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手工炒茶叶机器

找到约342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干了32年 武义炒茶工布满老茧的手超级耐烫——250℃的锅里翻炒“春雨”

  阳春三月,正是采茶好时节。漫山遍野的茶园,将武义城郊点缀得绿意盎然。位于周岭村的武义县汤记高山茶叶有限公司,被清香包裹着,那是炒制茶叶时散发出来的香味。

近日,武义县山里村茶农在采茶 拍友 张建成 摄

  茶叶仿佛粘在手上

  “我正在炒绿茶呢。你们来看看,手工炒跟机器炒不一样。”52岁的汤玉平个头挺高,他戴着口罩,包着头巾,双眼炯炯有神。老汤炒茶已32年,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炒茶能手。18年前,他创办了武义县汤记高山茶叶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公司成立后,一直以机器炒茶为主。近两年,除机器炒茶外,汤玉平还在高端定制上下起了功夫:手工炒茶。

  眼前的炒锅已预热到250℃,只见老汤抓了一把鲜嫩的“春雨1号”抛入锅中,紧接着用右手不停地压、推,那一撮撮青叶仿佛就粘在他的手上,随着他灵巧的手掌翻转,锅里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茶香,他的脸上挂满了汗珠。

  250℃的高温,手怎么受得了?瞧着我们好奇,老汤把位置让给我们。我们忐忑地抓起一小把茶叶,丢到锅里,想翻炒一下,没想到手马上缩了回来,好烫!

  “茶叶本身的温度都有80℃,你们拿不住。来,给你们看看我的手。”说着,汤玉平摊开双手——这是一双布满厚厚老茧的大手,长着四五个水泡,看着让人莫名地心疼。

  “这是我炒茶的‘勋章’!手不离茶,茶不离锅。从‘杀青’、‘回潮’,到‘辉锅’,每个步骤都讲究火候和力度,这样才能炒出形状直、扁、挺,色泽嫩绿的好茶。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手要耐得住烫!”汤玉平说。


拍友 张建成 摄

  手工炒茶魅力独特

  两个小时后,半斤绿茶出锅。汤玉平泡上一杯刚出锅的茶,歇口气。没喝两口,手机响了,是上海的一位老客户:“老汤,今天务必给我留一斤手工茶,我几个朋友都等着喝呢,说好3000元一斤哈!”电话那头,笑意盈盈。“好好好,今天一定给你留。”汤玉平说。

  现在武义市面上的明前茶,通常是三五百元一斤。老汤炒的茶3000元一斤,但客户还得抢着买。“机器炒,一人一天可以炒50斤。我和3个师傅手工炒,一天只能炒10斤,都不够卖的。”汤玉平喝了口茶说道。炒茶虽然也在“机器换人”,但手工炒茶是一个匠心做茶的过程,魅力独特:茶叶紧贴着锅,手在锅里不停地炒,有经验的师傅能根据茶叶的变化,随时调整温度、手法和力度。这样炒出来的茶更重实,叶和芽紧凑地包裹在一起。正因为有了时间和匠心的“点化”,手工茶的回甘更好,也更经泡。

  汤玉平分别给我们泡了一杯机器炒制和他手工炒制的茶。热水倒下去,茶叶都翻滚上浮。手工炒制的茶叶,迅速下沉到杯底。机器炒制的茶叶不够重实,漂在水上30多秒后才沉下去——沉降率是评鉴茶叶的重要标准之一;凑上去闻一闻,机器炒制的茶叶有股高火香。人工炒制的则有股嫩香,更清新;品尝一下,手工炒制的茶叶回甘清甜,能冲五六道。机器炒制的则略苦涩,最多冲两三道。

  用千斤茶练熟手法

  当被问到炒茶有何秘诀时,朴实的汤玉平脱口而出:“用对手法、多实践。”

  在武义土生土长的汤玉平是上世纪80年代学茶叶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农业局工作。汤玉平每天指导茶农种茶炒茶,逐渐萌发了一个念头:说给农民听,不如干给农民看。于是,他辞职承包了800多亩茶园,创办了武义县汤记高山茶叶有限公司。

  虽已炒茶多年,但汤玉平时时不忘精进技艺。去年,他专程赶到杭州,向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炒茶师傅学习炒茶技艺。“我发现师傅有一个动作,手到锅底时,总会很快地压一压。后来仔细一想,对哦!这样水分流失才会均匀,茶叶也不会碎,口感和外形就会更好。”汤玉平说。

  为学好这“压一压”的手法,汤玉平每天研究授课视频,并照着练习。他足足用掉1000多斤茶叶,才把这个手法练熟。汤玉平说,炒茶很考验反应,需要仔细地盯着茶叶所有微妙的变化。“这也是乐趣所在,我会一直坚守下去,并把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来源:浙江日报;文/记者 侯明明 徐贤飞 通讯员 李增炜)


“茶乡”新观察:手工炒茶王为什么用上智能炒制机?

“不担心机器会代替人工,因为机器的数据需要人来调,机器也能模仿手工。”眼下正值春茶上市时节,在浙江绍兴嵊州市崇仁镇应桂岩村“越乡龙井茶王炒制中心”,年近古稀的炒茶师傅陈国仁忙碌在数智化全自动炒茶机旁,这是他今年春天上新的炒茶设备。


陈国仁整理摊凉的青叶 项菁 摄

嵊州是“中国茶叶之乡”“国家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区”。陈国仁是当地有名的炒茶师傅,已有38年手工炒茶经验,曾走出国门展示中国龙井茶炒制技艺,荣获“浙江省龙井茶十大炒制能手”“绍兴市五星级炒茶能手”等称号,还三捧嵊州“茶王”桂冠。


作业中的智能炒茶机 项菁 摄

手工炒制越乡龙井茶是一门技术。手艺精湛的老师傅,为什么用上了智能炒制机?

“是老爸提议要购买智能设备,我也赞同。”陈国仁儿子陈正铭受访时说,今年年初,他们投入30多万元新购置了13台炒茶机和两台全自动投料机,与先前购买的20台炒茶机进行联网,构建了两套数智化全自动炒茶机。

记者现场看到,经过摊凉、杀青的青叶放入输送机,就可以实现茶叶的自动投料、炒制、理条等工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陈正铭称,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而且提高了产量,“现在24小时能炒出1000斤干茶,原来只有500斤到600斤”。

在不大的炒茶车间里,儿子负责设备运作,父亲则专注调整参数。



陈正铭管理炒茶设备 项菁 摄

“炒茶的手艺,可以在机器上展示出来。人工怎么炒,机器就怎么炒。只要数据设置得好,机器也能炒得好。”陈国仁告诉记者,特别是压扁环节,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可以提前设定好相应的温度、速度、青叶量、圈数等,通过实时调节数据模仿手工炒制。

当前,浙江各地正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助力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在陈国仁看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是大势所趋,茶农也不能落后,他希望通过率先试水智能化设备,让周边村民也看到智能化炒茶的高效,进而鼓励大家一起探索茶叶产业现代化发展,促进茶农增产增收。

他同时认为,炒茶是一门技术活,年轻人首先要学会手工炒制,“有了经验,操作机器才更加如鱼得水,茶叶香气、形状、颜色才更佳”。(完)


作业中的智能炒茶机 项菁 摄

来源:中新网绍兴(记者 项菁),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2年卢正浩西湖龙井百人手工炒茶圆满结束

随着春茶季渐渐落下帷幕,2022年卢正浩西湖龙井手工炒茶也圆满结束了。炒茶师傅们来到卢正浩也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了,而今即将踏上归家的旅程,期待下一年春天的美好重逢。

为了感谢炒茶师傅们这段时间的辛苦付出,卢正浩特意为他们准备了一场欢送仪式。

卢正浩西湖龙井,用双手留住一座城市的底蕴,伴三两春鲜而作,沐半尺茶香而活。2022年卢正浩西湖龙井百人手工炒茶圆满结束。

2022年的春茶比往年更忙碌,时间线也拉长了不少,加上目前大环境形势较为严峻,挑战重重。今年手工炒茶能够圆满结束,离不开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卢正浩全体人员向炒茶师傅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合影留念后,炒茶师傅们边聊边排队,等待着领取这一个月的劳动所得,有说有笑,满脸洋溢着幸福笑容。

随后炒茶师傅们入席,工作人员早已准备好丰盛菜肴,师傅们共同举杯,庆祝春茶顺利结束。

临走前,炒茶师傅们领取了纪念礼品,杭州正浩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璧如一路将炒茶师傅们送上车,叮嘱师傅们回家路上注意安全,希望大家平平安安,期待明年再见。

这段时间所有炒茶师傅们都很辛苦,鲜叶采摘下来后必须在24小时内炒制出来,炒茶师傅们需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200℃的锅温,就连茶叶也有80℃,在机器炒茶盛行的时代,手工炒制技艺更是难得可贵。

机器炒茶一天可以炒50斤,而人工炒茶4个师傅一天只能炒10斤。多年来,卢正浩始终坚持西湖龙井手工炒制,遵循卢派标准,出品极其“苛刻”。手工炒茶是一个用匠心做茶的过程,非常考验师傅们的耐力和细致,高标准的建立既是对品质的承诺,也是对卢正浩每年新茶口感统一设立的标准。

2022年的春茶暂且告一段落,今后卢正浩会继续坚持全手工炒制西湖龙井,推动手工炒茶传统技艺培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沉下心做一杯正宗西湖龙井。

来源:卢正浩西湖龙井茶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3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