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日照绿茶江北第一茶的价格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打响“江北第一名茶” 崂山茶 保卫战

崂山脚下的雕龙嘴村及绿茶茶园

品牌估值持续下滑、营销竞争力缺失、扶持政策八年断档……素有“江北第一名茶”美誉的崂山茶遭遇了一系列尴尬。在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崂山茶的品牌估值位列69,不仅被位列50的日照茶甩在身后,甚至被从未当做竞争对手的沂蒙绿茶反超。曾经能与南方名茶博弈的崂山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丧失优势。

7月2日,《关于加快推动崂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配套扶持办法正式出台,崂山区每年将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扶持崂山茶产业发展。《意见》提出包括整合产业优势资源、推动品种更新和规模保护、促进产品品质提升、做强产业整体品牌等具体举措,涵盖了从品种选育、生产加工到市场营销、品牌打造、茶产业融合发展各环节,宣告“江北第一名茶”保卫战正式打响。

落后的江北第一名茶

作为中国纬度最高的山海茶产区,崂山茶被誉为“中国江北第一名茶”。崂山茶是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面积现有2万余亩,年产量1500余吨,销售产值超过6亿元。

崂山茶是上世纪50年代“南茶北引”的成果,1993年之后,农业产业化兴起,崂山茶培育成熟,并逐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品。2006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崂山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受理公告。至此,崂山绿茶成为山东地理标志,也成为青岛市农产品的一块金子招牌。

虽然在省内名气较大,崂山茶在国内的品牌知名度却并不高,崂山茶有其耐冲泡,滋味醇厚的优质,但相比之下,南方茗茶品种更多,口味更全,经过十几年的市场培育,已经深受消费者的认可,很多青岛人也非常中意南方茶。在由2020年由农业部组织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评选中,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普洱茶、武夷岩茶等南方茶系独占鳌头。

产量不高,茶企规模偏小,影响和制约了崂山茶品牌集聚效应发挥,在庞大的国内市场难以独当一面,崂山茶一直以来走的是小众的营销路线,即在省内打下一片天地。不过,经过十几年的博弈,崂山茶无论是在产量、销量还是品牌营销,均已经被竞争对手日照茶迎头赶上。

从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连续举办的十年间,可以看到,崂山茶的品牌估值在逐年下滑。2010年,崂山茶排名50位,日照茶排名56位,2012年,日照茶的品牌估值就已经赶超崂山茶,位列第45,崂山茶位列48。直到2021年,崂山茶的品牌估值排位下滑至69,不仅跑输了对手,也输给了自己。

什么原因让崂山茶在博弈中慢慢丢掉了竞争优势?崂山茶的产量较少,每年在市场上都有以低价南方茶假冒崂山茶出售的现象,劣币驱逐良币,久之影响了崂山茶品牌美誉度。

近年来,茶叶种植的成本逐年升高,曾有某崂山茶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崂山区的茶园租赁成本偏高,茶地租赁价格达8千元/亩,高的甚至达到每亩万元以上,众多崂山茶企企业产能设备及设施落后,无力进行品种创新集约发展,这使得众多茶农无法有效提高种茶收入。受地势影响,崂山茶无法像南方茶那样实行机械式收割,茶叶采摘时节,采摘和炒茶的人工成本也非常高。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崂山茶价格相对较高,尤其是崂山大田春茶最为昂贵,每年新上市的价格在每斤300元~8000元之间。

在这其中,断档的扶植政策确实为崂山茶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2010年出台的《崂山区规范和扶持崂山茶产业发展的试行办法》,到2013年试行办法到期失效,崂山茶发展进入了政策真空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照茶,10年来因为受到日照市的全力扶持,日照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茶园面积接近30万亩,产值已达30多亿,日照茶年产量2.3万吨,而崂山茶只有1500吨左右,差距已达十几倍,同时,日照茶不断在省内外开疆拓土,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重塑全国知名品牌形象

以崂山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迫切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加快崂山茶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在采访中,茶农均表示,期待政府研究制定促进崂山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涉及茶叶品种更新、肥料供给、技术支持、标准奖励、会展营销等各个方面,示范性茶园及以及改善企业基础设施条件给予政策资金扶持。

在此背景下,7月2日,《关于加快推动崂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配套扶持办法正式出台,《意见》明确了崂山茶产业发展目标,并提出了推动崂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八大任务,包括整合产业优势资源、推动品种更新和规模保护、促进产品品质提升、做强产业整体品牌等。

与《意见》同步公布的还有《崂山茶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18条扎实举措涵盖了从品种选育、生产加工到市场营销、品牌打造、茶产业融合发展各环节。较之于八年前的政策,新出台的《意见》、《办法》加大了补贴力度和范围,每年投入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

崂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妮妮表示,政策涵盖产业发展扶持,良种培育、订单农业、数字茶园、加工升级、农文旅融合、人才支撑等11个方面,都是茶企和茶农非常关心和迫切的问题和需求。

其中,建设茶文旅融合项目,最高可获得奖补300万元;建设生态茶园最高可获得奖补100万元,培育符合条件的茶树新品种可获得一次性奖励30万元;新建标准化生产厂房可获得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奖补。在《崂山茶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中,针对“小、散、乱”这一制约崂山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首次提出,将探索发展四种茶园规模化集约化管理模式。

“小、散、乱”一直是崂山茶发展的痛点,也是崂山茶之所以难以形成全国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纵观全国知名的茶品牌,无不是通过抱团壮大开疆拓土,在国内打下一片天地。以2015年创办的“潇湘”茶品牌为例,湖南举全省之力大力扶持,通过“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品牌标志、统一准入机制、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市场形象”,全力打造以“生态、安全、有机、优质”为内涵的“潇湘”茶公共品牌,全面提升“潇湘”茶品质和市场占有率。

短短几年,“潇湘”茶不断壮大,品牌覆盖全省12个市州55个县(市区),实现茶园面积190万亩,茶叶综合产值450亿元,带动235万茶农增收致富,茶农年人均收入达11000元,为区域茶产业贡献了3.99亿元的品牌收益。衍生的“潇湘”品牌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也均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4月12日,“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潇湘”茶评估品牌价值为67.83亿元人民币,在全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中位居第四。

在做强崂山茶品牌上,《意见》《办法》明确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体系,打通崂山茶品牌提升的核心环节。按照规划,崂山区将逐步打造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端精品茶产区,力争利用3-5年的时间,巩固提升崂山茶作为“江北第一名茶”的品牌定位,重塑全国知名品牌形象。

记者:姜喆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日照绿茶:一“叶”观“岚”

一芽一叶一抹香,一人一篓采茶忙。每年谷雨前后,“日照绿茶”春茶开采。在日照市岚山区,采茶不仅是一场农事,更是一种打开春天的方式。采茶人头戴斗笠,身挎茶篓,穿梭在绿意连绵的茶山梯田,宛若绿浪中跳动的音符。

江北绿茶看日照,日照绿茶看岚山。作为南茶北引最成功的地区、日照绿茶的主产区,岚山区锤炼日照绿茶品质品牌,延伸茶产业链条,让“南方之嘉木”长成“江北第一茶”,形成富民产业,化作美好“丰”景。


岚山区一望无际的茶田。受访者供图

“南方之嘉木”长成“江北第一茶”

每到春茶采摘季节,老茶人周立全都会在岚山区北门外社区官山半阳坡的茶园里伫立良久。思绪回到1966年,周立全仿佛又变回那个因茶树成活而喜出望外的年轻人。1966年,茶树就在这片半阳坡引种成功,并从这里延伸至更加广阔的地域。

又是一年春茶季。岚山区多地齐办绿茶开园节,开启第一波露天春茶采摘,新一年的日照绿茶生产随之拉开帷幕。在岚山区巨峰镇杨家庄,有着三十多年炒茶经验、江北最早获得“制茶大师”称号的炒茶人杨现明已经炒制好第一锅春茶。近日,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公布,岚山区手工制茶名列其中。


岚山区茶农们在采茶。新华社记者范长国摄(资料图)

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北方早年并不产茶。日照位于鲁东南沿海,气候相对湿润,上世纪50年代,成为山东“南茶北引”最初确定的试种范围之一。岚山区自1966年引种茶树成功至今,种茶历史接近六十年。

岚山区独特的海岸环境,赋予了茶叶“叶片厚、滋味浓、黄绿汤、板栗香”的优良特质,年轻的日照绿茶因此后来居上,成为“中国绿茶新贵”“江北第一茶”。

历经多年发展,岚山茶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从优到特的精彩变迁。近年来,岚山区大力支持和培育茶叶种植、生产、销售新模式,建立了甲子山、北垛山等八大流域,涵盖8个乡镇街道、257个行政村的茶叶产业格局。全区目前茶园总面积达16.2万亩,茶农28000余户,鲜茶产量5.5万吨,年干茶产量1.1万吨。如今的岚山区已成为山东省最大的绿茶主产区、北方茶叶产业先行示范区。


岚山区巨峰镇薄家口茶叶交易市场,茶农在卖鲜叶。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以品质铸品牌让“绿叶”变“金叶”

新一季的干茶还没开始炒制,日照茶仓茶业有限公司的订单已经有厚厚一沓。

为推动日照绿茶品牌突围,茶仓茶业在岚山区创新建立的“企业+村办合作社+农户”茶园托管“茶仓模式”已在日照市重点推广。这一模式中,协议茶园不直接流转,仍由茶农管理;合作社负责监督社员茶农按照茶仓的技术规程及标准对茶园进行日常管理;企业负责提供科学种植、采摘管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标准化服务,并通过合作社将协议茶园的鲜叶以高于市场价5%—10%价格收购。

“能进仓的茶叶意味着农残检验是合格的,这样的茶叶推向市场后,更能让‘日照绿茶’品牌获得关注和支持。”茶仓茶业负责人赵会会认为,茶仓模式通过科学种植、标准化管理,一方面可以解决家庭作坊式茶叶生产导致的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卖不出好价的问题,既保障了干茶品质,也实现了助农增收;另一方面,企业降低了基地管理成本,可以专心打通上下游,进行品牌化运营。


岚山区茶农在炒制春茶。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资料图)

在岚山,做大做响茶产业品牌,微观主体不断努力,顶层设计更是加紧布局——

岚山区先后建成了5处茶叶良种繁育推广基地,形成了绿、红、黑、青、白、黄、花等全系列茶叶产品。研发的“多根无性茶苗扦插快繁技术”将茶树育苗时间缩短至60天,实现无性系品种快速建园。

启动了名优茶智能化采摘机器人项目,开展茶园人工智能采摘。通过物联网设施将茶园管理技术直接送到田间地头。

推动各类茶叶企业实施“溯源秤+惠农卡”模式的茶叶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开启“鲜叶户户检+干茶批批检”模式,实现检验结果双向追溯。

“绿叶”正成为富民兴区的“金叶”。数据显示,2022年岚山区茶叶种植业年产值13.75亿元,平均亩产值超过8600元,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8.8亿元,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首位。


体验采茶。受访者供图

延伸产业链七彩茶乡“丰”景无限

在位于巨峰镇的康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款以日照绿茶为原材料生产的茶汤直供一线城市。公司总经理刘华伟介绍,茶汤的销量每年可达二百余吨。

同在巨峰镇的山东经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无尘车间内机器繁忙作业,碾茶被制成抹茶及抹茶护肤品、抹茶益生菌饮品。公司经理张蓝兮说,今年日照茶叶科创示范园建成后,经世生物将扩大生产经营空间,抹茶年产量将提升至100吨,产值提升至5000万元。

从单一的绿茶到形态丰富的茶产品,岚山区“日照绿茶”家族品类不断扩充,茶产业链不断延长,以茶为生的产业集群不断坚挺。目前,岚山区拥有各类茶叶企业304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


“茶起岚山”2023中国·日照海岸绿茶春季开园节活动。受访者供图

茶产业既是富民产业,也是生态产业。岚山区深挖“海、茶、山”三大特色资源,积极推动“茶产业+文化+旅游”全域融合发展,致力打造“七彩茶乡”。

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岚山区高水平打造“百里绿茶产业带”和“盐茶古道”旅游路线,高标准建设江北规模最大、史料最全的“南茶北引”展览馆。圣谷山等茶企纷纷走上了转型之路,吃上“旅游饭”,开启了“茶+研学”“茶+体育”等新业态。

茶香氤氲,岚山“丰”景正好。

出品: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分公司办公室、新w宣传中心

来源:新华网济南,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临沂市“南茶北引”的历史与成就

临沂市地处沂蒙山区,良好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包含茶叶在内的果茶生产,是“南茶北引”的主试区和主产区。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截止到2020年底,茶园面积发展10万亩,干毛茶总产4500吨,茶叶产值9亿元,全市已有莒南、临港、临沭、沂水、兰山、平邑、费县等12个县区产茶,成为我国江北绿茶的一个重要产区,沂蒙绿茶也是我市具有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的特色农产品,特别是沂蒙绿茶素有“叶片厚、耐冲泡、内质好、滋味浓、香气高”的美誉,得到了国内外茶叶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一、“南茶北引”成就沂蒙绿茶成为江北第一茶

沂蒙绿茶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明代即有茶树分布,《费县志》载有明代官员王越的七律诗一首,题为《咏蒙山茶》,咏道,“………冰绡碎剪春先叶,………应是人间第一茶。”1652年《费县志》载有清代举人蒙阴县人张权躬的《蒙山采茶词》十一首,记叙了当时广大农民一年春夏秋三季采制茶叶和出售茶叶的繁忙景象以及“直将茶事比农桑”的比喻。不难看出,当时费县山区茶树生长相当茂盛,茶叶生产的商品性也相当强,茶叶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临沂茶叶最近一轮的发展,俗称“南茶北引”,开始于1958年。关于当年“南茶北引”的背景,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原会长王裕晏先生曾有一段介绍文字:“在谭启龙来山东担任省长时,毛主席与他谈起南茶北引,建议山东‘在山上多种些茶’。山东素有浓厚的饮茶习俗,是中国茶叶消费大省,即使每年从南方调拨4万多担茶叶,仍不能满足需求。当时茶叶是国家统配物资,是出口换汇的重要商品,增加调拨数量十分困难。谭启龙的到来,为山东从南方引种茶叶带来了机遇,他被誉为山东南茶北引的第一人。”

1958年冬,山东省林业厅与临沂地区林业局从我国南方种茶地区购进茶子5000多公斤,置于室内摊凉,未作任何处理。1959年春分配到临沂地区的日照大沙洼林场、平台苗圃,蒙阴岱崮林场,平邑万寿宫林场、明光寺林场等国有林场和沂水上峪,沂源坡丘,蒙阴宫家城子、前城子等大队及青岛市的中山公园。当时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出苗后未及时进行有效管理,致使大部分幼苗因冻旱而枯萎死亡,而生态条件较好的青岛市中山公园,由于管理认真,2.5亩茶园正常成活。

1965年春,原籍南方并在南方工作过的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谭启龙同志在青岛召开会议时,发现了中山公园内1959年种植的茶园,品尝所制茶叶,色香味均优于南方茶叶。随后,他便责成山东省商业厅严格选择地形,进行小面积试种。同年秋,山东省糖业烟酒公司的吕新、陈德熙二人来临沂,与临沂地区商业、林业部门的科技人员共同研讨种茶事宜。临沂地区商业局、林业局也专门抽调王恩义、亓以怀、臧协福、夏建立、郭永田五名人员组成了临沂地区种茶领导小组,由王恩义任组长。种茶小组认真总结第一次种茶的经验教训,在省副食品公司的支持下,从浙江、安徽引进茶子,并进行了沙藏越冬处理。1966年春,在日照、莒南、莒县、蒙阴、费县、沂水六个县的二十多个大队试种茶园90亩,并首次在日照试种成活7亩。1967年,种茶领导小组进一步总结经验,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又在六个县试种了385亩,成活了308亩,成活率达80%,从此,正式拉开了我市“南茶北引”的序幕。随后,我市的商业和林业部门也陆续成立了茶叶科,并以商业系统为主,具体负责茶叶的生产和销售。

南茶北引的成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目光。1973年10月,山东省商业厅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临沂地区日照县召开了“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有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6省区代表、专家参加,共190多人。这次现场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生长在江南地区的茶树可以在山东东南沿海大面积种植。

到1976年,全区13个县中已全部有茶园种植,总面积达46354亩。为推动全区茶叶生产的发展,1978年,建立了临沂地区茶叶试验站,成立了地区茶叶协会,专门从事茶叶生产的研究与指导。为解决技术人员短缺,同年还在临沂农业学校开设茶业专业班,每届招生40人,1978年、1979年招生两届。70年代中后期,各职能部门均加强了茶叶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使茶叶种植、管理、采摘、炒制技术日臻完善,临沂茶叶生产逐步进入高潮时期。

1968年到1979年是临沂茶区茶叶生产大发展的阶段。1966年到1977年,国家共无偿扶持临沂地区茶籽1250吨,化肥400吨1973年全区已在日照、莒南、蒙阴等11个县、650个大队种植茶园,总面积达1.2万亩;1974年地区副食品公司开始委托县供销社收购地产茶,当时山东省还规定茶树试种阶段茶叶销售免税、让利。1976年,全区13个县125个公社1400多个大队,一年就播种了3.6万亩。这期间全区的商业和林业部门也陆续成立了茶叶科,并以商业系统为主,具体负责茶叶的生产和销售。

1979年全区茶园总面积达到4.9万亩(其中投产面积2.15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63%;产茶831.54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80%;产茶籽59.8吨,占全省的82%,茶籽实现了自供有余(表明茶叶在临沂已成功安家落户);全区茶叶技术员174人(亦工亦农133人),占全省茶叶技术员的60%。

1979年冬,我市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低温,致使大部分弱势茶园因冻害而死亡;1982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原来的茶叶生产专业队解散;1983年商业部门停止了对茶叶的经营及管理,将管理指导职能移交农业系统,放开了茶叶流通市场,茶叶生产效益下降;1983年茶园再次遭受冻害,全区90%以上的茶园进行了重修剪和台刈。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挫伤了农民种茶的积极性,使全市的茶叶生产出现了严重滑坡,茶园面积一度减少,到1990年,全市茶园面积只有7598亩。199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对茶叶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市茶叶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市的茶叶生产又一次焕发了勃勃生机。

1976年,莒南县西袁山9亩茶园,亩产184kg;蒙阴县黄岩大6亩茶园,亩产122.5kg。1981年地区茶试站任介民等总结提出了《改常规茶园为适密适矮“区田”茶园的建议》(由行署财贸办公室转发)。与常规的等高条植茶园相比,适密适矮“区田”栽培法,具有成园快、单产高、茶叶品质好、有利越冬等优越性,为茶树正常生长、稳产、高产起到了重要作用。1982年,全区茶叶平均亩产37.5kg,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适密适矮“区田”茶园到目前仍是莒南、临沭县主要采摘园。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古茶树多生长在气候湿润多雨的南方,不宜在干旱少雨的北方种植,而南茶北引群体经过多年实践探索,让临沂人喝上临沂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正是,“沂河水煮蒙山茶,茶香四溢飘万家。南茶北移续陆典,千古茶道绽新花”。

二、沂蒙绿茶,自然茶香

我市独特的气候、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合茶叶的生产发展,临沂市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境内山区、丘陵占2/3,且山清水秀,地貌良好,素有“山多高,水多高”的特点;自然条件优越,没有任何“工业三废”污染源,生态环境良好,特别适宜有机茶的生产;土壤呈酸性,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非常适宜茶叶生长。我市属高纬度茶区,茶树越冬期比南方长1~2个月,昼夜温差大,茶树光合产物积累多,茶树鲜叶内含成份明显高于南方茶叶,经专家鉴定,儿茶素、氨基酸的含量分别高于南方茶同类产品13.7%和5.3%。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临沂生产的沂蒙绿茶汤色嫩绿明亮,叶形舒展,栗香浓郁,回味甘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1969年我市所产沂蒙绿茶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评审:“叶片厚、耐冲泡、内质好、滋味浓、香气高,近似歙县茶。”自南茶北引获得成功以来,我市所产茶叶就以“叶片厚、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的显著特点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国内外茶叶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享有“江北第一茶”之美誉。同时茶叶是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的产品,随着茶园投入的逐步增加,科技含量的逐步提升,沂蒙绿茶通过实行无公害农产品、有机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QS认证等,实施“科技兴茶”、“质量兴茶”、“标准化生产”,做到规范化操作,高标准生产,极大提升了茶叶制品的质量,我市茶叶特点鲜明供,深受北方饮茶人欢迎,单价比全国茶叶平均价格高出30%~100%,经济效益极其显著,每亩茶园茶农纯收入一般在5000~20000元,是种粮食收入的10~20倍,临港区有的茶农仅卖鲜叶每亩就能收入5000多元,而且茶树寿命可达50年以上,能真正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目前沂蒙绿茶已初步形成了一批龙头加工、销售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正逐步改善,一些茶叶生产企业和生产农户开始了茶叶商标的注册工作,如玉芽、春山、沂蒙春、蒙山龙雾等商标先后在国家工商局注册,有力地提高了我市茶叶的知名度,带动了茶叶的销售,已形成了一批有品牌、懂技术、市场开拓力度大、资金较雄厚的加工企业或茶叶生产合作社。如临沂市玉芽茶业有限公司、临沭春山茶厂、沂水蒙山龙雾茶叶有限公司、沂蒙春茶叶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了我市茶业的发展。

三、品牌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我市属高纬度茶区,昼夜温差大,茶树光合作用产物积累多,茶树鲜叶内含成份明显高于南方茶叶。自南茶北引获得成功以来,我市所产茶叶就以“叶片厚、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的特点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国内外茶叶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1985年,临沂地区茶试站研制的“沂蒙碧芽”、“卧龙剑”获得农牧渔业部举办的全国名茶评比会表扬茶第一、二名。在1995年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莒南县团林乡李家桑园的“松针”、洙边镇界首一村的“玉芽”获得金奖,莒南县演马村的“雪芽”、高家沟茶厂的“龙泉翠芽”和“龙泉银剑”获得银奖。在1997年第三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李家桑园的“松针”获得名牌产品称号。在1999年第三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我市莒南县的“翠芽”、“九坊回春”、“东山龙井”,临沭县的“玉山春芽”获得二等奖,莒南县的“演马清”、“演马碧雪”获得优质奖。特别是近年来涌现出了豌青茶业、沂蒙雪尖茶业、沂蒙玉芽茶业、临沭春山茶场、春曦茶业、老子峪茶业、蒙山龙雾茶业以及兰山区太公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知名茶企,所产绿茶、红茶、白茶、黄茶在市场市具有较高知名度,在第十一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临沂市兰山区太公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姜氏庄园牌有机红茶”、莒南县老子峪茶业专业合作社的“老子峪牌红茶”、莒南县刘山绿茶厂的“刘山牌绿逸茶”、莒南县绿逸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刘山牌一品红牡丹”分获一等奖,这是我市红茶在“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首次获奖。我市先后1茨获得“中茶杯”特等奖、2次获得“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特等奖、6茨获得“中茶杯”一等奖等奖项。

2021年7月5日,南茶北引群体被临沂市委评为“百名沂蒙榜样”;在近日举办的“沂蒙机关党旗红崇尚榜样建新功”市直机关沂蒙榜样发布暨事迹报告会上,南茶北引群体荣获“市直机关沂蒙榜样”称号。

来源:临沂市茶产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