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贵州遵义湄潭茶场旅游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圣地茶都佳茗奉 乡村振兴遵义红

遵义,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古老茶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了遵义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勤劳智慧的遵义茶农,充分利用黔北大地优势资源,世世代代匠心传承,为世人奉上了形美色翠遵义茶。近年来,遵义市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了遵义茶产业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红色茶都”正逐渐崛起。

 


古老茶都 改革重生


1939年,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设立实验茶场,从事茶叶科研与生产,当代著名茶人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在此工作,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1940年,国立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永兴办学七年,在湄潭的浙大农学院与中央实验茶场强强联手,创办了贵州省立实用学校,为贵州培育了第一代茶叶专业人才;苏步青、刘淦芝等九君子创立《湄江吟社》,工作之余,品茗赋诗、畅怀爱国情谊,为遵义乃至贵州茶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成功创制仿龙井、湄红、湄绿,为遵义、贵州名优茶及大宗红绿茶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实验茶场基础上成立的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贵州国营湄潭茶场,为贵州茶叶科技推广和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在湄潭、凤冈考察时说:这里茶中有林、林中有茶、林茶相间,是上天赐予的“金不换”;中国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茶叶加工专家权启爱说:我每次来湄潭都是带着朝圣的心情来的。


改革开放前,遵义几乎“队队”有茶园,据统计已达25万亩,产量2500吨。规模较大的有湄潭茶场、正安上坝茶场、朝阳茶场,道真洛龙茶场,遵义龙坪茶场、枫香茶场等,小规模的社、队茶场达到1261个,分布在遵义各县。但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初期绝大多数社队茶场也被分到了一家一户,为解决吃饭问题,大量茶园被毁,除农垦茶场外,社队茶场仅存不足10万亩。


1981年,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湄潭县核桃坝村,在全国劳模何殿伦同志的带领下,根据该村土壤适宜种茶的环境,与贵州省茶科研签订了“茶树短穗扦插繁殖试验合同”,一改过去种子点播有性繁殖的种植技术,大胆采用旱地种植茶园,一举将茶园打造成为全省的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成为全省因茶致富的典型,何殿伦同志因此再次当选全国劳模、十四大党代表。同样在80年代中后期,凤冈县田坝村在陈仕友等村民的带动下,家家户户种茶,迅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两个“坝”同时验证了分户种植、分户管理、快速成园、快速见效的建园模式,也成为省内外产业发展的榜样。农村茶园成了主力军,而原有的农垦企业由于体制束缚陷入困境。


 

坚定决心 发展创优


2006年,遵义市委、市政府将茶产业作为“七个一百工程”,提出了打造百万亩茶海工程的实施意见,规划在湄潭、凤冈等重点产茶县(区)的55个乡镇大规模、高质量、高标准发展百万亩优良品种茶园建设,力求建成湄潭名优特色茶、凤冈富锌富硒茶、正安高山云雾茶、余庆小叶苦丁茶等四大优势产茶区。同年,贵州省政协茶叶调研组深入湄潭、凤冈等地调研,坚定了全省发展茶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2009年,全省首届茶博会在遵义召开,并开展了全省十大名茶评选,湄潭翠芽获总分第一,凤冈锌硒茶、绿宝石、明前毛尖均获贵州十大名茶,“遵义红”被授予“贵州十大名茶特别奖”。2010年,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分别被授予“贵州五大名茶”“贵州三大名茶”称号。当年,遵义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09.75万亩,超额完成百万亩茶海工程的规划目标。2014年,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贵州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将“湄潭翠芽”、“遵义红”作为全省重点推介的“三绿一红”品牌,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是全省其他6个支持品牌之一。同年,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湄潭召开,其茶区的优势和办会的经验得到了贵州省领导的高度肯定,并确定自2015年起,贵州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定点在湄潭召开,至今已成功举办4届。2018年,遵义茶叶面积稳定在206万亩,产量达到13.49万吨,产值111.53亿元,综合产值223.7亿元。面积和产量分别比40年前增加了7.3倍和4900倍。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大户达到2647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50家、市级86家。而2007年前,遵义市仅有余庆狮达公司一家市级龙头企业,没有一条清洁化生产线。


因同时拥有4件驰名商标,遵义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中国茶叶出口最具竞争力产区”“圣地茶都”“中国茶工业博物馆”等称号,湄潭县被贵州省农委授予“贵州茶叶第一县”称号。


采茶工人在象山(打鼓坡)茶园采摘茶叶的老照片


积淀文化 拥抱未来


今天的遵义茶业,既是贵州“五张名片”的典型形象代表,也是遵义五大产业的翘首。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道真硒锶茶、务川大叶茶、余庆苦丁茶,联合利华的“立顿”牌“遵义红”红茶、“遵义绿茶”袋泡茶让遵义茶产品丰富多彩。由于品种的适制性强,遵义还成为了黑茶的原料供应地和生产者,也试产成功了乌龙茶和白茶,可以说中国的六大茶类除黄茶外,遵义皆具备生产能力。这些年,遵义更是开发出了茶多酚、茶叶籽油、茶树花、茶叶酒等精深加工及衍生产品。


今天的遵义茶业,茶文化、茶旅游蓬勃发展。以周开迅等为代表的遵义茶文化工作者深入挖掘遵义历史茶文化,发扬光大现代茶文化。出版了《茶的途程》《茶国行吟》《凤茶掠影》《正安茶语》《遵义茶文化志》《湄潭茶叶志》等系列茶文化丛书,建成了天下第一壶等茶文化标志建筑,打造了上百公路茶区木栈道等茶旅游基础设施,发掘了仡佬族的“三幺台”,建成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国茶工业博物馆、夷州老茶馆、明清贡茶园,更是唱出了因茶致富、致富感恩的“十谢共产党”歌谣。


今天的遵义茶业,辞别昨天,拥抱明天。走向了北上深重等一线城市,也走进了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华中,香飘全国。遵义将一如既往守住质量安全底线,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文化支撑、集团带动、品质为先。以红色传承为思想引领,以绿色发展为终极理念,奋力打造西部内部开放新高地和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做大做强茶产业,实现500亿级目标。

(来源:当代先锋网;文/田维祥 遵义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

湄潭茶亮相2017北京“两展一节”

 

 

6月17日下午,“2017北京国际茶业展、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展、遵义茶文化节”(2017北京“两展一节”)湄潭县专场推介会在北京展览馆报告厅举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副主席程军,遵义市政协副主席田刚,湄潭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勰,副县长聂珍玉,以及全国知名茶叶采购商负责人、金融界代表、文艺界代表、茶爱好者,首都群众代表,湄潭籍在京各界人士参加推介会。推介会围绕湄潭茶发展、茶旅一体化、浓郁的茶文化,“遵义红”“湄潭翠芽”等品牌茶进行宣传推介。

2017北京国际茶业展茶叶评选推介活动中,贵州遵义湄潭栗香茶业公司的贵州栗香茶、兰馨茶业公司的兰馨牌湄潭翠芽、盛兴茶业公司的遵义红醉相思获特别金奖,阳春白雪茶业公司的阳春白雪牌湄潭翠芽获香金奖。
 

湄潭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成果显著

湄潭是贵州最大的茶区,在“全国重点产茶县”排位第二。2016年,全县有茶园60万亩,涉及8.8万农户35.1万余人。投产茶园48万亩,茶叶总产量5.3万吨、产值35.9亿元、综合收入88.5亿元。在2016年第十二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黄山茶会上,湄潭茶获“中国十大最美茶乡”。

 

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基地

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多措并举打造贵州干净茶。结合贵州茶“一节一会”生态茶园建设,通过政府采购粘虫板、杀虫灯,在铜鼓井、接官坪、七彩部落、核桃坝、中国茶海、高台茶山等茶旅区域以及高速公路、湄潭至马山公路沿线实施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在马山村、观音阁村等地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全县实施绿色防控4万多亩。县茶产业发展中心编制和印发《湄潭茶叶加工十要十不准》1万余份,加强宣传落实,提高茶叶清洁化生产,从茶青收购、加工等环节严把茶叶质量安全。启动了2016-2017年旧茶园改造提升示范基地建设,18家企业建立“企业+农户+基地”的管理模式,按照统一除草修剪、统一专用肥料、统一联防联治、统一茶青收购、统一抽样检验“五统一”要求进行茶园标准化管理2万余亩,从源头保障了茶叶质量安全,打造贵州干净茶的湄潭样本。

 

普及提升茶文化

结合象山樱花节,组织10家茶叶企业参加象山樱花节品茗,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协助完成采茶、茶艺表演和手工炒茶表演活动;利用五一、国庆节等湄潭旅游的高峰期,组织15家企业在茶乡广场、高速路口、旅游景区等地开展品茗活动,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以贵州茶“一节一会”为契机,组织开展茶文化知识、茶叶品鉴、茶叶冲泡和茶道茶艺、茶与养生健康知识培训,培训全县干部职工4期3000余人次,印发茶文化宣传资料1万余份。

 

宣传与推介让品牌叫得更响

为了更好宣传和推介湄潭茶叶进军全国各地,先进参加了信阳茶博会、2016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2016“丝稠之路·黔茶飘香”重庆站推介活动等全国各地知名茶事活动,让“湄潭翠芽”“遵义红”茶叶品牌叫得更响。全年累计在中央、贵州、遵义等电视台,《人民日报》《贵州日报》、《遵义日报》、《西部开发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茶叶网、贵州茶叶新闻网、贵州农业信息网、贵州茶香等各级媒体及报刊杂志投放大量茶产业信息上100余条。积极开展参观考察接待宣传,全年接待国内外80多个参观代表团1000余人次。

作为贵州第一茶产业大县,湄潭县委、县政府将继续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举措,坚定茶产业“6456”(60万亩生态茶园、4万吨茶叶产量、50亿元茶业综合收入、亩均收入6000元以上)发展目标不动摇。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努力探索与实践茶产业“接二连三”,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城乡统筹、后发赶超的全面小康之路。

 

湄潭茶旅一体化蓬勃发展

湄潭处处是景。近年来,湄潭立足生态为先,特色为要,依托60余万亩生态茶园和63.9%的森林覆盖率,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等的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在湄潭,看得见的是茶园,看不见的还是茶园。湄潭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县,良好的生态禀赋、北纬27°区位、大面积的酸性土壤和基本成型的茶产业链条让全县上下形成了“特色在茶、优势在茶、希望在茶、出路在茶、成败在茶”的共识。湄潭依托“一代接着一代干”发展起来的茶产业,做足茶的文章,推动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目前,全县茶园面积从2年前的30万亩增加到60余万亩,投产茶园从16.5万亩增加到52万亩,产量从1.5万吨增加到4.1万吨,综合收入从14亿元增加到50亿元,茶业综合效益跃居全国茶业百强县第二位。

茶叶产业是湄潭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产业支撑。湄潭在做大做强茶叶一产、二产的同时,大力推进茶旅一体化发展,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走出一条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打造的“一山(象山茶植物博览园)、一海(中国茶海)、一城(中国茶城)、一壶(天下第一壶)、一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一村(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核桃坝)”等茶文化旅游景点逐步形成,“六线九园”彩湄工程和100余公里的茶园木栈道,正在将散落的珍珠串成斑斓的项链,形成全景域的茶旅格局,基本实现了茶区变景区的目标。特别是在茶园景区推出“采茶、制茶、品茗”主题产品,吸引大批游客参与体验,还带动了茶的销售,可谓一举两得,真正实现产业发展的接二连三。

如何做大做强茶旅一体化,湄潭县全力做强茶旅游。一头连着文化,深入挖掘茶文化知识,寻找文化载体;一头连接茶园,做大生态、养生休闲旅游,是湄潭茶旅一体化的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也是湄潭得天独厚的资源。在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的同时,湄潭县加快茶文化的开发和挖掘。湄潭茶文化生态茶博馆是关于茶文化主题的展览馆,共展陈了茶的起源、古代茶事、历史名茶、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茶叶农垦、茶叶科研、茶叶供销与外贸、当代茶叶、茶礼茶俗等内容。全面、系统展示贵州茶文化从起源发展至现在的全过程。不仅见证了上个世纪我国茶业的辉煌历史,更是奠定贵州在上世纪中国现当代茶业的地位。

一业兴,百业旺。依托茶叶,湄潭40万农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湄潭,茶产业发展加快了产业转型,为产业发展、精准扶贫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茶叶专业村、优质米专业村、乡村旅游专业村、烤烟专业村、青田鱼专业村,许许多多的专业村打造出湄潭特有的物产品牌,鼓起了农民的腰包。2016年湄潭农民人均可支配达到11054元,小康实现程度达95%,是全省城乡差别最小的县之一。一曲源自湄潭田家沟的花灯戏民谣《十谢共产党》,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走,到湄潭当农民去”,正是湄潭农民富裕、幸福、安康的真实写照。

湄潭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勰表示,湄潭要依托茶产业,做好茶旅一体化文章。力争创建2个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县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县的跨越,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我县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湄潭建成全国知名的极富特色的全景域开放式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休闲旅游胜地。

 

中国西部茶海湄潭

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辖9镇6乡、118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社区)。其地域呈南北狭长地带,东西宽25.5公里,南北长96.5公里,平均海拔972.7米,森林覆盖率达56.5%。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无霜期284天,平均气温14.9℃,平均降雨量1141毫米。   

湄潭交通便利,县城距遵义市区70公里,距省会贵阳200余公里,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县城,是黔北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县已形成“四横、二纵、二连线”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100%的乡镇和70%的村通了油(砼)路,县城到达最远的乡镇所在地仅需1.5小时。即将建设的杭瑞高速公路穿越县内黄家坝、湄江、鱼泉、永兴四镇,届时,湄潭将快速融入遵义半小时经济圈。15个乡镇数字电视已与市、县联网,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县。于1997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    

湄潭历史悠久,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县,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湄潭是红军长征和文军长征的交汇点,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携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湄潭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区,1939年民国中央农林部在湄潭设立茶叶实验所,即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省湄潭茶场的前身。 

湄潭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内陆农业县,以盛产优质茶叶、大米、烤烟、油菜籽、玉米、小麦、蚕桑、中药材而闻名遐迩,素有“烟县、酒乡、茶城、粮仓”之称,是久负盛名的“黔北小江南”和“中国名茶之乡”。先后被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授予“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粮油高新科技示范区”、“全国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优质烤烟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等荣誉称号。    

湄潭是贵州最大的茶叶生产县,县人民政府2005年荣获“中国茶叶产业政府贡献奖”。境内茶园面积20.5万亩,年产值达4亿元,茶业综合收入达7亿元。所产“湄潭翠芽”、“湄江翠片”、“遵义毛峰”、“兰馨雀舌”等品牌茶叶畅销全国、香飘神州,“湄潭翠芽”曾先后28次荣获“中茶杯”、“中绿杯”等国家级名优茶评比金奖。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茶叶)定点交易市场——贵州·湄潭西南茶城位于县城城南,是黔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湄潭年产优质烟叶15万担左右,是上海烟草集团(中华烟)重要的原料生产基地。湄潭“茅贡”牌优质大米2003—2007年连续五年荣获全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米”。高效“稻鱼共生系统”示范项目青田田鱼养殖面积2万余亩,畜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畜牧总产值约3亿元。  

湄潭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绿色工业化,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贵州遵义(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已有入园企业23家。茅贡米业、兰馨茶业、湄窖酒业、陆圣康源茶多酚、栗香茶业、南方嘉木茶籽油、仙龙药业、永隆粮油、天利达植物油等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有县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茅贡米业公司、兰馨茶业公司)、国家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1家(茯莹泡椒厂)。    

湄潭山川秀丽,佳境胜地众多,人文景观丰富,素有“黔北小江南”之美誉。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省级风景名胜区“湄江山水画廊”,全国最大的连片茶园“中国西部茶海”,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天下第一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核桃坝—龙凤风情茶庄”,国内内容丰富的喀斯特博览园“百面水风景区”等旅游资源,乡村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科教之旅、红色之旅正蓬勃发展。      

近年来,在中共湄潭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发展战略,全县人民开拓创新、携手奋进,着力突破茶叶产业,做大做强茅贡米业,巩固提升烤烟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产业,积极培育果蔬产业,打造特色辣椒示范基地,强力推进“黔北民居”建设,全力打造“中国茶海、休闲湄潭”旅游品牌,努力壮大县域经济,合力构建和谐社会。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8.59万吨,优质茶叶产量7660吨,收购烤烟16.23万担: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1.0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206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38元,财政总收入达2.2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13亿元,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展望未来,湄潭人民更加坚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在未来3 — 5年内,将湄潭建设成为“山水田园城市、中国名茶之乡、优质农产品基地、黔北旅游新区”;在未来十年内,把湄潭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环境优越,和谐、富裕、文明的高原明珠!    

(来源:遵义市人民政府)

如涉及侵权请 联系删除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