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现代茶叶发展史

找到约279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中茶的“红八中”: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枚商标

最近,中粮集团董事长吕军登上央视,讲述了旗下的中国茶叶公司的辉煌创业史。

那么,中茶究竟是如何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时候奠定了茶产业的格局?又为什么说中茶的历史就是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史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茶到底。

一、“红色中茶”的诞生

说起中茶,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起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红八中”商标。

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商标背后还有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往事。

1949年11月23日,中茶公司正式成立。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茶叶专业总公司,也担负了带领中国茶产业走出历史阴霾的重大使命。

“当代茶圣”吴觉农

为了体现国家对中茶的重视,当时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出任中茶公司的首任总经理,为中茶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中茶公司成立不久,吴觉农立即提出,“中茶公司要有自己的商标,新中国的商标,有别于旧社会的茶叶,我们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商标,来显示红色中国生产的、优质的中国茶。”

于是,中茶公司在新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人民日报》上连登三天广告,不惜重金征集设计方案。

其中标准有三条,一是简单明了醒目便于缩小;二是能表示茶叶特征或机制品质优良意义;三是最多使用二套色。

广告上刊不久,上百份设计稿便从全国各地寄往北京东四礼士胡同,最终由上海曹承熙先生设计的“红八中绿茶”方案脱颖而出。

“红八中绿茶”商标1951年9月14日正式注册,注册号为8071。

经中央私营企业局核准后,中茶公司取得该商标的专用权,新中国第一个茶叶商标由此正式诞生。

这个商标设计为中间一个绿色的“茶”字,四周环绕着红色的“中”字。

商标的含义是“红色中国出品的绿色健康茶叶”,还寄寓了“中国茶叶销往四面八方”的美好愿景。

于是,这个“红八中绿茶”的商标一直沿用至今,也成为了中国茶产业崛起于世界的重要符号之一。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红八中”果然不负众望,成功走出了国门,第一次为新中国的中国品牌树立了旗帜。

二、与共和国同龄的“中茶”

中茶成立于1949年,它与共和国同龄,是我国茶行业里唯一的央企及全品类中华老字号茶企。

中茶的历史堪称是一部中国现代茶叶的崛起史,这个公司的发展历程是和中国现代茶产业的发展历程高度重合的。

参与创立中茶的先辈们大都奋起于五四运动年代,他们目睹了近代以来中国茶产业的落后,又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茶叶公司成立合影

根据中茶公司后来的总经理施云清老人的回忆,吴觉农先生曾提出“振兴华茶,以茶报国”的目标,这也成为了吴觉农毕生的追求。

吴觉农等一批茶人为新中国茶业史翻开了第一页,那是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

茶界有一媒体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在共和国百废待兴的年代,以吴觉农为首的第一代茶人奠定了新中国茶叶事业的基础,机械化、标准化、良种化、完善的教育体系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起来。”

那是激情燃烧的年代里,第一代茶人倾洒着对这个国家的热爱和激情。

中茶公司就是那一代茶人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中国茶产业走向世界的排头兵。

中茶自1995年经营出口茶叶的四十多年中,共出口茶叶近500万吨,出口金额近70亿美元。

到2019年,中茶在全球开拓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茶叶市场,创建了以“中茶”为核心的主体品牌等享誉国际市场的几十个标准茶号。

创建了以“中茶”为核心的主体品牌,以及“天坛”“万年青”“海堤”“蝴蝶”等享誉国际市场的附属品牌。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扩大的形势下,中国茶业的产销发展更为迅猛。

近年来,中国茶叶产量已几乎占了世界一半,约等于其他100个大小产茶国茶叶产量的总和。

中茶公司就这样和中国茶产业一起,经历了从一穷二白到世界领先的历史进程,也在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茶业的巅峰。

三、红印、黄印、绿印…

在中茶公司的产品序列里,普洱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有茶友发现中茶出品的普洱茶虽然都有“红八中”的商标,但中间“茶”字的颜色却出现了不同。

其实,“红八中”商标中间“茶”字的颜色有很多讲究,代表了不同级别的产品。

首先,最为知名的是红印“八中茶”,在八个“中”字组成的圆圈内,有一红色“茶”字。

红印的“八中茶”又称现代普洱贡茶,始制于1940年范和钧创办佛海茶厂之时。

其饼茶内正均为红色印记,且茶饼的外纸正面都印着“八中茶”中茶公司标志。

在中茶公司所产的普洱茶品中,而冠以“八中茶”标志者且有“茶”字为红色者,只有红印普洱圆茶和红印云南沱茶,是空前绝后的佳品。

红印普洱圆茶除了其身世价值外,茶品品质亦属现代普洱茶中的上乘之品,是勐海茶厂得以在现代普洱茶史上笑傲群雄的凭借之一。

黄印的“云南七子饼”是由勐海茶厂50年代末所产的,被称之为“现代拼配茶菁的普洱茶品始祖”的“黄印圆茶”。

60年代以,勐海茶厂推出了红印中茶牌圆茶的替代品,也就是黄印“云南七子饼”。

该产品品牌却是无价之宝,畅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外销出口免检产品。

绿印圆茶系勐海茶厂40-50年代制作的茶品,是“红印”的姊妹产品。

勐海绿印圆茶有早期和后期之分,早期绿印圆茶也叫“绿印甲乙圆茶”或“蓝印甲乙圆茶”。

早期绿印无论在陈香、樟香、滋味、茶气等方面都是一流的;后期绿印是指50-60年代勐海茶厂所产的大批量普洱茶。

有一部分茶品,是用新树茶菁制造,但仍以生茶方式制造,被称之为“绿印尾”,在普洱茶极品中,有极高的典藏价值。

紫印是90年代众多陈年普洱产品中比较有名的一个经典配方,中茶厂经过精心挑选勐海茶区老树茶,选青优良,饼形周正,制作严谨。

因是老熟茶,所以香气醇和口感浓醇厚实,具有回甘之特点,勐海茶厂90年代最具代表性茶品。

除了上述的几种印级茶之外,中茶还在最近几年推出了全新的金印“金中茶”。

“金”寓意着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引领行业产品标杆质量之决心,本着“正源产地、珍优原料、精湛技艺”原则,锻造中国茶卓越属性。

“金中茶”的产品原料全部选自云南普洱茶核心产区,是云南普洱茶高品质原料代表,通过中茶技术团队精湛的拼配加工技艺,展现了云南普洱茶的无限魅力。

从1949到2021,过去的72年是中国茶重登世界高峰的72年,而如今的茶行业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相信中茶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一定会担负龙头企业应有的担当,为做大做强中国茶业再创新的辉煌。

来源:茶在端,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湄潭茶场志》在《中国农垦农场志丛》首发仪式上揭幕

10月11日,在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开发区召开的南泥湾大生产8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农垦农场志丛》首发仪式举行,《贵州湄潭茶场志》作为该志丛20部重点农场志之一,在首发仪式上揭幕。

囊括了全国农垦第一批20种重点农场志的《中国农垦农场志丛》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记录农场形成发展脉络、改革发展历程的大型丛书正式面世。《贵州湄潭茶场志》是贵州农垦唯一一本在本次纪念大会上揭幕的志书,也是湄潭茶场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志书。

贵州省湄潭茶场,是贵州省成立最早的农垦企业,前身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实验茶场1939年9月成立于湄潭,开启了中国现代茶叶科技的先河,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在中国茶叶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湄潭茶场,在茶科技、茶产业、茶文化、茶叶出口创汇等方面成绩斐然,为贵州省茶产业大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贵州湄潭茶场志》的编纂,是对这一段中国现代茶叶科技史、茶工业史、农垦茶叶发展史和农垦文化的一次抢救性、系统性发掘,对擦亮湄潭这座中国茶叶与农垦文化的丰碑,具有重大意义。

湄潭县于2020年8月启动农场志编撰工作后,迅速编制《中国农垦农场志?贵州省湄潭茶场志编纂工作方案》,明确了编纂目的、编纂原则、组织保障、编纂体例、质量和工作要求;制定了编纂计划及工作进度,包括前期准备、资料收集、志稿编纂、志稿评审、修改完善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完成的时间节点。2020年12月3日,湄潭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印发<中国农垦农场志?贵州省湄潭茶场志编纂工作方案>的通知》,正式组建机构,落实办公场地、人员和经费,快马加鞭投入工作。至2021年5月中旬,历时近一年,一部近49万字、260多幅插图的《贵州湄潭茶场志》终得以顺利完成,并交由中国农垦农场志编纂委员会和中国农业出版社审核发行。(通讯员王启进)

来源:微美湄潭,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周国富:药茶,中国茶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周国富:药茶,中国茶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山西药茶高峰论坛演讲

  哲人有言: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当下,山西唱响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的健康发展之歌,底气来自中国药茶文化千年传承弘扬的深厚底蕴和山西药茶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优势及其丰富实践的历史渊源,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顺应关乎生命更关乎生计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性大流行人类对身心健康的期盼,契合了中国人民“治无病之病,则无病”的养生保健观,彰显着山西药茶人“积力之所举,众智之所为”的成事之道。盛世兴茶,天时地利人和俱备,山西发展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前景灿烂。

  今天,山西省隆重举行“山西药茶高峰论坛”,人才荟萃,少长咸集,智慧迸发,太原论鉴,共话山西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同议茶的美好健康生活,交流互鉴,意义重大。

  下面我就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的创新发展问题谈点认识,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药茶和药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交融发展的瑰宝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是一部茶以文兴、文以茶扬的创新发展史,也是一部茶运与国运紧密相连的奋斗创业史,中国茶人最切肤之深的感慨,就是国运盛则茶运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汉唐,盛于宋,绵延元明清,衰弱于近代,振兴于当代,远播世界,造福人类。以诗、瓷、茶为代表的丝绸之路为人类文明进步树立起辉煌的丰碑。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开辟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和茶文化史的新纪元。唐宋以降的兴盛时期,举国上下,无论皇宫贵族、文人墨客、儒释道家、寻常百姓,无不以茶为饮、以茶为乐。“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是其真实的写照。难能可贵的是,茶和茶文化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融入生活,增添情趣,促进健康,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并随着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传播亚欧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推行散茶,炒青、烘青、蒸青、晒青及窨花等绿茶工艺各行其道,沸水冲泡茶叶(撮泡法)成为主流茶饮方式,同时还派生出红茶、黄茶(闷黄)、黑茶、青茶、白茶、药茶等诸多茶品类,茶饮习俗进一步走向世俗化、简约化和功能化,极大地推进了茶叶的生产和消费。1840年因茶触发的鸦片战争失败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战争不断,国运衰落,茶和茶文化遭受沉重打击,一落千丈。新中国建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茶和茶文化全面进入盛世兴茶的复兴振兴期。当下,中国已是世界产茶大国、世界茶消费大国和世界茶文化大国,茶和茶文化日益成为经济产业、民生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和富民惠民产业,是事关国计民生、国家战略的大事情,得到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当前,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正借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之东风向茶业强国目标奋进。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十分重视、关心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繁荣发展,他为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发贺电,给首个“国际茶日”系列活动致信祝贺,多次深入茶区,关注茶业,殷切期望茶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真切希望中国茶界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深化茶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给中国茶人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中医药文化和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两翼”,互相交融,相辅相成,共同护佑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茶是伴随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养生保健饮料,并随着中国茶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交相融合而演化蝶变出清饮、调饮(混饮)、药饮、衍生品食用饮和情感体验共情饮等丰富内涵,成为人类仅次于水的健康之饮。

  茶,本就因药而发生。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而解之”之说,说明最早发现的茶就是药。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载有“以茶为药”的功用:“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对茶的药理作用也有详细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唐代药学家陈藏器也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之说法。先秦时期,为了缓解茶的苦寒之性,选用生姜、韭菜、薄荷等药物与茶一起烹煮成汤饮用,使之入口不伤脾胃,于是就开辟了“药茶同烹”“药食同源”的药茶共饮的阶段,使人既能享用美味茶汤,又具有一定的保健治病作用。从隋唐至宋元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医药学家对于茶的功效的深入认识,茶逐渐成为药方中的“君药”。“药茶”一词首现于宋代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中的“药茶诸方”一则,书中载有八种“药茶诸方”,如治疗伤寒头痛壮热的葱豉茶方、薄荷茶方、石膏茶方等。宋代太医院官修医书《和济局方》中还有药茶的专篇记述,可见药茶文化已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明清时期,茶疗之风盛行,社会各阶层都乐意接受药茶这种养生保健方式,并随着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药茶逐渐商品化、平民化、普及化,此时药物代茶饮逐渐成为药茶的主流表现形式,药茶出现了丸型、膏型、散型等诸多剂型,以方便携带和饮用。同时,由于祖国传统医药学的日益专业化、精细化,各类药茶处方呈现出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如适合老年人服用的“三子养亲汤”,适合妇女服用的“四物汤”等,还有被《随息居饮食谱》记载的午时茶、枸杞茶、姜茶、八宝茶、天中茶等,言明可以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等功效。《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书中也记载慈禧热病咳嗽时,曾饮用清热止咳代茶饮,光绪常饮用的安神代茶饮、清肝聪耳代茶饮等。  

  随着中国茶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千年融合蝶变,中国人对茶的认识不断深化,认为茶不仅是人类仅次于水的健康饮料,也是一种养生保健具有药用功能的饮品。在中国,饮茶分为清饮、调饮(混饮)、药饮、茶衍生品食用饮和情感体验共情饮五类。清饮,即是单用开水泡茶来喝,分喝茶、品茗、茶艺、茶道等层次,满足生理之需(解渴)、感官之需(色香味形)、交往之需(礼仪、技巧、交流)、修身养心之需(洞察自然、反观自我、明心见性、体悟道德),获得身心愉悦、快乐健康。调饮,即在茶中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橘皮、薄荷、桂圆、红枣、枸杞及花草等中草药物调和混饮,以满足个人嗜好和养生保健。“药饮”,既有药茶同烹、药食同源的调混饮,更有药物代茶饮,用于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早已深深融进百姓的日常生活。茶衍生品食用饮,即运用现代科技方法从茶和中草药中萃取特殊有效成分,如茶氨酸、茶多酚、咖啡碱等制成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药品和食品。情感体验共情饮,由于茶文化是共情文化,情感体验共情茶饮,使人身心享受更加充满。丰富的茶饮文化,使人在繁忙紧张的生活中舒缓压力,调节情态,健康身心。随着现代科技的深入研究和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融合创新、融合发展,茶饮文化和药茶文化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

  二、山西药茶文化与药茶产业发展正逢其时,前景灿烂

  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大流行,给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对经济社会文化造成严重影响。人们普遍得到一个启示:世间万物,生命诚可贵,健康最重要。现实告诉我们,国民经济是一个社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国民健康同样是一个社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健康不仅对个人和家庭具有根本意义,对社会、民族、国家,同样具有根本意义。健康是最容易得到的,也是最容易失去的东西。预防是最基本、最智慧的健康策略。起居有时、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治未病、防欲病等养生保健理念渐入人心,养生保健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用词,人们对健康的欲望更为强烈,药茶文化和茶饮文化,已成了养生保健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健康消费的新时尚。

  正如楼阳生书记所说,山西药茶历史悠久,原料道地,工艺成熟,口感独特,功效确切,优势明显,在国内国际具有很高的公认度和美誉度。得天时地利人和之道,聚药性之精华,传茶道之神韵,兼具药的功效、茶的味道、服务于人的健康,千年本草完全契合养生保健的时代潮流,彰显出独具山西原创的特色印记。茶本为药,药可为茶,同宗同源,植根“三农”,未病先防,护佑健康,这就是山西药茶之出处,山西药茶之妙处,也将是山西药茶之胜处。

  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药茶产业、药茶文化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茶类第七茶系,发挥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健康、安康中的重要作用,正逢其时,意义重大。建议有四:  

  1.坚持中国特色,山西特点,国际视野,确立现代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高质量发展观。

  药茶和药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千年演化蝶变的璀璨明珠,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深深融进中国人民养生保健的日常生活,也对世界健康文明产生重大影响。山西的药茶和药茶文化历史悠久,优势明显,地位独特,根基深厚,发展高质量现代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得天独厚。

  发展现代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一定要把中医药文化、茶文化和晋商文化有机融合,坚持“治无病之病,则无病”的养生保健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功能观,充分发挥山西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确立立足药业做产业、跨界融合壮产业、顺应时代创业态、变革创新强产业、补链强链健产业、文化自信闯市场的现代药茶产业发展观,破解大国小农发展瓶颈,培育壮大以新型龙头企业为支柱的现代药茶产业集群,培育大品牌,发展大产业,发扬自信、诚信、匠心、创新的茶人精神,立标准、重品质、创品牌、竞市场,实现多元化、差异化、优质化,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强农富民惠民康民作贡献。

  2.推进从中草药种植园到药茶产品的全产业链品质战略,用健康理念保障健康产品。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大流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对品质消费需求日益强烈,绿色奠定健康底色,文化涵养安康亮色。为此,作为养生保健产品的健康生产和健康产品的安全供给至关重要。务必做到心无旁骛,坚守诚信,专心致志,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切实保障企业家和企业两个健康,企业家要用心用情办好健康企业,健康企业智造健康茶品,健康茶品惠及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品质、健康的药茶产品始于中草药种植园。人人祈求健康,健康产品更需要好品质,好质量才有好销量,好品质先要种出来。恪守疗效,是中医药文化的生命线。现在大多茶药两用道地药材为人工种植,好的种植园的基础在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生态之美引领发展之美,用绿色之态彰显品质之优。

  品质健康茶产品供给,贵在慎始慎终。从中草药种植到药茶产品供给,经历采摘、加工、制作、包装、营销、消费等诸多环节,务必坚守精行俭德、诚信匠心的茶人品格,坚持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实行品牌化、市场化营销,功能化、规范化饮用和品质化健康消费。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把好安全、口感、功效三大环节,保障品质健康的产品供给,精心打造养生保健产品的金字招牌,用好品质保障好身心,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身心健康的追求。  

  3.用科技和文化支撑起现代药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实现现代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遵循既要遵古,又要崇今的原则,对传统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提升改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其优秀药茶和药茶文化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和创新,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要组织中医药学、茶学、营养学、文化学等方面的专家,系统梳理药茶和药茶文化资源,认真汲取药茶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对药茶和药茶文化进行传承创新,传承优精配方,改造不适时代的配方,创新新配方,增加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医道与茶道的完美融合,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同时,还要运用现代科技的新理念、新进展、新成果对药茶产业进行数字化、智慧化、清洁化和产业化提升改造,拥抱高科技,激发新动能,进行全产业链的品质生产,实现高质量发展。

  4.行动“国际茶日”,弘扬药茶文化,全面提升人民大健康消费水平。

  当今时代,竞争激烈,节奏太快,欲望无限,疫病肆虐,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树立大健康理念,为养生保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高质量健康服务,努力提升人的心力、免疫力、体力、抵抗力十分重要。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我们的祖先发现茶、种植茶、利用茶、创新茶已有数千年历史,茶早已融进华夏文明的基因。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茶待客、以茶礼敬、以茶交易、以茶养生保健的习俗,在人们的心目中,茶是一种“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茶又是一种“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文化生活,茶还是一种修身养性、健康益寿的养生保健之道。随着文明交流互鉴,茶成为了通疆达海的世界健康之饮。“国际茶日”的设立,不仅是对中国茶文明作出世界贡献的礼敬,更是对当今中国茶和茶文化小康健康安康的期盼。当代中国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不仅要承担起传承弘扬茶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责任,更要有顺应时代创新发展的重大担当。立足国内市场,拓展国际需求,提升茶疗水平,文化引领,抱团进取,开放共赢,攥指成拳,生威发力,讲好药茶文化故事,在提质创牌上用心思,在产业链上做文章,创出好品质,赢得好销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市场,构筑起“精细高雅的清饮”、“浪漫时尚的调饮”、“康健益寿的药饮”、“新奇乐爽的食用饮”和“情感体验的共情饮”等多领域、多文化、多样性茶品消费体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和美好生活需要。

  来源:茗边

找到约27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