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历史中的名茶

找到约4,043条结果 (用时 0.055 秒)

蒙顶甘露凭什么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茶乃国饮,

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秦汉

四川是中国茶的最早发现地

公元前316年(距今2337年)秦灭巴蜀之战后,喝茶才开始从巴蜀向全国传播。【顾炎武《日知录》:“秦灭巴蜀,始知茗饮之事”】。

茶,从巴蜀一隅发展到了全国是唐朝时期的事情了,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已经列举了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黔中、江南、岭南等八个茶区。

公元前59年(距今2080年),四川资阳人王褒《童约》中有两句“烹茶净具”和“武阳买茶”,为中国茶业和中国茶文化史留下了最早最可靠的文字史料。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文字记载的买卖茶叶的市场。

公元前53年(距今2074年),雅安人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开创了世界人工植茶的先河,被后人誉为“植茶始祖”。由此开创了承古烁今,冠绝天下的蒙顶山茶文化和历史。

唐代

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蒙顶茶开始入贡皇室。

公元813年,宪宗元和8年,李吉普撰《元和郡县图志》: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公元816年,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蜀茶得名蒙顶,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公元825年,李肇撰《唐国史补》: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白居易在《琴茶》一诗众写道:"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唐代黎阳《蒙山白云岩茶》诗中称颂:"若教陆羽持公论,应诗人间地一茶。"

公元840年,文宗开成5年,蒙顶茶经遣唐使传入日本。

五代

公元916年,前蜀后蜀时期大臣、词人、翰林学士毛文锡《茶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病;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

宋代

公元1186年,孝宗淳熙13年蒙顶山茶开创者吴理真,被封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上清峰的七株“仙茶”,进一步神化,列为正贡茶。并在该处修建石栏围护,取名“皇茶园”。

明代

公元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禁团茶,造散茶”,蒙饼制艺,开始改为炒青,重色、香、味、形。所制黄芽、石花、牙白、雀舌驰誉全国。贡茶改制,芽茶进贡。。

公元1541年,嘉靖二十年,《四川总志》、《雅安府志》记有"上清峰产甘露"。创制“甘露”名茶,质量超过唐、宋时代的“石花”。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

清代

蒙顶“仙茶”演变为皇室祭祀太庙之物,“皇茶园”外所产茶叶,开始列为正贡,副贡和陪贡。

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仙茶”等蒙顶山茶的文物、文献留存。其中中国各地贡茶中唯有蒙顶山的几款是用银瓶盛装(其他各地为锡瓶),于重大的祭天祀祖时敬奉,可见其地位之尊崇。

至此皇室贡茶已传承千年不断,这是中国茶史中绝无仅有的。

新中国

1958年,中共名山县委按照毛主席关于“蒙顶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的指示,组织800余人上蒙顶山开荒种茶。并以净居庵为场部,建立了茶叶培植场。

1959年“蒙顶甘露”被外贸部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中国顶级名优绿茶、卷曲型绿茶的代表。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名品。

发源于汉,兴起于唐,盛名于宋,始创于明,承古烁今,冠绝天下,蒙顶甘露历经千载,至今仍散发着灿烂光辉,为我们提供着恒久不衰的养分。

蒙顶甘露凭什么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本文仅以当代位列于前的几款中国名茶举例:

1699年,碧螺春茶

1725年,安溪铁观音

1751年,西湖龙井

1856年,六安瓜片

1859年,太平猴魁

1936年,恩施玉露

1956年,都匀毛尖

1964年,竹叶青茶

1971年,庐山云雾

……

对比看看蒙顶甘露的晚辈们的出生日期就知道为什么说蒙顶甘露是老资格的名茶了。

来源:雅安甘露堂茶业,作者甘露1541,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的知识有哪些?


茶叶可以喝、可以吃、可以防病、可以解渴,它既是食物又是饮品,同时它还是滋养生命、愉悦精神、启迪人生的精神醍醐。

 

茶的故事一定要从云南省讲起,那是茶的故乡、茶的发源地,那里的古茶树至今仍然矗立在云南的广袤森林中,神秘而神奇。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茶叶的种子已经遍布全国,让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茶而获得财富,越来越多的人品到好茶。




云南大观园

 云南产茶历史悠久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产茶的一块宝地,是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普洱茶的故乡。

 

普洱茶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名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商周时期,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祖先就已经开始制作茶叶,在周朝时期有将茶叶进贡给周武王的记载;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征讨孟获时,遇到水土不服的士兵,也有让其饮用普洱茶的记录。

 


到了唐代,随着茶马古道的发展,普洱茶开始与内陆以及国外连接起来,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发展;宋代,茶马贸易不断扩大;明代后期,普洱地区所产的茶正式被命名为普洱茶。

 

在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曾写道:“普洱茶出自云南普洱府,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普洱市是云南的茶业集散地,云南所产的茶业都集散于此,后远销各地。

 

民国后,由于战争,普洱茶茶叶产量急剧下降至低谷;新中国成立后,普洱茶才开始回升。普洱茶是以地名作为茶名的专用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云南红茶的历史相对较短。在1937年,云南省凤庆县的凤山被认为有合适种植茶树的条件,开始试制红茶,通过不懈努力,在1939年第一批红茶试制成功,用竹编支撑的茶笼运到香港,再改用木箱铝罐包装后,正是投放市场。

 

因为云南简称“滇”,所以云南红茶被定名为“滇红”。投放市场后,滇红产业飞速发展,成为中国茶叶生产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云南产茶条件

 茶叶生产的一块宝地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茶叶生产的一块宝地,这里山峦起伏,溪林纵横。全省茶区海拔高度在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在12~23℃,年降雨量在1000~1900毫米,雨量非常充沛,当地的土壤多为红壤、黄壤和砖红壤pH4~6,微酸性的土壤为茶树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云南省有着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和茶树优良品种,野生茶树有的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勐海县仍生长着有8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群,它们是茶树原产地云南省的活化石。




云南茶旅

 客来茶当酒  


丽江古城:穿越古今赏香茗

 

丽江古城,又叫大研镇,位于我国云南省境内,这是一座拥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城建筑,幽深宁静的自然环境,巧夺天工的建筑结构都是它的特色。“家家临溪,户户垂柳”和“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诗句中所形容的,就是丽江古城的景象。

 

丽江游客众多,也有很多茶叶店,可以边游玩边选茶。

 


香格里拉:一杯浓香的酥油茶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位于我国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这是一片时间少有的完美保留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净土,素有“高山大花园”“动植物王国”的美称。

 

来到这里一定要去藏民家,喝上一杯浓浓的酥油茶,才不虚此行。


 

苍山:登高望顶赏水

 

云南省大理市境内,有苍山与洱海,山刚水柔相映成趣。苍山又名点苍山,位于云岭山脉之南。它北起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南到下关天生桥,期间有:云弄、沧浪、五台、莲花、白云、鹤云、三阳、兰峰、雪人、应乐、观音、中和、龙泉、玉局、马龙、圣应、佛顶、马耳、斜阳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排开。

 

除了十九座山峰,这里还有蝴蝶泉,泉水似苍山不断地呓语,流经苍山,归入洱海。这里泉水水质卓越,如果可以的话,你也可讨来泡茶。

 


洱海:体验白族三道茶

 

洱海,位于我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西北方向,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因其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取名为“洱海”。

 

到了洱海可以品尝白族的三道茶,“苦、甜、回味”,不仅蕴含了茶道精神,也揭示了人生真理。




云南古茶树

 深山老林珍贵异常  

 

树龄在300年以上的乔木型大叶茶树被称为古茶树,多生长在云南省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由于数量稀少,且茶叶内含物质丰富而显得异常珍贵。

 

现今的古茶树仅生长在勐腊县以易武山为首的“古六大茶山”中和勐海县“新六大茶山”的古树群落中。古茶树所产茶叶必须是纯料茶,如在压制茶饼的过程中加入非古茶树原料,则不再是古树茶,而是拼配茶。

 


古茶树的特点:一是茶根深,不需要人工浇水或施肥,茶树所需水分和养分都靠树木本身吸取,因此古茶树所含的矿物质要比一般茶园的茶树高,属于环保型茶叶;二是古茶树本身已经适应生长环境,能够适应和抵抗各种病虫害,所以古茶树并不需要喷洒农药,相对而言,更健康无污染,制作的茶叶更加耐泡、香气更加浓郁、滋味更加醇厚;三是古茶树因为稀有,且难采摘,故而价格较高。

 


古茶树在香气上深沉而厚重,口感上更加丰富,其中涩味是判断茶叶是否为古茶树的一个方法,古茶树是判断茶叶苦涩味在口中化得极快,几乎让人感觉不到苦涩,而回甘会占据整个舌腔。鉴别还可以从叶底入手,古茶树的叶底叶片舒展,肥大且弹性好。




最后的茶马古道

 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贸易通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为边疆地区属于高寒之地,主食多以糍粑、奶、酥油、牛羊肉为主,这些食物含热量高,但缺少蔬菜调和,而茶能够帮助缓冲和消化这些食物,于是造就了当地人饮茶的习惯。而中元地区,因为军队需要大量的马匹,刚好边疆地区草地辽阔、马匹资源丰富,所以有了互补契机,“茶马互市”就应运而生了。

 


随着茶叶、马匹的不断来往,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条路线,连接川、滇、藏三个地方,并延伸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直至抵达西亚红海。

 

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贸易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这一条路是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底蕴最神秘的旅游之路,也是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内容整编 兮浅

•内容来源:《寻茶记·中国茶叶地理》艺美生活 编著

•图片来源:网络


“考古”茶叶,梦回红楼《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远比你看到的复杂


茶,除了它变化多端的外观、汤色、滋味,增强免疫的保健功效,令人寻味的还有它那历经千年未绝,从深山密林到佛前庙院,又从王孙贵胄、文人骚客的手中,逐渐落入百姓家的文化历史。

千年文化,灼灼其华。而今的人们,通过影视艺术作品看到千百年前古人煮茶烹茶论茶的生活样貌,透过古代著作了解当时的茶文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就是其中的一部经典,至今还为茶人所津津乐道。

《红楼梦》从第二回开始就写到了关于“茶”的描述。有人做过统计,《红楼梦》中提到茶的描述共有两百七十多处,涉及茶、茶器具、茶食、茶礼仪、茶风俗、茶联茶诗等等。

为更全面、准确地让大家了解《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说茶传媒采访了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曹雪芹研究》副主编位灵芝。

溯古源今看茶叶

追茶《红楼梦》,我们先谈谈那时的茶。

《红楼梦》中提到过千红一窟茶、枫露茶、普洱茶、女儿茶、六安茶、老君眉、杏仁茶、女儿茶、龙井茶、暹罗茶等,这些茶类除了“千红一窟茶”是曹雪芹以谐音杜撰外,其他的在今天都还有迹可循。

枫露茶、女儿茶、普洱茶在很多“红学”学者看来,都属于普洱茶系列,也有人看到在典籍上记录,枫露茶是用枫叶蒸馏提取而成,取其叶之红润明亮,但后人认为蒸馏出来之后就不会是两三次之后才出色了,与文本描写不符,而更倾向于认为是普洱茶的一种。

六安茶在清代时即为皇宫贡品,是绿茶中的名品,虽是好茶不言自明,但因贾母年老,又刚吃过荤腥食物,这时喝绿茶与肠胃不和,所以贾母才说出不喝六安茶的话来,文中这样的情节也是作者要表现贾母善养生摄体之意。

普洱茶自乾隆年间开始有了窝堆发酵的技术,从生普自然发酵变成了人工发酵,改变了茶的口感与性状。

杏仁茶、老君眉从工艺制作上推断,与今天应并无大的变化,唯原材料可能因生产环境不同和茶树品种更新换代而略有变化。

暹罗茶顾名思义是产自暹罗国的茶。暹罗是元末明初以后中国对泰国的称呼(saysm)。王熙凤说:“那是暹罗进贡的,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林黛玉却说她吃着好,根据《红楼梦》写作于清代前中期的时代来看,那时暹罗国所产的茶应多为绿茶。林黛玉是苏州人,小时生活在南方,比较习惯喝龙井之类的绿茶。而今日泰国不仅产绿茶,受了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现在也制作红茶、乌龙茶,而且习惯加一些不同的香料来调节口感。

《红楼梦》中最具争议的当属“老君眉”,它的真身究竟是君山银针、万安银针、白茶,或是武夷名丛,众说纷纭。湖南的君山银针和安徽的万安银针,历史悠久,但在明清两代都没有把它们称作“老君眉”。而在清光绪年间所著的《闽产异录》中,提到了“老君眉”这一茶名,载有“老君眉,光泽乌君山亦产,叶长味郁,然多伪”;清道光年间的《重篡光泽县志》又记“茶以老君眉名,乌君山前后皆有”;民国《崇安县新志》则把清代“老君眉”茶列为《武夷历代名丛奇种名称一览表》中的名茶之一。

也有不少茶人结合学者的研究,对君山银针、武夷名丛、福鼎寿眉分别进行品鉴,认为从名字来历、外形来历、口感、冲泡方式上看,现今福鼎白茶里的“老寿眉”更符合文本描述。


《红楼梦》中的老君眉究竟是什么茶始终没有定论。个人有个人的看法,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自行“考古”一番,也可以在“满纸茶香今何在——首届寻找‘红楼梦中茶’大型文化活动”中与专家学者,好茶好书的朋友共同探讨,或许能碰撞出新的观点。

“满纸茶香今何在——首届寻找‘红楼梦中茶’大型文化活动”是第十三届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4月23-26日,全国农业展览馆)的重要活动,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主导,北京曹雪芹学会全程学术指导,打造红楼梦文化与茶产业有机互动,茶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

引经据典论茶道

茶是《红楼梦》时代日常生活的必须,从所喝茶叶也足以看出贾府的吃穿用度规格之高。难得的是曹雪芹通过写茶去表现书中人物不同的人生境遇,细细斟酌一番,字里行间皆有真意。

天上的太虚幻境,喝的是放春山遣香洞产出之仙花灵叶,用宿露烹制,名之曰“千红一窟茶”;

人间的富贵贾府,喝的是枫露茶、普洱茶、女儿茶、龙井茶、暹罗茶、老君眉,因人而异,因时不同;

晴雯的嫂子多姑娘家,炉台上也要有个黑煤乌嘴的吊子,时常煮着绛红的茶,虽咸涩不堪,并无茶味,在病中的晴雯喝来,也似得了甘露一般。

警幻仙姑招待宝玉的“千红一窟茶”,是作者的狡猾之笔,是为天下的女儿们一哭的谐音,借此指出了《红楼梦》一书为“闺阁女儿昭传”、为天下女儿鸣不平之意;贾宝玉要喝的枫露茶,表达的是一个公子哥儿饫甘餍肥之后消食饮品的讲究;王熙凤送给黛玉喝的暹罗国进的茶,味虽淡了些,却引出了王熙凤对林黛玉心事的嘻笑:喝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妙玉给贾母奉上的老君眉,是对一个云空未必空、深谙世情人心的出家人的白描;晴雯临死前喝的不成茶的茶,是对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人的叹息。

这林林总总不同故事情境中出现的茶,都是因人而起,《红楼梦》中的茶,说的是人生百味。这一点,到现如今也依旧适用,喝茶的智慧自古如一。


茶人论《红楼梦》,必定逃不过一个经典桥段,也就是第四十一回“拢翠庵茶品梅花雪”。这一回是《红楼梦》中描写品茶情节最为细致的一节,茶具的珍贵、茶水的不凡、品茶之道都被一一描述体现,就连妙玉斟茶的动作都跃然纸上。

妙玉以一个茶人的形象,展示了她在茶类、茶具和用水的专业性。宝玉因为不识杯,黛玉因为不识水,均被妙玉以俗字奚落。再珍贵的茶杯,在妙玉眼中被刘姥姥那样的俗人一喝便俗。人不识物,物却识人。妙玉于物的看重,恰好比宝黛俗了一层;俗与不俗,不在外物,而在内心;当妙玉以外物相论时,被妙玉说俗的宝黛二人是俗在物上,清在心内;而妙玉却洁在物上,俗在心里;亦即“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因为由俗而仙方是真仙,由色而空才是真空。妙玉与宝黛间的清俗之论,于品茶之际品出了人的品貌。


从妙玉品茶一节即可看出《红楼梦》是一部慈航普渡的觉悟之书,曹雪芹选择了妙玉这样一位身在空门,又极擅茶道的人来解读雅俗,足以令今人镜鉴。 人世中的雅俗不在于是入世还是出世,也不在于是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不在于富贵贫穷,在于的是心境,是在日常之中,以雅人深致去体味一杯茶、一碗饭或者走一段路、欣赏一片风景,不以世俗之标准去规范或评判。

沉溺功利,分别贫富,就是俗;心存美好,超越物欲羁绊就为雅。正如茶之于人的生活,天地所钟,香气天成,人尽其用,各美其美。

茶文化,最重要的是给人带来超越生活日常的美感,在品茶中品出人生百味,《红楼梦》既是人生觉悟大书,以茶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在品茶中品出每个角色的人生情境,也是曹雪芹的匠心独运。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复兴路上风华正茂。随着国潮风渐兴,我们有理由相信传承千年之久的茶文化将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载华夏文明乘“一带一路”之东风,遍及全球。而茶文化的复兴蓝图,是千万个你我饮茶论茶共同描绘而成的。“考古”中国古代茶文化,通过如《红楼梦》一般的经典著作,我们与茶叶文明历史面对面。感受厚重的茶文化,这是复兴道路上最直接的体现。

文中所述不过《红楼梦》中的冰山一角。所幸,我们还能有一个难得的机会,与全国各地的茶友书友共同聚集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的现场,一同穿越清朝,追溯书中的茶情景,进一步了解《红楼梦》与茶的深刻联系。据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茶产业委员会秘书长魏有介绍,现场将通过一场高峰论坛,明晰文化究竟如何去赋能茶产业,茶企又如何借势文化底蕴塑造品牌。茶文化复兴路的趋势走向,我们或许也能从中勘探一二。

“满纸茶香今何在——首届寻找“红楼梦中茶”大型文化活动”于今年正式开启。本次活动将通过3大主线、6场活动推动《红楼梦》与茶文化的融合。

4月4日

首届寻找“红楼梦中茶”清明特别活动将在曹雪芹西山故里——北京植物园曹雪芹故居西侧的芹溪茶舍(凹晶馆)举办。

4月23日—26日

全国农业展览馆1、3、11号馆,第13届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将举办文化论坛与游园会活动。

届时,我们不仅将以茶叶、茶具、茶点再现红楼,还会将邀请《红楼梦》演员、制作人到现场追忆红楼往事,还有曹红学专家们来现场与大家进行《红楼梦》中茶文化的探轶、解读,更有汉服、茶服打卡互动活动。

《红楼梦》知识竞答、文化论坛讲座、红楼梦现场游园会等各类趣味体验式活动也将精彩上演。

注:内容来源说茶ShowCha,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975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