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民国普洱金瓜贡茶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清代普洱府贡茶的品种和皇室风尚——普洱府贡茶缘由考(上)

  清代普洱茶作为皇朝贡品,起始于何年有待进一步考证,据史料记载,至迟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时期,应已每年向朝廷进献(岁贡)。北京茶叶专家王郁风先生对普洱贡茶做过考证研究,他曾于1993年4月在思茅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研究成果。本文现从“贡茶品种”“贡茶受宠”“贡茶采办”“贡茶国礼”“贡茶影响”等方面,据笔者所知分述之。

普洱府贡茶品种

  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宫廷将普洱茶列为贡茶,视为朝廷进贡珍品。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规定普洱府上贡茶4种:团茶、芽茶、茶膏和饼茶。其后,清政府又规定,贡茶由思茅厅置办。清《普洱府志》卷十九载,每年贡茶为4种:团茶(5斤重团茶、3斤重团茶、1斤重团茶、4两重团茶、1.5两重团茶)、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另外,作为贡茶的还有景谷民乐秧塔白茶,即“白龙须贡茶”和墨江的“须立贡茶”。

清光绪年间普洱贡茶

  思普区(今称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唐南诏时称银生节度地)的茶叶,唐宋以来销往西藏。清《普洱府志》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唐代以后历代皇朝常用云南普洱茶同吐蕃交换马匹,即“茶马贸易”,茶名可能当时称“银生茶”。茶马贸易使云南普洱茶有了稳定的销路,需求增多,从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普洱府六大茶山,声誉远播。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滇略》中,第一次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茶”即“普洱茶”,此后各种史料亦见有普洱茶名记载。

  清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统治政策,废土司,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加强行政统治。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普洱府”治,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设“思茅厅”,辖车里、六顺、倚邦、易武、勐腊、勐遮、勐阿、勐笼、橄榄坝9土司及攸乐土目共8勐地方,裁思茅通判,攸乐同知移往思茅,改称思茅同知,六大茶山均在思茅厅辖区内。于是普洱府的思茅厅成了六大茶山茶叶购销集散中心,集市贸易十分繁荣。同年,奏经朝廷批准征收茶捐,《大清会典事例》称:“雍正十三年题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团为一筒,重四十九两(折合现在的3.6市斤),征收税银一分,每百筋(即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折合现在的105.2市斤),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执照)三千(折合现今3582担)颁发各商,行销办课(税收),作为定额造册题销。”

清光绪年间的普洱金瓜贡茶

  清政府为进一步控制普洱茶的购销,鄂尔泰总督于雍正七年(1729年)即在思茅设立官办的茶叶总店,指派“通判”官员亲自掌管总茶店,推行变相的茶叶统购专卖政策,不许私自买卖,以独垄其利,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取最好的普洱茶进贡北京,以图博得皇上欢心,岁岁如此。云贵总督和云南巡抚“按例恭进”的贡茶有:普洱小茶400圆,普洱女儿茶、蕊茶各100圆,普洱芽茶、蕊茶各100瓶,普洱茶膏100盒。故精制上好的普洱茶珍品即成了岁进皇宫的贡茶,普洱茶之名也因是贡茶而在海内外享有更高声誉。

普洱府贡茶受宠缘由

  普洱茶作为贡茶进入北京清宫,皇室成员都要品尝,经过与各地送来的贡茶比较,发现普洱茶茶味与茶性都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小叶种茶,因而深得皇室青睐。究其原因,在于普洱茶是深山老林原始大森林中的云南大叶种茶,具有茶味特别浓厚的特殊品质,帮助消化的功力最强,并有治疗、保健的作用。普洱茶的这些特性,明清时代的人士早有体验,并有多种文字记载。明代崇祯进士、懂医学的学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写道:“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清乾隆年间学者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云: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在该书卷六《木部》又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思茅厅采访》云:普洱茶“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普洱茶的这些茶性,非常适合清宫贵族们的生活需要,因而使普洱茶成为皇室饮茶首选。

清康熙、雍正年间的普洱贡茶奏折

清代皇室饮用普洱茶的风尚

  清皇朝祖先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肉食占比较大,进入北京成为帝王贵族后,养尊处优,珍馐佳肴无所不及,因此需要一种消化功力大的茶叶饮料。而普洱茶正好具有这种特性,于是上贡的普洱茶、女儿茶、普洱茶膏,深得帝王、后妃及贵族们的特别赏识。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用于泡饮的,有用于熬奶茶的,尤其每年冬季北方气候干燥,例须多饮普洱茶。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于是云南普洱茶在清代北京名声大噪,社会咸闻。经历代地方官吏“认证”和民间品评,云南普洱茶确为我国后发酵茶中的极品,从清雍正初年一直延续到清末,历时近200年,成了皇室钟爱的佳茗。

  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对普洱茶有所见闻,他在描写贵族生活的巨著《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描写到喝普洱女儿茶助消化的事。那是贾宝玉生日之夜,八位姑娘为宝玉做生日,很晚没睡,荣国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带着几位老婆子来怡红院查夜,见大家没睡,催促早睡。宝玉说:“今日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玩一回。”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焖了一茶缸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女儿茶亦为普洱名茶,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载:“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由此可见,普洱茶在清代上层人士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清宫钟爱普洱茶的风尚传到贡茶产地云南,故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普(洱)茶,名重于天下”之说,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的记载,反映出清代当时的实际情况和饮茶时尚。


记载了普洱贡茶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记载了普洱贡茶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清代宫廷皇族和社会上层人士之家爱饮普洱茶的风尚,代代相传,直到晚清、民国以至20世纪60年代。对此,清亡后,一些出宫的太监、宫女们所述宫中见闻中也有反映。曾经伺候慈禧太后日常生活8年的宫女金易、沈义羚在《宫女谈往录》一书中说:“老太后(慈禧)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因它又暖又能解油腻。”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也证实,云南普洱茶是清朝皇室成员心目中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衡量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后来当了全国政协文史委员的溥仪先生和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同是满族人,两人交往颇深。1966年在参加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中,两人常在一起工作,任务完毕,老舍亲自送溥仪回府,溥仪则留老舍小憩,品茶叙谈。一次老舍问及溥仪,你当皇上时喝什么茶?溥仪告知:清宫生活习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皇帝每年都不放过品茗普洱头贡茶的良机。由此可见,皇帝也爱品饮云南细嫩芽叶制成的小而圆的普洱茶,以延年益寿。清宫能够妙用普洱茶,这在养生之道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黄桂枢  普洱市文物管理所

来源:云南理论网

​金瓜贡茶究竟隐藏着多少奥秘?

前不久写国宝贡茶,谈到了易武,也谈到了曼松,同时还同蓝标宋聘号、大红印做了比较。文章中的部分内容既得到了业内一些朋友的肯定,也引来了一些质疑。关于金瓜贡茶的原料、茶区的划分等等。针对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这里就做一个统一的回答吧,因为有些事情的真相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见谅。

蓝标宋聘号

五十年代大红印

图片来源:仕宏拍賣

问题一

曼松贡茶与易武之间的关系

曼松属于倚邦茶山,倚邦属于古六大茶山之一,将曼松茶与易武茶相比恐怕不太合适,这是一位茶人朋友提的建议。其实古茶山的划分并没有大家认为的那样清晰,易武是一座古镇不假,但发生在易武古镇上的故事实在太多了,而易武茶区实际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图片来源:大益茶

其实古六大茶山中并没有易武,它包括易武产区,但没有易武这个茶山。其历史出处来自清代学者阮福的《普洱茶记》,阮福又选取了《云南通志》的说法: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南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这里要注意的是慢撒,很多人将慢撒当作现在的易武,但实际上慢撒只有一部分在现代的易武茶区,其余部分则被划分到其他茶山了。

现代的易武茶与清末民国时期的易武茶并不是一个概念,现在的易武茶就是指易武茶区,而当年的易武茶是因为易武古镇成为普洱茶最大的生产中心,各大茶山的原料都会汇集易武,之后被加工出来的普洱茶都被冠以易武之名,这个产地更倾向于生产加工的地方,至于原料为何没有被细化,接下来我会讲到。

问题二

金瓜贡茶的原料产地

有人说这有什么疑问,曼松贡茶是公认的事实,所以金瓜贡茶都是曼松料。其实不是这样,金瓜贡茶在清中叶就已经作为贡品被送入清皇室,这点《普洱茶记》中也有明确的记载:每年进贡之茶,列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俩,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今天在曼松茶山,也有当年皇家贡茶园的遗存,这就是贡茶出自曼松的整体说法。

图片来源:大益茶

但实际情况是,金瓜贡茶的采办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可自清中叶开始,云南茶山就已爆发过数次农民起义。倚邦茶山实际也多次被愤怒的茶农纵火烧毁过,所以这也是一座充满了茶农血与泪的茶山。在众多农民起义中,对贡茶采办影响最大的是爆发于咸丰六年(1856)云南回民的杜文秀起义,此次起义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堪称云南之最,这也间接促进了易武茶区的兴起,一起来简单回顾下这段历史,看看普洱茶是多么的不容易。

图片来源:网络

1855年(咸丰五年)冬,云南临安府(治今建水)的汉族地主恶霸和楚雄府(治今楚雄)回民为了争夺楚雄府南安州(治今楚雄南)石羊厂银矿,发生纠纷。楚雄府知府崔治中等地方官吏乘机施展“暗中挑拨,意在两伤,借邀功利”的伎俩,“见临人(按:即临安府汉人)势强,则召临人杀回人;见回人势强,又使回人以杀临人”,导致事态扩大,矛盾激化,从争吵发展到回汉械斗。

1856年春,临安汉族恶霸煽动汉人入南安州和楚雄府城捕杀回民,“老弱鲜得免者”。楚雄府的汉族官绅也残暴地屠杀回民。临安汉族恶霸等在广通(今禄丰县广通镇)、罗川(今禄丰县西南)、禄丰等地逞凶之后,拟前往省城昆明屠杀回民,回众起而自卫。新兴(今玉溪)回民首领马凌汉率回民千余,在距昆明二十里的小板桥,将临安汉人恶霸打败。这本来是正当的自卫行动,却被统治阶级污蔑为“纠众谋逆”、“陰谋作乱”。云南巡抚舒兴阿和团练大臣黄琮竟“饬各府厅州县聚团杀回”,署布政使清盛也下达了对昆明回民“格杀勿论”的命令。

杜文秀(1828—1872)字云焕,号百香,云南永昌府保山县金鸡村人,回族。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永昌府汉族地主团练组织“香把会”,在官府的支持和纵容下,大肆残杀回民。杜文秀以家属被杀,未婚妻被掳,于1847年上京控诉,但冤仇终不能伸。失望之余,他逐渐认识了清王朝的腐败,激发起反抗清王朝民族压迫的革命思想。回到云南之后,便在云州(今云县)、蒙化等地暗中组织回民,酝酿起义。

图片来源:网络

1856年8月,杜文秀乘云南提督文祥率兵离大理赴楚雄的有利时机,在蒙化率众起义。9月7日,杜万荣、蓝金喜在大理府城起义。杜文秀闻讯,立即率起义军前往大理,与当地回民会合,大败清军,毙迤西道林廷禧、太和(今大理)知县毛玉成等。9月16日,大理知府唐惇培败逃宾川(今宾川南),起义军胜利占领大理城。在随后的十八年里,起义军曾一度围困省城昆明,并控制了整个滇西地区。随后清军开始展开反攻,双方进入了拉锯战。

1872年6月12日,清军乘胜从南北两面向大理发起进攻。6月22日,清军攻占蒙化城,11月初,清军进至城下,包围了大理城。12月27日,杜文秀服毒后乘轿子到达杨玉科大营。杨玉科将其头割下,向岑毓英报功。岑毓英急从离大理一百二十里的红岩赶到大理,纵兵血洗大理城。

杜文秀起义虽然沉重打击了清廷的统治,曼松茶区也被起义军控制了18年之久,茶山亦被毁坏,但期间金瓜贡茶采办并没有停止,而是采购曼松茶区以外的原料代替,战事结束后的贡茶便由易武承办,从此易武开始兴盛。

8年后(1880)宋聘号建立,开启了普洱贡茶的另一段历史,既然当年宋聘号所追寻的是曼松贡茶的足迹,今日我们拿国宝贡同蓝标宋聘号相比较,何尝不是在向古人精益求精的制茶精神致敬呢?

来源:作者:兰陵王 大益行情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国宝贡茶到底是啥味道?

作为大益粉丝,现在最关心的大益茶莫过于国宝贡。其实不光大益粉丝,我相信大益集团对这款茶也充满了期待,同时应该也带有三分忐忑。

虽说近代普洱茶企业打造了数不胜数的好茶,可还没有哪家能真正复刻出当年的金瓜贡茶。大益制茶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倘若此次国宝贡真的完美复刻了当年金瓜贡茶,我认为这会成为近代普洱茶发展史上一次里程碑事件,因为这意味着大益继承了古代普洱茶巅峰的衣钵。如今茶已经做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藏家们和市场的检验了。

图片来源:网络

金瓜贡茶虽有成品流传于世,但新茶的制作与加工中断已超百年,所以也没有人知道金瓜贡茶是什么味道。所以就只能按照现存老茶的样式以及味道结合普洱茶的陈化规律进行反推,这应当算是普洱茶的“逆向工程”。迄今为止,还没有茶企进行过此类的尝试,大益集团此举可谓是凿空拓荒,一旦能大获成功,这也意味着那些工艺失传,但有成品流传于世的普洱茶均可通过逆向工程的方式进行复刻,光想想就令人兴奋不已。

既然要逆向工程,第一步就是要知道百年的贡茶到底是什么味道。在翻遍相关资料后,总算没有白费,虽然内容都是贡茶经过上百年的陈化后,所具有的味道。但是大益粉丝中卧虎藏龙,也一定有人能够根据相关老茶的味道来对国宝贡进行审评,这样就可以配合大益集团完成这一壮举,使国宝贡成为这一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普洱茶之一。

金瓜贡茶经过百年陈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味道,一代宗师傅增湘先生就有保存。他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又是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家,在民国早期任教育总长。著名美食达人唐鲁孙先生就曾在他那里感受过金瓜贡茶的魅力。

傅增湘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当年唐鲁孙也是爱书之人,与傅增湘先生交好,两人就因为藏书有这样一段缘分:四川藏园老人傅增湘,在北平算是藏书最多的珍本版本鉴定专家了,恰巧我买了一部明版的《性理大全》,请他去鉴定,他说是清朝版本仿刻。我这部书是琉璃厂来熏阁刚买的,于是打电话让来熏阁老板来傅宅研究研究,结果校对出我这部书有明成祖一篇大字序文,确定是明刻原版,一点也不假。反倒是傅老收藏的一部书真序假,算是残本,藏书家岂能收藏残本。我因为买这本书是研究学问,真假版本对我来说那是毫无所谓,于是就把这部书跟傅老换,傅老大喜之下,约定三天之后在他家喝下午茶。

到期我准时前往,他已经把茶具准备妥当,宜兴陶壶,一壶三盅,比平常所见约大一倍。炭炉上正在烧着水,书童说,壶里的水是早上才从玉泉山“天下第一泉”汲来的。傅老已拿出核桃大小颜色元黑的茶焦一块,据说这是他家藏的一块普洱茶,原先有海碗大小,现在仅仅剩下一半多了。这是他先世在云南做官时一位上司送的,大概茶龄已在百岁开外。据傅沅老说,西南出产的茗茶,沱茶、普洱都能久藏,可是沱茶存过五十年就风化,只有普洱,如果不受潮气,反而可以久存,愈久愈香。等到沏好倒在杯子里,颜色紫红,艳激可爱,闻闻并没有香味,可是喝到嘴里不涩不苦,有一股醇正的茶香,久久不散。喝了这次好茶,才知道什么是香留舌本,这算第一次喝到的好茶。

图片来源:网络

这里面有如下重点,海碗大小的普洱茶,显然只有金瓜贡茶符合这一特征。沱茶一般以窝头大小描述,其余要么是饼茶要么是砖茶。而且来自云南做官之人,当年贡茶必经官员之手,这也是一例证。至于味道不涩不苦,符合极品普洱茶经多年陈化的特征,茶香久而不散,这应该是上好普洱茶陈化之后香气内敛的结果。

有了以上记载,我相信行家们一定能从中获取更有价值的内容来与即将上市的国宝贡做对比,喝茶并不专业的我就静候各位的佳音了。

1901国宝贡

来源:作者:兰陵王 大益行情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