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湄潭西部茶城

找到约3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从乡村振兴“排头兵”到城乡融合“新标兵” “三个融合”推动湄潭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湄潭县黄家坝街道合同社区甜蜜小寨,自今年10月开园后,靠着几十亩金灿灿的向日葵火了一把。花期月入4万元的农家乐老板刘仁敏看着地里换种上的五色观赏油菜,期待明年开春新一波旅游热带来好收益。

湄江街道东南社区幸福农场里,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明正与党小组成员讨论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事宜,从农耕体验到庭院经济,社区发展目光已看向乡村振兴“下半场”。

收获“甜蜜账单”,耕耘“幸福梦园”,在两个距离县域中心仅几公里的村居,那些被重新激发的乡镇活力和流动的发展要素,成为湄潭探寻城乡融合的题中要义。

从乡村振兴“排头兵”到城乡融合“新标兵”,在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湄潭县通盘考量,推动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两个系统联动发展关系愈来愈明朗。

湄潭县全景,湄江河穿城而过。申家信 摄

产业链融合的“新茶经”:

“一叶”生“一业” “多链”串“三产”

11月28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2022年度茶叶百强县域调查结果,湄潭再次荣登榜首,连续三年蝉联第一。

立即把好消息转发朋友圈的新茶饮供应商逅唐茶业创始人韩刚,刚张罗完公司在湄潭新项目的两条生产线投产。

“湄潭一如既往得到认可,让我们选中当地布局茶全产业链更有底气。”对韩刚而言,湄潭的“三连冠”对于快速成长的逅唐,有了更多加持意义。

逅唐茶业全自动茶叶加工设备

位于湄潭经开区的逅唐茶业生物科技项目新厂区,眼下,成套的智能设备还在陆续进场和安装调试,明年3月,另两条新产线投产后,这里预计全年可完成500万斤的毛茶精深加工。

正是看中新茶饮可提高夏秋茶下树率拉长链条的优势,湄潭县大力推动逅唐茶全产业链项目上马,要串起湄潭茶一二三产融合的价值链。

与逅唐一拍即合,是湄潭县坚持产业“首位”有为,演绎“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的鲜活故事。9个字,也构成湄潭推动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逻辑。

而突破,成了推动茶产业链融合的关键!

突破,在逅唐茶业深度参与全产业链建设的新项目里。龙头引领茶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将倒逼湄潭参差不齐的初加工群体实现全面提档升级。

突破,在永兴镇马义村坚持“好茶从一棵苗开始”的执念中。茶苗规模从年出百万株到上亿株,土地流转金从最初每亩四五百元涨至一千多元,村星兴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管国洪对自己的预期信心十足,“依托黔茶系列新品种,把我们‘贵州茶苗第一村’打造成高度市场化、高收益的特色茶苗繁育示范园”。

突破,是贵州沃丰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思敏眼中的“差异化”竞争。填补产品空白,公司瞄准黑茶独创工艺技术开发“黔金砖”系列品牌,挖掘非遗技艺传承创新黄茶。填补市场空白,到内蒙、新疆等地开辟边境贸易已列入公司明年销售推广计划。

栗香茶业茶场

突破,是湄潭老牌茶企栗香茶业开辟的出口贸易“新赛道”。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厂房改造和设备更新,企业今年终于实现出口“零突破”,2219万美元的出口额成为货真价实的增长点。

差距变潜力。多维度推动茶产业融合突破,茶农、茶企、茶商、政府求新求变,在湄潭,处处有迹可循——

从最初单一的繁种育苗到广泛开展茶园管理、技术培训等社会化服务,合作社的角色定位更清晰。

从“欧标茶叶”到“欧标茶园”,高品质茶种植的标准化覆盖更广泛。

从招商延链补链到建立“茶叶出口贸易专项贷”撬动金融资本力挺茶企,政府优化产业生态的措施更精准。

从论斤卖到论亩卖的“定制茶园”,重构营销策略提升竞争力的意识更强烈。

从卖茶青到开发茶衍生品,茶企茶商竞逐新赛道的动作更快速。

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可以预见,湄潭茶产业链融合不断释放新需求带来的多场景、规模化、共享化空间,将打破60万亩茶叶创造的产值“天花板”,带动湄潭茶“成倍级”增长。

晨雾中的湄潭万亩茶海 罗星汉 摄(贵州图片库发)

产城融合的“幸福路”:

城市里的村庄 拥有田野的城市

湄江街道核桃坝村,湄潭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村支书何殿伦率先种下的2.5亩茶树,已长成万亩茶园,聚集了62家茶叶加工企业。

这里,一半是静谧的茶海风光,一半是火热的园区生产。

村里的七味茗香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除了春茶、夏秋茶加工外,开发颗粒红茶补链,生产从年头一直持续到年尾。

湄潭县核桃坝村茶园,小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采摘茶叶

“春夏秋采茶青,秋冬管护收枝叶,基地务工一年能找‘两份钱’。”在核桃坝村党总支副书记罗贵林看来,以茶产业为纽带,村里人进城卖茶、城里人下乡打工,早就不是新鲜事。

3000多人的核桃坝,常年吸引近2000多流动人口到村里打工。其中1000多人的外来常住人口流转管理着近2000亩的茶园,成为核桃坝“新村民”。

因茶而兴,以茶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在产城融合系统里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位于湄潭县城中心的“中国茶城”,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专业批发市场,也是贵州省茶产业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

游客在湄潭县兴隆镇欧标茶园建设示范区体验采茶乐趣。罗德雄 摄

入驻企业和商户400多家,年交易额超30亿元,日客流量平均2000人以上。茶城,跳出茶交易,从一个产业“经济体”转向产城融合“综合体”。

“在城市茶叶交易市场中植入茶文化和体验旅游功能,延伸茶产业链条,实现‘经济搭台、文旅唱戏’。”贵州西部茶城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以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心馆落户和打造中华茶俗馆国家4A级茶文化旅游景区为机遇,茶城将助推旅游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茶城品味。

特色产业优势越发彰显,城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产城互动的活力也在慢慢积蓄。

看着湄江河畔茶工业博物馆片区茶场老旧房改造启动,不久,这块代表现代茶业发展的工业遗址上,升腾的将是一座城的文化地标。

今年11月,永兴街上“歇业”53年的兰亭茶社复工

随着永兴古镇及浙大西迁小镇历史文化建筑群修缮进度加快,民国时期有名的“兰亭茶社”正式运营,永兴人心中那段消失的记忆又回来了。古镇、茶海,这个特色小城镇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因茶而美,农文旅融合催生的茶海、茶壶、茶汤、茶城、茶村,绘就一幅茶香浓郁的全景画卷。打造集“茶园定制”与文旅体验融合的综合体,湄潭兰馨、沁园春、芸香等一批精品“茶园”变“庄园”,成为寄托情感的梦之园。

挑战无处不在,“数字化”思维为湄潭产城互动也提供了一些思路。

湄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茶业物联网技术中心的巨型大屏上,十多个小屏组成的画面不停切换,该病虫害实时监控和茶园24小时在线监测系统,覆盖了10万余亩茶园。

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湄潭推出“祥农云”智慧平台2.0,加快茶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实现了茶园智能管理,开拓了茶业销售新渠道,也打通了产城融合发展的“梗阻”。

湄潭美丽乡村。卢现艺 摄

城乡融合的“共富策”:

畅通要素流动 促进共融共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解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提出方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农村资源的激活,要素的双向流动,在乡村振兴的“下半篇”和城乡融合中尤为重要。湄潭对县域中心和乡村这对关系的考量,坚持整体推进。

湄潭县马山镇清江村。罗星汉 摄

土地流转、人才进村、资本下乡,城镇繁荣背后是乡村的美丽生长。

一个缺资金,一个缺土地,湄江街道湄江社区和东南社区互补“抱团”投资的农耕体验项目“幸福农场”,成了湄潭城区及邻近县群众休闲观光的网红打卡点。这个田园综合体推动城乡合作共建共享,也实现了基层资源优化配置。

“让城里人来了就不想走!”随着两拨投资老板前来洽谈,农场提档升级加快酝酿,社区党支书李明坚信,村庄增绿,乡村“增值”,这里不仅有“看头”,更有“赚头”。

湄潭县兰花协会副会长蔡文平就是那个来了就不想走的人。与协会10多户会员跑到农场租大棚种兰花,一签就是5年的合同。眼见自己的精品兰花直播间马上搭建完,蔡文平急着与李明分享好消息。

从建设到经营,乡村那些独有的生态价值、资源价值日益凸显。土地流转,人才进村,资本下乡,湄潭善用改革关键一招,让发展的要素在这里涌动,畅通城乡。

湄潭县鱼泉街道金桥村直播团队

“新农人”干“新农活”。7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下乡创业,一头钻进鱼泉街道金桥村的“村播中心”直播室,运营账号、带货直播,一个月“吸粉”2000多人,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推荐官”。

“新身份”成“新资源”。永兴镇中华村的李邦国等3名茶农,因为有了县茶业协会颁发的登记证,成了茶青收购职业经纪人,新身份换来了湄潭支行30万元的无抵押贷款,解决了急需流动资金的烦恼。

激发农村资源活力,推动城乡要素流动,需要改革再向前探深一步。

聚焦土地关键要素发力,湄潭深入推动农村宅基地改革。全县9.9万户37万多农民全部明确宅基地资格权,成功颁发全省首份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回乡”有偿使用宅基地批准书和农村宅基地及农户流转使用权证。

改革继续挺进“深水区”,11月29日,“全省第一个村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在湄潭县鱼泉街道仙谷山村挂牌。这一步,加快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的步伐。

永兴镇大米基地

来自江西和福建的商人周辉辉、杨立来到湄潭当农民,分别投入上千万元在永兴镇搞基地、建粮厂,试点“田园直购”带动了一批江西和福建“老乡”来当地租田种粮。

从“四在农家”到“三美五示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跑好城乡融合“接力棒”,湄潭县在认准的这条高质量发展路上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未来可期,美丽乡村再升级,县域经济有韧性,让我们看到湄潭城乡融合发展更多的可持续性。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W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西部茶海湄潭

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辖9镇6乡、118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社区)。其地域呈南北狭长地带,东西宽25.5公里,南北长96.5公里,平均海拔972.7米,森林覆盖率达56.5%。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无霜期284天,平均气温14.9℃,平均降雨量1141毫米。   

湄潭交通便利,县城距遵义市区70公里,距省会贵阳200余公里,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县城,是黔北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县已形成“四横、二纵、二连线”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100%的乡镇和70%的村通了油(砼)路,县城到达最远的乡镇所在地仅需1.5小时。即将建设的杭瑞高速公路穿越县内黄家坝、湄江、鱼泉、永兴四镇,届时,湄潭将快速融入遵义半小时经济圈。15个乡镇数字电视已与市、县联网,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县。于1997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    

湄潭历史悠久,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县,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湄潭是红军长征和文军长征的交汇点,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携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湄潭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区,1939年民国中央农林部在湄潭设立茶叶实验所,即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省湄潭茶场的前身。 

湄潭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内陆农业县,以盛产优质茶叶、大米、烤烟、油菜籽、玉米、小麦、蚕桑、中药材而闻名遐迩,素有“烟县、酒乡、茶城、粮仓”之称,是久负盛名的“黔北小江南”和“中国名茶之乡”。先后被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授予“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粮油高新科技示范区”、“全国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优质烤烟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等荣誉称号。    

湄潭是贵州最大的茶叶生产县,县人民政府2005年荣获“中国茶叶产业政府贡献奖”。境内茶园面积20.5万亩,年产值达4亿元,茶业综合收入达7亿元。所产“湄潭翠芽”、“湄江翠片”、“遵义毛峰”、“兰馨雀舌”等品牌茶叶畅销全国、香飘神州,“湄潭翠芽”曾先后28次荣获“中茶杯”、“中绿杯”等国家级名优茶评比金奖。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茶叶)定点交易市场——贵州·湄潭西南茶城位于县城城南,是黔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湄潭年产优质烟叶15万担左右,是上海烟草集团(中华烟)重要的原料生产基地。湄潭“茅贡”牌优质大米2003—2007年连续五年荣获全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米”。高效“稻鱼共生系统”示范项目青田田鱼养殖面积2万余亩,畜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畜牧总产值约3亿元。  

湄潭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绿色工业化,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贵州遵义(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已有入园企业23家。茅贡米业、兰馨茶业、湄窖酒业、陆圣康源茶多酚、栗香茶业、南方嘉木茶籽油、仙龙药业、永隆粮油、天利达植物油等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有县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茅贡米业公司、兰馨茶业公司)、国家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1家(茯莹泡椒厂)。    

湄潭山川秀丽,佳境胜地众多,人文景观丰富,素有“黔北小江南”之美誉。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省级风景名胜区“湄江山水画廊”,全国最大的连片茶园“中国西部茶海”,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天下第一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核桃坝—龙凤风情茶庄”,国内内容丰富的喀斯特博览园“百面水风景区”等旅游资源,乡村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科教之旅、红色之旅正蓬勃发展。      

近年来,在中共湄潭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发展战略,全县人民开拓创新、携手奋进,着力突破茶叶产业,做大做强茅贡米业,巩固提升烤烟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产业,积极培育果蔬产业,打造特色辣椒示范基地,强力推进“黔北民居”建设,全力打造“中国茶海、休闲湄潭”旅游品牌,努力壮大县域经济,合力构建和谐社会。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8.59万吨,优质茶叶产量7660吨,收购烤烟16.23万担: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1.0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206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38元,财政总收入达2.2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13亿元,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展望未来,湄潭人民更加坚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在未来3 — 5年内,将湄潭建设成为“山水田园城市、中国名茶之乡、优质农产品基地、黔北旅游新区”;在未来十年内,把湄潭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环境优越,和谐、富裕、文明的高原明珠!    

(来源:遵义市人民政府)

如涉及侵权请 联系删除

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系列报道之湄潭经验

一年一度湄潭为主会场举办的贵州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业已成了业界茶事会节活动的知名品牌,贵州茶界盛事,共赴湄潭,随着影响力的不断的提高,“一节一会”事实上已经成了全国茶商的春茶购茶节。

山东的客商包了三架客机来,内蒙、甘肃、陕西、河北、天津、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庞大的买家阵容使西部的初夏依然像不愿逝去的春天,这本是在春天举办的盛会,疫情让它延期了,我们知道,为了这一个延期了的盛会,贵州的整个茶界在为它精心准备,在疫情尚未结束的四月,各大产区以县市为单位组成了招商组在大江南北各大销区邀请茶叶采购商参会,这是整个贵州茶界向全国茶界的邀请。

中国是世界的第一产茶大国,贵州是中国的第一大产茶省,主办地湄潭是贵州的第一大产茶县,所以将湄潭喻为世界茶产业的中心一点也不为过,所以在非常时期选择湄潭举办这个春茶购茶节便显得意义非凡。

图片描述

除了活动、展览、商贸之外,最具传播价值的是人们聚焦在这一座最具茶文化况味的城市,是别天他处的真正的茶城、茶乡、茶县(市),每一次盛会,便是湄潭茶产业发展的现场会,精彩无处不在,茶园你去看中国茶海万亩茶园,去看核桃坝的美丽乡村,茶市去看中国茶城,茶文化去看天下第一壶(中华茶道馆)文化公园,追寻历史去看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和中国茶工业博物馆……

湄潭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典型中的典型,是“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的积极实践者和探索者。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湄潭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代强

这一次我们决定以茗边采风团的名义做一次深度采访,5月31日上午在湄潭县行政中心会议室,以座谈会的形式了解湄潭茶产业的发展思路,湄潭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代强,湄潭县茶产业中心主任何永奇,副主任刘艺与会向茗边采风团介绍了湄潭的茶产业情况。湄潭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柯在会后专程接访茗边采风团一行。

应该说,湄潭的茶产业宣传在全国茶叶主产县中是做得非常好的县,来访的客人多,媒体聚焦也多。官方提供的文字材料也很完备,我们将它罗列于下:

中国名茶之乡 中国茶文化之乡

贵州茶产业第一县

湄潭是贵州茶产业第一县,在“全国重点产茶县”排位第二。2001年成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2005年获“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8年荣获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09年荣获“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称号,2010年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2012年获“全国十大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2009-2014年连续获“全国重点产茶县”,2013年获“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茶叶籽产业发展示范县”,2014年“中国茶叶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全国茶文化之乡”,2015年获“贵州茶产业第一县”、“中国茶叶产业示范县”,2016年获“中国十大最美茶乡”,2017年荣获“中国茶产业扶贫示范县”,2018年荣获“中国茶业品牌影响力全国十强县”,2019年荣获中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并连续五年蝉联全国第二重点产茶县,是贵州县现代茶业高效示范园区,茶叶产业已成为湄潭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2019年全县投产茶园57.8万亩,茶叶总产量7.25万吨,产值52.66亿元,茶叶综合收入突破139.45亿元。

截至目前,全县茶园发展面积6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达99%以上,有机茶园4.85万亩,创绿色食品茶园0.9万亩,建成欧标茶园5万亩。茶园集中度高,主要分布在全县15个镇(街),涉及8.8万农户35.1万余人。

全县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及加工大户725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5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24家,市级23家。年加工能力8万吨以上,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及茶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茶花面膜等15类综合开发产品。

全县有茶叶商标700余个,“湄潭翠芽”和“遵义红”作为公共茶叶品牌被列为全省“三绿一红”重点品牌,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湄潭翠芽”获得国家级金奖88次,“遵义红”获得国家级金奖28次。在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湄潭翠芽、遵义红均获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湄潭翠芽”是“中国驰名商标”,2017年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102.17亿元。中国驰名商标“兰馨”及一批企业品牌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遵义红”成为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全国两会用茶。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茶区建有茶青交易市场36个,茶青可在30分钟内进入市场交易。建成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国家商务部定点出口市场——中国茶城,着力打造“一个中心五大平台”,目前入驻企业和商户400多家,2019年交易额22亿元,已成为茶产业营销的综合舞台。湄潭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地级以上城市设立品牌专卖店、旗舰店、批发部1000多家,企业在天猫、阿里巴巴等全国知名网站开设网店400余家。

在做大做强茶叶一产、二产的同时,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有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博览园、“翠芽27度”2个国家4A级景区,一个贵州十大魅力景区——中国茶海,还有中国茶工业遗址博物馆群、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象山茶博园、茶博会展中心等茶文化标志性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沓而至观光、体验。茶产业是旅游发展的基础,茶旅游提升茶产业的翅膀,湄潭涉茶的农商旅投公司、文化创新公司、茶庄园经济、私人订制等新型经营主体、经营业态呈多栖发展,并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湄潭名片

中国名茶之乡

国家级生态县

国家卫生县城

省级文明县城

中国茶文化之乡

全国百佳宜居县

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

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县

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中国茶叶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

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

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这样的文字介绍,有些官方、有些客套、有些谦和。以茗边的视角观察来看,湄潭的经验至少以下几方面是十分值得全国茶界学习的。

一是一把手工程。

纵观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凡事做得好的地方,都是一把手工程,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重视,一届接着一届,上下齐心,部门协调,形成发展茶产业共识。湄潭、新昌、福鼎、安吉、安化等都是如此,长抓不舍,才能保持产业的持久兴旺。

不少地方因领导人换届,一任领导一任的思路,当遇到领导人激情不再时,主管职能部门也就出现了管理疲态,区域公用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甚至产业景气势态也就往下掉了。湄潭的魏在平书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尊称的茶县长茶书记。全县8.8万涉茶农户、35.1余万茶农(占全县总人口52万人的67.5%)因茶走向致富路。

二是夯实的基地。

全县60万亩茶园,全面实行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的雨林联盟认证。业界的人都知道,雨林联盟认证是甚至高于欧盟标准的国际大型采购商推行的认证体系,除了农残标准外,还有很多符合好农业示范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中小生产者利益属于道德行为规范的评价体系,这是较高标准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不管是已经获得了认证,还是以此为目标,都是十分了不起的壮举。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全球最大茶商联合利华选择湄潭建立基地设立加工厂,意义非凡。

联合利华认为可以的地方,其它国际采购商一定也会选择湄潭,湄潭作为世界茶产业中心的地位将逐步凸现。

三是政策给力。

2007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县委、县政府分别出台茶产业发展纲领性文件,每年制实施意见,从基地、加工、市场、品牌、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扶持和引导。每年整合上级财政资金4000万以上,县级财政预算专项资金1000万元的直接投入茶产业建设,茶区基础设施相关联的投入更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疫情期间,为保障茶企复工复产,保障春茶收购,对境内茶企按去年信贷额度的30%增长的政策支持。

四是全产业链精细分工、精准服务。

20多个优良品种,使之湄潭具有生产六大茶类的品种资源优势。为实施全域雨林联盟认证,确保生产种植环节的质量安全,湄潭县专门成了国营的“耕田”公司,负责对全县8.8万户,35.1余万茶农经营的茶园提供第三方施肥、农药治虫等专业管理服务,而且这项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免费服务,茶农只管自己上山采摘、卖青或加工、销售;对400余户家加工用户进行清洁化生产培训、管理,经验收合格后颁证,不符合清洁化要求的坚决取缔。这些都是政府职能部门茶产业中心等为茶农茶企主动站位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贵州针”的线上线下交易模式,这是国营的耕田公司又一个为茶农茶企做实做好事的案例,贵州针,是湄潭茶企用优良品种黔湄601用蒸汽杀青的方式制成的针型茶,这也是湄潭创造的全新品类,一开始时,被采购商分散采购,出现价格由采购商说了算,价格卖得不高,并发生经常性拖欠货款情况,耕田公司因势利导,组织境内148家生产企业抱团进驻中国茶城,专门开设了“贵州针”交易所,质量品质、价格由第三方交易所聘请的评审团合议打分定价,以评审团定价为最低价竞价交易,由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现场现款经交易所平台交易,每天交易量在2万-3万斤;遇交易不成时,由平台负责收购。平台交易解决了茶农的卖难,并通过平台实现了优质优价的公平交易,杜绝了农副产品散乱交易中经常出现的低价竞销,无序竞争。皆为卖方、买方欢迎的平台交易模式,很有接轨国际拍卖市场交易模式的逻辑思维,值得研究。

五是文化湄潭。

天下第一壶,一把大茶壶早已成了湄潭城市标志性建筑,以茶为魂的城市,向世界向以后永远的历史作出了宣誓式的宣告:茶乡永远!在高速公路湄潭休息站、在湄潭展览馆边的主干交通边、还有巨型茶碗的雕塑、中国茶城、中国茶海、黔茶大酒店、茶城路……一个个茶字出现在不同的场景,无不告诉人们这是一座真正的以茶为生计,以茶为梦想,以茶为情怀,以茶为操守的茶香城市,它的真正的品位与格调在两所博物馆里,尤其是那一座刚落成的中国茶工业博物馆里,是湄潭人为中国乃至世界茶产业保留住了可以证明茶工业革命文明见证实物与文物,这是湄潭的历史,也是中国茶业的历史,是湄潭人的骄傲,更是业界共同的骄傲!建设文化景观,保护文化遗产,这两方面湄潭人的所作所为值得大家学习。

六是茶旅融合由“采”“观”到住下来的茶乡新住民的庄园时代。

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看茶山,观工厂,逛茶城,探茶文化景点以及体验采茶制茶,吃农家乐,住茶乡民宿的传统茶旅在湄潭早已常态化了。当地方旅游公司也早已形成了几条精典的线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湄潭正在规划一个“精品茶庄”项目,湄潭这么好,你也有机会可以在项目红线的范围内建一个庄园,配套承租几亩茶园,成为茶乡的新住民,体验湄潭茶农的幸福感,县里的规划还在进行。美丽茶乡核桃坝村也做了类似的规划,山青水秀,美丽的茶园深处拥有一幢小楼,该是怎样的茶家奢华梦想啊!与茶融通,一切变成了资源,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资本,资本运作下,一切皆有可能,连核桃坝村的老书记也这么对记者说。

作者孙状云系茗边头条、《茶讯》创始人、主编,中国发展研究院农业农村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专家顾问、研究员。


找到约3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