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湄潭茶叶

找到约1,507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签约仪式举行

2月24日,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签约仪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湄潭县委书记沈建通出席签约仪式并分别讲话。湄潭县委副书记、县长游海燕代表湄潭县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

黄先海在讲话中指出,在80多年前的那段艰苦岁月里,湄潭人民以其宽厚博大的胸怀,与浙江大学一道承担起保存文脉的历史使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支持浙大办学,为浙大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可以说,浙江大学在湄潭办学的岁月,铭刻了浙大师生与湄潭人民兴学图治、铸魂育人的奋斗历程;诠释了浙大师生与湄潭人民扎根大地、报效家国的责任担当。浙大人永远不会忘记,湄潭始终是浙大师生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和精神家园。

黄先海强调,在下一步深化双方合作交流,助力“第二故乡”发展中,要立足浙大茶叶学科优势,高质量高水平建设茶叶研究院。要发挥浙大学科综合优势,进一步提升校地合作的层次和水平。要联动整合社会资源,不断为双方合作注入持久动能,共同谱写校地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沈建通代表湄潭52万茶乡人民向多年来无私援助支持湄潭发展的浙大师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沈建通表示,此次来到浙江大学,是一次亲情共叙、感恩奋进之行,开阔眼界、思想洗礼之行,抢抓机遇、合作发展之行,家国情怀、圆梦启真之行。浙江大学西迁至湄潭办学七年,湄潭人民在“西征”的文军身上看到了教育与地方、与家庭、与民族、与国家的重要性,也在浙大人坎坷求学问道中被感动,铸就了浙大师生与湄潭人民的患难真情。浙大西迁开启了湄潭明智,促进了生产,文化浸润、文明进步、经济发展一直在其间。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湄潭一直以来重视教育文化,而浙大也不负湄潭人民的温厚淳朴,在西迁中,保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根基,为民族复兴留下了文明火种,积累了求是精神,共同书写了苦难中的辉煌。

沈建通强调,近年来,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省委“一二三四”工作思路,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全力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和出口创汇能力,打造名副其实的全国茶叶第一强县,奋力推动贵州最美乡村和“三区一地”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再度携手,标志着湄潭与浙江大学迈进校地合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湄潭人民将同浙江大学师生一起,继续围绕茶学领域,紧盯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链接资本链,全力以赴推动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取得更大成就,力争把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建设成为中国西部茶学科研创新高地,切实为湄潭发展绿色经济,推动茶文化发展,提升茶产业科技竞争力提供坚强保障。同时,希望浙江大学继续加大对湄潭发展的支持力度,深入推进双方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教育医疗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为推动双方再次取得更加圆满的合作成果而共同努力奋斗,促进浙江大学与湄潭的校地合作成为典范。签约仪式上,游海燕介绍了湄潭县基本情况及浙江大学与湄潭校地合作情况。游海燕表示,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合作协议的签订,必将为湄潭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大力助推茶产业提挡升级,提高茶叶生产效益,引领湄潭茶业和绿色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湄潭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一个中心”,奋力建设“三区一地”奠定坚实的科研基础。

在与会人员的见证下,游海燕代表湄潭县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签订了《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合作协议》。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由浙江大学和湄潭县共同建设,是双方围绕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发展,聚焦茶学领域开展前瞻性及应用性技术研究,共同打造的高质量创新发展共同体。

浙江大学国内合作办公室主任、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林伟连,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孙崇德,浙江大学国内合作办公室副主任章丽萍,浙江大学科研院科技开发部部长兼工研院副院长翁宇,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湄潭副县长钟发辉,湄潭县政协副主席徐才忠,湄潭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黄正义,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等参加签约仪式。

来源:微美湄潭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湄潭与浙茶集团、浙江茶业学院、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进行座谈,商讨加快茶(出口茶)产业发展事宜

日前,湄潭与浙茶集团、浙江茶业学院、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在浙茶集团召开座谈会,就加快湄潭茶(出口茶)产业发展事宜进行协商。

浙茶集团董事长、浙江茶叶产业协会会长毛立民,中茶院原院长、浙江茶业学院院长张士康,中茶博原馆长、东家CEO王建荣,大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奇华,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杰,湄潭县委副书记、县长游海燕,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院长王岳飞,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院务(科技)委员苏中强等参加座谈会。

会上,王岳飞介绍了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近年对湄潭县茶园管理、采摘加工技艺、产业延伸的研究开发情况,并表示未来将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落实好湄潭县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助推事宜。

游海燕介绍说,湄潭地处北纬27度,与印度大吉岭、福建武夷山同处世界三大黄金产茶带,出产的绿茶香高持久,滋味鲜爽,汤色翠绿明亮,叶底嫩绿鲜活;红茶甜香浓郁、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浓醇厚,不可复制的优越自然环境成就了湄潭茶的优良品质。近年来,湄潭通过坚持做强基地,发挥规模效应;坚持做精加工,发挥集群效应;坚持做活市场,发挥品牌效应;坚持做优品质,发挥质量效应;坚持做深链条,发挥融合效应;坚持做好示范,发挥综合效应等举措,做深茶链条、做足茶文章,2020年荣获“十三五茶产业发展十强县”榜首,2021年荣获“三茶统筹·先行县域”称号,连续两年荣获“全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茶叶产业已成为湄潭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湄潭县紧紧依托60万亩生态茶园,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上下联动、多方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狠抓质量安全、市场对接和服务保障“三个关键”,加快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培育茶叶出口品牌,茶叶出口实现快速增长,2022年1至5月,实现茶叶直营出口额为1538.3万美元,同比增长93.3%。诚邀大家到湄潭参观考察,为加快湄潭茶(出口茶)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同时,也期待和各方达成合作共识,推动湄潭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后,中茶博原馆长、东家CEO王建荣,大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奇华,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杰,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院务(科技)委员苏中强等从探索湄潭茶叶与当地特色旅游的融合之路、加大合作力度等方面,对加快湄潭茶(出口茶)产业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张士康结合行业前沿发展动态,对湄潭县茶产业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化解茶产业工业化制造、供给与满足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大产品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以科技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要跳出茶叶、跳出湄潭、跳出传统做茶叶,打造独具特色的“湄潭模式”,以创新为抓手,稳定亩均收益,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基因,引入社群团队,加强品牌建设,并依托当地政策,打造省级企业;三是要加强湄潭县与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的沟通合作,通过提供编制保障、签订合作协议、加大线下交流频次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双方的研究合作,共同推动湄潭县茶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毛立民结合浙茶集团多年发展实际和茶叶出口的当前情况,就加快湄潭茶(出口茶)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他表示,希望湄潭县茶产业要坚持内外贸并举、“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依据当地实际制定发展目标和计划,加强产品创新、品牌打造、人才培养,加大政策扶持,以多举措助力当地增产丰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参加当天会议的还有浙江大学茶友会副秘书长兼上海分会会长、上海汉府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成,贵州茗城农商旅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董稳,杭州草出没时光慢走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吴靖等。(贵州茗城农商旅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来源:微美湄潭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好气候成就好茶叶——湄潭茶叶获“气候好产品”称号

10月14日,在广西桂林举办的2023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第二届全国气象旅游展暨气象生态旅游品牌推介会”上,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向贵州省湄潭县颁发了“湄潭茶叶气候好产品”证书。

“气候好产品”认证是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推进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的有效举措。“气候好产品”认证采用科学指标分析农产品的气候品质价值,通过采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授予农产品核心生产企业认证结果及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技术报告,授予地方政府“气候好产品”品牌认证。开展“气候好产品”认证工作,有助于增强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助力特色农产品不仅“种得好”,而且“卖得好”,更好实现增产增收。

据现代科学分析和鉴定,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如叶绿素、维生素、类脂、咖啡碱、茶多酚、脂多糖、蛋白质和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对人体都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茶叶既有天然保健的作用,又有医药功能,这是茶叶天生具有的特性。

绿意茶乡,青山碧水交相辉映,生态文明蔚然成风。湄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多云雾,平均海拔972米,森林覆盖率66.1%,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地表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且生态环境优美,地表资源丰富,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地区,是贵州省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湄潭自然地理环境特别适宜于茶树生长,出产的绿茶香高持久,滋味鲜爽,汤色翠绿明亮,叶底嫩绿鲜活,红茶甜香浓郁、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浓醇厚,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湄潭翠芽”“遵义红”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2001年成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2005年获“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8年荣获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13年获“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全国茶叶籽产业发展示范县”,2017年荣获“中国茶产业扶贫示范县”,2019年荣获“中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2020年荣获“十三五茶产业发展十强县”榜首,2021年荣获“三茶统筹·先行县域”称号,2022年度荣获“茶业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县域”称号,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2023年10月11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经过组织专家对湄潭茶叶进行评审,授予湄潭茶叶“气候好产品”称号。

纵观古今,湄潭产茶历史悠久,位于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地区之一的大娄山山脉地区和古夷州境地。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就有关于湄潭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记载。湄潭茶因质优品好,还成为历代朝廷贡品。明洪武年间,设在大娄山余脉一侧官堰文家场的容山长官司,就有韩、张二氏每年必须将本地所产茶叶交播州茶仓,作为播州宣慰使司向朝廷进贡的“贡方物”。1948年《贵州通志·风土志》有“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的记载。1937年,民国政府为发展茶叶经济,选址在湄潭创建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开展规模化种植示范,开创中国现代茶工业起源,其种植、科研、生产、教学成果斐然,奠定了湄潭茶业在贵州现代和中国当代的基础性地位,为今天湄潭成为贵州茶业第一县、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湄潭茶叶又肩负起为国家出口创汇、支持经济建设的重任,功勋卓著。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贵州省湄潭茶场,扩大了茶叶种植加工规模,成为贵州省最大的茶叶农垦企业,也是贵州省茶叶生产和出口创汇主要基地,还是全国八大红茶出口基地之一。近年来,湄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茶业首位产业不动摇,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致力于脱贫攻坚、茶旅一体化建设,全力推动湄潭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使湄潭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湄潭茶园从最初的2.8万亩,增至60万亩。60万亩生态茶园分布全县15个镇(街道),涉及8.8万户农户、35.1万余人,培育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及加工大户700余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5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7家,市级37家。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白茶及茶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茶食品、茶浓缩液等综合开发产品。茶叶出口至马来西亚、香港、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来自茶产业,茶产业已成为湄潭乡村振兴富民支柱产业。(县政府办)

来源:微美湄潭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99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