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湄潭茶场

找到约17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贵州湄潭茶场志》在《中国农垦农场志丛》首发仪式上揭幕

10月11日,在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开发区召开的南泥湾大生产8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农垦农场志丛》首发仪式举行,《贵州湄潭茶场志》作为该志丛20部重点农场志之一,在首发仪式上揭幕。

囊括了全国农垦第一批20种重点农场志的《中国农垦农场志丛》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记录农场形成发展脉络、改革发展历程的大型丛书正式面世。《贵州湄潭茶场志》是贵州农垦唯一一本在本次纪念大会上揭幕的志书,也是湄潭茶场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志书。

贵州省湄潭茶场,是贵州省成立最早的农垦企业,前身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实验茶场1939年9月成立于湄潭,开启了中国现代茶叶科技的先河,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在中国茶叶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湄潭茶场,在茶科技、茶产业、茶文化、茶叶出口创汇等方面成绩斐然,为贵州省茶产业大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贵州湄潭茶场志》的编纂,是对这一段中国现代茶叶科技史、茶工业史、农垦茶叶发展史和农垦文化的一次抢救性、系统性发掘,对擦亮湄潭这座中国茶叶与农垦文化的丰碑,具有重大意义。

湄潭县于2020年8月启动农场志编撰工作后,迅速编制《中国农垦农场志?贵州省湄潭茶场志编纂工作方案》,明确了编纂目的、编纂原则、组织保障、编纂体例、质量和工作要求;制定了编纂计划及工作进度,包括前期准备、资料收集、志稿编纂、志稿评审、修改完善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完成的时间节点。2020年12月3日,湄潭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印发<中国农垦农场志?贵州省湄潭茶场志编纂工作方案>的通知》,正式组建机构,落实办公场地、人员和经费,快马加鞭投入工作。至2021年5月中旬,历时近一年,一部近49万字、260多幅插图的《贵州湄潭茶场志》终得以顺利完成,并交由中国农垦农场志编纂委员会和中国农业出版社审核发行。(通讯员王启进)

来源:微美湄潭,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湄潭茶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价值

湄潭,地处云贵高原黔北腹地,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境地北低南高,多丘陵山地,全域平均海拔高度约900米,地跨北纬27°至28°之间,年均日照数约为1160小时左右,属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地区,特别适宜于茶树的生长条件。

湄潭产茶历史悠久,其茶文化资源丰富,可圈可点之处众多,且有多个贵州、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一是在湄潭创建了中国现代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生产科研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二是在湄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规模化种植示范茶园——象山555.586亩示范茶园;三是在湄潭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全国茶树品种园——桐子坡全国茶树品种园;四是在湄潭创建了中国西南第一所茶叶职业学校——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五是在湄潭同年创作出60多首茶诗词,这在历史上和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六是在湄潭创建了贵州最大的农垦茶场,开垦了贵州最大的永兴万亩茶海,现在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第一大面积的4.3万亩连片茶园——中国茶海;七是在湄潭开展的中国第一次密植免耕技术试验获得成功,并向全国十多个产茶省区推广达100多万亩;八是在湄潭建设了世界最大茶文化实物景观——天下第一壶,被载入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九是在湄潭创建立了贵州第一个、全国最大的茶文化生态专业博物馆馆群——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并在其贵州茶工业博物馆内保存有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全套木质红茶生产线;十是在湄潭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贵州茶产业第一县和全国茶园面积第一县、全国茶叶百强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心馆

1、湄潭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

湄潭产茶历史悠久,且位于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地区之一的大娄山山脉地区和古夷州境地。唐代茶圣陆羽所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记载:“茶者,南方嘉木也……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夷州土产茶……”湄潭在当时就属夷州境地。清康熙《湄潭县志》记载:“平灵台,县北四十里……顶上方广十里,茶树千丛,清泉醇秀”;清光绪《湄潭县志》记载:“物产,湄较他邑为备,除五谷外……又产茶、漆、辣、棓、桐棬各物,民间均沾其利。”“茶,所产盛丰,其味极佳。”

湄潭茶因质优品好,还成为历代朝廷贡品。明洪武年间,设在大娄山余脉一侧官堰文家场的容山长官司,就有韩、张二氏每年必须将本地所产茶叶交播州茶仓,作为播州宣慰使司向朝廷进贡的“贡方物”。民国三十九年(1948年)《贵州通志·风土志》记载:“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天下第一壶

由此可见,湄潭不但产茶历史悠久,而且茶叶品质优秀。其中,除了广泛进行民间交易外,还成为贡品进入皇室。同时,其茶文化财富也得到不断的积淀,人文底蕴也越来越深厚。

湄潭因其地理环境优越,山川秀丽,且多为战乱时期宁静的后方,因此在南明时期还成为明廷朝臣退隐定居之地,他们在湄江河上的琴洲“扫叶烹茗”、在西来庵里“静坐修身”;在城南观音洞里“茶鼎听松风”;在水源洞天旁“躬耕授教”,在客溪山庄种茶经营……

湄潭茶叶种植,自古以苔茶品种为主,属灌木型小叶种,栽培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秀,分布地域较广,属国家级良种之一,也是湄潭古茶树的主要品种。这些古茶树,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期间,成为其重要的生产加工原料。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面向全省进行推广。现在县境内仍有大量保存,其中最早的可以鉴定为明代栽种,其存在见证了湄潭、贵州乃至全国茶叶种植发展的历史。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

2、湄潭茶叶发展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1937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国政府为发展战时茶叶经济,以出口换取战略物资支援抗战,选址在湄潭创建中央实验茶场。随后,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武汉头等测候所等科研、教学、事业机构陆续西迁驻居湄潭。尤其是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在此开展规模化种植示范,开创中国现代茶工业起源,其种植、科研、生产、教学成果斐然,奠定了湄潭茶业在贵州现代和中国当代的基础性地位,为今天湄潭成为贵州茶业第一县、全国茶园面积第一县和全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人民遭遇前所未有的人类战争灾难,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茶叶成为发展战时经济的主要战略物资,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支持正义抗战邪恶的历史重任。为此,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政府在湄潭设立了近现代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茶叶专业科研机构——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简称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其场址就落户在湄潭县城的义泉万寿宫、水府祠、象山、桐子坡、杨柳湖一带,在此研制生产了贵州第一款现代意义上的绿茶——湄绿、贵州第一款工夫红茶——湄红,以及湄潭龙井、桂花茶等名优茶品。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茶叶规模化种植和贵州茶叶工业化生产的历史,推开了中国现代茶叶种植、科研和加工的第一扇大门。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曾亲自参与选址落户湄潭,著名茶叶专家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等在湄潭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和教学,在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起源研究、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叶加工、茶叶职业教育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后来湄潭、贵州乃至中国茶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

3、湄潭茶叶曾为新中国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湄潭茶叶又肩负起为国家出口创汇、支持年轻共和国经济建设的重任,所谓功勋卓著。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贵州省湄潭茶场,扩大了茶叶种植加工规模,成为贵州省最大的茶叶农垦企业,也是贵州省茶叶生产和出口创汇主要基地,还是全国八大红茶出口基地之一,研制生产了湄江茶(后改为湄江翠片、湄潭翠芽)、湄潭红碎茶、湄潭毛峰、黔江银钩、茉莉花茶等全国名优茶品,其茶叶出口量在改革开放前,一直位居全省之首,几乎包揽了整个贵州出口茶叶的生产与加工。其所产湄江茶也成为中国名茶,载入《中国名茶志》。其所产红碎茶作为主要出口红茶,曾远销美国、苏联、英国、澳大利亚、苏丹、巴基斯坦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期间,全省规模在3000亩以上的国营、集体茶场,几乎都是由湄潭茶场派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帮助开发建设。在计划经济时代,湄潭茶叶为贵州茶叶经济发展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成为贵州茶业领头羊,同时对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湄潭象山

4、湄潭茶叶科学研究成果成为中国茶叶发展的源头活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落户湄潭期间,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茶叶科研成果十分巨大,先后培植出八个国家级优良品种,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并造就出全国十多位茶叶专家,留存下丰富和珍贵的茶文化遗产资源,对中国茶业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期间,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此汇集和造就了一大批如夏怀恩、邓乃朋、刘其志、王正容、冯绍隆、吴子铭、张其生、牟应书、汪桓武等在国内外茶叶科学界有影响的茶学家。他们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相继在茶树资源调查、茶树新种选育、茶园综合丰产、低产茶园改造、茶园土壤培肥、茶叶工艺机具等茶叶科技及茶叶人文历史等研究课题中取得了数十项研究成果,并一直处于全国同类机构的前列,为贵州乃至全国茶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发现的百万年前的四球茶籽化石,至今为全球唯一;其研究成功的密植免耕技术,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并推广到了全国,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选育培植的湄潭苔茶(原生品种)、黔湄419、501、601等8个茶树品种成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推广至全国;其研制的遵义毛峰,成为全国名茶。

万寿宫

5、湄潭茶叶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新世纪关乎民生大计的重要产业

新世纪以来,湄潭县秉承“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出路在茶”的茶叶产业发展理念,致力于脱贫攻坚、茶旅一体化建设,使湄潭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已达6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茶叶加工企业迅猛增加,已达600多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3家),另有茶叶加工大户280余家,全县茶叶产量已居全国第六;茶馆茶楼经营者遍布城乡,已达400多家;茶叶经营户100余家,茶叶专卖店200余家;茶产业链不断延伸,研制生产了茶多酚、茶叶籽油等12类深加工产品;茶文化旅游也正在日趋活跃,茶旅一体化进程加快。全县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经营者已达30万人。茶叶,已成为湄潭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关乎着全县50万人民的民生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湄潭已被省委、省政府命为贵州茶叶第一县,其茶业综合经济实力已列全国第二位(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全国年度经济报告),是贵州茶业的引擎,全国茶业的一面旗帜。

总之,有了上述这些茶叶机构与企业落户湄潭,使湄潭在几十年的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科研、种植、加工和推广的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在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当代茶业的历史性与基础性地位,也留下了茶叶科研、种植、加工旧址等一大批珍贵的茶文化资源。这些茶文化资源,体量巨大,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保存完好。不仅保存了自民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所有与茶叶种植、科研和加工有关的茶园景观、房屋建筑等上百处,还完整保存了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两条木制红茶生产线及各类种植、加工、科研机具、仪器等上万件,以及为其提供原料的明清及民国老茶园数千亩。尤其重要的是各种木制机具的完整性,在全国极为罕见,是20世纪我国重要的茶文化遗产。这些茶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是研究湄潭县、贵州省乃至中国近现代茶叶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茶海

在此基础上建设的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占地面积达50余亩,展厅面积达10000平方米,拥有三个直属分馆、两个二级分馆,属国家三级博物馆,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遵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3年建成至今已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近100万人次,已成为展示、宣传湄潭乃至贵州茶文化的重要基地。

来源:湄潭县融媒体中心、贵州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周开迅:湄潭,贵州茶业“火车头”如何再出发

湄潭茶海。

进入“十四五”,贵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以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谱写新时代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是贵州茶业第一县、2020年、2021年荣居中国茶业百强县之首位,2021年添列全国十家“三茶统筹”先行县域新榜单。从1939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以来,湄潭就是贵州茶业的“火车头”,引领着贵州茶业发展,实现了从传统茶产业向现代茶产业迈进。进入新时代新阶段,湄潭茶业对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有什么作用;下一步湄潭茶业应着重抓好哪些工作,为全省茶业高质量发展再发挥“火车头”的作用,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开迅。

湄潭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开迅。

记者:湄潭茶业有哪些短板和优势?

周开迅:我们先从问题入手。湄潭现代茶业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也的确存在一些短板,我觉得主要有两个短板:

一是茶叶公用品牌(湄潭翠芽、遵义红)强大,企业品牌弱小。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真正在市场上有话语权的领军企业出现。从近期来着,首先应来一次公用品牌清洁卫生大扫除,清除并禁止没有获得茶叶协会授权的茶叶企业和机构使用公用品牌,依法取缔公用品牌通用包装;其次,要让市场主体茶叶企业的品牌强大起来,就必须设立更科学更规范更严格的的公用品牌使用标准,公用品牌的正能量才能有效地传导到茶企品牌上,相得益彰。只有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都强大了,我们才能摆脱处于产业低端的尴尬处境。

二是茶文旅景点多,但是缺乏真正的龙头产品。换句话说,茶、文、旅处于游离状态,即“茶浓,文淡,旅薄”。造成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规划设计单位并不懂茶文旅如何融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个模板“畅销”全国。建议选择优秀又务实的规划设计单位重新策划、创意、规划和设计产品和线路,解决好茶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问题,并且多层次严格把关,彻底避免被忽悠、被下载和项目“拼多多”的同质化问题,真正彰显出湄潭独特内涵与市场潜力来。

主要优势有五:

一是茶文化优势。

湄潭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茶经》等诸多典籍对湄潭茶均有记述。茶马古道与盐茶古道商贾络绎不绝。南明多位重臣和文人曾隐居湄潭,“扫叶烹茗”,寄情山水。元明清三朝,湄潭茶皆为皇室贡茶。抗战时期,中国现代茶业大门在湄潭打开,许多著名茶人在湄潭开启茶叶人生;西迁至湄潭办学的浙江大学亦为茶业做出重要贡献。浙大湄江吟社九君子创了60多首充满家国情怀与乡愁的精美茶诗词,并命名了中央实验茶场八景并创作了相应的诗词。由此积淀和遗留下来的现当代茶文化遗产体系,举世罕见,中国独此一县。因此,著名作家、茶文化学者王旭烽称湄潭为“中华民族茶文化的伟大的精神气场”。

湄潭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

二是茶业人才集聚优势。

历史赐予了湄潭茶业人才成长与集聚的万顷良田沃土。人才兴,产业才能兴。

(一)茶文化人才。至当代,湄潭形成了一支既能做研究、又能遗产保护的茶文化人才队伍,不仅出版了十多部茶文化专著,还创建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国茶工业博物馆等七个专题博物馆,形成了全国少有的茶文化博物馆群落。

(二)科技人才。湄潭在这方面是得天独厚,近水楼台先得月。过去数十年中,中国、贵州茶科技人才队伍都曾集聚于湄潭。从1943年由中央实验茶场与浙大联合创办了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并传承发展至今,培养了上千名茶科技与技能型人才,成为湄潭乃至贵州茶业的人才之基本力量。

(三)茶产业人才。湄潭茶叶企业达到700多家,茶业生产经营人才众多,不少企业家和经营者在业界颇有影响,曾多次占据各大茶业优秀人才榜单,在此不再赘述。

三是茶产业规模宏大的优势。

全县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开采超过58万亩,茶叶企业集群规模效应突出,围绕茶产业吃饭和创业发展的人口众多。

四是本土优良品种的优势。

创建于抗战时期的全国茶树品种园,是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从1950年代至今茶叶研所培育的十个国家级良种均源于此。这不仅是湄潭的荣誉,更是难得的优势。

五是三大市场齐头并进的优势。

三大市场分别为:产地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其中产地市场中国茶城,是中国最大绿茶交易中心,在茶界有较大影响力。

记者:湄潭茶业对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发挥着什么作用?

周开迅:茶业是湄潭最核心的主导产业,甚至堪称首位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近二十年的茶业高速发展期,湄潭一直坚持“五在茶”: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如今又增加了“突破在茶”,更凸显了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六在茶”的发展定位,为湄潭制定中长期产业政策明确了主基调和方向。而中长期产业政策导向,将对一个地区产生巨大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那么,茶,对于湄潭的整个未来就不言而喻了。

湄潭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茶叶企业集群规模效应突出。

茶业,是乡村链接工业化与市场的纽带。茶产业链很长,对茶区乡村振兴影响很直接。湄潭之所以成为贵州最美乡村,主要是因为有了茶叶这个植根于乡村的大产业。

随着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茶必然将给乡村振兴带来更加有利条件,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解决乡村振兴的钱从哪里来、文化怎样繁荣、人才如何培养、基层组织如何夯实等等问题。

一片小小的茶叶,将托起湄潭乡村振兴大未来。

记者:你认为,下一步湄潭茶业应着重抓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为全省茶业高质量发展再发挥“火车头”的引领作用呢?

周开迅:当下,湄潭这个贵州茶业的“火车头”也换了新动力,驶入了快车道。打铁要靠自身硬。我觉得,湄潭茶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即七件事,方能再次对全省茶业发挥“火车头”的示范作用。

第一件事,进一步抓好“三茶统筹”工程,发挥好茶文化引领统帅茶产业茶科技的示范作用。

“三茶统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中国茶业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是指引中国茶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伟大复兴的新观念体系和指导思想。

湄潭作为全国十个“三茶统筹”先行县之一,应再接再厉,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思想,抓紧出台有关“三茶统筹”的政策措施,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大板块上,有明确的具体措施和资金保障。湄潭是中国茶文化遗产重镇,而且是“三茶统筹”先行县,要充分发挥茶文化引领和统率茶产业、茶科技的示范作用。

第二件事,做好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

即保护好和建设好中国现代茶业历史社区——现代“茶业圣地”。这个遗产体系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中央实验茶场历史社区、二是湄潭茶场囤子岩分场历史社区、三是湄潭茶场永兴分场历史社区(茶海)。此外,还有数万件的可移动文物以及文献资料保存完好,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保护好和建设好这个遗产体系,具有难以估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鸟瞰中国茶工业博物馆(湄潭茶场制茶工厂)

第三件事,做好本土优良茶树品种开发利用,规划建设贵州针国家茶叶公园。

以单品产值近30亿元、用黔湄601品种生产的蒸青茶——贵州针为龙头,规划建设一个高起点、高标准、开放型的茶业综合经济示范区。通过品牌塑造,产品升级,提升贵州针的附加值,解决贵州针大而不强的问题。规划地点选择在知名茶村核桃坝、金花、龙凤一带。做大做强贵州针品牌,以贵州针产业集群为引领,布局和整合茶业新科技推广、茶叶庄园经济带、茶文旅融合发展、茶叶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经济活跃、生态优良、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茶叶综位合体,从而探索出茶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来。

第四件事,抓好茶工业体系构建。

湄潭是中国茶工业起步最早、发展也最好的地方之一,曾是全国八大茶叶出口基地之一,贵州出口茶叶精制拼配中心。

湄潭现已初步形成以茶叶加工、精深加工,以及茶叶机械(包括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茶机)、茶叶包装、茶叶食品(茶叶籽油、茶酒)等主体的现代茶工业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产业链,不断做大体量,不断做强品牌。

以茶工业升级发展为抓手推动整个茶产业机制调整,可以逐步改变和调整长期以来将茶业视为大农业的观点,转变工作重心和方式,落实好产业分工,让茶叶基地专业合作社和茶农全力做好茶园建设与管理,让茶叶企业专心做好加工和市场——摆脱土地和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面向大市场,做好大文章。

第五件事,争创贵州茶叶职业技术学院。

湄潭茶叶职业教育文化底蕴深厚,是创办茶叶职业院校的首选宝地。我建议先将贵大茶学院湄潭牌子落实,变身为贵大茶学院茶叶职业技术学院,三年五载条件成熟时,再独立成贵州茶叶职业技术学院。

不光是湄潭需要这个学院,此乃贵州茶产业之不可或缺!

湄潭县,中国茶工业博物馆里展陈的揉捻机。

第六件事,重振湄潭茶场大品牌。

湄潭茶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国创建最早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茶场之一。在现代茶叶科技开创、茶叶抗战、茶叶职业教育、茶叶工业化、茶叶出口换汇、茶叶民生、茶文化建设等方面,功勋卓著,是一座立于中国茶历史上的不朽丰碑!湄潭茶场不仅拥有近万亩茶园、中国最大的现代茶业遗产体系和农垦茶场品牌,而且迎来国家政策强大支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抓住近几年中央、省委、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机遇,抓住中垦茶叶联盟、贵州农垦茶叶联盟成立的战略机遇和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化茶场改革改制,在国有性质不变、农垦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发展,重振湄潭茶场品牌,打造贵州本土百年茶叶老店,打造农垦茶业的“老字号”,为贵州、为国家保住一支农垦茶业的血脉。

第七件事,打好茶叶名山牌。

贵州茶叶名山是贵州茶业、茶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地理坐标,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品牌效应,目前正在调查阶段。

湄潭多茶叶名山,且位高,内涵丰富,各具特色。其中,象山是中国现代茶业第一山,又是元明清贡茶核心产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茶业兴盛,茶旅基础好,风景优美,生态优良,而且体量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象山,本来就是中国的茶叶名山。

打好茶叶名山牌,对湄潭茶文化、茶产业、茶文旅统筹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对贵州茶叶名山建设有示范作用。

(来源:天眼新闻)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