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六大茶类对比

找到约297条结果 (用时 0.069 秒)

普洱茶与六大茶类对比

  全方位对比普洱茶与现代六大茶类,让茶友更直观的了解到自己喝的是什么茶。

  (一)制作工艺对比

  普洱茶:鲜叶—摊凉—杀青—揉捻—晒青(生茶毛料)—渥堆发酵—干燥(熟茶毛料);

  白茶:鲜叶—萎凋—干燥;

  绿茶:鲜叶—杀青—揉捻(造型)—干燥;

  黄茶: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红茶: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黑茶:鲜叶—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干燥;

  (青茶)乌龙茶:鲜叶—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

  (二)发酵程度

  普洱茶:(发酵度:随时间会变化)——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特性,是后发酵茶;

  白茶:(发酵度:5%-10%)——微发酵茶;

  绿茶:(发酵度:0)——不发酵茶;

  黄茶:(发酵度:10%-20%)——微发酵茶;

  红茶:(发酵度:70%-90%)——全发酵茶;

  黑茶:(发酵度:随时间会变化)

  (青茶)乌龙茶:(发酵度:15%~70%)——半发酵茶;

  (三)汤色

  普洱茶:生茶(黄绿、明黄、金黄、橙黄、橙红、深红),熟茶(栗红色、枣红色、宝石红);

  白茶:杏黄、赤金色、橙黄色;

  绿茶:嫩绿、黄绿;

  黄茶:黄色;

  红茶:红艳、金黄;

  黑茶:橙黄、橙红、红浓、红暗;

  (青茶)乌龙茶:橙黄、橙红、金黄;

  (四)口感

  普洱茶:越陈越香,生茶体现一山一味,新茶较其他茶类口感更重,但后期变化丰富,回甘持久;熟茶性温润,糯滑醇厚,陈香明显;

  白茶:毫香醇爽、香甜、回味持久;

  绿茶:清香、醇美、鲜爽;

  黄茶:甘香醇爽,金黄明亮;

  红茶:高香温润,浓厚甘醇;

  黑茶:香气独特,口感醇厚顺滑,陈香明显;

  (青茶)乌龙茶:清香醇厚,韵味持久;

  (五)存储方式

  普洱茶:可长期存储,越陈越香,30年以内口感上佳,置于干燥阴凉通风无异味环境即可;

  白茶:适宜长期存储,素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美称。保存得当,储存年份越久价值和口感不降反升;

  绿茶:常温下保质期在1年左右,冰箱存储尤佳,如果保存不当的话可能8、9个月就开始出现枯黄、变味了。

  黄茶:密封放冰箱里保鲜,保质期一般为1年;

  红茶:红茶的茶性,决定了其成品的保质期限,比如滇红茶,可保存3年左右。

  黑茶:保质期大概是10至15年为佳,必须选择阴凉、无太阳直射、无异味、稍微通风的环境存放。

  (青茶)乌龙茶:烘焙程度轻的,放在冰箱里冷藏的话也就18个月左右。烘焙程度重的可保存2-3年。


常听说六大茶类,但你听说过四大茶类吗?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椽先生“依制法与品质的系统性和内质主要变化,结合茶类发展”,提出了“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的分类方法。

陈椽先生的六大茶类分类方法,同时兼顾制法与品质系统性以及发展历史先后,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不同为核心,得到了茶界的普遍认同,被消费者广泛认知。后来有学者以六大茶类作为基本茶类,加上再加工茶类,提出了综合分类法。

当然,根据应用场景和分类目的的不同,所采用分类依据也不同,茶叶分类方法远远不止一种,这些分类方法的被接受程度各异,应用范围也不同。

六大茶类分类方法早已广为人知,我们今天不谈六大茶类分类方法,我们今天来谈一个四大茶类分类方法。我保证你是头一回听说。

你可能要问了:“你凭什么保证,我是头一回听说?”

因为,这个四大茶类分类方法,是笔者提出来的,今天第一次写出来,所以我敢保证你肯定没听说过——即便你听说过其它的四大茶类,也不可能听说过我这个四大茶类;即便你听说过类似的,也不可能听说过和这个一模一样的,哈。

具体讲,笔者以价格和适口为依据,按照价格的高低与适口性的好不好,将茶叶分为四类:1)价低不好喝;2)价高不好喝;3)价低又好喝;4)价高但好喝。如下图所示:

邓氏四大茶类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主要是站在消费者体验的立场,做定性划分——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茶叶分类方法,但是站在消费者体验立场的分类方法却并不多见。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与适口性,是两个重要指标。

稍微展开一下。

第一类,价低不好喝。有不少9.9元包邮的可能就属于此类,也有些人可能因为一味贪图低价而往往只是买到了不好喝的茶叶。这类产品,尽管不好喝,但还是有大量消费者,其中有部分消费者明知那些产品可能是冒牌货但仍然购买,因为他们图的就是一个便宜——比如,两三百块钱的老班章或红印啥的,除了图个便宜图个名,还能图啥好喝呢?

第二类,价高不好喝。有些人买茶叶,迷信高价,迷信大牌或大师,或者盲从一些概念比如动辄四五十年老茶或红印啥的,但结果发现不好喝。笔者发现,有不少老板们桌子上的茶可能属于此类——每当看到如此情形,笔者只有暗自在心里感叹,老板们也挺不容易。

第三类,价低又好喝。20多年前,有许多属于此类的口粮茶。现在也还有不少茶可归到此类。要买到这类产品,一是要选对合适的品牌或出品方,二是要结合自己的品饮体验来理性选择。

第四类,价高但好喝。这些茶往往是各品类中的冒尖部分,比如明前西湖龙井、牛栏坑肉桂、薄荷塘/冰岛/老班章普洱茶等。中国不缺这些尖货茶叶的消费者,对于这些产品,重点往往不在于价格,而在于地道。

当然,笔者这个四大茶类分类方法所依据的“价格”的“高低及“适口”的好不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不同人群,对于价格到底的理解往往存在差异,对于口感的偏好也常常有所不同。有些人以老班章作为口粮,有些人对于三五百一斤的茶叶也觉得贵。有些人喜欢香浓,有些人偏好味酽。不过,同一人群,对于价格高低与适口性的感觉可能大体有共通之处。

再略作延伸。如果你觉得上述的四大茶类分类法略显简单,那么我们还可以将价格划分为低、中、高,将适口性划分为不好、中等和好,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九大茶类的分类方法,笔者姑且把它称作邓氏九大茶类分类法,如下图所示:

邓氏九大茶类分类法

不少茶友可能比较喜欢一味追求低价或一味追求高价,却在追求“价低但好喝”的时候陷入了“价低但不好喝”的境地,在追求“价高但好喝”的时候陷入了“价高不好喝”的境地。尤其并不鲜见的是,许多不差钱不怕价高的老板们,容易陷入“价高不好喝”的情形,不知何故。

结合上述九大茶类分类法,对于大部分茶友而言,笔者的基本建议是,不走两端,执乎其中,可能可以大大减少掉坑的概率。

在日常茶叶消费中,有意识地结合价格和适口性来做对比品饮,不断积累自身的消费体验,或许可有助于提高自己的鉴别与选择能力。也即,无论是四大茶类分类法,还是九大茶类分类法,核心关键不在于究竟分为多少类,而在于从消费体验角度进行适当的分类,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消费的类别。与其说是尺子,不如说是一组虚拟的格子。

附带一个思考题:请问普洱茶属于四大/九大茶类中的哪一类?

来源:茶业管理评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在六大茶类中,白茶最“甜”?

经常喝白茶的人也许会发现,白茶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甜”!

新茶和老茶在“甜”上也各有特色,新茶“清甜”为主,老茶则为“润甜”!

而与其它茶相比起来,这种甘甜的口感就越发地明显了~

为什么白茶喝起来这么甜呢?

分析下来,白茶的甜味主要来自以下几点:

鲜甜味——氨基酸

众所周知,白茶的制作不炒不揉因此保留了大量的氨基酸,而白茶的鲜甜味多半来自氨基酸。

不同的氨基酸又各有风味,茶氨酸鲜爽且有焦糖香,丙氨酸有花香,苯丙氨酸有玫瑰香,脯氨酸、甘氨酸和天冬氨酸有甜香……

在六大茶类中,白茶也是氨基酸含量最高的茶类。研究分析,白茶氨基酸总量是其他茶类的2-3倍。

按品种来看,白毫银针的氨基酸含量最高,白牡丹次之,寿眉又次之。按产地来看,福鼎产的氨基酸含量最高;同一产地中,高山产又好过平地产。

所以,泡茶的时候,水温也要掌握好。泡茶的水温太高,茶叶里的氨基酸容易被热水分解(氨基酸在超过60℃温度下就会被分解),茶喝在嘴里就没有那么甜了。

甘甜味——可溶性糖

白茶的甘味,则来自茶中的可溶性糖。

白茶在萎凋初期,糖一方面因水解而生成,一方面因氧化和转化而消耗,此时糖处于生成和消耗的动态平衡中。至萎凋后期,当糖的生成大于消耗时,甘甜遂得以累积。

在六大茶类中,白茶的可溶性糖含量也是排名靠前的。

甘甜味——矿物质

白茶的甜味还来源于茶中的矿物质元素。

白茶中的矿物质含量较多,游离矿物质元素使得茶喝起来更甘甜,很多山泉水喝起来有点甘甜也是这个原因。

由此可见,对比其他茶类,不管是从工艺方面,还是选料上,白茶都更加容易喝出“甜”的感觉。

如此“甜”的白茶却可以降糖

血糖高的朋友,在平常可以喝一些白茶来调节血糖。

试验研究表明,白茶所含的茶多酚和茶多糖这两种抑制人体血糖上升的有用物质比其他类的茶叶要多。

同时白茶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活性酶。长期饮用白茶可以显著提高人体内酯酶活性,促进脂肪分解代谢,有效控制胰岛素分泌量,延缓葡萄糖的肠吸收,分解体内血液中多余的糖分,促进血糖平衡。

来源:茶艺大师工作室,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9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