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贵州茶场

找到约55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贵州省茶场 -- 贵州省内的茶场汇总合辑

贵州省茶场

七里冲茶果场

国有农场。位于贵州惠水七里冲。建于1956年。前身为贵州省惠水果树苗圃,1995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70公顷,年产茶100吨。下设茶厂、生产队,以生产炒青绿茶为主,其中“九龙山”毛尖茶为名优产品。

广顺果树茶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长顺广顺镇。建于1960年。有茶园230余公顷,年产茶250吨。设有初精制联合茶叶加工厂,是贵州省红碎茶生产基地之一。产品中的碎一和碎二为名优产品。

山京农牧场

国有农场。位于贵州安顺双铺镇。建于1953年。建场初期以养殖业为主,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茶树,以福鼎大白茶群体品种为主栽品种。有茶园约400公顷,年产商品茶450吨。下设茶叶初制厂和茶叶精制车间,以生产红茶和绿茶为主,也生产茉莉花茶。

中八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贵州清镇中坎镇。建于1956年。1960年起种植茶树。有茶园130余公顷,年产茶120吨。设有初精制联合茶叶加工厂,以生产传统炒青绿茶为主。其中“碧云绿茶”和“特珍二级”为名优产品。

双流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开阳双流镇。建于1957年。有茶园约270公顷,年产商品茶250吨。茶场下设茶叶生产工区、茶叶初制厂和精制厂,主要产品有红茶、绿茶和花茶。产品中的“南贡茶”为名优产品。

平坝果树园艺场

国有农场。位于贵州平坝。建于1953年。1963年开始种茶,有茶园约200公顷,年产茶叶200吨。设初精制茶叶联合加工厂,以生产传统炒青绿茶为主,亦有少量花茶生产,其中“桂花茶”和“红枫湖牌”特级珍眉绿茶为名优产品。

东坡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黄平。建于1953年。有茶园400余公顷,年产量为400吨。下设茶叶生产大队、初制车间、精制车间,主要生产绿茶、红茶。其中“东坡毛尖”、烘青素坯为名优产品。

羊艾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贵阳花溪区。建于1957年。有茶园约670公顷,年产茶620吨。设有初制厂和精制厂,以生产红碎茶为主。其中红碎茶一号、红碎茶二号、“特珍”和“羊艾毛峰”为名优产品。

花贡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晴隆花关镇。建于1959年。有茶园约380公顷,年产茶250吨。设有初制厂、精制厂。20世纪60年代主要生产工夫红茶和炒青绿茶,70年代生产二套样红碎茶,80年代逐步转产炒青绿茶,1990年以后全部生产绿茶。

芦坝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安顺岩腊乡。建于1958年。有茶园约70公顷,年产茶50吨。主要产品为炒青绿茶和手工名茶。

金坝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安顺刘官乡。建于1956年。有茶园约80公顷,年产茶60吨。主要产品为炒青绿茶。

金钟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贵州丹寨。建于1954年,1993年开始种茶。有新茶园约90公顷,年产茶叶150吨,其中“龙泉毛尖”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

春丰茶场

联营茶场。位于贵州安顺大西桥镇。建于1989年。隶属安顺市茶农协会。有密植免耕茶园约100公顷,年产茶100吨。以生产炒青绿茶为主,其中“顺峰碧毫”、“安顺竹叶青”和“龙宫茶”等为名优产品。

桂花台茶场

集体茶场。位于贵州黎平高屯镇。建于1977年。原名八一茶场,1980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270公顷,年产茶350吨。设有初制车间、精制车间,以生产红茶、烘青和炒青为主。

夏云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贵州平坝夏云乡。建于1940年。有耕地约480公顷,其中茶园约170公顷,年产商品茶360吨。下设茶叶生产队和初精制加工厂,主要生产绿茶、红碎茶和手工名茶,其中“夏云牌”特珍特级为名优产品。

宽阔水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绥阳。建于1956年。有茶园约70公顷,年产茶30吨。设有茶叶生产队和制茶车间,以生产绿茶为主。

梵净山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印江。建于1962年。原名枪杆农场,1987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250公顷,年产茶300吨。下设分场、茶场、良种茶繁育基地、精制茶厂和经营部。主要产品有“梵净翠峰”、“梵净雪峰”、梵净系列绿茶、梵净茉莉花茶等。

铜仁地区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松桃当岭镇。建于1963年。原名铜仁专署民建茶场,1985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80公顷,年产茶100吨。下设专业队、生产队,主要生产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

睛隆茶树良种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晴隆沙子镇。建于1986年。全国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之一。有茶园330余公顷,年产干茶500吨。每年可提供优质茶苗1000万株。主要生产“贵翠牌”系列绿茶,其中“绿凤凰”、“雪绿”等为名优产品。

普安县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普安江西坡镇。建于1992年。前身是普安县江西坡茶场和普安县细寨茶场,1992年两场合并改为现名。有茶园550余公顷,年产商品茶300吨。设有茶厂,以生产炒青、烘青、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为主。

滑潭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湄潭城关南门。建于1938年。前身是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桐茶实验场。1950年改名为贵州省湄潭桐茶试验场。1973年改为现名。有茶园600余公顷,年产各类茶叶1000吨。下设制茶厂、茶叶生产队,主要生产红碎茶、工夫红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茉莉花茶和边销茶,其中“湄潭翠片”和“遵义毛峰”为名优产品。

新桥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贵州安龙新桥乡。建于1963年,1974年开始种茶。有茶园约200公顷,年产茶叶250吨。设有初制车间、精制车间,主要生产绿茶、红茶和花茶等多种系列产品。

遵义茶树良种场

国有茶树良种场。位于贵州遵义新卜镇。建于1987年。前身是贵州省遵义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有茶园约80公顷,年生产商品茶100吨。提供国家级和省级无性系良种茶苗1500万株。下设茶叶加工厂,主产炒青绿茶。

来源:茶修智慧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书:贵州民族民间茶文化探寻,深入基层走进茶区茶园


编号:GDZPS8050
书名:《贵州民族民间茶文化探寻》
版别: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张达伟主编
书号:ISBN 9787109258426
定价:280.00
出版日期:201908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基层,走进茶区茶园,走进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村寨,发掘和捕捉那些深藏在民族民间的优秀传统茶艺、茶道和茶文化,例如彝族的乌撒烤茶、侗族的打油茶、仡佬族的三幺台等各种类型的饮茶方式。
    本书溯本追源,探寻了贵州悠久的茶历史,广引博征,搜集发掘了丰富多彩、灿烂多姿的贵州世居民族的民间茶文化,史料翔实、图文并茂。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贵州民族茶俗源流
  第一节  古黔濮苗最早发现并利用茶
  第二节  唐宋饮茶之风推动了贵州民族制茶工艺改革,提高茶叶品质
  第三节  明清贵州建省推动了种茶、制茶技艺的提高,贡茶日益增多
  第四节  贵州茶产业发展促进了饮茶风尚进入崭新层面
  第五节  贵州民族茶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章  贵州苗族茶俗
  第一节  苗族的五次大迁移和农耕文化的传播
  第二节  苗族吃茶与婚配的习俗
  第三节  苗族用茶祭祀祖先的习俗
  第四节  凯里地区苗族饮茶习俗
  第五节  贵州海葩苗人的民间茶礼和习俗
  第六节  贵定苗家人食疗习俗和茶菜佳肴
  第七节  梵净山下苗族人茶俗
  第八节  贵州各地虫茶
第三章  贵州布依族茶俗
  第一节  布依族的族源及演变
  第二节  布依族村寨饮茶习俗的形成和礼仪
  第三节  布依族煮茶和先烤后沏的饮茶习俗
  第四节  布依族擂茶的制作特色和饮用习俗
  第五节  布依族的姑娘茶
  第六节  布依族地区名茶——都匀毛尖
  第七节  布依族的其他饮茶习俗
第四章  贵州侗族茶俗
  第一节  贵州侗族族源及演变
  第二节  侗族村寨的饮茶礼仪
  第三节  侗族吃油茶的习俗
  第四节  侗族吃罐罐油茶和煎粑油茶等习俗
  第五节  侗族吃油茶在婚俗中的体现
  第六节  侗族豆茶和煮糊米茶的习俗
  第七节  侗族的婆婆茶和侗果茶
第五章  贵州彝族茶俗
  第一节  贵州彝族族源及演变
  第二节  彝族地区产茶条件与产茶历史
  第三节  彝族地区饮茶礼仪与汉族茶俗的影响
  第四节  彝族饮茶与婚俗
  第五节  彝族祭祀活动与茶俗
  第六节  彝族罐罐茶的特征与习俗的形成
  第七节  彝族烤茶的文化内蕴
第六章  贵州仡佬族茶俗
  第一节  仡佬族族源及史事
  第二节  仡佬族生活习俗与茶俗
  第三节  仡佬族文化在务川的发展与野生大茶树
  第四节  仡佬族的三幺台茶俗
  第五节  仡佬族油茶醉人心田
  第六节  仡佬族讨茶的饮用
  第七节  仡佬族偏爱饮用的几种代用茶
第七章  贵州其他民族茶俗
  第一节  贵州汉族的饮茶礼仪和风尚
  第二节  贵州土家族的饮茶习俗
  第三节  贵州水族的饮茶习俗
  第四节  贵州回族的饮茶习俗
  第五节  贵州白族的饮茶习俗
  第六节  贵州壮族的饮茶习俗
  第七节  贵州毛南族的饮茶习俗
  第八节  贵州瑶族的饮茶习俗
  第九节  贵州蒙古族的饮茶习俗
  第十节  贵州满族的饮茶习俗
  第十一节  贵州羌族的饮茶习俗
  第十二节  贵州畲族的饮茶习俗
第八章  贵州茶诗词
  阮郎归  宋•黄庭坚
  游五山  明•张种
  游中华山  清•黄良佐
  赞开阳南贡茶  清•爱新觉罗弘历
  金顶山云雾茶歌  清•莫友芝
  颂采茶  清•吴宗周
  湄潭茶场春景  吴雪俦
  湄潭茶场  高天才
  都匀毛尖  庄晚芳
  贵定云雾名茶  陈椽
  重访湄潭有感  李联标
  颂夜郎茶  张其生
  张达伟茶诗一组
    咏茶籽化石
    平塘、克度访茶
    咏湄潭茶
    咏湄潭大茶壶
    贵定万人品茶会作诗
    首届黔台茶界高端论坛作诗一首
    访古阳宝山
    题都匀百子桥茶楼
    问茶
    咏黔茶
    春耕抗旱
    普洱情
    《饮茶》
    《一带一路茶飘香》
    咏水城春茶
    咏普安岁岁新
    西江印象
  汪桓武茶诗一组
    赞朵贝茶两首(一)(二)
    古风•湄潭茶吟
    随笔四首(一)(二)(三)(四)
    黔茶赋  刘长焕
    茶国行吟五首  范增平
    品茗寄怀  刘家骐
    永兴即兴  周本湘
    湄江早春  秦家伦
    故乡恋  杨忠献
    杂言咏茶诗  舒玉杰
    云雾茶香  方昌国
  湄江吟社茶诗词
  附:湄江吟社九君子简介
  湄江吟社诗存第一辑湄江吟社设立旨趣及例言
    试新茶得人字  王季梁
    第四次诗课同仁试饮新茶感赋长句得人字  江问渔
    试新茶  江问渔
    五月十六日集湄江饭店
    试新茶得人字(五首)  祝廉先
    试新茶(二首)  胡哲敷
    试新茶  张鸿谟
    试新茶  刘淦芝
    试新茶得人字  钱琢如
    试新茶分人字(三首)  苏步青
    临江仙  苏步青
    南乡子  苏步青
    隔江挹翠(茶场八景之一)  钱琢如
    虹桥夕照(茶场八景之一)  王季梁
    倚桐待月(茶场八景之一)  胡哲敷
    六月十三日集中央茶场赋得柳阴垂钓  祝廉先
    竹坞听泉(茶场八景之一)  江问渔
    紫薇山馆(茶场八景之一)  苏步青
    杉径午阴(茶城八景之一)  刘淦芝
    莲台柳浪二首(茶场八景之一)  张鸿谟
    湄潭茶场八景(八首)  江问渔
    戏题茶场八景(八首)  祝廉先
    茶场杂咏(九首)  刘淦芝
    湄潭茶场八咏(八首)  苏步青
    参观中央茶场  江恒源(1945年清明)
    春日杂感分得时字韵  王季梁
    湄潭茶场夜月  郑晓沧
    夏日遣兴(二首)  刘淦芝
    订茶  刘淦芝
第九章  贵州茶歌
  十二月采茶歌(三都都江布依族)
  十二月采茶歌(岑巩县侗族)
  采茶歌(布依族)
  采茶歌(石阡县)
  采茶歌(布依族)
  采茶花(布依族)
  敬茶歌(贵定县)
  讨茶歌(侗族)
  苦茶歌
  敬客歌(布依族)
  采茶歌(贞丰县)
  敬茶歌(三都县水族)
  油茶树(布依族)
  采茶歌(三都水族)
  敬茶歌(都匀市)
  送茶歌(苗族)
  新采茶(独山花灯布依族)
  倒采茶(独山花灯布依族)
  炒茶调(独山花灯布依族)
  敬茶调(独山花灯布依族)
  接茶歌(独山花灯布依族)
  谢茶歌(独山花灯布依族)
  送茶飞歌(苗族)
  茶事节气歌(镇远县)
  十二月古人采茶(遵义花灯调)
  书情采茶(遵义花灯调)
  十二月采茶(凤冈县)
  采茶歌(铜仁市)
  采茶歌(遵义花灯调)
  茶歌(遵义市)
  贡茶歌谣(石阡县坪山)
  茶农歌谣(贵定云雾山苗族)
  请歌师(黎平县侗族)
  拦路歌(黎平县侗族)两首
  采茶歌(土家族)
  盐茶汤(沿河土家族)
  油茶歌(湄潭县)
  敬茶歌(道真县仡佬族)
  采茶歌(遵义市)两首
  采茶歌(凤冈县)
  采茶歌
  苗族送茶歌
  对歌(三都水族)
  茶歌(壮族)
  茶馆小调(湄潭县)
  采茶花灯(湄潭县)

周开迅:湄潭,贵州茶业“火车头”如何再出发

湄潭茶海。

进入“十四五”,贵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以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谱写新时代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是贵州茶业第一县、2020年、2021年荣居中国茶业百强县之首位,2021年添列全国十家“三茶统筹”先行县域新榜单。从1939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以来,湄潭就是贵州茶业的“火车头”,引领着贵州茶业发展,实现了从传统茶产业向现代茶产业迈进。进入新时代新阶段,湄潭茶业对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有什么作用;下一步湄潭茶业应着重抓好哪些工作,为全省茶业高质量发展再发挥“火车头”的作用,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开迅。

湄潭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开迅。

记者:湄潭茶业有哪些短板和优势?

周开迅:我们先从问题入手。湄潭现代茶业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也的确存在一些短板,我觉得主要有两个短板:

一是茶叶公用品牌(湄潭翠芽、遵义红)强大,企业品牌弱小。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真正在市场上有话语权的领军企业出现。从近期来着,首先应来一次公用品牌清洁卫生大扫除,清除并禁止没有获得茶叶协会授权的茶叶企业和机构使用公用品牌,依法取缔公用品牌通用包装;其次,要让市场主体茶叶企业的品牌强大起来,就必须设立更科学更规范更严格的的公用品牌使用标准,公用品牌的正能量才能有效地传导到茶企品牌上,相得益彰。只有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都强大了,我们才能摆脱处于产业低端的尴尬处境。

二是茶文旅景点多,但是缺乏真正的龙头产品。换句话说,茶、文、旅处于游离状态,即“茶浓,文淡,旅薄”。造成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规划设计单位并不懂茶文旅如何融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个模板“畅销”全国。建议选择优秀又务实的规划设计单位重新策划、创意、规划和设计产品和线路,解决好茶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问题,并且多层次严格把关,彻底避免被忽悠、被下载和项目“拼多多”的同质化问题,真正彰显出湄潭独特内涵与市场潜力来。

主要优势有五:

一是茶文化优势。

湄潭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茶经》等诸多典籍对湄潭茶均有记述。茶马古道与盐茶古道商贾络绎不绝。南明多位重臣和文人曾隐居湄潭,“扫叶烹茗”,寄情山水。元明清三朝,湄潭茶皆为皇室贡茶。抗战时期,中国现代茶业大门在湄潭打开,许多著名茶人在湄潭开启茶叶人生;西迁至湄潭办学的浙江大学亦为茶业做出重要贡献。浙大湄江吟社九君子创了60多首充满家国情怀与乡愁的精美茶诗词,并命名了中央实验茶场八景并创作了相应的诗词。由此积淀和遗留下来的现当代茶文化遗产体系,举世罕见,中国独此一县。因此,著名作家、茶文化学者王旭烽称湄潭为“中华民族茶文化的伟大的精神气场”。

湄潭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

二是茶业人才集聚优势。

历史赐予了湄潭茶业人才成长与集聚的万顷良田沃土。人才兴,产业才能兴。

(一)茶文化人才。至当代,湄潭形成了一支既能做研究、又能遗产保护的茶文化人才队伍,不仅出版了十多部茶文化专著,还创建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国茶工业博物馆等七个专题博物馆,形成了全国少有的茶文化博物馆群落。

(二)科技人才。湄潭在这方面是得天独厚,近水楼台先得月。过去数十年中,中国、贵州茶科技人才队伍都曾集聚于湄潭。从1943年由中央实验茶场与浙大联合创办了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并传承发展至今,培养了上千名茶科技与技能型人才,成为湄潭乃至贵州茶业的人才之基本力量。

(三)茶产业人才。湄潭茶叶企业达到700多家,茶业生产经营人才众多,不少企业家和经营者在业界颇有影响,曾多次占据各大茶业优秀人才榜单,在此不再赘述。

三是茶产业规模宏大的优势。

全县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开采超过58万亩,茶叶企业集群规模效应突出,围绕茶产业吃饭和创业发展的人口众多。

四是本土优良品种的优势。

创建于抗战时期的全国茶树品种园,是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从1950年代至今茶叶研所培育的十个国家级良种均源于此。这不仅是湄潭的荣誉,更是难得的优势。

五是三大市场齐头并进的优势。

三大市场分别为:产地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其中产地市场中国茶城,是中国最大绿茶交易中心,在茶界有较大影响力。

记者:湄潭茶业对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发挥着什么作用?

周开迅:茶业是湄潭最核心的主导产业,甚至堪称首位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近二十年的茶业高速发展期,湄潭一直坚持“五在茶”: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如今又增加了“突破在茶”,更凸显了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六在茶”的发展定位,为湄潭制定中长期产业政策明确了主基调和方向。而中长期产业政策导向,将对一个地区产生巨大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那么,茶,对于湄潭的整个未来就不言而喻了。

湄潭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茶叶企业集群规模效应突出。

茶业,是乡村链接工业化与市场的纽带。茶产业链很长,对茶区乡村振兴影响很直接。湄潭之所以成为贵州最美乡村,主要是因为有了茶叶这个植根于乡村的大产业。

随着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茶必然将给乡村振兴带来更加有利条件,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解决乡村振兴的钱从哪里来、文化怎样繁荣、人才如何培养、基层组织如何夯实等等问题。

一片小小的茶叶,将托起湄潭乡村振兴大未来。

记者:你认为,下一步湄潭茶业应着重抓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为全省茶业高质量发展再发挥“火车头”的引领作用呢?

周开迅:当下,湄潭这个贵州茶业的“火车头”也换了新动力,驶入了快车道。打铁要靠自身硬。我觉得,湄潭茶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即七件事,方能再次对全省茶业发挥“火车头”的示范作用。

第一件事,进一步抓好“三茶统筹”工程,发挥好茶文化引领统帅茶产业茶科技的示范作用。

“三茶统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中国茶业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是指引中国茶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伟大复兴的新观念体系和指导思想。

湄潭作为全国十个“三茶统筹”先行县之一,应再接再厉,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思想,抓紧出台有关“三茶统筹”的政策措施,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大板块上,有明确的具体措施和资金保障。湄潭是中国茶文化遗产重镇,而且是“三茶统筹”先行县,要充分发挥茶文化引领和统率茶产业、茶科技的示范作用。

第二件事,做好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

即保护好和建设好中国现代茶业历史社区——现代“茶业圣地”。这个遗产体系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中央实验茶场历史社区、二是湄潭茶场囤子岩分场历史社区、三是湄潭茶场永兴分场历史社区(茶海)。此外,还有数万件的可移动文物以及文献资料保存完好,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保护好和建设好这个遗产体系,具有难以估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鸟瞰中国茶工业博物馆(湄潭茶场制茶工厂)

第三件事,做好本土优良茶树品种开发利用,规划建设贵州针国家茶叶公园。

以单品产值近30亿元、用黔湄601品种生产的蒸青茶——贵州针为龙头,规划建设一个高起点、高标准、开放型的茶业综合经济示范区。通过品牌塑造,产品升级,提升贵州针的附加值,解决贵州针大而不强的问题。规划地点选择在知名茶村核桃坝、金花、龙凤一带。做大做强贵州针品牌,以贵州针产业集群为引领,布局和整合茶业新科技推广、茶叶庄园经济带、茶文旅融合发展、茶叶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经济活跃、生态优良、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茶叶综位合体,从而探索出茶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来。

第四件事,抓好茶工业体系构建。

湄潭是中国茶工业起步最早、发展也最好的地方之一,曾是全国八大茶叶出口基地之一,贵州出口茶叶精制拼配中心。

湄潭现已初步形成以茶叶加工、精深加工,以及茶叶机械(包括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茶机)、茶叶包装、茶叶食品(茶叶籽油、茶酒)等主体的现代茶工业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产业链,不断做大体量,不断做强品牌。

以茶工业升级发展为抓手推动整个茶产业机制调整,可以逐步改变和调整长期以来将茶业视为大农业的观点,转变工作重心和方式,落实好产业分工,让茶叶基地专业合作社和茶农全力做好茶园建设与管理,让茶叶企业专心做好加工和市场——摆脱土地和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面向大市场,做好大文章。

第五件事,争创贵州茶叶职业技术学院。

湄潭茶叶职业教育文化底蕴深厚,是创办茶叶职业院校的首选宝地。我建议先将贵大茶学院湄潭牌子落实,变身为贵大茶学院茶叶职业技术学院,三年五载条件成熟时,再独立成贵州茶叶职业技术学院。

不光是湄潭需要这个学院,此乃贵州茶产业之不可或缺!

湄潭县,中国茶工业博物馆里展陈的揉捻机。

第六件事,重振湄潭茶场大品牌。

湄潭茶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国创建最早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茶场之一。在现代茶叶科技开创、茶叶抗战、茶叶职业教育、茶叶工业化、茶叶出口换汇、茶叶民生、茶文化建设等方面,功勋卓著,是一座立于中国茶历史上的不朽丰碑!湄潭茶场不仅拥有近万亩茶园、中国最大的现代茶业遗产体系和农垦茶场品牌,而且迎来国家政策强大支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抓住近几年中央、省委、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机遇,抓住中垦茶叶联盟、贵州农垦茶叶联盟成立的战略机遇和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化茶场改革改制,在国有性质不变、农垦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发展,重振湄潭茶场品牌,打造贵州本土百年茶叶老店,打造农垦茶业的“老字号”,为贵州、为国家保住一支农垦茶业的血脉。

第七件事,打好茶叶名山牌。

贵州茶叶名山是贵州茶业、茶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地理坐标,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品牌效应,目前正在调查阶段。

湄潭多茶叶名山,且位高,内涵丰富,各具特色。其中,象山是中国现代茶业第一山,又是元明清贡茶核心产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茶业兴盛,茶旅基础好,风景优美,生态优良,而且体量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象山,本来就是中国的茶叶名山。

打好茶叶名山牌,对湄潭茶文化、茶产业、茶文旅统筹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对贵州茶叶名山建设有示范作用。

(来源:天眼新闻)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5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