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云南千年古树茶

找到约601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石雨益昌号:二〇〇六年云南千年古树茶制作的背后

       二〇〇六年云南千年古树茶

  人生之宝,经典收藏

  二〇〇六年云南千年古树茶一一人生之宝

  经当年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

  多位教授一致指定

  以勐海茶区巴达山千年古树、南糯山为主要原料

  产品规格:53x53cm/盒

  盒内有八珍

  净含量:2000克/盒

  茶的质地

  投茶

  茶汤

  茶的汤色桔黄透亮

  经多年陈化后呈现自然的褐泽

  蜜香陈香中透着幽兰香

  汤质饱满,茶气霸气十足

  分杯

  在醇厚绵滑的茶汤之中

  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山野气韵

  叶底

  七泡后汤中有甜,经久耐泡

  叶底肥壮紧实、黑中透亮

  普洱茶中的珍藏之宝

  此茶由石雨益昌号创始人陈林生先生发起

  以及知名的普洱茶专家张芳赐老师

  昆明农业大学普洱专家周红杰老师

  茶叶教授高级工程师杨行吉老师

  共同研发,全国限量发行2000套

  品茶如品人,好茶里的大人物

  俗话说“茶有茶性,人有人性”

  制茶的最高境界

  就是能做到“茶似人,人似茶”

  通过品茶可以看出人对人的了解

  对品质有所认识

  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二〇〇六年云南千年古树茶

  背后的制作人物

  陈林生先生(制茶人)

  1957年出生,南方茶叶市场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

  中国茶叶十佳经理人

  广州市陈氏石溪茶叶贸易有限公司创始人

  勐海石雨益昌号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

  广东广宁茶商会荣誉会长

  南方茶叶商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

  与茶相守,始终如一

  坚持“品质好茶,以诚为本”的经商理念

  成就不朽的普洱传奇

  (图片源自网络)

  张芳赐老师(监制)

  普洱茶专家

  1932年出生,云南省知名茶学专家

  云南农业大学茶叶系创始人

  长期从事茶树资源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

  发现了21个新种类山茶,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还整理出40多个地方良种,20多个新类型

  对论证茶树原产地云南、茶叶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历经50年成功繁育出曾经濒临灭绝的昆明贡茶——“十里香茶”

  (图片源自网络)

  周红杰老师(监制)

  昆明农业大学普洱专家

  1962年生,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现任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

  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副院长

  云南普洱茶认证中心副主任

  撰著、主编了《云南普洱茶》

  《云南名茶》、《中国茶文化》等多部著作

  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构建了普洱茶科学系统体系

  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

  (图片源自网络)

  杨行吉老师(监制)

  茶叶教授高级工程师

  普洱茶茶艺专家、高级农艺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云南临沧茶业开拓者,普洱茶发酵大师,制茶大师

  获得省政府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光荣称号

  在制茶技术的研究上,大胆革新红碎茶加工技术

  取消萎凋工序,进行“红碎茶初制新工艺及新机具”项目试验

  该项目荣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中华茶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茶文化亦是如此

  制茶工艺繁琐,非一两段文字可说的清楚

  而为中华茶文化所做出一点一滴的贡献

  正是这些爱茶之人,不知不倦的学习研究

  一点点的累积,一滴滴的奉献

  让中国的茶事业蓬勃发展

  让中华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重磅:喝古树茶能治病吗?

喝古树茶能治病吗?

由于茶与文化在我国的长期脱节,所谓文人茶会,也仅限于极少数人的圈子里面,真正懂得喝茶的高手寥若星辰。加之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喝茶、喝好茶基本还是奢侈之事,遑论治病和养生?

不走遍千山万水,怎敢说阅尽春色?不喝遍世间众茶,又岂能谈论茶的要义?

茶,一种日常饮品,在古代,不断有文人雅士为之打造文化形式感,直至南宋时期禅宗东传,它被带到东瀛,并且与饮用者的精神世界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道”的象征和体现。不过,在中国较长时间里,它的属性仅仅被归为“生活”,一切神性都止于日用。

直到今天,茶道的引入,品茶喝茶之风的空前泛滥,使得茶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生活品质的提升需求,让喝茶的问题重新被日常重视,喝什么,怎么喝,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追求健康、生态,讲究茶品,更在乎“喝”的意义。

我们有理由相信,绝大多数喝茶的人是很难或根本不去区分茶的种类的,以普洱茶为例,不少人仅限于能够分别生茶和熟茶。我们的市民群体普遍“不思亦不学习”,一方面害怕身体有病,一方面又缺乏茶饮常识。

人云亦云的“绝好土壤”使得很多“聪敏”的茶商就此顺水推舟,迎合消费,对茶的保健养生作用进行深入发挥,以及无中生有的功能再造,精心策划,选中昂贵的古树茶(这里所指普洱茶)大作文章——古茶树能治病的传说于是在市场上愈演愈烈。

因为古树稀有,很多消费者相信古树茶好,相信喝古树茶能够治病。“福如生命养颜水,寿比普洱古茶树”,天地造化呀!

古树茶确实是罕有之物,是佳茗。那么,古树茶真如商业广告所传的那样有神乎其神的治病之用吗?

我们就从古人的发现开始谈起。

古人喝茶,一方面讲究茶道章法,饮茶之益在于修身养性,养浩然之气,正清和之气。另一方面以茶会友、度日,拣茶入味,把茶作为一种日常,贯穿生活,故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

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的饮茶起源众说纷纭,不能定论。作为有图腾的民族,我们相信诸神的存在,相信尝百草的神话传说。

大体上,茶的功能起源有五种主要说法,分别是祭品说、药物说、食物说、同步说和交际说。

药物说就认为,茶在最开始是因药用介入日常生活世界的。《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作为图腾和偶像,我们且相信祖先有“神农尝百草”的经历。但科学和实践告诉我们“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万万不可信的。荼即是我们所谓的茶,茶若真有此等解百毒的功效,医学存在的意义又会有多少?

陆羽讲茶“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说的就是“草木有本性(心)”。千年古树茶可以说是广集天地之灵气,汲尽日月之精华,性属灵。但作为一品有药元素的生态茶,它的功用主要还是在于保健和养生,而非治疗意义上的“药用”。

这种说法并非凭空捏造。

《茶经》云: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大唐《新修草本》载:

“茗,苦茶;茗未甘、苦、微寒、无毒。主痿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消宿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药圣说“火为百病”,不是说上火就是有病,而是说上火会引发各种疾病,用茶降火效果佳。

认为茶之用主要在于保健养生的不只陆羽。中医也认为饮茶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清痰;益肺胃,明目解瘟”,延年益寿的主要原因,这些功效说到底还是保健养生。

但无论是中医所讲的茶的药用,还是云南少数民族以茶入药的传统土方。他们所说的茶的药性,归根结底实质上都是上述调理身体的保健养生之功用。

很多消费者信奉茶的排毒作用,因此时常作牛饮之态。那么喝茶排毒的说法是否可信?

有研究表明,由于茶本身功能相对单一性,喝茶对促进肠胃蠕动消化食物、提神正气等有帮助,但还没有准确的研究能够佐证喝茶能实现行之有效的无害的排毒养护效果。

也有学者罗列了“茶叶可治的疾病”目录,并在目录之下分别注明对应的食用方法和计量。认为茶叶可以治疗细菌性痢疾,红白痢疾,急性、慢性肠胃炎,传染性肝炎,心力衰竭,稻田皮肤,痈疖肿毒,水火烫伤,缠蛇丹。但没有科学论据,也没有可靠的支撑数据。

目前学界对普洱茶的药性研究,较为可靠的是《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一文,该文系统的对普洱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严密的测验梳理,并对普洱茶生、熟茶进行了各项数据的对比研究,并对它们的药理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统计。得出很多支撑普洱茶利于保健养生功用的数据,但也没能明确普洱茶在治病意义上的药用。

民生之重,重在衣食,国民自古以食为天。

近代以降,国人对食品愈发重视,从定时定量逐步迈入追求营养保健,对食的需求,到今天,品与质,量与时,缺一不可。

放眼当下,食品安全事件触目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当下的市场供给质量反差极大。

茶饮作为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同样也面临着供给质量的危机。在这个市场经济发展到以“人民币”衡量一切的阶段,人们满目追求利益最大化,从一些茶商到茶农,“唯利”主义横行。茶农为提高收入,大量使用农药,保证茶叶产量;茶商则为盈利,大量收购诸如台地茶等便宜毛料,而台地茶的生态情况,恰恰是最令人担忧的。

可想而知,用不生态的茶料制作的茶,不但有失保健养生的功效,还有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滋生。对比这些茶,生态良好的古树茶,其保健养生效果当然是毋庸置疑的。

古树茶尤为珍稀珍贵。那么,它的保健养生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吗?

肯定不是。长期性惯性饮用古树茶,对调节人体微量元素、调理生理机能是很有帮助的,然,古树茶的这些功效的发挥都需以一个“长期”为前提。

我们可以简单想一想,古茶树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吗?

从红茶菌到喝尿疗法,从一个个医药神话的破灭到一幕幕聚敛不义之财的闹剧,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有搭台的就有唱戏的,有敲锣的就有听响的,时代卖出一副副各种各样的“拐”。

吃茶在古代世界,是日常活法,又是养生之道。在现代社会,随着茶的商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茶的功用围绕着养生逐渐扩大,甚至被推广为治病除患之物,一切透着浓浓的功利至上的味儿,这是不现实的和荒唐的。

迎合市场成为似乎现代茶业和茶本身的难辞其咎的任务。但古树茶不应被过度炒作和解释。

古树茶是好东西,这是不可否认的。

古树茶生在深山之内,漫长地接受着天地日月的沐浴,实在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瑰宝,随天地生而有之,与万物同生同长,是一味绝伦的存在。这与它能不能治病无关,它的价值远不在于此,更在于它与生俱来的与中国之道吻合的君子品质和隐者精神。

茶的存在,古树茶的存在,就像神灵的存在。在万物毓秀的自然界,古树茶根于沃土,秀于万木,我行我素,芳香黯然。我们更应该以至仁之心去敬它,欣赏它。

我心敬佛,但我不信佛教。我心向茶,但我也不迷信芸芸如是说的茶学。

因茶结缘,有人劝我皈依耶稣基督,我委婉拒绝了。

上帝与佛祖与诸神一样,存在与否,仍需敬畏,这是一种礼。“和、敬、清、寂”是一个茶人该有的修为,我爱茶,所以早已将“茶”道看为了一种宗教来修行朝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我素有居敬之心,固然会遵守我认为是对的东西,我想一直以这样的态度,效仿古仁人之心,在“问茶”的路上,“修辞立其诚”,赠人予佳茗。

一杯茶不喝完,新的茶水就不能倒进杯中。杂念太多,身心就很难放空,纵然吃掉千万株古茶树,又能改变什么呢?

古树茶成脱贫致富“黄金树”云南永德依靠茶资源实现脱贫摘帽

地处滇西南边陲的云南永德县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江东走廊。

永德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县内多个少数民族生活与茶息息相关,靠着祖祖辈辈的世代相传,今天36.97万人口的永德形成了乡乡有茶、人人涉茶的盛况。

11月21日,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离开临沧市区,一路西进,抵达更为靠近边境的永德县。永德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西北部,处于海拔800-21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日照时间长,湿度大,生态条件优越,土地资源极为适宜集中成片发展茶叶产业。永德也是云南省古树茶遗产存量最大、茶面积最大、集中连片在千亩以上点最多、产量最多、树龄最长、最具代表性的地区。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丰富的古树茶资源,使永德成为了世界茶树起源地中心之一,有忙肺、鸣凤山、梅子箐、大平掌等十二个古茶园,这里的树龄最高长达千年,百年的古树茶有一千多株,种茶、饮茶和茶叶加工历史悠久。

图文无关,仅供参考

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产业有效地带动当地脱贫致富,全县茶园面积达24.19万亩,茶叶已成为永德县广大山区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性产业。2019年,永德茶叶总产量1.67万吨,综合产值22.35亿元。

“永德刚刚脱掉贫困县的‘帽子’,脱贫摘帽不摘责任,我们还需要借力社会各方资源,帮助永德的几十万农户实现增收。”永德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杨世年说,目前永德交通环境、硬件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招商条件也已经成熟,希望引进更多的品牌企业,带动永德县茶业经济发展、茶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古树茶经济效益提升助力脱贫攻坚

从永德县城出发,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驱车前往永德县第一站——永德十二大古茶园之一的亚练乡。途经永康镇忙捞村,公路边一棵枝叶如盖的参天大树吸引了长江商报公益记者的注意。

当地人告诉记者,这是一棵树龄高达千年的菩提树,属云南省重点保护古树名木。与云南香格里拉大峡谷著名的“佛手”千年菩提树不同,这棵树高十几米,树冠庞大,枝干繁多,尤其是树干极为粗壮。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突击队一行人做了一个试验,13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勉强将这棵树树干围住。

这样的古树名木在永德并不少见,尤其是古树茶。永德是云南省古树茶遗产存量最大、茶面积最大、集中连片在千亩以上点最多、产量最多、树龄最长、最具代表性的地区。

说到古树茶,就不得不提到永德茶界的一位风云人物——朱永昌,他自幼酷爱茶叶,多年的习茶、识茶、制茶、藏茶的经验让他对茶叶的历史文化无所不知。

11月21日,在朱永昌的带领下,长江商报公益联盟突击队来到亚练乡塔驮村古茶园,偌大的茶园望不到边界,一颗颗古树茶高耸入云,枝繁叶茂,在阳光微风下散发出蓬勃生命力。

“别看树龄成百上千年,这些茶树上的新叶到现在都还可以继续采摘。摘下来的新叶,经杀青、揉拧以及干燥等典型工艺后,就可以制成茶。”朱永昌指着一颗树龄在一千年以上的古树茶对记者说。

塔驮村党组书记李朝伟告诉记者,这个茶园面积有5200亩,树龄达到百年以上的古树茶有一千多株,最大树龄约1200年,2017年8月,云南省农业厅授予其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魅力古茶园”称号。

像塔驮村这样的古茶园,在永德有十二个,这里的茶园绝大多数是野生茶园和栽培型古茶园,县内无工业污染,历史上又没有施用农药和化肥的习惯,因此永德的茶叶成为了生产天然的、原生态的、无污染普洱茶理想的原料。

永德拥有得天独厚的古茶资源,但茶树的价值多年没有显现出来。朱永昌说,早期由于当地对茶叶文化不懂得宣传,不懂得保护古树茶导致古树茶一直体现不了其核心价值。

“好在通过这些年县委政府,各级各部门,大量的新闻媒体进入村寨,从不同渠道宣传古树茶,爱护古树茶和保护古树茶,把保护与开发一起推进。”朱永昌欣慰地对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说,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变化肉眼可见,早期村里的古树茶没什么人关注,鲜叶一斤只卖一元多,制作好的茶叶一斤也只卖8到10元,到现在可以卖到一百多元,最好的价格已经到2000多元一斤,过去一户人几颗茶树收入几十元,到现在一棵茶树可能收入上几万元。“这还是仅分布在塔驮村这个小村落里的一千颗古树茶经济效益的增长变化,已经不单单是价格的巨变,而是大家对茶的认知产生了质的飞跃。”

茶园里1200年树龄的古树茶正是李朝伟家的,凝望着这棵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古树,他两眼闪着光。李朝伟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这棵千年古树茶每年采摘下来的茶叶价值一万三千元左右,相比十年前的价格已经增长了十倍。

“当了十年村党组书记,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原来大家都不知道古树茶值钱,导致这些树上的新叶荒废了很多年。现在终于重视起来了,这些古树茶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黄金树’。”李朝伟说,全村975户农户的主要收入基本都来自茶叶,一亩茶树能产100公斤的茶叶,普通茶叶一年能有一两千的收益,而古树茶茶叶要翻至少一倍。如今村民收入成倍上涨,全村90%都盖起了新楼房。路面硬化了,学校修起来了,小洋楼盖起来了,老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要坚持把保护与开发结合在一块,让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古树茶得以继续保留下去。”在古茶园里,记者看到每一棵古茶树上都有编号,李朝伟说,这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管理古茶树。他表示,保护古树茶,保护的也是县乡镇村和茶农的经济。目前,在政府的宣传下,村民们都严格按照临沧市《古树茶保护条例》的要求保护好茶园的古树茶,这也是保护他们脱贫致富的命脉。

“保护古树茶,让茶文化得以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行动,长江商报来到相隔2400多公里的永德做公益,让我们非常感动。”朱永昌说,如今永德古树茶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80年代相比已经得到了质的提升,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为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民众商业意识淡薄,藏在大山里的很多优质产品都鲜为人知。他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到大山里的古树茶,了解到古茶树的历史文化,聚集更多的力量保护古树茶。“要让大家都知道上好的茶是怎么来的,也希望通过茶叶把永德更多的农产品推介出去。”

古老神秘民族传承千年茶文化

古老的郡县,古老的树种群,给永德县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永德古树茶的魅力,正得益于这里迷人的茶叶文化。

朱永昌告诉记者,永德茶叶分布非常广泛,1998年他到永德寻找独特的茶叶种群资源时,发现了一个古老的村落。在这里,他不仅发现当地人保留了大量古树茶,而且种群十分丰富,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里还保留了非常古老的传统茶祭祀文化。“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这里的茶祭祀是从远古时期一直传下来的,真是非常难得。”

朱永昌所说的古老村落,就是如今位于亚练乡的章太村。章太村人口以彝族支系俐侎人为主,这个深居大山的民族古老而又神秘,与茶叶更是有几千年的渊源。

在章太村村委会,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见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李志昌。这个皮肤黝黑、精瘦强壮的俐侎汉子,曾经是一名军人。他告诉记者,2003年退伍后,他在西双版纳一家银行当了两年保安,之后回到家乡,2007年开始竞选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当就是十几年。

在村委会大院里,有一棵树势高大、树梢像柳条般生长的雄伟大树。李志昌告诉记者,这就是茶树始祖中华木兰,这棵树如今已有上千年的树龄。在众多古茶树里,中华木兰距今已有约两三千万年历史。14年前,中华木兰在永德县被发现,被证明为茶树始祖,因此永德被冠以中国木兰之乡。

“我曾经是军人,所以我不想当‘逃兵’。”李志昌说,希望为村民们做一些事情。在与时任村干部的父亲谈话后,李志昌发现,村里经济发展落后,村民思想传统,对下一代的教育也跟不上。“我希望可以改变村里这些现状,于是开始积极竞选村干部。”

章太村山高坡陡,地埋条件恶劣,生存条件困难,年人均收入仅千元,许多家庭仍处在温饱线以下。但同时,这里气候温凉,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于是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李志昌带领村民们发挥茶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茶产业,试图改变经济落后面貌。

“感谢党的恩情,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注和帮助。”李志昌说,这些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和俐侎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全村已经全面脱贫。“村到乡里已通了路,村里主路全部实现硬化,以前都是泥巴路,村民住的房子从最开始的茅草房到后来的瓦房再到现在90%的砖木结构房屋,生活条件、居住坏境得到很大改善。收入来源也从原来单一依靠茶园转变到核桃、甘蔗、百香果、蔬菜等多产业发展。”

在村委会旁边,就是村里的小学——章太完小。正值周末学校放假,操场上仍有几个十来岁的男孩在打篮球。学校里基础设施完善,教室宽敞明亮,教室内由慈善企业捐赠的桌椅整齐地摆放着。李志昌告诉记者,学校目前开设了8个教学班,有140名学生,所有学生都是俐侎人,在学前班和低年级就开展了“双语教学”(俐侎语言与汉语结合)。“以前村里的小孩十二三岁才会说汉语,现在从小就会讲。”

为让俐侎孩子们从小能够多一些阅读体验,早一些接受思想的碰撞,当地还积极与外地一些爱心人士联系,在章太完小开展了“乡村图书资助计划”,目前共收到捐赠课外图书293册,让俐侎小学生们通过阅读开阔视野,放飞理想,茁壮成长。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村民愁容满面,打不起精神,现在条件好了,每次看到他们都是笑脸盈盈,热情地打招呼,娃娃们变得开放活泼了。”说到村里的变化,一直满脸严肃不苟言笑的李志昌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在进村的路上,长江商报公益记者遇到了一群正外出赶集的村民。他们穿着黑色的民族服饰,围着围腰,耳垂悬着大银环,看到外面的人会含蓄地微笑示意。走在村里,一名姓字的76岁俐侎老人踩着一架自制的织布机,正在用古老传统的手工方式织布制作俐侎服。面对记者的镜头,老人不紧不慢地停下来,露出微笑。

李志昌告诉记者,俐侎人崇尚黑色,他们的服饰都以黑色为主,因而被称为“黑衣部落”。“我们这个衣服都是自己亲手裁剪、染织、缝制而成,祖祖辈辈保留下来的传统手工制作,现在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代都会穿,尤其是婚丧嫁娶等许多重要仪式上,或者有重要客人到访时就会穿戴。”

接受长江商报公益记者采访时,李志昌特意换上了民族服饰,他的妻子也特意拿来一套俐侎服装给记者试穿,让记者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从头套到内外衣到腰带,李志昌妻子帮记者穿戴时着实花了不少功夫。“这套衣服全手工制作要一年时间,因为染料是纯天然的植物萃取,所以衣服有特别的香味,一套下来价值可高达上万元,当地人会从小攒钱给自己做嫁妆。”

“和古老的茶树一样,这正是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魅力。”朱永昌告诉记者,他有幸参加过一次章太村的茶祭祀,村民们用当地语言念出的一句祭词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句话用汉语来说,表达的意思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总得来说就是希望茶树茶神保平安。“这意味着古人,尤其是少数民族,早期对茶就有了很深的认知。茶不仅仅是用来喝用来吃,也可能是药用,也可以用来寄托精神的希望。我们现在,更应该把这种茶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拓展蔬菜种植促多业态产业发展

分拣杂质、装袋上称……在永德县勐板乡户丫村茶叶初制所里,十几名戴着手套、口罩、帽子的妇女,正有条不紊地摘选今年最后一波茶叶。

“户丫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茶叶,全村茶叶有7000多亩,每家每户都有茶叶,户平均面积有5亩左右。”户丫村党支部书记穆文锐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这两年茶叶的价格行情好,每户每年茶叶收入平均有两万多元,最高的能达到五万多元,占全村收入60%,解决了农户日常生活的开支。

“零农药、零添加,有机环保。”穆文锐说,户丫村的茶叶之所以好,是因为全部采用人工管理,不使用任何农药和肥料,都是人工进行除草和翻土。由于茶叶种植时只使用了一点农家肥,所以整体看起来比较偏黄,泡出来的茶汤色黄亮,喝起来口感清香,回味甘甜。

“我们的茶叶品质一流,未来销售价格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穆文锐告诉记者,户丫村晒干的茶销售价格大约一公斤160元,深受各地茶叶经销商好评和青睐,“今年的订单已经订到了明年的春茶。”

并不满足茶叶单一产业发展,户丫村近年大力发展蔬菜种植。2017年,穆文锐外出考察学习时,萌生了在村里建立合作社,设立蔬菜种植基地的想法,经“三人核心小组”统一思想后,立即与村“三委”干部商议实施。

2018年户丫村成立永德县核茶裕种植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创新“党支部+建档立卡贫困户+基地+市场”发展模式。开始栽种蔬菜,并将村里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鼓励建档立卡户劳力到合作社务工,目前合作社成员已增加到138户。

如今,合作社已流转土地30亩,流转金额每亩每年400元,其中,有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了土地流转。在穆文锐的牵头下,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技术指导、发展生态蔬菜,与永德县城各大超市签订收购合同,还鼓励贫困户就地务工,部分贫困户收入实现三丰收。

“我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什么好事都赶上了,把2亩的土地租给合作社,年底还会分得红利,我每天到蔬菜基地打工还能挣到70元钱。”户丫村村民李会芹兴奋地说。

很多种植大户看到了发展前景,也开始向群众租地种植四季豆、辣椒等蔬菜。种植蔬菜的产值每亩最高可达2.4万元左右,远远超过种植玉米每亩800元的产值。到去年底,种植大户发展蔬菜种植800多亩,实现纯收入500多万元;耕地租金从原来的每亩30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亩800元。

去年,合作社向当地各大超市、学校食堂出售蔬菜14800斤,零星销售7652斤,收入4.8万元,这些收入分红后结余部分全部投入到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户丫村到组的硬板路干净整洁,一栋栋新建的民居被绿树、翠竹环绕着,蔬菜种植基地上,是村民在整地、搭架、采收豆子的忙碌身影。

“党的光辉照边疆……这个社会真是好……”“今年是个大丰收呦……”嘹亮悠长的歌声响彻乡间山头,村民李大姐一边摘着丰收的四季豆,一边高声唱着自己创作的山歌。她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自己本是一名建档立卡户,但是在政府的帮助下,如今已经成功脱贫。她唱的这些歌都是自己编写的,歌词内容全部是来自自身的经历和发自肺腑的感受。“我喜欢唱歌,同时我也是一名党员,这是我自己为共产党唱的歌。”

“近几年通过发展多业态的产业,农民的内生动力得到很大提高,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人也变得越来越勤劳。”勐板乡乡长施应莲对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说,虽然自己平时的工作很忙,很少回家,陪孩子的时间也很少,但看到村里的自然生态优势没有被浪费,通过建基地、创品牌、深加工、促营销,茶叶和蔬菜种植产业已成为全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带领全村逐步迈向乡村振兴,自己再辛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发自云南永德)

注:内容来源长江商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81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