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茶农人均收入

找到约355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我在乡村看见中国“川红故里”筠连:“茶”里泡出来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我在乡村看见中国】“川红故里”筠连:

“茶”里泡出来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然也拥有品种繁多的红茶,产地广泛。其中,祁红、滇红、川红并称“中国三大红茶”。

川红故里,便在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整个四川省,2021年有超8成红茶产自这里。而筠连独有的川红工夫红茶,产量更是占到了全省的9成以上。川红,不仅是一张响亮的川茶名片,更是当地百姓致富奔康的“流量密码”。

从“打工人”到“茶园主” 要脱贫更要致富

七八月份,当其他种茶地已步入淡季时,筠连的茶农们仍然很忙碌,园里的夏茶还能采摘几轮。躲开高温时辰,一家老小齐上阵,肩上挎着小竹篓,穿梭于绿色茶园内。采茶、卖茶,这是村民最直接的变现方式。

“筠连川红特色小镇”巡司镇,是当地茶叶种植核心区,而核心的核心就是银星村。几代村民接续发展,从“茶”里泡出了“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银星村茶叶故事的开端,是“一穷二白”的。银星村驻村振兴书记谢明生,是种茶的“乡土专家”。谢明生告诉记者,在以前,银星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女娃娃都不愿意嫁过来的,外面看到穿着解放鞋,裤儿满是黄泥巴的,一定就是银星村的人。”

银星村“逆袭"故事的转折点,就是开始种茶。

银星村八一茶山广场

谢明生告诉记者,1993年,银星村村干部觉得茶叶这个产业前景不错,便开始带头引进示范种植良繁茶,并逐步带动广大群众大规模种植良繁茶,随着茶叶行情逐渐走俏,茶叶开始卖到钱了,村民打了个漂亮“翻身仗”,现在甚至有了开着小车去采茶的茶农。而因为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也有了很多返乡青年。

今年34岁的罗燕秋便是从外出打工到返乡种茶的茶农。初中毕业就去了外地打工的她,在2009年毅然辞掉了工作返回家乡学习种茶制茶,那时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打工不是长久之计,把家乡发展好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将来孩子才能不再走自己的老路。”

2013年,为进一步提高茶产业经济效益,打响“川红工夫”金字招牌,筠连县推出“万亩林亿元项目”,将优质茶树苗免费发放给村民进行品种改良,罗艳秋一家也乘着政策的东风,将自家茶园的茶树品种进行了“升级”。

银星村茶农罗燕秋在茶园采茶

改良后的茶树,品质和产量得到了大幅提升,茶叶带来的效益也开始逐步提升。而宜宾是同纬度地区茶叶最早上市的地方,在筠连,常年元月下旬至2月上旬即可采摘独芽茶,比江浙主产茶区早30天左右,更具优势的是,夏、秋季当地的茶园同样也能出产茶叶,一直要持续到10月中旬。靠着这些优势,来自筠连的早茶独占了一波市场。很多外地茶商提前就来村里守着收茶。

罗燕秋告诉记者,正月初到清明前、白露前后是她们每年最忙碌的一段时间,“除了睡觉,吃喝都在茶园。”虽然很忙,但罗燕秋一家六口人却乐在心里,自家近十四亩的茶园,最忙的时候每个月人均收入能达到一万五以上,即使是在平时,人均月收入也能有三四千,“虽然忙,但钱包实实在在的鼓了起来。”

除了种茶,2014年罗燕秋还在网上开起了小店,向全国各地的网友销售自家的茶叶,在卖茶的同时,罗燕秋还将茶与自己打工时学到的制作米花糖的技术结合起来制作成绿茶味的米花糖进行售卖,每年仅米花糖的销售额都能达到十余万元。从2013年的家庭人均收入不到三四千,到现在的家庭总收入近四十万元,罗燕秋一家真正靠茶叶实现了脱贫致富,从“以茶为生”向“靠茶致富”转变。

筠连县茶企收点,茶农拿着当天新鲜采摘的茶叶,排队交货

现在的银星村,几乎家家都在种茶树,人人都是“茶园主”。据谢明生介绍,截至目前银星村现有茶园2.2万亩,2021年茶农人均收入2.85万元、茶叶综合产值实现3.8亿元,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茶农变茶企老板要重振品牌实现更高创收

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断显现,不少茶农摇身一变成为了茶企老板。“目前筠连县已有茶叶加工企业114家、专业合作社131家、家庭农场610个,光银星村目前就有共12家茶企,其中规上茶企7家。”谢明生说道。

四川省凤鸣茶业有限公司是银星村最大的茶企,董事长文显强是地地道道的银星村村民,作为家中第三代制茶人,文显强从2000年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茶。2015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文显强在老银星茶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四川省凤鸣茶业有限公司,带动村民一起以茶致富。

作为一名曾经的“茶农”,他深知种茶采茶过程的艰辛,为了茶农的收益有所保障,他与村民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年末还会为村民返利,使得村民的收益有了保障。“现在和我们合作的村民有280多户,合作茶园面积有2000多亩。”

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茶山

然而,尽管2021年筠连全县产红茶8201吨,占四川省45.06%,占全市55.04%,省、市均排名第一。但实际上更多是原料代加工,筠连红茶品牌知名度不高,附加值较低,茶企盈利能力差。

“最明显的,我们县用一芽二、三叶的鲜叶加工的红茶,用筠连红茶包装,在市场的价格在30-50元一斤,但用宜兴红茶包装,价格就在150-200元一斤。”筠连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郝猛说道。

为提高筠连红茶的品牌价值,筠连县开始政企联合打造“筠连红茶”这一区域公共品牌,组织全县红茶生产企业,在宜宾、成都、北京、广州、杭州等地开展营销宣传活动,并组建专门团队,深入挖掘筠连茶历史、茶文化特别是川红工夫、筠连红茶文化。

“我们就是要以统一的形象、统一的理念、统一的文化对外宣传筠连红茶,努力提高筠连红茶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郝猛说告诉记者,筠连县同时还出台了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线上线下开设筠连红茶旗舰店、体验店和直营店,推动筠连红茶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茶山—筠连县农村农业局供图

通过政府、企业、茶农的不懈努力,2020年筠连红茶区域品牌价值达8.45亿元,巡司镇银星村入选2020年、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单。

截止今年7月底,筠连县产红茶4840.3吨,实现综合产值21亿元,筠连红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9.91亿元,茶农收入达13.41亿元,越来越多的茶农通过种茶实现了致富增收。

【记者手记】

“在各种金融税收政策扶持下,其实茶企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并不大,但政府仍然大力支持企业的发展,就是因为茶的另一端是众多茶农,企业发展好了,就能为茶农带来更多的收益。”——这是采访过程中最让人触动的一句话。

在筠连,茶产业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经济支柱,茶农因茶致富,茶企因茶创收。而在这背后,除了悠久的生产历史,适宜的地质环境外,当地政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穷尽脑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力求农民增收致富所做的努力尤为重要。

本图文来源:四川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组织人事报》关注:梧州党建引领做大做强茶产业

今日出版的《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广西梧州党建引领做大做强茶产业 深耕一片叶 富了千万家”,全文如下。

广西梧州党建引领做大做强茶产业

深耕一片叶 富了千万家

“总书记问我六堡茶是不是可以泡、可以煮?是不是收藏时间越久越好?还问我们山坪村有没有自己的茶品牌,叮嘱我们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把茶产业做大做强。”10月26日晚,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里热闹非凡,党的二十大代表、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祝雪兰回来了。在村民的簇拥下,祝雪兰和大家分享起自己在北京参会时的所见所闻,特别是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鼓励大家要坚定信心,大力发展六堡茶产业,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祝雪兰(右二)在茶园向村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交流六堡茶采摘技巧。苍梧县委组织部供图

祝雪兰所在的山坪村,地处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区,虽是六堡茶核心种植区域,多年之前,却是自治区级贫困村。自2008年祝雪兰当选为山坪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她和乡亲们探索出了一条种茶、制茶、发展茶产业的致富路。如今的山坪村,以及它所在的六堡镇、苍梧县,茶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六堡茶有1500多年种植历史,因产自六堡镇而得名,是中国历史名茶、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茶品牌发展潜力较大。近些年来,梧州市充分发挥原产地优势,突出党建对茶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引导党组织和党员在茶产业一线建组织、优服务、促发展,把六堡茶发展成乡村振兴特色支柱产业和联农带农富农的重要载体。

茶产业链上建组织,培养致富带头人。指导茶企、合作社、六堡茶行业商会协会等16个党支部联合成立六堡茶行业党委。按照“1+9+N”模式,由六堡茶行业党委联合市农业农村、发改等9个涉茶涉企部门党组织组建“六堡茶产业党建联盟”;联盟单位党组织挂点联系指导N个茶企、茶园、合作社,建立党建工作专班,探索推行摸底数、抓覆盖、重规范、深融合、强示范的“五步工作法”,指导推动茶企、合作社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率由58.9%提高到94.5%。落实“双培养、双带头人”制度,注重从茶企、合作社中发展党员,把6名茶企(合作社、茶园)出资人、带头人培养成党组织书记,把33名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企业管理人员,为茶产业发展注入红色动力。

“茶企吹哨 支部报到”——六堡茶产业人才发展座谈会。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 供图

茶产业一线优服务。为及时跟进解决茶产业发展中存在难点堵点问题,梧州市探索建立“茶企吹哨 支部报到”机制,由六堡茶行业党委牵头组织9个联盟单位及部分茶企、茶商、茶农代表,定期收集会商茶产业发展各类问题,联盟单位根据职能,组建六堡茶律师服务团、税务服务队等60支先锋服务队,开展随叫随到、不叫不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四到”服务,推动破解茶企茶商茶农在政策落地、技术攻关、产品推广等方面难点堵点问题480多个。梧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党组织牵头创建梧州市六堡茶产业治理服务“一站式”平台,为全市茶产业提供茶园种植、产品加工、品牌培育等18项综合服务;苍梧县法院组织党员干部成立“茶船古道法律服务团”,不定期开展“送法上门”活动,积极为茶企茶农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及服务。梧州市还结合每月“党员活动日”,组织各级党员干部深入茶园基地、茶企、合作社联系服务,开展“茶园讲堂”“基地课堂”培训、“生态茶园建设大会战”等,带动全市3.2万名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到茶产业发展建设中来。目前,全市茶园种植面积达20.43万亩。

苍梧县木双镇党建引领“发展六堡茶种植 助力乡村振兴”党日活动。苍梧县委组织部 供图

为进一步扩大六堡茶产业联农带农富农效应,梧州市注重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茶产业深度融合,推行“村党组织+茶企+集体经济+农户”模式,鼓励条件成熟的212个村以土地供给、资金入股、茶旅融合等方式集体发展六堡茶产业,推动全市村集体增收1000多万元,带动20多万名村民通过参与茶园种植、加工、销售等获得收益。“现在在家门口打工,收入还比以前高了不少,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山坪村村民徐锦娟在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业专业合作社里打工,每月收入2700多元,加上家里种茶卖茶收益,一年收入约7万多元。目前,她所在的合作社已有110多户茶农加入。突出文旅融合,指导地方党组织引领探索“茶+康养+旅游”模式,积极打造六堡茶产业(核心)示范区、“国家特色小镇”,依托六堡镇各村特色,打造“一村一景”乡村振兴示范点、“百里茶廊”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带等,推动六堡茶核心产区年产值约10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5万多元。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桃源:山村振兴的希望 茶农增收的平台

茶叶产业是桃源山区乡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2016年至2021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桃源县以14个茶叶企业和8个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在茶庵铺、杨溪桥、郑家驿、西安、观音寺、夷望溪等6个乡镇51个村,先后有30个现代农业(茶叶)特色产业园被纳入省、市、县级创建名单,其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8个、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个、县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20个,创建总投资8105.6万元,其中省市投资171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057.3万元,园区业主自筹资金4333.3万元。基地(核心区及辐射区)建设规模127213.6亩,综合产值288671万元,带动就业19290人,带动农户65104人,带动园区茶农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全县农户人均茶叶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34.92%。基本形成了以茶叶产业园推动全县茶产业和茶区乡镇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茶庵铺镇茶户采茶。

茶叶特色产业园主要集中在桃源西南雪峰山脉与武陵山脉交汇地带,五星级景点桃花源周边,这里山青水秀,生态环境优越,10万亩省级良种“桃源大叶”遍布其间。“桃源大叶”茶催生了古洞春、百尼茶庵、君和、神仙界等一批省、市级龙头企业。2016年,自古洞春茶业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以来,先后有多个业主跟进,掀起现代农业(茶叶)特色产业园创建热潮。产业园全面推进茶园基地建设、茶叶加工、市场营销、产业融合、技术创新等项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引领和示范作用。

戴道晋副省长视察杨溪桥镇岩吾溪村。

多功能茶园提质增效一株“桃源大叶”茶,成就了桃源茶产业。产业园区茶园建设坚持标准统领,严格执行桃源大叶茶技术规范[HN常德(035-039)-2011]、《桃源红茶加工技术规程》(HNZ176-2018)等标准,认真贯彻茶树病虫“绿色防控”理念,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建成8万亩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渍能排标准化茶园,推广2万亩以杀虫灯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5000亩以滴灌系统为主的水肥一体化技术。80%以上的鲜叶实现机械化采摘,80%以上的茶园实现了机剪、95%以上的茶园实现了机防。按照“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的战略目标,推进茶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百尼茶庵茶业松阳湖“茶海”,君和茶业乌云界里宝山“天空之镜”,春峰茶业岩吾溪研学实践教育园,神仙界公司休闲茶庄园等产业园,按高标准创建标准化绿色、有机茶产业基地,既为公司生产加工提供优质原材料,又打造出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艺表演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线路,多条茶旅线路与桃花源景点有机衔接,年接待游客87.76万人次,带动全县创造茶旅产值1.87亿元。2020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湖南:向短板发力,筑牢扶贫基础”为题,播放了我县产业扶贫基地——君和茶业里宝山茶园茶农采摘茶叶的视频。

标准化加工扩容升级加工产业园布局以规模茶园为中心,以初、精制加工企业为载体,近年来,改扩建现代化加工厂房16座,新增标准化(含清洁化、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40条,干茶保鲜库800立方米,年鲜叶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新增产能78.6%,解决了茶农鲜叶卖难问题。2020年,由省农业农村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的首届“湖南红茶”茶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在我县百尼茶庵茶业和君和茶业成功举办,2021年,受省农业农村厅委托,由省茶叶学会、省红茶产业发展促进会联合举办的“湖南红茶品质提升综合技术研修班暨第五届全国茶业职业技能竞赛湖南区选拔赛”在我县君和茶业举办,助推我县茶叶产业园建设全面提挡升级。产业加工园区不但扩大加工规模,还注重培养提升员工加工技能,古洞春茶业郑启明荣获首届全国红茶加工制作大赛银奖,湖南“十大杰出制茶工匠”;在2020年常德市首届红茶手工制茶大赛上,刘老树茶业刘化云、罗亚明获冠军;2020年首届“湖南红茶”茶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君和茶业詹伟竞赛成绩在全省72名参赛选手中名列第11位。

网销渠道不断拓宽产品营销,创响品牌抢先机。全县以建设产业园为契机,高举“桃源红茶”建设大旗,大力实施茶叶品牌带动战略,做大做强“桃源红茶”、“桃源野茶王”、“桃源大叶茶”三个地标公用品牌。全县有31个茶叶经营主体被批准使用“桃源红茶”地理标志,“生态茗片桃源红茶”广告牌横跨长张高速,“桃源红湖红韵红中国”宣传主题,唱响北京第二届世界茶节。各茶业园区企业制定技术标准,塑造品牌核心价值,精心打造公用品牌下的企业品牌,新增“胡婆寨”、“一峰尖”、“岩吾溪”等注册商标18个。2016年来,我县积极参加省内外茶叶展博会,开展茶企、茶商联谊对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桃源红茶节,邀请全国各地茶商、多家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宣传、推介桃源茶叶,与国内客商集中签约近50亿元,先后有福建、陕西、广东、新疆、北京、湖北、上海等地茶商与园区企业建立贸易合作关系。县域茶叶企业、茶叶合作社在全国大中城市、重点路段建有100多家自营、直销店,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全县开展桃源茶进宾馆、进茶馆、进餐馆、进超市、进机关等“五进”活动,倡导桃源人喝桃源茶。此外,各产业园经营业主通过“互联网+茶”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式开展茶叶销售。

第八届中国国际农发基金南南合作研讨班暨第九届。

技术创新活力增强产业园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支撑,这是产业园主们的共同认知。在产业发展初期,领衔参与创建茶叶特色产业园的公司、合作社就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并聘请有中高级职称和大学以上学历人员组成的科研及技术推广队伍,有从事多年茶园培管的技术人员,也有专攻茶叶加工技术的工匠。古洞春茶业“桃源大叶3号”、“桃源大叶4号”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岩吾溪茶业与湖南农业大学开展的茶叶控氟技术试验开始启动,机采、机剪、机耕、机防技术全面推进,技术标准不断完善。2017年以来,古洞春茶业研究出茶饮料、茶制作等发明专利和茶叶翻炒、筛分、揉捻、提香装置等实用新型专利共计10项;神仙界茶业“一种手筑红茯砖茶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经初步审查合格,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园区企业研制的产品获得多个大赛奖项,2020年,在第十届“中绿杯”名优绿茶产品质量推选大赛上,君和茶业研制的“君和云露”绿茶获得金奖,金阳茶业研制的“野茶王”绿茶获得银奖;在第十二届湖南茶业博览会上,百尼茶庵茶业研制的野茶获得“茶祖神农杯”绿茶金奖、益峰尖茶业研制的“一峰尖”红茶获得“茶祖神农杯”红茶金奖;在第二十二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上,君和茶业研制的“君和云鼎(桃源红茶)”获得金奖;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匠者茶业研制的红金芽、君和茶业研制的野生红茶荣获金奖。2021年,君和茶业研制的“君和”牌云领1028、君和玉露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华茗杯”2021绿茶、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中获得金奖;匠者茶叶研制的“湘匠者牌红金芽红茶”在“黄山杯”首届全国传统名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中获得红茶金奖。

产业融合谱写新篇一是创新产业内链。公司、合作社流转农民土地创建产业园,主要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农”的模式联结茶农,茶农能得到土地租金、打工薪金,脱贫区农民还能得到分红利金。此外君和茶业创新推出“委托培管+负面清单”模式,对于达到采摘质量标准的鲜叶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收购,年底公司提取20%的纯利润给予分红和奖励,对采摘不合格的鲜叶,降价收购并取消分红和奖励,近两年来公司给予农户分红和奖励57万余元。匠者茶业推出“一地生四金”模式,公司将财政资金以股份形式量化到合作社贫困人员,贫困人员与基地扶贫项目签订利益联结机制协议,让农户在一块茶地上同时获得“租金、务工薪金、专项本金、分红利金”,签订协议的173户近5年内可得帮扶分红22万元。二是推进茶旅融合。春峰茶业创建的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地处常德市美丽乡村——杨溪桥镇岩吾溪村。近几年,在省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和镇村两级的支持下,公司筹资近1000万元,建成了生活馆、体验馆、茶展馆、游客接待中心,建筑面积达到5000多平方米,还建起了1.2公里的观光走廊和旅游设施,日可供1000人食宿及开展研学旅行、休闲度假活动,每年有大批的中小学生和游客到这里开展研学、劳动实践教育和旅游休闲观光活动,2017年,央视七台《最美中国乡村行》栏目组到实地采访,并在当年全国“两会”期间播出,反响强烈。百尼茶庵茶业、君和茶业、春峰茶业开发“茶旅+民宿”、“茶旅+文化”、“茶旅+研学”等茶旅新业态,以茶兴旅、以茶促旅,实现了茶叶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带动本地茶农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躬耕茶园,撒播希望。将茶资源优势转化为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茶研学等融合发展优势,建设美丽、幸福的新乡村,是桃源县现代农业(茶叶)特色产业园规划的目标,喜迎山乡巨变,未来可期!

来源:红网时刻常德 (通讯员杨春龙),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5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