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最辉煌地位的朝代

  如果说茶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最辉煌地位的朝代,当宋代莫属。

  宋代,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茶真正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与社会生活产生了诸多关联,形成一些习俗,例如客来敬茶、将茶用在成亲步骤,形成茶肆这样的服务型消费场所。

  所以茶在宋代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播与推广。

  其中又以“点茶”为宋人的最日常,最风趣。

  点茶

  |茶史上最美的滋味|

  “点茶”并非宋人初创,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一部《茶经》将茶带入唐代的名流风范,形成一种喝茶的秩序。但那时点茶并非主流,唐人更喜欢“煎茶”。

  直接在一大口锅里煮,把茶叶焙干,碾碎,筛成粉末,撒到锅里,咕嘟嘟烧开。这锅茶汤很香,但也很苦,简直像药汤。为了减少苦味,或者说为了压制苦味,唐朝人会往茶汤里放盐、放姜、放花椒、放胡椒、放核桃仁,结果又把药汤变成了菜汤。再舀出,分到各个碗里。

  宋人并不青睐唐朝这种“药汤-菜汤”的做法,他们更喜欢滋味纯正的点茶。

  把茶叶蒸熟,漂洗,压榨,揉匀,放进模具,压成茶砖,再焙干,捣碎,碾磨成粉,筛出细末。

  撮一把茶粉,放入碗底,加水搅匀,注水壶是宋人独有的“汤瓶壶”,水流极细,加水时犹如蜻蜓点水,故称点茶。

  用一种类似小扫把的“茶筅”击打茶汤,使茶汤打出厚沫,颜色逐渐从翠绿、奶绿到奶白,直到泛起满碗雪花。

  这不仅考验点茶技巧,更考验茶人的用心。用心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从中品出真味。

  斗茶

  |宋人的日常趣事|

  斗茶或称“茗战”,顾名思义就是比赛评定茶叶质量优劣、沏茶技艺高下的一种方法。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均有记载。

  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越白越厚越好。

  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出现水痕的快慢,汤花紧贴盏壁不散退叫“咬盏”,汤花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叫“云脚散”,为了延长“咬盏”时问,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谁先现水痕便输了“一水”。

  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比赛以第二条更为重要。

  文人斗茶是雅趣。许多文人会定期举行“茶会”,邀三五好友,于庭园之内,旁临曲池,石脚显露。栏楯围护,垂柳修竹,树影婆娑。树下设一大案,杯盏陈设,品茗斗茶。

  宋徽宗的《文会图轴》|描绘文人学士在庭院中举行茶雅集的情景。

  他们斗茶往往是“斗趣”,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在施展各种精细技法和工序之后,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经过集体品评:茶叶的色相、芳香度、茶汤的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方面,评出俱为上乘者为胜。

  市井斗茶是众乐。在民间,斗茶是不需举行“茶会”的,几个茶人碰到一起,不管是喧闹的街市,还是在自家门前,兴致起,便可就地“斗茶”。

  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宋代街头民间斗茶的情景。

  画中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茶杯品茶的。右前边有一挑茶担卖茶小贩,停肩观看,还有一妇人一手拎壶另一手携小孩,边走边看斗茶。此画中有男人、女人,老人、壮年、儿童,人人有特色表情,眼光集于茶贩们的“斗茶”,个个形象生动逼真,把宋代街头民间斗茶的情景淋漓尽致地描绘在世人面前。

  斗茶是宋人的闲暇之余的快乐事,也因这种热爱,将当时的茶文化推向极致,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事业深度化与雅致化。

  茶百戏

  |淡雅的文人气息|

  如果说“斗茶”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的话,那么“分茶”就有一种淡雅的文人气息。

  “分茶”亦称“茶百戏”“汤戏”。颇像现在看到的用咖啡和牛奶做成的“拉花”,但茶百戏的难度更高。

  只能利用茶碗中的水脉,创造许多善于变化的书画: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一幅幅水墨图画,从这些碗中图案里出现,观赏者和创作者能得到许多美的享受。

  宋代以后,文人们幽雅的茶雅集留下经典的画面,元代以后,渐渐推向民间,可惜晚清时那千年的那一抹神秘的白就消失在滚滚历史长河。

  但愿有天能使它重现白光如积雪又焕发光彩,清新而淡雅,香、甘、重、滑……

  我们常说,宋代是一个不太强大但却超有文化艺术气息的朝代。茶,代言了整个宋代。他们真正地将茶与艺术、茶与人生结合起来,在一盏茶汤里融入了思想潮流。

  他们将生活过得极致美好,过得极其讲究。即使是最日常、最平凡的茶,也能品出生活的味道,过着极致的美好生活。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