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贵州茶云

找到约1,082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改革开放40年: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创新”之变

“茶产业覆盖了整个贫困人口,全村半数家庭从事茶种植,剩余村民或生产、或加工、或销售,都吃着茶产业饭。” 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支书杨茂华说。2018年12月,骆象村10000余亩茶园进入冬季管理期。

 骆象村鑫繁公司茶叶基地


立冬后,贵州700多万亩茶园相继进入冬季管护。冬日曾经沉寂的山头因为茶园的兴起变得热闹,茶农忙着剪枝、松土、施肥,为来年的春茶开采做好准备。生态上的坚守,让贵州一年四季茶山绿色常在,也让茶山群众依靠辛勤劳动,把茶山变成金山银山。

 

贵州贵定云雾茶园(摄影 杨云)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核桃坝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1981年, 核桃坝村村支书何殿伦带领4名党员与贵州省茶科所签订茶树短穗扦插繁殖试验合同,成功育苗56万株并将茶苗免费分给乡亲们种植,开启了核桃坝村茶产业发展之路。数年后, 核桃坝村在非耕地上新辟良种茶园1200亩。1988年,核桃坝村人均产粮500公斤,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250元,分别是未种茶前的6.25倍和15倍。2018年,核桃坝村有了自己的加工厂和茶叶品牌,依托茶业和旅游发展,六成以上农户住上了新民居,百万元积蓄的农户就有百余户。

 

湄潭27度茶旅景区

 

1980年11月,来自余庆县后坝村的毛克翕来到黔东南州雷山县丹江镇洋排村觉散苗寨,带领苗族群众种植茶叶。早在1971年,毛克翕在炒茶时就发现一些球形颗粒由多瓣曲卷的茶叶片抱团组成。经过多年的实验, 毛克翕发现,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只有产于海拔1400米以上的清明新芽的茶叶果胶质才很高,这样,茶球才能紧实饱满。研制出茶球后, 毛克翕又创新了四次烘炒技术。经过近10年的钻研,1982年,毛克翕生产出第一批茶球,命名为“雷山银球茶”。

 

21世纪初,福建人叶文胜背着一口炒锅到遵义湄潭加工茶叶。几年后, 叶文胜的加工作坊升级为盛兴茶叶公司。在湄潭当地茶农的帮助下,叶文胜利用当地“黔湄系列”品种,结合福建政和功夫红茶、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工艺,摸索制作出湄潭特色的红茶产品“遵义红”,使湄潭茶叶与福建工艺的完美结合。

 

2012年,湖南的黄红缨带领创业团队,从湖南来到瓮安县最偏远的乡镇建中镇,耗费4年时间种下1.2万亩生态有机茶。如今,建中茶区已经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黄金芽茶种植基地,基地陆续开发的绿茶、白茶、黄金芽、红茶、黑茶“五彩茶”系列产品远销欧洲。

 

瓮安鑫产园黄金芽基地

 

改革开放40年来,藏在贵州大山深处“巴掌大”的茶地不断生长,从几十万亩发展到100万亩、300万亩、500万亩、700万亩,如今的贵州茶山连续6年位居中国茶园面积第一,成为中国绿茶原料中心、加工中心和出口中心。作为拥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茶籽化石的省份,贵州凭借着“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气候条件,出产的茶叶质量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

 

截止2018年底,茶产业已成为贵州43个县的主导产业,惠及贫困人口49.85万人,茶农年人均收入达到8641元。如今,贵州茶园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有30个,茶园面积上万亩的乡镇有233个,茶园面积上万亩的行政村有78个,以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等茶区为主的武陵山区茶园面积达到500万亩,成为中国绿茶新的“绿色财富地”。

 

2013年,贵州已经种下611万亩茶园,茶园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从此,贵州在全国的茶叶版图上拥有了话语权。贵州茶从基地到加工到市场到一二三产业融合,整个产业链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茶叶产量连续10年保持了3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由于茶的自身特性,耐寒、耐瘠薄,在管护力度上相对果林、菜园较为容易,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

 

近年来,贵州茶产业正在向更高的目标发展。2017年贵州茶产业已经拥有近5000家茶叶企业,其中380多家是具备规模化、标准化雏形的加工厂。

 

“如果不是通过理化指标的数据非常直观地呈现出来,我真想不到贵州绿茶的品质这么好。”从浙江来贵阳参加数博会的茶商李明凯在“贵州茶云”资源数据和基因分析平台展台前了解了贵州茶的理化指标后,不禁感叹道:“贵州已经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全程可追溯的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如今通过‘贵州茶云’的生态物联平台,消费者还可以随时对进入这个平台的茶园的空气、土壤、茶园管理、茶叶生长、采摘等进行全方位、适时的可视化监控。”

 

“贵州茶云”是由贵州省政协牵头组织,贵州省政协办公厅、省农业农村厅和省茶办主办,贵州省内相关单位、科研机构和茶企共建的贵州茶产业官方平台,旨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提升贵州茶产业的竞争力、经济效益,促进贵州茶产业全面发展。“贵州茶云”作为“云上贵州”N朵“云”中的一朵,是通过大数据技术集成茶叶品种选育培育、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制作及茶文化传播、销售等茶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数据,构建集数据分析、建模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平台。

 

“茶叶如果没有一个标准,那我们就没法向世界推荐它。”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胡继承认为,“一个产品,必须是大众消费品才能成为大产业。”作为老茶人,胡继承希望贵州茶原料、贵州茶制造,特别是贵州茶冲泡和贵州茶文化能够探索出一个标准体系,让贵州茶更好地走向世界。

 

江永志公司茶园基地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观贵州茶产业发展之变

“茶产业覆盖了整个贫困人口,全村半数家庭从事茶种植,剩余村民或生产、或加工、或销售,都吃着茶产业饭。”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支书杨茂华说。2018年12月,骆象村10000余亩茶园进入冬季管理期。


立冬后,贵州700多万亩茶园相继进入冬季管护。冬日曾经沉寂的山头因为茶园的兴起变得热闹,茶农忙着剪枝、松土、施肥,为来年的春茶开采做好准备。生态上的坚守,让贵州一年四季茶山绿色常在,也让茶山群众依靠辛勤劳动,把茶山变成金山银山。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核桃坝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1981年,核桃坝村村支书何殿伦带领4名党员与贵州省茶科所签订茶树短穗扦插繁殖试验合同,成功育苗56万株并将茶苗免费分给乡亲们种植,开启了核桃坝村茶产业发展之路。数年后,核桃坝村在非耕地上新辟良种茶园1200亩。1988年,核桃坝村人均产粮500公斤,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250元,分别是未种茶前的6.25倍和15倍。2018年,核桃坝村有了自己的加工厂和茶叶品牌,依托茶业和旅游发展,六成以上农户住上了新民居,百万元积蓄的农户就有百余户。



1980年11月,来自余庆县后坝村的毛克翕来到黔东南州雷山县丹江镇洋排村觉散苗寨,带领苗族群众种植茶叶。早在1971年,毛克翕在炒茶时就发现一些球形颗粒由多瓣曲卷的茶叶片抱团组成。经过多年的实验,毛克翕发现,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只有产于海拔1400米以上的清明新芽的茶叶果胶质才很高,这样,茶球才能紧实饱满。研制出茶球后,毛克翕又创新了四次烘炒技术。经过近10年的钻研,1982年,毛克翕生产出第一批茶球,命名为“雷山银球茶”。


 21世纪初,福建人叶文胜背着一口炒锅到遵义湄潭加工茶叶。几年后,叶文胜的加工作坊升级为盛兴茶叶公司。在湄潭当地茶农的帮助下,叶文胜利用当地“黔湄系列”品种,结合福建政和功夫红茶、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工艺,摸索制作出湄潭特色的红茶产品“遵义红”,使湄潭茶叶与福建工艺的完美结合。


 2012年,湖南的黄红缨带领创业团队,从湖南来到瓮安县最偏远的乡镇建中镇,耗费4年时间种下1.2万亩生态有机茶。如今,建中茶区已经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黄金芽茶种植基地,基地陆续开发的绿茶、白茶、黄金芽、红茶、黑茶“五彩茶”系列产品远销欧洲。



改革开放40年来,藏在贵州大山深处“巴掌大”的茶地不断生长,从几十万亩发展到100万亩、300万亩、500万亩、700万亩,如今的贵州茶山连续6年位居中国茶园面积第一,成为中国绿茶原料中心、加工中心和出口中心。作为拥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茶籽化石的省份,贵州凭借着“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气候条件,出产的茶叶质量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


 截止2018年底,茶产业已成为贵州43个县的主导产业,惠及贫困人口49.85万人,茶农年人均收入达到8641元。如今,贵州茶园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有30个,茶园面积上万亩的乡镇有233个,茶园面积上万亩的行政村有78个,以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等茶区为主的武陵山区茶园面积达到500万亩,成为中国绿茶新的“绿色财富地”。


 2013年,贵州已经种下611万亩茶园,茶园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从此,贵州在全国的茶叶版图上拥有了话语权。贵州茶从基地到加工到市场到一二三产业融合,整个产业链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茶叶产量连续10年保持了3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由于茶的自身特性,耐寒、耐瘠薄,在管护力度上相对果林、菜园较为容易,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


 近年来,贵州茶产业正在向更高的目标发展。2017年贵州茶产业已经拥有近5000家茶叶企业,其中380多家是具备规模化、标准化雏形的加工厂。



“如果不是通过理化指标的数据非常直观地呈现出来,我真想不到贵州绿茶的品质这么好。”从浙江来贵阳参加数博会的茶商李明凯在“贵州茶云”资源数据和基因分析平台展台前了解了贵州茶的理化指标后,不禁感叹道:“贵州已经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全程可追溯的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如今通过‘贵州茶云’的生态物联平台,消费者还可以随时对进入这个平台的茶园的空气、土壤、茶园管理、茶叶生长、采摘等进行全方位、适时的可视化监控。”


“贵州茶云”是由贵州省政协牵头组织,贵州省政协办公厅、省农业农村厅和省茶办主办,贵州省内相关单位、科研机构和茶企共建的贵州茶产业官方平台,旨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提升贵州茶产业的竞争力、经济效益,促进贵州茶产业全面发展。“贵州茶云”作为“云上贵州”N朵“云”中的一朵,是通过大数据技术集成茶叶品种选育培育、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制作及茶文化传播、销售等茶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数据,构建集数据分析、建模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平台。


“茶叶如果没有一个标准,那我们就没法向世界推荐它。”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胡继承认为,“一个产品,必须是大众消费品才能成为大产业。”作为老茶人,胡继承希望贵州茶原料、贵州茶制造,特别是贵州茶冲泡和贵州茶文化能够探索出一个标准体系,让贵州茶更好地走向世界。


文章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第十四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看贵州茶产业如何跨越

六月的湄潭,绿意满眸,茶香四溢。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6月15日至17日,第14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虽姗姗来迟,但精彩不减。

全国首个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揭牌,“贵州绿茶”一条街格外亮眼,线上直播火热进行……遵循“线下适度规模、线上宣传推广”的办会思路,回眸本届茶博会,精彩画面令人难忘,折射出贵州在茶产业发展道路上的攻坚跨越。

坚守底线

6月15日,湄潭县人民法院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正式揭牌。这是全国首个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它的诞生,向外昭示了贵州坚定不移狠抓茶叶质量安全,以司法守护“干净黔茶”的信心与决心。

全国首个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在湄潭诞生,并非偶然。

湄潭,作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30多年来,在这片具有改革基因和活力的土地上,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主动求变、积极应变的湄潭人民,一次次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前行。

茶产业作为湄潭的首位产业,也是其富民产业、绿色产业。全县拥有茶园面积60万亩,连续两年蝉联“全国茶业百强县”榜首。毫无疑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湄潭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突破在茶。

湄潭茶海春色(胡志刚摄影)

躬耕这方土地,守护这片产业,如何让这份“生态之美”演绎发展之“变”?

一直以来,湄潭坚持把茶叶质量安全作为茶产业的生命线,茶农宣誓“宁要草、不要草甘膦”,大力推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守护“干净黔茶”理念深入人心。

但茶产业要行稳致远发展,不仅需要行业自律,更需要司法力量保驾护航。

2017年7月,湄潭县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正式成立,集中管辖湄潭、凤冈、余庆、务川四县环境资源一审案件,迈出集中管辖保护茶产业生态环境关键一步。

湄潭县美丽乡村(胡志刚摄影)

2020年8月,湄潭县人民法院设立环境保护法庭,受条件所限,与环境资源审判庭合署办公,增辖正安、道真、仁怀辖区内的部分环境资源案件。

2022年3月,经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湄潭县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更名为湄潭县人民法院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集中审理涉及茶产业环境资源要素的各类案件。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用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将司法质效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湄潭再一次以具体行动做出了生动实践。

品牌破局

在本届茶博会开幕式上,公布了2022年“贵州绿茶”十佳评选活动结果;湄潭县中国茶城内,“贵州绿茶”一条街格外亮眼……走进本届茶博会,“贵州绿茶”的身影无处不在。


南方有嘉木,黔地出好茶。贵州茶的高品质毋庸置疑,但很长一段时间,贵州茶“养在深闺人未识”。究其原因,茶叶商标众多,品牌影响力不强!

2017年,原农业部批准对“贵州绿茶”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作为全国茶叶类首个省域地理标志农产品,维护好、塑造好、使用好“贵州绿茶”这块金字招牌,以品牌建设引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从茶产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迈进的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明确提出将“贵州绿茶”树立为全省绿茶公用品牌。随后,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茶行业组织、广大茶企、合作社、茶农的共同努力下,“贵州绿茶”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

2020年,“贵州绿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获评大湾区最受消费者喜爱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以提升改造黔茶销售门店为切入点,“贵州绿茶”在北京、上海、济南、沈阳等城市的茶城、购物中心、景区纷纷亮相……

十佳“贵州绿茶”示范门店、十佳“贵州绿茶”品牌企业、十佳“贵州绿茶”出口企业、十佳“贵州绿茶”最具影响力企业、十佳“贵州绿茶”宣传推广工作者……以“贵州绿茶”为引领,贵州茶的品牌破局之路愈走愈宽!

销售破困

6月15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陈灿平博士化身主播,直播推介贵州好茶。

直播过程中,陈灿平对贵州茶系列产品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详细介绍了贵州茶历史、茶文化和茶产品特色。现场泡茶、唱山歌,陈灿平与网友热情互动,直播间热闹非凡。

“6月16日,我们邀请了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于文华做客直播间,向广大网友推介贵州好茶。4个多小时的时间,销售额就达200多万元。”遵义祥龙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吴强告诉记者。

“网红县长”上阵,明星助力,线上直播精彩不断,频频发力,让未能亲临现场的客商可以通过网络一睹大会盛况,及时了解、购买贵州好茶。

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按照“线上为主,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本届茶博会搭建了贵州茶“云展馆”,通过“云展厅、云展示、云交易”丰富线上茶博会展示展销相关内容,使茶博会逐步迈向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

线上推介好戏连台,线下活动精彩纷呈。

以茶为媒、切磋技艺;布席入座、谈笑风生。在中国茶城展示展销区域湄潭馆,各茶企工作人员摆好茶席,泡上一壶好茶,与前来参观考察湄潭茶产业、感受湄潭茶文化的客人共品香茗,共叙茶缘,共商茶事。

“我不止一次来到湄潭,接连参加了好几届茶博会。我愿意和贵州茶人共同努力,助力黔茶出山。”在实地参观考察湄潭茶产业后,山东省茶文化协会会长侯国云给出这样的“承诺”。

愿得茶香飘四海,不负青山不负人。以茶博会为纽带,“干净黔茶·全球共享”的茶产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遵义日报社记者:查静

来源:遵义发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53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