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闽南文化有什么

找到约129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茶桌仔:闽南工夫茶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老婴

本名陈娟

1986年生于泉州永春

泉州茶桌仔tea House 主理人

泉州市永春县,别称“桃源”,名字就如同一首诗。永春是闽南一座再日常不过的烟火小城,它远离闽南海岸线,虽没有占据有利的港口位置,却能在层峦叠翠的群山中享受起一日千年的慢时光,恰如它的别称“桃源”。

2020年开始,受疫情冲击,原本在厦门从事民宿行业的永春姑娘老婴关了民宿,开始长时间停留在家乡永春的日子。

老婴镜头下的家乡永春

正是从那一年开始,她第一次认真深情地凝视故乡,开设公众号“探春计划”,用脚步和镜头深入记录家乡的美好风物,誓要“探春踏遍桃花源”。闽南醋猪脚、闽南戏、闽南乌龙茶、永春炸佛等传统风物和习俗,通过她生动有趣的影像和文字,被越来越多永春之外的人们关注。

2023年,经过三年的蛰伏,她决定从家乡永春出发,在泉州中山路的百年骑楼里开设了一家闽南风情茶馆“茶桌仔”,用一种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推广闽南工夫茶以及她的家乡泉州永春。

老婴用镜头记录了许多家乡的美好风物

以下为2023年11月,《茶道》对老婴的专访。

茶桌仔里有闽南的市井烟火气

茶道:为什么将自己的茶馆取名为“茶桌仔”?

老婴:茶桌仔是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印记,有着一两百年的历史 ,茶桌仔也是讲古场,一壶茶彼此浅斟慢酌,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一张茶桌中。茶桌仔里有闽南的市井烟火气,街头巷中的人情味,在一张茶桌上重拾、聚合,更加有秩序、有温度的去传播与分享。

茶馆潜藏在泉州一家门头为“大上海理发厅”的骑楼里头

茶道:选择这个骑楼开茶馆背后的选址故事是怎样的?为什么是泉州,而不是永春?

老婴:泉州的中山路今年迎来了它的百年诞辰,一条中山路,千年刺桐史。茶馆潜藏在一家门头为“大上海理发厅”的骑楼里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这家理发厅一直站在泉州时尚潮流的前沿,是根植于不少泉州人记忆里不可或缺的羁绊。我觉得这种结合是有趣的,有新有旧,交织碰撞,有流动也有传承。彼邻的泉南堂曾经也是老城区的一个地标,泉州第一座教堂,设教100多年以来,也是泉州基督教活动的中心,这也是泉州多元文化的一种体现。

永春也是海丝的一个重要起点,从山到海,由海流转到山。往来之间,换种维度,空间也是一种连接。我在泉州也在永春,我在永春也是泉州。

桌仔庙与桌仔仙

茶道:您怎么看泉州的茶文化?和闽南其他地区的饮茶文化有什么区别?

老婴: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古代茶从这里走向世界,这里有福建茶史最早的记载。不仅有涉茶石刻,还有各种名优茶叶品种。都说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泡饮功夫茶尽管悠闲惬意,但丝毫没有弱化闽人骨子里的爱拼才会赢的强大精神基因,并伴随着他们的足迹流布四海,这也是泉州茶文化的一种精神内核。

从种植史的追溯到制茶,这也是区别于闽南其他地区的饮茶文化,泉州的茶和饮茶文化有自己的体系所在,更立体和饱满。

小陈茶摊,免费奉茶。闲时老婴会在永春标志地摆茶桌为乡亲们免费奉茶。

茶道:请介绍几款茶桌仔的特色茶饮。

老婴:一、手打茶拿铁体验版。选用安溪铁观音研磨的茶粉,用点茶的仪式,来代替拿铁中的浓度萃取,这是一款兼具趣味性和互动性又带有一定文化输出的茶拿铁。

手打茶拿铁体验版。

二、永春老醋威士忌酸。选用来自永春的十年陈醋,加入本地风土茶,佛手冷萃和波本威士忌,叠加融合,是风土和时间里的味道,是一杯浓郁酸爽,一口调动味觉情绪的茶特调。

永春老醋威士忌酸

三、阿芙茶朵。将乌龙茶的茶浓缩淋在抹茶冰淇淋上,沁着一口口茶香,甜而不腻,还有永春的麻粩,可以沾着带着茶香的冰淇淋一起入口,让你有一种闽南茶和闽南茶食的新体验。

阿芙茶朵

四、茶的三重奏。一茶三喝,体验茶的不同喝法,从原萃茶到茶调饮到茶酒,激发茶的不同可能性与多元化。

茶的三重奏

茶道:个人偏好什么茶?如何根据节气、天气、空间选择不同的茶?

老婴:乌龙茶。每个茶都有它的茶性,喝茶的人,喝茶的空间也自有它的性格所在。了解茶的茶性,也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与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空间里一起喝茶。

我是家乡的异乡人

茶道:决定回到老家永春是哪一年,当时是什么样的机缘和决心?

老婴:因为疫情的缘故,2019年厦门的民宿到期了,过年后疫情便来了,之后一直呆在永春,刚好也是一种契机,让我可以停留下来。作为一位家乡的异乡人,在家乡的滋养下,重新走进与探索。

茶道:拍摄家乡风物对您个人的意义有哪些?这些年下来收获了哪些?

老婴:于自己而言让小而美的事物更加充盈自己的世界,也让家乡风物有一个传播和推广。

这些年的收获,大家知道我是永春人,以及永春的美乡土与善人情。

老婴镜头下记录的家乡永春

茶道:回到永春以后,您开了公众号“探春计划”推广家乡风物,请您聊聊关于“探春计划”。

老婴:是的。探春计划分成三部分,一是用影像记录永春的“小婴奇游”;二来,便是永春风物的再创造“探春商店”,第三部分则是以文化传播为主的公益行为的小陈茶摊。我希望借此来讨论故乡与人的关系,也好好梳理家乡的风物,向内分享,向外输出。

再探索,再发现,永春似乎变成了一部可以细读的书,对永春的好奇大家也通过探春计划的传递得到某种想象,而我也自然地通过自己的方式转化自己所探索的永春,将它带得更远一点。

茶道:您怎么看乡村振兴和返乡青年?

老婴:乡村振兴是一个大的战略部署。从另一方面来讲,需要足够的感情和立场,也需要人的振兴与有长期主义价值观的人深度参与,有人有活力才是振兴的基础。我觉得返乡青年,返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反哺,而不是“索取”,即带着积蓄而来的认知与经验向内分享。

来源:茶道CN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铁观音茶名有什么由来

1.铁观音茶名有什么由来?

安溪铁观音举世闻名,是闽南乌龙茶中的极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外商最知名的中国名牌中居第三位,系食品茶中的唯一品牌。


铁观音的发源地为安溪县西坪镇南山,位于安溪县中南部,海拔1265米,是安溪南部海拔最高的山峰,素有“南邑第一峰”之称。南山气势伟岸,朝雾夕岚,泉甘土赤,气候湿润,是安溪县野生茶树的分布地区之一,具备得天独厚的茶叶生产条件。安溪铁观音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被发现,其由来在安溪茶乡大地上自古流传着两种传说,新编《安溪县志》予以记载。


一是“魏说”(观音赐茶):


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前后,安溪西坪松林头(今西坪镇松岩村),有一位茶农姓魏名荫,又名承荫,字乃树,号科镒。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九月初十日出生于安溪县崇信里尧阳乡松林头,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一月二十七日去世],一生身居茶山,勤于种茶,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茶师傅。他信奉观音,每日晨昏都要在观音佛座前点燃三炷清香,敬奉清茶三杯,十分虔诚,经年不辍。



有一天晚上,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观音菩萨金身现于屋后的山崖上,他双手合十,上山崖跪拜,就在那山崖的石缝中发现一株奇异的茶树。茶村约一人高,枝粗叶茂,散发出一股诱人的兰花香味。魏荫好生奇怪,正想探身采摘,突然传来了一阵狗吠声,把魏荫的一场好梦扰醒。第二天清晨,魏荫顺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茶树.茶树像一把撑开的凉伞,迎风摇荡,在清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与梦中所见的茶树一般。魏荫细加观察,茶树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与一般茶树大异,他顺手采摘数十叶,回到家中,细心烘制。一冲泡,奇香扑鼻;轻啜一口,更觉喉底回甘,精神大振。



魏荫如获至宝,喜出望外,认定是山茶王,遂在茶树上包土压条,悉心培植,待生根发芽后,把茶苗移植到家中,分种在几个破铁锅内。时经三年,茶树株株茁壮,叶叶吐翠,便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魏荫视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贵客嘉宾临门,才取出冲泡品饮。凡饮过此茶的人,均赞不绝口,称为茶王。



有一天,有位私塾先生到魏荫家作客,饮了此茶,惊奇地询问来历。魏荫就把梦中所遇和移植经过,详细地告知塾师,并说这茶在崖石中发现,崖石威武胜似罗汉,移植后种在铁锅中,想称它为“铁罗汉”。塾师听后摇头说: “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能取此俗称。此茶仍观音托梦所获,还是称铁观音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 “铁观音”从此便成名。此后,魏荫繁殖出一批批茶苗,送给茶农们栽种。不久,铁观音便在安溪各地安家落户,并世代相传,芳名返播,造福人间,香飘四海了。


二是“王说” (皇帝赐名):


安溪县西坪尧阳南岩山(今西坪镇南岩村),有位仕人王士让(王士让,字尚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生于安溪县崇信里尧阳乡,清雍正十年(1732)以五经应试中副贡;乾隆十年。(1745年)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卒任上。著有《六经训解》,平生喜爱收集奇花异草,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书轩辟有一个花苗圃。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士让告假回乡,他访亲会友,到南岩山麓游览,在一片荒园层石间,发现一株生态独特的茶树,香气扑鼻,遂移植于南轩的苗圃里。经过细心照料,压枝繁殖,精心培育,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荼,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饮之后,气香味醇,便把它精心收藏起来。



乾隆六年(1741),士让奉召赴京师,在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时,携茶相赠。方苞品饮后,认定气味非凡,确为珍品,遂转献内廷。乾隆帝饮后甚喜,召见王士让,垂询尧阳茶史。王奏禀此茶发现始末。乾隆帝细察、掂量茶叶,认其茶叶乌润结实,茶沉如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便赐名为“铁观音”。自此,铁观音就有了“貌似观音重如铁”之说,并广泛地传播开了。



安溪铁观音靠“观音赐茶”和“皇帝赐名”,既与观音菩萨结下不解之缘,又与乾隆皇帝搭上关系,一经问世就以其独特的“观音韵”和“兰花香”的优异品质一炮打响,并深受广大茶人所喜爱,驰名遐迩,誉满天下。


务实派茶道:闽南工夫茶

  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大致可分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务实派,以及“琴棋书画诗歌茶”的务虚派。务实和务虚,在这里是中性词,没有特别的褒义,也没有特别的贬义。但反映的是目前中国茶文化的两个走向。

  2020年10月初,一句“我在福建时,我主要喝工夫茶”。将工夫茶再次推到热点上。大家在讨论工夫茶的起源、形式时,都忘了工夫茶的精神内涵是什么。队长以土生土长的闽南人和多年的茶业经历看,中国茶道内核,不仅是务虚层面的精神享受、自我探索,更是务实层面的——以茶为媒,茶和天下。

  说起工夫茶,大家会想起的是闽南工夫茶、潮汕工夫茶。根据历史资料,潮汕人多数是从闽南迁徙过去的,可以说是闽南人的根,所以在探讨共工夫茶精神内涵时,我们不妨再去闽南地区走走。

  闽南工夫茶的范畴,与现在的行政范畴有点不一样,它以福建省的泉州、厦门、漳州为主,也包括莆田、三明的部分区域。工夫茶,历史上也是一些武夷山红茶、乌龙茶的商品名。这里主要指的是一种有讲究的的泡茶方式。

  工夫茶为什么在闽南盛行?

  队长认为,这与18世界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有关。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知名的海外华人研究和东南亚研究专家庄国土介绍:

  在18世纪以后茶叶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时闽南商人是国内生产和营销出口茶叶的主要组织者。清代闽南海商不仅活跃沿海和远东水域,赴闽北经营茶叶贸易的还是闽南商人。清代中期闽北崇安茶市中“负贩之辈江西、汀州及兴泉人为多”闽南商人将茶销往苏州、粤东、厦门等处。

  茶叶出口贸易的兴盛,使得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当时从事茶叶贸易的有负责对接产地的农户、有负责对接外国买家,还有赚取介绍费的中间商,以及办理金融贷款、担保等一系列环节和工种。

  东京大学博士、台湾淡江大学副教授陈慈玉在《生津解渴:中国茶叶的全球化》里提到两个细节,一个是福州商人在采购时采用惯例预付款模式,先只交一部分货款,而厦门的商人则预先支付茶款(全款)与武夷山的茶户,一个是买办者需要迎合购买者的口味选茶甚至是合作生产。

  第一个细节说明闽南人为什么可以成为茶叶生产和营销出口的主要组织者,第二个细节则说明茶叶出口贸易与现在的销售形式基本一致,需要试喝。前面说了,清朝的袁枚原本不喜欢喝武夷岩茶的,觉得浓苦似药,后来尝试过僧人用工夫茶泡的岩茶后就“黑转粉”,爱上了武夷岩茶。这种工夫茶泡法简直就是为当时的茶商量身打造的,不但有助于提高销量,还方便多人共饮,闲时又能借茶解闷。

  不妨大胆联想,18世纪中期的某个洋人来到泉州,想要采购一批乌龙茶,但是面对中国人都分不太清楚的茶类,他觉得还是直接喝喝看再说吧。此时闽南人已经习得工夫茶泡法,一番骚操作后,洋人怀揣着对茶叶的无比敬意,小心翼翼地捏着精致的茶杯,啜一口后,连连夸赞好喝。忙碌了一天后,这位闽南茶商瘫在椅子上,一手夹着烟斗,一手抓起紫砂壶给自己也泡了杯茶。周边的同行陆续汇集过来,边喝茶边分享今天的生意心得。就这样,这种画面像是基因复制一般,一代代传了下去。

  中国茶道的务实典范

  工夫茶作为一种形式、一种媒介(工具),本质是追求和气、合作。

  在现代,工夫茶泡法也主要用在商业场合里。队长小的时候,家里并没有工夫茶具,甚至不少朋友家里也没有。真正户户有茶具的,是做生意的人或者事茶者。这也是队长认为,闽南工夫茶的兴起与盛行是以经济层面的需求为主的原因。这种需求并不是务虚的文人风雅,而是务实的做生意兼顾休闲。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知名的海外华人研究和东南亚研究专家庄国土认为,闽南人文精神特点包括:重商、务实。

  闽南地瘠民稠。戴云山之东南至海多为丘陵山地除漳州平原外多为赤土黄沙。严酷的自然环境,移民的生存意识,孕育了闽南文化的务实精神……在中国帆船与荷人之间从事茶叶交易的多是当地闽南籍华商。乾隆24年清朝实行广州一口贸易制度,茶叶需从广州出口,行商独享茶叶出口业务。当时著名的广东13行中,闽南籍占半数以上,包括两个最著名的行商伍浩官(Howque)与潘启官(Punkgeque)。清代闽南商人组成了内陆茶商、行商、海商、海外华商的贸易网络,在19世纪中期以前控制了中国茶叶输出。

  只有先活下来,才能谈别的。闽南工夫茶正是秉持着这种务实的生存理念,从18世纪的茶商手上一代代传下来,并形成一种精神特征。

  直到今天,闽南人开店,即使不是茶叶店,也会设置一张泡茶桌,繁或简、奢或陋因人而异,但一定会有。不论是街边店铺还是5A写字楼,几乎每个店铺(公司)里都能看到工夫茶具。即使是曾经不爱喝茶的年轻人,一旦自己做生意了,慢慢就会接触茶并爱上茶。当你问为什么的时候,十有八九会回答:“客人来了才能泡茶啊。”从这里你就能看出,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工夫茶都是闽南人做生意的必备道具。那为什么要用工夫茶?因为工夫茶作为一种媒介、工具,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一系列有序的动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平整情绪,从而得到放松。初次见面,或者不太熟悉的人,彼此坐下来先喝喝茶,拉近了心理距离。再聊聊天,聪明的商家从聊天内容就能捕捉到顾客的喜好、诉求,有了这些铺垫,再谈生意就更容易成功。即使生意没做成也没关系,“买卖不成仁义在”,你出门时店家还会热情地送到门口说:“有空来泡茶。”

  这就是闽南人追求和气、合作的精神折射在茶道上的具体表现。

(在闽南地区,很多商铺都摆设有工夫茶具)

  中新社曾发文:茶是中国文明的象征,“茶”字解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处在草木间的人,难免会有磕碰有摩擦。但只要存异尚和,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就可以找到最大公约数。因此茶之道也象征着中国人崇尚的与世界相处之道,“以茶为媒、以茶会友”,恰是交流合作、互利共赢诚意的一种表达。

  这种文化的诚意表达恰恰与闽南工夫茶的务实、合作精神不谋而合。

  链接:

  关于工夫茶泡法的起源资料

  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在其《闽琐记》中记载:余罢后赴省,道过龙溪(今漳州),邂逅竹圃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茗相待,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多矣。

  1786年,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茶·武夷茶》提到了武夷山僧人冲饮茶叶的情景,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工夫茶”但其特点与工夫茶基本一致——泡饮、小杯、乌龙茶。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漫亭峰天游钥者处,僧道争以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明确提到“工夫茶”的是嘉庆年初(约1801年)俞蛟所写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夕!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唯杯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档、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档,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非拇战轰饮者得领其风味……

  施鸿保的《闽杂记》(写于1845-1858年)写道: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深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

  注:内容来源企鹅号-队长yue茶,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