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茶与印度茶

找到约2,000条结果 (用时 0.03 秒)

好书推荐 | 一本使中国普洱茶书籍争鸣共进的书


精读笔记第四期

《普洱茶》


书名:

普洱茶

作者:

邓时海

出版日期:

2016年3月第一版


内容梗概

《普洱茶》一书从普洱茶的发源开始,对越陈越香、品茗方式等方面做出了科学的解读,并对普洱茶史上最典型的一些产品进行了精细的图谱剖析。



内 容 亮 点  对普洱茶的品饮理论进行了很好的归纳整理;


  以科学的、理性的方式,

       对“越陈越香”的概念做出了全面解读;


  将普洱茶史上经典的产品逐一进行透彻叙述,

       以茶谱的形式呈现;


  火爆的普洱茶市场中,有关普洱茶品饮理论的书籍

       的匮乏与我国悠久的品茶历史文化形成了较大的落

       差,这种匮乏完全不适应市场的发展、提高品质的

       需求和广大普洱茶爱好者提升自身修养和鉴赏水平

       的渴求。因此出版人决定在这一出版空白点上拿出

       点像样的书籍来,将邓时海教授已在台湾出版的

     《普洱茶》重新编辑发行。

——出版说明

 


精读笔记



普洱茶历史

普洱茶 与茶历史 同生



商周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讨伐纣王时,云南的濮人向周武王敬贡云南茶。这时的云南茶,即是后来被称之为普洱茶。所以从有资料供推论和考据开始算,普洱茶历史始于商周。

三国

“武侯遗种”

—— 传说诸葛亮路过勐海,带领当地基诺族种植茶叶

唐朝

已经行销至西蕃

元朝

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后来转音写成汉字—— 普耳,从此得以正名写入了历史。

明朝


普洱茶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

清朝


普洱茶受到海内外人们喜爱,尤其备受宫廷宠爱成为贡茶,是描述及记载普洱茶的文献历代最为丰富的时期。

民国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普洱茶事业经营跌落谷底。

建厂两年

一边建厂、一边发展滇茶生产,扶持茶农茶工,与印度力争豁免紧茶的进口税和过境税,并解决了佛海外销茶结汇问题,使产销得以顺利进行。

现代

从1950年以后,云南现代的普洱茶在生态上有极大的改变,同时制造工序上也有了革新,所以不管在普洱茶品质上还是品饮上都有了不同。这种新方向会将普洱茶带到怎样的境界,有待观望新的普洱茶在未来市场上的表现。




“越陈越香”还能持续多久?

茶  点仓  性不减阳羡

树高二丈  藏之愈久  味愈胜也



        现在人们普遍的共识是普洱茶具有收藏和金融价值两个属性,除了历史价值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性。“越陈越香”的魅力之在于同是普洱茶品,茶菁老嫩等级、制成生茶还是熟茶、贮放干仓或湿仓以及存放时间长短等不同,都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气韵和滋味,变化万千令人着迷。

        近些年来中国茶叶市场、茶文化都非常活跃,尤其借重新科学技术的研究,有了急速发展进步,各类茶种的研究报告文章相继发表,资料日益充实。但大都偏重配合大众口味推广,有关普洱茶越陈越香独特风味的文字很少出现,极可能不久的将来“越陈越香”只能成为普洱茶风味中的历史名词了。因此作者建议除了维持目前的大众口味之外,跟应该研究发展越陈越香的高品位,以配合中国茶文化的新趋势。



现状:

         2008年12月1日,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GB/T 22111-2008)开始实施,当中对普洱茶的定义做出了准确的规定: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令人震惊,这个茶历史同步的茶品,竟然在2008年才有了一个确切的定义!然而更加没有一个确切规范的,就是“越陈越香”这个概念。

        “越陈越香”只有在《茶的故乡——云南》这册由云南省茶叶分公司出版的书里有这样的记载: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过后发酵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具有滋味醇厚回甘和独特的陈香,是老少皆宜不可多得的保健饮料之一……云南普洱茶有越陈越香品质越好的特点,可以长期保存饮用……此外再也找不到比以上这些抽象的文字更具体的资料说明越陈越香。“越陈越香”,只是一个概念而已。

        因为没有标准的依据,市场只能处于各说各话的混乱状态。

         本来这是一份“祖父做孙子卖”的传统工作,可而今我们越难越喝到20年以上的普洱茶,想要体会到“越陈越香”越来越难了。

 

“越陈越香”的关键:

1

大叶种

        大叶种乔木茶的内含物质高于小叶种,作者在书中呼吁人们加深对大叶种茶树种重视程度,尽量做到在培植矮化的新树的同时,加强对高单株出芽率茶树的保护。

2

拼配方式

        从早期陈老的普洱茶可以发现,当时的工艺非常重视毛茶次级的的拼配。沱茶有沱茶固定次级的原料,饼茶有饼茶固定的次级原料,因此不同老嫩次级的普洱,有着不同的气韵滋味特色。对一位品茗者来说,由次级比较单纯所制成的普洱茶,才能品味到比较独特的气味。20世纪60年代开始,因为“黄印普洱茶”的出现,使拼配处方改变为不同次级的茶菁间的组合增加。而现在的普洱茶在每一种型茶中,除了拼配较多次级的毛茶外,为了表面好看,还分成面茶和里茶。在一饼茶中分两层,下层由里茶做成,上层则由面茶铺上。面茶是以次级较嫩的滇青毛茶为原料,里料是次级较老的滇青毛茶制成。目前云南普洱茶中,只有部分散茶、生坨其滇青毛茶次级拼配比较单纯,其他大部分都是级次复杂或掺有其他茶类的混合性普洱茶了。

        也就是说,毛茶次级的拼配,是一个建立在在经验上的工序,秉承拼配后的茶品品质高于拼配前任一单一等级毛茶品质的原则,才能最大化体现拼配的价值。


3

制作工序

       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普洱茶制作工序会造成最终香气滋味口感上的差异。同样的原料,可以制成品味较强的,也可制成品味较温和的茶品。由于个人喜好不同,因此对于哪一种较好是没有唯一定论的。但依据品茗界前辈们达成的一个约定俗成、不成文的共识,普洱茶应该新鲜自然为最好而用日凋、生茶、干仓的工序得来的普洱茶,才被认为具有普洱茶真正的茶性。

        日凋?作者认为,很早以前,由于云南茶厂大都为私人性质,规模不大,特别讲究品质,因此茶菁萎凋大都采用日光萎凋。后来由于各茶山茶园收为国有,为配合产量不受气候影响,茶菁由过去的多为日光萎凋,改为了热风热气萎凋槽萎凋,以求达到经济和推广效益。并且现在有完全取代日光萎凋的趋势。

        但就笔者搜集的资料文献来看,摊晾又比日凋要更能保留茶菁新鲜自然的特性。是因为摊晾时间比萎凋短,使茶菁仅仅停留在失水这一物理转化,让内含物质在后期转化中表现更好。

        生茶:曾经的普洱茶,是做新茶卖旧茶的交易,所以大多制成青饼(未发酵过的青茶制成)后贮存,由后辈售卖。现在由于真正高水平的陈年普洱茶消费市场尚未形成,决定了茶厂以生产熟茶为主,以达到大众化经济效益。而以后发酵为主的普洱茶,只有以生茶存放,才能达到就算贮存隔代,仍可以喝出新鲜感的效果。

        干仓:普洱茶的后发酵有两种方式:曲菌后发酵和无菌后发酵。其中,曲菌后发酵需要充足水分或湿度。因此在普洱茶的干燥程序中,若是普洱茶干燥度不够,或是贮存在湿气很重的场所,都会引起曲菌生长,促成曲菌后发酵。而在湿度低的环境下,茶叶本身进行继续发酵的,称为无菌后发酵。曲菌后发酵的普洱茶称为湿仓茶;无菌后发酵的普洱茶称为干仓茶。湿仓茶由于曲菌后发酵的“霉变”,对普洱茶的真性有了极大的影响。有好的干仓,才能贮存出最自然美好的陈年普洱茶。


       普洱茶品的越陈越香,是硕果仅存的、能教人自动翻阅历史的沉淀,更是能将历史文化滋养到现代人肉体的茶汤。如果我们继续迎合市场,继续忽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珍贵特色,总有一天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将永远成为历史的回响,能不让人扼腕乎!


        关于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我们曾邀请对云南普洱茶企4000余样本进行长达16年梯度对比研究的周云川老师开展了讲座,重磅干货点击这里收录


《普洱茶加工工艺对后期存储醇化的影响》




普洱茶茶谱

(本篇节选部分有代表性的茶谱进行解读)

茶谱的选择  仅限于作者本人

所收藏或品尝过的  陈年普洱茶品



贡 茶 级

可考、可观、却不可得的古董茶品


清·金瓜贡茶

茶厂:普洱贡茶厂

茶山:倚邦茶山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一级

茶型:金瓜圆形

规格:不详

重量:3300g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约150年

色泽:金黄

气味:无

条索:芽头

汤色:汤有色

叶底:不详

茶韵:古韵

味道:淡薄

水性:化

        清朝雍正七年,云贵总督鄂尔泰选取最好的普洱茶菁,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进贡皇室作为贡茶,此后普洱茶事业盛极一时。

        据记载: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所以那些五斤大团的贡茶也叫人头贡茶。作为贡茶的普洱茶都是用幼嫩芽茶的女儿茶制成。相传女儿茶皆由未婚少女采下芽茶放入怀中,积得一定数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用来制造人头贡茶的茶菁,都是一级芽茶,经长期存放后,会转变为金黄色,所以人头贡茶也叫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

        1936年北京处理清宫贡茶,有一批保存良好未曾霉变的金瓜贡茶,曾取而泡之,而评语是汤有色,但味陈化、淡薄。我们称之为普洱茶太上皇,有着太上皇的崇贵,同样也如同毫无施政权利的太上皇,已无法分享其香韵滋味了。





清朝中叶后到1940国营佛海茶厂建厂止这段时期生产的茶




福元昌号·圆茶

茶厂:福元昌茶庄

茶山:易武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1cm

重量:31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图8.7cmX9.3cm

内飞:纸5.27cmX7.5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95年

色泽:栗黄油灰

气味:无

条索:宽长

汤色:栗红

叶底:深栗

茶香:野樟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水性:化

喉韵:润

生津:舌底鸣泉

茶气:强


        福元昌圆茶是采用最优良大叶种普洱茶菁制成,茶叶厚大,条索宽扁,土栗中略带灰色,油光淡薄茶气仍强,充分表现出易武正山普洱茶的特性。那蓝色、紫色内飞青是属于较阳刚性茶品,而白色内飞者则是阴柔性,两者茶性各具特色。最近已经发现福元昌圆茶劣品,像是早期的赝品,其茶韵很新,还有一些涩味,叶底呈暗粟接近黑色,多厚硬大片的单叶茶菁。从茶饼表面极难辨别出真伪,必须冲泡品鉴以后才能看出来。福元昌圆茶那种磅礴雄厚的气势,十足代表了普洱茶的雄壮男性美,是现今普洱茶行列中的普洱茶王”!


福元昌号内飞福元昌号茶筒




车顺号·圆茶

茶厂:车顺茶厂

茶山:易武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四~六等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1cm

重量:33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图7.5cmX7.5cm

内飞:纸3.5cmX5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90年

色泽:栗黄油亮

气味:无

条索:宽长

汤色:栗红

茶香:野樟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水性:顺滑而化

喉韵:甘润

生津:舌底生津

茶气:强





同庆号(一)·圆茶

茶厂:同庆茶庄

茶山:易武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五等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5cm

重量:340g

筒包:竹箬竹皮篾

图字:同庆14字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10.8cmX13.3cm

内飞:纸3cmX5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90年

色泽:深栗

气味:无

条索:细长有梗

汤色:深栗

叶底:深栗

茶香:兰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水性:化

喉韵:甘润

生津:舌底鸣泉

茶气:强




同庆号(二)·圆茶

茶厂:同庆茶庄

茶山:易武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2cm

重量:300g

筒包:不详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图11.5cmX13cm

内飞:图4.5mX7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70年

色泽:栗黄油色

气味:微檀香

条索:扁长

汤色:栗红

叶底:栗黄

茶香:野樟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水性:厚滑

喉韵:润

生津:舌底鸣泉

茶气:强


       同庆号茶庄于1736年在易武设立了毛茶工厂,工厂规模算是最大的之一,产量也很高。同庆老号圆茶,凭着其幽雅内敛,绝冠群伦,是极柔和优美的茶品,不愧为普洱茶后。

       同庆号茶庄的总店在石屏,叫云南石屏同庆号。而茶叶制造厂在易武山大街,叫易武同庆号茶厂。一两百年来,同庆号就在易武山种植茶园,也收购茶菁,将制作好的普洱茶运回石屏总发行,然后一部分即时销售,大部分运进仓库存放,长期陈化。同庆号茶庄一向以制作以及销售最好、最高级的普洱茶闻名遐迩。凡是从同庆号茶庄出来的茶品,都是信用可靠、品质上乘的代表。同庆老号的龙马商标由于近来假茶渐增依靠愈众,所以在1920年改换成了双狮图。以此为分界,之前的龙马商标普洱茶,我们称之为同庆老号普洱或龙马同庆普洱。而以后的则称为双狮同庆普洱,以示区分其先期和早期的产品。现在一般普洱茶爱好者都把这两期的普洱茶视为珍宝,而且是国宝级的茶品。




红芝·圆茶

茶厂:不详

茶山:易武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不详

重量:不详

筒包:不详

图字:不详

饼包:不详

图文:不详

内票:不详

内飞:不详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100年

色泽:深栗油色

气味:无

条索:宽长

汤色:栗红

叶底:深栗

茶香:野樟香

茶韵:陈韵

味道:淡

水性:化

喉韵:回甘

生津:舌底鸣泉

茶气:强


       红芝:红色在现阶段是代表普洱茶至高无上的色彩,也代表樟香的颜色;灵芝是中药至珍贵药材之一,不但其药性独特更有万年灵芝"陈古的表征。红芝普洱圆茶订名意义,在于对这些不知年、不知名极珍贵茶品,凸显出其清雅高贵,古意盎然的特质和身价。





敬昌号·圆茶

茶厂:敬昌茶庄

茶山:曼洒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1cm

重量:34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敬昌茶号22字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13.5cmX15.2cm

内飞:纸4.5cmX6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60年

色泽:栗黄油面

气味:无

条索:扁长

汤色:栗色

叶底:栗青

茶香:野樟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水性:细柔顺滑

喉韵:回甘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强


       敬昌圆茶是采用普洱正山最好的茶菁制成,大叶种茶树,条索肥硕,叶子宽大。茶饼压制技术非常精工规矩,饼身表现丰满匀称,边缘厚薄不一致但圆顺。水性极度细柔,入口即化,为普洱茶品中水路最为细滑的。每筒茶有有一张大的内票,上印高艺术的版画图案,白底绿字的字画,是一幅《采茶图》。有采茶姑娘三人,有两棵高大乔木茶树,是清朝时期大茶山最真实的写照。加上由右而左敬昌茶庄号是最工整的楷书字体,厚土美观,极富艺术价值。





江城号·圆茶

茶厂:江城茶庄

茶山:曼洒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19.5cm

重量:32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普洱江城茶庄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纸11cmX16cm

内飞:无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55年

色泽:栗黄油光

气味:无

条索:扁长

汤色:栗红

叶底:栗青

茶香:野樟香

茶韵:老韵

味道:微甜

水性:顺滑

喉韵:润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强


        从各方面来看,江城圆茶茶韵略比民国时期的敬圆号来的新,其内票的图文,出现五星的设计图案,文字有认真包装、繁荣经济词句,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色彩。江城圆茶数量和敬昌圆茶一样少,都成了割爱方式下交易的孤品。





杨聘号·圆茶

茶厂:杨聘圆茶

茶山:倚邦茶山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三~五等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19cm

重量:28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纸5cmX6.8cm

工序:二分熟茶

仓贮:干仓

陈期:65年

色泽:栗黄油光

气味:无

条索:细长有梗

汤色:栗红

叶底:栗青

茶香:青香

茶韵:老韵

味道:略酸

水性:薄滑

喉韵:回甜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弱


      “本号开设倚邦大街拣提透心净细尖茶发客贵商光顾者请认明内票为记”,这是每一饼杨聘号圆茶内飞所写明的文字。杨聘号大约于1921年开设在倚邦镇大街上,至于其制茶、经营以及茶庄的兴起与衰落,找不到更详细的资料,只有留下的圆茶十来饼,是唯一杨聘号茶庄的历史证物。




同兴号(一)·早期圆茶

茶厂:易武同兴茶庄

茶山:倚邦曼松山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饼

规格:直径20cm

重量:32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纸4.8cm正方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80年

色泽:深栗

气味:无

条索:细短

汤色:栗红

叶底:深栗

茶香:油青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水性:厚滑

喉韵:润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弱



同兴号(二)·后期圆茶

茶厂:易武同兴茶庄

茶山:倚邦曼松山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cm

重量:330g

筒包:竹箬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纸5.3cm正方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70年

色泽:栗黄灰面

气味:无

条索:宽长

汤色:栗色

叶底:栗黄鲜活

茶香:青香

茶韵:陈韵

味道:甜

水性:滑

喉韵:润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弱

       同兴号茶庄在早期,和同庆号、敬昌号茶庄一样,以专门精制高级普洱茶而闻名。现今的普洱茶界很少人知道有同兴号茶庄,同时也没有出现过冒牌赝品,可能是茶庄名号知名度不是十分响亮,而且流通的茶品也实在是太少了!现有的两种同兴圆茶,出厂时间相隔近二十年,但两者的茶性还是相同,可见同兴号茶庄的品质管理是非常讲究的。




同昌号(一)·圆茶

茶厂:同昌茶庄

茶山:倚邦茶山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cm

重量:32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无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纸5cmX6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70年

色泽:栗黄油光

气味:无

条索:扁长粗毫

汤色:栗红

叶底:深栗

茶香:青香

茶韵:陈韵

味道:略涩微甜

水性:细滑

喉韵:润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强




同昌号(二)·黄记红圆茶

茶厂:同昌茶庄

茶山:倚邦茶山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三~五等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19.5cm

重量:35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同昌黄记9字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图7.5cmX7.7cm

内飞:图5.3cmX6.1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60年

色泽:栗红

气味:无

条索:扁短

汤色:栗红

叶底:土栗多单叶

茶香:青香

茶韵:陈韵

味道:后甜

水性:细柔

喉韵:润

生津:两颊生津

茶气:弱




同昌号(三)·黄记蓝圆茶

茶厂:同昌茶庄

茶山:倚邦茶山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cm

重量:335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同昌黄记9字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纸5.3cmX6.1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60年

色泽:深栗

气味:无

条索:皱长条

汤色:栗红

叶底:栗色

茶香:弱青香

茶韵:老韵

味道:微甜

水性:厚滑

喉韵:润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强


        同昌号一开始为白色蓝底内飞,而最后改为白底红色图字。目前可以看到的有同昌号主人黄文兴的圆茶,这些茶品约有七十年陈期。另外两种都是以同昌黄记为商标。一为蓝色内飞,一为红色内飞。两者陈期约五十年左右。以上三种茶品,习惯性将它们分别称为“同昌圆茶”、“同昌黄记蓝圆茶”以及“同昌黄记红圆茶”。

        同昌号原料虽取自易武,茶香却接近倚邦青嫩香的特色,正如同昌黄记红圆茶内票所写此茶与众不同,请诸位慢慢地品味吧!





普庆号·圆茶

茶厂:普庆圆茶

茶山:思普茶区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cm

重量:340g

筒包:不详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纸13.5cmX15.3cm

内飞:无

工序:三分熟茶

仓贮:干仓

陈期:70年

色泽:深栗

气味:无

条索:碎块多梗

汤色:深栗

叶底:深栗

茶香:青香

茶韵:老韵

味道:淡

水性:厚滑

喉韵:回甘

生津:无

茶气:无






鼎兴号(一)·红圆茶

茶厂:鼎兴茶庄

茶山:勐海茶区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19.5cm

重量:36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纸12.5cm正方

内飞:纸5.3cmX6.8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70年

色泽:深栗油面

气味:无

条索:细碎多梗

汤色:栗红

叶底:栗红

茶香:油青香

茶韵:陈韵

味道:清甜

水性:化

喉韵:微腻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弱




鼎兴号(二)·紫圆茶

茶厂:鼎兴茶厂

茶山:勐海茶区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cm

重量:34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图4.3cmX5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60年

色泽:栗黄干燥

气味:无

条索:鱼叶多梗

汤色:栗色

叶底:栗青单叶

茶香:弱青香

茶韵:老韵

味道:酸涩水淡

水性:薄

喉韵:燥喉

生津:无

茶气:无

  由于勐海之茶,素有销西康、西藏的传统,所以廉价普洱茶较多,但其中也有如鼎兴号茶庄,专以生产高级普洱茶品著称。现行世的鼎兴圆茶有红圆茶、蓝圆茶和紫圆茶三种,其区别可根据内飞颜色的不同来区分。红圆和蓝圆,品质相似,陈期都在60年左右,是普洱茶精品,而紫圆则品质次之。红与蓝,茶饼颜色较深,成暗红色,条索卷实,油面光泽,且饼身较薄,紫圆却饼身颜色较淡,茶叶多为单叶老茶菁,油性少,条索揉卷较松,还掺杂了许多黄薄之叶,且是普洱茶中饼身最厚者。




宋聘号·圆茶

茶厂:宋聘号茶厂

茶山:易武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1cm

重量:330g

筒包:不详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纸13.5cmX13.5cm

内飞:纸3.5cmX4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80年

色泽:栗黄油光

气味:无

条索:细长油光

汤色:栗色

叶底:栗红

茶香:野樟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水性:柔厚

喉韵:润

生津:舌底鸣泉

茶气:强


        百年普洱号级茶庄宋聘号,始创于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以生产大量优质普洱茶而闻名。总部设在云南石屏县,茶厂设在六大茶山重镇易武镇(历史上在易武生产经营普洱茶有很大一部分为石屏人)。民国初年与在易武同为石屏的乾利贞商号联姻,双方茶庄合并,合并后又称“乾利贞宋聘号”。而后扩大经营规模,生产量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并在香港设立分公司负责对海外销售普洱茶,成为当时易武镇最有名气的茶庄,时人称“茶王宋聘”。





1940年至1972年间,国营茶厂生产的印级茶品


        印级圆茶,又名印级茶,因其包装纸上印有不同颜色的“茶”字(中国茶叶公司于1951年12月15日获准并启用八个“中”字环绕一个“茶”字的“中茶”牌注册商标,以下称“八中茶”商标)得名,有红印(无纸红印、红印铁饼、甲级红印)、蓝印(无纸蓝印、蓝印甲乙级、蓝印铁饼、大字绿印、美术字绿印)和黄印(黄印铁饼)之分。这些印级称谓并不是茶品的本来名称或型号,而是源于茶人区别茶品的一种叫法。

        印级茶的直径为20-21厘米,重量为340-370克;原材料多为勐腊和勐海地区的茶青;内飞为“八中茶”商标,且无生产厂家名称,多夹埋于茶饼内。



早期红印·圆茶

茶厂:勐海茶厂

茶山:易武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五等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cm

重量:24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无

饼包:毛边绵纸

图文:中茶牌17原版体字

内票:无

内飞:八中茶,

           纸5.5cmX5.7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65年

色泽:深栗油亮

气味:轻兰

条索:细长

汤色:栗红

叶底:深栗

茶香:兰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水性:化

喉韵:回甘

生津:舌底鸣泉

茶气:强


        红印圆茶又称现代普洱贡茶,是茶中极品,其内飞为“八中茶”商标,外包装纸正中印“八中茶”商标,且“茶”字为红色,商标上方为“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字),商标下方为“中茶牌圆茶”(繁体字)。茶青肥硕,条索饱满,颜色粟红,茶面油光、茶汤透红及叶底柔软新鲜等品质外,其内飞多埋在茶饼里,采用古老制作工艺经旧式压模制造而成,茶汤厚酽、有兰香或野生樟香味。





甲乙蓝印(早期绿印)·圆茶

茶厂:勐海茶厂

茶山:勐海茶区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1cm

重量:35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无

饼包:毛边纸

图文:中茶牌17字

内票:无

内飞:八中茶,

           纸5.4cm正方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65年

色泽:暗色油光

气味:微樟

条索:细长

汤色:栗红

叶底:栗红

茶香:野樟香

茶韵:陈韵

味道:略涩

水性:细滑

喉韵:回甜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强


        早期绿印圆茶也叫绿印甲乙圆茶或蓝印甲乙。甲乙绿印普洱茶的设计,原本要分甲乙两种,后因收采的料较好,且茶菁统一合堆在了一起,所以难以分级。但包装纸已事先印好,因此只好以蓝色墨水涂盖,所有也有人称这种早期绿印为蓝印普洱圆茶。





大字绿印·圆茶

茶厂:勐海茶厂

茶山:勐海茶区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cm

重量:35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无

饼包:毛边纸

图文:中茶牌17字

内票:无

内飞:八中茶,

           纸5.4cmX5.7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45年

色泽:暗栗黄芽

气味:微樟

条索:细长多芽

汤色:栗红

叶底:栗黄

茶香:野樟香

茶韵:旧韵

味道: 略涩微甜

水性:细顺

喉韵:回甘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强


        绿印圆茶是“红印圆茶”的姊妹产品,其内飞为“八中茶”商标,外包装纸正中印“八中茶”商标,且“茶”字为绿色,商标上方为“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字),商标下方为“中茶牌圆茶”(繁体字)。早期绿印圆茶也叫“绿印甲乙圆茶”或“蓝印甲乙圆茶”,它无论在陈香、樟香、滋味、茶气等方面都是一流的。后期绿印圆茶又有“绿印头”和“绿印尾”之分,无纸绿印圆茶是“绿印头”,它采用勐海的乔木茶树茶青为原料,以生茶方式制成;“绿印尾”绿印圆茶,采用了部分新树茶青制造,但仍以生茶方式制造。



黄印·圆茶

茶厂:勐海茶厂

茶山:勐海茶区

茶树:大叶种灌木

茶菁:二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cm

重量:34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无

饼包:毛边绵纸

图文:中茶牌

内票:无

内飞:八中茶,

           纸5.6cmX6.4cm

工序:二分熟茶

仓贮:干仓

陈期:50年

色泽:栗黄

气味:无

条索:硬饼黄芽

汤色:栗红

叶底:栗色

茶香:青香

茶韵:旧韵

味道:略苦

水性:薄滑

喉韵:回甘

生津:两颊生津

茶气:弱


        黄印圆茶被称为“现代拼配茶青的普洱茶品始祖”,其内飞为“八中茶”商标,外包装纸正中印“八中茶”商标,且“茶”字为黄色,商标上方为“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字),商标下方为“中茶牌圆茶”(繁体字)。60年代以后勐海茶厂按照“黄印圆茶”的拼配工艺,推出了中茶牌圆茶的替代品,“云南七子饼”。






普洱铁饼



铁饼茶·圆茶

茶厂:下关茶厂

茶山:易武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四~六等

茶型:圆饼

规格:直径18.5m

重量:35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无

饼包:毛边绵纸

图文:中茶圆茶,美术字

内票:无

内飞:八中茶,

           纸5.8cmX5.8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55年

色泽:深栗油亮

气味:樟香

条索:扁细金芽

汤色:栗色

叶底:栗色

茶香:青樟香

茶韵:旧韵

味道:略涩鲜甜

水性:活而滑

喉韵:回甘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强


        圆茶铁饼的茶性品质,介乎于红印早期和红印后期圆茶之间,其茶香已经脱离了红印早期的兰香,而是红印后期野樟香之前“青樟香”,圆茶铁饼是青樟香普洱茶品的代表。




普洱紧茶




班禅·紧茶

茶厂:下关茶厂

茶山:凤山茶山

茶树:大叶种灌木

茶菁:三级

茶型:紧茶

规格:9cmX9cm

重量:250g

筒包:竹箬条装7个

图字:无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纸5.4cmX11.5cm

内飞:纸4cmX4.5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17年

色泽:深栗

气味:无

条索:扁长

汤色:栗黄

叶底:栗黄

茶香:青叶香

茶韵:青韵

味道:淡

水性:薄利

喉韵:燥后微甘

生津:无

茶气:弱


        最初的紧茶形状为“团茶”,因长途跋涉到西藏,曾普遍发霉。民国元年至六年(1912~1917年),佛海首先改制呈带把的“心脏形”,取名宝焰牌紧茶,每七个为一筒,笋叶包装,每个紧茶之间有空隙,能继续散发水份,运送西藏,一般不致发生霉变。当时,下关大茶号“茂恒”派人到佛海学习紧茶加工技术,返下关后开始生产,对产制技术极为严格,藏商来到丽江或德钦,除了以马易茶外,并携带贵重药材如麝香、贝母、红花等销售后,购置紧茶运藏。当时,从普洱购买的紧茶销往以达赖喇嘛为中心的拉萨地区的“前藏”,从永北州(今永胜)购买的紧茶销往以班禅喇嘛为中心的日喀则“后藏”地区。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藏族饮用“羹酪”(指酥油茶),即用茶水掺酥油作为食品,有助消化、健胃、去脂解腻、散热解渴的作用。明史《杂甘传》记载:“其皆肉食,倚茶为命”。历代由内地供应藏胞茶叶,而藏胞向内地输送马匹,即所谓“接山之产,易厩之良”。茶叶对藏胞生活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普洱砖茶



可以兴号·砖茶

茶厂:可以兴茶厂

茶山:攸乐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五等

茶型:砖茶

规格:15cmX10cmX3cm

重量:375g

筒包:绵纸竹箬竹篾

图字:无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纸7mX7.5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70年

色泽:暗栗

气味:无

条索:扁长

汤色:栗红

叶底:深栗

茶香:野樟香

茶韵:旧韵

味道:鲜略涩

水性:活而滑

喉韵:回甘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烈


        可以兴砖茶庄1926年由周文卿创办。30年代中后期是其黄金时代,每年产茶约1200担左右。可以兴砖茶是用细黑条索,上好的勐海普洱茶菁制造的,它堪称黑色普洱茶的标本。在台湾、香港等地尚有极少的产于40年代末期的可以兴砖茶,它用事实告诉人们,在更远的时间段上,勐海民间己开始书写砖茶史了。



文革·砖茶

茶厂:勐海茶厂

茶山:勐海茶区

茶树:大叶种灌木

茶菁:四级

茶型:砖茶

规格:14cmX9cm

          X2.5cm

重量:220g

筒包:无

图字:无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纸3.9cmX4.7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37年

色泽:栗红

气味:糯米香

条索:细长

汤色:栗色

叶底:栗青

茶香:青叶香

茶韵:新韵

味道:略涩

水性:薄利

喉韵:淡

生津:无

茶气:无


        文革砖茶是中茶公司的第一批普洱砖茶,其具有典藏价值,并非茶行特别,而是因为这是第一批砖茶,而又以文化大革命而命名。





普洱散茶





白针金莲·散茶

茶厂:勐海茶厂

茶山:勐海茶区

茶树:大叶种灌木

茶菁:一级

茶型:散茶

规格:无

重量:无

筒包:无

图字:无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无

工序:二分熟茶

仓贮:干仓

陈期:20年

色泽:金黄白霜

气味:荷香

条索:芽头

汤色:深栗

叶底:暗栗

茶香:荷香

茶韵:新韵

味道:苦

水性:滑砂

喉韵:回甘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弱


        “白针金莲”是香港茶商封给那些“现代女儿茶”特别的命名。顾名思义这种茶菁是白色细毫和金色芽头,是一级细嫩的茶叶,也就是和作为贡茶的女儿茶同级次普洱茶,是普洱茶品中最为幼嫩的茶菁。

        白针金莲多半是勐海茶区茶菁,大叶种灌木新茶树,是最高级的现代普洱茶品。可以看到的白针金莲极品,最陈老的有二十年左右,茶汤砂滑,回甘生津,茶气强,茶韵新,是很值得收藏而继续陈化的好普洱茶品。




普洱沱茶



红印·沱茶

茶厂:下关茶厂

茶山:思茅茶区

茶树:大叶种灌木

茶菁:一级

茶型:沱茶

规格:11cmX5cm

重量:225g

筒包:竹箬条装5个

图字:无

饼包:土黄厚纸

图文:云南沱茶17红字

内票:无

内飞:八中茶,

      纸3cm正方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20世纪50年代

色泽:金栗

气味:无

条索:芽头细条

汤色:黄栗

叶底:黄栗

茶香:青香

茶韵:青韵

味道:略涩微甜

水性:薄滑

喉韵:回甘

生津:无

茶气:弱


        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紧压茶主要产地是云南,一般用黑茶制造,为便于马帮运输,一般将几个用油纸包好的茶坨连起,外包稻草做成长条的草把。因为一个茶坨的分量比一块茶砖要小得多,更容易购买和零售。沱茶从面上看似圆面包,从底下看似厚壁碗,中间下凹,颇具特色。沱茶的种类,依原料不同有绿茶沱茶和黑茶沱茶之分。



更多颇具代表性的茶品,尽在《普洱茶》一书~如果你已经读过《普洱茶》,欢迎与我们分享交流;如果还没有,那么赶紧去看看吧~






作者简介



邓时海(1941年11月15日-),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著名学者,被业内誉称为中国“普洱茶第一人”。台湾是大茶艺社创社,杨式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

著有:《太极拳教本》、《普洱茶》


精读 | 一本使中国普洱茶书籍争鸣共进的书

精读笔记第四期

《普洱茶》

书名:

普洱茶

作者:

邓时海

出版日期:

2016年3月第一版

 

内容梗概

《普洱茶》一书从普洱茶的发源开始,对越陈越香、品茗方式等方面做出了科学的解读,并对普洱茶史上最典型的一些产品进行了精细的图谱剖析。

 


内 容 亮 点●  对普洱茶的品饮理论进行了很好的归纳整理;

 

 

●  以科学的、理性的方式,

       对“越陈越香”的概念做出了全面解读;

 

  将普洱茶史上经典的产品逐一进行透彻叙述,

       以茶谱的形式呈现;

 

●  火爆的普洱茶市场中,有关普洱茶品饮理论的书籍

       的匮乏与我国悠久的品茶历史文化形成了较大的落

       差,这种匮乏完全不适应市场的发展、提高品质的

       需求和广大普洱茶爱好者提升自身修养和鉴赏水平

       的渴求。因此出版人决定在这一出版空白点上拿出

       点像样的书籍来,将邓时海教授已在台湾出版的

     《普洱茶》重新编辑发行。

——出版说明

 

 

精读笔记

 

 

普洱茶历史

 

普洱茶 与茶历史 同生

 

 

商周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讨伐纣王时,云南的濮人向周武王敬贡云南茶。这时的云南茶,即是后来被称之为普洱茶。所以从有资料供推论和考据开始算,普洱茶历史始于商周。

三国

“武侯遗种”

—— 传说诸葛亮路过勐海,带领当地基诺族种植茶叶

唐朝

已经行销至西蕃

元朝

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后来转音写成汉字—— 普耳,从此得以正名写入了历史。

明朝

 

普洱茶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

清朝

 

普洱茶受到海内外人们喜爱,尤其备受宫廷宠爱成为贡茶,是描述及记载普洱茶的文献历代最为丰富的时期。

民国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普洱茶事业经营跌落谷底。

建厂两年

一边建厂、一边发展滇茶生产,扶持茶农茶工,与印度力争豁免紧茶的进口税和过境税,并解决了佛海外销茶结汇问题,使产销得以顺利进行。

现代

从1950年以后,云南现代的普洱茶在生态上有极大的改变,同时制造工序上也有了革新,所以不管在普洱茶品质上还是品饮上都有了不同。这种新方向会将普洱茶带到怎样的境界,有待观望新的普洱茶在未来市场上的表现。

 

 

 

“越陈越香”还能持续多久?

茶  点仓  性不减阳羡

树高二丈  藏之愈久  味愈胜也

 

 

        现在人们普遍的共识是普洱茶具有收藏和金融价值两个属性,除了历史价值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性。“越陈越香”的魅力之在于同是普洱茶品,茶菁老嫩等级、制成生茶还是熟茶、贮放干仓或湿仓以及存放时间长短等不同,都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气韵和滋味,变化万千令人着迷。

        近些年来中国茶叶市场、茶文化都非常活跃,尤其借重新科学技术的研究,有了急速发展进步,各类茶种的研究报告文章相继发表,资料日益充实。但大都偏重配合大众口味推广,有关普洱茶越陈越香独特风味的文字很少出现,极可能不久的将来“越陈越香”只能成为普洱茶风味中的历史名词了。因此作者建议除了维持目前的大众口味之外,跟应该研究发展越陈越香的高品位,以配合中国茶文化的新趋势。

 

 

现状:

         2008年12月1日,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GB/T 22111-2008)开始实施,当中对普洱茶的定义做出了准确的规定: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令人震惊,这个茶历史同步的茶品,竟然在2008年才有了一个确切的定义!然而更加没有一个确切规范的,就是“越陈越香”这个概念。

        “越陈越香”只有在《茶的故乡——云南》这册由云南省茶叶分公司出版的书里有这样的记载: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过后发酵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具有滋味醇厚回甘和独特的陈香,是老少皆宜不可多得的保健饮料之一……云南普洱茶有越陈越香品质越好的特点,可以长期保存饮用……此外再也找不到比以上这些抽象的文字更具体的资料说明越陈越香。“越陈越香”,只是一个概念而已。

        因为没有标准的依据,市场只能处于各说各话的混乱状态。

         本来这是一份“祖父做孙子卖”的传统工作,可而今我们越难越喝到20年以上的普洱茶,想要体会到“越陈越香”越来越难了。

 

“越陈越香”的关键:

1

大叶种

        大叶种乔木茶的内含物质高于小叶种,作者在书中呼吁人们加深对大叶种茶树种重视程度,尽量做到在培植矮化的新树的同时,加强对高单株出芽率茶树的保护。

2

拼配方式

        从早期陈老的普洱茶可以发现,当时的工艺非常重视毛茶次级的的拼配。沱茶有沱茶固定次级的原料,饼茶有饼茶固定的次级原料,因此不同老嫩次级的普洱,有着不同的气韵滋味特色。对一位品茗者来说,由次级比较单纯所制成的普洱茶,才能品味到比较独特的气味。20世纪60年代开始,因为“黄印普洱茶”的出现,使拼配处方改变为不同次级的茶菁间的组合增加。而现在的普洱茶在每一种型茶中,除了拼配较多次级的毛茶外,为了表面好看,还分成面茶和里茶。在一饼茶中分两层,下层由里茶做成,上层则由面茶铺上。面茶是以次级较嫩的滇青毛茶为原料,里料是次级较老的滇青毛茶制成。目前云南普洱茶中,只有部分散茶、生坨其滇青毛茶次级拼配比较单纯,其他大部分都是级次复杂或掺有其他茶类的混合性普洱茶了。

        也就是说,毛茶次级的拼配,是一个建立在在经验上的工序,秉承拼配后的茶品品质高于拼配前任一单一等级毛茶品质的原则,才能最大化体现拼配的价值。

 

3

制作工序

       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普洱茶制作工序会造成最终香气滋味口感上的差异。同样的原料,可以制成品味较强的,也可制成品味较温和的茶品。由于个人喜好不同,因此对于哪一种较好是没有唯一定论的。但依据品茗界前辈们达成的一个约定俗成、不成文的共识,普洱茶应该新鲜自然为最好而用日凋、生茶、干仓的工序得来的普洱茶,才被认为具有普洱茶真正的茶性。

        日凋?作者认为,很早以前,由于云南茶厂大都为私人性质,规模不大,特别讲究品质,因此茶菁萎凋大都采用日光萎凋。后来由于各茶山茶园收为国有,为配合产量不受气候影响,茶菁由过去的多为日光萎凋,改为了热风热气萎凋槽萎凋,以求达到经济和推广效益。并且现在有完全取代日光萎凋的趋势。

        但就笔者搜集的资料文献来看,摊晾又比日凋要更能保留茶菁新鲜自然的特性。是因为摊晾时间比萎凋短,使茶菁仅仅停留在失水这一物理转化,让内含物质在后期转化中表现更好。

        生茶:曾经的普洱茶,是做新茶卖旧茶的交易,所以大多制成青饼(未发酵过的青茶制成)后贮存,由后辈售卖。现在由于真正高水平的陈年普洱茶消费市场尚未形成,决定了茶厂以生产熟茶为主,以达到大众化经济效益。而以后发酵为主的普洱茶,只有以生茶存放,才能达到就算贮存隔代,仍可以喝出新鲜感的效果。

        干仓:普洱茶的后发酵有两种方式:曲菌后发酵和无菌后发酵。其中,曲菌后发酵需要充足水分或湿度。因此在普洱茶的干燥程序中,若是普洱茶干燥度不够,或是贮存在湿气很重的场所,都会引起曲菌生长,促成曲菌后发酵。而在湿度低的环境下,茶叶本身进行继续发酵的,称为无菌后发酵。曲菌后发酵的普洱茶称为湿仓茶;无菌后发酵的普洱茶称为干仓茶。湿仓茶由于曲菌后发酵的“霉变”,对普洱茶的真性有了极大的影响。有好的干仓,才能贮存出最自然美好的陈年普洱茶。

 

       普洱茶品的越陈越香,是硕果仅存的、能教人自动翻阅历史的沉淀,更是能将历史文化滋养到现代人肉体的茶汤。如果我们继续迎合市场,继续忽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珍贵特色,总有一天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将永远成为历史的回响,能不让人扼腕乎!

 

        关于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我们曾邀请对云南普洱茶企4000余样本进行长达16年梯度对比研究的周云川老师开展了讲座,重磅干货点击这里收录

 

《普洱茶加工工艺对后期存储醇化的影响》

 

 

 

普洱茶茶谱

(本篇节选部分有代表性的茶谱进行解读)

茶谱的选择  仅限于作者本人

所收藏或品尝过的  陈年普洱茶品

 

 

贡 茶 级

可考、可观、却不可得的古董茶品

 

清·金瓜贡茶

茶厂:普洱贡茶厂

茶山:倚邦茶山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一级

茶型:金瓜圆形

规格:不详

重量:3300g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约150年

色泽:金黄

气味:无

条索:芽头

汤色:汤有色

叶底:不详

茶韵:古韵

味道:淡薄

水性:化
 

        清朝雍正七年,云贵总督鄂尔泰选取最好的普洱茶菁,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进贡皇室作为贡茶,此后普洱茶事业盛极一时。

        据记载: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所以那些五斤大团的贡茶也叫人头贡茶。作为贡茶的普洱茶都是用幼嫩芽茶的女儿茶制成。相传女儿茶皆由未婚少女采下芽茶放入怀中,积得一定数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用来制造人头贡茶的茶菁,都是一级芽茶,经长期存放后,会转变为金黄色,所以人头贡茶也叫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

        1936年北京处理清宫贡茶,有一批保存良好未曾霉变的金瓜贡茶,曾取而泡之,而评语是汤有色,但味陈化、淡薄。我们称之为普洱茶太上皇,有着太上皇的崇贵,同样也如同毫无施政权利的太上皇,已无法分享其香韵滋味了。

 

 

 

 

 

 

清朝中叶后到1940国营佛海茶厂建厂止这段时期生产的茶

 

 

 

福元昌号·圆茶

茶厂:福元昌茶庄

茶山:易武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1cm

重量:31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图8.7cmX9.3cm

内飞:纸5.27cmX7.5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95年

色泽:栗黄油灰

气味:无

条索:宽长

汤色:栗红

叶底:深栗

茶香:野樟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水性:化

喉韵:润

生津:舌底鸣泉

茶气:强

 

        福元昌圆茶是采用最优良大叶种普洱茶菁制成,茶叶厚大,条索宽扁,土栗中略带灰色,油光淡薄茶气仍强,充分表现出易武正山普洱茶的特性。那蓝色、紫色内飞青是属于较阳刚性茶品,而白色内飞者则是阴柔性,两者茶性各具特色。最近已经发现福元昌圆茶劣品,像是早期的赝品,其茶韵很新,还有一些涩味,叶底呈暗粟接近黑色,多厚硬大片的单叶茶菁。从茶饼表面极难辨别出真伪,必须冲泡品鉴以后才能看出来。福元昌圆茶那种磅礴雄厚的气势,十足代表了普洱茶的雄壮男性美,是现今普洱茶行列中的普洱茶王”!

 

福元昌号内飞福元昌号茶筒

 

 

 

车顺号·圆茶

茶厂:车顺茶厂

茶山:易武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四~六等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1cm

重量:33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图7.5cmX7.5cm

内飞:纸3.5cmX5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90年

色泽:栗黄油亮

气味:无

条索:宽长

汤色:栗红

茶香:野樟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水性:顺滑而化

喉韵:甘润

生津:舌底生津

茶气:强

 

 

 

 

同庆号(一)·圆茶

茶厂:同庆茶庄

茶山:易武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五等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5cm

重量:340g

筒包:竹箬竹皮篾

图字:同庆14字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10.8cmX13.3cm

内飞:纸3cmX5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90年

色泽:深栗

气味:无

条索:细长有梗

汤色:深栗

叶底:深栗

茶香:兰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水性:化

喉韵:甘润

生津:舌底鸣泉

茶气:强

 

 

 

同庆号(二)·圆茶

茶厂:同庆茶庄

茶山:易武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2cm

重量:300g

筒包:不详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图11.5cmX13cm

内飞:图4.5mX7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70年

色泽:栗黄油色

气味:微檀香

条索:扁长

汤色:栗红

叶底:栗黄

茶香:野樟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水性:厚滑

喉韵:润

生津:舌底鸣泉

茶气:强

 

       同庆号茶庄于1736年在易武设立了毛茶工厂,工厂规模算是最大的之一,产量也很高。同庆老号圆茶,凭着其幽雅内敛,绝冠群伦,是极柔和优美的茶品,不愧为普洱茶后。

       同庆号茶庄的总店在石屏,叫云南石屏同庆号。而茶叶制造厂在易武山大街,叫易武同庆号茶厂。一两百年来,同庆号就在易武山种植茶园,也收购茶菁,将制作好的普洱茶运回石屏总发行,然后一部分即时销售,大部分运进仓库存放,长期陈化。同庆号茶庄一向以制作以及销售最好、最高级的普洱茶闻名遐迩。凡是从同庆号茶庄出来的茶品,都是信用可靠、品质上乘的代表。同庆老号的龙马商标由于近来假茶渐增依靠愈众,所以在1920年改换成了双狮图。以此为分界,之前的龙马商标普洱茶,我们称之为同庆老号普洱或龙马同庆普洱。而以后的则称为双狮同庆普洱,以示区分其先期和早期的产品。现在一般普洱茶爱好者都把这两期的普洱茶视为珍宝,而且是国宝级的茶品。

 

 

 

红芝·圆茶

茶厂:不详

茶山:易武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不详

重量:不详

筒包:不详

图字:不详

饼包:不详

图文:不详

内票:不详

内飞:不详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100年

色泽:深栗油色

气味:无

条索:宽长

汤色:栗红

叶底:深栗

茶香:野樟香

茶韵:陈韵

味道:淡

水性:化

喉韵:回甘

生津:舌底鸣泉

茶气:强

 

       红芝:红色在现阶段是代表普洱茶至高无上的色彩,也代表樟香的颜色;灵芝是中药至珍贵药材之一,不但其药性独特更有万年灵芝"陈古的表征。红芝普洱圆茶订名意义,在于对这些不知年、不知名极珍贵茶品,凸显出其清雅高贵,古意盎然的特质和身价。

 

 

 

 

敬昌号·圆茶

茶厂:敬昌茶庄

茶山:曼洒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1cm

重量:34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敬昌茶号22字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13.5cmX15.2cm

内飞:纸4.5cmX6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60年

色泽:栗黄油面

气味:无

条索:扁长

汤色:栗色

叶底:栗青

茶香:野樟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水性:细柔顺滑

喉韵:回甘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强

 

       敬昌圆茶是采用普洱正山最好的茶菁制成,大叶种茶树,条索肥硕,叶子宽大。茶饼压制技术非常精工规矩,饼身表现丰满匀称,边缘厚薄不一致但圆顺。水性极度细柔,入口即化,为普洱茶品中水路最为细滑的。每筒茶有有一张大的内票,上印高艺术的版画图案,白底绿字的字画,是一幅《采茶图》。有采茶姑娘三人,有两棵高大乔木茶树,是清朝时期大茶山最真实的写照。加上由右而左敬昌茶庄号是最工整的楷书字体,厚土美观,极富艺术价值。

 

 

 

江城号·圆茶

茶厂:江城茶庄

茶山:曼洒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19.5cm

重量:32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普洱江城茶庄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纸11cmX16cm

内飞:无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55年

色泽:栗黄油光

气味:无

条索:扁长

汤色:栗红

叶底:栗青

茶香:野樟香

茶韵:老韵

味道:微甜

水性:顺滑

喉韵:润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强

 

        从各方面来看,江城圆茶茶韵略比民国时期的敬圆号来的新,其内票的图文,出现五星的设计图案,文字有认真包装、繁荣经济词句,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色彩。江城圆茶数量和敬昌圆茶一样少,都成了割爱方式下交易的孤品。

 

 

 

杨聘号·圆茶

茶厂:杨聘圆茶

茶山:倚邦茶山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三~五等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19cm

重量:28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纸5cmX6.8cm

工序:二分熟茶

仓贮:干仓

陈期:65年

色泽:栗黄油光

气味:无

条索:细长有梗

汤色:栗红

叶底:栗青

茶香:青香

茶韵:老韵

味道:略酸

水性:薄滑

喉韵:回甜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弱

 

      “本号开设倚邦大街拣提透心净细尖茶发客贵商光顾者请认明内票为记”,这是每一饼杨聘号圆茶内飞所写明的文字。杨聘号大约于1921年开设在倚邦镇大街上,至于其制茶、经营以及茶庄的兴起与衰落,找不到更详细的资料,只有留下的圆茶十来饼,是唯一杨聘号茶庄的历史证物。

 

 

 

同兴号(一)·早期圆茶

茶厂:易武同兴茶庄

茶山:倚邦曼松山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饼

规格:直径20cm

重量:32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纸4.8cm正方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80年

色泽:深栗

气味:无

条索:细短

汤色:栗红

叶底:深栗

茶香:油青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水性:厚滑

喉韵:润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弱

 

同兴号(二)·后期圆茶

茶厂:易武同兴茶庄

茶山:倚邦曼松山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cm

重量:330g

筒包:竹箬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纸5.3cm正方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70年

色泽:栗黄灰面

气味:无

条索:宽长

汤色:栗色

叶底:栗黄鲜活

茶香:青香

茶韵:陈韵

味道:甜

水性:滑

喉韵:润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弱

       同兴号茶庄在早期,和同庆号、敬昌号茶庄一样,以专门精制高级普洱茶而闻名。现今的普洱茶界很少人知道有同兴号茶庄,同时也没有出现过冒牌赝品,可能是茶庄名号知名度不是十分响亮,而且流通的茶品也实在是太少了!现有的两种同兴圆茶,出厂时间相隔近二十年,但两者的茶性还是相同,可见同兴号茶庄的品质管理是非常讲究的。

 

 

同昌号(一)·圆茶

茶厂:同昌茶庄

茶山:倚邦茶山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cm

重量:32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无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纸5cmX6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70年

色泽:栗黄油光

气味:无

条索:扁长粗毫

汤色:栗红

叶底:深栗

茶香:青香

茶韵:陈韵

味道:略涩微甜

水性:细滑

喉韵:润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强

 

 

同昌号(二)·黄记红圆茶

茶厂:同昌茶庄

茶山:倚邦茶山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三~五等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19.5cm

重量:35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同昌黄记9字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图7.5cmX7.7cm

内飞:图5.3cmX6.1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60年

色泽:栗红

气味:无

条索:扁短

汤色:栗红

叶底:土栗多单叶

茶香:青香

茶韵:陈韵

味道:后甜

水性:细柔

喉韵:润

生津:两颊生津

茶气:弱

 

 

同昌号(三)·黄记蓝圆茶

茶厂:同昌茶庄

茶山:倚邦茶山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cm

重量:335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同昌黄记9字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纸5.3cmX6.1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60年

色泽:深栗

气味:无

条索:皱长条

汤色:栗红

叶底:栗色

茶香:弱青香

茶韵:老韵

味道:微甜

水性:厚滑

喉韵:润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强

 

        同昌号一开始为白色蓝底内飞,而最后改为白底红色图字。目前可以看到的有同昌号主人黄文兴的圆茶,这些茶品约有七十年陈期。另外两种都是以同昌黄记为商标。一为蓝色内飞,一为红色内飞。两者陈期约五十年左右。以上三种茶品,习惯性将它们分别称为“同昌圆茶”、“同昌黄记蓝圆茶”以及“同昌黄记红圆茶”。

        同昌号原料虽取自易武,茶香却接近倚邦青嫩香的特色,正如同昌黄记红圆茶内票所写此茶与众不同,请诸位慢慢地品味吧!

 

 

 

普庆号·圆茶

茶厂:普庆圆茶

茶山:思普茶区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cm

重量:340g

筒包:不详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纸13.5cmX15.3cm

内飞:无

工序:三分熟茶

仓贮:干仓

陈期:70年

色泽:深栗

气味:无

条索:碎块多梗

汤色:深栗

叶底:深栗

茶香:青香

茶韵:老韵

味道:淡

水性:厚滑

喉韵:回甘

生津:无

茶气:无

 

 

 

 

鼎兴号(一)·红圆茶

茶厂:鼎兴茶庄

茶山:勐海茶区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19.5cm

重量:36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纸12.5cm正方

内飞:纸5.3cmX6.8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70年

色泽:深栗油面

气味:无

条索:细碎多梗

汤色:栗红

叶底:栗红

茶香:油青香

茶韵:陈韵

味道:清甜

水性:化

喉韵:微腻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弱

 

 

鼎兴号(二)·紫圆茶

茶厂:鼎兴茶厂

茶山:勐海茶区

茶树:小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cm

重量:34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图4.3cmX5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60年

色泽:栗黄干燥

气味:无

条索:鱼叶多梗

汤色:栗色

叶底:栗青单叶

茶香:弱青香

茶韵:老韵

味道:酸涩水淡

水性:薄

喉韵:燥喉

生津:无

茶气:无

  由于勐海之茶,素有销西康、西藏的传统,所以廉价普洱茶较多,但其中也有如鼎兴号茶庄,专以生产高级普洱茶品著称。现行世的鼎兴圆茶有红圆茶、蓝圆茶和紫圆茶三种,其区别可根据内飞颜色的不同来区分。红圆和蓝圆,品质相似,陈期都在60年左右,是普洱茶精品,而紫圆则品质次之。红与蓝,茶饼颜色较深,成暗红色,条索卷实,油面光泽,且饼身较薄,紫圆却饼身颜色较淡,茶叶多为单叶老茶菁,油性少,条索揉卷较松,还掺杂了许多黄薄之叶,且是普洱茶中饼身最厚者。

 

 

宋聘号·圆茶

茶厂:宋聘号茶厂

茶山:易武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1cm

重量:330g

筒包:不详

图字:不详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纸13.5cmX13.5cm

内飞:纸3.5cmX4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80年

色泽:栗黄油光

气味:无

条索:细长油光

汤色:栗色

叶底:栗红

茶香:野樟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水性:柔厚

喉韵:润

生津:舌底鸣泉

茶气:强

 

        百年普洱号级茶庄宋聘号,始创于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以生产大量优质普洱茶而闻名。总部设在云南石屏县,茶厂设在六大茶山重镇易武镇(历史上在易武生产经营普洱茶有很大一部分为石屏人)。民国初年与在易武同为石屏的乾利贞商号联姻,双方茶庄合并,合并后又称“乾利贞宋聘号”。而后扩大经营规模,生产量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并在香港设立分公司负责对海外销售普洱茶,成为当时易武镇最有名气的茶庄,时人称“茶王宋聘”。

 

 

 

1940年至1972年间,国营茶厂生产的印级茶品

 

        印级圆茶,又名印级茶,因其包装纸上印有不同颜色的“茶”字(中国茶叶公司于1951年12月15日获准并启用八个“中”字环绕一个“茶”字的“中茶”牌注册商标,以下称“八中茶”商标)得名,有红印(无纸红印、红印铁饼、甲级红印)、蓝印(无纸蓝印、蓝印甲乙级、蓝印铁饼、大字绿印、美术字绿印)和黄印(黄印铁饼)之分。这些印级称谓并不是茶品的本来名称或型号,而是源于茶人区别茶品的一种叫法。

        印级茶的直径为20-21厘米,重量为340-370克;原材料多为勐腊和勐海地区的茶青;内飞为“八中茶”商标,且无生产厂家名称,多夹埋于茶饼内。

 

 

早期红印·圆茶

茶厂:勐海茶厂

茶山:易武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五等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cm

重量:24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无

饼包:毛边绵纸

图文:中茶牌17原版体字

内票:无

内飞:八中茶,

           纸5.5cmX5.7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65年

色泽:深栗油亮

气味:轻兰

条索:细长

汤色:栗红

叶底:深栗

茶香:兰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水性:化

喉韵:回甘

生津:舌底鸣泉

茶气:强

 

        红印圆茶又称现代普洱贡茶,是茶中极品,其内飞为“八中茶”商标,外包装纸正中印“八中茶”商标,且“茶”字为红色,商标上方为“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字),商标下方为“中茶牌圆茶”(繁体字)。茶青肥硕,条索饱满,颜色粟红,茶面油光、茶汤透红及叶底柔软新鲜等品质外,其内飞多埋在茶饼里,采用古老制作工艺经旧式压模制造而成,茶汤厚酽、有兰香或野生樟香味。


 

 

甲乙蓝印(早期绿印)·圆茶

茶厂:勐海茶厂

茶山:勐海茶区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1cm

重量:35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无

饼包:毛边纸

图文:中茶牌17字

内票:无

内飞:八中茶,

           纸5.4cm正方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65年

色泽:暗色油光

气味:微樟

条索:细长

汤色:栗红

叶底:栗红

茶香:野樟香

茶韵:陈韵

味道:略涩

水性:细滑

喉韵:回甜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强

 

        早期绿印圆茶也叫绿印甲乙圆茶或蓝印甲乙。甲乙绿印普洱茶的设计,原本要分甲乙两种,后因收采的料较好,且茶菁统一合堆在了一起,所以难以分级。但包装纸已事先印好,因此只好以蓝色墨水涂盖,所有也有人称这种早期绿印为蓝印普洱圆茶。

 

 

大字绿印·圆茶

茶厂:勐海茶厂

茶山:勐海茶区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cm

重量:35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无

饼包:毛边纸

图文:中茶牌17字

内票:无

内飞:八中茶,

           纸5.4cmX5.7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45年

色泽:暗栗黄芽

气味:微樟

条索:细长多芽

汤色:栗红

叶底:栗黄

茶香:野樟香

茶韵:旧韵

味道: 略涩微甜

水性:细顺

喉韵:回甘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强

 

        绿印圆茶是“红印圆茶”的姊妹产品,其内飞为“八中茶”商标,外包装纸正中印“八中茶”商标,且“茶”字为绿色,商标上方为“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字),商标下方为“中茶牌圆茶”(繁体字)。早期绿印圆茶也叫“绿印甲乙圆茶”或“蓝印甲乙圆茶”,它无论在陈香、樟香、滋味、茶气等方面都是一流的。后期绿印圆茶又有“绿印头”和“绿印尾”之分,无纸绿印圆茶是“绿印头”,它采用勐海的乔木茶树茶青为原料,以生茶方式制成;“绿印尾”绿印圆茶,采用了部分新树茶青制造,但仍以生茶方式制造。

 

 

黄印·圆茶

茶厂:勐海茶厂

茶山:勐海茶区

茶树:大叶种灌木

茶菁:二级

茶型:圆茶

规格:直径20cm

重量:34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无

饼包:毛边绵纸

图文:中茶牌

内票:无

内飞:八中茶,

           纸5.6cmX6.4cm

工序:二分熟茶

仓贮:干仓

陈期:50年

色泽:栗黄

气味:无

条索:硬饼黄芽

汤色:栗红

叶底:栗色

茶香:青香

茶韵:旧韵

味道:略苦

水性:薄滑

喉韵:回甘

生津:两颊生津

茶气:弱

 

        黄印圆茶被称为“现代拼配茶青的普洱茶品始祖”,其内飞为“八中茶”商标,外包装纸正中印“八中茶”商标,且“茶”字为黄色,商标上方为“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字),商标下方为“中茶牌圆茶”(繁体字)。60年代以后勐海茶厂按照“黄印圆茶”的拼配工艺,推出了中茶牌圆茶的替代品,“云南七子饼”。

 

 

 

 

 

普洱铁饼

 

铁饼茶·圆茶

茶厂:下关茶厂

茶山:易武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四~六等

茶型:圆饼

规格:直径18.5m

重量:350g

筒包:竹箬竹心篾

图字:无

饼包:毛边绵纸

图文:中茶圆茶,美术字

内票:无

内飞:八中茶,

           纸5.8cmX5.8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55年

色泽:深栗油亮

气味:樟香

条索:扁细金芽

汤色:栗色

叶底:栗色

茶香:青樟香

茶韵:旧韵

味道:略涩鲜甜

水性:活而滑

喉韵:回甘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强

 

        圆茶铁饼的茶性品质,介乎于红印早期和红印后期圆茶之间,其茶香已经脱离了红印早期的兰香,而是红印后期野樟香之前“青樟香”,圆茶铁饼是青樟香普洱茶品的代表。

 

 

 

普洱紧茶

 

 

 

班禅·紧茶

茶厂:下关茶厂

茶山:凤山茶山

茶树:大叶种灌木

茶菁:三级

茶型:紧茶

规格:9cmX9cm

重量:250g

筒包:竹箬条装7个

图字:无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纸5.4cmX11.5cm

内飞:纸4cmX4.5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17年

色泽:深栗

气味:无

条索:扁长

汤色:栗黄

叶底:栗黄

茶香:青叶香

茶韵:青韵

味道:淡

水性:薄利

喉韵:燥后微甘

生津:无

茶气:弱

 

        最初的紧茶形状为“团茶”,因长途跋涉到西藏,曾普遍发霉。民国元年至六年(1912~1917年),佛海首先改制呈带把的“心脏形”,取名宝焰牌紧茶,每七个为一筒,笋叶包装,每个紧茶之间有空隙,能继续散发水份,运送西藏,一般不致发生霉变。当时,下关大茶号“茂恒”派人到佛海学习紧茶加工技术,返下关后开始生产,对产制技术极为严格,藏商来到丽江或德钦,除了以马易茶外,并携带贵重药材如麝香、贝母、红花等销售后,购置紧茶运藏。当时,从普洱购买的紧茶销往以达赖喇嘛为中心的拉萨地区的“前藏”,从永北州(今永胜)购买的紧茶销往以班禅喇嘛为中心的日喀则“后藏”地区。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藏族饮用“羹酪”(指酥油茶),即用茶水掺酥油作为食品,有助消化、健胃、去脂解腻、散热解渴的作用。明史《杂甘传》记载:“其皆肉食,倚茶为命”。历代由内地供应藏胞茶叶,而藏胞向内地输送马匹,即所谓“接山之产,易厩之良”。茶叶对藏胞生活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普洱砖茶

 

可以兴号·砖茶

茶厂:可以兴茶厂

茶山:攸乐茶山

茶树:大叶种乔木

茶菁:三~五等

茶型:砖茶

规格:15cmX10cmX3cm

重量:375g

筒包:绵纸竹箬竹篾

图字:无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纸7mX7.5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70年

色泽:暗栗

气味:无

条索:扁长

汤色:栗红

叶底:深栗

茶香:野樟香

茶韵:旧韵

味道:鲜略涩

水性:活而滑

喉韵:回甘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烈

 

        可以兴砖茶庄1926年由周文卿创办。30年代中后期是其黄金时代,每年产茶约1200担左右。可以兴砖茶是用细黑条索,上好的勐海普洱茶菁制造的,它堪称黑色普洱茶的标本。在台湾、香港等地尚有极少的产于40年代末期的可以兴砖茶,它用事实告诉人们,在更远的时间段上,勐海民间己开始书写砖茶史了。

 

文革·砖茶

茶厂:勐海茶厂

茶山:勐海茶区

茶树:大叶种灌木

茶菁:四级

茶型:砖茶

规格:14cmX9cm

          X2.5cm

重量:220g

筒包:无

图字:无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纸3.9cmX4.7cm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37年

色泽:栗红

气味:糯米香

条索:细长

汤色:栗色

叶底:栗青

茶香:青叶香

茶韵:新韵

味道:略涩

水性:薄利

喉韵:淡

生津:无

茶气:无

 

        文革砖茶是中茶公司的第一批普洱砖茶,其具有典藏价值,并非茶行特别,而是因为这是第一批砖茶,而又以文化大革命而命名。

 

 

 

普洱散茶

 

 

 

 

白针金莲·散茶

茶厂:勐海茶厂

茶山:勐海茶区

茶树:大叶种灌木

茶菁:一级

茶型:散茶

规格:无

重量:无

筒包:无

图字:无

饼包:无

图文:无

内票:无

内飞:无

工序:二分熟茶

仓贮:干仓

陈期:20年

色泽:金黄白霜

气味:荷香

条索:芽头

汤色:深栗

叶底:暗栗

茶香:荷香

茶韵:新韵

味道:苦

水性:滑砂

喉韵:回甘

生津:舌面生津

茶气:弱

 

        “白针金莲”是香港茶商封给那些“现代女儿茶”特别的命名。顾名思义这种茶菁是白色细毫和金色芽头,是一级细嫩的茶叶,也就是和作为贡茶的女儿茶同级次普洱茶,是普洱茶品中最为幼嫩的茶菁。

        白针金莲多半是勐海茶区茶菁,大叶种灌木新茶树,是最高级的现代普洱茶品。可以看到的白针金莲极品,最陈老的有二十年左右,茶汤砂滑,回甘生津,茶气强,茶韵新,是很值得收藏而继续陈化的好普洱茶品。

 

 

 

普洱沱茶

 

红印·沱茶

茶厂:下关茶厂

茶山:思茅茶区

茶树:大叶种灌木

茶菁:一级

茶型:沱茶

规格:11cmX5cm

重量:225g

筒包:竹箬条装5个

图字:无

饼包:土黄厚纸

图文:云南沱茶17红字

内票:无

内飞:八中茶,

      纸3cm正方

工序:生茶

仓贮:干仓

陈期:20世纪50年代

色泽:金栗

气味:无

条索:芽头细条

汤色:黄栗

叶底:黄栗

茶香:青香

茶韵:青韵

味道:略涩微甜

水性:薄滑

喉韵:回甘

生津:无

茶气:弱

 

        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紧压茶主要产地是云南,一般用黑茶制造,为便于马帮运输,一般将几个用油纸包好的茶坨连起,外包稻草做成长条的草把。因为一个茶坨的分量比一块茶砖要小得多,更容易购买和零售。沱茶从面上看似圆面包,从底下看似厚壁碗,中间下凹,颇具特色。沱茶的种类,依原料不同有绿茶沱茶和黑茶沱茶之分。

 

更多颇具代表性的茶品,尽在《普洱茶》一书~如果你已经读过《普洱茶》,欢迎与我们分享交流;如果还没有,那么赶紧去看看吧~

 

 

 

 

 

作者简介

 

 

邓时海(1941年11月15日-),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著名学者,被业内誉称为中国“普洱茶第一人”。台湾是大茶艺社创社,杨式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

 

著有:《太极拳教本》、《普洱茶》

 

 

 

 

2023第28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指定用茶——福建福安“坦洋工夫”红茶

2023第28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作为上海旅游节的重要品牌项目,聚焦上海、辐射全国、着眼全球,今年首次以“一场市集、四项评选、全城有茶”作为核心内容,联结全国、全城发动、共建共享,着力将上海城市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赋能“大产业、大民生”的全新范例。活动将于9月15日-10月4日举办,并于9月17日在静安区吴江路休闲街举办开幕仪式暨茶文化市集。

今年的活动全面创新突破,推出浙江景宁慧明红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景宁“惠明茶”和福建福安“坦洋工夫”红茶作为活动的两款“指定用茶”;聚焦上海对口支援工作,推出“卓玛泉西藏天然雪山水”作为“指定用水”;聚焦品牌合作,与上海老字号雷允上分别合作“指定用水”——薄荷盐汽水、“指定茶礼”雷氏匠茶茶固体饮料;与潮流茶馆T9Tea推出指定茶礼——午后伯爵冰咖,不断提升节庆品牌的海派特色辨识度。


“指定用茶”——

福建福安“坦洋工夫”红茶

(一)

或临崖傍水,或在水行舟。

闽东山河的主色调大都是青绿的,即所谓青山绿水。

福安更是如此,也因为给它的排位是闽头浙尾,所以最重要的地理标志便是鹫峰山脉,夹杂于太姥山脉与洞宫山脉之间,从北而来,如一个矫健的登山运动员,一路拾阶而下,向南奔往春暖花开的大海。而一路依偎着鹫峰山脉的则是长溪,她如窈窕淑女,朝雾夕岚,芳颜叠翠,婀娜多姿间,曲流百折如风吹罗带,经赛江,义无反顾地投向三都澳的蔚蓝。

一路开疆拓土的长溪两岸便是狭长的谷地,社口的坦洋便在其上游的冲刷中,成就了一块如板一般坦坦平平的溪坂,民间俗称:板洋。早期有可能产竹子,又称:竹坂里。又因村后山多桂花树,香飘四溢,也称:桂香山。“坦洋”的正式村名则出现在1762年官修的《福宁府志》。

一抹秋阳把这条流经的坦洋溪照得透绿。

农耕时代,水运便是高速公路。那时,长溪水系溪河密布,皆可行船,沿溪村庄都有码头。坦洋的码头就在真武亭桥下,虽然现在已是水平面下降,只象征性系泊着一艘乌篷船,但在那时却是可以驶着1吨左右的小溪船,装载着货物,从坦洋码头出发,运到社口的溪口村,再沿长溪干流顺溪而下,朝发夕至赛江码头,过驳出洋。

南方有嘉木。这样的青绿山河,必定藏着奇珍异叶。

人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植物而生存。因为植物,文化和文明诞生了。因此,植物的机遇也是一种文化的机遇。

坦洋也因为一片树叶的枝繁叶茂而迎来了机遇与挑战。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诡异的朝代。农民出生的朱元璋不仅是权术大师,而且是中国最懂茶的制茶大师。从某种意义来说,没有他的“废团改散”与“废蒸改炒”诏书,或者就没有了后来的“工夫茶”。

在他执政的第四年,第一次将茶贸与政治挂钩。

自唐宋以来,茶叶一跃成为国家战略物资。边远的夷族需茶,中原文明缺马。“彼得茶而怀向顺,我得马而壮军威”茶马贸易由此成为中央王朝掌握华夏边疆地区的命脉。

1371年,也就是明洪武四年,朱元璋执政才四年,他便在户部设置"茶课司"与"茶马司",确定以陕西、四川茶叶易番马,于是在各产茶地设置茶课司,定有课额。明代的茶马政策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成为"制服西戎之术"。

也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坦洋的桂香山漫山奇香,茶香与桂花香成天作之合,桂香茶由此得名。

而一位叫胡有才的村民在野生丛林中发现一株神异的古茶树,它可以从清明一直采到白露,时历三春,平均亩产鲜叶近七百斤。因为这种茶树叶大如菜叶,所以当地人就称为“坦洋菜茶”。于是在那年开始,“坦洋菜茶”在这个小村落的溪流两岸蔓延。

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朱元璋体恤民情,认为唐宋制作龙凤团茶为贡茶,制作程序太过繁杂,费工费财,却只能喝那么一点点茶,劳民伤财,于是下诏罢造团茶,改革制茶技艺。

那时,朱元璋的儿子朱权也是个品茶大家,他助力父皇推广制茶新工艺:“废团改散”与“废蒸改炒”,即把团茶变成散茶,把蒸青法改为炒青法。以烘焙团揉方式制茶;而在泡法与茶具上,喝茶的工具从碗变成杯,热水冲进茶壶里,茶叶在壶中闪展腾挪,叶瓣的舒展,叫醒了白灼似的茶之原味。

唐宋时期的“煎茶”“煮茶”和“点茶”的饮法在明代褪去了繁花似锦,散叶茶回归质朴,撮泡法亦日渐流行,而“工夫茶”便以撮泡法为主,也因此成就了“工夫茶”在明清走向鼎盛。

撮泡法成为主流,身在中国南方的坦洋菜茶也迎来了升级版的新贵。

从地图上看,12.4万平方公里的东南沿海省份就像一枚嫩绿的茶叶。茶之于闽粤也如这片嫩绿的茶叶一样,已是叶脉相连。

北宋的时候,在闽粤交界处,有个地方叫饶平,潮州人非常喜爱福建武夷的乌龙茶,因此闽粤茶商便在此交易。交易时,彼此用小盅来品茶鉴定制茶之工夫、泡饮之工夫,“工夫茶”一说就在这地方叫开了。因此,工夫茶在北宋源于闽粤是个大概率的说法。

关于工夫茶的缘起,有闽粤之争,但较为完整的说法应该是:源于福建,盛行于闽南、广东潮州和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并由此形成闽式、潮式和台式三大派系。

福安坦洋工夫虽算是后起之秀,但福安茶史其实也大部和中国茶史同频共振。

茶叶在商周时期,由于限量生产,还属于贵族的享受。到了两晋北朝,茶才开始以文化的面貌出现在文人雅士的聚会中。只有到了隋唐,茶叶在四川大规模种植,茶不再是显族的独有,而进入寻常百姓家。

无独有偶,1972年,在福安一个叫溪北的小村挖掘出一个墓葬,券顶砖上刻有“大业三年”字样,也就是隋炀帝执政第三年。在出土的随葬品中有3件青釉茶托杯。福安有1400年的饮茶史就这样坐实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隋炀帝为了打通西域,派出裴矩为黄门侍郎,常住张掖,主持与西域的联系,兼管与西方各国的通商往来,而裴矩撰写的《西域图记》三卷,记载着以敦煌为总出发点,到地中海的三条大道,其中的中道和南道正是到达伊朗、罗马等西亚、欧洲各国。这便是后来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茶叶与丝绸、陶瓷一并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角,一路高歌,经由阿拉伯人到达西欧,以及借由蒙古人到达俄国。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人的文化品位、生活质量恐怕是世界地标。像喝茶,也非常精细繁复。

到了唐朝,喝茶以烹煮为主,以蒸青方式处理茶叶,烘焙碾碎,研磨后筛滤成粉状,放进容器里保存,然后煮水放进盐巴、生姜调味去苦味。

唐时的福安人则将饮茶叫为“食茶”。那时,福安的茶品也即为蒸青饼茶和蒸青紧压团茶。所谓的饼茶和团茶,即是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制成。要喝的时候,和着葱、姜、橘皮、薄荷、枣及盐等调料,再烹煎食用或汤饮,故有“食茶”一说。

宋代人的煮茶比唐人的煎茶更加讲究。唐人该有的工序一样都不少,还多加好几道工序。他们将茶叶压缩制成团,然后再取下茶叶烘焙磨粉,将茶叶研磨的更细致。唐人多把茶叶加入水中煎服,而宋以后则烧开水后再注入茶叶。北宋贡茶“龙凤团茶”更是装饰极致,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则是用纯金镂刻而成。

1986年,在苏阳村先后出土了两块专供斗茶用的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残片。可以想见,那时的福安人也有了点茶、斗茶。“七夕,乞巧。是日俗以桃仁、米糕点茶”(明万历《福安县志》)。

到了元明时,北方游牧民族出身的元代统治者与中原农民出身的朱元璋都不喜欢这种过于精细委婉的茶文化。士大夫和平民百姓又没有能力和时间品赏。他们更喜欢的是新工艺制作的条形散茶。于是,散茶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活。

元时福安,也出现了冲泡茶,茶香也随之在里巷漫溢。这一简单直接粗暴的饮法改革,激发了民间对茶叶的大量需求,种植面积随之蔓延,依山傍海、山河青绿,鹫峰山脉、长溪两岸优越的自然条件更是成了东方神叶的种植天堂。

到了明万历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08年,按谢肇淛游历闽东后所著《长溪琐语》所记: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茗,山丁僧俗半衣食焉。随着量的增加,福安的茶质也得到提升,得到朝廷的垂青,福安的贡茶时代来了。公元1522年至1566年期间,明嘉靖版《福宁州志》记载:福安县常贡芽茶67斤8两,叶茶50斤9两。

一个地方产业的兴起必定是和它的经济基础相关联。

经过康熙、雍正两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到乾隆接手时,康乾盛世达到了真正的顶峰。人民安居乐业,人口达到1.5亿。国库存银从乾隆即位之初的3453万两,到乾隆三十九年则增长到了7390万两。但这期间,欧洲已经开始工业革命,而大清王朝的财政收入依然靠农业和手工制造业。茶叶的贡献更是大宗。

康乾盛世也外溢到了南方黄金海岸。清乾隆中期,福安的商业经济随之起舞。不仅商贸市镇在长溪两岸星罗棋布,而且水运码头镇镇不缺。随着水运交通的崛起,早期的商帮也应运而生。他们在各市镇码头将土特产品装上船舶,出白马门,或北上温州、宁波,或南下省城福州。他们用转手的差价利润再采购家乡所需。福安会馆也在福州占有一席之地。商人、商船、商帮与会馆,一条成熟的茶贸流通链已然形成,实为坦洋工夫的后继勃发历练了一支见多识广、人脉通达的营销团队。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以后,英国人捷足先登,于1644年将福建茶叶运到英国。英国政府为了保证国内有一定量茶叶库存,便令东印度公司在厦门设立商务处,组织闽茶运回英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开放后,茶叶输出逐渐增多,促进各地开荒种茶,茶叶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手脚勤快的福安坦洋人也赶上了开荒种茶的热潮。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遍瑜香船,嗣后口岸决定于广州”,同时还规定茶叶出口只能茶商行代办,禁止民间交易。由于福安水路可通达广州,茶叶运销对远销有利。头脑灵活的坦洋人,纷纷改开荒种茶为试制新茶,开设茶庄,做起茶行的生意。他们以“坦洋菜茶”为原料,细制桂香茶,打开国内外市场。

1850年正月丙午日,道光皇帝去世,他的第四个孩子爱新觉罗·奕宁继位,第二年即1851年改年号咸丰。

在这一年,中国的茶界发生了两件大事。

这一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伦敦世博会,长期在江浙沪经营茶叶、丝绸的广东籍商人徐荣村寄出12包“湖丝”参加展览,经博览会评定,公推为第一名。维多利亚女王赐金、银奖牌各一面,并赐赠“翼飞洋人”执照一份,允许“湖丝”进入英国市场。这是中国产品首次在世界博览会上取得金奖,1853年之前,中国茶出口的茶叶主要是红茶和绿茶,并由广州口岸输出,广州茶商控制了闽茶贸易。因此,由广州茶商带到这届世博会亮相的白毫茶、工夫茶和乌龙茶实为出自武夷山。《英国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评奖委员会报告书》如此记载:“中国茶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品种齐全,品质卓越,含有罕见的和昂贵的成分,还具有不小的科学研究价值……展出的各种品种的白毫茶,有一些能卖到50先令一包……工夫茶或宁阳茶主要出口到美洲市场。乌龙茶在加尔各答(印度城市)是最好的饮料。”

这一年,“茶叶间谍”英国人罗伯塔·福琼从武夷山桐木关带走23982株茶树苗、17000粒茶树发芽种子、1000多件制茶工具和8位中国茶师,通过海运从福州、广州、香港到达印度加尔各答,这才有了后来中国红茶的强劲对手:印度、斯里兰卡红茶产业。在此之前,全世界的茶叶生产几乎都是中国垄断,而茶种与制茶技术也是常年封锁,不准出口。此后,英殖民地印度成功培育出茶叶,罗伯塔·福琼开始污蔑中国茶有毒添加,中国茶在国际市场走向衰弱。

1851年,对中国茶界来说是个喜忧参半的年份,但对坦洋菜茶来说却是开天辟地的好年份。

明洪武四年(1371年),当地茶农将在野生丛林中发现的那株神异的古茶树母本原株移到家园中,经悉心培育分离选育出有性群体小叶种,即“坦洋菜茶”。在一般条件下,“坦洋菜茶”三月中下旬萌芽,四月上旬开始采摘,全年生长期220天,枝繁叶茂萌发四至五轮次。易栽培好管理的栽培特点令福安茶乡遍莳小叶种菜茶。制工夫红茶,条索紧结细秀,色泽乌润,香气清高鲜爽,滋味醇和甘甜,是制坦洋工夫的主要原料。

有了坦洋菜茶的好胚子,那么,坦洋工夫的创制与崛起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关于它的创制有两个版本:

一说是清朝乾隆版。

坦洋早期的茶商有胡姓、施姓、王姓、吴姓和郭姓等,他们将细制的桂香茶通过水运通达广州,销往海外市场。期间,胡氏家族不仅在明末清初赶上了开荒潮,在坦洋周边开辟了许多茶园,而且研制新茶,开设茶庄,做起了通过海运到广州的茶叶生意。有一年,胡氏第四代——胡福四(1722—1791)在前往广东探亲途中发生了意外,与他同船的人都淹死了,胡福四死里逃生,遇一过往船只搭救,这船的主人是一对母女,恰巧是广东某英商洋行买办的眷属。买办得知胡福四来自茶乡,便告诉他英国人喜欢喝红茶,或许是为了下一步的合作,买办把发酵红茶、加工红茶的技术教授给了他,并嘱咐他返乡后如果能做得出来,便可运抵广州,由其洋行销往英伦。胡福四回村后,立即以本村的“菜茶”为原料,将买办教他的红茶制作技术反复改进,终于制造出一种风味独特的红茶,因为其制作工艺繁杂,要花时间、见工夫,他便把它命名为“坦洋工夫”。

另一说便是1851年的清咸丰版。

这一年,也是胡氏茶商外出,在一客栈遇见一位建宁茶客身患痢疾。

胡姓茶商便以坦洋茶,加生姜、红糖泡冲为药,叫那人服下,即康复。

感激之余,建宁茶客即与胡氏结拜为兄弟,并传他来自崇安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的自然萎凋、手工揉捻、室内发酵、炭火烘焙等制作技艺。后胡氏以坦洋菜茶为原料,制作工艺如法炮制,更有所创新。更因颇费工夫,胡氏有感而发,称之为“坦洋工夫茶”,其产制的茶庄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万兴隆”茶庄。

这一说法,我们在陈宗懋教授主编的《中国茶经》得到了佐证:“产于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的小种红茶称‘正山小种’”;而“外山小种”指的是政和、坦洋、屏南、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的仿制正山小种品质的红茶,或称“人工小种”。


就这样,以坦洋菜茶鲜味做原料生产出来坦洋红茶,在万兴隆茶庄的包装下,最早以茶标“坦洋工夫”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年创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而它特有的鲜红呈金边的汤色,则开启了一段闽红的传奇。

一时间,坦洋商贾满镇,而茶船则遍于长溪,一溪流水香。

(二)

每年二月初二,“土地福”刚过,手脚利索的吴庭元便乘船从坦洋出发,赶往设在福州苍霞洲的“元记茶栈”,向老客户收取茶银定金。等到当年的春末秋后,再给客商发去一船船“坦洋工夫”茶。

那时,银元是用桶装的,每千块银元装一桶。几十担茶银用船运送,进入黄崎港后,沿长溪逆流而上,直达社口的溪口码头,再雇挑夫从陆路挑回坦洋。那时,坦洋有民谣唱着:银桶比冬下的番薯担还多。

吴庭元将收取的茶银第一次运回时,一队挑夫挑着银元桶,穿过热闹的坦洋街,迎着的都是一张张喜悦的笑脸,闻着的都是“吱呀”的扁担声与“啧喷”的称赞声。而在吴家大宅里,吴庭元的老母亲看到那一桶桶白花花的银元,还以为儿子当了劫匪,心都要跳没了。

银元多了,自然招来匪患。坦洋街有70多家财主。为了保坦洋平安,丰泰隆茶行老板、武举人施光凌获福安知县特许筹办团练。施光凌身先士卒,多次击溃山寇。清末民初,到了吴庭元继承祖业时,社会更是动荡,吴庭元等茶行老板便组织村民自卫,筑起一道十余里的城墙,每道栅栏门都建有四方形的炮楼,12座炮楼环绕坦洋周围。武装自卫队最多时有360多人。“坦洋工夫”的始创家族——胡氏家族,经营着25家茶行,是坦洋开设茶庄最多的家族,因此,殷实的茶资和显赫的茶界大佬地位,令胡氏在安全保障上更是耗资巨大:胡氏大院高墙连接着两座炮楼,防护门、弹药库、粮仓和秘密水井样样俱全,易守难攻。

1903年,“坦洋工夫”正火。接下父亲吴步云、叔父吴步升的茶叶生意,吴庭元打出一连串的“组合拳”:在坦洋开起了“元记茶行”商号;在福州开设茶栈,挂英国人的牌照,专接老外的生意;在香港注册“元记”商标,用自己头像做LOGO,凡“元记茶行”茶品都会贴上中英文“元记”商标。这样的营销手段,发生在1907年,开了福建省茶界之先河,放到现在也不落后。

吴庭元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那是因为他在坦洋街上拥有铺面36间,伙计百余人,茶山4座,精制茶厂1家,拣茶工、制茶师傅两三百人,年产精制“坦洋工夫”2000余件、200多吨,远销英国、俄国等地。

接下祖业的那一年,吴庭元才20岁。少年得志,便成为闽茶界之巨商。

从1851年坦洋人创制红茶开始,到1899年清政府在三都澳设立福海关,三都澳便成为闽东茶区天然的航运中心。从赛岐港启运的茶叶不再走飞鸾岭官道,而是到三都澳过驳,经过6个多小时的航程,直达福州口岸,再出口欧洲。

早期,福建茶区产的茶都是贡茶,衙门不发茶引(指运销执照),不许外销。但外地茶商可以到福建茶区购茶。后来,中国与各国通商,但清政府禁止茶叶从海路出口,闽茶只能水陆兼程,运入江西,再辗转广东,由广州十三行进行收购,再转口出洋。行程1450多公里,耗时近2个月,其运输成本与苦累可想而知。

1899年,福海关的设立,闽东茶叶到福州比到广州的货价至少可以下降25%,运输时间也大为缩短,这令“坦洋工夫”出口销量倍增。随着财富水涨船高,茶区家族兴旺,茶商南来北往,坦洋茶街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那时的坦洋茶街上,最靓丽的是茶商家的女孩。穿着旗袍与时装,打扮时尚不亚于大都会。她们自信款款地走在坦洋茶街上,引来各地茶商回头追光。长达一华里的茶街有茶行36家,主人大多为本地人,也有外地的茶商。仅雇工就有3000多人。外姓的大量迁入,人口猛增,市井兴隆。

坦洋茶行规模最大的也是元记茶行。后面依次是宜记茶行、福奎茶行、冠新春茶行、裕大丰茶行等。茶行都是临街的铺面,房内有宽敞的天井、厅堂和两边厢房,楼层或二、三层,也有四层的,底层专收购茶叶,二层为精制茶作坊,三层做仓库,四层则是雇工宿舍。一律的通间木结构,三面三合土墙,一面店门板。为防贼(火),门皆包铁皮,内衬巴掌大的竹叶。

与茶街一溪之隔的商业街,140余家酒肆、饭馆、客栈、布店、鱼货、药铺、京杂比邻相肩,妈祖庙、真武桥、戏台点缀其间。福安税务局,当时叫“厘金局”,设在坦洋也是自然在理。

就在吴庭元担任福安县商会会长期间,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和贵州茅台同获金牌奖章。消息传到坦洋小村,犹如投下震荡弹,瞬间又将坦洋蝶变为周边茶区巨大的虹吸平台。这一年,经三都澳出口的红茶比1912年增加了43%。


因此,每到茶季,政和、寿宁、周宁和泰顺的茶商连夜把毛青茶装在布袋里,再雇挑夫透夜挑到坦洋,制成工夫红茶。那时的挑夫为了赶夜路,都要跋山涉水,凭着一双铁脚板,每人备一盏蜡烛灯笼装在长竹蔑一端,照着前方起起伏伏的夜路,另一端则别在挑夫后背固定着。一到茶叶旺季,坦洋周边茶区的山间小路,常有火龙在崎岖山间蜿延,往坦洋方向赶路。第二天早上,坦洋茶街便迎来各个茶区的挑夫长队,满街的“吱呀”声,满街的茶青香。

吴庭元的“元记茶行”便也寄托着茶区茶农的希望。男人们除了下田种地,就是到“元记茶行”等茶行打工,而女人们就是在茶行当拣茶工,实实在在赚些银元过日子。在茶季最繁忙的季节,“元记茶行”还会雇外地人帮工。村里住不下了,这些外地人就在村旁的山脚搭起草寮栖居。到最高峰时,“元记茶行”年雇工百余人,拣茶工二百多人,年产精制“坦洋工夫”干茶2000多担,利润5万银两。每年发放“茶银”时,“元记茶行”则需要七十多人挑着140多桶(每桶装1000块银元)银元,从坦洋挑到产茶基地岭下村,发给当地茶农。

采茶、拣茶、制茶,各个生产环节雇的工人多了,便需要小额银币支付,但当时小额银币流通量不足,吴庭元等茶商便开始各自发行小额“茶银票”,用于支付雇工的工资。现存最能体现专为支付拣茶工发行的“茶银票”是坦洋“振泰兴”茶行发行的“茶银票”:票面为横版印刷,“茶银票”正中间为一闽东古民居依山而建,疑似“振泰兴”茶行全景。左右两边竖直印“壹角”,钱币上方为坦洋“振泰兴”字号名称,中间下方横书:民国二十二年印,底部注:整拾角换通用大洋壹元,各竖印“拣工”“暂用”二字,证实当时“振泰兴”茶行发行“茶银票”只为支付工人小额工资。

有了银元,吴庭元便在临街的茶行后盖起了五座连环大厝:一仙堂、二仙堂、三仙堂、四仙堂和五仙堂,每座“仙堂”都有六间堂屋和八间厢房,雕栏玉砌,宽敞的天井、大厅、回廊、鱼池、花坛气派之至。吴家宅院旁还建起了一栋小洋楼,二层土木建筑,红漆门窗,半圆彩色玻璃,旋转楼梯,扶手雕花。后院还有橘园,可远眺坦洋茶山。小洋楼专门接待外商。1910年,有一俄罗斯茶商来考察“元记茶行”,便住在这座洋楼里。

闽东虽然依山临海,临海但少有腹地,依山却沟壑纵横,因此大多的村庄都选在谷地中临溪的冲积小平原,地貌是狭长的,往往是临溪一条街逛到底,没有纵深。那时的坦洋茶街也是如此,热闹,但街道很窄。为了给俄罗斯客商留下好印象,他便以生意很忙为由,躲得远远的,并交待家里人要把客人留在家中,好生招待。直到俄罗斯客商要走了,吴庭元才露面陪着他到街道上逛了一圈,还说,这里只是坦洋的小街,你匆忙要走,后面的大街我就不带你看了。这位俄罗斯茶商不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听得一愣一愣的,反而还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最后,俄罗斯商人和“元记茶行”签下一笔50吨“坦洋工夫”茶的大单。吴庭元的这一大手笔,在当时的福建茶界也是掷地有声。

早期,福安坦洋运往福州的茶叶除了全程走水路,还有一条是水陆兼程,“坦洋工夫”茶运到白马门后,再过驳轮船运到宁德飞鸾码头上岸,然后要雇挑夫翻越飞鸾岭,循官道经罗源、连江,到达福州口岸,远销欧美等。这条路也是充满艰辛。在崎岖的山路上要走上两三天的路程。吴庭元的父亲吴步云热心公益,为人仗义。不仅出资修通了晓阳往福安城关的咽喉要道岭头亭和宁(德)罗(源)交界处的五福亭,而且还与福安茶商一起出资重修飞鸾岭官道。这一善行基因也传给了吴庭元。

民国初年,有两个女人找到设在福州苍霞洲的“元记茶行”避难。一听说这两人是被通缉的革命党人杨正国的妻女林秀钦、杨云英。吴庭元二话不说,就把他们藏匿起来,还盛情款待。吴庭元的豪气令杨云英心生恋意,后来和吴庭元结合,生一女,名:桂珠。1938年2月,其女桂珠成婚,吴庭元以每年三百担稻谷田租、还有洋楼、花园作为陪嫁。女婿高诚学是当时的福安县长,又用这些嫁妆在福安溪柄创办了“归田农场”,也就是现在的宁德市农科所。

民国23年(1934年),也就是吴庭元31岁那年,正是“元记茶行”最红火的时候,铺面突遭大火,全部被焚。吴庭元连死的心都有了,但他心有不甘,想重建“元记茶行”。他到村里瓦匠家订购瓦片,而那瓦匠却和他说:“吴老,这些钱不多,您先拿着,等来年茶银发放时再还吧。”

乡人对他的信任,这又给了他重振雄风的信心。

终于,拥有12个铺面的“元记茶行”重建起来了,并以十二生肖逐一标注铺面门板和茶具。

吴庭元雄心勃勃,但战争烽火却又阻断了通往东南亚和英伦的海上茶路,“元记茶行”和吴氏家族再度门庭冷落,拥有30多家茶行、各类店铺140多家的坦洋茶街,也顿别车水马龙,仅剩11家茶行。“坦洋工夫”产量由10万箱降至4万余箱。

虽然不景气,“元记茶行”产量也锐减至二三百件,但心气甚高的吴庭元还是坚持了6年。后来日本人投降,吴庭元把关停了2年的“元记茶行”传给了儿子吴奇玉。

吴奇玉虽然不付重托,让“元记茶行”重新开业,最高峰时,也曾生产五六百件“坦洋工夫”红茶,但已是日暮西山。解放前夕,“元记茶行”香陨人散。

1982年,“元记茶行”第3代传人吴润民在社口镇区复出,他垦荒山,种茶园,办茶庄,做绿茶,希图唤醒吴氏家族的百年茶梦。但一次生意的失败,却让吴润民退出茶界,只能每年做上几十斤的“坦洋工夫”红茶,面上是为了打发生计,其实他是不想让祖上传下来的传统手工制作“坦洋工夫”技艺在他这一代消逝。

2018年开春,坦洋村里的茶商又多了起来,好的“坦洋工夫”红茶每公斤能卖到四五千元,这让吴润民看到“坦洋工夫”的新希望,心一热,便收了40岁的侄儿吴高峰做徒弟,还一起合办了“坦洋工夫”菜茶育苗场,复垦了三四十亩老茶园。

作为村里沿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坦洋工夫”的几位老茶人之一,吴润民还重操技艺,亲手制作了200多公斤“坦洋工夫”红茶,没想到销路还很好。这又让他重燃“元记茶行”复兴之梦。他和族人商量,要将在别人手里使用的“元记茶行”买回来……

现在,“元记茶行”已重回吴氏家族,由吴润民弟弟的儿子在经营,只可惜,吴润民老人已经去世……

茶带给人缤纷的愉悦,但茶叶的历史却充满着无尽的痛苦与欲罢不能的奋斗。

(三)

这是一段一百四十一年前的文字记录,最真实还原了福建茶区的茶季,那些挑夫在古官道上长途跋涉的辛苦——

“这个地方在福州北部的北岭,走半天就可以到。坐两小时的轿子到山下,再沿着陡峭,但铺得很好的花岗石板的山路拾阶而上,直到2000英尺左右的高度。清晨5点即可看到三四个苦力结帮成伙地下山,每个人都挑着两个大布袋装着的茶叶,约有120斤重。天越亮,人数越多,形成了一条绵延不断的人流,蜿蜒通向港口。许多大树参天的地点挤满了吃饭、睡觉的苦力,小路上都是竹扁担和茶包。这苦力不全都是从北岭来的,因为这条路通远方各产茶区。这些苦力要在崎岖的山间小道上走二、三天,在5、6、7月份间,这里喧哗吵闹,充满了生机。”

这一段文字写于一八八一年(清光绪七年)间,作者是闽海关税务司爱格尔。那年的茶季尤其的旺,经闽海关出口的茶叶达663000担。闽海关已然超越上海、汉口,成为当时中国茶叶出口的第一大贸易港。春风得意的爱格尔到福州北岭茶区视察,那笔调也是轻松,内心的喜悦也跃然纸上。

泛船埔天主教堂

至民国时期,福建茶区东西南北四路是以福州为中心划分的,北路茶区基本等同于今天的闽东地区;西路茶区就是闽北地区;南路茶区以安溪为中心,涵盖了今天的闽南闽西区域;福州掌领东路茶区。

福州北岭是当时福建北路茶运的主要通道。也正是这一年,福安一县茶叶出口42000担,产值100万大洋,创下历史记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是由此进入福州港。

这段文字被爱格尔记录在了《闽海关年度贸易报告》。因此,把《闽海关年度贸易报告》当做福建茶史来读也未尝不可。

那么,在《闽海关年度贸易报告》中,我们可以依稀闻到“坦洋工夫”的余香吗?

有的——

1856年(清同治四年),《闽海关年度贸易报告》首次提及福宁府生产红茶和银针白毫。

1875年(清光绪元年),《闽海关年度贸易报告》最早提及坦洋红茶的官方记载:“板洋红茶比初期也提价3两”。

而正式出现“坦洋茶叶”提法的是1883年的《闽海关年度贸易报告》:“特别应当提一下两个最重要地区,坦洋和邵武的茶叶。坦洋茶叶火候不到……”但随后的大多数年份,《闽海关年度贸易报告》还是以“板洋茶”相称。

坦洋工夫首创于1851年,其实也是正当时。在此之前,福州口岸虽然开放,但清政府仍禁止闽茶从海路出口。曾任福州的英国领事卫京生在《福州开辟为通商口岸早期情况》中回忆说:“1852年叛乱分子(太平军)蹂躏江西全省,使该省境内一切贸易和交通等活动陷于中断,结果使原来通过江西陆运到广州出售,再由广州运去欧洲的福建茶叶,那一年竟无法运到广州市场……福州这时已成和各产茶区维持交通的唯一口岸”。

福州港旧照

英国人是率先到达福州的。1844年,英国人驻福州领事到达福州,开设了第一家领事馆。英国人坚持要开放福州,但清政府认为已经开放了厦门港,没必要再开放福州。清政府为此和英国人展开了近十年的拉锯战。太平军的侵入,茶叶的大量囤积,迫使清政府最后同意开埠福州。但开放后的商机却被精明的美国商人抢了先机。

这时,美国第二个在福州设立了领事馆,美国旗昌洋行也瞧准了商机,派员携款到武夷茶区大量收购茶叶,然后包租船运到福州口岸出洋,至此,福州口岸不准出口茶叶的禁令被打破。1854年,清政府开放茶叶贸易。到1855年,在福州专事茶叶贸易的洋行已有五家。

1861年,闽海关新关正式成立,而闽红新锐坦洋工夫正借此机会,水陆与水路并进,向着福州口岸进发。

仓山老街区图

走陆路的,一般都是“京庄绿茶”所用的毛茶,挑夫用布袋包扎,每袋五六十斤,袋内衬白竹叶防潮,扎紧的袋口加盖印章,挑到福州后再窨花精制成茉莉花茶,销往北京地区。福安坦洋也产绿茶,每年也有几万袋的销量。

走水路的,有两类。一类是苏庄红茶,多是茶梗、茶末等精制红茶的下脚料制成,每件一二百斤,用篾篓包装,船运到苏州,再转华北、蒙古、西藏等地。

另一类就是洋庄红茶,也就是工夫茶,主要销往海外市场。这类茶全用木箱包装,每箱有五十至七十五斤不等。箱内套转锡箔纸防潮,再内衬扣纸。茶叶转箱后,钉箱、外贴棉纸、加盖商号、再刷桐油,包装十分考究。

水是茶的红颜,更是茶的手足。

福安的长溪水系和蕉城的霍童溪水系是闽东的两大水系,它们不仅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也是茶叶运输的重要航道,连同两大水系出海口的众多天然良港,也构成了得天独厚的茶叶运输枢纽,这是其他茶区无法比拟的。

坦洋下街

坦洋溪上有一种船叫溪船,一吨左右,类似江浙的乌篷船,便是长溪上的“速递小巴”。每到茶市,坦洋溪上的真武桥便是最繁忙的茶市,来至寿宁武曲的茶农挑着茶青到这桥上和坦洋茶行交易,而桥下流水潺潺,便是“速递小巴”抢生意的好时光。此时,溪船密密麻麻的停满坦洋溪,等候着茶叶成品的外运。桥上熙熙攘攘,桥下溪船穿梭是透夜的。所以夜晚的真武桥也是热闹着。挑夫柱杖的敲地声和船夫启运的吆喝声相交融,此起彼伏。茶市一般时的照明工具是松明灯、煤油灯和竹篾火把。夜幕降临,真武桥上下彻夜交易或搬运,也是一线如萤火闪动,格外兴旺。除了十一、十二月日子清淡,剩余的十个月,坦洋都因茶热闹非凡,普通采茶女都能赚得“白银三百两”“衣衫三十箱”。

溪船大约能装载10担的洋庄红茶。从真武桥下启运,二个船夫,前者撑篙,后者操桨,一路顺流而下。坦洋到赛岐31海里,赛岐到马尾98海里。坦洋溪船到赛岐码头,朝发夕至;再过驳大船运往福州口岸,也是一潮可达。

1899年,清政府在三都岛设立福海关,生产于闽东北的工夫红茶都要在三都福海关完税后,由航行三都至福州之间的轮船公司与各茶帮签订装运合同后,再过驳轮船运往福州口岸出口。1918年,福安实业家王泰和购买轮船,开辟了三都至福州的航线,从赛岐出发的北路茶运到三都后即过驳到王泰和的“江门号”轮船,再直抵福州口岸。到了1927年,坦洋茶商胡修诚在赛岐创办了“裕通轮船公司”“裕泰来茶叶有限公司”。随后,福安茶商又合资成立了“福寿轮船公司”,实现了用轮船将茶叶从赛岐经三都福海关报税后,不再过驳,而直接运往福州口岸的梦想。

三都港到马尾的航线距离仅74海里,按当时的普通轮船每小时20至25千米航速计,6个小时即可到达。而武夷山的茶叶沿闽江水系顺流而下到福州却需4天。海运交通的优势令以北路茶逐占先机。虽然三都澳福海关在福建茶叶出口贸易中,只充当中转港的角色,但1899年至1949年,从三都港中转出口的茶叶占福建出口茶叶的47-60%,甚而占全国茶叶出口的6.422-30.19%却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福州的茶港设在哪里呢?

最早在仓山的泛船浦、海关埕一带,后来随着茶市的欣荣,便渐渐外延到了台江,在闽江及其周边水域建了大量简陋的道头。但泛船浦一带始终是茶港的核心区域。欧美建筑也是翡翠于此。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四日,由洋人介入的闽海关新关在仓前山泛船浦宣告成立。随后,闽海关税务司公署在此建了一座两层的西式办公楼,这地方因此被称为“海关埕”。闽海关也随之成立了“闽海关俱乐部”。怡和洋行大楼更是矗立在海关边。许多洋行也趋之若鹜。随着洋人和华人员工暴增,仓库、验货厂、码头、员工楼房也是雨后春笋,密布泛船浦。

每到茶季,泛船浦人潮如蚁,一派繁忙。坦洋工夫茶从赛江出发,顺着潮水,一船船的运到泛船浦。由于泛船浦属于内港,许多外国商船多位大吨位船舶,无法驶入内港航道,只得将商船停泊在马尾罗星塔对岸的伯牙潭水域,所以通关后,坦洋茶商还要雇佣闽江上络绎不绝的舢板、乌篷船,将茶叶过驳,泛船浦码头的岸边搬运工人则忙着卸货,分类包装,再装到舢板、乌篷船,运到停泊在罗星塔海域的外国商船。清政府为便于管理,干脆在伯牙潭设置了闽海关伯牙潭分关,建起了办公楼、住宅楼、瞭望台等,大量洋人在此生活和办公。

罗星塔

文章在工夫之外。坦洋工夫茶在福州口岸的异军突起,其实也靠更广义的“工夫”之外的“工夫”——

茶叶,是清朝的经济支柱产业。鸦片战争之前,茶叶长时间占据中国出口商品的榜首。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茶叶“代购”,帮外国人购买中国茶叶。此后,在通商口岸陆续开设了专门和外国人进行茶交易的茶栈,数百家茶栈成了内地茶商和外国洋行交易的中间人。

坦洋茶街最热闹时,大茶行就有36家,都有很成熟的公司化运营。商号、商标和茶银票家家皆有。从发放银票、收购茶青、精制出厂和售后服务已经形成完整的营销链条。甚而到了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们更接上了运输的链条。从这层面看,坦洋茶商应该是闽东最早的实业家。坦洋工夫之所以能远销海外,和坦洋茶商对茶贸的踔厉试水是分不开的。

当然,这36家茶行在福州口岸都有自己的茶栈,专门负责和外商、洋行接洽。

茶栈,茶栈亦称箱茶帮。茶叶运往福州后,箱茶(红茶)即放在茶栈出售,茶栈处在采制商(内地茶庄)与出口洋行之间,专事介绍输出贸易,从中抽取佣金。此外茶栈常贷款给茶商,利率为一分六厘半,茶栈本身资本也不雄厚,多转向福州钱庄告贷,定期还款,谓之期票,以一分或一分二厘为利率,利率相差,即茶栈之利益。

茶栈品茶室

福安茶商在福州口岸的茶栈还运用了记账的营销手段。

当时,在上海和汉口购茶都要付现款,其中在上海购进茶叶每包过磅后第二天就得付款。而在福州,包括福安茶商开设的茶栈,货款是可以记帐,茶商还允许有大笔结欠,可拖延几个月甚至跨季节付款。年成好时,这些欠款得以清偿;年成不好时,就转到下一年支付。有的不需要贷款的商行,还利用汇率进行投机,即在汇率高时按市价赊购茶叶,到发货量下降以致汇价出现下跌时再付款,从而使他们能够获得一笔额外的财富。灵活的金融运营方式,令福州口岸超越上海、汉口两大茶港,成为当时中国茶叶出口的第一大贸易港。

而这种记账的营销手段却是以诚信为根本,更是福安坦洋工夫异军突起的重要推手。

清朝后期,福安茶商“旭哥”开设了“旭记茶行”,平时靠收购茶农的茶叶后,与别人“拼件”雇船或跟“顺风船”运到福州贩卖。据说有一次,旭哥运三十袋茶叶到福州茶行,其中10袋为精茶,20袋为统货。帐房先生开出银票后,旭哥也没细看。当夜,旭哥回客栈,掏出银票认真一看,帐房先生将三十袋不同等级的茶叶记反了,变成了精茶20袋和统茶10袋,要知道,精茶和统茶的差价是很大的,这让旭哥一夜翻来覆去没睡好。第二天黎明,旭哥就怀揣银票,直奔茶行,向老板道明缘由。茶行老板顿生信任,当即交待店伙计:以后旭哥送来的茶叶,其等级和重量,一律就按旭哥自己的帐单计算,免检入库。从此,旭哥茶行因为诚信而在福州茶商界扬名,生意也如旭日东升!

这些茶栈还吸收了西方经营方式。茶栈里专设评茶室,所有盛茶的玻璃瓶上都有编号,茶客可以闻香气,辨茶色,挑出心仪茶品,据编号点茶。坦洋茶香之所以绵绵不绝,与其顺应中外交流是分不开的。

随着出口茶贸的兴隆,报关业也愈加发达。最兴旺时,仓山区有六十多家报关行。开关后仅仅两年,1863至1864年的茶叶旺季,由闽海关出口到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茶叶总计达到5800万磅。再过12年,到1886年,闽海关出口茶叶达到45000吨。其中一半出口英伦。六年后,俄罗斯茶商就直接在泛船浦开办阜昌茶厂,福州和汉口成为中国最早机械制茶的城市。

那么,以坦洋工夫领衔的北路茶是如何乘风破浪到达英伦呢?

金秋时节,泰晤士河口何时出现来自中国的茶船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关心的话题。从19世纪的50年代开始,为了更快地将茶叶从福州运到英国,伦敦茶店的货主们便重金悬赏,看哪艘运茶船首先到达泰晤士港,于是从中国到英国的万里海上茶路上,就出现了运茶船之间争夺锦标的竞速比赛。

1866年5月,一共有16艘装满闽红的英国运茶船停泊在罗星塔下,等待着5月末开始的西南季风,以便开始运茶船的竞速比赛。

运茶船“爱丽儿”号模型,英国格林威治博物馆藏

5月28日17时,第一艘运茶船“爱丽儿”(Ariel,铁胁木壳船)携带550余吨闽红茶,沐浴着晚霞,沿着波光如绸的闽江缓缓而行,经闽安江峡,过五虎门。一进入公海,“爱丽儿”便鼓起风帆,向着万里之外的伦敦飞剪而行,也揭开了运茶船竞速比赛的序幕。

这些运茶船的航迹便被现代人称为中国海上茶叶之路:全程超过22500公里,从罗星塔出发,经台湾海峡进入南中国海,穿过爪哇岛附近的巽他海峡,横跨印度洋,再绕过非洲大陆南端的好望角,驶入大西洋,最后从英吉利海峡转入泰晤士河,到达目的地伦敦。这条航路虽然一路惊涛骇浪,是人类航海史上最惊心动魄的航程,但也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一苇贯通的黄金通道。

但关于茶叶出口贸易,并不仅仅是牧歌式的诗与远方。

坦洋茶也和其他闽红一样,常常在茶叶中加入少量茶末,可以使茶叶在海上长时间运输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香味。

但闽茶商在出口茶中掺杂大量茶末,从而引起洋行反感,为此抑价,双方打起价格战,常常也是硝烟四起。

1876年《闽海关年度贸易报告》:“北岭茶和板洋茶价格与上年差不多,但质量差于往年……继则有一些极品板洋茶和一些普通茶叶启运伦敦,价目不明。”“本年的茶质很差,除第一批茶叶,包括板洋茶在内的某些数量外,质量低劣,掺有大量茶末,这已成为老规矩。”

板洋(坦洋)茶一开始,就充当了福州口岸输出茶叶中最重要的角色,有“极品板洋茶”和“普通(板洋)茶”之分别。但是普通板洋茶是欧洲普通市民的饮品,价格低,市场广阔,需求量特别大,所以价格反而稳定。但板洋茶实际上是一个“联合品牌”,因为集中了福安、寿宁、周宁、柘荣、宁德等地生产的众多工夫红茶茶源,来源广泛复杂,改造起来也就特别不容易,所以不时有关于板洋茶质量的差评。

茶商弄虚作假,严重影响到了外销茶叶的质量,并进而导致了出口量的下降及茶叶贸易的衰退,并为印度、锡兰等国茶叶排斥福州茶叶市场提供了口实和机会。

这样的贸易战年年开撕,常常令华商与洋商两败俱伤。据1866-1908年福州海关贸易报告和英国领事商务报告中对中、外茶商经营状况统计,在20个有关华商的记录中,获利者有6个年份,损失者有14个年份;洋商亦有20个记录,获利者仅4个年份,损失却有16个年份。

19世纪70年代,英商退出汉口茶市,转而发展印度、锡兰等地的殖民地茶业,在国际市场上排挤中国茶。至1902年,中国茶出口萎缩到占世界茶叶市场总量的6.5%。与中欧贸易联系疏远相对应的,是中俄贸易联系的加强。1880—1914年间,中国输往俄国的茶叶增加了近两倍,占中国全部出口茶叶的一半以上,中国茶业对俄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坦洋工夫更因为繁重的关税和运输费用,也被迫收缩国际市场。

1899年,三都澳福海关的设立,再次为坦洋工夫东山再起创造了战略机遇期。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茶品质的挑战,全省第一家地方性茶业研究机构——福安茶业研究会成立,专事改进茶品质的研究。

1905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线贯通。精明坦洋茶商再次抢占了商机。1908年,俄罗斯茶商第一次大批采购坦洋工夫红茶,开启了坦洋茶进入俄国市场的历程。坦洋茶从福州口岸海运到大连或符拉迪沃斯托克,再经西伯利亚铁路运输到俄国和欧洲。

1915年2月20日12时,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旧金山市,一场全球大派对在这里举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盛大开幕,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到会致辞,副总统托马斯·马歇尔和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前来助兴。当天有超过20万人参观展馆。中国政府仿照宫廷建筑风格搭建了中华政府馆,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飞檐拱壁的“中国风”吸引了8万之众参观。

1866年运茶船大赛航路示意

主办国美国从各参赛国中聘请了500名审查员组成这次大赛的评委会。中国由于展品最多,获得了16个席位。审查分为三步,第一步为分类审查,将参赛品分细类,如丝、茶、油、麻等各为一类。第二步为分部审查,将参赛品分大部,如工艺部、教育部、食品部等。最后为高等审查,由分类、分部审查长会同各参赛国赛会委员会代表组成专门审查组,对某参赛品提出申请的得奖说明,进行评定,再由最高审查长派专员复勘,确定是否给予各等奖章。

由福建实业厅选送的福安商会茶(坦洋工夫茶)参加茶叶类展赛,这其实也是对坦洋工夫茶品质的严峻考验。在赛会上,印度的红茶和日本的绿茶因由机器制造,色香具佳,规格整齐,几乎夺去中国市场。

最后根据《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要览》记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茶叶获得金牌奖章共21个,分别是江苏江宁陈雨耕雨前茶;上海茶叶会馆三星牌红茶;上海茶叶协会祁门红茶;福建福安商会茶……”

折桂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坦洋工夫几乎可以说是茶界的黄袍披身,一洗之前的“茶末”之耻,确立了民族品牌的王者之尊。但一战恰此时如火如荼,坦洋工夫折桂之后潜在的市场空间恰被硝烟战火弥漫。到1921年,跌倒谷底,根据当年三都澳福海关统计,全年仅出口茶叶4622担,不及1915年的6.4%。

到1922年,欧洲逐渐从战后的重建中恢复了元气。生灵涂炭的世界被舌尖上的世界替代。红茶,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邂逅的“红颜知己”。闽东茶叶,尤其是坦洋工夫茶也随之迎来了黄金蜜月期。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坦洋茶商胡兆江后人印刷了茶行防伪标志原件(每一箱出口茶叶箱内均附上一张“防伪标志”,随茶同行)。这张“防伪标志”的最上端是以大字体中文正楷写着“胜大来茶公司”,随后以英文写着“中国茶是最好的茶”“我要采最好的茶青,由最好的制茶师傅,做出最好的茶供给你们……”又承诺“我坦洋的茶要从好做到更好,要从更好直到最好。”

一溪流水香的坦洋,三百年茶路,漂洋过海,去者如逝,敢问路在何方。

坦洋茶人世代都有一个执念:我香,故我在!

来源:闽东日报 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郑承东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961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