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中国古茶树之乡

找到约1,223条结果 (用时 0.256 秒)

古茶树资源究竟多重要?看看这些引发世界关注的古茶树!

要探寻千年茶史存在过的真实痕迹,古茶树或许能成为印证之一。

日前,白云山麓发现一株古老野生茶树的消息,刷屏了福建福安茶人们的朋友圈,据悉,这是迄今为止福安市发现的最大野生古茶树。其实不止福安,近年来,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每次发现新的古树资源,都是振奋茶圈的热点。

△福安白云山麓发现一株野生古茶树图片来源:今日福安

在古茶树的资源保护利用上,云南省一直是排头兵,前不久,《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此次审议对《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草案)》进行了修订和补充,推动着该条例的进一步完善。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草案)》图片来源:云南人大

据悉,《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草案)》中对古茶树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做出了具体规范,对有效保护古茶树资源起着重要作用。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加强对古茶树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的云南,再次引发茶圈关注与热议。那么,这种地方立法保护古茶树的举措究竟意味着什么?目前全国范围内又有哪些特别的古茶树资源?

地方立法保护!

古茶树资源对产区为何如此重要?

立法保护古茶树资源,其实早有先例。

2017年,贵州省便开始实施《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这是全国首部省级层面关于古茶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明确界定了贵州省古茶树定义、保护管理、开发利用、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使保护和合理利用贵州古茶树资源走上法制化轨道。

△《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

着手推动《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草案)》之前,云南省多地都曾出台过古茶树相关保护条例,譬如:

2009年发布的《云南省澜沧拉枯族自治县古茶树保护条例》、《云南省双江拉枯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古茶树保护管理条例》;

2011年发布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

2016年发布的《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

2018年发布的《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

云南与贵州之外的另一个古茶树资源富集地——四川,也曾出台过《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苔子茶古茶树保护条例》。让这些茶产区纷纷立法保护的古茶树,珍稀程度毋庸置疑。

古茶树资源之所以频频引发茶行业的关注和保护,便在于古茶树本身的珍贵性和稀缺性,古茶树的生长要历经百年乃至千年的时间,且那些“高龄”茶树产量更是稀缺,是光阴积淀下的“不可再生资源”。并且,于茶产区来说,古茶树的发现与相关资源的保护,在对当地茶种、茶历史的追溯之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打响当地茶叶品牌、推动茶叶产品开发赋能。

譬如,素有“古茶树王国”之称的云南省,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种质种类最丰富的省份,这里栽培种古茶树和野生种古茶树总面积93.37万亩,其中,集中连片栽培种古茶树(园)面积67.66万亩,共计2062.68万株。云南省多样而独具特色的古茶树相关茶产品,便是依托当地富庶的古茶树资源。  

△云南贺开村村民在古茶树上采摘茶叶图片来源:中新网罗婕/摄

跨越千年生长周期

盘点那些特别“出圈”的古茶树

在千百年来大自然日复一日的水雕风刻下,每一株古茶树,都珍贵无比且独一无二,纵观全国各地的古茶树,有哪些特别“出圈”的存在呢?

被印上邮票的古茶树

1991年12月13日《思茅报》首次报导了在云南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发现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过渡型千年古茶树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和强烈反响。这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过渡型古茶树,树高11.8米、基径78.9厘米,树龄1000多年,填补了世界茶树发展史中从野生型到栽培型之间作为过渡型的一个重要缺环。

1997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茶》主题特种邮票。全套4枚邮票分别由古茶树、陆羽像、銮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惠山茶会图》组成,其中的古茶树便是澜沧县邦崴村的这棵千年过渡型古茶树。

△古茶树邮票(左上一)图片来源:网络

树龄3200+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

临沧市凤庆县香竹箐发现的一棵树龄达3200多年的、迄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树高10.7米、基径185厘米、基围582厘米,被誉为“锦绣茶尊”。

据悉,目前这棵古茶树仍然枝繁叶茂,每年进行保护性采摘。

△“锦绣茶尊”图片来源:今日临沧

海拔最高的古茶树群落

巍峨高耸、重峦叠嶂的邦马山人迹难至,形成了天然的生态保护屏障,也是在这座生机勃勃的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目前国内外已知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大部分树龄在千年以上。

邦马大雪山野生茶树群落,1997年才被当地村民发现,集中分布面积约1.27万亩,海拔2200米到2750米,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植物专家和茶叶专家鉴定,邦马大雪山野生古茶园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对古茶树的研究与开发意义非同寻常。这也令这片古茶树群落成为学者们热捧的“网红打卡地”。

△邦马山主峰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图片来源: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

百万年前的茶籽化石

1980年,在晴隆县境内的云头山发现了一颗四球茶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多年研究鉴定,认定其为“距今一百万年的四球茶茶籽化石”,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茶籽化石。

晴隆茶籽化石的发现,直接用“物证”证明了早在一百多万年前,黔西南就已经出现了野生茶树,同时也为茶源自中国一说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证据。

△晴隆茶籽化石

除此之外,巴达区贺松乡树龄1700余年的野生大茶树(于2012年9月27日死亡);南糯山树龄800年的栽培型“茶树王”;布朗山老曼峨的古茶林;贵州印江县团龙村三株树龄600余年的国内发现的最大定植古茶树;还有1944年,安徽祁门凫溪口茶区山中发现数棵开淡红色花的稀有茶树;1979年,在四川名山县蒙山柴山岗娄子岩处发现四株夏天开粉红色花的披针柳叶型野生古茶树……都充分展示着生物多样性的神奇,也充分论证着中国茶的千年历史流变。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正因如此,这里才有如此富饶且神奇的珍稀古茶树资源。你还知道哪些特别出众的古茶树?快来评论区分享下吧。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探源普洱茶原产地

书名:

普洱茶原产地

作者:

詹英佩

出版日期:

2007年4月

内容梗概

        关于普洱茶产地的争论,一直从未间断。《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世界茶源核心地,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作者詹英佩女士,从史籍记载、现存古茶树面积等不同角度,全面阐述西双版纳为什么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下滑一睹为快

内容亮点

概述

西双版纳为什么是普洱茶原产地?

澜沧江西岸九大茶山

澜沧江东岸古六大茶山


精读笔记



概述



西双版纳古茶山分布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唐代以前,除傣族外,还有布朗族、佤族、克木人、补过人居住在这里。西双版纳的原住民族至少在1400多年前已开始人工种茶,云南种茶的先民濮人(布朗族)在西双版纳山区定居已有1400多年(老曼娥、章郎有碑记)。中国最懂得种茶的民族汇居在西双版纳,他们在西双版纳和睦共处,相扶相助,共生共息一千多年。到明末清初西双版纳(车里宣慰司)已建成15个大茶山,茶园超过10万亩,15大茶山澜沧江以东六个:倚邦、攸乐、莽枝、革登、蛮砖、易武;澜沧江以西九个:南糯、勐宋、帕沙、贺开、布朗山、巴达、曼糯、小勐宋、景迈。

15个大茶山就是普洱茶最初的摇篮地,也是清代普洱茶能名重天下的资本和库源。改土归流普洱府置建后,15个大茶山进入鼎盛,按史籍所记清代普洱茶最高年产量8万担计算,15个大茶山全盛时面积至少达到20万亩,史书记载“几十万人入山作茶”。

15个大茶山为大明王朝、大清王朝稳固南疆产生过重要作用。




西双版纳为什么是普洱茶原产地?



追根溯源找普洱茶


勐海县古茶树


西双版纳(车里)是普洱茶的孕育地、原产地、主产区的定论和观点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西双版纳目前保留下来的5万多亩明、清时期的古茶园,便是今天人们检验它、断定它是否为普洱茶原产地的珍贵活史料、活档案。研究普洱茶历史,时间上最迟不能晚于明代,因普洱府成立时(1729年)普茶一词已经出现了109年。清军还没有入云南时的明万历末年(1620年),普洱茶已在“士庶皆用了”,车里宣慰司管辖普洱时普洱茶产业规模已初步形成。

从西双版纳古茶树形成的时间及明、清两代史书对普洱茶的记载来判断,普洱茶历史上有两个重要阶段,一是车里宣慰司阶段,二是普洱府阶段,两个阶段的转折点是改土归流。车里宣慰司阶段是普洱茶形成的阶段,标志产品——紧团茶。普洱府阶段是普洱茶走向辉煌的阶段,标志产品——七子饼茶。

研究、探讨普洱茶历史、文化,两个阶段都须关注,两个阶段缺一不可,否则,将说不清普洱茶源出何处,道不明普洱茶为何辉煌。



古茶园在车里宣慰司辖地上



明代车里宣慰司管辖普洱


普洱茶二百年前已名重天下,那么它当时最大的产地在哪里?答案可以定下,有古茶园作证,有老茶号为据,在西双版纳(车里)。

云南省茶科所有资料表明,直到1950年西双版纳还有10万亩明、清时期的古茶园,这已是明末普洱茶衰退后,茶园毁坏不少后的数字。这10万亩古茶园就是明、清时期普洱茶的原料基地,贡京城、送西蕃、铺东南亚、销英、法都是靠这个大仓源(六大茶山有几十个老茶号加工这10万亩茶园的原料),名重天下、誉满天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含有历史积淀,更含有规模与量的数标在内。



《茶经》上为何没有云南茶?


昭通市盐津豆沙关古代是大唐与南诏的交界处,是四川进入云南的第一关,普洱贡茶也从这里运出云南。陆羽写茶经时,这里的关门正紧闭着


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早已为中外茶叶界的专家学者认可,凤庆县香竹箐留下的那棵人工栽培型大茶树证实,云南至少两千年前已开始人工种茶。今天要在云南境内找几棵千年以上的野生茶树或人工栽培型茶树实在太容易,全省至少40个县能看到。

翻阅中国几千年的史籍,从没哪一页记载云南人向云南以外的地区买茶,这说明云南自古产茶量就大,茶叶完全自给自足。但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写的《茶经》中却一点也没提到,这是为什么?

陆羽生活的那个年代,云南叫南诏国。陆羽写《茶经》的时间大约为公元760~780年间,而南诏国与大唐断交的时间为公元752~794年,陆羽写茶经的20年中,南诏与大唐正处于敌对状态。陆羽进不了南诏地,不知道南诏的银生节度诸山都产茶,更不知道蒙舍蛮早已懂得用茶与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法。

天宝战争、安史之乱,使陆羽没能进入云南,这就是《茶经》上为何没有云南茶的历史原因。



七子饼的起源




说到普洱茶,中外茶人的眼光便要聚向七子饼茶,因为它是云南传统普洱茶的标志性产品。饼圆如月,每饼重7两(老称),七饼为一筒,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云南七子饼茶。

七子饼茶始于何时,如何得名,为什么要七饼为一筒,意寓着什么,人们说法不一。圆圆满满多子多福,这是近几十年来普遍的说法。再往历史深处寻,既然是独有的传统历史名茶,就应有个起源、出处。其实,七子饼茶的起源和得名时间并不遥远,是大清帝国的兴盛时期,是普洱府成立以后的事。

雍正十一年尹继善任云贵总督,一上任便从整顿茶叶入手,撤销思茅总茶店,决定将云南茶叶纳入国家法律管理。雍正十二年,尹总督上奏雍正皇帝,请禀在云南推行茶法,雍正十三年,清中央朝廷正式批准颁布了云南茶法,茶法规定买卖云南茶叶需持“茶引”,朝廷批准云南每年发“茶引”三千,每引购茶一百斤。云南茶法还特别规定交易之茶需为圆饼状,每个圆饼重七两,七个圆饼为一筒,每筒49两,每筒征税银1分,每张“茶引”可买32筒,上税银三钱二分,永为定制。云南茶法将云南上市交易的茶、外销的茶之形状、重量、包装规格用法律的形式定下。云南茶法出台,七子饼茶亮相,茶法催生出了七子饼茶。

茶法公布后,有了统一的计量单位,无论是加工的、收售的、收税的都方便的多。茶农、茶号加工茶,官府、土司、头人们不用去一家一户的检查,加工的茶如不按茶法之规定去做,一旦查出依法论处即是。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工、销售、税收各个环节变得有序而透明。“双七”的规定为云南茶大规模加工制造、走向国内外市场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双七”就是云南茶的身份,是大清帝国户部批给云南茶的商标,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看见七两重的饼茶便知是云南茶。




澜沧江西岸九大茶山


南糯古茶山



南糯山古茶树


南糯山是西双版纳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的古茶区,现存古茶园12千亩,在云南所有的古茶山中古茶面积居首位,南糯山有享誉中外的800年树龄的人工栽培型茶王树印证着南糯山种茶历史的悠久,这棵声名远播的茶王树树围达2.4米,当之无愧为西双版纳的人工栽培型茶树中的头号王,至今还没有其他茶王树将它比下。

南糯山1万多亩古茶园中300年以上的古茶树占了大多数,对研究云南茶树品种的分类、形成、变化,对研究云南古茶史有重要价值。

南糯山有骄傲的历史,是云南机械制茶的发祥地、起始地。

1938年思普企业局在南糯山建茶叶实验场,委任白孟愚先生为场长。自那时起,白孟愚便组织人在南糯山开种了2千多亩新式茶园,种植方法不再是古时的满天星、顺坡栽,采用的是梯台式单行种植法,那是南糯山现代茶园的开端。

由于有南糯山茶厂这个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糯山一直是勐海县重点发展农业的片区,从1955年开始对老茶园进行修整改造提高了亩产量。1986年国家实施科技扶贫项目“星火计划”,当时的云南省茶科所所长张顺高带领科技人员在南糯山驻扎了三年多,培训、指导农民新植茶园8000多亩。当时种下的“云抗10号”“云抗14号”如今已成为南糯山哈尼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勐海上百家茶厂都争着买南糯山“云抗10号”“云抗14号”做发酵普洱茶,条索肥美,汤色红浓,滋味甘爽,既有看样,又有卖样,备受欢迎。



帕沙古茶山



帕沙老寨的1号茶王树


帕沙茶山在格朗和乡境内,目前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至少还在2千亩以上,从古茶园面积来看,已超过巴达古茶山,与勐海勐宋古茶山难分高下。

帕沙古茶面积大,无论大寨、小寨、新寨、老寨,寨寨都有古茶园,古茶园将5个寨子相接相连,有不少大茶树就屹立在寨子中间,老寨有棵茶王树树围已达2.1米,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

苏湖离勐海坝子仅有20多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又是勐海县最早推广种植新茶园的地区,过去的古茶园大多被改造,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树已非常少,丫口老寨、半坡寨六十年前古茶围村,现古茶树仅存几百株,大的已有七八公尺高,在苏湖各个寨子周围的地里还能看到许多被砍去的古茶树树桩,可以看出这些地过去都是古茶园。



贺开古茶山


贺开茶山古茶园


贺开茶山位于勐海县勐混镇,东接帕沙茶山,南接布朗山茶山,现有连片古茶园近万亩,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囡等拉祜族寨。

贺开茶山的古茶园在西双版纳州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且最具观赏价值。从曼弄新寨到邦盆老寨七八公里长的山路,古茶树成带成片长着,举目望去大大小小的茶树,有的盘转扭曲、有的修直展臂,有的树冠如伞,从高处看、地处望茶园景致变化不同,一片茶林一幅画,令人赏心悦目。



布朗山古茶山


布朗山古茶林


布朗山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布朗山乡,与贺开茶山相邻相接,是布朗族聚居之地。云南的民族、历史学家早已定论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专家学者定论有理,在滇南、滇西南的20多个县只要有布朗族居住的古寨,就一定有古茶树,这种现象云南人称为“濮人种茶”。

“濮人种茶”的历史在布朗山记录得最完整、最鲜明,走进布朗山的每一个布朗族寨都能看到“濮人茶园”。布朗山最大的“濮人茶园”在老曼娥寨。

老曼娥是布朗山最大最古老的布朗族寨,其古茶园也是西双版纳最具考察价值的古茶园,面积大且连片,年代排列齐全,是濮人种茶的历史档案馆。3200亩古茶树千姿百态地铺展在山坡上,或秀直伸腰,或盘扭龙钟,或主干分枝,或树幅如伞,大至三人合抱,小至碗口粗细。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茶树在老曼娥都生长着,陈列着。

布朗山另一个大面积古茶区在班章,班章分为两个寨子,新班章和老班章。两个寨的古茶园面积二千多亩,这片古茶园与阔叶林混生,遮阴较好,枝叶浓绿,叶片油亮宽大,芽尖茸毛又厚又亮。勐海茶商评价班章茶耐泡,外形在勐海数第一,银亮的毫尖压在七子饼上养眼悦目,人见人爱。

曼糯是布朗族古寨,自然有古茶园。但曼糯的古茶园保留下来的已不多,寨子背后的山坡上还有100多亩,大多被矮化改造过。保存较好的是村头那片,这片古茶园面积不大,仅有100多株茶树,但这片茶树看上去很有气势,虽经几百年风雨洗刷却枝不枯叶不萎,棵棵杆直高大,围径超过100公分。古茶树排得很整齐,株距行距均在1.5米左右,横看侧看都成直行,让人窥出古时布朗人布穴种茶的规则。



巴达古茶山


巴达贺松1700年的野生大茶树


说起巴达茶山,国内外茶叶界人士对它都很熟悉。1962年在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棵树龄达1700年的野生大茶树,从那以后,年年都有国内外专家、学者、茶界人士前去光顾。

巴达是西双版纳州野生古茶树资源最集中的区域,经证实,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有原始古茶树群落6000多亩。



勐海勐宋古茶山


勐宋古茶园


勐宋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和南糯山一样悠久。

勐宋乡是勐海县的重点产茶区,不仅古茶园多,新茶园也有近3万亩,上世纪70年代,勐宋便是云南省茶科所良种茶叶和新式茶园重点推广示范区,勐宋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还有三千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木、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腊卡等寨子。

保塘旧寨古茶园与新寨古茶园连为一体,面积一千多亩,茶树很密,大至两人合抱,小至碗口粗,年代不一,看上去如一天然古茶历史博物馆。勐宋最大最老的古茶树都集中在这里。

大曼吕盆地四周已没有古茶园,但大曼吕有四五千亩上个世界七八十年代种的新式茶园,勐海茶商评价,大曼吕的土壤不知富含什么元素,产的茶无论新老口味都非常香。



曼糯古茶山


曼糯古茶园


曼糯是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根据“濮人种茶”定律,曼糯有古茶就容易理解。曼糯的古茶园面积大但受损比较严重,成林连片的少,茶树分散,但从现存古茶树占山面积来看,一百年前茶园没损毁时面积至少在5000亩以上。

五六十年的遗忘,自然的人为的损毁,使曼糯古茶园伤痕累累,即使如此,至今曼糯留下的古茶园仍还有2000多亩,从可采摘面积、产量来看,它并不比巴达、倚邦、莽枝、革登、攸乐古茶山中的任何一个少,还给曼糯以古茶山地名,曼糯今日也有资格受之。



景洪勐宋古茶山


云雾缭绕的勐宋古茶山


勐海勐宋,版纳人称大勐宋,景洪市的勐宋是个村委会,版纳人称之为小勐宋。比起其他几座声名大噪的古茶山来,景洪勐宋古茶山完全有资格与之比肩。小勐宋古茶园比较集中且连片,面积超过5000亩。

小勐宋的古茶有两个品种,一种苦味极淡,勐宋人称它为甜茶,一种苦味极强,称之为苦茶。小勐宋的苦茶在西双版纳是孤品,今天走在小勐宋街上,只要看见有外地人,十有八九是去买苦茶。



景迈古茶山


景迈古茶园


景迈茶山的茶,清代既要贡给孟连土司,又要贡给车里宣慰。

景迈山的茶,茶味柔和,多投些茶汤也不苦涩。景迈的芽尖茶是珍品,毫厚银亮。景迈茶山的古茶园非常美,茶园平整、茶树浓绿,茶林中还有古道,颇有古茶公园的景貌。




澜沧江东岸古六大茶山


 澜沧江以东的古六大茶山在精读《古六大茶山的秘密》一文中有详细介绍,此处仅作简述。江东古六大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和景洪市境内,分别为:倚邦、易武(漫撒)、攸乐、革登、莽枝、蛮砖。

普洱府成立后,雍正七年六大茶山从车里宣慰司的辖地中划出,清政府将六大茶山定为贡茶和官茶采办地,在清政府的直接掌控下,六大茶山发展迅速,成为清代普洱茶的主产区。

普洱茶从藏在边地人未识到名重天下、誉满四海,普洱茶这段迅速崛起的历程,这段厚重的历史,就刻写在六大茶山。






普洱茶,以“普洱”之名享誉天下,但其原产地不在普洱,在西双版纳。史籍记载、现存的大片古茶林,均是对这一结论最好的论证。从古时到现在,知名度较高、备受欢迎的普洱茶品,很多都是产自西双版纳。


本文发布的内容系原书内容的精读笔记,不代表平台认同的内容和观点,更多有关普洱茶的历史人文、勐海茶厂的前世今生、15大茶山的详实记述,请移步至《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

沿河:擦亮生态底色,古茶园绿色崛起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市西北部。这里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国土面积2468.8平方公里,境内大小山峰近万座。山,阻碍了沿河发展的步伐,成为当地发展致富的痛点和难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沿河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40.68%增至“十三五”末的65%。

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山是沿河的根,水是沿河的魂,生态是沿河最鲜明的底色,也是沿河最大的优势。近年来,沿河依托大山,利用大山赋予的独特气候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种下茶叶、空心李和中草药等高效农作物,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种好“感恩茶”

站在海拔1300多米的沿河中寨茶海山巅,“白叶一号”茶叶基地尽收眼底,好一片绿色的海洋。茶园里村民们挎着竹篓在茶垄之间来回穿梭,手指在茶树尖灵巧地翻飞,清新翠绿的嫩芽被掐在手中,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

中寨镇今日的绿海翠浪源于2018年秋,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干部群众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扶贫号召,载满浙黔两地人民浓浓情谊的36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翻越千山万水、历尽辛苦落地中寨镇大宅、志强、三会溪村。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为了种好“感恩茶”,沿河专门配套了产业资金560万元,县、镇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茶叶专班,号召致富能人返乡成立茶产业合作社,带领群众种下感恩茶苗。

“全镇趁势大力发展茶产业,10个村已规模种茶1万余亩,每年仅劳务支出就超过500余万元。有了这棵摇钱树,我们要让这片叶子造福一方百姓。”中寨镇党委书记谭鹏飞说。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中寨镇镇长白静明表示,如今,全镇干群正以“感恩茶”为引领,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

为全力做好茶叶这一主导产业,中寨镇组织发展茶产业的村干部及专业合作社成员先后前往湄潭、德江等地学习考察,共谋茶产业发展大计。

大力发展茶产业启动后,“白叶一号”掀起的绿色发展热潮,吸引了近60余名“雁归人士”纷纷回乡创业,迅速加入到茶产业发展中来。

产业兴才有乡村旺。3月,中寨镇抢抓春耕春种有利时机,对“白叶一号”茶园进行扩建补植。在镇党委、政府对产业布局的统一谋划下,连日来,“白叶一号”茶园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翻土、除草,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大家争分夺秒,赶农时,忙农事,一派人勤春来早的繁荣景象。

“在现有的“白叶一号”茶园基地的基础上,中寨镇又新扩建茶园900亩,由专业合作社对茶园进行统一管护、统一收购,提高茶园产出效率,村民们既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又能参与茶园管护,更能通过采摘茶青获得可观的收入。”中寨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黄旭说。

“去年,我们村栽种茶叶让村民务工实现了增收,今年,我们村继续栽种了几百亩茶,是为了让村民将来靠茶致富。”移山村村主任田茂飞表示。

据了解,中寨镇以发展“白叶一号”感恩茶为契机,在全镇迅速兴起茶产业发展热潮,建成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有机化茶园基地。

截至目前,全镇茶叶种植覆盖11个村,面积达10500亩,其中:“白叶一号”茶5350亩,“黄茶系列”和“黔茶一号”“绿茶系列”5150亩,“万亩茶镇”已初具规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培育“致富茶”

“我们老两口一年在茶山上务工收入有四万多元,这是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近日,在中寨镇金山村茶园中,金山村村民田井帮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  

田井帮74岁,老伴吴英花67岁。两位老人精神矍铄,说话爽朗。去年,在他们的支持下,与儿子一道修建了两层高的平房,“现在我们正在筹划购买材料,准备装修。”吴英花老人告诉记者,“党的政策太好了,我们的生活也好了,每年的收入很稳定,还可以帮衬儿子,一年喂一头肥猪过年,一点也没有舍得卖。”

中寨镇地处武陵山腹地,是沿河西北部偏远的乡镇之一,距县城87公里,与德江县泉口镇、务川自治县红丝乡接壤。

中寨镇因山高坡陡,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民长期靠开荒种地糊口,结果越开越穷,2014年以来共有建档立卡户2348户11504人,贫困发生率为44.88%。

金山村位于镇东南部,距政府驻地约8公里。东部、北部与大宅村相连,南部、西部与清河村相邻。金山村南北长4.11km,东西宽2.70km。最高海拔1291m,最低海拔871m。金山村在2014年建档立卡之初的贫困发生率为52.51%,属于贫中之贫。

金山村,山高、石多、土肉薄,又因高寒,常年浓雾弥漫,宛如仙境。但就是这样的仙境,村民却无心欣赏,只恨那“四十八堡”“种一坡得一锅”。

“选择在这里种茶,看中的是得天独厚的生态和地理优势,眼前这成片成岭的茶山,在2018年9月28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顺着贵州御锦农业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浩国的手指的方向望去,一片荒凉的山坡浮现在记者的眼前。

金山村“中黄三号”茶叶基地位于金山、清河、大宅和勤俭等四个自然村寨的中心区域,海拔高度1200米左右,“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立体气候突出,昼夜温差较大,是种植茶叶的最佳场所。在沿河考察两年的史浩国,看准了金山村这块“璞玉”,在当地政府和他的精心雕琢下,如今满山的产业路交替纵横,路的两旁种满了杜鹃花、沙棘果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卡地”。

“就是昔日放牛都绕着这片荒山走,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的村民,谁都不敢想象能把车开到山顶上来。”看着远处忙碌的村民,金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国强感慨道。

据介绍,现在全村农业产业主要有“中黄三号”茶叶、黄牛养殖、烤烟、辣椒等特优产业。村集体入股发展农业产业主要有黄牛养殖,茶叶,豆制品加工等,2020年全村集体经济11.08万元,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

昔日的毛坡山、荒堡堡如今种满了金灿灿的高端茶,既留住了“绿水青山”,又成了群众脱贫增收的“金山银山”。

“荒山”变“金山”,金山村正在实现华丽转身。中寨在利用大山、改造大山,闯出的一片新天地,是沿河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昔日砍树讨生活,如今采茶荷包鼓,这句话是晓景乡暗塘村的真实写照。小小的茶芽,晶莹剔透,不远处,繁花簇拥开放,美不胜收。如今,茶叶已发展为村民开启新生活、新奋斗的大产业。

暗塘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过去村民们靠卖山里的树赚点零用钱,如今每年仅种茶叶一项,人均就增收8000至15000元。

走进暗塘村,整个村庄云雾缭绕,茶树漫山遍野,这是村民们用8年时间在石头缝里栽出来的。驻村干部朱天燕说:“村民们向山要地,把荒山变成了绿色的海洋,生活在山下,上班在茶园,现在安逸得很哦!”

据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生计,村民把眼光瞄准了山里的树,大的树木卖掉,小的灌木砍回来煮饭、取暖,不久,山就变得光秃秃的了。

穷则思变。据悉,2012年,村民开始在荒山上栽种茶树,经过8年的发展,茶园面积达到了4200亩,茶产业已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投产2年以来,每年支付土地流转金30余万元,常年用工上百人,季节性用工上万人次,每年劳务费开支300余万元。

脱贫户杨华说:“过去外出打工一年辛苦到头,年底回家所剩无几。家里老小在一边,我们在一边,心里总是牵挂得很。如今在家的后山上摘茶,每天能摘4斤左右生茶,40元一斤,平均每天都有100多元收入。”

杨华勤劳干练,她还应聘到暗塘小学食堂煮饭,每日煮一餐,每月工资1570元,加上土地流转资金等收入,很快她家就修建了一栋三层的平房,一层用来储物,二三楼住人。

杨华家是暗塘村种、采茶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如今,暗塘村有一半以上的茶农盖起了新房。

据悉,该村2014年以来,共争取各类资金318万元发展产业,发展了茶叶、特色李子、红心猕猴桃等绿色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念好‘生态经’,让群众吃上‘生态饭’,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今已初步实现。”晓景乡副乡长肖永财如是说。

采摘“幸福茶”

3月27日,由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办的“‘干净黔茶全球共享’2021年贵州茶产业十佳”评选活动开始。中寨镇茶山参加第13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贵州十佳最美茶山”网络评选,参与全省各大茶山角逐。充分阐释了中寨人民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振奋人心,鼓舞斗志。

就是这个在2014年共有建档立卡户2348户11504人,贫困发生率为44.88%的偏远乡镇,经过大力发展生态茶叶,让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金山鼓荷包,到2020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

“现在村里有了产业,就不想外出打工了,以前身在外,心在家。”中寨镇志强村村民肖国珍告诉记者,“以前在广州皮革厂打工,月收入3000多元,除去吃、住、行的开销,所剩无几。现在在家,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又能照看老人和小孩,月收入也还有三四千元。”

在志强村“白叶一号”茶叶加工厂上班的志强村村民廖明霞上有2个老人,下有4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自从到茶山和加工厂上班后,日子有了很大转变。

3月15日,中寨镇志强村茶园基地,云雾依山缥缈,美如画卷。“白叶一号”开采现场如火如荼。村民们肩上挂着茶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的扶贫茶在这里演绎“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的故事。“白叶一号”感恩茶,在这里诠释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

近年来,谯家镇立足海拔高、气候宜人、土壤富含硒元素等生态优势,积极推进生态绿色有机茶叶产业化发展,吸引了贵州云露富硒白茶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此落户,让绿水青山成为当地群众的“绿色提款机”“幸福不动产”。

清明节前,茶叶基地里,茶农们抢抓晴好天气,三五成群,挎着茶兜穿梭在翠绿的茶园里,手指上下翻飞,娴熟地采着明前茶。

该茶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一部分由公司承包,一部分由当地合作社承包,一部分由群众自己管护。同时,群众还可以自己采摘,自愿选择把茶青卖给茶企或者合作社。

据悉,谯家镇有生态茶园13500余亩,其中绿茶11800多亩、白茶1500多亩、黄金茶100多亩,年产茶叶近400吨,产值达1300余万元。

近年来,沿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擦亮绿色底色,筑牢发展基石,绿色生态正成为沿河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唤醒“千年古茶”

3月25日,一场古法制茶工艺培训在沿河新景镇姚溪村展开,培训现场茶香四溢,培训视频刷爆茶农微信朋友圈。

沿河早在2015年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沿河千年古茶商标注册项目,经过近五年来的不懈努力,匠心打造“沿河千年古茶”品牌,终于在去年7月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注册商标。

近年来,沿河聘请省农科院的专家作为技术支撑,从规划、挖掘培育、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着手,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大力保护、开发,打造千年古茶精品,积极为当地农民拓宽增收渠道。

沿河古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茶叶栽培。在秦时,沿河开始有了茶饮文化传播。

2016年,沿河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称号。

沿河地处贵州高原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和武陵山脉交错地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生物生长、发育和繁衍,沿河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古茶树有4万余株,集中连片的古茶园有20多个。千年古茶,连片成幽,色清味绝,汇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华光。古往今来,老树新芽,遍野芳香。

县内思渠、黄土、新景、客田、塘坝、后坪、洪渡等7个乡(镇)28个村有古茶树零星分布,古茶树品种有特大叶种、大叶种、中叶种等多种形状古茶树,不同形状的古茶树群和人工栽培古茶园的发现,充分体现土家族人在生产、生活、经济、文化上都离不开茶叶。

近年来,沿河将生态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把“沿河古茶”作为生态茶产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立足把“沿河古茶”打造成全县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开展古茶树保护,沿河制定了古茶树保护措施,建立相应的村规民约,杜绝乱砍滥伐;开展了古茶树群落的调查、挂牌、登记。

古茶树保护和利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已对全县集中连片区域5000多株古茶树进行登记、挂牌,建立数据库;组织农户对古茶树进行浇水、施肥、修剪、防虫、砌坎填土、支撑加固等工作。

沿河以古茶为依托,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和集群发展茶叶产业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荒山换底色,种茶能致富。目前沿河县生态茶园面积达到20余万亩,其中投产茶园达到14.73万亩,茶叶经营主体78家。去年产值8亿元,带动3.42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助推16240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建立省内外销售点108个,产品远销国内外。茶叶产业涉及全县22个种茶乡镇(街道)156个行政村、2万余户近8万人。

与此同时,沿河创建出一个个大小不等又各具特色的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构建起了多元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并通过产业共融真正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奏响产业发展“协作曲”,鼓起农民“钱袋子”,把青山绿水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奋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我们不仅要让这些茶苗尽早长成群众的‘摇钱树’,还要让‘白叶一号’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示范基地、感恩奋进的教育基地、先富带后富的样本展示基地、东西部协作的样板基地、绿水千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引领基地”。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沿河自治县委书记任廷浬如是说。(梁瀚泽)

来源:微沿河,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10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