。因此在行程上和马相比没有多大的区别。装货量每一头约为150斤,一天行程约为50华里。
1917年东亚同文学院调查报告
所以,不少七子茶其实是从牛背上运出大山的。
在中国人的传统概念中,“七”这个数字是很被推崇的,“七”隐喻着多子多福。把七饼圆茶捆为一筒, 始为清朝的定制。
▲《清人画胤禛行乐图轴》细节。右侧石台上有一套茶具箱,摆放好了茶碗、茶壶等物。
为什么要这么做?猜想可能因为当时运输时,是将茶饼堆成筒状,挂在马身两侧的。一引为32筒,大约是57.6公斤。
当时的马帮,每一头牛或者每匹马,驮的重量差不多正好是一引或者两引茶饼,茶叶运输的包装形制定确定了,无论对于北京宫廷,还是对云南马帮来说都是好事。
越陈越香
七子饼茶,是中外历史上,用国家法律来规定外形、重量、包装规格的唯一茶品。可谓“农业时代的工业标准操作”。
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七子饼茶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祝贺家和万事兴。而事实证明,不仅仅对云南人民,对港澳人民乃至东南亚侨胞来说,七子茶饼都很受欢迎。
而到了70年代,云南茶人们发现,“七子茶饼”这种包装规格,经过二百多年的传承和凝练,已经在海内外积累出很高的声誉。于是自然而然地采取了这种历史悠久,又有很高市场认可度的包装形式来销售普洱茶。
▲七十年代黄印“认真配方”(生茶)
“黄印”系列茶品从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完全能体现印级茶向七子饼茶过渡的产品。印级版面的黄印,称为”中国黄印“;七子饼黄印中有【绿字黄印】与【黄字黄印】之分,其中【绿字黄印】出现的时间更早,内票有三个版本,分别为:“认真配方”、“适度发酵”及“加重萌芽”;此款为:70年代【绿字黄印】“认真配方”,是最早期的绿字黄印圆茶。
此茶经历四十余年陈化,苦涩尽褪,陈香正统,茶汤内劲深厚显樟香,质地轻盈饱满,厚润无穷;不愧为普洱茶收藏界的里程碑茶品。
试想下,逢年过节,远在他乡回来过节的子孙辈们,提“七子茶饼”来祝贺。寓意“合家团圆”,确实非常应景。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到今天,最有名的七子茶——7542系列,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作为被市场誉为“评判普洱生茶品质的标准产品”,7542这种经典七子茶价格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普通人似乎难以问津。
▲70年代七子小黄印
是不是说老茶只有7542、7572这些经典才适合新手接触呢?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茗六福创始人王蓝女士从20多年前就开始接触普洱。她认为,数字茶代表的是国营时代这几十年的一个经典制作,因为是拼配茶,水平比较综合,时间的链条够长,随着普洱茶行业的发展,收藏和品饮市场为大众所认知,数字茶,也成为了评判普洱茶的一个标准。
上世纪90年代末,勐海茶厂开放“加工定制”模式,常驻一线的经营者们纷纷上山做茶,开启了百花齐放的普洱茶定制时代,一直延续至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数年之后,以山头划分原料的茶品、古树茶、小微产区的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2010年已经形成了新的局面。纵览普洱茶的发展,可以看见,每一次的转变都使产品品质得到提升,可以投资和品鉴的茶品也越来越丰富。认知普洱茶,从数字茶开始入门,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时间可以让一个茶品陈化,但能否“越陈越香”,还需要茶本身内质优秀,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实现更高的收藏价值。收藏普洱茶与所有藏品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此——普洱茶作为“可以喝的古董”,在收藏过程当中乐趣多多,包括反复品味细细琢磨一款好茶的乐趣,与好友分享优质茶品的乐趣,通过长期持有优质的茶品收获增值的乐趣。
7572,是熟茶经典唛号,是现代普洱历史上规范生产和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产品,被誉为“评判普洱熟茶(普饼)品质的标准产品”。
101-7572,是2011年第一批的7572,经过10年陈化,纯润回甘,香甜可口。
来源: 抱朴财经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不久前,东京奥运会闭幕,尽管前期和过程多有波折,留下的回忆还是美好的。人们对奥运的这份不舍,源于“会”本身的意义——连接、相遇、相知。
海峡岸边的琴岛厦门,接过了东京的接力棒,拉开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帷幕。这场经济与贸易的盛会,各国毕至,将世界再次连接。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礼宾用茶是竹叶青,这是其继成为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礼宾绿茶之后,再次代表中国茶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一杯茶,在一场经贸领域的盛会上,以国礼的形象登场。经济与文化就此交叠,成为了时代最贴切的隐喻。
过去四十多年,中国经济崛起的故事,已经无可争议。接下来文化出海、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大国形象愈发成为重要议题。
漫长的历史岁月,茶叶早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见证与承载。兴许当下和未来,中国从经济到文化,全方位回到世界舞台中央,茶叶也会成为一把关键的钥匙,书写下新的历史。
与国际局势的波诡云谲相比,茶叶的源流相当平和、友好。
千百年前,古人已经陶冶出关于茶的文化:观其形、闻其香、赏其舞、品其味、选器皿、配茶点。如此的优雅让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有了茶话、茶诗、茶歌、茶舞。
南宋画家刘松年《撵茶图》文人喝茶会友
大家围坐在一起,伴着茶香言物言志,茶就变成了会友的绝佳载体。苏东坡就是茶叶的忠实粉丝,书写下“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的名篇佳作。
苏东坡的出生地四川,在茶叶生产方面有无可替代的风物优势。绝佳的地理禀赋造就好茶的同时,也助推了茶文化流传开来。
那时在宫廷,茶同样是重要主角,主题亦是友好与和气。唐代帝王以茶分赐臣僚的例子不胜枚举。宋朝更进一步,宋太宗造龙凤茶,以别庶饮。在延福宫举行的茶宴中,宋徽宗亲自注汤、点茶。
围绕茶叶生发的种种美好图景,成为一个传说,各国为之羡慕。于是顺着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海上丝绸之路,茶叶贸易兴盛不衰。
茶叶飘扬过海、穿越历史,无论时空如何变幻,它对中国的意义始终非凡。
最近几年,高层在多个重要外交场合将茶文化娓娓道来:在俄罗斯谈及“万里茶道”;在比利时发表“茶酒论”;在巴西论述“茶之友谊”……茶叙外交被赋予的使命越来越重。
中国乃礼仪之邦,国礼更是意味深长,选择什么茶作为世界礼,是一件值得慎重斟酌的大事。
事关外交的重大场合,竹叶青多次成为国家的选择——多次作为国际交往礼品赠送给国外领导人。俄罗斯总统普京、梅德韦杰夫、摩纳哥亲王等外国政要,都是通过竹叶青感受到的中国心意。
国际重大展会上,竹叶青同样是C位。都知道世博会是改变世界的经济盛会,就在去年,竹叶青一举成为“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礼宾绿茶”,再次递出闪耀全球的“中国茶名片”。
不仅如此,竹叶青还曾作为中国唯一受邀品牌参加摩纳哥世界顶级奢侈品展TOPMARQUES,更是《全球十大高端名茶》榜中国唯一上榜品牌,2021年世界品牌大会唯一指定绿茶…
世界礼为什么是竹叶青?为了回答世界的好奇,今年5月21日国际茶日,来自法国、西班牙、摩洛哥三国的驻华外交官们汇聚在世界绿茶之源峨眉山脚下,走进中国高端绿茶代表企业竹叶青的生产基地,亲眼见证竹叶青的神奇。
西班牙驻华大使馆商务处官员吴列凯先生深切感受到:“将中国古老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巧妙结合,是竹叶青能够成为中国高端绿茶领导品牌的核心所在。”
这样的国礼茶礼天下,与古人当年以茶会友是如此心意相通。不过这次,我们以强大的文化自信,主动欢迎世界,用茶叶讲中国故事。
这样的国礼茶礼天下,才不负礼仪之邦与大国气度。
江南春说:“如果说,茶是中国名片,竹叶青就是中国的国礼之选。”
当一个商品变成礼品,它代表的价值自然超越了价格。可礼品想从商品中脱颖而出,当初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我国的茶叶市场有特殊性。
想当年茶叶风靡西方,大量商品供不应求,茶叶市场逐渐成长壮大。现在市场更大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可此前由于茶企对品牌的不重视,导致行业陷入有品类、无品牌的尴尬。
西湖龙井、金骏眉、普洱茶各领风骚,大家都知道是名茶。不过很可惜,这些都是品类、不是品牌。
在整个中国茶行业呼唤突围的时候,竹叶青率先扛起了国产茶品牌化与标准化的大旗。如今,竹叶青早已代表川茶走出了区域,成为了全国知名、享誉全球的中国高端绿茶领导品牌。
一杯高端绿茶,在成为绿茶之前,是在云雾之间生长的嫩芽。
绿茶讲究鲜,明前茶是一年中最新鲜、品质最高的茶。早在唐朝,就有制作“明前茶”为贡品的记载。古人还认为“雾芽吸尽香龙脂”,茶芽在云雾中吸收了“龙脂”,因此高山茶和茶芽亦是好茶的重要标准。
同时满足三大标准并不容易。比如江南名茶明前龙井和碧螺春是单芽和一芽一叶,却不是高山茶。
现代研究给了“高山云雾出好茶”更为科学的解释:茶的鲜爽口感来自于氨基酸,苦涩浓烈来自于茶多酚。高山茶受到云雾的影响,茶树接受光照时间短,强度低,漫射光多,有利于茶叶中氨基酸含量的增加;而茶树新梢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却会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的降低而减少。这一增一减,使得高山茶的鲜爽味倍增,浓涩味减轻,自然就口感鲜甜,不苦涩。
竹叶青创立并坚守着三大标准“高山、明前、茶芽”,恰似对应着天时、地利、人和。
其所在的峨眉山茶园位于海拔600到1500米之间的高山地区,湿润多雾,每年日照少于950小时,一年323天云雾笼罩。在清明前,同一茶园仅有3-5天时间适宜采摘竹叶青原料,以最大限度地锁住“鲜”和“嫩”。而“论道”级竹叶青,更是从1000颗茶芽中只能挑选出1克。
这些还只是第一步。众所周知,绿茶是所有茶中最难保存的。如何将明前高山绿茶的新鲜从茶园保持到茶客的杯中,堪称从古到今对绿茶的“终极拷问”。
竹叶青在采摘时用的是专用的茶芽透气盛装筐,用冷藏运输车第一时间送到工厂,大概只需30-40分钟的时间。之后的“杀青”过程只有1分半钟左右,是所有杀青工艺里最快速的。
同时,竹叶青投入上亿元打造业界领先绿茶精制生产线,建设全国最大名优绿茶保鲜库,制定38道加工工序、65项检测标准,并以除氧充氮、独立包装等确保其始终如一“峨眉之春的滋味”。
于是乎,竹叶青的独特香气让茶客们闻过不忘。嫩栗香扑鼻而来、馥郁而悠长,这种独特香气除了是峨眉高山产区形成的地域香,还归功于远红外微波提香工艺。
竹叶青还通过无数次尝试,实现了3%含水量。业内绿茶的含水量普遍在5%左右,就是竹叶青从5%到3%的一小步,造就了茶芽遇水直立、上下沉浮的姿态。
香气和形态呼应了东方意蕴,彰显大国气韵。可以说,竹叶青是在自然与科技双重加持下研发出的、“天人合一”的茶品。
通过千年的传播,世人早已相信茶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可中国茶的源远流长,远不止这些。尤其是绿茶,跟其它茶品类相比,还有一张王牌——健康。
“安全、好看、好喝、健康”,作为贵如金的明前高山绿茶,竹叶青以更高的营养价值被推至聚光灯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认为:竹叶青茶水浸出物含量高达42%,耐冲泡;茶多酚的含量非常适中,儿茶素的含量是11.8%,比例不高也不低,过高就会浓而涩,过低就会淡化,所以竹叶青茶多酚发挥了协同作用。人体的免疫力是健康的核心,喝竹叶青可以有效地延缓衰老,调节糖脂代谢,同时能够增强我们的免疫力。
眼下改变全球格局和人类命运的疫情还在继续。通过这次疫情,国人对健康需求有了更高的意识和迫切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竹叶青的健康价值,没有辜负时代,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竹叶青国礼的价值、品牌的价值、品质的价值、蕴藏的健康的价值无一不让人感叹:这是一款真真正正全方位的“宝藏茶叶”。
现在距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已经过去106年。
对中国品牌而言,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是一个重要时刻,茅台出圈的传说正源于那时。从那以后,以茅台为代表的一批白酒品牌冉冉升起,逐渐夯实了酒这一中国文化名片。酒企成长、区域经济、国家形象,相得益彰。
106年后,有茶界茅台之称的竹叶青,扛起了行业的旗帜,托起大国品牌的梦想,一路前行。
从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到今天,各种经济贸易展会已经成为各国交流互鉴的盛会。即将盛大开幕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由中国商务部牵头主办,联合主办方囊括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多个重量级国际组织,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投资类展览会。
20多年来,投洽会以“引进来”和“走出去”为主题,是中国目前唯一以促进双向投资为目的的国际投资促进活动。历届投洽会都是吸引各国外交政要、驻华使节参会的国际化舞台,包括拉脱维亚副总理、津巴布韦副总统、冰岛总统、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在内的外国政要都曾出席。投洽会不仅是中国的大事,更是世界的大事。
这把联通全球经济贸易与合作的“金钥匙”,同样备受商界精英、投资翘楚的关注。本次投洽会,预计会有800多个客商团组、5000多家企业,超过10万客商参展参会。这是一次世界的连接,也将打开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窗口。
在投洽会这样一场全球共襄的盛举上,茶,是最好的会友叙旧、研讨交流的饮品。竹叶青的中秋新品作为礼宾用茶,也将在大会上亮相,不负重任,让中国更好地和这个世界交谈。
这是一次产品的创新,同时也是一次文化的回归。对家与团圆的渴望,是人类共同的心愿,以礼相待,茶好月圆。
两千多年前,中国茶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走出国门,以独特魅力赢得各国人民青睐,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商品。
在过去,茶叶需要经历丝绸之路的万里颠簸,一路翻山越岭,走向世界。如今投洽会上,八方来客,群贤毕至,茶叶可以更自如并自信地展现在各国友人面前。这种变迁本身,就折射了时代与国家的发展。
这次投洽会对中国于世界的意义更为重大——这是一个在大变局下,展现中国经济机遇、共商发展的世界级平台。随着中国开放的步伐加快,“一带一路”交流活动和经济展会越来越多,这为竹叶青等茶品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亮相机会。竹叶青高端绿茶领导品牌形象也被众多国际友人所熟悉,中国茶在世界各地无疑得到了更好的认知和推广。
竹叶青成为世界礼的契机,既是中国向世界表达平和与友好的心意,亦是中国展示悠久文化的机会。而文化不仅是过去的瑰宝,同样也是当下的探索与经验。
国礼竹叶青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有代表性的品牌样本。它上承传统,此后的品牌打造、标准输出、文化出海、科技创新同样可圈可点。这种创新,本身也是中国当下积极探求的。
礼遇世界不止是一个荣耀的结果,更是一个希望的开始。
投洽会上,用一杯国礼茶,叩响世界对团聚与家园的共同心声,让世界爱上中国。而竹叶青更希望以一次次“世界礼”的登台,让世界一次又一次爱上中国。
为全世界打造一张共享互通的品茗桌,一直是中国茶人的梦想,也始终是竹叶青的梦想。
来源:智谷趋势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