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饮茶在中国历史

找到约4,045条结果 (用时 0.026 秒)

茶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最辉煌地位的朝代

  如果说茶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最辉煌地位的朝代,当宋代莫属。

  宋代,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茶真正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与社会生活产生了诸多关联,形成一些习俗,例如客来敬茶、将茶用在成亲步骤,形成茶肆这样的服务型消费场所。

  所以茶在宋代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播与推广。

  其中又以“点茶”为宋人的最日常,最风趣。

  点茶

  |茶史上最美的滋味|

  “点茶”并非宋人初创,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一部《茶经》将茶带入唐代的名流风范,形成一种喝茶的秩序。但那时点茶并非主流,唐人更喜欢“煎茶”。

  直接在一大口锅里煮,把茶叶焙干,碾碎,筛成粉末,撒到锅里,咕嘟嘟烧开。这锅茶汤很香,但也很苦,简直像药汤。为了减少苦味,或者说为了压制苦味,唐朝人会往茶汤里放盐、放姜、放花椒、放胡椒、放核桃仁,结果又把药汤变成了菜汤。再舀出,分到各个碗里。

  宋人并不青睐唐朝这种“药汤-菜汤”的做法,他们更喜欢滋味纯正的点茶。

  把茶叶蒸熟,漂洗,压榨,揉匀,放进模具,压成茶砖,再焙干,捣碎,碾磨成粉,筛出细末。

  撮一把茶粉,放入碗底,加水搅匀,注水壶是宋人独有的“汤瓶壶”,水流极细,加水时犹如蜻蜓点水,故称点茶。

  用一种类似小扫把的“茶筅”击打茶汤,使茶汤打出厚沫,颜色逐渐从翠绿、奶绿到奶白,直到泛起满碗雪花。

  这不仅考验点茶技巧,更考验茶人的用心。用心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从中品出真味。

  斗茶

  |宋人的日常趣事|

  斗茶或称“茗战”,顾名思义就是比赛评定茶叶质量优劣、沏茶技艺高下的一种方法。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均有记载。

  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越白越厚越好。

  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出现水痕的快慢,汤花紧贴盏壁不散退叫“咬盏”,汤花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叫“云脚散”,为了延长“咬盏”时问,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谁先现水痕便输了“一水”。

  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比赛以第二条更为重要。

  文人斗茶是雅趣。许多文人会定期举行“茶会”,邀三五好友,于庭园之内,旁临曲池,石脚显露。栏楯围护,垂柳修竹,树影婆娑。树下设一大案,杯盏陈设,品茗斗茶。

  宋徽宗的《文会图轴》|描绘文人学士在庭院中举行茶雅集的情景。

  他们斗茶往往是“斗趣”,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在施展各种精细技法和工序之后,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经过集体品评:茶叶的色相、芳香度、茶汤的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方面,评出俱为上乘者为胜。

  市井斗茶是众乐。在民间,斗茶是不需举行“茶会”的,几个茶人碰到一起,不管是喧闹的街市,还是在自家门前,兴致起,便可就地“斗茶”。

  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宋代街头民间斗茶的情景。

  画中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茶杯品茶的。右前边有一挑茶担卖茶小贩,停肩观看,还有一妇人一手拎壶另一手携小孩,边走边看斗茶。此画中有男人、女人,老人、壮年、儿童,人人有特色表情,眼光集于茶贩们的“斗茶”,个个形象生动逼真,把宋代街头民间斗茶的情景淋漓尽致地描绘在世人面前。

  斗茶是宋人的闲暇之余的快乐事,也因这种热爱,将当时的茶文化推向极致,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事业深度化与雅致化。

  茶百戏

  |淡雅的文人气息|

  如果说“斗茶”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的话,那么“分茶”就有一种淡雅的文人气息。

  “分茶”亦称“茶百戏”“汤戏”。颇像现在看到的用咖啡和牛奶做成的“拉花”,但茶百戏的难度更高。

  只能利用茶碗中的水脉,创造许多善于变化的书画: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一幅幅水墨图画,从这些碗中图案里出现,观赏者和创作者能得到许多美的享受。

  宋代以后,文人们幽雅的茶雅集留下经典的画面,元代以后,渐渐推向民间,可惜晚清时那千年的那一抹神秘的白就消失在滚滚历史长河。

  但愿有天能使它重现白光如积雪又焕发光彩,清新而淡雅,香、甘、重、滑……

  我们常说,宋代是一个不太强大但却超有文化艺术气息的朝代。茶,代言了整个宋代。他们真正地将茶与艺术、茶与人生结合起来,在一盏茶汤里融入了思想潮流。

  他们将生活过得极致美好,过得极其讲究。即使是最日常、最平凡的茶,也能品出生活的味道,过着极致的美好生活。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茶!从唐至明末一直为贡品,还建起了中国第一座茶叶加工场

中国是茶的故乡,据说早在神农时期就开始饮茶,几千年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茶文化,代代相传,历久不衰。如今国内的茶更是品种繁多,名茶辈出,比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洞庭碧螺春等。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品质最好的茶却是这款少为人知的茶叶——紫笋茶,从唐至明末,一直为皇家贡茶,而且产地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茶叶加工场,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大唐贡茶院。

2022年8月拍摄于浙江湖州。

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顾渚山一带,盛产一种茶叶,因茶叶嫩尖略带紫色,其形状如竹笋,故得名“紫笋茶”。茶圣陆羽品尝后,认为此茶芳香扑鼻,汤色清朗,茶味鲜醇,乃茶中极品,便将此茶进荐给了大唐皇室。从此紫笋茶成为了皇家贡茶。

如今说到紫笋茶似乎名气不大,知道的人也并不多。但在历史上,从唐朝开始,到宋、元、明,紫笋茶一直为皇室贡品,时间长达近900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品质最好、数量最大、进贡时间最长、制作规模最大的贡茶,是中国贡茶之最。

由于顾渚山一带坡度平缓,土层厚,有机物质含量高,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所产的紫笋茶品质也最佳。为了更好的为大唐皇室制茶,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在湖州长兴县顾渚山,建起了一座督造唐代贡茶紫笋茶的场所,年产贡茶一万八千四百多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茶叶加工工场,这就是大唐贡茶院。

然而历史变迁,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唐贡茶院在岁月和战火的洗礼中,退出了历史舞台,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紫笋茶也随着贡茶院的消失退出了中国名茶行列,以至于今天的人们都不知它的存在。

为了再现曾经的那段辉煌,在顾渚山虎头岩依山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大唐贡茶院。整座建筑群被山中苍翠茂密的竹林所围绕,共分为陆羽阁、吉祥寺、东廊和西廊四个部分,远观气势恢宏,近看古朴典雅,走入其中如同穿越到了千年前那古老的皇家茶场。

如今这里是浙江湖州著名的旅游景区,每天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在入景区前,一座又高又宽的花岗岩石梯,向世人展示着大唐盛世的辉煌。走上石梯是一座唐朝风格的中式建筑,中间牌匾书有“大唐贡茶院”几个大字,这也是景区的入口。

走入景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仿古建筑,底部由石块砌成,上边全木结构,这与我们常见的中式建筑有一些不同。中轴线上仍是高大的石铺阶梯,一层层往上,正对面就是整个景区中最主要的建筑:陆羽阁。

可以说没有陆羽的推荐就没有紫笋茶几百年的辉煌,更不会在这里出现大唐贡茶院。所以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在整个建筑群的绝对C位建了一座陆羽阁。整座阁高约十几米,高高凸起于群山之中,格外地显眼。

游客可登上阁楼,了解茶圣传奇的一生,对他的传世名作《茶经》有更好的了解。在阁楼的正中间,有一座茶圣陆羽的雕像,左手放于腿上,右手掌心向前,仿佛沉醉于这好山好水好茶之间。另外这也是整个景区中最佳的观景台,四周为围廊式的建筑,视线开阔,观风景极佳。

在陆羽阁的两侧为东西长廊。在东长廊展示了唐代贡茶紫笋茶的加工技艺,在当时绝对是世界最先进的工艺。另外还有历代贡茶的知识、品茗三绝、以及茶艺的传承过程等。在西长廊展示的是一些名人典故,他们见证了紫笋茶的发展与繁荣。另外这里还有一些遗存下来的尊贵石雕石刻等。

在陆羽阁的正后方是吉祥寺,标志着贡茶与佛茶的合一。整座寺共二层,一层介绍了大唐贡茶院的发展历程、以及宫廷茶宴的一些场景;二层阐述的是“茶禅一味”理论,内供奉有文殊菩萨,以及历代高僧吃茶悟禅的典故。

来到大唐贡茶院,在感受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怎么能不尝一尝这中国最好的贡茶。在西侧长廊有一间古色古香的茶室,游客可以点上一杯贡茶,上几份小点,再听一曲,更能感受到中华茶文化的魅力所在。

来源:寒残一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瓷器的英文为何与“中国”一样?一文读懂藏在瓷器里的茶文化

瓷器的英文为“china”,与“中国”的英文相同,你知道为什么吗?

在中国饮茶史上,茶具的演变与发展和饮茶方式密切相关。在原始社会并没有专门用来喝茶的器具,起初多为酒具和食具,随着饮茶习俗的普及,和饮茶相配套的专用器具才开始出现。

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早期,中原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就已经出现原始青瓷器。它是陶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融合了青铜文化与陶文化后发展出的新的艺术形象。

古代“瓷”字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的文献记载,并且瓷质器皿作为茶具最早也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因为瓷器比陶器更加纤细润泽,所以瓷质茶具便渐渐替代了陶制茶具。

到了唐代,瓷器的生产已经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一是浙江余姚的越窑,以烧制青瓷茶碗闻名,二是河北内丘的邢窑,以烧制白瓷茶碗著名。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也有提到他对于各地瓷质茶碗的看法,书中写到: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
大致意思就是陆羽认为茶碗还是越州的最好,因为邢瓷白衬得茶汤颜色红,越瓷青衬得茶汤的颜色绿,他觉得越瓷更能体现茶的水色,所以越窑更优。

宋代时,以“官哥汝定钧”五大窑最为出名,各自烧制不同风格的瓷器。由于当时流行斗茶,就是用竹制的茶筅在茶盏中来回搅动打出白色的泡沫,比一比谁打出的茶沫在茶盏上保持的时间更久,也称之为“咬盏”。所以除了五大名窑外,建安黑盏也尤为名贵,毕竟黑色的茶盏更能体现茶沫的颜色。

此外,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在宋代也很有名。其中,景瓷以其“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优异品质而开始享誉世界。

到了元代,这一时期的茶具变化基本不大,瓷器最大的改变便是江西景德镇青花瓷的诞生。这时候的青花瓷制造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不仅驰名国内,在海外也声名远扬。元青花的纹饰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其中麒麟纹是元青花中最具有时代特征的装饰题材。

明朝时青花瓷的制造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青花瓷发展的基础上,明代的彩瓷发展也有一个新的飞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成化斗彩,它是用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比如举世闻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

清代陶瓷茶具的生产技艺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除了青花以外还有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各类颜色釉,风格多种多样,数量盛极一时。这段时间内,由前代托盏演变而来的盖碗也开始流行,成为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以得到一件中国的瓷器为稀奇,因此将“瓷器”直接称为“china”,与“中国”的英文“China”一样。

瓷器,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也作为民族形象的代表享誉海内外。瓷器的发展史与中国的发展史一样久,走出国门相当于中国的名片,“瓷器”与“中国”已经无法分割。
本文为小喜年原创,转载须注明。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968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