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西湖龙井是绿茶吗

找到约538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泡西湖龙井需要洗茶吗?

  西湖龙井是绿茶中的茶种类,同时也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

  接下来小西要给大家解答的是泡西湖龙井是否需要洗茶这个问题,一起再再再来看一下。

  泡西湖龙井需要洗茶吗?

  泡茶的时候很多人会习惯先进行洗茶,而洗茶这个词语相信喝茶的人都不会陌生。

  简单来说就是把茶叶洗一洗,先把茶叶放进茶壶里,往茶壶冲上水,浸泡一会后把第一泡水倒掉,这就是洗茶了。

  明代的相关茶书里多有记载,如许次纾的《茶疏》:“茶叶摘自山麓,山多浮沙,随风辄下,即着于叶中。烹时不洗去沙土,能败茶。”屠隆(明)着《茶说》载:“凡烹茶,先以热汤洗,去尘垢冷气,烹之则美。”由此可见,洗茶的目的无非两个:除去灰尘污垢、温茶发香。

  那么泡西湖龙井需要洗茶吗?

  从茶的营养角度来说,小西比较认同冲泡西湖龙井不用洗茶,如果仅仅是为清除茶叶上的尘渍而洗茶,未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第一泡的营养最好,也因为绿茶营养价值最高。有研究指出茶多酚在第一泡的时候,85%已经析出,15%在第二泡析出。 所以说泡西湖龙井还是不要洗的为好。

  绿茶和黄茶中的夏茶秋茶,如果比较粗老,也可以适当洗一洗。但对于细嫩的茶叶,千万不要洗!千万不要洗!千万不要洗!鲜嫩的绿茶,如龙井等,越高级越寡淡不耐泡,往往到第三泡就没有味道,其中又以一泡茶汤为清爽珍贵。你一洗茶,就是倒掉了整个春天…… 多次强调啦!划重点哦!

  洗茶其实也是很多人的“心理安慰”罢了,很多人认为洗茶才能把茶叶上的残渣以及农药清洗干净。其实洗茶不仅不会洗掉农药,反而还会导致茶叶的营养成分丢失得不偿失。头泡茶的营养其实是最好的,不过冲泡的水质和茶具也有些讲究。

  不过洗茶与否有时候还是要看你的茶叶的哦,西湖龙井不需要洗,不代表其他茶叶都不用洗哦!

西湖龙井、乌牛早,谁是孙子谁是爷?

记得三年前一位茶学老师在一个授课视频中煞有介事地讲解“乌牛早”与“西湖龙井”的区别,这位茶学老师很年轻,我私下问她这是哪里学的茶知识,她说:跟她老师学的,难道哪里有不对吗?.......

几天前我偶尔在一个茶叶群里有一家做西湖龙井的在推销她家的茶,并给群内人传播她的茶知识,我一看,靠!三年前的那个错误知识点还在传播.......

本来,这属于小儿科的茶叶知识点,但为了更多的茶小白以后不被这些“老师”们所误导,我还是给大家理清楚这个毫无逻辑的所谓“知识点”吧。

1、乌牛早

首先,乌牛早是一个茶树品种,一个产自浙江永嘉县乌牛镇的一个特早生茶树品种。什么是特早生,就是很早很早就可以采摘,每年春天群体种还在睡大觉的时候它就可以采摘了,比群体种大概要早一个月或更早(看地域)。所以乌牛早这个品种,在全国各茶叶种植区都很吃香,采的早、卖的好,不管哪一个产茶省份,只要是当地每年第一次开园采摘的茶,那绝对是乌牛早。

不完全统计,共有10余个省100余个个县种植了乌牛早,种植面积大概在160万亩左右,相当于山东加江苏茶区种植面积总和的2倍,绝对是宇宙第一茶树品种。

乌牛早这个品种虽早,但也有弱势,就是发枝率不高,再怎么修剪也不容易成蓬,哪怕修剪成蓬后芽头稀疏也不粗壮,后期没啥产量。所以我们所见到的乌牛早茶园基本都是这样的,春茶采摘完后立刻修剪养树,每年只采一季春茶。

2021年2月16日浙江新昌的乌牛早(尚未到采摘标准)

这张是川黔地区传统单芽产区采摘标准,不带鱼叶鳞片

浙江茶区的采摘标准,短而粗壮,形似笋尖,美中不足是带蒂头采摘

乌牛早品种在它的原产地永嘉境内也称“乌牛早茶”,但加工工艺也是扁平型绿茶,说的通俗一点也是龙井茶。那为什么当地只称“乌牛早茶”,为的是为本地品种打广告,加持品牌效应,不想本地只有品种而无品牌。

2、龙井茶

再说“龙井茶”的概念,龙井茶是一个茶名,也代表着一种制茶工艺,是一种扁平型的炒青绿茶。

论龙井茶的出处,西湖龙井是祖师爷,它历史悠久、名扬天下,十大名茶排行榜始终是老大,还有自己的国家标准。

龙井茶龙井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是指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区所生产的龙井茶。除了西湖产区龙井,还有钱塘产区龙井、越州产区龙井(包括新昌的大佛龙井、嵊州的越乡龙井)以及浙江省内其他产区(默认)。

论龙井茶的广义概念,是指利用茶鲜叶原料用龙井茶制作工艺加工的扁平型炒青绿茶的统称,但并非任何茶树品种都可以制成龙井茶,还是有品种适制性的。

西湖龙井产区有严格的品种认定标准,必须是辖区内的群体种、龙井43、龙井长叶三个品种,现在也默认中茶108 等几个中茶系品种,除了这几个品种其他的都不认。但是这几个品种加工成龙井茶也会有品种差异,其外形、色泽、香气、滋味并不能完全套用标准去衡量。

除西湖龙井产区,其他浙江省内产区就没有那么多品种束缚(按龙井茶国家标准4制作龙井茶的茶树品种可以是群体种、龙井43、龙井长叶、迎霜、鸠坑种等经审定的适宜加工龙井茶的茶树良种)。这是一个很科学、很开明的标准,你看越州产区早期都是用乌牛早品种制作龙井,也不单是越州产区,包括钱塘产区、丽水产区、温州产区每年最早上市的百分百都是乌牛早品种制作龙井;其后陆续有平阳特早、龙井43、白叶一号(安吉白茶)、浙农117、群体种、以及从本地群体种里繁育出来的新品种,只要加工成扁平型炒青绿茶的都叫龙井茶,然后冠上地方品牌,如新昌产的(说标准一点是在新昌卖的)都叫大佛龙井,嵊州产的(说标准一点是在嵊州卖的)都叫越乡龙井。

由于龙井茶制作工艺所带来的香高味醇特性,让很多消费者特别喜欢,加上浙江人近十多年间的种苗推广、技术传播和市场培育,又出现了“黔龙井”、“川龙井”、“鄂龙井”、“赣龙井”.......

这些地方品种就乱了去了,除了浙江引出去的茶树品种,还有各省自己的品种,只要制作成龙井茶的模样,就叫“龙井茶”,遇到机灵点的,就叫“扁茶”。

绕了一大圈,我只想说龙井茶已经从原来的某个地域名茶,慢慢发展成一个制作工艺代名词。只有品质高低之分,而无产地贵贱之实。

我很讨厌有些人动不动会拿西湖龙井国标来参照对比其他地域的龙井茶,只会纸上谈兵讲身份论血统 ,丝毫不尊重市场现实。如上图表格拿乌牛早和西湖龙井作对比,好比拿一个可以加工任何形状的茶树品种,和一个已经加工好的名茶作对比,是不是很滑稽。在尊重现实的前提下,你要比也是品种对品种、工艺对工艺比、地域对地域来对比才对。比如拿乌牛早和龙井43比;拿机器的和手工的比;拿西湖的跟越州的比,这样才有科学性和可比性。

西湖龙井的捍卫者、中华匠心茶人戚国伟逝世!

昨日,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英杰在朋友圈发布消息称,父亲戚国伟于9月16日晚上9:02在龙井村家中去世,享年76岁。

作为西湖区龙井村的老村长,戚国伟一生奉献于西湖龙井,是西湖龙井的忠实捍卫者。他曾经荣获“觉农勋章奖”、“中华匠心茶人”等奖项,本报于2016年在“茶界工匠”栏目推出报道《戚国伟:西湖龙井的捍卫者》,今天推送本文,以此悼念戚老,望其在天堂依旧与茶相伴。

戚国伟:西湖龙井的捍卫者

无论你是否涉茶,当谈到中国名茶时,自然而然脱口而出的第一个几乎都是西湖龙井;无论你是否居住在杭州,如果要说出杭州的特色,西湖龙井也会在答案之中。西湖龙井,早已不是简单的一款茶。如果将它比作一把壶,那泡在其中的便是整座杭州了。

戚国伟在炒茶。

在杭州西湖景区龙井村狮峰山下,有一位和西湖龙井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人,戚国伟。他是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更有人称其为“西湖龙井的守护者”。

周总理的嘱托 在心里播下茶种

戚国伟是地道的杭州人,家就在西湖风景区内的龙井村。戚国伟回忆,龙井村有几大姓氏,戚氏是其中一家。相传,戚家祖先是明朝大将戚继光,因抗倭往返于山东浙江,后有族人定居杭州,便留在了龙井村。戚氏后人在龙井村附近种茶树,每年春季采下,制成“雀舌”“旗枪”,口感广受赞誉。

漫山的茶树和房屋连在一起。

戚国伟说,儿时村里几个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戚家祠堂有300多平方米,但早已收归集体,改造为茶叶加工厂了。出生在茶叶世家,戚国伟从小便熟谙关于茶叶的一切,自己的生活和茶叶融为一体。茶,这个日日耳濡目染的植物,之于戚国伟,就像呼吸一样,尽管时时都在践行却极少会意识到。

然而,1962年,让一切都变得不同。那一年4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陪同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到杭州梅家坞考察,戚国伟作为茶农代表向总理献花。当时15岁的戚国伟正就读于村内的西湖茶叶中学,这是一所茶专业学校,分为文化课、学茶两个部分。后来,周总理走访学校时又遇见了戚国伟,便亲切地问候了他。周总理很认可学校课程的设置,专业知识和文化课程两不误,离开时还留下了“你要好好做龙井茶”的嘱托。戚国伟说,记得周总理摸着自己的头,眼神亲切又坚毅,而那句话久久盘旋在自己脑海里,不知何时悄悄扎下了根。

后来,18岁的戚国伟开始在龙井村茶场当记工员,在制茶的路上积极地成长,直到后来创立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戚国伟”这三个字,和“西湖龙井”逐渐合二为一。

传承名茶 从技艺的修炼开始

“学茶是辛苦的。”戚国伟这句心里话,是所有制茶人共同的感慨。早上7点炒到夜里12点,甚至天亮还在继续,就是为了把当天采摘的茶叶炒完。戚国伟的手上,烫泡落疤的痕迹依旧,见证曾经的无数个日夜,两只手不停歇地在锅内翻炒,滚烫的锅壁透过茶青“嗞嗞”地冒着热气,熏得双眼微张,也熏得额上汗水涔涔。而那双炒茶的手,经历起泡、蜕皮后,便留下一个个茧子。茶、手、锅和轮轴转的白天黑夜,这几个元素在龙井茶上市前的日子里,是最常见的情景。

学习炒茶是个漫长的过程。茶叶采摘下来,摊放阴晾后,然后杀青,再回炒。杀青这步名为“青锅”,回炒这步则是“辉锅”。戚国伟说,学西湖龙井炒制,有“三年青锅,五年辉锅”的说法,意思就是学好杀青至少3年,搞透回炒则要5年。戚国伟的西湖龙井炒制手法,是戚氏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但是父辈的炒茶方法传到戚国伟这里,确有发生改变。戚国伟说:“从前的西湖龙井炒制出来,外形可没有如今这样扁平光滑,这主要得益于技术在不断磨炼中提高。”

2017年,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组织“中华茶人游学行”,戚国伟为学员亲自授课。

现在有一个现象,无论是龙井茶还是其他茶类,很多都采用机械炒制,纯手工制作产品所占比重不高。机械化提高效率,但是从口感品质上讲,还是手工制法更胜一筹。“这就要求我们每代人,把好的东西保留下来,让它延续下去,也就是所谓的‘传承’。”置身在西湖龙井核心产区,这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戚国伟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和这款茶紧密相连,因而肩负西湖龙井传承的担子也格外重。土壤、树种、气候……每一个和茶叶相关的环节,都很重要,炒制手艺是关键中的关键。

为什么大家说一款好茶的时候强调“手艺”这个词而不说“机械化程度”?因为有人的介入。有人就会有心,用心去做茶叶就含有情感,那样和冷机械做出的效果一定大不同;而且人手炒出的效果更能体现出当地茶叶的特色,这是机械所不能替代的。“狮龙云虎梅”是公认的“老字号”龙井茶文化符号和产地标签,但每个地方所生产出的茶叶因地而不同,那么制作手法上就需要差别对待。可以说,制茶师傅的技术直接影响着最后成品的质量。如果全部机械化制作,恐怕这几个字号也无风格差别了。

但是戚国伟也并不反对机械化,他更希望传统与现代兼顾,走大宗市场的,为了满足量的需求,可以机械生产;但若是要顶级的西湖龙井,那么还是要发挥精湛手工技艺的优势。正是由于长年积累的制茶经验,让戚国伟练就了“火眼”。身为杭州西湖龙井茶商会会长的他,在西湖龙井多项标准的制定上贡献了不少建议,因而每年春季茶叶开始采制,来自翁、龙、满、杨等几个茶村的西湖龙井茶,都要戚国伟把关质量,而他往往仅凭目看就能辨识出茶叶的品质。

内修外护 守住最纯正的西湖龙井

若要论到制茶的创新之处,原浙江省委书记江华是个一定要提到的人物。在戚国伟制茶期间,有一次江华书记来公司考察,发现炒茶烧锅加热用的是柴火,如此做不但浪费木材,对环境也有负面影响。于是,他提出了用电锅替代,并设立了一个课题小组。戚国伟特别表示,烧火这一环节也很考验功夫,如果火候大了,锅里的茶就糊了;如果不够,那茶就是半成品。某种程度上看,比炒制还要关键。祖祖辈辈都是靠人工掌握烧火的度,如果用电锅,这个火候能把握好吗?很多从业者带着这样的疑惑,投入到项目的研发中。大约1965年,课题组终于开发了出适合炒茶的电锅,并在龙井乡进行普及,最终成功取代了烧火。发展至今,这种电锅可以自动调节火力,在炒茶时省了一部分人力的投入。

此外,观念上也出现了变化。戚国伟说:“别看现在大家都知道,绿茶只春季采摘、制作;可是最早计划经济时,大家都求量,春夏秋三季都做茶。如今,市场开始求质了,产品也更注重品牌塑造。”食品安全是百姓的大话题,茶叶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意地开始管控把牢。从前作为每个茶工必备技能的炒茶技术,在如今年轻人中鲜有人愿意学习,因为的确是个苦活;但拥有手工技艺的师傅大多年近半百,这让戚国伟不得不担忧西湖龙井的手艺传承。

为了让西湖龙井茶的制作技艺得到有保证的传承,戚国伟每年都捐出一笔费用来支持政府组织的炒茶比赛,一来鼓励年轻人习茶,让年轻的血液灌输到这门独特的手艺中基业长青;二来也希望拉开机制茶和手炒茶的价格,保护手工炒制技艺,毕竟手工炒制十分不易。每逢春茶上市期间,戚国伟还设立了西湖龙井狮峰山炒茶中心,免费提供炒制器具,并优先收购来中心炒茶的茶叶。

在西湖龙井狮峰山炒茶中心,戚国伟设置了炒锅,方便茶农现场炒制。

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西湖龙井茶。俗话说,树大招风。西湖龙井茶的名气引起了市场上大量的模仿者,有的商家把各类扁形绿茶都当作龙井茶卖,把各种品类的茶后面都缀上“龙井”二字。真假龙井,从树种到制作流程都不一样,光成本就相差好几百元每斤。但是外行分不出来,老百姓肯定挑实惠的买,这就把正牌的西湖龙井一并拉下水。

何为纯粹的西湖龙井?戚国伟告诉记者,早在80年代,国务院农业农村部曾授予浙江杭州西湖乡“西湖龙井之乡”的称号,因为最初西湖龙井的产地只定位在西湖乡,后来才扩大到外围地区。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市场逐渐活络,龙井茶家族除了西湖龙井外,周边的县相继研发出大佛龙井、越州龙井等。上述这些是国家认可、市场规范的龙井茶,除此之外,都是“伪龙井”。如果长此以往不加管束,这款珍贵的名茶怕是要消失在混乱的市场里了。

1998年12月,戚国伟跟随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原产地”考察团去法国波尔多考察葡萄酒。“波尔多的葡萄酒原产地概念有5个——悠久的历史内涵、独特的地理特征、传统的加工工艺、现代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检测技术。这和西湖龙井茶十分相近。”回国后,戚国伟马上起草文案,对西湖龙井实行原产地保护进行呼吁。

所幸的是,在多方人士的努力下,《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规定》《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出台,西湖龙井产区主要位于西湖风景区和西湖区部分区域,共168平方公里,并将西湖龙井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狮龙云虎梅”的老字号茶树都是“百年高寿”,属于前者;改革开放后划入的部分,为后者。其他浙江省内各产区的,都以产区名字命名,统称龙井茶。这有效地保护西湖龙井的标志性原产地,并促进了整个龙井茶市场健康积极地发展。

是大师也是茶农 世界就是眼前这杯茶

站在狮峰山下龙井村的戚氏茶园中,层层翠绿的茶树、蓝白交织的天空、错落有致的房屋、环绕周身的茶香,“如诗如画”这四个字最贴合此情此景。望着7000多亩的漫山茶林,戚国伟轻轻地说:“我们不是西湖龙井的发明者,而是它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

提起戚国伟,业内人士对他的评价大多围绕两个:西湖龙井茶的制茶大师,是西湖龙井茶商会当仁不让的实力会长;其创办的“贡”牌西湖龙井茶是国家礼品茶的指定承办方,这30年的殊荣不但福泽公司,更是西湖龙井茶的骄傲。不错,戚国伟曾先后获得“中国特产之乡优秀企业家”“浙江省杰出民营企业家”“2005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经济人物”和“杭州市最佳农村实用人才”等荣誉称号。1989年,他炒制的西湖龙井茶被专家认定为西湖龙井茶的正宗炒法。2013年浙江省还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戚国伟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能大师工作室》。

对于外界的评价,戚国伟淡淡地说:“我就是一个侍茶人。” 他喝了一口茶,放下玻璃杯,继而言道,“茶叶是‘开门七件事’里的茶,现在更多人把茶放在‘琴棋书画诗酒茶’中,没什么不对,茶本身就是可雅可俗。但是,既然要传承茶,就要明白根基于大众的路子,才是最合适的路子。头衔这个道理也是如此,学做好茶,好好做茶,一个以茶叶为生的人不就应该这样做吗?无论是什么样的褒奖,都是你真心实意对待茶后的回礼,因为做了该做的而被加上高大的头衔,我反倒觉得承担不起。我做的就是制茶、卖茶,尽力爱护西湖龙井这张中国茶名片,和茶农没什么两样。”

有意思的是,尽管戚国伟是茶界的“高精尖”,但品起茶来并不像印象中所谓的“专家”那样,不摆出个像模像样的阵势就不能下口;而是用一只再简单不过的玻璃杯,喝的茶也是碎末茶芯。他坦言,像文人雅士细品也好,或痛快大口畅饮也好,只要身心畅快,怡情健康,喝茶本就应随心随性。

戚国伟(左)指导儿子戚英杰制茶。

深厚的历史底蕴、特有的自然条件、传统的茶树品种,精绝的制作工艺,这四点可总结为西湖龙井如此出名的原因。无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市井百姓,都将它作为口中不尽的谈资。无怪乎今人还刻意将乾隆皇帝钦定的十八颗茶树保护起来,如今就安置在戚国伟协力打造的浙江西湖老龙井御茶苑里。这些茶树尽管历经沧桑,但依旧生机盎然,闪动的叶片深藏着往昔的光荣;与其遥相呼应的远山新茶园,摇曳出今日的蓬勃和朝气。

几年前,戚国伟的儿子戚英杰也加入公司,主要负责市场销售和电子商务,但并非科班出身的他还不忘常向父亲讨教制茶技艺。言传身教,世代相袭,这正是戚国伟所期望的。

(此文刊登于《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2016年8月17日B8版,作者:冯斯正 图片来源:本刊资料图)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11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