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引领云茶产业

作者简介:虞富莲,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主持建设国家种质茶树长期保存圃,保存了近3000份,数量和种类之多居世界之首,已筛选出一批优质资源供利用。发表论文30多篇。合编著有《中国农作物遗传资源》、《作物品质育种》、《中国茶经》、《中国古茶树》、《茶叶大典》、《茶树良种》等10余册。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先后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评为院先进工作者、“七五”期间院先进工作者。

云南号称茶树王国,茶树资源的多样性是发展茶产业的真金白银,可是,多年来,有着得天独厚优势的云南茶产业并没有发生引人触目的变化,产量靠面积(2019年近700万亩,全国第一),产品靠茶饼(普洱茶,全国唯一),尤其在产品的多样化和品质优质化上,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我个人认为关键问题是谁在引导着云南茶产业。

尽管各级政府对茶产业都非常重视,但只是在宏观上进行领导管控,真正左右着茶产业发展方向的还是商界,也就是说茶企、茶商们控制着云南茶产业的话语权。众所周知,商人都是以获取眼前最大利润为出发点的,他们趋利、偏执,为了倾销商品,都把主要精力花在经营上,有的不择手段进行虚假宣传、恶意炒作,不是把开发新产品、提升质量当作自己的生命线,这样的后果只能导致茶产业停滞不前。至于炒作手法更是层出不穷,比如同一产地甚而同棵树的茶,冠以乔木王野生茶、乔木王大树古茶、乔木王老树茶、乔木王古树茶、乔木王生态茶等,价格就可因名而不一样。现在一些著名茶山一夜之间都封了一批“千年茶王树”,所产茶都是“千年古树茶”,这样的标榜,既可卖高价,又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至于是否如此,客户也不会去验证,只能听凭忽悠。不过,我在“野茶没有家茶好”“树龄乱象”等文章中早已阐明真像,在此不再赘述。

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茶叶专家、茶文化爱好者也从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山头爬完了,茶马古道也走到头了,再老生常谈,自己感到乏味,别人感到厌倦,对己对茶商人都无好处。一些始作俑者现在似乎又找到了新的话题 ——“藤条茶”, 似乎想以它神秘的名词博得买家新的兴趣。所谓“藤条茶”并不是是新品种,也不是新产品,而是一种强采狠采所导致的枝条像藤条一样的茶树。笔者亲见,一些茶农采茶,肩背两个茶袋,一个放嫩茶,一个放老叶,采摘时,除了枝条顶端留几片叶子外,其它芽叶全部捋下,形成像马鞭一样的枝条,美名曰“藤条茶”,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品质既无好处,对茶树又会造成很大损伤的强采狠采法,在建国前一些老茶区称之为“留顶养标法”,现在拿来炒作,还有积极意义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鉴于此,想提几点建议。

谁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引领潮流是硬道理,发展茶产业同样如此。要使云茶注入新的活力,更上新台阶,增强市场竞争力,必须依靠科学,换句话说,云南茶产业发展的导向要控制在科技界手里。云南不仅有丰富的品种资源,而且茶科技队伍实力强大,已形成一条完整的茶叶科学研究体系,如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普洱茶研究院、西南林业大学、普洱茶叶科学研究所等等,他们中的高科技人才如博士、硕士就有数十位,完全可以胜任各项研究工作。当然,这需要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布局,合理分工,协同攻关。现阶段除了研究将现有产品进一步提升质量、提高安全性以外,可以利用丰富的种质资源,开发新产品,扩大新领域。

从已掌握的情况看,云南茶树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优质或特异资或超常规成分材料,如有的茶多酚含量高达35%以上,有的氨基酸含量高达6.5%,有的茶氨酸高达3%以上,有的咖啡碱含量不到1%,这些都是选育特异新品种或进行深加工的物质基础,可以开发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特色产品,例如,人体有86种元素,茶叶中就有28种,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开发出不同功效的茶叶,如白领抗疲劳茶,防辐射的高酯多糖茶,防老年痴呆茶,女性减肥茶,儿童益智茶,欧美和欧盟市场需要的低咖啡因茶、自然花果香茶等等,有的茶多酚多一些,有的茶氨酸高一些,有的咖啡碱少一些。特别是被称作茶中“脑黄金”的茶氨酸,在双江勐库有的寨子茶树高达3%以上,在文山、红河州有的古茶树咖啡碱含量低于1%,这些都非常适合开发目前市场上很需要的新产品。这样将从根本上改变云南茶叶种类单一化、雷同化的格局,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第二,大力振兴滇红茶。“滇红”与“云烟”是云南并驾齐驱的金名片,早就蜚声国内外市场。随着乌龙茶、普洱茶的兴起,从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滇红茶逐渐淡出市场。但是“风水轮流转”,近几年喝红茶的又越来越多了,2019年全国红茶内销量达到22.6万吨,占内销比例11.2%,内销量已多于乌龙茶。因此,以此为契机,可大力恢复和振兴红茶产业。云南发展红茶有独特的优势,关键一是有品质优异的适制红茶品种如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和勐海大叶茶等,二是有精湛的传统红茶加工工艺,像滇红集团产的“中国红”“经典58”等工夫红茶品质超群,就是采用凤庆大叶品种用传统工艺加工的。如果云南有更多的企业投入到红茶生产中,把“条索肥润披金毫,汤色红艳富金圈,香气鲜甜显花香,滋味浓厚刺激性强”的传统红茶品质奉献给消费者,相信滇红很快又会“霸占”国内红茶市场。但目前有一些企业采制的红茶还没有恢复到六七十年代水平,最好省里成立红茶生产技术协作组,负责指导、推广先进加工技术,把握好质量关。

第三,茶作为健康饮料,“国际茶日”的宗旨就是倡导饮茶。茶在我国虽为“国饮”,但全国饮茶人数还不到5亿人,说明茶叶消费潜力巨大。云南虽是茶树原产地、产茶大省,但饮茶人的比例也不会超过全国。云南年产普洱茶约15万吨(请核实),本省人喝掉的可能还不到1/3。据我多年观察,基层群众喝茶并不十分普遍,且多数人喝“大把抓”的晒青茶,问为何不喝熟茶,答曰:“有堆味,不喜欢”,因此熟茶都卖给广东等外省人喝。所以在云南看到喝熟茶的几乎都是城市里的人。说到处想起,普洱熟茶一味依赖于广东市场,担心潜伏着不确定性,插诨打科一下,广东茶人打个喷嚏,云南茶界会不会地震?所以要倡导本省人多喝茶,喝熟茶。熟普洱,适合于任何肠胃功能的人,本人深有体会,既无肠胃不适感,还能增加食欲,所以我在云南逛,到处喝熟茶。针对有些人不能接受的堆味问题,可从工艺上进行改革,现已有成功典例,像勐库戎氏茶叶公司生产的新产品“博君茶”,既无堆味、陈味,还有令人愉悦的蜜糖香,这样的熟茶,肯定会受到许多的人的喜欢。一句话,茶产品多了,消费者便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茶叶消费量也随之增加,这是双赢的结果。

注:内容来源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作者虞富莲,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