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景迈古树茶,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南方有嘉木,天下重普洱”。云南是世界茶叶原产地,普洱则是云南茶产地的核心地带。世界茶源,普洱茶的故乡,茶马古道的源头。蜿蜒数千里的茶马古道始于普洱,优越的生态资源,造就了普洱茶的上乘品质,1800年的沧桑历史,更是孕育出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普洱因普洱茶而名扬天下。普洱这座城市,有普洱茶岁月积淀的味道。

一片叶,一座山,说到普洱茶便不得不提景迈山。位于普洱市澜沧县的景迈山,是我国六大茶山之一,也是云南普洱茶区最具标志意义的一座古茶山。景迈山古茶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种植年代最久远、连片面积最大、突出普遍价值最高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被世界茶文化研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一叶千年,茶树记载着景迈山的过去和未来,也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苏锟摄

千年景迈万亩茶香

景迈山,一座与茶相关的灵山。作为普洱茶普洱产区的典型代表,景迈山可让世人观察到茶树演化和茶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延续着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方式,保存着古老而完整的茶文化民俗,是一部“活的中国茶史书”。

这座古茶山积淀着古老、鲜活、接地气的历史人文资源,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成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评审委员会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旅游遗产示范区”,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和自然人文底蕴独一无二。

苏锟摄

千余年间,布朗族、傣族等民族的先辈们在这里发现并驯化种植了这片万亩古茶园,寨子也逐渐兴起。据考证,景迈山种茶有近2000年的历史。古茶山由景迈、芒景、芒洪等9个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村寨组成。整个古茶园占地面积2.8万亩,实有茶树采摘面积1.2万亩,其中树龄最大的古茶树已经有1300多年,迄今仍在产茶,绝大多数古茶树的树龄也有上百年,因此景迈山有“千年万亩古茶园”之称。

高山、云雾、空谷造就了景迈古树茶花香浓郁,滋味甜感明显、持久的迷人特征。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布朗族、傣族等民族,与茶相伴、以茶为生,在种茶、制茶、卖茶、吃茶、饮茶等过程中更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茶产业是澜沧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在森林中建村寨,在村寨周围人工栽培茶树。景迈山延续千年的林下茶种植传统,不仅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还撑起了群众的致富梦想。

为赋予这片小小叶子更大的能量,近年来,澜沧县以全产业链思维,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系统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用一片叶子点亮了诗与远方。

凭借一叶茶,景迈山的群众不仅修建起了新房,买了新车,收入较高的村民们还引进茶叶加工设备,建设茶叶加工生产线。

茶叶,富了一方百姓的同时,也让景迈山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景迈山

林茶共生人地共荣

山间云雾缭绕,山下云海茫茫,植被茂密,山峦叠翠,景迈山是众多普洱茶山中自然生态最美的一座。千百年来,当地村民在这里种植茶树、守护茶山、建设家园,逐渐形成了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古茶林文化景观。山滋养着茶树,茶养育着人,人护着山,谱写“人与茶和谐共生”的“活态”示范。

采摘茶叶只在春秋两季,这个村民们共同约定的古茶采摘规定在景迈山延续至今。更重要的是,景迈山上的村民一直按照先辈留下的方法种茶:除草,只用手拔或镰刀,并在茶林里种樟树驱虫,或培育益虫吃害虫,不施用农药。村民们还把“不得使用农药”写进了村规民约……一套绿色环保的种植管理模式,保护着北回归线上这片延续千年仍欣欣向荣的古茶林。

景迈山古茶林

为了保护古茶树,当地政府相继修订出台了《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等针对古茶林保护的规章制度。2023年1月1日,《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景迈山古茶树资源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景迈山以古茶林为核心,对山区土地集约利用和合理布局,创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型山地人居环境。

多年来,当地政府和村民都致力于保护景迈山“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景观结构。如今,行走在景迈山,古茶树枝干遒劲,叶片茂盛,传统民居风貌依旧,消防、饮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春茶季节翁基寨布朗族村民

景迈山上的各族群众敬奉着茶,古茶林也供养、回馈、守护着他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茶共生、人地共荣”已然成为景迈山新时代的内涵。

景迈山,以茶叶闻名于世,却又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聪慧相处模式示范于世。一杯景迈古树茶,茶香浓郁的口感外,带着景迈山的神韵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见证。

来源:云南网记者 杨吉娟 实习记者 金秀燕

资料来源:新华网、云南发布、普洱发布、普洱日报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