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民国茶广告

找到约7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百年徽商 故纸茶香 ——解读《德泰隆》茶号广告

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广告的肇始期,同时也是现代广告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其时,科技的发展进步、西方文化的传入以及海外市场的需求,均在不同的领域推动了民国广告的发展和变化,茶叶广告亦然。

民国时期的中国茶叶已走出国门并形成了常态的出口贸易,此时,华茶不仅在花色品种、质量以及包装上发生了变化,茶品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加上印刷术的进步,文学艺术演变的影响等,使茶叶广告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时,中国茶叶的报刊广告、品牌广告和装潢广告等日益增多,花样翻新且内容丰富,茶店、茶商在生产、销售等环节,开始大量使用有鲜明地域印记的茶帮号牌以及广告招贴,并且将它们与经营理念、茶品特色和信誉质量联系起来。茶叶经营者在他们自家茶叶的外包装,广告招贴甚至是说明书、包装纸上,都印上独特的字号标识,这无疑是一种广告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现代营销的一种手段。

本文将对民国时期徽州茶商《德泰隆》茶号的广告进行解读,以期了解民国茶广告的特色并对当下茶广告设计应用有所启示!

(一)

2020年6月,在黄山(汤口)首届黄山毛峰茶文化节期间,黄山市“莫问”徽茶文化博物馆展出了一组民国时期的徽茶广告和商标。一枚载有数种茶叶名称的招贴,以其精美的彩色印刷,丰富的广告内容,详细的茶号信息引起了茶人的兴趣,尤其是这枚招贴上刊载的黄山毛峰茶名称等,以首次出现、民间稀有、茶界罕见、资料珍贵而令人大开眼界!值得注意的是,这枚徽州茶号印制的广告招贴,不仅展示了民国时期徽州茶商字号和茶叶牌号,也是黄山毛峰茶自问世后第一次出现在茶叶广告上,可谓是徽州名茶,广而告之,美滋美味,美名远扬!

徽州茶商《德泰隆》茶号印发的广告招贴,高约9公分,宽约25公分,彩色印刷,图文并茂,画面清新,内容丰富,茶号信息清晰,整张招贴分为四帧画面从右向左,排列有序。第一幅画面是装饰花纹和《德泰隆》茶号的英文说明。第二幅画面是《德泰隆》茶号及商标名称以及经营的茶叶品种类等文字,画面上印有“徽州府”“德泰隆茶号”以及“和合商标”字样,同时还印有“和合”二仙的图像及商标拼音。这幅商标图案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则是刊印了德泰隆茶号“本主人识”的内容;文字曰:“本号採办各省名茶,黄山毛峰,极品莲芯,白毫顶谷,旗枪毛峰,双窨珠兰玳玳,家园松萝,建山武夷,六安香品;加工监制兼备精致箱瓶送礼,洵属雅观;凡蒙赐顾,请认本号和合商标为记,庶不致误。本主人识。”这段广告文字的后面还附有一方“集记”的印章,可见茶号主人的广告宣传意识。第三幅画面是“德泰隆”茶号地址以及英文说明,其文字清晰地载明:茶号地址为徽州府(按:歙县)大北街坐西朝东门面。由此可知“德泰隆”茶号主人应该是徽州歙县商人。而广告上“黄山毛峰,极品莲芯,白毫顶谷,旗枪毛峰,双窨珠兰玳玳”等茶品的产地,包括今天的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等,都属于当时的歙县治辖。因此,可知当时的歙县茶区也是茶品众多,名品亦多。

“德泰隆”广告招贴的第四幅画面是窗明几净的室内,一位时髦的女性正在品茗:只见她左手托腮,右手握着一杯冒着袅袅热气的香茶,神情似是若有所思……画面清晰地展现出室内有书柜,柜中有书,柜顶有石膏塑像。时髦的三角圆桌上有精美的茶壶,茶叶筒。圆桌上还有花瓶,瓶内有插花、瓶边有茶点。室内家具陈设、柜中藏书及墙上字画等裝饰,都表明这是一户富裕的大户人家。这也清楚地说明,《德泰隆》茶号的销售目标是明确的,其营销策略亦是不言而喻的。需要解读的是,广告招贴上两面旗帜所传递的信息是清晰的,即可以了解或推算“德泰隆”茶号招贴的面世时间……

(二)

“德泰隆”茶号招贴上左面的旗帜是十八星旗,代表十八行省。(注:图案印刷有误,大星小星各少一枚),右面的是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族,也有五行、五德等寓意。这两面旗帜的出现是1912年1月1日,被彻底取代是民国十四年(1925)。因此,“德泰隆”茶号招贴的面世时间,应该在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十四年(1925)之间。当然,这枚彩色印刷的“德泰隆”招贴的出现,对于研究民国时期的徽茶历史,也可谓是别有意趣!

民国时期,刊载有黄山毛峰茶信息的广告,在各地茶市层见迭出,当然,主要是缘于徽州各类茶品的问世和进入市场。因此,徽茶品类名称屡屡出现在各地的茶商广告招贴、包装物品甚至是宣传册上。如北京“吴鼎裕”茶庄的价目表上,亦有较为详细的黄山毛峰茶以及其它徽州名茶的价目。“吴鼎裕”是徽州吴氏家族于晚清时期开设在北京的一家老字号,茶庄设在北京崇文门外大街路西,电话为南分局一七八四号。“吴鼎裕”茶庄在宣传册上称:“向在各省设庄采办各种红绿花茶,务求香浓色绿。”

“吴鼎裕”诚信经营多年,至民国时期已是声名远扬,获利颇丰。而在“吴鼎裕”茶庄价目表上,徽州的黄山云雾、黄山毛峰,老竹大方,家园珠兰,祁门红茶等名茶历历在目,茶品等级及价位在当时的市场交易中有所偏高,想来,老字号茶叶名店,茶品价格自然不菲!

杭州历来是徽商的集结地之一,众多的徽商中不乏有许多茶商。座落在中山中路509~511号的“永馨”茶号,就是众多徽商茶号中的一家。“永馨”茶号的经营方式是批发零售,其听(厅)茶礼品,一应俱全。主要茶类有黄山毛峰,老竹大方,祁门红茶,珠兰花茶,玳玳玫瑰以及狮峰龙井茶等等。“永馨”茶号经营有方,口碑亦好,可谓是徽州茶商的佼佼者。杭州“同大元”茶号也是徽州商人创办。“同大元”茶号因为生意兴隆,所以开设的茶叶店铺也多,除总号设在杭州西湖延龄路与仁和路口,“同大元”还在南昌中正街百花州设有分号,可见其实力雄厚。“同大元”茶号主要经营徽州茶叶,如黄山毛峰,老竹大方,家园珠兰,祁门红茶以及西湖龙井茶等。民国期间,杭城一地经营徽州各种名茶的茶庄茶店多达七十余家,其中绝大多数为徽州商人开办,经营茶类也多为黄山毛峰、大方、祁门红茶等等。

苏州亦是徽茶的主要销售市场,这里聚集了众多的徽州茶商,也开设了许多茶店茶号。清同治年间,吴景隆于苏州上塘街53号开设了“吴世美”茶庄及“吴世兴”茶分号。其时,吴世美茶庄不仅经营各地名茶,更多的还是经营徽州出产的天都云雾、黄山毛峰和祁门红茶等。

著名的苏州“汪瑞裕”也是众多徽茶老字号之一。“汪瑞裕”茶店总号设在苏州玄妙观对面的观前大街,同时还在大成坊巷口和醋坊桥堍开设有东号、西号茶店,主要经营徽州名茶如松萝茶等。

北方城市天津自“五口通商”后,一直是徽茶的主要销售市场,如天津“正兴德”茶庄就是徽州茶叶的著名销售商家。“正兴德”茶庄自开设以来,不仅销售徽州各地名茶,还在徽州歙县和黄山两地创办了茶叶加工厂。“正兴德”茶庄在自己印制的宣传册上介绍说:“黄山茶产于安徽徽州,歙县黄山,该山峻岩峭壁,为中国新兴名胜之一,其地产茶,驰名遐迩,有毛峰雀舌,珍眉,雪蕊,瑞草,云雾……太平嘉瑞等数种茶,其口味之香艳,叶身之精细,居全国产茶之冠。”“正兴德”还在黄山冈村、歙县街源开办了加工厂:“本庄设厂于黄山,已有数十年,在该地有许多茶山采办专权,并能深悉地理,优劣之分析,每年采办该茶,再转运福州本厂,制成精美之香茶,装以严固之箱筒,推销各地,著名全球。”

“正兴德”茶庄还在其印制的广告宣传册上推荐黄山茶:“此茶性温平,口香味浓,饮之能助消化,解烦闷,悦性怡情,为人生饮食之要素,辅佐卫生之妙品。价目见门市价目表,新牌茶,花蕊牌,第一牌,三星,星月,五星,九星,等均为黄山茶。”另外,在山东束鹿“润德成”茶庄的招贴上,在湖北沙市,东北营口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茶叶市场上,形式各样的茶叶广告、包装和商标招贴上,亦有诸多黄山毛峰、祁门红茶、休宁松萝和黄山云雾茶以及产自徽州的其它茶品内容……可谓是徽州名茶,名扬天下!

参考文献及资料:

[1]陈少峰.黄山指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2]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J].国际贸易导报,1934(7).

[3]郑毅.正兴德茶庄资料[J].黄山日报,2019-01-22.

[4]吴觉农,范和钧.中国茶业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5]陈椽.安徽茶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文/徽州茶人

来源/《徽茶》2020年12月刊

注: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安茶史话

“茶叶做到老,茶名记不了。”这是茶圈流行的俗语,可见中国茶之多之广。茶人深感压力,乃至发出如无奈的感慨;又深为骄傲,则以如此低调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幽默。

有一款茶知名度不是很高却是一款有灵性的历史名茶它就是祁门安茶

其名有多种如徽青、老六安、笠仔茶、安徽篮茶等那么这些名字的由来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一探究竟!

因药效名奇茶

有一种茶,早在明末清初时,已在两广和东南亚那边流传甚广。因其药效明显,民间便称其为奇茶。它就是祁门安茶。

将有药效的安茶称为奇茶,其实是有缘由的:说是清初,祁门做安茶的孙义顺号老板,运茶下广东。一日在鄱阳湖码头遇一广东戴姓郎中,想搭船回家,但身无分文。茶老板爽快答应了,且一路好茶好酒相待。佛家有因果报应一说,这在茶老板身上,颇见验证。行程数月,他们终于到达广东,遇上这里瘟疫流行,百姓叫苦不迭。戴郎中当即挂牌行医,问诊号脉。郎中为了感谢茶老板,开药方时,在每剂药方中开三钱安茶为药引,不想效果奇好,瘟疫患者居然死里逃生。百姓感谢郎中,郎中轻描淡写答到:都是安茶的功劳。从此安茶可治瘟疫的消息不胫而走,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安茶名声大震,以致被人们奉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称为奇茶。

胡钜春茶票

因借名叫老六安

祁门安茶,其实是官名、学名。论历史,此茶最早叫六安茶。何为六安?稍懂地理的人都知道,皖西大别山腹地是也;而祁门地处皖南,属黄山西脉延伸。虽同属安徽,然区位一西一南,山不靠,水不连,区划明显不搭,明明风马牛不相及,何以茶名张冠李戴,错配鸳鸯?

货架标明六安茶

专家学者纷纷开脑洞、查史籍、考依据、挖来历、理来由,经多方求索,硬是将安茶呼为六安茶事,下面几种说法流传较为广泛:

一为仿六安茶说。此说来自民国时祁门茶业改良场场长胡浩川,其在《祁红制造》《祁红运输》均说:祁门所产茶叶,除红茶为主要制品外,间有少数绿茶,以仿照六安茶之制法,遂袭称安茶。 胡浩川先生是六安人,对六安茶事了解透彻,后在祁工作,祁门茶事,谙熟心中,两两相较,作出判断,貌似可信度高,于是众人齐帮腔,情有可原。

当代安茶部分包装

二为安溪茶说。此说来自安徽农学院陈椽教授,其在1960年《安徽茶经》说:祁红原产绿茶,多属安溪绿茶,故叫安茶。但陈教授又说:是否定论,有待研究六安和安溪绿茶历史时,再仔细论证。遗憾的是,后来并无下文。

三为安徽茶简称安茶。持此说者为祁门茶商程世瑞。此人于民国间运送最后一批安茶到广东,他问佛山区老板:为什么将我们这种茶叶,称作安茶?区老板答:安茶就是安徽茶。你们省所产茶叶,东南亚最欢迎的,仅此一种,大家叫为安徽茶。可是这个徽字不好认,我们口语习惯,不喜欢用三个字称呼某某茶,于是便去掉徽字,简称为安茶。

广东通草画

四为借六安茶之名。持此说有两人,一是已故茶学家詹罗九先生,他在《七碗清风自六安·六安茶记录》中说:六安茶名满天下,借名之事在所难免。祁门是古老茶区,茶产丰而质亦胜,乃商贾营销安茶,遂借六安茶之名耳。

百年安茶汤

除此之外,祁门产地还有一说。即所谓六安茶,是因其对人体有平六气、安六腑之功而名。此说貌似更具科学性,然因属民间说法,流传不广,影响不大。

因包装名笠仔茶

祁门安茶在两广和东南亚,又叫篮茶,抑或笠仔茶。说篮茶,是因其最小包装的篾篓,形似竹篮而名;说笠仔茶,是因篾篓中衬箬叶,防水防潮,与斗笠同功而名。

台湾地区对“六安篮茶”的报道

竹篾也罢,箬叶也好,均属生态环保有机纯天然之物,淳朴简陋,外形粗放,质地粗疏,表面看土得掉渣,然而满满田园风味,泥土芳香,令人着迷。这种奇特古朴的包装,雅俗共赏,具有很强的地域化、个性化,渗透了中国文化大俗大雅的精神,无疑为巧用心计、匠心独具之作。

因级别称六安骨

有一种茶外观看上去杂碎乱梗,刚硬颗粒,铁锈红色,长短不一,粗细不匀,毫无茶样,看相极糟糕。但将其投茶冲水,须臾茶汤橙红明亮,晶莹剔透,艳如琥珀,香气幽幽,如丝如缕,它叫六安骨。

茶梗汤色也很浓郁

从前两广南洋平头百姓最喜欢,尤其水手船工将它作随身必备神药,下海打鱼买不起好茶,就买这种茶,故又叫渔夫茶。又因竹篓似筋,箬叶似皮,也叫筋皮茶。

品质较好的安茶为挑选上上芽蕊细尖,不惜工本,精工制作,再陈化三年而来,本钱不小,身显价贵,天天饮用,非富庶之家,一般享受不起。而六安骨,原料粗,价位低,朴实无华,货真物廉,平淡显真。物有上中下,茶也不例外,好茶细喝,粗茶粗喝,除接待贵客外,取此六安骨、渔夫茶、筋皮茶,茶的品相虽一般,然内涵丰富,领略过后,被山野原味包围,幸福满身心。

还名徽青和香六安

安茶称谓多多,上述以外,还有广东茶、徽青、香六安等。

现在安茶之前有地区叫广东茶,是专门做给广东人喝的。广东茶是民国称谓,且仅是产地祁门的称呼,普及程度低,多数人不知道。然而,一叫便是300余年。

通草画中见六安

徽青。兴许有人说,不就青茶嘛?但事实并非如此。所谓青茶,其实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称谓,专指乌龙茶。而安茶并非乌龙茶。缘此知,此徽青与青茶,风马牛不相及,完全两码事。追根溯源问缘由,原在于早年茶名较乱,称呼不规范。譬如1960年许正在《安徽史学·安徽茶叶史略》载:清光绪以前,祁门原制青茶,运销两广,制法类似六安,俗称安茶。从中可见,这种模糊称谓,源于清末民国,后来大流传,乃至到20世纪50年代初仍在使用。

香六安。确切地说,这种称谓纯属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特产。据2016年12月《台湾·茶艺》卢亭均撰《自家拼配茶品香六安》载:香六安是香港老式茶庄自家调配的茶品,茶味不俗,流行数十年,受一般中下阶层消费者欢迎。

老安茶广告

祁门安茶是一款颇具色彩的文化名茶。经历跌宕传奇,掌故异彩纷呈,历为文人雅士所爱,古书《红楼梦》《儒林外史》有载,近又被港人以此为题材,拍成电影《茶盗》,热播一时,颇有影响。

(来源:中国农业出版社)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投资分析:新的假茶代名词"乡下收的"

  五一节刚过,不少茶客的朋友圈里都出现了"物美价廉"的老茶广告。在这些老茶广告中,还都打上了"乡下收的"的标签。不得不说,这年头勤劳的人还真多,别人五一出去游山玩水,他们跑到乡下兢兢业业的收茶。如果茶圈里要评选最勤劳的人,我觉得乡下收茶这帮人必须当选啊!

  近年来,喜好收藏的人越来越多,加上快手、抖音这些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去乡下寻找宝贝成了一大亮点。乡下收的字画、乡下收的瓷器、乡下收的元宝等等,现在又冒出来了乡下收的普洱茶。看到这么多的乡下收的,我就有种感觉,偌大个中国,生活下乡下的农民伯伯们才是隐藏的富豪啊。从帝王将相的珍宝再到文人墨客的墨宝,现在又冒出来了普洱茶,真"藏富于民"!

  我不否认因为过去战乱的缘故,一些生活在城市的权贵们为了躲避战乱迁徙到乡下,也不否认一些珍宝几经辗转流落到民间,最后到了个别农民伯伯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乡下遍地是珍宝,就拿普洱茶来说,清代民国时期主要品饮人群都集中在北京,至于其他地方别说见过,大多人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消息相对闭塞,经济极度不发达的乡下了。

  最近几年普洱茶市场流行这样一句话:"会做茶的(人)不如会讲故事的(人)。"茶不好,故事来凑,只要故事编的真,听起来动听,再差的茶也能卖出一个好价钱。当朋友圈出现"乡下收的"老茶,我就感觉这讲故事已经讲到收古董上了,这些人还挺与时俱进的啊!

  故事讲多了,就会忘记茶本来的样子。乡下能不能收到普洱茶,讲故事的人心里能没点数吗?更可笑的是,竟然还有人信,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人看过之后没立即下单购买,还知道问问,真要是买了,买茶的钱真的是要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最后再次跟大家说下,"乡下收的"的老茶就没真货,别发照片请人鉴定了,碰到推销的人,拉黑就成。

  作者丨天火

  摄影丨吉星坦罗

找到约6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