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湄潭苔茶

找到约10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贵州:“大使”“绿码” 湄潭茶涌现众多特色品牌

“这是今年最新的一款,采用的茶青原料是湄潭本地苔茶,按照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遵义红的工艺来制作。”在湄潭县阳春白雪茶业公司,营销总经理黄建峰对记者介绍新产品。

长期以来,湄潭县始终坚持品牌引领,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巩固和创新茶叶品牌,除生产传统绿茶、红茶、黑茶外,还研发了绿码系列、大使茶等特色品牌,进一步增强湄潭茶叶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提升茶产业整体效益。

阳春白雪茶业公司是湄潭一家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的茶企,2016年,该公司推出了“大使茶”系列品牌。截止目前,共研发生产了“大使茶”三个系列茶产品,每一款产品都独具湄潭茶的特色。

“我们企业一直以茶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为己任。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外交部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合作订制了这一款‘遵义红’外交使节茶,它代表着红色遵义形象,彰显着绿色贵州品质。”黄建峰对“大使茶”有独到的见解。

“大使茶”因其身份特殊,销售渠道与普通产品不同,主要面向外交系统销售,生产、包装工艺自然更加精益求精。公司生产部经理苏春瑜说:“‘大使茶’的生产加工主要涉及筛分、拼配等方面的技术,全程均采用手工制作。”

“大使茶”作为湄潭茶品牌的代表之一,已走向国际市场,深得国际友人喜爱。除了外交系统用茶外,“大使茶”还通过直营连锁店、企业线上旗舰店等平台进行销售,全年出货量1万余盒。

“这款茶采用国家级良种湄潭苔茶为原料。湄潭苔茶一直生长在黔北,其芳香物质与营养成分含量丰富,是贵州甚至全国都非常优异的品种。该产品采用湄红工夫传统工艺,不仅代表着阳春白雪,也代表着湄潭和贵州。当它走出国门时,更能体现‘大使’这一身份。”黄建峰说。

不仅是阳春白雪,在湄潭,许多茶企立足实际,聚焦茶业发展,除了做传统茶饮,还延伸茶产业链,开发出了不少附加产品。今年,黔茶联盟茶业公司就推陈出新,研发出适合年轻人口味的调味茶、袋泡茶,推出“绿码”品牌系列茶产品。

“当初注册这个商标就是基于健康、绿色这一初衷。今年,公司组织研发团队和运营团队,共同把‘绿码’产品推上市。上市以后,在线上销售了一个多星期,销量就达到了1.5万单。”黔茶联盟茶业公司副总经理刘声彦介绍。

在“绿码”品牌系列茶产品上市之前,黔茶联盟茶业公司就做了大量茶叶产品销售数据调查,最终决定在今年5月开始推出“绿码”品牌系列的6款产品。通过不断研发,该公司现有两条“绿码”生产线,茶产品也从最初的6款增加到30款,包括金桂红茶、白桃乌龙、蜜桃乌龙等。

据刘声彦介绍,为了使“绿码”产品能够和市场需求接轨,公司投入了100多万元,用以更新生产设备和产品包装。随着推广力度的加大,在生产设备等方面,还将不断增加投入。

“绿码”品牌茶是一款兼有社交与礼物属性的快时尚茶,采用了湄潭乃至周边地区的优质茶源,无污染源头的高山云雾茶园原叶,再汇聚到黔茶联盟精制中心,通过精制实现标准化提升。目前,生产出来的产品以线上销售为主,主要在天猫超市、京东直营、拼多多等多个平台销售。

“总体来说,‘绿码’系列产品主要针对年轻人,以原叶茶、调味茶以及养生代用茶三大类为发展主线,也可以往茶饮料方面去开发产品。总之,现阶段要让这个品牌通过互联网载体,增加大量粉丝,让更多的人知晓贵州有这样的产品。”刘声彦说。

近年来,湄潭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始终坚持“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的发展理念,已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60万亩,面积居全国县域第一。全县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及加工大户共725家,产品主要有“湄潭翠芽”茶、“遵义红”茶、“贵州针”茶、毛峰、高绿、大宗茶、黑茶以及茶叶延伸产品等。其中,“湄潭翠芽”和“遵义红”两大公共品牌被列为全省“三绿一红”重点品牌。“湄潭翠芽”2017年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114.23亿元;“遵义红”成为党的十九大、2018年全国两会专用茶和上海市党政机关办公用茶。与此同时,其它茶叶延伸品牌也正在冉冉升起,湄潭茶的品牌效益正日益显现。

【原标题】“大使”“绿码”……湄潭茶涌现众多特色品牌

注:内容来源微美湄潭,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湄潭茶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价值

湄潭,地处云贵高原黔北腹地,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境地北低南高,多丘陵山地,全域平均海拔高度约900米,地跨北纬27°至28°之间,年均日照数约为1160小时左右,属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地区,特别适宜于茶树的生长条件。

湄潭产茶历史悠久,其茶文化资源丰富,可圈可点之处众多,且有多个贵州、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一是在湄潭创建了中国现代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生产科研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二是在湄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规模化种植示范茶园——象山555.586亩示范茶园;三是在湄潭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全国茶树品种园——桐子坡全国茶树品种园;四是在湄潭创建了中国西南第一所茶叶职业学校——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五是在湄潭同年创作出60多首茶诗词,这在历史上和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六是在湄潭创建了贵州最大的农垦茶场,开垦了贵州最大的永兴万亩茶海,现在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第一大面积的4.3万亩连片茶园——中国茶海;七是在湄潭开展的中国第一次密植免耕技术试验获得成功,并向全国十多个产茶省区推广达100多万亩;八是在湄潭建设了世界最大茶文化实物景观——天下第一壶,被载入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九是在湄潭创建立了贵州第一个、全国最大的茶文化生态专业博物馆馆群——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并在其贵州茶工业博物馆内保存有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全套木质红茶生产线;十是在湄潭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贵州茶产业第一县和全国茶园面积第一县、全国茶叶百强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心馆

1、湄潭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

湄潭产茶历史悠久,且位于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地区之一的大娄山山脉地区和古夷州境地。唐代茶圣陆羽所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记载:“茶者,南方嘉木也……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夷州土产茶……”湄潭在当时就属夷州境地。清康熙《湄潭县志》记载:“平灵台,县北四十里……顶上方广十里,茶树千丛,清泉醇秀”;清光绪《湄潭县志》记载:“物产,湄较他邑为备,除五谷外……又产茶、漆、辣、棓、桐棬各物,民间均沾其利。”“茶,所产盛丰,其味极佳。”

湄潭茶因质优品好,还成为历代朝廷贡品。明洪武年间,设在大娄山余脉一侧官堰文家场的容山长官司,就有韩、张二氏每年必须将本地所产茶叶交播州茶仓,作为播州宣慰使司向朝廷进贡的“贡方物”。民国三十九年(1948年)《贵州通志·风土志》记载:“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天下第一壶

由此可见,湄潭不但产茶历史悠久,而且茶叶品质优秀。其中,除了广泛进行民间交易外,还成为贡品进入皇室。同时,其茶文化财富也得到不断的积淀,人文底蕴也越来越深厚。

湄潭因其地理环境优越,山川秀丽,且多为战乱时期宁静的后方,因此在南明时期还成为明廷朝臣退隐定居之地,他们在湄江河上的琴洲“扫叶烹茗”、在西来庵里“静坐修身”;在城南观音洞里“茶鼎听松风”;在水源洞天旁“躬耕授教”,在客溪山庄种茶经营……

湄潭茶叶种植,自古以苔茶品种为主,属灌木型小叶种,栽培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秀,分布地域较广,属国家级良种之一,也是湄潭古茶树的主要品种。这些古茶树,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期间,成为其重要的生产加工原料。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面向全省进行推广。现在县境内仍有大量保存,其中最早的可以鉴定为明代栽种,其存在见证了湄潭、贵州乃至全国茶叶种植发展的历史。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

2、湄潭茶叶发展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1937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国政府为发展战时茶叶经济,以出口换取战略物资支援抗战,选址在湄潭创建中央实验茶场。随后,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武汉头等测候所等科研、教学、事业机构陆续西迁驻居湄潭。尤其是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在此开展规模化种植示范,开创中国现代茶工业起源,其种植、科研、生产、教学成果斐然,奠定了湄潭茶业在贵州现代和中国当代的基础性地位,为今天湄潭成为贵州茶业第一县、全国茶园面积第一县和全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人民遭遇前所未有的人类战争灾难,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茶叶成为发展战时经济的主要战略物资,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支持正义抗战邪恶的历史重任。为此,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政府在湄潭设立了近现代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茶叶专业科研机构——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简称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其场址就落户在湄潭县城的义泉万寿宫、水府祠、象山、桐子坡、杨柳湖一带,在此研制生产了贵州第一款现代意义上的绿茶——湄绿、贵州第一款工夫红茶——湄红,以及湄潭龙井、桂花茶等名优茶品。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茶叶规模化种植和贵州茶叶工业化生产的历史,推开了中国现代茶叶种植、科研和加工的第一扇大门。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曾亲自参与选址落户湄潭,著名茶叶专家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等在湄潭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和教学,在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起源研究、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叶加工、茶叶职业教育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后来湄潭、贵州乃至中国茶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

3、湄潭茶叶曾为新中国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湄潭茶叶又肩负起为国家出口创汇、支持年轻共和国经济建设的重任,所谓功勋卓著。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贵州省湄潭茶场,扩大了茶叶种植加工规模,成为贵州省最大的茶叶农垦企业,也是贵州省茶叶生产和出口创汇主要基地,还是全国八大红茶出口基地之一,研制生产了湄江茶(后改为湄江翠片、湄潭翠芽)、湄潭红碎茶、湄潭毛峰、黔江银钩、茉莉花茶等全国名优茶品,其茶叶出口量在改革开放前,一直位居全省之首,几乎包揽了整个贵州出口茶叶的生产与加工。其所产湄江茶也成为中国名茶,载入《中国名茶志》。其所产红碎茶作为主要出口红茶,曾远销美国、苏联、英国、澳大利亚、苏丹、巴基斯坦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期间,全省规模在3000亩以上的国营、集体茶场,几乎都是由湄潭茶场派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帮助开发建设。在计划经济时代,湄潭茶叶为贵州茶叶经济发展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成为贵州茶业领头羊,同时对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湄潭象山

4、湄潭茶叶科学研究成果成为中国茶叶发展的源头活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落户湄潭期间,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茶叶科研成果十分巨大,先后培植出八个国家级优良品种,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并造就出全国十多位茶叶专家,留存下丰富和珍贵的茶文化遗产资源,对中国茶业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期间,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此汇集和造就了一大批如夏怀恩、邓乃朋、刘其志、王正容、冯绍隆、吴子铭、张其生、牟应书、汪桓武等在国内外茶叶科学界有影响的茶学家。他们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相继在茶树资源调查、茶树新种选育、茶园综合丰产、低产茶园改造、茶园土壤培肥、茶叶工艺机具等茶叶科技及茶叶人文历史等研究课题中取得了数十项研究成果,并一直处于全国同类机构的前列,为贵州乃至全国茶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发现的百万年前的四球茶籽化石,至今为全球唯一;其研究成功的密植免耕技术,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并推广到了全国,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选育培植的湄潭苔茶(原生品种)、黔湄419、501、601等8个茶树品种成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推广至全国;其研制的遵义毛峰,成为全国名茶。

万寿宫

5、湄潭茶叶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新世纪关乎民生大计的重要产业

新世纪以来,湄潭县秉承“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出路在茶”的茶叶产业发展理念,致力于脱贫攻坚、茶旅一体化建设,使湄潭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已达6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茶叶加工企业迅猛增加,已达600多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3家),另有茶叶加工大户280余家,全县茶叶产量已居全国第六;茶馆茶楼经营者遍布城乡,已达400多家;茶叶经营户100余家,茶叶专卖店200余家;茶产业链不断延伸,研制生产了茶多酚、茶叶籽油等12类深加工产品;茶文化旅游也正在日趋活跃,茶旅一体化进程加快。全县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经营者已达30万人。茶叶,已成为湄潭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关乎着全县50万人民的民生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湄潭已被省委、省政府命为贵州茶叶第一县,其茶业综合经济实力已列全国第二位(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全国年度经济报告),是贵州茶业的引擎,全国茶业的一面旗帜。

总之,有了上述这些茶叶机构与企业落户湄潭,使湄潭在几十年的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科研、种植、加工和推广的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在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当代茶业的历史性与基础性地位,也留下了茶叶科研、种植、加工旧址等一大批珍贵的茶文化资源。这些茶文化资源,体量巨大,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保存完好。不仅保存了自民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所有与茶叶种植、科研和加工有关的茶园景观、房屋建筑等上百处,还完整保存了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两条木制红茶生产线及各类种植、加工、科研机具、仪器等上万件,以及为其提供原料的明清及民国老茶园数千亩。尤其重要的是各种木制机具的完整性,在全国极为罕见,是20世纪我国重要的茶文化遗产。这些茶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是研究湄潭县、贵州省乃至中国近现代茶叶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茶海

在此基础上建设的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占地面积达50余亩,展厅面积达10000平方米,拥有三个直属分馆、两个二级分馆,属国家三级博物馆,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遵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3年建成至今已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近100万人次,已成为展示、宣传湄潭乃至贵州茶文化的重要基地。

来源:湄潭县融媒体中心、贵州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雷洪勇:返乡种苔茶,闯出新天地

4月20日,新疆茶商吴金友邀几名朋友从湄潭开车来到石阡,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石阡县龙塘镇大山村,与阡玺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雷洪勇洽谈生意。

“这里海拔高、空气好,真可谓是苔茶生长的天然宝地,这样的环境产出的生态茶很受市场欢迎。”来到大山村,望着绿意盎然的茶园,品着雷洪勇沏的苔茶,吴金友感触深刻。

“茶商进村,销路不愁。”40岁的雷洪勇说:“生态苔茶的行情越来越好了,我们的茶叶终于走出大山,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大山村,深处大山。过去村民年复一年种着水稻和玉米,致不了富也挨不了饿,年轻人都相约外出打工。少年时的雷洪勇也抱着“年轻人应该出去闯一闯”的心态,先后去县城、省城打拼。2012年,打算返乡创业的雷洪勇,赶上县里大力发展苔茶产业的机遇,开始在祖辈种玉米的土地上种茶叶。

为了把苔茶种好,他不断向茶农请教、参加各部门组织的培训、请茶叶专家到村里授课,再加上自己平时对茶的生长习性、加工工艺的刻苦专研,很快就成了一名“土专家”。

自己进步的同时,雷洪勇也为村里带来了新思路。创办茶叶公司、打造苔茶品牌、确立标准化生产流程、对苔茶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才能更好的带民增收。”雷洪勇说。

产业链延伸、苔茶品质上去了,雷洪勇开始带着他的优质苔茶“闯天下”。他时常带着自己的产品,奔走在广东、江苏、新疆等地,主动对接推介,终于形成了自己固定的销售渠道。

同时,他还利用电商平台,用好线上销售渠道,不断拓宽销路,提升品牌影响。如今市场铺开、销路畅通,越来越多的客商也寻着茶香主动找上门来。

“苔茶不仅在国内畅销,国外也受欢迎。”去年,雷洪勇创办的阡玺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成品茶叶3万多斤,带动村里70多户茶农增收100万余元。

如今,返乡创业种苔茶的雷洪勇,不仅带着村民种茶致富,还打出自己的品牌,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我们计划打造最生态的苔茶品牌,向更多人介绍苔茶文化,争取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雷洪勇说。

来源:微铜仁,(葛永智),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