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煮茶的配料

找到约214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轻煮岁月,慢煮茶,过香暖冬天

“围炉煮茶”最近火了!

铁网烤盘,中间摆上一壶茶,茶壶外围摆上年糕、栗子、橘子、红薯、玉米……暖阳下,三五好友相聚,围炉煮茶,是人间烟火,亦是清欢岁月。

围炉煮茶本非脱胎于现代生活,早在唐宋时期,便有了煮茶的文化。自那时起,“煮茶”便不仅仅只与茶水相关,更与环境相融、器物相和。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关于煮茶的记载,从原料到步骤对煮茶技艺进行了总结:

对燃料提出“其火,用炭,次用劲薪”;水讲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时长也要把握,“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煮茶以三沸之水最妙,再煮下去,水便老而不可饮了。

在灵山秀水、幽居雅室之中烹茶,是古代茶人的追求。唐代诗人陆龟蒙的“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写其在松间雪景中烹雪煮茶的闲趣;李德裕的“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则以竹为伴,佐竹品茗。

(溥儒《煮茶图》(局部))

而在苏轼《试院煎茶》中的“银瓶泻汤夸第二”,《汲江煎茶》中的“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都尽数吐露了古人对茶器的考究。

围炉煮茶,除了享受意境,我们还得喝个明白。

其实在我国,茶叶的使用经历了几个阶段。秦汉时期,茶并非日常饮品,而是以其药用价值出现在药铺里;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逐渐兴起,但这时的茶里还会加葱、姜、枣、橘皮、薄荷等配料,与“胡辣汤”有异曲同工之妙;唐朝煎茶法的出现,才让饮茶之风盛极大江南北,茶也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成为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

不过,随着饮茶群体扩大,煮茶这种耗费时间、精力的细活儿逐渐小众化,平民百姓以散茶冲泡为主。

饮茶方式因时、因地而异,但煮茶的文化属性和社交属性是被广泛认可的。文人士大夫甚至将煮茶提升到精神层面,以为雅事。

要知道不是所有茶都适合煮。若是轻发酵的新茶,茶内物质尚未转化,过度的加热可能导致茶叶变黑,茶汤变紫,苦味过早地浸泡出来而难以入口。

不如选择年份较长、发酵程度高的茶,如白茶、熟普、红茶、黑茶等等。这些茶经过时间沉淀,茶性趋于温和,冬季驱寒润体再好不过了。

其实,“围炉煮茶”只是一种形式,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去探索追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小小的围炉给了年轻人一方惬意的休憩之地,看着一壶茶慢慢沸腾,休闲舒适的情绪融入茶香。

看到了这里,是不是突然也想去泡杯茶喝?

来源:茶艺大师工作室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的烹煮方式的演变



煮茶法:源于西汉,盛于初唐

煮茶,即直接采集茶树的生叶或干茶,投于水中煮好饮用,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通的饮茶法。此法源于人们将新鲜茶叶和黑芝麻、桃仁、瓜子仁等配料,加盐一并煮粥或将新鲜茶叶与椒、姜、桂、薄荷或陈皮等配料,一并煮汤。因此,最初的饮茶确实是将茶“青菜不当萝卜”,将茶叶煮煮,和煮菜汤差不多。

 

之后由于一批文人饮茶,使饮茶有了文化的色彩,饮茶渐渐走向时尚,走向高雅,使得茶和菜汤划清了界限。唐代时,茶叶制作工艺日渐发展,饼茶、散茶的品种越来越多,并成了馈赠他人的佳品。于是人们在煮茶时不再加香料,而是先将茶叶置于火上烤热,等到晾凉后再捣碎磨成粉末。与此同时煮水,等到水将要开的时候放入少许盐,用筷子搅拌并放入茶末,然后将一瓢热水倒入阻止其沸腾,这时粗渣沉淀,细末浮于上面,保持茶之香气。浮在水面的细末称为“华”,即茶之精华,就喝此精华与茶汤。另外,当时还出现了用蒸青法捣焙加工制成的紧压固形绿茶,使茶叶的香气及品质都得到了改善。

 

煮茶法在唐代之后就不再是主要的烹茶方法了,仅盛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直到今天,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仍然在使用煮茶法。

 



煎茶法:盛行于中晚唐

到了中晚唐时期,煮茶法这种粗放式的煮饮法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陆羽在《茶经》里极力提倡的煎茶法,他的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一经推出,立刻在文人雅士甚至王公朝士间得到了广泛响应,成为中晚唐时期主要的烹茶方法,也是我国茶艺的最初形式。因此,煎茶法也叫“陆羽式煎茶法”。这种烹茶方法后来传至日本、韩国等地区,在茶艺发展史上,其影响重大而深远。

 



点茶法:流行于南宋

点茶法源自晚唐,经由五代至北宋,逐步流行起来,是中国古代茶艺的代表之一。

 

点茶法来源于煎茶法,但步骤却比煎茶法更为精细、严密。宋朝人点茶之前先要碾茶,具体方法是:首先,将用纸包好的饼茶捶碎;然后,将捶碎的茶放于茶碾之上碾成粉末;最后,将粉末用茶罗过筛。由于茶末放置久了会变色,会影响茶汤的品质,所以要随用随碾。

 



点茶法和唐代的煮茶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不再将茶末放到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瓷瓶烧开水注入,再加以击拂,具体操作方法是一边用手平稳地点入沸水,一边用“茶筅”(用老竹制成,状似小扫把的工具)慢慢地搅动茶膏。当茶汤表面浮起乳沫时再饮用。为保持茶叶的原味,点茶法是不加盐的。点茶法直到元代还一直盛行,只是不用饼茶,而直接用备好的干茶碾末。点茶法从宋代开始传入日本,流传至今。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泡茶法:流传至今

泡茶法自明清之后开始流行,并沿用至今,是中华茶艺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对日本的煎茶道、朝鲜茶礼及亚洲、非洲、欧美国家的茶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泡茶法简便易行,只需将茶叶放置在茶壶或茶盏中,用沸水冲泡即可。这和唐宋那种类似“贵族游戏”的茶道截然不同,这一切都源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纸诏书。朱元璋继位后下令停止生产龙凤团茶,点茶法随之衰落,但随着散装茶叶快速发展,中国的茶道由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发展到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泡茶法,品饮艺术也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于泡茶法的简便,茶叶从此便走进了寻常巷陌、百姓人家,成为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资料来源:中国茶典)

云南普洱茶文化——有视角、有深度、有情怀、有温度的茶文化推广平台。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更多精彩,与您分享!


“古保森”品牌简介:“古保森”即Global Sence,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Ecosyste(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我们创建企业的初心和理念:打造一个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品牌的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保效益的统一,构建一个“茶农种好茶、茶商卖好茶、茶友喝好茶”的商业生态系统。做有境界的企业,做有灵魂的产品!

COP15之际,和你聊聊云茶

10月11日-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如此高规格多边环境会谈,将确定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多样性保护目标和方向。

彩云之南,万物有灵。群山与河谷纵横交错,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各类珍惜动物、植物、微生物在这里繁衍生息,人与自然和谐相依,造就云南成为全球著名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世界花园”。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也造就了云南的风物多样性,在云南丰富多彩的风物中,特色风物频繁“出圈”。即日起,拾云南将推出【云南风物志】系列报道,一起走进云南的特色风物世界。

云南是茶的故乡在这里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依然生机盎然在这里陈香四溢的普洱茶名扬天下

这里有目前世界发现连片面积最大、

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

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面积2.8万亩,有古茶树320余万株

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作为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农业产业作物之一“云茶”驰名海内外是云南打造世界一流

“绿色食品牌”的重要引擎

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和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20年度云南省茶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云南全省茶叶综合产值达1001.4亿元实现“千亿云茶产业”目标

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720万亩,同比增长6.4%;全省干毛茶产量为46.6万吨,同比增长8.1%;全省茶叶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7%。

源 起

云南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唐代樊绰《蛮书》中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这是云南先民长期用茶习俗在中古时期(秦汉至清)的文字记载。

历史上,云南普洱茶还以普洱府驻地(今宁洱县)为源头,向四面八方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线路,开辟出普洱茶的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云南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云贵高原则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云南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等地是世界古茶树、野生茶树最多的地方。对于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的问题,国际曾出现过相关争论,通过世界古茶树资源的考察及现代的分子生物学的检测,云南才是世界的茶树原产地中心。

如今,重走茶马古道,原始密林中的板石、条石,盘山而上,古木参天,郁郁苍苍。古道的路面上, 还能看见被众多骡马的铁蹄踏成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马蹄窝。仔细倾听,驮驴挂着铃铛,叮叮当当的响声回荡在山谷间......

发 展

云南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包括未来可以驯化成为饮料的野生茶资源,这是全世界无可比拟的地方,也是中国所有的产茶省份无可比拟的地方。

就口味而言,中国茶主要分为大叶种、中小叶种两大板块,而云茶属于大叶种茶。大叶种有独特的优势,其丰富的内含物,非常高的茶多酚含量,以及非常强的持嫩性,造就了云茶无比拟的香气、滋味、风味。

早在20世纪90年代起,云南省委省政府就开始依托众多古茶树资源优势,为打造云茶产业谋篇布局。到2015年,云南省的茶叶产值达623亿元。“十三五”时期,云南省委、省政府将茶产业列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的重点。

云南省2016年出台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各地大力实施规模化强茶战略,全面增强云茶产业综合实力。2017年又正式出台了《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云南省茶产业物种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产品特色等优势,到2022年,全省茶叶面积稳定在630万亩左右,茶叶产量达到40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

随着全球兴起普洱茶热,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特色重点产业,对普洱茶为代表的云南茶产业进行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茶叶的带领下”,无数村庄、家庭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出 圈

茶为国饮,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从中,可以看出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是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古时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千百年来,种茶、制茶、饮茶成为中华民族的生活习俗。

云南是中国茶叶的重点产区,云茶气质高贵、禀赋独特,是勤劳智慧的云南人民对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一个代表。经过悠久的历史沉淀,云南茶香四溢,美名远播,不但赢得了中国市场的认可,也远销世界多国,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的重要媒介。

日前,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出炉,其中,普洱茶更是以73.52 亿元的评估值成为品牌价值前十位品牌仅次于西湖龙井品牌,位居第二。

绿色发展是食品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主旋律,有机化、规模化、商品化、名牌化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018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云南省绿色食品“10大名品”、“10强企业”和“20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显著提升了企业品牌培育、产品推广能力,极大增强了行业发展动力。获评企业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中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行业标杆作用,对加快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引领作用明显。

你知道2021年的云南省“十大名茶”有哪些吗?

云南民族特色饮茶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

26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爱茶、饮茶习俗

彝族-雷响茶

彝族人喜欢“雷响茶”,是将上乘的茶叶放在沙锅茶罐里,借火烘烤,边烤边抖动,使茶受热均匀,等罐中茶叶被烤得金黄,微微起烟时,将沸水往茶罐里一冲,随着水雾的腾起,轰的一声,犹如滚过一个响雷,因此而得名。

水汽过后,拂去罐口的泡沫,放回火上,用文火慢煮20分钟后,放入白瓷杯中慢慢品尝,可提神补气,消暑降温,当地人称:“早饮‘雷响茶’三杯,干到天黑不渴也不累。”

哈尼族-土锅茶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勇敢而憨厚的哈尼族小伙子,在深山里猎到一头凶豹,用大锅煮好后,分给全村男女老幼分享。大家一边吃豹肉,一边高兴地跳起舞,之后,小伙子又请大家喝锅中正在煮沸的水。大家喝过后,发现口感苦中有甜,略带清香,非常爽口,原来是风把旁边一株大树上的叶片刮落在了土锅中。自此,哈尼族就称这种树叶为“老泼”,即汉族里的“茶”,并开始种茶树,喝土锅茶也就由此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先用土锅(或瓦壶)将水烧开,随即在沸水中加入适量烤香的茶叶煮滚,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钟后,即可倒入用竹制茶盅内款待宾客。

布朗族-酸茶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他们喜食“酸茶”。一般五六月份,采摘当地鲜茶,用水先煮透,趁热装入土罐,置阴暗处,十日后发霉取出,放竹筒内埋入地下,一个多月后取出晒干。饮用时,将适量干茶放入杯中,沸水冲泡,生津止渴,别有一番滋味。

怒族-盐巴茶

怒族人喜欢“盐巴茶”。先将土罐放在炭火上烤烫,取一把青毛茶入罐烤香,将事先备好的开水倒入罐中,煮开3-5分钟后,去掉浮沫,将盐巴块放入瓦罐中,摇动土罐三五圈,融化后倒入茶盅少许,经开水稀释后,即可饮用。剩下的茶叶渣还可用来喂牛、喂马。

景颇族-腌茶

云南景颇族人民喜爱的腌茶是一种以茶做菜的食茶方法。喝茶可以解渴,但吃这种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佐食。

将茶鲜叶用锅煮或蒸,再放在竹帘上搓揉,然后装入大竹筒里,用木棒舂紧,筒口用竹叶堵塞,将竹筒倒置,滤出筒内茶叶水分,两天后用灰泥封住筒口。经二三个月后剖开竹筒,取出茶叶晾干装入罐中,加香油浸腌,可以直接当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白族-三道茶

大理白族招待贵宾用的是“三道茶”,即一苦、二甜、三回味。

首先用砂罐焙烤优质绿茶,等茶烤黄,出香味后,冲少量沸水,去掉泡沫,用小火煮片刻,茶水呈琥珀色时,倒入茶壶,由白族姑娘举杯齐眉,献给客人,叫头道苦茶,比喻人生应当吃苦耐劳方能有所作为;然后在砂罐中注入沸水,加上白糖、核桃仁等,煮后再饮,称二道甜茶,象征生活应当先苦后甜才有意义;最后在茶中放入红糖、蜂蜜、桂花、花椒等,品饮时口感香甜而略带辛辣,寓意事业成功后令人回味无穷的三道回味茶,所谓的一苦、二甜、三回味大概就是这意思了。

基诺族-凉拌茶

基诺族的凉拌茶是一种古老的吃茶方法,也是基诺族最具特色的茶文化遗产之一。在基诺族人中,凉拌茶被叫做“腊攸”。

据当地人介绍,过去生活条件差,人们在山上农作时没有菜吃,于是就地取材,将普洱茶的鲜茶叶、盐和辣椒舂碎,然后拌饭吃。随着人们的不断尝试,凉拌茶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汤菜。

凉拌茶的制作并没有什么“独门秘方”,更多的是长时间的生活经验积累。嫩茶叶、大蒜、野八角、辣椒、盐、柠檬叶、香叶等丰富的佐料与香料,在切资的舂棒下散发出特有的香气。佐料舂碎后,放入茶叶舂碎,最后加入水,一道独具特色的基诺族凉拌茶便制作完成。凉拌茶的制作并不复杂,但做好的茶汤却格外鲜香,稍稍凑近,茶香便扑鼻而来。

凉拌茶最初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后来人们的需求多了,用的调料也变多了。不同的季节,凉拌茶的配料也不同,常见的有臭菜凉拌茶、橄榄凉拌茶、酸蚂蚁蛋凉拌茶、白参凉拌茶、干巴凉拌茶等。凉拌茶入口清凉咸辣,爽口清香,令人难以忘怀。

藏族-酥油茶

藏族民间有个谚语:“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迪庆的酥油茶,是酥油与浓茶的相加。品尝它的第一口,往往觉得过油过腻;但第二口却淳香流芳;第三口就永难忘记了。

有人这样形容酥油茶:“酥油茶,喝多了就习惯了,甚至还会离不开它”。

本文来源:云茶交易中心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1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