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饮茶始于

找到约73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中国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

  中国茶史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茶圣陆羽有著《茶经》一书。《神农本草经》亦有记载关于茶这方面的知识。

  中国饮茶的发源时间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

  神农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商周说

  据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常璩明确指出,进贡的“芳蒻、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芳蒻是一种香草,香茗指茶。此说法表明:生活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国最早用茶、种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余年的用茶历史

  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买荼"之"荼"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始于中国 飘香世界,茶叶产业潜力无限

近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

茶叶,古老东方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在科技、健康、环保等概念的影响,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茶叶产业:始于中国飘香世界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呈现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与此同时,自唐朝开始,茶文化逐渐传播到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道。

茶叶对于消费者而言,其本质在于三方面的价值:愉悦价值、健康价值、情感载体。其中,愉悦价值和健康价值是茶所能直接展现出来的,而情感载体则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对消费者更深层次的满足,这三者有机结合形成茶独特的价值体系。

二、产业链分析:种植加工销售一个都不能少

茶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种植、中游加工、下游消费环节,同时茶叶除了直接饮用以外,还可以深加工为奶茶、茶食品、茶保健品等。近几年我国不断重视茶文化,许多和茶叶相关的茶展会、茶叶主题酒店、茶叶主题餐厅等也相继上市。

上游种植环节: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稳步增长

1.茶园面积稳中略增

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增幅稳步收窄,面积盲目扩张趋势已得到扭转。据统计,2022年全国茶园面积达4995.40万亩,同比增加99.31万亩,增幅2.03%;开采茶园面积4539.89万亩,同比增加165.31万亩。其中,超过300万亩的省份分别是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湖南。

2.茶叶产量继续稳增

受夏秋季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干旱影响,部分主产省夏秋茶减产。据统计,2022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为318.10万顿,同比增长10.8万顿,增幅3.85%。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陕西增产5%以上,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均有不同程度减产。

3.2022年,中国传统六大茶类的生产格局与上年大体一致

产量方面,绿茶产量185.38万顿,红茶48.20万顿,黑茶42.63万顿,乌龙茶31.13万顿,白茶9.45万顿,黄茶1.30万顿。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的产量比例为

58.28:15.15:13.40:9.79:2.97:0.41;绿茶在总产量的占比下降,黄茶占比稳定,其他茶类占比攀升。

中游加工环节:福建、广东以及云南,三地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

围绕着北纬30度黄金产茶带,20多个省份1000多个县市,从海南岛到渤海湾,从云贵川到苏浙皖,各地都有茶叶加工、销售企业的身影。

天眼查数据显示,现存茶叶相关企业160万余家,其中,2023年1-8月新增注册相关企13.5万余家,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14.4%;

从地域分布来看,福建、广东以及云南,三地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拥有25.2万余家、23.2万余家以及16.2万余家;

从成立时间来看,49.4%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成立于10年以上的相关企业占比11.5%;


下游销售环节:绿茶占据绝对优势

1.销量统计:绿茶销量超半数

2022年,中国绿茶内销量131.10万吨,占总销量的54.68%;红茶38.13万吨,占总销量的15.90%;黑茶36.44万吨,占总销量的15.20%;乌龙茶24.84万吨,占总销量的10.36%;白茶8.13万吨,占总销量的3.39%;黄茶1.12万吨,占总销量的0.47%。

2.销售额:绿茶销售额占比超6成

2022年,中国绿茶内销额2110.45亿元,占内销总额的62.16%;红茶564.21亿元,占总额的16.62%;黑茶321.35亿元,占总额的9.46%;乌龙茶284.56亿元,占总额的8.38%;白茶100.53亿元,占总额的2.96%;黄茶14.17亿元,占总额的0.42%。

3.出口统计:2022年出口创新高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1-12月,中国茶叶出口总量37.52万吨,同比增长1.6%,再创历史新高。

从具体品类来看,整体来看,绿茶仍是我国茶叶出口优势品类,出口量额均占较大比重,分别为83.65%与66.93%。在出口量方面,除普洱茶持续下降(降幅11.94%)外,其余品类茶叶出口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增幅最高的是红茶,达到了12.33%。

三、茶叶专利:从茶叶到茶具专利涉及多个领域

目前与茶叶有关的专利较为广泛,涉及到茶叶的制作、保存和加工等方面。例如,可包括有关茶叶的萃取方法、茶叶成分分析、茶叶种植技术、茶叶保鲜技术等多个领域。此外,还有关于茶壶、茶碟、茶杯等茶具的设计专利。这些专利的申请和授权可以促进茶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1.茶叶:绿茶、红茶“关注度”高

从茶叶申请专利的分布侧面反映出不同种类茶叶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发展的成熟度。绿茶、红还是受到较多“关注”的类型。

2.茶具:外观设计专利超7成

从专利申请的类型来看,外观设计占据主要位置,超7成专利申请与其相关;实用新型与发明专利的专利申请占比分别为18.9%与4.8%。

3.茶叶包装:外观设计仍是主力,占比超过8成

与茶具相关专利申请的分布类似,外观设计仍然是位居前列,占比超过8成;实用新型与发明专利的专利申请占比分别为10.6%与2.4%。

四、茶叶行业投融资分析:福建、北京、浙江三地,融资事件位居前列

诸多新茶饮企业的出现让古老的茶叶产业在一定程度焕发了新生,吸引年轻消费者入局,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新式奶茶到无糖茶饮料,让传统茶企看到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强大消费能力和不一样的消费理念,也坚定自己创新的决心。

从茶叶融资事件的地域分布来看,福建、北京、浙江三地,融资事件位居前列,分别拥有5起、5起以及4起。除上述3个地区外,安徽与湖南以3起融资位列其后。从融资事件的地域来看,基本与我国茶叶的主要产区呈正相关的关系。

  


从茶叶融资事件的行业细分来看,食品饮料、种植业以及农业电商相关行业融资事件位居前列,分别为12起、4起以及3起。

从融资事件的轮次分布来看,以早期投资为主,种子轮、天使轮以及A轮,位居前列,分别拥有3起、9起以及8起。

从投资机构的出手情况来看,梅花创投、青山资本、深创投以及顺为资本,均出现在茶叶相关被投企业的股东名单中。

五、未来趋势:茶叶潜力无限

中国茶叶历来是一项世界上畅销的产品,而其未来发展趋势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相关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崭新的消费模式的出现,无怪乎人们对中国茶叶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也充满期待。据估计,到2030年,全球茶叶市场规模将达到6300亿美元。

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未来茶叶市场将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茶旅融合。茶旅融合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将茶叶产区转变为旅游景区,实现茶旅一体化。

多元化发展。未来茶叶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将更加明显,不仅包括产品多元化,还包括经营模式多元化和消费模式的多元化。

绿色环保。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环保成为茶叶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科技化发展。未来茶叶产业将更加注重科技化发展,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茶叶品质和附加值。

天眼查研究院认为,伴随着新消费习惯的催生以及消费升级趋势的持续推进,消费者群体的需求、期望与偏好不断变化发展,茶产业将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新茶饮品牌纷纷崛起,将为市场注入全新活力。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饮茶的起源

饮茶是现代人极其普遍的生活习惯,作为各国人民的饮品,说茶独占鳌头也不为过。人类饮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蒙昧的新石器时代,早于文字的形成,只能从传说中寻觅其痕迹。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皆饮焉。”可见唐朝人认真思考过饮茶的历史,陆羽写《茶经》时,就已上溯到神农与周公。说饮茶始于神农,根据的是《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然而《神农食经》是汉朝儒士托名神农的著作,书中记载的当是历代口耳相传的故事。神农作为“文化英雄”载入史册,是神话演化成历史的现象,并非实有其人;神农发现茶有药用,是古人在创造文字之后,把农作物的始源归诸神话人物的历史理解,就和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取火、后羿射日等一样。不过,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饮茶肇始于远古的中国,乃是不争的事实。

陆羽烹茶图 赵原

对人类饮茶的起源,在古代文献中,只能找到神农的神话,他亲尝百草时发现了茶。而历史资料明确显示,人工种植茶树并广泛饮用,在上古晚期,相当于战国秦汉时期。汉宣帝时期王褒写《僮约》,要求僮奴“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荼)”,以及扬雄在《方言》中所说“蜀西南人谓茶(荼)为蔎”,算是比较可靠的文字资料。晚到汉朝,当然不能算作人类饮茶起源的上限。研究上古的历史,二十世纪以来,有了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科技考古的研究方法严谨精密,技术先进,发现人类聚落的生活遗存,探知食衣住行的蛛丝马迹,都能运用科技实证的手段。通过对炭化作物的类别属性进行鉴定,可以确认其中是否隐藏着饮茶的痕迹。

在2004年至2011年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山茶属茶种植物的树根遗存,这将中国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由过去认为的距今约三千年前,上推到距今约六千年前。也就是说,余姚的田螺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

不过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山茶属茶种植物的树根遗存,只能证明存在人工种植茶树的现象;同期发现的陶壶,有可能作为茶饮之用,不能确定茶是否广泛流传为饮品。近年的考古发现则可证实,至少在战国秦汉时期,饮茶的习惯已经流传到华北,甚至远播到青藏高原一带。入选2014年度“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在海拔约四千五百米的高原上,发现了茶叶的遗存,距今约一千八百年。这个考古发现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在阿里这样的高寒地区是不可能种植茶树的,所以茶叶必定从青藏高原的东部转运而来,其原产地很有可能是巴蜀一带。霍巍在《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发表《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一文,从考古学的角度揭示了汉晋时代阿里地区的墓葬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知,大体可以确定,相当于中原的汉晋时代甚至更早,已经有一定数量的茶叶进入西藏。这些茶叶进入藏地的路线与途径,可能与后来唐蕃之间通过“茶马贸易”,将四川、云南、贵州等汉藏边地的茶叶输入藏地的传统路线不同,当是利用了早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进而南下阿里高原,与汉地的丝绸等奢侈品一道,行销至西藏西部地区。茶叶作为商贸产品,转贩到阿里,成为藏族先民的饮品,结合王褒所说“武阳买茶(荼)”,可知两千年前茶叶作为经济作物,其贩运的规模应是相当可观的。

品茶图 陈洪绶

199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学家在汉景帝阳陵东侧的外藏坑中,发现了一些树叶状的东西。多年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质谱分析法对其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叶子竟然是茶叶,而且是顶级品质的茶芽。汉景帝死于公元前141年,由此推断,外藏坑出土的茶叶距今至少两千一百五十多年了。这项研究成果于2016年在英国《自然》杂志下属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确证饮茶是西汉初年的生活习惯。近来山东大学的考古团队发表《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一文(《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5期),证实从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出土的原始瓷碗中的遗存,为煮(泡)过的茶叶残渣,这比阳陵外藏坑发现的茶叶实物又提前了至少三百年,从而证实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的推断,战国时期已经有广泛的饮茶习惯。

人类饮茶的起源虽然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在战国秦汉之前,茶树种植与茶流传、饮用的情况,仍如一团迷雾。我们比较确定的是,人工种植的茶树主要位于长江以南,也就是陆羽《茶经》所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而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山茶属茶种植物的树根遗存,反映了时人怎样的饮茶状况,是否广泛流传,尚且未知。要再过三千年,即战国秦汉时期的北方出现茶,我们才能确定饮茶的风俗已经由南至北,普遍流传。既然地处西北的汉代墓葬中出现顶级茶芽,西藏阿里也有茶叶输入,可知出产茶叶的南方地区,饮茶一定更为普及。王褒在《僮约》里说的“武阳买茶(荼)”,明显透露出茶叶作为商贸产品的情况,是以四川为集散地的。结合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与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的推断,茶树的人工种植,进而使茶叶成为经济作物,应当始源于西南地区,以巴蜀为中心。至于秦汉到魏晋时期的饮茶方式,文献无征,大概还是比较原始的煮汤办法,一如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诗序》中所言:“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也有可能加盐或姜同煮,作为茶叶菜汤或药汤饮用。

汉代的茶叶种植区,从巴蜀逐渐拓展至荆楚一带,到三国时期,江南和浙江一带普遍种茶。饮茶的人随之明显增多,不再局限于少数统治阶层,变成江南士大夫的日常待客之物了。根据三国魏张揖《广雅》所记,“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酲酒,令人不眠”。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生煮羹饮,在采茶后也制成茶饼,那些芽叶较老的要加入米膏黏合,以利保存。饮用时,先将茶饼炙烤成红色,再研成末放置在瓷器中,煮水浇覆烹煎,同时放入葱、姜、橘子之类来调味。可见饮茶的研末煎点方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流行开来,而加果加料的饮用法,显然考虑的是茶汤的味觉口感或养生药用;这与陆羽强调的纯粹茶汤不同,显示茶饮的“史前”阶段,并不提倡茶的本色,也不像陆羽那样,倡导茶能引发精神德行的特质。

我们必须认清,人类饮茶的历史与茶树最古的源头不是一回事,一则是人类生活因饮茶发生变化的文明进程,属于人类的历史;一则是古植物学的探源,属于自然界生物演化的历史,其起源、发展可以与人类生活及物质文明无关。有些人混淆了人类饮茶历史与古植物学历史,大肆宣传古茶树的起源地或在印度,或在缅甸,或在中国某地,好像发现了古茶树的遗存,就能证明人类饮茶的起源。这种越界与跳跃,不但显示出逻辑思维的混乱,还揭示了逻辑思维混乱背后的动机,或是为了宣扬某地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或是为了特定的商业利益,总之与人类饮茶的历史无关,反倒是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人类饮茶起源的认知。

来源: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2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