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六大茶类分类

找到约735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中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国际标准发布

记者18日从安徽农业大学获悉,由该校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ISO20715:2023《茶叶分类》近日发布。该国际标准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成为国际共识,这也是中国在茶叶标准国际化领域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1979年,中国茶学高等教育创始人之一、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椽在《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文章中正式提出六大茶类的茶叶分类方法。该类方法奠定了现代茶叶科学分类的基础,并被广泛认可和应用,但未以标准的形式进行规范。

在中国GB/T30766-2014《茶叶分类》、GB/T35825-2018《茶叶化学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宛晓春团队联合来自印度、英国、德国、日本、斯里兰卡等国家31位茶叶技术专家,按照ISO标准制修订规则共同协商制定,将中国六大茶类的分类体系上升为ISO国际标准。

该项国际标准根据茶叶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将茶叶分为红茶(传统红茶、红碎茶、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绿茶(炒青、烘青、晒青、蒸青、碎绿茶、抹茶)、黄茶(芽型、芽叶型)、白茶(芽型、芽叶型)、青茶(乌龙茶)、黑茶(普洱熟茶、其他黑茶)六大类。同时规定了茶叶关键加工工序的名词术语,如做形、闷黄、渥堆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关键工序名词。

该项国际标准是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安徽省科技厅的支持下,由安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完成。(完)

来源:中新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常听说六大茶类,但你听说过四大茶类吗?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椽先生“依制法与品质的系统性和内质主要变化,结合茶类发展”,提出了“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的分类方法。

陈椽先生的六大茶类分类方法,同时兼顾制法与品质系统性以及发展历史先后,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不同为核心,得到了茶界的普遍认同,被消费者广泛认知。后来有学者以六大茶类作为基本茶类,加上再加工茶类,提出了综合分类法。

当然,根据应用场景和分类目的的不同,所采用分类依据也不同,茶叶分类方法远远不止一种,这些分类方法的被接受程度各异,应用范围也不同。

六大茶类分类方法早已广为人知,我们今天不谈六大茶类分类方法,我们今天来谈一个四大茶类分类方法。我保证你是头一回听说。

你可能要问了:“你凭什么保证,我是头一回听说?”

因为,这个四大茶类分类方法,是笔者提出来的,今天第一次写出来,所以我敢保证你肯定没听说过——即便你听说过其它的四大茶类,也不可能听说过我这个四大茶类;即便你听说过类似的,也不可能听说过和这个一模一样的,哈。

具体讲,笔者以价格和适口为依据,按照价格的高低与适口性的好不好,将茶叶分为四类:1)价低不好喝;2)价高不好喝;3)价低又好喝;4)价高但好喝。如下图所示:

邓氏四大茶类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主要是站在消费者体验的立场,做定性划分——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茶叶分类方法,但是站在消费者体验立场的分类方法却并不多见。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与适口性,是两个重要指标。

稍微展开一下。

第一类,价低不好喝。有不少9.9元包邮的可能就属于此类,也有些人可能因为一味贪图低价而往往只是买到了不好喝的茶叶。这类产品,尽管不好喝,但还是有大量消费者,其中有部分消费者明知那些产品可能是冒牌货但仍然购买,因为他们图的就是一个便宜——比如,两三百块钱的老班章或红印啥的,除了图个便宜图个名,还能图啥好喝呢?

第二类,价高不好喝。有些人买茶叶,迷信高价,迷信大牌或大师,或者盲从一些概念比如动辄四五十年老茶或红印啥的,但结果发现不好喝。笔者发现,有不少老板们桌子上的茶可能属于此类——每当看到如此情形,笔者只有暗自在心里感叹,老板们也挺不容易。

第三类,价低又好喝。20多年前,有许多属于此类的口粮茶。现在也还有不少茶可归到此类。要买到这类产品,一是要选对合适的品牌或出品方,二是要结合自己的品饮体验来理性选择。

第四类,价高但好喝。这些茶往往是各品类中的冒尖部分,比如明前西湖龙井、牛栏坑肉桂、薄荷塘/冰岛/老班章普洱茶等。中国不缺这些尖货茶叶的消费者,对于这些产品,重点往往不在于价格,而在于地道。

当然,笔者这个四大茶类分类方法所依据的“价格”的“高低及“适口”的好不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不同人群,对于价格到底的理解往往存在差异,对于口感的偏好也常常有所不同。有些人以老班章作为口粮,有些人对于三五百一斤的茶叶也觉得贵。有些人喜欢香浓,有些人偏好味酽。不过,同一人群,对于价格高低与适口性的感觉可能大体有共通之处。

再略作延伸。如果你觉得上述的四大茶类分类法略显简单,那么我们还可以将价格划分为低、中、高,将适口性划分为不好、中等和好,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九大茶类的分类方法,笔者姑且把它称作邓氏九大茶类分类法,如下图所示:

邓氏九大茶类分类法

不少茶友可能比较喜欢一味追求低价或一味追求高价,却在追求“价低但好喝”的时候陷入了“价低但不好喝”的境地,在追求“价高但好喝”的时候陷入了“价高不好喝”的境地。尤其并不鲜见的是,许多不差钱不怕价高的老板们,容易陷入“价高不好喝”的情形,不知何故。

结合上述九大茶类分类法,对于大部分茶友而言,笔者的基本建议是,不走两端,执乎其中,可能可以大大减少掉坑的概率。

在日常茶叶消费中,有意识地结合价格和适口性来做对比品饮,不断积累自身的消费体验,或许可有助于提高自己的鉴别与选择能力。也即,无论是四大茶类分类法,还是九大茶类分类法,核心关键不在于究竟分为多少类,而在于从消费体验角度进行适当的分类,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消费的类别。与其说是尺子,不如说是一组虚拟的格子。

附带一个思考题:请问普洱茶属于四大/九大茶类中的哪一类?

来源:茶业管理评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陈升学堂|第71期:茶人不可不知的中国六大茶类分类

  中国六大茶类指的是我国所产的茶叶分为绿茶、白茶、黄茶、红茶、黑茶、乌龙茶(青茶)六大类。

  六大茶类的划分依据

  目前茶叶分类尚未有统一的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陈椽教授以制茶方法为基础、结合茶叶品质系统性、参考茶类发展历史先后性以及茶叶应用习惯上的分类,将中国茶叶划分为绿茶、白茶、黄茶、红茶、黑茶、乌龙茶(青茶)六大类。
  △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六大茶类简要概述

  绿茶

  属于不发酵茶,在绿茶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酵这一工序。

  绿茶产量居我国几大茶类之首,它在制作工艺上由于杀青和干燥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炒青绿茶、蒸青绿茶、烘青绿茶以及晒青绿茶。

  目前,我国的各个省份都有绿茶的生产,尤其是以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贵州、浙江等地居多。

  白茶

  属于轻微发酵茶,为我国茶类的珍品。

  白茶的生产是在嘉庆年间开始的,主要是采摘芽茶制成银针,在制作过程中不炒不揉,直接烘干或晒干而成。

  白茶多产于福建省,以福鼎、政和、建阳、松溪等地居多,它的主要制成品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以及新工艺白茶。

  白茶按照茶树品种以及鲜叶采摘的不同可以分为芽茶和叶茶两类,芽茶的代表是白毫银针,叶茶的代表是白牡丹、贡眉。

  黄茶

  属于轻微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

  黄茶最大的特点就是“黄汤黄叶”,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它的制作与绿茶有些相似,只是多了一道闷堆的工序。

  黄茶历史悠久,最初创作于西汉,目前多产于安徽、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广东等地。

  红茶

  属于全发酵茶。

  红茶是六大茶类中多酚氧化聚合程度最深的,红茶根据制作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即小种红茶、工夫红茶以及红碎茶。

  红茶以“红汤红叶”著称,其中名优品种主要有祁门工夫、正山小种、滇红工夫、宁红工夫。

  黑茶

  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

  黑茶历史悠久,主要是采用粗老的原料制作而成,渥堆是形成黑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目前,黑茶产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主要的品种有湖南的黑毛茶、湖北的老青茶、云南的普洱茶以及广西的六堡茶。

  乌龙茶(青茶)

  属于半发酵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浓郁。

  茶叶冲泡后,叶片中间呈绿色,边缘有明显的红边,因此有“绿叶红镶边”的美称。目前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和广东等地。

  根据产地以及制茶工艺的不同,乌龙茶可以分为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和台湾乌龙茶。

  其中闽北乌龙茶的代表名茶为大红袍、闽北水仙;闽南乌龙茶的代表名茶为安溪铁观音;广东乌龙茶的代表名茶为凤凰单丛;台湾乌龙茶的代表名茶为冻顶乌龙等。

  本期“陈升学堂”就到这里,更多精彩,敬请期待后续更新!
找到约722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