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与中国文化

找到约21,216条结果 (用时 0.065 秒)

【茶界记忆】“迎新中国七十华诞”系列(四)大力发展茶文化——忆“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中国茶业新生的七十年,是茶业恢复、振兴的七十年。在这七十年中茶行业亮点纷呈,其中茶文化的弘扬和普及是突出的亮点之一。

  我国茶文化的发掘和弘扬是党中央“改革开放,搞活经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后,逐渐兴起的。1989年9月10日-16日,由原商业部土特产品管理司和外经贸部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等单位联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活动,成为中国茶文化兴起的迸发点。这是全国第一次统一组织的茶文化展示。

  在组织筹办展示活动中,全国各产茶省、区公司,积极提供捐款和茶文化资料及实物。全国许多产茶县公司和精制加工厂以及港、澳、台的有关茶企、社团也涌跃参加展示、展览。文化界的许多名人,如:溥杰、梁树年、唐云、王成喜等等,他们为“展示周”赋诗作画。“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的会标是由启功先生题写的。

  开幕的第一天,活动就进入了高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严济慈从百忙中出席开幕式,习副委员长为展示周开幕剪彩。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极大地鼓舞了茶界人士。当天出席和后来参观的还有政协、国务院各部委的领导,其中商业部的部级领导有胡平、潘遥、姜习、王卓如、王磊、吴雪之、惠庆琪、高修、纪铭、傅立民、何济海,北京市原副市长郭献瑞等。

  十五日,当代茶圣,九十三岁高龄的吴觉农先生在中茶公司总经理施云清、上海市茶叶公司茶叶大师钱梁和家属吴甲选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展示周活动现场,并题词“祝贺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成功”。在参观过程中,吴老嘱咐大家要多到茶区去,了解茶农的情况,关心茶农,帮助茶农发展茶叶生产。

  全国茶界的前辈和同仁都热情地支持举办茶文化展示活动,弘扬茶文化。1989年7月21日,我在杭州组织召开茶文化研讨会,参加的茶界大师和泰斗有:庄晚芳、阮宇成、陈观沧、陈宗懋、孔宪乐、程启坤、童启庆、庄雪岚、谢丰镐、俞乃康和李大椿等先生。他们对茶文化的展示内容和展出形式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并提供了丰富的茶文化资料。展示周开幕时,许多在京和外地的专家、教授纷纷赶来出席,其中有中茶公司成立初期的第一任副总经理黄国光、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总裁王治新、副总裁马克瑾、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椽、四川茶叶公司茶叶大师裘览耕、浙江茶叶公司高级工程师陈观沧、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刘祖生、中国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阮宇成、副研究员陈文怀、俞永明、原商业部茶畜局局长杨兴祥、国家商检局高级工程师李明义、农业部副局长高麟溢、处长王达、云南茶叶公司副总经理魏谋城、湖南茶叶公司副总经理陈晓阳、福建省茶叶公司总经理胡一秀等。参加筹办工作的有中国土特产公司副总经理陈云锡、商业部茶畜局茶叶处、新华社北京分社和民族宫展览馆众多人员。台湾地区黄正敏、李胜进等先生也热情参加。一些未能前来出席的前辈寄来了贺信和题词,表示祝贺。展示期间,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达二万多人。

  “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展出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大量图书、图片、字画、茶具、声像、实物资料、茶艺表演等,全面地介绍了我国悠久的茶文化。

  展示周期间,举办了日本茶道、台湾茶艺、少数民族茶艺专场表演,组织了中日双方、海峡两岸茶叶专家座谈,交流文化,增进了相互了解。

  展示周还将茶文化展示与茶产品展览相结合,全国参加茶产品展览的企业达一百多家。中茶公司邀请了英国、法国、日本、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突尼斯、约旦、新加坡、泰国等20多个国家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的近80家客户参观展示周,举办了“出口小交易会”,成交金额2300万美元。

  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的成功举办,是茶界同仁同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国家领导人和各有关部门重视支持的结果。首届茶文化展示成功举办的意义在于,她唤醒了长期沉睡的中华优秀茶文化,奏响了弘扬茶文化的序曲,引领全国茶文化的发掘、宣传和深入开展;首届茶文化展示内容全面系统,文化展示与产品展览相结合,为各地茶叶博览会提供了参考模式;茶文化的弘扬,促进了茶叶消费,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带动了茶产业、茶经济的发展;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传播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现在我国茶文化的弘扬力度、深度和广度都比30年前大多了,茶文化宣传更贴近了茶经济和人们的生活,茶文化的传播更着重于下一代青少年人群和面向世界。特别是近些年习主席出访,在许多场合讲到中华茶文化,在接待外宾时,多次用“茶叙”方式,传播我国的茶文化。这大大提升了中国茶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令我们所有茶人为之骄傲和自豪!

  在喜迎共和国七十华诞之际,我借此回忆,希望茶界人士继续努力,大力弘扬茶文化,让中华茶文化放射出更绚丽夺目的光彩!

  作者:梅峰,曾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正局级)、中国茶叶协会原会长、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原会长。

      (编辑:晓林)

      来源:国际茶人之家     北京茶世界


茶与多元文化全新体验之绿茶脆皮蛋卷制作

满堂香·悦茶会 茶与多元文化全新体验之绿茶脆皮蛋卷制作

201944日,由悦茶书堂、满堂香·特色阅读空间、北京满堂香国际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茶与多元文化全新体验之绿茶脆皮蛋卷制作在马连道·北京国际茶城·四层【悦茶书堂】举办!

本次活动邀请了西城区各社区居民代表参加。活动通过教授茶点制作工艺并邀请嘉宾动手体验实操的方式进行,通过角色转换,沁入式体验普及茶知识,传播茶文化!

活动中,大家相互配合,专研学习绿茶脆皮蛋卷制作技法,努力将最完美的蛋卷呈现,于此同时,大家也在深入的探讨活动的可操作性与精彩性,是否适合青少年假期体验与实践!

经过居民们的考核,大家给出了合理性的建议与高度的认可,表示弘扬中国优秀的茶文化需要更多类似的创新的茶文化体验活动呈现并期望满堂香再接再厉推出更多优秀的茶体验活动,让大家走近茶、了解茶、爱上茶、享受愉悦的茶生活!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明、清。茶点是在茶的品饮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类点心。讲究茶点与茶性的和谐搭配,满堂香茶文化讲师分享了一个小口诀给大家: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此小秘诀简单易记,朗朗上口,对初识茶文化的朋友有启发的作用,以后品饮茶时,就可以完美的搭配适合的茶点了!(所谓甜配绿:即甜食搭配绿茶来喝,如用各式甜糕、凤梨酥等配绿茶;酸配红:即酸的食品搭配红茶,如用水果、柠檬片、等配红茶;瓜子配乌龙:即咸的食物搭配乌龙茶来喝,如用瓜子、花生米、等配乌龙茶。

绿茶脆皮蛋卷是由绿茶粉、奶、油、蛋等原料科学配比烘焙而成,其蛋卷松脆可口的同时,保存了茶叶中很多丰富的生物保健成份,品尝的同时,让绿茶更好地发挥其保健价值。

于此搭配一款奶茶,香甜可口,唇齿留香!真是一场值得回味与珍藏的茶文化体验!

亲爱的朋友还等什么,快快约起来吧!


本次活动特别推荐茶点:


满堂香企业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商业服务名牌企业,中国茉莉花茶十大品牌企业,中国茶行业二十强。

满堂香企业1985年成立,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北京市场的闽籍茶企之一,从1989年进入北京发展壮大。1992年作为首家民营企业进驻中国茶叶第一街——北京马连道,拉开了马连道成为中国北方最大茶叶集散地的序幕。

2008年在北京马连道创建2万平米的北京国际茶城,和4000平米的茶文化创意产业新模式项目——【满堂香·悦茶会】是中国茶界T B D——马连道的示范单位。

2010年开启中国茶文化与多元文化融合的探索,致力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承,打造市民终身服务学习基地的【满堂香·悦茶会】。

【悦茶会】是中国第一家以茶文化为主题,以国际品牌茶联盟为中心,融合多元文化品牌的创新连锁模式!其格调传统时尚结合,古色古香中蕴含别致优雅,简洁大气中富有国际气息。

【悦茶会】旨在打造茶与多元文化融合体验的学习服务平台,由文化品牌展示、文化主题会馆、DIY制作区三个部分组成,来宾可放心体验,可赏、可观、可游、可学、可玩、可购。

舒曼:“佛茶”与“禅茶”之关系刍议

2017年3月28日,“首届蒙顶山国际禅茶大会寻根峰会”在雅安市名山区茶马古城举行。《吃茶去》杂志总编舒曼应邀作《“佛茶”与“禅茶”关系之刍议》学术报告。报告大致内容如下——

佛家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佛教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最为珍贵、最为精彩、最为出色的篇章。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因缘具足”地与茶结缘成就出“佛茶文化”这一概念。再至中晚唐时期又得到中国佛教——禅宗的青睐和推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茶文化”(禅宗茶文化)这一概念,其要义不出禅门“吃茶去”,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

追朔佛教茶文化近二千年的辉煌历史,“佛茶文化”却在禅宗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发扬光大,并形成了自身的思想体系。所以说,禅茶文化是佛茶文化的标志,对于佛教界饮茶之风的鼎盛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由于禅宗茶文化影响所致,对于全国饮茶之风的鼎盛也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关于“佛茶”,亦即佛教茶之事,舒曼认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房玄龄等人著《晋书·艺术列传》卷九十五中所写发生在晋代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僧人单道开以茶禅修之先例。除了敦煌人单道开而外,陆羽《茶经》还补充了武康小山寺释法瑶和八公山沙门昙济。也就是说,晋代僧人单道开的“以茶禅定”,南朝宋代释法瑶的“饭所饮荼”和沙门昙济“设茶待客”,开启了中国佛茶史上崭新篇章。关于这三位佛教人物的茶之事,舒曼曾在《陆羽“茶经”中的三位佛教人物茶事考》一文中作了较为详细的剖析(见《陆羽“茶经”与湖州——纪念陆羽诞辰1280周年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25-35页)。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南北学风的融合,佛教各种的宗派乃渐渐形成。据资料载中国佛教宗派有八宗、九宗、十宗、十一宗、十三宗、十五宗之说。后来佛教各宗转承之下变为十宗,再把列属小乘佛教去除,因而在中土佛教大乘宗派中,最为有影响的实属佛教八大宗派:唯识(法相)宗、律宗、天台宗、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

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佛教八大宗派虽然都是在中国形成的,但每一个宗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架构,也就是各宗大义[见(吴信如.佛教各宗大义.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8月]。

因为茶可以和任何事物结合,也可以和任何佛教宗派结合。正因如此,茶与儒家文化结合,可形成“儒茶一味”,茶与道家文化结合,可以形成“道茶一味”,茶与佛家结合,可以形成“佛茶一味”,以至于茶与琴道、花道、香道、棋道、曲道乃至书画、诗词等均可成为“一味”。而且,茶与佛教各宗结合均可以有各自的与茶相关的理论架构。

舒曼从三个方面例举佛教净土宗、密宗、天台宗与茶的渊源。

如,茶与佛教净土宗结合,可称“净茶一味”或“净茶文化”。净土宗推崇《阿弥陀经》中“微、妙、香、洁”四德,此乃西方极乐世界莲花的四大特色,以此作为净茶文化“四大精神”。“微”是入微心田;“妙”既妙不可言,是一种内心功德之显发;“香”是内在之香,也是心性的显发;“洁”是高洁,是一种超越。

净土宗讲自性、清静和光明。清静为无量寿,是谓“微妙”,自性和光明为无量光,是谓“香洁”,具有超越性。净宗茶文化是通过茶这一媒介,也就是借助于茶,使茶性变性出一种“缘”。如此,净宗茶文化是用净土八功德水:“澄净、清冷、甘美、安和、轻软、润泽、除饥渴、长养善根”,冲泡出“微、妙、香、洁”四大精神。通过这杯净宗茶,使无数众生走向性感的净化,走向阿弥陀佛的净土生活理念。[见(舒曼.“东林梵音起,匡庐禅茶香”一文.《河北茶文化》.2007年12月第6期)]

又如,茶与佛教密宗结合,可称“密茶一味”。密宗分为唐密、东密、台密或藏密。密教修法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唐时期,但凡皇帝赏赐高僧基本上多用茶供。如传播密教的佛门人物金刚智的忌辰时,往往会举行千僧供的法会,唐玄宗就会赐茶以供斋用。把茶作为供品则是从唐代开始,而且就是唐密所创。供养分:外、内、密、密密四层。另外,《行历抄》是日本台密圆珍大师的游唐日记,其中亦记录他初到长安会见唐密祖师惠果和尚之法孙,与法全一起吃茶以及圆珍在青龙寺吃茶的情景。这也证实密宗高僧与茶的关系。

还有中国早期密法——药师法与茶的关系。药师法是以性空为性、以药物为体来认识人生而了生脱死的立地起修的大法,其本质就是修药师定。如法门寺地宫发现皇室茶具以及八重宝函中有药师曼荼罗,说明地宫也已用茶供养药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吴立民说:“用药师法茶供、茶施、茶会,则是秘密禅茶供之善巧方便之运用。因为茶禅一味,禅密一体。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易悟缘起性空之理,更显实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再如,茶与佛教天台宗结合,可称“台茶一味”。唐时,日本天台宗祖传教大师最澄从天台山带茶种回日本栽种;宋熙宁五年(1072年),日僧成寻来到国清寺参拜天台宗祖庭,感恩国清寺法乳深恩。

日本成寻禅师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提到了佛门茶事。此后,日本友人专门在国清寺七佛塔旁种植“御奉茶纪念”茶园,以示纪念。而在国清寺文物室内仍保留有最澄入唐渡碟文书和最澄入唐图两幅珍贵文物。

如今天台山方广寺月真法师从天台宗法华教义出发,进一步阐释法与茶圆融不二的内在关系,把品茶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和“圆顿止观”论紧密相连。他在《供祖茶会法语》中写道:

“采灵芽于华顶峰头,汲净水于石梁瀑下,依马明龙树(马明: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龙树:印度佛教人物,著有《中论》)制造之方,按慧思慧文(慧思、慧文为天台思想先驱人物)烹煎之旨;焙之以法华三昧火,碾之以实相解脱轮;煮之以大悲方便锅,盛之以般若清净碗。碧毫落处,空湛澈;茶云起时,国土飘香。凝神汤色,空观、色观、中道观,三观圆于一念;定心服味,业障、报障、烦恼障,诸障消于无形。法界即茶,茶即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见(舒曼.茶风旧识国清寺.吃茶去.2012年第6期第26页)]

关于“禅茶”,亦即佛教禅宗茶之事,舒曼认为:在印度佛教发展的各个阶段里都存有禅的思想,禅甚至存在佛教以外的一些宗教中,各自对禅有着不同的理解。自从佛教的禅思想传入华夏后,起初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但自禅宗形成后,中国的禅思想则主要表现在“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六祖坛经》)由于禅宗把禅思想与“心性”、“见性”、“佛性”等问题紧密相合,加之六祖慧能倡导自性本足,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观念,确立以无相为本,无性为体,无念为宗的中国禅宗思想

。而今我们所讲的“禅茶文化”、“禅茶一味”抑或所谓的“禅茶”,是专指或特指佛教禅宗与茶的关系,而非茶与其他佛教各宗的关系。也就是说,禅茶文化抑或禅茶,既非从唯识宗的玄奘法师、律宗的道宣律师、天台宗的慧文大师说起,也非从三论宗的鸠摩罗什尊者、华严宗的杜顺和尚说起,更非从净土宗的慧远法师、密宗的不空上师说起,而是从北魏禅宗菩提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说起。所以说,“‘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传授的‘教’相区别”。(王雷泉: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茶之“禅”,对今天的人理解起来有些费解,因为“禅”很抽象,禅宗认为“禅”无处不在,行住坐卧皆可禅,但禅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要靠自己来体悟或感悟来理解,如人喝茶,冷暖自知。

舒曼认为,佛教从印度传入,就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撞击、冲突,随着各宗的创立,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转为相互渗透、融合。那么,如何能在佛教的教义、教规和礼仪中更好地渗透儒、道学说,这就成为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课题。于是,禅宗在这样一个课题中捷足先登,接受和融入了中国儒、道文化。唐代时开创了儒、释、道“三教并立”局面。“一个宗派流行时间的长短是与它们中国化的程度成正比的。”(季羡林语)禅宗的入佛门槛较低,只要在眼前改变一下对现实的看法。这是因为佛法本就在世间,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我们。

要了解禅茶文化理念,需要先了解禅宗禅法的传承与发展,均从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基本要点开始,到二祖慧可“断臂求法”而直显达摩正传的心法,及至三祖僧璨的《信心铭》、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和五祖弘忍《修心要论》达至“守本真心”的“东山法门”,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六祖慧能顺应时代潮流,大胆地对传统佛教的宗教仪式、佛性理论、修行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其内容涉及提出“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性即佛)、开启顿悟法门、倡导立地成佛等等,从而使禅宗最终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绵延至今而不绝,以至于成为中国式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杰作。

禅宗认为,所有的修行,都是从心而来。一个是神秀禅师的“时时勤拂拭”,种净心之因;一个是慧能禅师的“本来无一物”,得净心之果。慧能大师和神秀国师,开创了“南能北秀”的时代,形成禅宗南北二宗,而后,禅宗法不传衣,一花开出五叶——即“五家七宗”:湖南沩山的沩仰宗、河北正定的临济宗、江西洞山的曹洞宗、广东云门山的云门宗、江西抚州青莲山的法眼宗,后来河北的临济宗又分别在江西南昌和高安分出黄龙派和杨岐派,禅门枝叶茂盛,灯灯相传。这“五家七宗”,为中国禅宗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舒曼认为,我们所说的禅茶文化或所谓“禅茶”,就是茶与“五家七宗”所发生和形成的因缘关系。所以,当我们追根禅茶文化精神之源,实则旨归在中国式佛教——禅宗思想。

在禅宗茶文化史上,舒曼列举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四件大事件:

一是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雅雨堂丛书》本1958年中华书局版)记录唐代“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降魔藏)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降魔藏禅师这样的决定,即反映了僧人饮茶的需求,也说明了坐禅和饮茶同属于僧人的禅修的内容。至此以后,僧人饮茶真正成了“和尚家事”。

二是中晚唐的高僧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百丈清规》,将饮茶列入佛门清规。百丈怀海禅师实行僧人农禅制度,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口号。《百丈清规》对于禅茶文化的贡献是将僧人植茶、制茶纳入农禅内容,将僧人饮茶纳入寺院茶礼,使僧人饮茶之礼成为了佛门常态化和制度化,较降魔藏大师又进了一步。正因怀海这一贡献,不仅明确肯定僧人茶事的制度化,还使茶事活动真正从制度上成为与禅宗教义相关的行为。

僧人饮茶成为制度并被纳入法律强制施行是在元代。元代皇帝命令和尚们重新编刊《百丈清规》,遍行天下丛林。明洪武十五年(1382)太祖皇帝“圣旨榜例”,“诸山僧人不入清规者,以法绳之”。《百丈清规》对于刚刚出现的佛门茶礼的发展和巩固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是禅茶文化史上甚至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次大的飞跃发端于唐朝从谂禅师,人称他为“赵州古佛”。他常与四方来学者道以一声“吃茶去”,因而形成禅门“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去吃茶”一桩有趣公案,成为中国禅茶史上著名茶文化典故。

从谂禅师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由于禅宗提倡“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顿悟观,讲究生活体验与参禅密不可分,所以“吃茶去”公案的诞生,震动了整个南北禅林,故对中国禅宗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赵州禅茶’提升了佛教茶文化乃至中华茶文化的文化内涵,赵州禅茶的出现是‘禅茶一味’肇始的标志,是禅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同时也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从而“‘吃茶去’凸显了禅的本质和核心,揭示了禅的修行特色和精神”。

四是中国禅茶文化“四大精神”和“四大功能”的诞生。中国禅茶文化作为一个特别话题在近十多年来被茶、佛界人士广泛谈论,也是被世人广泛炒作的话题。2005年10月,当代高僧净慧大德以儒释道三教核心思想提出了“正、清、和、雅”四大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创造出中国禅茶文化全新的理念和文化内涵,把禅茶文化推进为一个价值核心,一个新的教养水准,来规范我们周围的世界,通过这种文化现象改变自己,改变周围。其目的诚如净慧大德所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禅茶文化,从表面上看就是禅和茶共同点的结合,所以才有“茶味禅味,味味一味”之说,与“儒茶一味”、“道茶一味”、“书茶一味”抑或茶和别的事物结合没有什么区别,但深想一层,只有当茶和禅宗文化结合时才能有“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三教合一的思想精华体现,再加上一个“茶家主雅气”才能真实地反映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才能使茶泡出更赋哲理性的滋味来。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诚如净慧长老有言:“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舒曼在阐述“佛茶”与“禅茶”之后总结道——

“佛茶文化”是指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各宗派文化缘合的产物,是僧人通过在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实践体认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佛茶文化是指整个佛教(包括佛教“八宗”)与茶文化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禅茶文化”是指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专指禅宗“五家七宗”僧人通过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的禅修实践中所感悟和创造的精神财富。“禅茶”可视作一种法门。

禅茶文化既有佛教文化的一面,也有超越佛教文化的的一面——禅茶文化是基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倚于佛家的“和合”情操,洋溢道家的“自然”理想。“道讲‘修真养性’,佛讲‘明心见性’,儒讲‘穷理尽性’,三家根本都是圣人之学,都是讲‘复性’”。(见《槐轩概述》﹒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实际上禅宗就是借品茶倡导“三教”之“复性”——清和净心,借茶参禅,借茶悟禅,以平心静气之态领略茶韵禅机的真谛,从而追求精神境界提纯与升华。

舒曼指出,研究禅茶文化,不是研究僧人植茶、制茶、采茶、饮茶等现象,也不是简单地把僧人采的茶、僧人制的茶、僧人饮的茶统统视作叫“佛茶”和“禅茶”。研究佛茶文化或者禅茶文化,是研究茶被佛门或宗门的僧人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形而上的文化现象,也就是僧人在禅修和礼佛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

所谓“禅茶”,是茶又非茶。说它是茶,只是僧人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视作是僧人修行的载体。说它不是茶,只是因为禅宗茶道早已超越了茶而成为“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的象征。

所谓禅茶,是“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六祖惠能在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得名。曹溪被看做“禅宗祖庭”。曹溪水常用以喻指佛法。茶碗里面倾注的是曹溪的水)又有“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的自在,而这杯禅茶的自在恰是体现“上供诸佛祖,平施百姓家”的平常和日用。

所谓“禅茶”,是佛的化身,禅的心语;是菩萨心肠,禅的境界;是性的开悟,禅的灵芽。

延伸阅读——

以“把茶问禅蒙顶山,修心悟道天地间”为主题的“首届蒙顶山禅茶大会寻根峰会”,于2017年3月28日上午在雅安市名山区茶马古城茶市大厅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禅茶文化专家学者、高僧大德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佛教禅茶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发展和未来。会议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前主持,省民宗委副主任杨伯明、市民宗局局长杨丕樵、名山区委副书记、区长余力等领导参加会议。

本次峰会学术论坛特邀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大慈寺方丈大恩法师,四川省巴蜀文化学重点学科建设首席专家、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谭继和,北京大学教授、日本茶道研究学者滕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川藏文化研究专家任新建,《吃茶去》杂志总编、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禅茶文化研究学者舒曼,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茶树资源专家虞富莲等六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蒙顶山禅茶文化与大慈禅茶》《禅茶一味与巴蜀文化》《茶修即禅修》《茶马古道研究》《“佛茶”与“禅茶”关系之刍议》《巴蜀古茶树资源的优势与价值》等内容先后进行了演讲。四川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雅安市佛教协会会长、雅安云峰寺方丈智灯大和尚代表雅安市佛教协会致结束辞。

找到约20,852条结果 (用时 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6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