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人生一杯茶

找到约4,376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人生是一杯茶

不知何时开始,与茶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茶于我,犹如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血液;我于茶,却似一位忠实虔诚的信徒,爱之深,情之切。

茶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喝茶是一种生活,品茶才是一种修养和境界。既是品,固然要有所讲究,若不,那就与喝白开水毫无区别了。品茶需要一种心境,能滤除浮躁,沉淀深思,净化灵魂。工作时,泡上一杯茉莉花,花香四溢,润喉生津,让精神芬芳和专注;读书时,泡上一杯碧螺春,袅袅茶姿,舞态娉婷,闲雅而故生乐趣;来客时,泡上一杯铁观音,让清香溢满住处,拉近心灵,膨胀而热情;得意时,泡上一杯西湖龙井,品着芳香,分享快乐的心情,呷着茶汤,回味无穷喜悦;失落时,泡上一杯云南普洱,品味浓香而又厚重的苦涩,学会在苦涩中坚忍,在坚忍中奋发,保持苦尽甘来的乐观精神。

当然,品着醇香的茶汤,脑海里不时也会冲击历史的激流,想起陆羽来。这个相貌长得极其丑陋,又有些口吃的人,对中国的茶文化很有研究,立著作书《茶经》,最终成为一代“茶圣”。茫茫人海,多少豪杰,我不禁要问,到底是茶选择了陆羽,还是陆羽选择了茶?

古人云:读书有三大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读书有境界,品茶也是有境界的。我觉得,品茶亦有三大境界:一是看茶是茶,二是看茶不是茶,三是看茶还是茶。也许,只有真正懂得品茶和彻悟的人,才能读懂其中的禅意。

其实茶与禅是有着密切关联的。苏轼有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简洁的语言,不仅道出了“茶禅一味”的真理,也道出了茶禅文化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在茶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和谐,没有太多纷繁杂乱的意念,如同禅的四大皆空。茶与禅都有着素朴、安详、灵动的共性,二者紧密结合,交融发展。茶叶与茶叶之间,彼此共生,散发香气,最终“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白落梅说:“人生的缘分,就像是一盏茶,瞬间就由暖转凉,由浓到淡,亦可以一饮而尽。再来回味,只有萦绕在嘴里的淡淡余香,倾诉那段缘起的从前。”是的,茶如人生,人生亦如茶。数片茶叶,干绿蜷缩,沸水冲拂,婉约而起伏舒展,仿佛舞姿婀娜的少女,亭亭玉立,风雅迷人,瞬间色泽鲜艳,浓香扑鼻。啜一口,淡淡的苦涩滑过舌头,深入喉咙后,一股苦尽甘来的舒适温暖心田,自有回味无穷之感。人生何尝不是需要苦难的磨练,才能修成正果。太顺畅的人生,太容易屈服,自然也就显得风平浪静,索然无味了。

我想,与其把人生比作一场戏,不如把人生比作一杯茶。茶有沸水生浓香,人生因茶方高雅。人生也必然历经磨难才能坦然自若、稳重潇洒。世情冷暖,浮浮沉沉,聚聚散散,由浓到淡,待到生命终结,即是人走茶凉。

人生是一杯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喝法,有人喝出了幸福,有人喝出了苦涩,有人喝出了清正,有人喝出了贪婪,有人喝出了欲望,有人喝出了绝望……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黄泽维(广东陆丰)

人生如茶

(《吃茶去》杂志)朋友从南方回来送我一盒苦丁茶叶,闻其名,知其味,我想它的味道应该是极苦的。我不喜爱喝茶,更何况是让人闻而生畏的苦丁茶了。于是将这盒包装精美的茶叶放置在了茶桌下面。时间匆匆过去了几个月,一日读了一篇关于品茶的文章,作者通过品茶有了许多人生感悟,让我萌生了些许好奇的心理和品尝苦丁茶的欲望。

于是,我找出了那盒苦丁茶,也就有了手里的这杯苦丁茶。

干绿的茶叶在热水的浸润中,缓缓舒展了娇柔的身躯,有一种强烈的生命力在叶子的经络中流转着、徘徊着,似乎与生养它的青翠的根茎从来就不曾分离。顷刻,有缕缕清绿的颜色袅袅溢出,先是在茶叶周围弥散开来,继而扩散至满杯。凝神望着水中,此时的那片叶子,已是沉醉般舞蹈,摇曳生姿了。

这是它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吗?编织了一生的憧憬,终于将蓄积的暗香释放。

端起茶杯慢慢的沾湿了唇舌,微苦,但是并不惹人反感,静下心来,反而多了一抹淡雅的色调,引人遐思。看着颜色微绿的茶水,猜想究竟是什么样的树叶会有这样古怪的味道呢。品过苦丁茶的口中竟然慢慢回味出了甘甜的余味。于是又喝了一小口,再慢慢去品,果然还是那样甘甜,而且透出缕缕清凉,仿佛心境中飘散出一股清澈的气息,也许是苦丁茶洗去了心中的郁闷或者积气吧。不善喝茶的我,竟然对品味苦丁茶有了一种好奇的欲望。

此后,每当忙完手中的事情,闲暇之余就会泡上一杯苦丁茶,静下心来去品味。把杂事、琐事、烦心事连同干枯的茶叶一同倒进杯中,目光凝滞成了淡淡的白水,在空旷的视野里,有绿茵茵的记忆,更有一身轻松袅袅升起。看着茶叶一片片浮上来,又一片片沉下去,细品慢饮间蓦然省悟,人生不也如茶叶嘛,初时争相上浮,但最后无不“折戟沉沙”尽落杯底。生活无疑犹如这杯苦丁茶,有苦涩的酸楚也有淡香的快乐,有炙热的浓情也有茶后的回味,终于在熟悉并适应了苦丁茶那苦涩的味道后,也在苦丁茶的浸泡中喜欢上了那翠绿得透明的颜色,更喜欢细细品位苦涩之后的淡淡清香味。

不知是谁说过,天下之大,能以区区一片叶子而牵动众人之心的莫过于茶。或许是由于生存的环境和天生的性格,我很反感以酒会友、无节制酗酒的做法,虽然对茶没有过多的研究和喜好,只能说是刚刚学着喝茶,但我从仅有的几次品茶中感悟到,茶的味道在于品,不同的人,品茶源于不同的意境。无论是花茶的浓香,绿茶的淡雅,还是苦丁茶的苦涩,都需要轻轻的品味和体会,或苦或甜或清香,就在一杯茶中,品过之后,心被洗涤,肺被荡漾,精神自然也就格外的爽朗。

人们常说: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独自品茗,福禄寿喜成了身外物,是难得的幸福;朋友三两个,品茶论道,海阔天空,茶飘着清清的香味,放飞忽远忽近的心事,时光就会不知不觉如水一样流过。人生简单得就像自己手中那杯茶,生活就是那杯中的水,而每一个人就是那枚泡于水中的茶叶,不同的人生,就如不同的茶水。人生如何?在于那杯水,更在于飘浮在水中的茶叶,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有喜也有愁,有快乐也会有痛苦,恰似那杯淡淡的苦丁茶。最初的品味里,茶水淡淡的苦涩,可在茶水的慢慢浸泡后,当我们再次品味时,却能品味出那茶水的甜味与清香,只有自己用心去品才知其味!

在某一个略显寂寥的午后,坐在阳光里,在一盏泛着清苦的杯茶中去其浮华,享其美味,回忆坎坷的往事,探讨苦乐人生,有许多无奈,也会有许多感慨;或在夜深人静时,泡一杯浓郁的苦丁茶,想工作想生活想心事想自己一切所想之事,独享一份难得的静谧。望明月叹长空,凝流水思枯提,目依窗棂,情醉杯心,清香苦涩照沉夜。真是一种难得的惬意。望杯中飘浮的茶叶,刚刚接触水的时候,在水中旋转不定,继而浮在水中,直至被水浸透后才会沉入杯底,我想这时候才是品茶的最佳时机。人在学习时,知道皮毛的时候最喜好在人前显露,一旦学精学深,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就会变得深沉,就有了城府,也就不再张扬。

往事随想,茶伴一生。过往的一切喜怒哀乐,均在袅袅的茶香里飘走,留下的是淡淡唇齿间的苦与甜……拨开生命中那些疼痛的记忆,我看见那个落花的午后,或是无眠深夜的酒吧里,一杯苦丁茶静静的升腾着热气,飘逸着淡淡的苦涩,也散发着浓浓的清香……

人生何不如此,极似这茶,这杯苦丁茶……一片独自漂泊的叶子,清苦、淡雅、孤傲,让人回味无穷。

(摘自2013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王涛)

舒曼:于一杯茶中构建生活的仪式感——读王琼新书《茶修》

舒曼:于一杯茶中构建生活的仪式感

读王琼新书《茶修》

阅读好友王琼的新著《茶修》,拂面而来的一股禅韵清风和茶香的气息。“茶修”不仅是当代茶文化的一种表述,亦承载着作者在行茶年代所感知与经受的以茶作为修行的生活风景,并且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过程中所呈现出一种事茶者与习茶者的人生精神面貌。在这精神面貌的背后,应运而生出一套知行合一的培训体系——“茶修”。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今大大小小有关茶与茶生活的体验机构中,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成熟圆练之作——且已公开出版的培训“体系”,不过是凤毛麟角,而能真正领悟到茶道精髓真谛的茶文化教学模式,更是寥寥无几。我以为,有了这样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茶修培训与体验展现了广阔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并有一股追求精致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从茶修精神到茶修宗旨,从茶修理念到茶修美学,再到茶修哲学,《茶修》最为引人注目的正是它所体现的教学体系架构,明确地引导学人在“茶德”温润下踏上实现生命意义的茶修之路。《茶修》就是这样一本教你如何在“和、静、通、圆”的精神下,尊循“借茶修为·以茶养德”之宗旨,谨记“日日行茶·时时修持”之理念,倡导“生活艺术·生命质感”之美学,运用“能量在心·技艺在手”之哲学的修行之书。正如作者所言:这些“正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修身、养德、觉悟的载体”。

1996年王琼创立“和静园”成为了茶人的那一刻,就把茶文化的能量——尤其是茶文化精神层面中圣贤思想,导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提出茶修到践行茶修,直至传播茶修,均是在泡好和享受一壶茶的基础上,与“日日行茶、时时修持”的过程里来观照当下、安顿当下、关注当下,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同养太和的美好生命境界”。“与一杯茶相约,到与一杯茶相和”,王琼始终在思考着《茶修》可容空间与视角导向,相信读者在仔细阅读和反复咀嚼中自然会有悟入。

让自己的生命与茶的美好相契合,让你动容,让你感同身受,让你以“修”的方式把茶与自己的成长连接起来,并通过一杯茶安顿己心,放下执念,享受久违的那份心安而得当下之欢喜。这实在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细读《茶修》,我一直怀有这样一种明晰的感受,那就是在作者的内心深处素来就有庆幸自己遇到茶文化的复兴时代。这杯茶融入在作者的生命中,让作者不仅找到了通往外界,更是通往自己的内心——“每天留给自己一段泡茶的时间,把自己放进壶里,把茶放进心上,一切都会悄悄地改变”,作者如是说。

茶修之“修”,表达了“让热爱生活的我们,愿意从一杯物质的茶开始,去了解茶性,明了茶与水、茶与器、茶与人的美妙连接,去找到一杯茶最佳的表达方式……并在每一天的生活里践修,那么一杯物质的茶就在修的过程中变得‘可载道,可传道’了。”

茶修之“修”,凸显了“既是个人的生命修行,又是时代当下的文化需求与精神供养;既是连接美好的纽带,又是传递智慧与能量的桥梁。”

“你”也好,“我”也罢,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都是在时光洪流中跋涉,唯独关爱当下一杯茶、把握当下一杯茶的人,在“时时修持”的当下世界里,才能体现生活的艺术和生命的质感。耐人寻味的是,茶,并非宗教,但却成了作者一生的信仰。我以为,这或许是作者把书名定格为《茶修》的主要原因。

试想,在当前这个世界里,若能让人真正把心安顿下来给自己冲泡一杯茶,并用闲适的心情去体味茶之韵,享受一份淡然和宁静,让自己的心境如同一片鲜活的茶叶在水中自由自在游走,这实在是太难了。《茶修》一书,让生活与一片叶子最大能量化的发挥,更是刷新了学人的内心感知。读罢令人余味悠长,心里一下子明亮起来,如同见到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引人思考的是,在一杯茶里实现生命的意愿,依托茶修来滋润精神成长,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只是因为这杯茶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角。

茶修,从物质方面论,作者认为“于有形的物质层面是方法和系统——是以茶为核心的礼仪方寸,是行茶仪轨及茶师十律等具体修习的脉络,是将诸多实修的方法长期践行,形成美好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美好结果”;而从精神方面论,作者以为“于无形的精神层面是境界和智慧——是以茶为载体接引的圣贤思想、文化体系和时代需要,是给人以认知的导向、践修的路径和智慧的启迪”。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温馨地强调了“茶修”的重要性,让人在“茶修”的世界里懂得世俗,却不庸俗,保持着做一个真实的洒脱而自在的自己。

陆羽把“精、行、俭、德”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一部分,告诫事茶者和饮茶人的品性、德行为之首要,这些源于人性中本自具足的品性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过程中再度激活。不是吗?只要有茶在,不必担心外面的喧嚣,也不必烦心窗外的寒冷,用心去泡好一壶茶,何尝不是在温润和洗涤着心灵。

关于茶修,作者给予了许多赋予智慧语言的见解,其终极走向就是“在习茶的过程中,把自己修成一个具备美好品德的人,一个具有幸福能力的人。”也就是旨在通过一杯茶来完成一种心灵语言与肢体语言的对话,这样的“对话”颇有藉茶悟禅的意味,实际上就是以平心静气之态领略茶韵禅机的真谛,从而追求精神境界提纯与升华,体现了人生难得有“放下”心态的精妙所在。茶修,能让人的生命获得内外自在的因素恰恰是在诸多规矩里成就的方圆——如:从“君子九容”到“茶修十德”、从“精行俭德”到“茶师十律”、从“廉美和静”到“茶席六要”以及从“儒释道医”到“行茶十式”等等。

由于茶与禅具有同一兴味,故有“禅茶一味”之说。茶修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是构成禅修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文化与茶文化,这两种文化尤其是在人性深处精神层面彼此趋同,这到让我想起了禅茶文化的“品格”有“五个统一”,即“是生活与信仰的统一,是心灵与物质的统一,是存在与超越的统一,是人与大自然的统一,是觉悟与奉献的统一。”这应该是一种有深刻意味的探究,契合了《茶修》一书的五个章节,亦可视作“茶修”之根本。诚如明海法师对之解读:这样的统一,是“从物欲中转身,从偏执中转念,回归自心本具的宁静与安乐”。

一份闲情,一缕茶香;一处雅致,一分静修。生活中的一杯茶也需要靠智慧启迪抑或是启悟人生。总而言之,《茶修》是作者用生活的妙笔蘸着一杯浓香的茶汁,经过五年多的践行,成全读者精神思索和茶修实践。

(舒曼茶话写于2019年6月22日石家庄清茗斋)

找到约4,245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