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云南土畜产进出口公司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中国普洱茶史代表作:广云贡饼的前世今生

在近代普洱茶发展历史中,有这样一家中国茶叶企业,虽历经三次更名,但却始终如一,64年来持续聚焦主业,不改其做茶、制茶的核心业务。这家企业的一部企业发展史就是半部中国普洱茶的近代发展史。

1949年新中国诞生,刚刚饱受战争洗礼的中华大地百废待兴,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基础建设、离不开机器设备,对于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新中国,新中国建设需要的机械设备需要大量进口。进口,就需要外汇。对于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哪里有巨额的外汇来支撑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呢?中国有哪些行业可以出口换取外汇呢?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有着源远流长的茶叶种植、生产、贸易的历史,而茶叶、丝绸、陶瓷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三大支柱。长期以来世界人民热爱饮用中国茶,典型的案例就是:曾经风靡英国上流社会的英式下午茶最早就源自中国。饮用中国茶早已在世界范围内蔚然成风。

茶叶,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野中:用茶叶出口换取外汇支持新中国的建设,这一战略立即得到了执行:1950年成立中国茶叶公司。

1952年,担当着历史责任、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前身“中国茶叶公司广东分公司”在南粤大地广州诞生了。在其营业执照主营业务一栏里填写着:“茶叶批发及出口业务”,该营业执照由时任国家政务院副总理兼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同志亲笔签发,见图1。(原件现在保存在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

因此这家企业的与众不同就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受命于危难之际、担当于国家重任,这就造就了它日后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历史责任与担当意识。

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初创伊始的营业执照

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初创伊始的旧址

作为中国普洱茶出口的唯一指定口岸公司,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外贸老前辈们身受国家重托,肩头担负历史使命,他们以饱满的工作激情投入到茶叶出口的工作中去,从1952年公司成立伊始至今,64年的风雨走过,几代广茶外贸人前赴后继、身影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从1952年成立公司到1954年在广州成立广东第一茶厂,为扩大生产规模,之后又相继建成第二茶厂、大冲口普洱茶生产车间,并在肇庆、四会、韶关、清远、英德、惠州、汕头、顺德、江门等地建成了普洱茶加工厂或车间,利用普洱熟茶新工艺技术大量生产普洱散茶、饼茶、沱茶等系列产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前后在广东省境内开设了3个茶厂。主要担负起中国普洱茶、中国红茶的研发与生产,担负起国家在计划经济时代所赋予它的中国普洱茶,红茶的出口口岸公司的使命与职责。(注:茶叶出口口岸公司所担负的职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内所有的普洱茶的出口业务指定由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作为唯一合法的普洱茶出口口岸公司,统一负责接洽海外订单,组织普洱茶的加工生产并完成通关及海运手续。)

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50-60年代的老茶师们

公司在发展历程中也前后根据国家战略的需求,前后经历了三次更名:

1952年,成立:中国茶叶公司广东分公司

1970年,更名:中国土产畜产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

2005年,更名:广东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

广东茶叶金帆发展有限公司(国内)

但始终坚持做茶、制茶之主业。

广东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第一茶厂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出口业务的发展与壮大,普洱茶海外市场产生的需求颇为强劲:由于普洱茶属于大叶晒青种茶叶,有其独特的后陈化特质,当生茶放置足够年份后形成后陈化(氧化)成熟的普洱茶(即民间俗称的老生茶后),茶性转温,可以祛湿养胃、滋味纯和,具有较显著的保健功效且独具的陈香香气,深受港澳台以及东南亚资深茶人的喜爱。为了满足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普洱茶爱好者的喜好,于是在1955年,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前身中国茶叶广东分公司组织技术精英,成立普洱茶后发酵技术攻关小组进行加速普洱茶陈化的新工艺技术研究。

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前身中国茶叶广东分公司的前辈们通过对晒青毛茶润水、渥堆等一系列新工艺试验,使普洱茶加快后发酵,缩短其熟化醇化时间,研究、试验、确定了渥堆的温度、湿度、时间等工艺参数,经过两年时间的无数次反复试验与验证,终于于1957年成功研制出一项完整的“人工加速普洱茶后发酵加工工艺技术”(此项技术在当时曾被列入国家二级保密技术。),并生产出第一批人工加速后发酵的普洱茶,即普洱熟茶。并于1958年开始批量生产,出口行销至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市场。

至此标志着:中国普洱茶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普洱茶熟茶时代,同时也奠定了在世界茶史中的普洱茶人工后发酵加工工艺(即普洱茶熟茶制茶工艺)的始创地位。也因此,使钟情于普洱茶的消费者得以及时品饮到陈香味醇的普洱熟茶。

目前在普洱茶老茶市场上众所周知、广为追捧的“五八广云贡饼”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

1970年中国土产进出口公司与中国畜产进出口公司合并成立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业务合并后由其下属的茶叶处分管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广东省茶叶分公司,并于1973年初成立了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但由于其地处内陆的云南省,当地没有出口口岸地,所以其普洱茶生产加工与出口的业务依旧依靠广东省茶叶分公司来承担。

随着普洱茶出口市场的继续扩大,1973年云南省昆明茶厂等几家大的国营茶厂曾派员前来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学习熟普洱茶的加工工艺技术,并在云南省推广和应用,这也是云南熟普洱茶生产的开端。同年即1973年派昆明茶厂吴启英,勐海茶厂邹炳良、曹振兴等技术人员到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属下第二茶厂学习此技术,并将“普洱茶熟茶”技术带回云南推广和应用。这距离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的普洱茶熟茶制茶工艺的始创期(1958年),足足晚了15年。

近十多年,随着普洱茶消费在国内市场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茶友钟情于普洱茶的历史,偏好普洱茶在岁月中后陈化的口感与功效,“广云贡饼”老茶因为市场稀缺而受到追捧,在海内外的拍卖行中屡次出现“广云贡饼”的身影,价格也逐年攀升、屡创新高。例如,2010年在杭州西泠印社的老茶拍卖会上,广云贡饼曾创造过套饼(50年代-90年代广云贡饼共计5饼样品)价格超十万人民币的成交记录;而在2016年12月杭州西泠印社的老茶拍卖会上60年代出品的“广云贡饼”单饼成交价格为41400元。类似案例举不胜举,也正是因此,越来越多的普洱茶茶人对“广云贡饼”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同时也对它的身世和背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起各界猜测与传闻。

 

什么是传说中的广云贡饼?

从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严格意义上来讲,传说中的“广云贡饼”是指:从上世纪50年代末起至90年代末止,从广东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前身即中国茶叶广东分公司以及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出口的普洱茶茶品的统一称呼。起初,这是一种普洱茶消费者对广茶所出品的普洱茶茶品的是一种爱称与赞誉。

“广云贡饼”一词,最早见于文字记录于台湾著名茶人邓时海先生所著的《普洱茶》一书中有所提及,后在陈智同等海外茶人所著的相关普洱茶著作中均有论述。“广云贡饼”中的“广”字,取义于广东,“云”指云南,“贡”指消费者称颂其品质的优良堪比古代“贡茶”的赞誉。

广云贡饼不同历史时期的产品实物照片:

五八广云贡饼

60年代广云贡饼

70年代广云贡饼

80年代广云贡饼

80年代广云贡饼礼盒装

90年代广云贡饼

90年代末首次出现“金帆”字样的“广云贡饼”

广云贡饼有什么独特配方与口味?

以上图片以及历史事实证明:“广云贡饼”普洱熟茶的发源地在广东。虽然其原料在选用的过程中有产自云南的普洱茶原料,但其中也有国内其它产地的原料。作为中国普洱茶近代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广云贡饼”,它不仅胜在其原料的选用,更胜出于其始创的熟茶加工工艺和独特的广式韵味。虽然市场坊间,众说纷纭,但历史事实是不可改变的。

中国普洱茶发展史中的活化石“广云贡饼”是老茶系列中最特殊、最特别的,因其独具的韵味:这些茶饼以云南、广东等地原料为主,由于采用了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独创的配方和工艺技术,具有独特的广式韵味,深受资深茶人的推崇及青睐。广云贡饼在口感上特有的滑度、厚度、稠度、香气、滋味以及体感,让喜爱它的茶人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在此引用:华南农业大学丁俊之教授所著的《普洱茶经--普洱茶理论与实践》一书的节选,来佐证广云贡饼韵味之独特:“广云贡饼的品质特点:外形端正匀称、松紧适度,色泽红褐光润显毫,冲泡之后陈香浓郁,汤色红浓明显,滋味浓醇甘爽,叶底红褐柔嫩。广云贡饼融入了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独创的配方和工艺技术,广云贡饼具有特有的滑度、厚度、劲度、顺滑感、喉润异常甜美,具有广式韵味,风行于港澳和东南亚、日本等市场,是见证广东普洱熟茶的活化石。”

 

历史上的“广云贡饼”虽然用料多样,但是其味道特殊,韵味独特,再加之又是铁模压制变化慢,经过了十多年以上的陈化,无法有一个固定的口感,让许多茶友,甚至一些著名的专家也难以一时辨别。

普洱熟茶的活化石“广云贡饼”是历史证物十分珍贵。所以在广东普通的茶叶店中,一般是鲜有能见“广云贡”的身影,只有一些收藏发烧友手里才会偶有珍藏,但其价格也往往居高不下,非普通常人所能企及。所以许多广东老茶客一辈子也没见过“广云贡饼”。

如果说普洱茶能喝出历史的沧桑,那么毋容置疑应该提及的是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品的“广云贡饼”,但如果只是让其停留在人们口头的传说中,而非现实中能所见所品,那么长久以往,广式普洱“广云贡饼”只能成为历史文献,停留在教科书上,停留在历史中,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被茶人所遗忘将会逐渐变成现实。

从2005年起至2016年,“金帆人”夜以继日、不负历史重托地开展了其新的创业历程,开启了新历史时期下的“广云贡饼”的继承与创新之征程。在历时11年的再创新再创业过程中,其产品在岁月的洗礼中历时三个阶段的产品继承与创新。

2005年在公司历史上首次出现“广云”字样产品,即“金帆牌”“广云”系列产品:

2007年在国内市场上首次出现“广云贡”字样产品,即“金帆牌”“广云贡”字样产品:

2013年首次在国内市场上推出“广云贡”牌“广云贡”系列产品: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沉淀中,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不仅积累了纯熟的制茶工艺,同时也名垂世界茶史,在其在长达64年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承工匠精神,用卓越的产品的实践谱写了中国普洱茶的近代发展史,在中国近代茶史中留下了历史的足迹。

 

甘普洱云南沱茶:销法45周年纪念茶会,共叙焦糖香韵岁月!

甘普洱云南沱茶

销法45周年纪念

产品分享茶会

1976——2021

2021年,

是云南沱茶外销法国的45周年。

让我们共叙焦糖香韵岁月,

开启45年“法国之旅”!

——12月25日——

下关沱茶集团公司昆明运营中心举办了甘普洱云南沱茶销法45周年纪念产品分享茶会。

出席本次茶会的特邀嘉宾有:


▲商务部驻昆明副特派员肖凤怀先生


▲原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

魏谋城先生


▲原中国土产土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办公室主任、著名茶学专家王树文先生(左)


▲《普洱》杂志社社长罗洪波先生

——领导致辞——


下关沱茶集团公司总经理褚九云先生提到:“作为云南省首个打开法国市场并让普洱茶在法国乃至欧洲国家赢得声誉的传奇产品——云南沱茶(“销法沱”),铸就了中法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云南下关茶厂对外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汤一平先生表示,甘普洱云南沱茶——销法45周年纪念版,用滋味诠释了经典魅力,升级普洱岁月长河中的味蕾记忆。

——“销法沱”的由来——


云南下关茶厂对外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产品质量总监、国家高级评茶师昌金强先生在茶会现场为大家讲述了云南沱茶销往法国45年来的故事。

——熟悉的“焦糖香”——



甘普洱云南沱茶,采用优质原料,以传统的发酵工艺制作,保持着最纯正的“焦糖香”。注水冲泡后纯正浓郁的香气升腾而起,现场的茶友更是对其甜醇、滑口的滋味赞叹不已。

——茶会互动——

茶会现场还穿插了激动人心的抽奖互动环节,幸运儿们分别获得了: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100g销法沱、2016年100g蓝标销法沱、2017年100g红标销法沱、2018年100g黄标销法沱、2019年中法建交55周年100g销法沱、2014年至2021年全套100g销法沱。

——经典永留存——

茶会最后,特邀嘉宾们分别在甘普洱云南沱茶——销法45周年纪念版的木质外盒上留下了自己的签名,也为本次茶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撰文|柒月图片|ZERO

回望中国茶叶100年

中国茶叶历代有“兴于唐、盛于宋”之说,明清时继续发展,进入民国后迅速衰落,直到20世纪50年代又开始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中国茶叶才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历史表明,近百年来是中国茶叶是从快速衰败走向新辉煌的转折期。掐指算来,在这百年间中国茶叶差不多经历了两个时期:前者是民国时期,后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而它的发展还在继续演续之中。为此,我们不妨遵循历史的轨迹,回眸百年来的中国茶叶走过的历程,以史为镜,以励前行。

一、自进入民国以来,由于内忧外患,虽经一些有识之士苦苦挣扎,但仍无回天之力,茶叶发展走向极度衰退。

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中国茶叶本应开始向近代转化,但由于当时中国社会还趋于封建社会的延续时期,又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加上内忧外患,茶叶不但沒有发展,反而走向衰落。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在苦难中苦难挣扎,企图挽回败局。

(一)近代开始,由于受西方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忧国忧民,为拯救中国茶业发展做了不少有益的新举措

进入民国后,由于受西方影响,尽管当时环境条件极度恶劣,但一些有之士在科学救国思想的推动下,做了不少有益于促进茶业发展的新举措。

1、效仿国外,建立茶叶试验(实验)场,设置茶叶科研机构

1911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1914年,北洋政府农商部湖北羊楼洞茶业示范场改名茶业试验场,建有试验茶园和实验茶厂。1915年,民国政府农商部又在安徽省祁门县创建祁门模范种茶场,这是我国最早建立茶叶专业试验示范茶场。接着,又相继在湖南岳阳、云南昆明、湖南安化、江西修水、安徽祁门、福建的崇安和福安、广东的鹤山、湖北蒲圻浙江嵊县、云南思茅(今普洱)等地相继建立茶业改良(试验)场,开展茶叶试验研究,示范推广。

1940年1月,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正式成立,拥有刘淦芝、李联标等一批著名茶叶专家参加试验研究工作。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旧址(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1941年4月,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在浙江衢县成立了东南茶叶改良总场,吴觉农出任场长。同年10月,东南茶叶改良场改名为茶叶研究所。1943年,茶叶研究所迁址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改名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

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和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都是中国现代最早建立、又有大的影响的全国性茶叶科学专业研究机构。只是由于当时政局动荡,国力不支,又缺少相关专门人才,致使不少科研机构不时被兼并改组,直至停歇,但它给我国的茶业发展,带来了希望。

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刊物(来源:布衣书局)

2、派遣有志知识青年,出国留学深造,学习外国茶业先进技术

清末民初,茶业界一些有识之士在“国富民强”的主导思想的指引下,为复兴中国茶业,培养人才,各重点产茶省派人出国去日本学习。1914年,云南派朱文精去日本静冈学习种茶、制茶。1919年,浙江选派吴觉农和葛敬应赴日本学习茶技。1920—1927年间,安徽先后选派汪轶群、陈鉴鹏、胡浩川、陈序鹏、方翰周得去日本学习茶技。

吴觉农(1897-1989)

20世纪20—40年代,还派出留学生去欧美等国留学,学习与茶相关的一些学科,如1922年,蒋芸生去日本学习园艺。1933年,王泽农去比利时学习农业化学;1944年,李联标去美国学习生物等。这些派去留学生,他们学成回国后都从事茶业工作,成为茶业科研战线的精英,为后来中国茶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3、兴办茶叶教育,力主文化兴帮,从培训教育逐渐走向学制教育

国民时期,茶业教学也随之逐渐提高,从最初出现的培训教育提高到茶叶中等或职业技术教育。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的茶业教育再上一层楼,出现了高等教育用来培养高级茶业专门人才。最先设置茶叶学科的是广州中山大学。1930年,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成立茶蔗部设茶作、蔗作两专科,学制2年,后改设4年本科,为茶叶高等教育开了先河。1940年,从上海迁往重庆的复旦大学代理校长吴南轩、教务长孙寒冰和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处处长吴觉农倡议,在重庆复旦大学农艺系设立4年制茶叶组和2年制茶叶专科,这是我国茶业史上第一个高等院校设立的茶叶专业系、科。1940年,杭州英士大学农学院设茶丝棉专修科,学制1年。其间,我国已有多所大学设置有茶叶专业的本科和专科教育。

4、去国内外调研考察,引进先进技术与机器设备,加速改变茶业落后状况

民国时期,曾多次派员去国内外考察调研生产。如1916年,我国赴美参加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的监督陈兰薰通过在美实地考察,提出了《关于调查美国用茶之报告》。1935年,民国政府实业部派吴觉农等赴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英国、法国、苏联、日本以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地考察茶叶产销市场。回国后,吴觉农写有《印度、锡兰之茶业》、《荷印之茶业》、《日本和台湾之茶业》等多篇茶业考察报告,并对照中国茶业现状,陈述各地茶业生产现状,指出差距,提出改进举措。1932年在长沙高桥设立高桥分场,并从上海购买制茶机器,推行机器制茶。1940年,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派茶叶专家派出多名茶叶专家,分赴安徽、湖南、湖北等省调查茶叶产销及生产成本,为制订茶叶价格提供依据,进而调动茶农生产积极性。

(二)民国时期,面对内忧外患,国难当头,虽几经挣扎,但仍回天之力,终将茶业跌入低谷

民国时期,先是军阀混战,接着是抗日战争爆发,不断受到外国势力的侵略,以及国内连年内战,虽经挣扎,但茶业生产依然没有起色,反而快速跌入低谷。

1、茶叶生产走向衰退

民国时期的茶业,除对外贸易数字有据可查外,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仅仅是估计而已。1920年,农商部根据调查估计茶叶生产量为790万担,以每亩45斤计,有茶园1756万亩。而至1943年,估计茶叶产量、茶园面积依旧,也就是说,20多年过去,茶叶生产依然在原地踏步。尽管在这期间国民政府也采取过一些措施,如1932年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将稻、麦、棉、丝、茶列为中心改良事业,还组建成立茶业改良委员会负责茶业的复兴。1937年实业部为提高茶叶品质,又成立了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设在上海北京路星业大楼。但由于内忧外患,战争不断,依然无济于事。至1949年,全国茶园面积约15.30万公顷,产茶4.10万吨 ,跌入历史冰点。

民国时期的上海茶楼(来源:龙井茶图考)

2、茶叶对外贸易跌入低谷

清代末期,随着印度、锡兰、日本茶业兴起,茶叶对外贸易竞争剧烈,1920年中国茶叶出量仅为1.85万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又给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带来极大困难。据统计,1931年-1940年中国茶叶对外出口一直徘徊在2.5-4.5万吨之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海上航线中断,除少数茶叶经陆上通道出口周边国家外,多数茶叶出口处于停顿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茶叶出口从1941年的不到1万吨,降到1942年的1449吨。至1944年中国茶叶出口仅为543吨,1945年只有480吨,几乎没有茶叶出口贸易可言。

抗日战胜利后,由于战争的破坏,茶园荒芜,生产凋零。之后,解放战争开始,茶叶生产一时无法恢复。当时虽有部分茶叶积压,但品质低次,数量有限,又属陈茶之列,不受外商欢迎,以致到1949年时中国茶叶出口还不到1万吨,使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趋于衰颓期。

民国时期的龙井茶园(来源:龙井茶图考)

20世纪20年代的采茶女(来源:龙井茶图考)

二、进入当代社会,茶叶生产开始复苏,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茶叶发展获得新的辉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当时全国茶叶生产处于千疮百孔的废墟状态。复兴茶产业、发展茶科技、振兴茶文化,重振产茶大国逐渐走向产茶强国之计,就成为每个茶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担当。当代茶产业、茶文化发展正应顺了这一发展历程。

1、产茶区域不断扩展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茶产业发展的重点在恢复生产,同时新发展部分茶园。60年代开始,根据茶叶生产发展需要,实施南茶北移进山东,东茶西扩至甘肃、西藏,使中国种茶区域进一步扩大,茶叶产量有大的提高。

如今,中国的茶区分布极为广阔,南自北纬18°附近的海南五指山,北至北纬38°附近的山东青岛,所占纬度达20°;西从东经94°附近的西藏林芝,东迄东经122°的台湾宜兰,横跨经度约28°。南北东西中,纵横万千里,种茶遍及浙江、湖南、四川、福建、安徽、云南、广东、广西、贵州、重庆、湖北、江苏、江西、河南、海南、西藏、山东、陕西、甘肃等1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及台湾、香港2个特别行政区的近1100余个县、市。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根据产茶历史、茶树类型、品种分布、茶类结构,结合全国气温和雨量分布,以及土壤地带的差异等条件,经过综合分析和研究比较,将全国茶叶产地划分为华南、西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在上海、河北也有局部区域有茶树种植。种茶区域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其内有山清水秀的东南丘陵,有群山环抱的四川盆地,有云雾缭绕的云贵高原,有春色满园的台湾宝岛,有恒夏多雨的西双版纳等地。

2、茶叶生产步入快速发展新轨道

自1950年至今,历经70个年头,茶叶生产取得辉煌业绩。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中西部地区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从而促使全国茶叶生产发展更加喜人。茶叶产量连续增加,茶叶出口不断加大,各项茶叶生产指标年年提升,使中国在全球茶叶生产国中的地位日见显耀。

(1)茶叶生产:截至2020年止,中国茶业与1949年相比,无论是茶园面积,还是茶叶产量都有显著增长。详见如表。

在全球60多个茶叶生产的国家中,我国茶树种植面积、茶叶生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2)茶叶出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当时为了打破列强封锁,随即成立中国茶业公司,沟通产销情况,有计划地推动茶叶出口。从1949年的历史低点0.99万吨,经70年努力,至2020年我国茶叶出口量已达34.9万吨,增长了34.3倍。现今,中国茶叶已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

(3)茶叶消费:当代,中国茶叶消费量就总体而言是持续提升的。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饮茶有利健康,以及倡导“茶为国饮”的激励下,全国茶叶消费水平提高更快。详见如表。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茶叶最大的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国。全国人均年消费量已达1500克以上。

3、茶叶科技日趋进步

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主要产茶省(区)相继建立了省级茶叶研究机构。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浙江杭州成立,标志着中国茶叶研究进入到了有计划、有组织发展阶段。1978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又在成立杭州茶叶蚕茧加工研究所(今杭州茶叶研究院),隶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管辖。至此,中国茶叶研究机构才渐趋完善,开始进入正常研究状态。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

如今,中国的茶叶科研主要是由各级农业、商贸等部门所属的研究、试验单位和大专院校相关研究所室组建而成的。当代茶业科研机构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1)科研机构不断建立:从1949—1958年,当时茶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恢复和发展茶业生产,这自然也是茶业科研机构的首要任务。为此,重点做了三件事:一是培训人才,推广适用技术,垦复荒芜茶园,提高栽茶和制茶技术水平,尽快改变茶业生产落后面貌;二是围绕茶叶增产提质,以及改造低产茶园、改进制茶技术进行试验研究;三是为适应当时茶业生产发展态势,尽快恢复和新建茶业科研机构。

(2)科研机构历程曲折:从1959—1976年,先是1959年开始的连续3年自然灾害。1963年开始,茶业生产步入正常发展,但从1966年开始进入1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科研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文革末期,才开始逐步恢复。

(3)科研机构逐渐完善:1977年8月,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茶业科研机构很快恢复正常秩序,科研工作积极开展。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使茶业科研机构不但在原有基础上升级,而且根据茶业发展需要,又新建了若干茶业科研机构,使科研机构布局更加合理、更趋完善。

(4)科研体系基本建立:进入21世纪以来,至2020年,已有全国性茶业科研机构有2个;省级的有14个所(场),主要分布在重点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或特别行政区内的有代表性城市。

并形成了一支包括院士在内,高中低职称相配,老中青相结合的茶叶科研专门队伍。他(她)们之中,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就达400余人,並从事硕士、博士培养,还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学科点。茶叶科研体系已基本形成,促使了茶叶科技在众多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在茶树全基密码破译、茶树起源演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陈宗懋院士

刘仲华院士

4、茶学教育不断完善

当代茶学教育体系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职业中等教育和普及教育三个方面组成。特别是茶学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走过曲折的历程,但总体依然是积极、健康向前发展的。如今,较为完整的茶业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建立,并且正在改革创新,步入了持续发展之路。

(1)恢复调整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为尽快恢复茶叶生产,急需更多的茶业专门人才。为此,需要尽快增加茶业高等教育布点。1950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创办了二年制茶叶专修科。1952年,重庆私立敦义农工学院创办茶业专修科。1952年,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并入安徽大学农学院。设在重庆的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茶叶专修科并入西南农学院园艺系。1952年,设在杭州的浙江农学院新设茶叶专修科。1956年,浙江农学院、安徽农学院、湖南农学院三个农学院的茶叶系(专业)又升格为培养本科生。

(2)沉寂动乱时期:1958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跃进”运动,正常秩序被打乱。1959年开始,又出现连续3年自然灾害,再加上中苏关系恶化,茶业生产和出口受阻。1966年开始,10年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在这种情况下,茶业高教育虽然有些发展,但总体趋于守护状态。

(3)全面建设时期: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茶业高等教育开始拨乱反正,恢复正常秩序,高等茶业教育出现许多可喜景象,不但布点增加、学制升格,而且在基础加强、体系完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4)稳健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茶业专业教学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在转型升级、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做文章,并在增设专业布点、扩展新型专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3年,浙江树人大学率先设立了应用茶文化专业,进行大专学历教育。与此同时,重庆的西南农业大学在高职教育中,也开设了茶文化专业。2006年2月,浙江农林大学在全国建立了第一个茶文化学院,同年开始招生,进行本科学历的茶文化教育。近年来,浙江、山东、江苏、四川、陕西、河南等省茶业高等院校中还新增设茶业、茶叶深加工与品质管理、茶文化与贸易、茶叶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从而,使得茶学专业学科的范围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扩展与深化。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树人大学

如此,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直到2020年止,全国至少已有50余所高等大专院校,设立了茶及茶文化学科(或专业)。

5、茶文化事业得到复兴

尽管中国茶文化现象在六朝时已有呈现,中唐时期已经基本形成,但“茶文化”这一名词的出现和被接受只有40年时间。

(1)茶文化学科基本建立:“茶文化”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在海峡两岸几乎同时出现,并逐渐走进人民大众的视野。“茶文化”概念的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只化了10 年左右时间,这反映了茶文化发展的迫切性与必然性。进入21世纪初,茶文化学科基本确立,至今仍在不断完善中。

(2)茶文化成为一种产业:随着茶文化活动的开展,围绕着茶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的转换,以致在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了一批新兴的茶文化产业,并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如茶文化产品的湧现、茶文化庄园的建设、茶文化旅游线的开辟等就是例证。

(3)茶艺馆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勃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代茶艺馆,不论是形式和内容,还是作用和地位与老式茶馆相比,都有新的发展和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和四川成都两地,分别有不同形式,规模不一,且各有特色的茶艺馆5000家左右;重庆、杭州、西安、长沙、南京、济南等城市的茶馆都有千家以上;广州羊城和台湾台北的茶艺馆更是遍及全城。粗略估计,目前,全国有茶馆有10万家左右,年经营额500亿左右。

(4)茶艺成为一种职业: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21世纪初已由国家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部颁发实施。《茶艺行业规范》和《茶艺馆在职人员培训法规》也已出台。与此同时,全国茶艺师职业技能教材也已编写和出版。经国家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以培养茶艺职业专门人才为内容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已在全国各省、市、区建立。

(5)茶文化场馆纷纷建成:茶文化场馆是展示茶文化、宣传茶文化、探茶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茶文化活动的开展,全国各地还建立了一批以茶为中心的主题博物馆,特别是1991年,随着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浙江杭州建成开放,标志着中国茶文化建已进入到一个新境地。如今,全国以茶为专题博物馆至少已有70多家。

中国茶叶博物馆

(6)茶文化学术氛围浓厚:从1990年开始,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己连续在国内外举办了十六届,每届都有来自数以十计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数以千百计的代表与会。现今全国的大部份省级,地市级、县级的茶文化研讨会,每年数以百计。全国各地有茶文化期刊数十种,每年发表茶文化论文上千篇,出版茶文化书籍上百部,为丰富茶文化、精细茶文化、提升茶文化奠定了基础,充实了内涵。

与此同时,许多省、市在还成立了以研究中华茶文化为已任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对茶文化进行专门研究。另外,各地茶文化研究会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还分赴世界等几十个国家开展茶文化学术交流。

(7)茶文化组织不断建立:随着茶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茶文化社团组织(包括茶文化民间社团、学术团体等)不断涌现。它有利于茶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加快茶文化事业的建设。如1980年,台湾成立了“陆羽茶艺中心”;1982年,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杭州“茶人之家”成立;1990年,“中华茶人联谊会”成立;1993年,经民政部批准,同意成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这是弘扬宣传与研究交流中国茶文化的全国性民间团体。

如今,包括1964年成立的中国茶叶学会在内,全国性的茶及茶文化社团组织至少有6个,它们分别是中国茶叶学会、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食品土畜产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等。在它们的影响下,全国大多数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的别行政区,都相继成立了茶文化社团组织。

6、名优茶有创新和提升

据1999年统计,全国有历史传统名优茶、当代创新名优茶1017种。经过20余年发展,预计全国有名优茶2000种左右。目前全国名优茶产量已达到茶叶总产量的40%以上,名优茶总产值要占到茶叶总产值的70%左右。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全国名优茶将成为中国茶产业的“半壁江山”,日益受到生产者的关注,消费者的关心。

7、茶产业链获得延伸

茶叶不仅可以饮,而且可以吃、可以用,还可以玩,这为拉长茶的产业链提供了前提条件。所以,如何使一二三产连同,就成了拉动茶经济的助推器。自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在下列两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1)茶文化景观成为旅游新亮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茶文化事业进入繁荣时期,茶文化旅游也就成了人民追求的新靓点,成为人们生态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使茶文化旅游逐渐形成为一种新的产业。福建的武夷山、广东的雁南飞、重庆的茶山竹海、福建安溪的茶叶大观园、浙江长兴的大唐贡茶院和杭州的梅家坞茶文化生态休闲村、贵州湄潭的美丽茶乡、云南临沧的茶文化风情园等,它们都是在利用当地茶文化资源,再与旅游相结合成为发展当地经济的一种新举措,成为一种拉动当地经济新亮点。

(2)茶叶深加工备受关注:千百年来,对茶的利用一直滞留在传统意义上,没有突破茶作为一种饮料的范畴。近30年来,我国茶叶的用途已经从其冲泡饮用的单一方式扩展到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茶叶的功能成分已经被分离,并已转化成高科技产品。目前,单就已恢复和创新的茶菜肴品种就超过200种以上。茶罐装饮料已步入成熟期,其间差不多前后只化了20年时间。据2000-2018年的18年间,每年增速几乎都在两位数以上,品类几乎囊括所有茶类。此外,还有各种保健茶、多味茶、新型茶饮料亦有相继开发,进入市场。

此外,茶的利用还渗透到旅游、医药、化妆、轻工、服装、饲料等多种行业。茶的化妆品、茶的洗涤剂、茶的润肤剂、茶的除臭剂、茶的着色剂、茶的服装,等等,使茶的利用更加广泛。

8、“茶为国饮”已深入人心

饮茶有利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提升,为增进世界和平与友谊做出贡献,这是茶文化的永恒主题。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提出:“就茶而言,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从此使茶为国饮的呼声叠潮不断。20世纪80年代,一些有识之士明确提出要提倡“茶为国饮”。2004年3月,时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向全国政协提交议案:要“把茶列为中国的‘国饮’”。如今,茶早已成为中国的举国之饮,并在全国范围内已逐渐渗入人心,倡导茶为国饮完全是在一个全新的背景下,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因为提倡茶为国饮,不但能更好地展示茶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还能为造福人类提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愈来愈多的因为饮茶有利健康而爱上了茶。如今,在全国范围内,“全民饮茶日”业已确定。

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这是以中国为主的产茶国家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

三、明天的茶产业、茶文化、茶经济将会更加阳光,并在更高、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人民品质生活的提升

回顾历史,尽管茶已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但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创新,才能永葆青春。而茶及茶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决定了茶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当下,以茶叶博览、饮茶休闲、茶学研讨、茶艺教育、茶乡旅游、茶书出版为代表的茶事活动,持续高涨,茶事业持续高涨,成为造福人类的共同财富,在更高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品质生活。如今,茶正在向着“六茶共舞,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道路上获得更大创新发展。

1、茶文化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生活必需品;“琴棋书画诗曲茶”,茶又是一种精神“食粮”。在中国即使是平民百姓,其生活的底线依然是“粗茶淡饭”,生活离不开茶;而富庶之家在酒醉饭饱之余,仍然离不开茶。一片茶含在嘴里能解渴,埋在心田能使人心灵升华,这就是茶的魅力所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凡有亲朋进门,都把茶作为迎客的见面礼,道理就在于此。茶还有深刻的哲学内涵,《茶经》曰: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不仅是一种饮料,还能修炼德行。综观世界,尽管各国人民宗教信仰不一,但世上任何一种宗教都是推崇和倡导饮茶的。

在这里,倘若人们把茶看作是一片叶子,那么它是一种有形的物质,只是一种能解渴、提神、生津的饮料;如果把茶看作是一种文化,那么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是一种能修心养性,给人以心灵上的愉悦。如今,茶已成为人民品质生活的展示,茶及茶文化热的持续升温就是最好例证。可以预言:21世纪茶必将成为世界最大饮品,终将成为全球绿色食品之王。

2、茶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涌现

以茶文化来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大力宣传茶叶对人类健康的功效,实现了茶产业与茶文化的互动与一体化发展。近年来,许多国家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引擎,推动产业升级。以茶文化为题材的旅游业、影视业、出版业、艺术品经营业、动漫业等同样也可以形成新的茶文化产业。如凉茶在过去并不为人喜爱,现在将凉茶加工成了新型茶饮料,并且以青春、活力、动感的崭新形象,吸引广大的年轻人饮茶;大多数茶叶是越新越好,而现在许多饮茶国家提出普洱茶、六堡茶、茯砖茶等黑茶陈的香气更纯正、滋味更醇厚,使之成为目前发展较快的茶类。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饮茶有利健康的推动下,与之相关的戏曲、电影、歌舞、书籍等文化产品不断推出,进一步促进了茶消费的提升和升级。

如今,在中国还出现了许多售卖与体验相结合的茶文化主体企业。又如以茶馆、茶博物馆、茶会展等为主要对象的设计装修企业,以茶学为代表的出版企业,以茶具制作、广告宣传等为代表的制作企业等,让人民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茶文化,这些都是茶文化创意产业的代表。

此外,各地涌现茶歌、茶舞、茶艺等的演出活动,为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光彩。

3、茶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茶文化产品是指以茶为题材,并由此衍生出来的茶产品,目前最常见的有茶的装饰品,诸如茶的书画、茶的雕塑、茶的工艺品等,它们常见于一些茶叶生产单位、茶叶博物馆、茶艺馆、旅游景点,以及公共文化场所等地。

其次是茶包装文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审美观的提高,对茶包装设计的要求愈来愈高,不但要求茶包装无污染,耐保鲜;而且要求设计新颖,并富含文化。昔日一张清洁纸、一个食品袋的包装方式,早已一去不复返了,茶叶包装已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总之,随着茶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而深入的发展,茶文化产品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出现,逐渐成为一种朝阳产业。

4、茶的生活品质获得提升

如今,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成了文明的一种象征,提高生活品质的一种享受。这不仅因为茶的内在价值切合了新世纪人类发展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而且更是代表着倡导新的生活,展示着未来的新价值观,把茶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茶文化,确立成为一种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所以,发掘茶文化的内在思想境界和文化价值,弘扬茶德,崇扬民族文化,以茶会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已成为各国茶文化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许多地方开展的茶文化生态休闲游,它们在为提升茶园经济价值的同时,重要的是为改善与提高人民的思想境界和生活品质,为茶行业发展开创了新的文化旅游模式。

5、茶庄园建设成为新亮点

近年来,茶庄园建设在全国不少茶区兴起,它不但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新卖点、新活力;而且还为人民体闲旅游、助推社会良好风貌、提升人类美好生活提供了好去处。同时,这也是茶的转型升级,文旅结合,延伸产业链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对提升茶业经济以及以茶为载体,集茶叶生产、加工、经营、休闲、养生、观光、求知、文化等为一体,一二三产业相融,生态环境优美、生活舒适、交通便捷的景观式的茶产业园。在这方面山东日照市的浮来青茶业有限公司、浙江龙泉市的金福茶业有限公司、宁波鄞州区的福泉山茶场、安徽黄山市的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勐海县的陈升茶业有限公司等在这方面已做了许多工作,但要走的路还很长。

宁波福泉山茶场

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建设茶庄园对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美丽家园将会起到很好作用,必将成为茶业发展的新亮点,日益受到人民的关注。

总之,如今的茶及茶文化发展,充分显示茶的未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必将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茶让世界变得更加和谐,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说明]:回眸中国茶叶100年,其间既有苦难与挣扎,又有欢歌与欣慰。只是要在10天时间内写出这篇综述,自知其实难副,不但疏漏难免,而且偏差有之。本人最终应允写这篇文章的动机,只是受当今茶叶发展鼓舞,设想开个头,能让更多的后来人去纠偏,直至补充完善,这才是我撰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所在。

作者:姚国坤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现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世界茶文化学术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名优茶协会(ISTA)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赴马里共和国担任农村发展部茶叶技术顾问;赴巴基斯坦考察和组建国家茶叶实验中心;多次赴美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马里以及香港、澳门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茶及茶文化学术交流和考察。

2003年,参与组建全国第一个应用茶文化专业(浙江树人大学内)任负责人;2005年,筹建全国第一所茶文化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内)任副院长。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出版茶及茶文化著作90余部。获得国家级、省级、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取得科技成果6项,中共浙江省委老干部局授予“银尚达人”称号,余姚市人大常委会授予“乡贤楷模”称号,杰出中华茶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来源:茗边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