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民国茶叶

找到约1,641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历史:民国茶叶一览,民国茶叶图片大全

民国时期的茶叶包装盒,用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美,给中国茶叶包装史上添上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一、远赴重洋的“盒子”

  1915 年巴拿马世博会,福州马玉记商号参展并获得金奖。马玉记的茶叶包装盒精致华丽,尽显中国茶的特色,获得了国内外一致赞誉。
马玉记获奖茶叶的茶盒


马玉记参展茶叶的外包装


马玉记参赛白茶盒套装


马玉记用来装茶盒的箱子

2.景泰蓝罐-1925年京奉津浦两路局铁路联运会纪念


 

景泰蓝茶叶罐。规格:高195px直径200px(以实物标准尺寸为准)

光绪十四年(1888),唐胥铁路修到天津,称唐津铁路,中国铁路网就是在此基础上日渐形成的。原为官督商办性质的开平铁路总局随即改组为添招股的津沽铁路总局(遗址在三岔河口望海楼附近)。1891年,为加强天津至山海关一段铁路的防务,北洋官铁路局设在山海关(该局界碑近年在北站外发现),这是中国官办铁路开始的标志。

1907年,山海关至皇姑屯一段的铁路建成。北京至奉天(今沈阳)铁路全线开通,全长1042公里,成为贯通山海关内外的主要通道,清政府将其命名为京奉铁路。民国后,京奉路局隶属北京政府交通部,为一等局。从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至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这段时间,其关外段曾归奉榆铁路管理局管辖。1928年,京奉铁路改称平奉铁路,转年又改称北宁铁路。这就是1925年,京奉津浦两路局铁路联运会纪念特制的景泰蓝罐。

                                                                          工艺细节

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茶叶出口港,由于当地人文荟萃,生活水平甚高,茶叶消耗量也大,因此许多出名的茶号纷纷于此地开业。坐拥雄厚财力的老字号茶庄,采用当时的最新材质,为自家茶叶设计包装,以此和一流跨国茶企正面交战。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主流茶叶罐”都是什么卖相。

 

1.华茶公司

华茶公司是近代中国华商最大的茶叶出口公司,由粤商唐翘卿所创立,他是上海茶栈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子唐季珊,曾留学英国,见识多广,又富于商业手腕。因此华茶公司在唐氏父子努力经营下,很快就壮大成为中国重要的民族企业,唐季珊更因此博得“茶叶大王”称号。

百年经济学堂所展示的华茶双龙商标
                             百年经济学堂展示的华茶公司商标

下图胭脂茶罐,白底紫嫣红,彩绘山野扁舟图。构图为远山、树林、茅屋及一叶扁舟。净重约1盎司(28.375公克),故此小巧的茶罐所盛装的茶叶量不大。茶罐造型精美,内置欧美人士向来所喜的香花茶,故推测应是当年外销的高级茶款。
                         “华茶公司”瓷制胭脂罐

而华茶公司的封装茶叶罐,新颖别致。罐体图案选取历史人物,整体形状选择菱形,配以圆润罐盖,造型灵动不失优雅。形式新颖,采用棉线捆装,在瓷制茶叶罐中较为少见。在罐盖处加上华茶公司图标,醒目而有质感。
                                                    “华茶公司”原封瓷茶罐


                                                    以棉绳捆绑的原封茶叶罐


                                                       罐盖上的华茶公司小标签

最后是华茶公司的八仙过海茶叶罐。采用传统神话中的形象,绘制罐身。使整体浑然天成,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

                                                          八仙过海茶叶罐

 

2.汪裕泰茶号

与华茶公司并为翘楚的汪裕泰茶号,是近代上海最大的茶庄。由徽州商人汪立政,在清道光年间创立,经历祖孙三代约一百二十多年经营,成为甚有名气的百年老茶号。鼎盛时期,汪裕泰有八家连号店,三处加工厂,并在杭州、苏州、台北以及美国创办茶庄;还在摩洛哥设有一个驻外办事处。
                                        汪裕泰第三茶号茶盒

根据少时曾在汪裕泰茶号当学徒的胡孝仪先生回忆道:“要说是汪裕泰的职员,别人是要侧目相看的。在马路上坐黄包车,不用报路名,只需说汪裕泰,车夫就能把你送到。能在汪裕泰茶号做事,不仅面子光鲜,而且内里实在……”


                                    汪裕泰第三茶号茶盒

3. 翁隆盛茶号

翁隆盛茶号创设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创办人翁耀庭,原籍海宁,店址初设杭州梅登高桥。太平天国之后,翁氏为发展业务,将店址迁至当时的商业闹区清河坊。后又扩建五层洋房,门楣上饰“狮球”,注册商标,气派焕然一新,以百年老店、货真价实以招顾客。

                                             
                                                     翁隆盛茶号茶叶罐

翁隆盛茶号的名声之所以历久不衰、驰名中外,其主要经营特色是:所制的龙井茶品质优良,自称采购认真,选而复选。专供“三前摘翠”的富春茶,精工焙制,色、香、味俱全,以此脍炙人口。龙井极品狮峰茶,曾获巴拿马博览会奖状。

1937年抗战军兴,杭州沦陷,各大茶号相继歇业,龙井茶产地人穷地瘦茶园荒。1953年在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后,清河坊的零售门市部撤销,而把湖滨同大元茶号改为翁隆盛茶号,后又易名狮峰茶叶店。

 

4. 正兴德茶庄

正兴德民国年间的礼品茶茶罐以金黄色为基调,正背两面装饰着淡绿、淡蓝色的几何图案,新颖大方。边侧分别写有宣传词:“助消化,佐清谈,增君美满生活。赠亲馈友,礼品最宜”;“品质—无丽不臻,装演—有美皆备”。无巧不成书,当时家喻户晓的“美丽牌”香烟的广告语也正是“无丽不臻,有美皆备”。
               正兴德长方形茶叶盒。金色主调,淡蓝色几何图案。


                 与正兴德类同的广告语,都有“无丽不臻,有美皆备”

 

5. 启元茶庄

启元茶庄的茶罐上不仅标明了市内三家商号的地址,还特别明确了张家口怡安街店和绥远城北门里店的地址。正兴德茶庄曾专门推出英文版淡黄色调的茶罐,天成厚茶庄的茶罐上“名满欧亚”的红色大字亦十分抢眼,因为早在清末民初通过天津转口,南方的茶叶就已经广销三北地区并出口到俄罗斯等国。
                                         启元茶庄蓝色底茶叶罐

 

 

三、高手在民间:正如好戏在最后

在大环境的带动下,除了知名茶庄、茶号的茶叶罐,各个民间手艺人、工坊的各式茶叶容器,同样精美。由于历史原因,关于当时存留之物的文字描述较少。小编从各处搜罗出当时宝贝的照片,如您熟知宝贝的身家和段子,我们期待您私信中国茶叶榜。

1、牛皮纸等纸质茶叶盒。以广东荣茂茶号的龙团香茶为代表。

                                                 广东荣茂茶号的龙团香茶

美珍茶庄纸质茶叶盒

2、锡制茶叶罐

 

精品锡茶叶罐,做工挂件,包浆自然,雕工漂亮

辉记 满工雀鸟花卉纹案锡制茶叶罐【老件】

3、马口铁制茶叶罐

民国天津礼和洋行,美女闺秀图案茶叶盒

民国乾和祥茶庄铁盒

4、紫砂茶叶罐


5、银质茶叶罐

民国时期天津永祥银质茶叶罐

 

6、釉彩茶叶罐

民国黄鳝釉赏瓶,景德镇窑

7、瓷器

民国“坤记氏出品”,粉彩人物天女散花六方茶叶罐。一面绘天女散花,另一面绘黛玉葬花。四面书不同体的书法。绘画、书法细腻、规整。书画佳。堪称民窑精品。上、下棱角处稍有剥釉,这正是该时期瓷胎疏松的特点所致质。后配锡制老盖子,配得相当精密。

民国“坤记氏出品”粉彩人物天女散花六方茶叶罐。

8、各种好玩的周边~

在搜罗民国茶叶罐的过程中,小编也发现了民国前辈们的可爱之处。

老竹根精雕龙纹茶叶罐

                老锡器堑刻松鹤同春筒形茶叶罐。像不像麻匪的烟枪?

据说是海外回流的民国六面工茶叶桶。最下面的脚折了一只,但不影响站力。

这个美翻了吧~你以为她是银子的?其实她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层锡,里面是紫砂的!

亲,是货真价实的紫砂内胆哦~
最后在壶底,她娇滴滴地完成了自我鉴定——(人家很)“正点”
 

 


 

 


 

中国茶叶衰败的历史之谜

清初中国茶叶如烈火烹油,达到鼎盛时期:18世纪全球首富潘振承、19世纪全球首富伍秉鉴的祖上都是福建茶农,他们在广州十三行做茶叶贸易,将英国与俄国国库中的白银席卷一空。但茶叶史的下一篇章却是印度阿萨姆茶崛起,中国茶一再落败。

中国茶衰败的原因似乎也摆在面前:英国人福钧偷走了中国茶叶。

▲外国商船在广州十三行装载茶叶(约1852年)

据学者胡文辉考证,早在17世纪末,德国博物学家和医生A.雷克已从日本将茶籽带到爪哇,并培育成功;19世纪前期,荷兰人贾克布森六赴中国,最后一次更在清政府悬赏其首级的情形下,带回700万颗茶籽和15名工人,成就了爪哇的茶业。

即便在英国人这边,在福钧的中国行之前近二十年,乔治·詹姆斯·高登、查理斯·加尔夫(传教士)就已得到总督威廉·班庭克的鼎力支持,赴华并购买到大批武夷山茶籽了。

中国茶引种巴西也存活了。

事实上,茶叶原产地就是中国,世界各地的茶叶几乎都是从中国引种出去的。当然,云南边境外的一些地方也有茶树,但品种不如中国。

为什么英国的这次引种引起了这么大的影响?而且,东印度公司破产之后,立顿公司继续了英国茶行业的神话,并延续至今。

英国人福钧本是植物学家,从他写的《两访中国茶乡》中可以看出他对茶的了解。他澄清了林奈在植物学分类上的迷惑之处:绿茶与红茶是一种植物,区分它们的是不同工艺。他带走的武夷山品种与阿萨姆品种的嫁接是当时最高水平的农产品杰作。

▲英国植物学家福钧(Robert Fortune)他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多次来到中国,采集包括茶树在内的植物资源。他被很多人称为将中国茶树和茶产业秘密偷走的“大盗”。

《两访中国茶乡》1852年版书影

福钧在书中详细记录下1843年和1848年两次中国之行。书中对中国茶叶的茶树栽培和制茶方法详加阐述,也对中国园艺、植物特性与分布、饮茶文化多有着墨。

即使是这样,任何人也很难接受阿萨姆红茶质量高于福建红茶这种判断。

实际上,由于英国人喝的是奶茶,当气味芳香、味道隽永的福建红茶冲入牛奶并加糖以后,香气减弱,味道变淡,整体感觉就比不上以“浓强鲜”为特点的阿萨姆奶茶。但这不过是品种改良问题,对中国茶农来说,难度不大。

而福钧带走茶种,对中国茶叶的打击也很有限。他的打击其实在于他看到了中国绿茶生产的现场状况,并在1851年的世博会上公之于众:“工人们的双手全都被染成了蓝色。我禁不住想,要是那些绿茶饮用者看到这一场景,他们那特殊的偏好可能就会被纠正过来——要我说的话,他们的口味因此就会更纯正。”

19世纪中国绿茶茶园景观

这些细粉是染色剂,被他带回英国分析后,其中有普鲁士蓝等毒性很大的化学产品。

这应该是对中国茶打击最大的新闻。从此之后,英国人不再喝中国绿茶。

那么,是因为中国茶农在全世界最没有职业道德吗?

1903年12月,东文学社日籍教师25岁的船津输助在宣武门外的住所里写下日记:“普通人大多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在城门内、屋檐下等处寄居,其中尤下等者以乞食为生,严冬时节仍然衣不蔽体,往往冻死。因而此处强盗、小偷甚多。但在不洁的人群中,又可以看到身着青色或红色锦绣、外裹貂皮、全身上下价值数百金极为气派之人。只要在市中心稍微走一走,就能感觉到这种贫富差距。”

1903年的北京崇文门

如此格局之下,农民的生存得不到保证,哪里谈得上农产品的质量?进一步说,哪里有什么批量生产的商品质量?

船津发现北京市井“赝品甚多,玉器虽随处可见,但大部分都是假的”。

乾隆年间,朝鲜使臣洪大容在其《湛轩燕记》一书中记载,中国“茶品多种,青茶为最下常品。普洱茶都下最所珍赏,亦多假品”。

《大汗之国》中记载修士克路士在中国发现市场上有人“在鸡里面灌水或沙,以增加卖出的重量”。

据“中研院”陈慈玉的研究,红茶竞争也随即开始。1871年,印度当年出口英国的红茶是中国红茶的百分之十,1885年到一半,两年后到百分之八十。

在美国市场,日本茶在1908年压住中国茶,十年后达到中国的两倍。

▲20世纪初的日本茶农英国渣打银行等势力在印度与日本投资,这意味着英国人不再只是购买者,而且成了制造者与输出者。这一方面培养了中国茶的对手,一方面也垄断了大量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崛起,日本商人夺回精制茶商权,都算得上日本在国际贸易中的应对之策。

中国有应对能力的十三行商人已全部歇业,面对英国资本,中国小茶商的应对办法仅有一个:“粗制滥造”。不久之后,中国从茶叶出口国沦为茶叶进口国。

▲民国茶叶行发货单

©杨多杰 收藏这与一百年前中国十三行巨商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博弈几十年的局面已相去甚远。那时,英国人对中国品牌深信不疑——价格虽贵,品质绝对世界第一。作为抵挡英国资本最犀利武器的中国品牌,此时已被清政府无端砸烂。(本文作者:曾园,来源:将饮茶。)

来源:茶贵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云南“民国红汤茶”的当代启示录

这两三年来,喝了许多香甜的普洱生茶。我经常对各种老板说,你喜欢做香香甜甜的茶?老板说,北方人喜欢。其实我想说的是,许多企业还停留在以口感卖茶的阶段,而不是以身体来卖茶的竞争2.0。口感跟体感是两个概念,口腹之欲与保健养生是做茶的两个不同体系……

口腹之欲与保健养生是做茶的两条赛道

快速激发茶性之香甜,与慢养醇化是制茶的两个根本分野。

熟茶的回头客多,是老百姓喝了身体受用。生茶不走醇化路线,不深入饮食养生文化,也就是食养层面,成为老百姓日用的东西,是没有前途的……

百姓日用而不知,但他的身体是诚实的,他的货币选票是真实的。

包括小罐茶,也只是术的层面做得好,离老百姓的日用之道还远。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小罐茶将来会变得传统的原因,因为最终要回归传统之道。

生茶会回归民国的红汤茶,现在的生茶严重绿茶化!

建国后,云南传统晒青毛茶的工艺,被学院派专家篡改为晒青绿茶工艺,这是普洱生茶绿茶化的根源。

传统云南晒青毛茶,是醇化理念制茶,跟现代茶学体系下的晒青绿茶有很大不同。按照现代茶学体系,我们抛弃了太多传统珍贵的东西。

普洱茶的前期醇化很重要,也就是晒青毛茶的醇化制程很重要,不能光靠后期仓储醇化。简单来说,绿茶化的东西,虽然后期醇化,但品质肯定有影响。

易武有个老茶人很不鸟专家,开始我不明白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原来如此……

云南传统晒青毛茶的真相:具有轻度前发酵痕迹的后发酵茶类

云南传统晒青毛茶的制程,可以概括为“具有轻度前发酵痕迹的后发酵茶类”。

而现代茶学体系中的云南晒青毛茶,属于晒青绿茶,不允许有前发酵,才做出来的毛茶是黄汤茶,也就是还未后发酵,或者只是轻微后发酵。其的真正后发酵,要通过缓慢的时间来完成,才由不发酵的绿茶原料,转化为普洱生茶。

以杀青为例来说明两者之区别。晒青绿茶的杀青,是灭活内源酶。而传统晒青的杀青,只是钝化内源酶。

灭活式杀青,是形成绿茶工艺的关键。茶叶自身的生物酶——内源酶被杀死,即灭去活性,就不能前发酵,如果再高温干燥,茶叶上附着的微生物也烘死了,而微生物含有生物酶——外源酶,也就是外源酶也灭活了,这时的茶叶就不会良性后发酵。当然在外来杂菌、腐败菌的作用下,会产生劣化后发酵,这就是绿茶的变质,所以绿茶有保质期。这说的是烘青绿茶、炒青绿茶。

晒青绿茶,虽然高温杀青让内源酶灭活,但干燥过程是日晒,温度低,茶叶上附着的微生物孢子还存活,其会分泌良性的外源酶主导后发酵。这就是晒青绿茶能后发酵的原因。

同样是后发酵,传统云南晒青茶与现代茶学体系定义的晒青绿茶有极大区别,灭活式杀青造成内源酶被杀死,晒青绿茶只能靠微生物的外源酶来后发酵。钝化式杀青,内源酶只是被钝化活性,并没被杀死,所以传统云南晒青茶的后发酵不但有微生物的外源酶参与,也有茶叶自身的内源酶参与。

现代茶学体系的滇青,指晒青绿茶,跟民国的滇青是两回事。

中国茶正由重感官的嘴巴舒服,向“调和为饮”的身心舒服过渡

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谈谈普洱茶产业发展的下半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先流行的是嘴巴舒服的川菜,解放了国人被禁锢多年的口腹之欲。从饥饿年代过来的人,对外在的色香味形非常有感,重口味的川湘菜无疑满足了温饱阶段的消费升级。炒与油炸及烧烤,充分激发食物刺激人类感官的一面,匹配着国人用身体换钱之数量型发展阶段。

随着温饱向小康社会过渡,国人饮食文化进入了下半场,由嘴巴舒服进入了身体舒服阶段,外在刺激让位于食材的生态,以及烹饪的调和之道。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在于各种天然食材的调和之美,饮食调和,能促进人身的阴阳五行平衡。故中国的饮食文化分两种,一种是在外面作秀的餐馆文化,吃给别人看;另一种是家常菜,是为自己的身心需要而吃,用饮食调和身心健康,这就是中国渊远流长的食养文化。靠普通饮食养生,就是中国人的生活观与康养观,再辅以劳作与锻炼及休养身心,就非常ok了。

从追求上半场的感官刺激,到下半场的身心调和,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饮食文化之变迁。茶为国饮,属于饮食文化之范畴,也符合这一发展规律。如今的中国茶正由重感官的嘴巴舒服,向“调和为饮”的身心舒服过渡。中国茶的下半场已经来了,您准备好了吗?

前些年普洱茶靠装逼的土豪经济与礼品经济在发展,也就是属于餐厅文化,为别人喝茶,茶叶是消费给别人看的,形式主义远大于内涵,逼格大于真实需要。别人说,这个茶稀缺贵,就去追,别人说这个茶好香好甜,就去喝。跟风,附庸风雅,追求外在感官刺激,失去了中国茶的俭和之道。

我们现在要提倡家庭茶道,要为自己喝茶,让茶融入家庭饮食文化,用调和之美打造真正平实日常高频饮用的生活茶。

熟茶是生活茶,大家没意见。但生茶不是!

我为什么提倡生茶去民国寻找红汤茶的传统,并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一场托古改制的新生活运动。

生茶应去民国寻找红汤茶的传统,开启一场托古改制的新生活运动

建国后,云南传统晒青毛茶被绿茶化了,演变成如今的新生茶,在推广与普及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新生茶的制法是追求感官刺激之产物,离调和之道很远。民国的红汤茶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调和茶,跟老百姓的日常饮食文化很匹配,而不是像现在的新生茶强行植入,水土不服。

新生茶可用成品仓储来变红,但有很多问题。一是用晒青绿茶标准做的浅黄汤新生茶,已经先天偏离了,靠后天仓储来养,需要的时间很长,而且品质存在硬伤。二是新茶不宜多喝,大家的重点就会放在装逼、投资收藏、炒作与送礼上,而不是及时喝掉。

民国红汤茶与现代生茶不同的是,其注重前期转化,而不是后期仓储,也就是毛茶阶段已经很大程度醇化,压制时又一次醇化,制成产品,出红汤,或接近红汤。这种成品茶,做出来就可以日常频繁饮用,也可以长期保存,进行第三次醇化。

如今茶山已经开始流行各种茶山仓。我认为茶山仓的真正要义是“茶山原料仓”。

成品仓是后期转化,原料仓才是前期转化。由后期仓储,转向前期醇化,可能是普洱茶产业的大变局。

许多原产地在跟销区争成品仓储的话语权,这是非常搞笑的事。成品仓在销区遍地开花,这是大好事,证明成品仓已经本地化了,充分融入销区的仓储配送体系与消费文化。

原产地要大力发展的是原料仓,将仓储的重心前移到原料,让成品不再是半成品,而是已经充分醇化后的红汤茶,从而开启以马上喝掉为主的日常消费时代。

茶山仓以原料仓为主,才是发展的正道,才是最大的话语权。这样也能体现错位竞争,原产地不能什么好处都要!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找到约1,57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