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就是把茶喝到极致,看这些出土的大量茶器就知道!

功夫茶,从来都

“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

而是在街头巷尾、瓦屋老树、

寻常人家随处可见。

一瓯清茶,

传递着闽南人的温和、细致、友善,

在数百年的时光中,

滋养着世代的闽南人。

以至于我们似乎从不叩问祖先,

我们为什么要喝茶、

为什么要这么细致地喝茶。”

毕竟,茶生来就从不高深莫测,

却包罗万象,气象万千。

漳州与潮汕山水相连,风俗、茶叶泡饮方法也大同小异,为何功(工)夫茶的名称有差异呢?

人物简介程艳斐

闽南功夫茶代表性传承人;漳州科技学院茶学副教授;闽南功夫茶研究会秘书长

01{茶到极致即功夫}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功夫茶泡饮实践中,程艳斐更喜欢“功夫”。

“因为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处世智慧。有人说功夫就是时间,用心打磨、仔细揣摩、静心体验,功夫是一种领悟宇宙奥妙的境界,亦是一种不断自我提升的本事”。

但,她也不排斥“工”,二字都应统一在一起为茶服务:“所谓‘功夫茶’,茶是放在第一位,既要花工夫泡,泡饮手法也要下功夫。”

功夫茶诞生于明末清初的漳州,最早见诸清康熙五十三年《漳州府志》(公元1714年)记载,这种以小壶小杯泡饮武夷岩茶的方式,称为“功夫茶”。

而文献里最早出现的“工夫茶”,是指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有工夫,如“心闲手敏工夫细”,亦是品质优异的岩茶品种名,后被红茶所用,因制作费工夫而称为“工夫红茶”。

闽南地区,“工夫茶”就渐渐被“功夫茶”所取代,潮汕地区则因约定俗成,“工夫茶”之名,沿用至今。

“不论器具还是程式,或简或繁,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与呈现茶的层次感及最佳的状态。”程艳斐曾应平和县崎岭乡政府部门之邀,协助推广当地名茶白芽奇兰。

她做了一个实验,采用闽南功夫茶的泡法来泡,用的是梨形小壶。结果,泡出来的茶,香、味、韵皆妙不可言,令现场的观众、茶友们都感到惊艳:“原来功夫茶泡出来的茶,这么好喝!”

“‘功夫茶’三个字,就是把茶这片古老神奇的东方树叶,喝到极致的一种状态。”

02{五代人擅茶,闽南人生活侧影}

程艳斐是地道的闽南人,从小到大的记忆里,终挥之不去的是茶的香气。她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只布包,露出一把饱蘸茶汁的紫砂水平壶。

壶的做工谈不上精细,甚至有些粗糙,却装着她外曾祖父爱茶的一生。一辈子务农的外曾祖父非常嗜茶。在茶的滋养下,他体健无病,93岁无疾而终。临终前,茶壶里还泡着茶。外婆很不舍得,就把壶留下了,另买了一套新的茶具及茶叶陪伴他入土。

祖父程顺龙也是个老茶客,每天雷打不动地要泡四次茶,晌午趁农活的间隙都要回家泡个茶。

在程艳斐印象中,祖父喜爱焙火较重的茶,老丛水仙、一枝春、色种等等,大约每个月得喝1公斤。饮茶益寿,祖父亦是年过九旬无疾而终。

母亲戴美珍,茶不离手,还学会了制作乌龙茶。父亲程金元是一名乡村教师,为了泡壶好茶,他常常四处找好水。

茶早已深深植入程艳斐的血脉,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一种近乎与生俱来的虔诚信仰。

8岁时,她就坐到了茶桌前,给家人、亲友们泡茶。外出求学,每次离家前,母亲也总会在她的行礼中塞些茶,那都是浓浓的母爱。

直到有一天,她也成为母亲,将血脉里的爱茶基因“遗传”到女儿苏荫程身上。苏荫程刚出生4个月就学着喝茶,4岁时就有一套专属茶具,稚嫩的小手也把功夫茶泡得有模有样。

程艳斐一家五代人的爱茶情结,也许只是漳州人、闽南人生活的一个侧影。

04{

漳浦遍地“功夫茶”古董

}

功夫茶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根植于闽南人的日常生活,渗透在每一个平凡的当下,贯穿于爱茶人一生的时光,从摇篮到坟墓。

地处闽南滨海一隅的漳浦县,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在明清时期的男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紫砂壶及朱泥壶,且不乏时大彬、陈鸣远等名家壶。

据统计,仅漳浦县博物馆内就藏有自明清至民国的紫砂壶200余件(一级3件、二级1件、三级24件)。

比如,明万历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墓中出土(1987年)的“时大彬制”款鼎足式圆紫砂壶。

清乾隆三等轻骑都尉蓝国威墓中,有“丙午仲夏,鸣远仿古”款朱泥小壶一件;

还有墨彩人物山水白釉瓷盘一件;

“若深珍藏”款白釉白花瓷杯四件、椭圆形锡茶罐一件(罐中装满茶);

写有“素心”二字的小宣纸一方(“素心”概系茶品名称),这些组成了一套典型的功夫茶具。

另据漳浦县博物馆原馆长王文径调查,在闽南地区大量出土的紫砂壶中,除时大彬、陈鸣远等制壶大家的刻款外,最常见就是惠孟臣的扁鼓形圆壶、思亭款的梨形圆壶。

还有“逸公”“万兴”“秋圃”等十余款。于闽南人、粤东人而言,“孟臣”几乎是紫砂壶的代名词。

“闽南人并不忌讳用出土于古墓里的茶壶泡茶,很多人甚至认为茶壶在地下埋久了,阴气足,有特殊的清凉解毒的作用,属于‘养’得最为到位的茶壶。”

王文径说,当时卢维祯墓中出土的大彬壶,壶内还填满了茶叶,当天就有人赶来索取,拿给家人抗癌止痛用。

清·“惠孟臣”款紫砂壶(漳浦县博物馆供图)

清·宜兴“孟臣”款紫砂壶(漳浦县博物馆 供图)

因馆藏紫砂壶丰富,县博物馆专门开设了固定展览——“典藏紫砂壶展”。

“俞蛟用文字记述潮州工夫茶(《潮嘉风月记》),而漳浦则是用实物记载着闽南功夫茶……这些出土文物,为漳州、漳浦是功夫茶的故乡提供了是实实在在的佐证。”闽南功夫茶研究会会长严利人说。

05{十式简介演绎功夫茶}

谈及漳浦的功夫茶泡饮程式,程艳斐倡导的是:力求简洁,把茶泡好,快速奉给客人。有别于颇为繁复的潮州工夫茶艺“二十一式”(国家级“非遗”项目)、漳州传统功夫茶泡茶技艺(漳州龙海区“非遗”项目),程艳斐创编的闽南功夫茶茶艺仅有十式。

茶器也作了简省:铁壶1把、梨形紫砂壶1把、壶承1只,白瓷茶瓯及锡杯托各4只,茶盘1只,水盂1只,木质茶罐1只,竹茶则、竹茶勺各1把。

在她展示茶艺中,我们注意到并无“滚杯”(为了温杯及清洁杯具),而这道程式在潮州工夫茶、漳州传统功夫茶中则是标志性的。

她解释说,作为闽南功夫茶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漳浦人喝功夫茶过去也有“滚杯”,只是更早地被省略掉了。平时,百姓家中通常准备4只茶杯(潮州工夫茶艺不论人数都是3只杯子),有成双成对的寓意。如果客人多,就根据人数相应地增加杯子,做到人手一杯茶。

“归杯谢客”

不过,程艳斐在奉茶后还增加了“归杯谢客”程式。“主人奉茶表敬意,客人饮后归杯致谢,有去有来,才是完整的行茶过程,也增进了主客间的互动。”

程艳斐认为,只有以简洁的方式来泡功夫茶,才能将更好地传承、推广。“功夫茶的核心要义,就是为了呈现一杯好喝的茶汤。”

作为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茶与食品科技学院专任教师,程艳斐除了在校园里讲《茶经》、茶史,教茶艺,还依托贝凤凰茶业,建立了闽南功夫茶习俗(漳州市非遗项目)非遗传习所。

她还常常根据时令节气,举办不同主题的茶会,以功夫茶的形式,呈现不同茶类茶品的万千风情。

“从对武夷茶的情有独钟,到慢慢接受其他茶类,从清晨,到日落,从起火烧水,到杯盏归位,从茶香馥郁,到茶味淡薄,从客来敬茶,到独自啜饮,那世世代代闽南人静默而坚定的生活仪式里,哪怕改朝换代,也不曾被遗忘的一股流淌在血脉里的温暖和馨香。我想,应该就是功夫茶了。”

(*本文得到了漳浦县博物馆、贝凤凰茶业的鼎力支持,特此致谢。)

来源:茶道CN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