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历史,俨然是一部茶叶发展史

普洱茶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洱茶的发展史,俨然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个人成长史,数次打击,数次复兴,普洱茶非但没有衰落,反而越来越被人所知。普洱茶是如何变为家喻户晓的饮品的呢?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初期:瑞贡天朝时代 

明代初期,云南已经开始向中央政府上贡茶叶,在普洱也设了专门管理茶叶贸易的官员。明代人喝普洱茶普遍形成一种风气,明代方志学家谢肇淛所著《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这也是“普茶”(即普洱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

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据考证,历史上普洱茶运销量号称10万担以上,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仅是从普洱运销到西藏的茶叶就有三万驮(每驮120市斤)。也是在这一时期,普洱茶成为贡茶的大宗。故宫内现存的“人头贡茶”是对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
 国营茶厂时期:云南茶进入工业大格局时代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异地资本进入勐海,商人们在这片宝地上发现了一片片绿色叶子下潜藏的商机,纷纷来到勐海制茶贩茶。据著名茶文化学者杨凯所著的《号级古董茶事典》中记载:1939年,勐海已经有20多家茶庄,整个西双版纳茶叶产量接近四万担。1939年—1941年是勐海的黄金时代,茶叶加工和运输量达到了历史最高,这些茶大多数通过缅甸、印度运进西藏,少量运往内地或通过内地运往西康地区,部分销往泰国、香港等地区。 佛海茶厂(即勐海茶厂前身)、凤庆茶厂(后演化成滇红集团和云南白药红瑞徕)等知名云茶大厂也在这一时期相继创建。 1949年之后,中国茶叶总公司选出了云南最好的四家大厂作为主要的普洱茶生产基地,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普洱茶厂,分别以编号1、2、3、4来代表四个茶厂。云南茶自此进入到工业大格局时代。

1973年,云南普洱熟茶诞生。那一年,云南省茶叶公司在广交会上了解到,香港客户需要发酵的普洱茶,这种茶在广东有生产,他们决定组织人去广东学习。考察小组学习归来后,开始在昆明茶厂大规模实验,但起初实验不是很顺利,究其原因是照搬黑茶工艺,没有因地制宜,经过调整、拼配,这批发酵熟茶产品制成并出口到了香港。因其“耐泡”、“好喝”、“实惠”、“刮油”、“消食”等特点,普洱茶在中国港台地区积累了大量爱好者。
 
可以说,1973年普洱熟茶的出现是云南普洱茶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它将过去不规范的半自然、半人为的发酵,变为现代的快速后发酵,使普洱茶变为口感更温和,可以速饮的消费品,同时也丰富了普洱茶的内涵和外延,将普洱茶推入了快销时代。 

但这一时期的普洱茶(熟茶)几乎不对内开放销售,而是主要销往中国香港、澳门(各大酒楼)、东南亚(主要消费者为华侨),所以,普洱茶在云南市场流通中有一段较长的空白期。
 曾在昆明茶厂任职的现云南茶协监事方可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云南市场上,只有经过发酵后的滇青茶才能被称为是普洱茶,也就是说,当时市面上销售的普洱茶其实都是熟茶,还没有普洱生茶一说。“云南茶叶公司约定俗成地将渥堆熟茶产品称为普洱茶,而传统的普洱茶生茶则是根据后期工艺,将散茶叫做滇青(与绿茶称为滇绿有区别),饼茶则很少在外包装上写普洱茶的字样。” 上世纪九十年代:“越陈越香”与山头茶崭露头角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香港、台湾的经济高速发展,这种发展很快对茶文化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并推动东南亚、香港喝老茶的传统进行整理和提升,赋予普洱茶“越陈越香”更多的精神内涵。在内地,国内市场也逐渐被带动开始关注普洱茶。在这其中,于1993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具有重要的突破点作用。 1993年,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叶节暨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思茅召开,来自香港、台湾的茶客和茶专家第一次得以有机会深入原产地探究普洱茶。正是在此次会议上邓时海提交了《论普洱茶越陈越香》文章,为1995年正式出版的《普洱茶》一书奠定重要基础。

也是因为这次会议,台湾茶人循着号级茶之路回到易武,回到古六大茶山,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力图拼凑出一副完整的普洱茶地图。“真淳雅”的出现,重开七子饼先河,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普洱茶。
 曾经的尘封记忆顿时被打开,世界一下子被普洱茶吸引了视线。台湾人、日本人、韩国人、马来西亚人,甚至是法国、美国学者纷纷前来调查。通过考察及电视、报刊、杂志的宣传报道,古六大茶山又红火了起来。

茶价飙升继而引发了各界关于「越陈越香」的讨论。老茶、越陈越香裹挟在一起,让本是消费区域的喜好转而开始影响产地的审美。而后各方的介入又把昔年在紧压茶、边销茶、七子饼茶才出现的陈香字眼,嫁接给了熟茶。「越陈越香」逐渐成为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普洱茶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 普洱茶的独特魅力很快被内地商家发现,此时正好遇上时代背景——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取消,市场放开,大量茶业国企倒闭,为私人茶商带来了良好机会。从2000年开始,在当地直接收购、用春茶料、用大树料的私人定制茶开始出现,现在人们熟知的99绿大树、大白菜、孔雀系列产品,都属于定制茶。由定制茶,人们知道了老班章易武正山,这一批茶代表了那个年代的最高标准。山头茶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认知普洱茶的全新视角,同时又极大丰富了普洱茶的审美情趣,这样的审美至今仍然影响着普洱茶界。
与之相伴的,还有普洱茶的品饮方式产生的变革。产区的冲泡方式从传统闷泡到茶水分离,让古树茶品质有了明显区分,从“烧水壶”到“口缸”到“盖碗”,宛如革命性的一步,让诸如老班章这样拥有顶尖古树茶的村寨脱颖而出。盖碗的精细与云南的有性系茶树结合,有了“一山一味,再逐次细分,便产生了单株
“越陈越香”与“一山一味”成为两股缠绕在一起的普洱双螺旋,推动普洱茶市场飞速上升。  2000-2007:普洱茶行业初发展与崩盘 2000年前,普洱茶鲜有人知;2001年,开始有了初步发展,许多普洱茶的书籍出现,星星点点开始有人议论普洱茶。 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普洱茶文化开始复兴。此后,随着市场对普洱茶的追捧急剧升温、《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的实施等多方面影响下,普洱茶市场快速膨胀,价格一路直上。期间虽然有2005年诸如“猪圈发酵普洱”的负面新闻爆发,但对于市场的挫伤只停留了短暂数月。2005年的马帮进京,是普洱茶界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策划,伴随着全国各路媒体的报道,一扫负面新闻影响,引发全国性普洱茶热潮。到了2006年,市场上继续涌入了许多无标准、无品牌的茶品,形成全民热炒普洱茶风潮,只要声称是普洱茶,便有人买入进行投资;茶才从厂里出货,未到昆明就被抢光,这一上涨趋势一直持续到了2007年春季。
2007年4月,有“普洱茶的华尔街”之称的广东芳村茶叶市场发生“崩盘”,以下关茶厂甲级沱、大益7542为首的茶品开始跳水,接下来整个市场发生全线崩盘。 据《号级古董茶事典》中记载:“作为标杆的勐海茶厂的普洱茶(生茶)7542每件(30公斤)涨到两万多元。”2007年,7542从每件两万多元下降到了六、七千元,在这场崩盘中无数茶商、茶客遭受重创,甚至血本无归。此后几年中,普洱茶经营惨淡,许多商家、企业关门。
风波过后,大浪淘沙。虽然有无数商家倒闭,但市场回归理性,人们对普洱茶的消费开始有了更加理性认识,普洱茶的价格也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了稳定,又回到了常态的起起落落中,更重要的是人们发现,经此一役,喝普洱茶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刨去热炒,普洱茶的健康和品饮价值依然受到认可。2009年,普洱茶品饮市场开始回升。大家意识到一定要有品牌,能流通的普洱茶,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2013——至今古树茶时代开启,品牌意识觉醒 2009年后,随着人们越来越追求品质,品饮升级,喝古树茶的人逐渐多起来。它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度走进普通人的视野,成为当下最值钱、也是涨速最快的“树叶”。茶商们看到市场需求和趋势,开始不断加大对古树茶的宣传和炒作,最终导致古树茶概念被无限放大。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古树茶也是一样,没有标准,便不成好茶。在高利润的驱使之下,茶商生产的古树茶的“纯度”全凭良心。不乏一些商贩采取拼配的方式来以次充好,降低成本,提高价格,从中牟利。再加上大多数茶客并无专业知识,不会区分真假,古树茶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大浪淘沙,去伪存真。古树普洱茶市场的混乱,催生了真正做茶的古树茶品牌。2013年,雨林古树茶出现,颠覆性的制定了古树茶行业标准,打破行业乱象。在2013年以前,行业称呼100年以上的茶树有叫大茶树、老茶树,雨林古茶坊真正开启了古茶树时代,从“大茶树”到“古茶树”,小小一个字,推动行业前进一大步。

2014年,电商时代开启。思普双11销量破千万。各家普洱茶进入电商争夺战。2019年,大益天猫旗舰店双11销售额破亿元,继续引领行业,普洱茶开启多元化时代。许多品牌迎来自己的成人礼(十年),普洱茶也正式进入了品牌时代。文:王娜、罗安然
编辑:李姝琳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