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闽南茶道

找到约179条结果 (用时 0.035 秒)

一分钟快速了解闽南茶文化的精华!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是茶艺,它包括:环境、茶叶、茶水、茶具、火候。而作为闽南茶文化精髓的闽南茶道,已经具备以上的五点要求。

1.环境


茶道讲究品著佳境。明代文震彦曾说:“构一小房,相傍山斋,内设茶道,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永日平淡,寒窗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表达了古代文人骚客追求清寂的精神世界。

闽南人则爱闹中取静,择街边巷尾、或房前庭院、或厅堂一角,摆下茶几,数人围坐,会友聊天,洽商生意。万石植物园内有很多茶室,有在树荫石凳,有在寺庙庭院,随游客兴致,择席而坐,边品茗边观尝天然。

太平岩寺的“茶人之家”最为清雅,“茶人之家”为王震题写,是福建省茶叶学会、省、市茶叶进出口公司以及万石植物园合办的品茶“沙龙”,供给乌龙茶的各种极品,厦门名点。

2.茶叶

茶以新为贵,优质茶叶是茶道的基本前提。闽南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它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品类,形状光彩青褐,故称“青茶”。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闽南人多选择安溪的“铁观音”。

3.茶水

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由于水有软硬之分,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

明代许次经在《茶疏》中说:“精茗,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泉水、鼓浪屿的“三不正”井水为最佳,如今多用自来水,符合泡茶对水之要求。

4.茶具

闽南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孟臣罐”,容量仅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放在圆形茶盘中,极具艺术鉴赏价值。

5.火候与汤候

茶道讲究火候与汤候。火候指煮水的火力,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有水有茶,不可以无火。非无火也,失所宜也。”是说品茗,必须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

闽南的品茶行家烧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烧沸,谓之嫩;水开过头,谓之老。用没有烧开的水泡茶,茶叶中的水溶性物质不能尽数浸出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茶汤不鲜美。水烧过头,使溶解于水中的气体不断排出,同样使茶汤缺乏鲜爽味。烧水时间过长,水分蒸发过多,开水中的盐类物质含量增加,特别是亚硝酸盐增加不利于健康。

所以,厦门人说“水老不泡茶”。泡茶时间不宜过长,以3一5分钟最相宜,泡得过长,茶汤内的多酚类会增加,带有苦涩味。所以,厦门人泡茶,有“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之说。冲泡乌龙茶两泡便弃之真有点可借,一般可冲泡三四次。

原创: 亚太茶业微刊

从日本视角看茶道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在今时今日追寻茶道?今日大陆,喝茶者众,寻访茶道者众,可是众说纷纭,缺乏常识,甚至连基本的何谓“茶道”都是一笔糊涂账。

回顾台湾茶道的发展路线,我们会发现,30年前的台湾茶道和今日大陆类似,中产阶层兴起,开始注重生活品质,大批富裕者不满足于过去流传台湾的半套工夫茶的样式,开始寻求自己的茶道。这不是一条顺利的追寻里程,台湾走过不少弯路:例如暴炒茶叶和器皿,以收藏来取代茶道;求新异时髦而大摆茶席,一段时间,曾几乎人人都摆茶席;直到30年后的今天,才走出了一条文人化的以造境、赏器、品茶、交友为内容的路径,隐约和明文人的茶道接上了脉。

所以,研究台湾,可以作为研究茶道的一个参考样本。但仅靠钻研台湾去寻找中国茶道是不够的,宋代流行的禅院的点茶方式通过日本僧侣的传播,一直在日本流传了下来。日本的宇治茶,是有明确谱系的,由在宋游学的僧人荣西禅师在天目山取种,之后带回日本,交给各处栽种。京都附近的高山寺的茶叶就此存活,后来又被宇治茶农移栽,成为今天日本最出名的茶叶产地。而宋点茶的方式,由荣西带回日本后,到了千利休时代,才逐渐结合日本的器物,用自己的禅宗思维和审美创造了一套茶道方式。千利休于1591年剖腹自杀,他死的那年也成为日本茶道确立的年份。

日本茶道之后的传承与中国不同,中国每出现一种新的饮茶方式,前朝的饮茶方式就被冲击消失,进而只留下少许痕迹。而保留了宋抹茶道饮用方式的日本茶道经千利休的孙子们和学生们的传播,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尽管后来也有明朝传过去的煎茶道在日本流行,可是也没有使千利休的草庵茶道消失,它甚至还影响到建筑、庭院、服装和烹饪各个方面。现在日本按照千利休审美做出来的事物众多,利休栏杆、利休灰色、利休牡丹等等,去日本,寻找千利休的痕迹,事实上就可以找到茶道的日本变体。

今天的中国,还是按照明初的散茶方式在进行自己的茶道构建,人们翻阅古书,试图重新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茶道。但是以中国历史看,南北方的差异、物种的差异,包括气候的差异,都使茶道的面貌呈多元化。尤其以今日中国的交通和物流便利,众多丰富品种都可以罗列在一个饮茶者的面前:以往销往边疆和海外,带有唐代遗风的饼茶——普洱、黑茶和安茶,长江流域的绿茶,福建和台湾的乌龙茶——各自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专门的饮用方式,更没有一种茶道能一统天下。但正因为这种多元,才使中国茶的饮用方式有了更多值得去探询的空间。

我们从历史和现实两条路径,去追寻中国茶道的轨迹,期待能给今天想恢复茶道的茶人们以一份扎实的材料。

在历史中探寻茶道

首先我们向历史寻找茶道。根据学者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巴蜀先民们以其边缘的优势,将茶叶原料利用传统和制药技术结合起来,为世界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茶叶饮料,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心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饼茶的加工已经成熟,而且有采茶早晚之别,甚至已经有意识地去苛求泡茶的水质,并且有相配合的茶果,也有了饮茶礼仪。虽然饮茶局限于江南诸地,但是魏晋南北朝是茶文化的创立期,与酝酿期的秦汉比,已经在短时间内成为可以与酒精饮料抗衡的最有影响力的饮料。

陆羽的《茶经》充分说明了唐时茶的流行。此书不仅使陆羽成为茶圣,更记载了完整的饮茶过程,包括茶树的天然性状、茶叶的采集、如何精制、茶具的使用和规制、泡茶法和饮用法。因为这本经典,使唐朝的饮茶脱离了早期不完善状态,成为风靡全国的饮料。当时的士人们以能辨别出陆羽所泡的茶为自豪。陆羽把饮茶从日常生活中提拔了出来,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

唐朝时候,饮用茶有严格的步骤,这些通过陆羽的《茶经》就可以复原,随着从法门寺等处大量出土文物中的茶具的存在,使唐代饮茶方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到了宋代,抹茶饮用进入了黄金时代,按照冈仓天心的说法,茶饮不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消遣,而成为自我实现的方式,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在永恒的变化中追寻永生。苏东坡甚至说:茶的至美至纯好像一个道德卫士,可以使他抵御堕落的侵蚀。除了文人阶层,宋代的禅院也大量饮用末茶,他们认定这种饮料可以帮助他们修行,这和唐代寺庙如出一辙,只不过,他们饮用的是散茶磨成末,并非用珍贵的团饼。这种方法直接流传到了日本,开启了日本的茶道之路。

尽管现在日本保存的主要抹茶道流派是以千利休为代表的千家流派,但是宋朝就传入的许多饮用茶的方式,还是可以在日本找到。日本静冈文化艺术大学学长(校长)熊仓功夫告诉我,最开始流传到日本的团茶、砖茶可能被放弃了,因为可能不太适应岛国人民喜欢新鲜自然口味的习俗,但是散茶的绿色很快征服了日本。在静冈的东福寺,包括传说中荣西禅师的祖庭京都的建仁寺,都保留了传统自宋传入的饮茶方式,这些方式里,最能体现的是宋代僧人和文人是如何饮用抹茶的。“没有士大夫阶层的繁文缛节,但还是能从这里面能展现宋时风貌,这绝对不是日本的发明。”

而包括工艺品、艺术品在内的大量与茶有关的宋器物,更是被大量进口。据专家考证,南宋时期,宁波、杭州和福州都是运输宋茶器的重要港口,其中数目最多的是龙泉窑。现今日本各大美术馆、寺庙中都藏有丰富的中国书画、陶瓷,许多都是当时流去的。最近打捞的韩国沉船“新安号”上有上万件瓷器,不少是日本各寺庙在中国定做的瓷器。所以,在日本既可以从活的各个流派中看到宋茶道依稀的影子,也可以从文物中去细细钻研宋茶道的精华。

到了明代,中国茶的饮用方法随着散茶流行进入了新时代,制茶不再繁杂,饮茶却发展出新的要求,以文人为主的阶层创造了紫砂壶为主的饮茶器具,改变了茶碗大小,推出了小很多的茶杯与茶盅。现在福建人还是沿用了明旧习,称茶杯为茶瓯。

文人重雅趣,于是把饮茶空间尽量雅致化,花木、盆景、雅石、茶果等要求均出现,茶道的文艺复兴开始了,而这套饮用方式尽管有了朝代的数次更迭,但是并没有死亡,无论在清代贵族阶层的社会生活图景中,还是民国时期江南人家的品饮中,都顽固地存在下来。因为饮用散茶的茶制没有改变,这套饮茶方式也没有改变,只不过今天的我们已经没有明人的雅致文化,所以喝得更粗枝大叶罢了。

我们希望能完整地呈现出中国茶道宋与明两个盛世的状态,所以通过专家约稿和专访的方式,对这部分作充分述说。

向现实中寻找:日本与台湾

在日本的古董市场上搜寻茶器,是台湾茶人30年前就发起的,现在大陆茶人步其后尘,纷纷去日本扫货。我们的追寻路线并不如此,光靠物质积累,很难完成茶道的积累,我们变化了自己的寻访方向,去寺庙,去千家流派,包括现在著名的茶人那里寻访,呈现了一部分日本茶道的现状,其实是为完成回答这个问题: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渊源,日本茶道如何自立,它对于今天中国茶道的借鉴意义。

我们采访了高山寺,这里是荣西带回茶种的分种地之一,现在是日本最古老、最著名的茶园,神奇的是,这里的茶园不用管理,只靠宇治的茶农每年六次来帮忙就可维持。这里的茶叶,现在是日本最重要的茶人的使用专利,基本不在市场流传,是最名贵的日本茶。这似乎再次验证了古老的中国茶道对外辐射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在京都寻访了各个千家流派,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学生和弟子严格保持了他所传下的草庵茶道,虽然这是完全日本审美化的茶道,但其点茶方式,还是继承了宋茶道。熊仓功夫说,千利休在审美上,发展出日本自己的侘茶方式,将日本器物之美的概念推广到大众中,但并不意味着他的点茶方式是日本的。“那里保存了大量的宋代点茶方式,还有宋代器物的翻版,并不是因为日本仿造了许多器物,这些器物就日本了,因为它的源流还在那里。”所以,当茶筅、建水、茶勺、水取等我们在宋代茶书中经常看到的名目以实物形态呈现的时候,中国茶道可借鉴的地方也就出现了。

除了茶器物,日本保存下来的大量茶室,包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创建的各个茶室都可以对中国茶道形成影响,环境的优美、饮茶时的心境、整个茶室空间的陈设,包括茶人应该如何插花,在日本都有固定的体系和完整的传承,我们采访了大量细节,不是希望国内茶人们照搬,而是希望这背后的美学观念和饮茶观念,可以影响到当下的国人。

除了日本,台湾地区是我们寻访的另一重要目的地。过去大陆茶人对台湾茶道多有误解,觉得是从日本抄袭的,事实绝非如此。台湾最初研习茶道的时候,并没有宗师可以寻找,他们的基础是潮汕工夫茶,那是明清茶道在中国边缘地区的留存。台湾茶人去日本寻找的是中国茶道的遗产,其中包括空间、茶具和喝茶的心境,明代大量出口日本的紫砂壶具轮珠大量回流台湾,成为茶人必备之物,而茶杯托等已经在大陆消失的茶具,也开始大量回购,重新出现在台湾茶人的茶席上。

这些是道具的完成,台湾茶人最大的努力,还在于他们努力翻阅中国古代茶书,寻找到自己的茶空间构造。一开始台湾的公共茶空间就走苏州园林风格,慢慢地,有舞台经验、画廊经验和深厚学养的茶人都进入改造过程中,使台湾呈现出多样化的、真正具备中国古老文化特点的新老茶空间。解致璋的清香斋、周瑜的紫藤庐、何健的冶堂、林炳辉的食养山房都是如此,结合了宋、明文人的审美,使它们已经成为台湾最具吸引力的新空间。拿食养山房为例,需要提前预订一个月,才能有机会去那里享受一杯茶。

台湾茶道的最大吸引力,在于这些茶道的钻研者都是文人出身,他们的兴趣在于建设台湾茶道,虽然现在以茶道为基业,但并不追求谋利,他们的风格影响了台湾茶界。在台湾,一位茶课老师,绝对不会出售茶具和茶叶给你,这是与目前大陆茶界的纷乱局面不同之处。

不过,台湾茶道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因为其基础,是以清香乌龙茶为根基发展起来的,所以他们所钻研的泡法、器物的使用,很可能都只适合于那个体系,并不适应于大陆博大的茶叶世界。

台湾茶道的钻研者之一李曙韵去年到大陆发展,因为她觉得,未来的茶道,还是会在大陆崛起,因为这里有丰厚空间。“无论是与茶有关的物的世界还是人的世界,都太广阔了。”她在大陆新开的茶空间还是叫“晚香”,想承载的是崭新变化中的大陆的茶道文化。

尾声:中国茶道的复兴?

曾经有学者研究过,日本茶道之所以留存,是因为日本人有恋物的习惯。因为国土资源的匮乏,所以在千利休时代人们就发现,无法在日本大规模使用“唐物”,也无法像丰臣秀吉一样用黄金去建造自己的茶室空间,而应该重新认识物,有意突出物的灵魂世界。千利休去世的时候,做了一柄竹茶勺送给他的弟子,这茶勺被取名为“泪”,物与人结合为一,迄今为止,许多日本茶道中人的器物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很多人一生中只使用一个茶碗。可是中国截然不同,我们并不珍惜自己的茶道具,总是随着饮茶方式的更迭而抛弃。

台湾茶人的做法是,开始重新建立对物的依赖。这种依赖,并不是去追寻古董,或者购买名物,你可以用自己的手和竹木碰撞,做一个茶匙,一柄茶则,甚至去烧一个自己的杯子,这种重新建立起来的对物的喜爱,可以使人们更深地进入到茶的世界,这是一个人与物不分离的世界。

但是仅有对物的依靠还是不够,喝茶并不是独自一人的世界,即使是明代茶人拒绝众饮的情况下,还是要求二三人对酌。台湾的紫藤庐主人周瑜发明了自己的“正静清圆”的茶道,他说:“这是我个人对传统文化,对自然美学的体会实践,在闽南茶道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具有人格蕴涵的茶道。与日本的茶道‘和寂清静’相去甚远,我觉得这是很中国的茶道。”

周瑜对中国文化深入研究后觉得,中国茶道绝不应该照搬日本。就拿“寂”来说,他们要的是寂灭是佛教思想,中国茶道里其实没有这个东西。中国茶道,追求的是另一种愉悦,喝了茶,身体清了,精神松快了,茶友互相沟通,大家共同有机会享受这泡茶。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通过茶可以领悟到自然之美好,也能领悟到茶世界如何抵抗外界喧嚣,这是周瑜所追求的中国茶道境界。

事实上,每个茶人都可以创造中国自己的茶道。在日本,我们反复征询每一位茶人:中国的茶道能复兴吗?有两位的回答特别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是熊仓功夫,他说,日本茶道是从规矩到心,你每日要按时做各种事情,奉行茶道的时候要一丝不苟,最后可能修行成功,成就了自己的茶道。而中国正相反,中国茶道是从心到规矩,是心里想明白了,再随手做出各种动作,这个特别难。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可能复兴茶道,你们有大量的茶种、有无比丰富的茶器、有那么辉煌的历史,这个心的完成,只是时间的事情”。另一位回答我的,是京都建仁寺的方丈云林院宗硕,他说:“茶道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可能都是瞬间的,像你们唐、宋时期的茶道,我们的千利休茶道,但是樱花不也是这样吗?一年365天都不开放,只有10天灿烂无比。当然可以期待中国茶道的再次复兴,因为土壤在那里。”

来源:茶贵人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茶桌仔:闽南工夫茶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老婴

本名陈娟

1986年生于泉州永春

泉州茶桌仔tea House 主理人

泉州市永春县,别称“桃源”,名字就如同一首诗。永春是闽南一座再日常不过的烟火小城,它远离闽南海岸线,虽没有占据有利的港口位置,却能在层峦叠翠的群山中享受起一日千年的慢时光,恰如它的别称“桃源”。

2020年开始,受疫情冲击,原本在厦门从事民宿行业的永春姑娘老婴关了民宿,开始长时间停留在家乡永春的日子。

老婴镜头下的家乡永春

正是从那一年开始,她第一次认真深情地凝视故乡,开设公众号“探春计划”,用脚步和镜头深入记录家乡的美好风物,誓要“探春踏遍桃花源”。闽南醋猪脚、闽南戏、闽南乌龙茶、永春炸佛等传统风物和习俗,通过她生动有趣的影像和文字,被越来越多永春之外的人们关注。

2023年,经过三年的蛰伏,她决定从家乡永春出发,在泉州中山路的百年骑楼里开设了一家闽南风情茶馆“茶桌仔”,用一种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推广闽南工夫茶以及她的家乡泉州永春。

老婴用镜头记录了许多家乡的美好风物

以下为2023年11月,《茶道》对老婴的专访。

茶桌仔里有闽南的市井烟火气

茶道:为什么将自己的茶馆取名为“茶桌仔”?

老婴:茶桌仔是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印记,有着一两百年的历史 ,茶桌仔也是讲古场,一壶茶彼此浅斟慢酌,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一张茶桌中。茶桌仔里有闽南的市井烟火气,街头巷中的人情味,在一张茶桌上重拾、聚合,更加有秩序、有温度的去传播与分享。

茶馆潜藏在泉州一家门头为“大上海理发厅”的骑楼里头

茶道:选择这个骑楼开茶馆背后的选址故事是怎样的?为什么是泉州,而不是永春?

老婴:泉州的中山路今年迎来了它的百年诞辰,一条中山路,千年刺桐史。茶馆潜藏在一家门头为“大上海理发厅”的骑楼里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这家理发厅一直站在泉州时尚潮流的前沿,是根植于不少泉州人记忆里不可或缺的羁绊。我觉得这种结合是有趣的,有新有旧,交织碰撞,有流动也有传承。彼邻的泉南堂曾经也是老城区的一个地标,泉州第一座教堂,设教100多年以来,也是泉州基督教活动的中心,这也是泉州多元文化的一种体现。

永春也是海丝的一个重要起点,从山到海,由海流转到山。往来之间,换种维度,空间也是一种连接。我在泉州也在永春,我在永春也是泉州。

桌仔庙与桌仔仙

茶道:您怎么看泉州的茶文化?和闽南其他地区的饮茶文化有什么区别?

老婴: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古代茶从这里走向世界,这里有福建茶史最早的记载。不仅有涉茶石刻,还有各种名优茶叶品种。都说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泡饮功夫茶尽管悠闲惬意,但丝毫没有弱化闽人骨子里的爱拼才会赢的强大精神基因,并伴随着他们的足迹流布四海,这也是泉州茶文化的一种精神内核。

从种植史的追溯到制茶,这也是区别于闽南其他地区的饮茶文化,泉州的茶和饮茶文化有自己的体系所在,更立体和饱满。

小陈茶摊,免费奉茶。闲时老婴会在永春标志地摆茶桌为乡亲们免费奉茶。

茶道:请介绍几款茶桌仔的特色茶饮。

老婴:一、手打茶拿铁体验版。选用安溪铁观音研磨的茶粉,用点茶的仪式,来代替拿铁中的浓度萃取,这是一款兼具趣味性和互动性又带有一定文化输出的茶拿铁。

手打茶拿铁体验版。

二、永春老醋威士忌酸。选用来自永春的十年陈醋,加入本地风土茶,佛手冷萃和波本威士忌,叠加融合,是风土和时间里的味道,是一杯浓郁酸爽,一口调动味觉情绪的茶特调。

永春老醋威士忌酸

三、阿芙茶朵。将乌龙茶的茶浓缩淋在抹茶冰淇淋上,沁着一口口茶香,甜而不腻,还有永春的麻粩,可以沾着带着茶香的冰淇淋一起入口,让你有一种闽南茶和闽南茶食的新体验。

阿芙茶朵

四、茶的三重奏。一茶三喝,体验茶的不同喝法,从原萃茶到茶调饮到茶酒,激发茶的不同可能性与多元化。

茶的三重奏

茶道:个人偏好什么茶?如何根据节气、天气、空间选择不同的茶?

老婴:乌龙茶。每个茶都有它的茶性,喝茶的人,喝茶的空间也自有它的性格所在。了解茶的茶性,也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与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空间里一起喝茶。

我是家乡的异乡人

茶道:决定回到老家永春是哪一年,当时是什么样的机缘和决心?

老婴:因为疫情的缘故,2019年厦门的民宿到期了,过年后疫情便来了,之后一直呆在永春,刚好也是一种契机,让我可以停留下来。作为一位家乡的异乡人,在家乡的滋养下,重新走进与探索。

茶道:拍摄家乡风物对您个人的意义有哪些?这些年下来收获了哪些?

老婴:于自己而言让小而美的事物更加充盈自己的世界,也让家乡风物有一个传播和推广。

这些年的收获,大家知道我是永春人,以及永春的美乡土与善人情。

老婴镜头下记录的家乡永春

茶道:回到永春以后,您开了公众号“探春计划”推广家乡风物,请您聊聊关于“探春计划”。

老婴:是的。探春计划分成三部分,一是用影像记录永春的“小婴奇游”;二来,便是永春风物的再创造“探春商店”,第三部分则是以文化传播为主的公益行为的小陈茶摊。我希望借此来讨论故乡与人的关系,也好好梳理家乡的风物,向内分享,向外输出。

再探索,再发现,永春似乎变成了一部可以细读的书,对永春的好奇大家也通过探春计划的传递得到某种想象,而我也自然地通过自己的方式转化自己所探索的永春,将它带得更远一点。

茶道:您怎么看乡村振兴和返乡青年?

老婴:乡村振兴是一个大的战略部署。从另一方面来讲,需要足够的感情和立场,也需要人的振兴与有长期主义价值观的人深度参与,有人有活力才是振兴的基础。我觉得返乡青年,返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反哺,而不是“索取”,即带着积蓄而来的认知与经验向内分享。

来源:茶道CN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