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鼎点头

找到约264条结果 (用时 0.023 秒)

福鼎白茶人推荐:陈炽昌

茶商陈炽昌轶事

陈炽昌

陈炽昌(1885—1969年),字云盛,福鼎点头广顺里人,其排行老四,点头人都叫他为老四。为人忠厚,讲信誉,守信用,且乐善好施,在福鼎茶界知名度高。早年创办茶叶商行,招牌号“陈广顺”,采办茶叶,主营白茶,兼营红茶等。他的茶庄生意得到空前的发展,点头街曾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四字拆开两个脚,广顺炽昌采白茶。白茶采起真好赚,顿顿吃酒配猪脚。”四字就是把他的小名来作诗。

点头旧记载为“店头”,位于福鼎中南部,临海面山,气候温和,一年四季分明。点头人文发祥较早,最迟于明未初清时期,点头已发展成一个商贸繁荣的大集镇。迁居于点头老街的陈姓一族,据其谱牒载,有家新、家懒二公由永春迁移福鼎点头居住。仍保存有毛笔书写的宗谱载:“二十六世祖,讳文燖(1714—1784年),字仲子,号敏和,伯枚公第三子,生康熙甲午年(1714),因长大就往福鼎县店头开张生理,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回家养老,卒就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生子三,廷茹、廷道、廷赛。”

这一段文字,最能说明陈姓一族的祖上,至少在清初中期,就开始来到点头谋生创业。到陈炽昌的父亲陈后蒲(1840—1915),为三十世,讳世岸(仕陈),号辅仁,官章德三,取妻黄氏蜜娘,又娶黄氏淑仪。生六子,长双太,次祯锡,三弥坚,四炽昌,五炽潘,六炽纣,育一女。陈炽昌是陈后蒲的第四个孩子,生光绪乙酉年(1885),娶周氏、又娶刘氏,生子咏钿、咏鉴、咏鏮。

成立商号,光大家业

有了祖、父辈的奠基,陈炽昌在家人、族人的帮助下,也涉足茶叶,进一步光大家业,他又注册了一个商号叫“联成”。据1941年《福鼎茶厂厂家茶名册》列载,公司行业工厂名称:联成;主体人或经理人姓名:陈炽昌;资本金额(元)3000;姓名:陈炽昌;年龄:50;籍贯:福鼎;营业种类:茶;职务:主体人;公司行号工厂地址:点头;备注:联春泰联号。

当时,他在点头经营茶叶时,由于坚持质量为上,诚守信用,生意做的很好,营业逐年扩大。有一些小细节,颇能说明他的诚信经商之道。如春季茶叶开称时,他都是平等待人,做到老少无欺。他家茶行没有专门印制茶票,但用其自制用毛笔字书写的竹签,在点头街市可以用作银币进行流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茶农和茶贩,尤其对待拣茶的女工非常好,从不欠拣茶女工的工资。

清未至民国时期,福鼎茶叶主要运输至福州,因为福州是全国三大茶叶市场,茶多输至美洲及南洋群岛。这在《清史稿》中都有记载:“厥后泰西诸国通商,茶务因之一变。其市场大者有三:曰汉口,曰上海,曰福州。”

重信誉,守信用

陈炽昌也把茶输送到福州,其中有个叫杨老板的人,与他结交最为友好。他们间交往有段故事。受到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期间已购的茶中不能脱售,白毫银针也几乎无人问津,茶叶大量积压,不少茶商无力偿付债务,纷纷面临破产,致使不得不欠茶贩和福州茶会馆老板的债务;随着经济复苏,国内茶叶生意也好转,不少茶商很快就转亏为盈。陈炽昌首先想到的就把欠福州杨老板的债务给全部还清,而其他的茶商也有欠杨老板的钱,却没有还上,得到杨老板的赞赏。陈炽昌重信誉,守信用,再加上茶叶的质量一直保持很得好,后来运往福州到杨老板商行的茶叶,只要在茶箱上印点头陈广顺的字号,茶叶就可免检入库。

福州杨老板还聘请陈炽昌为福州茶业会馆当“掌盘代”,这职务相当于总管。因此,陈炽昌那几年生意非常红火,利润也高,据说一石茶就可以赚到5个大洋。

茶产业做大后,陈炽昌接着购置田产,开一间京果店,家业如日中天。

后来,他辞去“掌盘代”一职,从福州通过船回福鼎,他叫了九个挑夫,挑了九大石的钞票去银行兑换黄金和银元,装入“豆乳”瓮中,由于船老大勾结海盗,运到海上中途,财物被窃一空,致使陈广顺茶业受到重挫。

热血志士

福鼎有一大批热血志士,在福州接受早期革命教育,接受革命火种,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斗争,革命情谊悄然涌动。在福州福鼎会馆,陈炽昌借助从事茶叶生意做掌盘代身份,秘密保护当时的革命志士。他与在福州搞地下革命的黄淑宗、郑丹甫等人关系密切,经常资助资金和提供场所,进行地下组织活动。据说有一次国民党特务抓捕郑丹甫,郑跑到会馆,陈炽昌就叫躲到茶叶焙笼堆里,国民党特务追到茶馆里到处抄查,却没有发现,让郑丹甫躲过一劫。

公益事业

清代茶人大都热衷于地方公益事业,不遗余力,陈炽昌作为茶商,也不例外;

他的“陈广顺”字号,在福鼎《横溪桥碑》铭文众善士乐助缘金的名单中亦记载。横溪桥位于茶区柏柳横溪岭自然村,桥由溪流而得名,南北走向,原为石构虹梁式廊屋桥,抬梁式歇山顶,桥全长16米,拱垮15米,宽4.2米,桥廊面阔3间,进深7间。此桥处于四周环山的谷地中,一水自东向西穿过峡谷,桥两端砌石墙,铺石子路,南接点头、白琳等茶区,北往管阳乃至浙南地区,是茶乡重要的物资交换与输送通道。山地周围就是有百年以上的茶园,满眼披翠,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

据桥头碑文记载,横溪桥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为木拱桥,清嘉庆五年(1800)改木构为石构廊屋桥,分别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民国十三年(1924)重修。1996年又遭火焚烧,现桥重建为石头与木质结构,桥拱仍保持原样。

修建如此规模桥梁,与茶区地理位置和特色茶产业需要,有一定的关系。作为福鼎众多茶商中,陈广顺因茶起家,自然也要捐上一笔缘金。桥建成后,发挥它的交通要道作用,桥的廊屋成为过往行旅歇息的好所在,过桥歇脚喝茶,合计行程与商务,洗去劳累,精神爽朗,可以继续未完的旅途。

后人忆事

右二为陈炽昌,右一为梅伯珍,左二为吴观亥,左一待考证

据陈姓后人讲说,在其点头老家中街旧宅,找到一张老照片,是陈炽昌与另三位同乡的合影。照片拍摄点在福州,当时,福鼎茶商经常往来于榕城,在福州的福鼎会馆也在榕城设立,茶人有机会相聚在一起磋商茶业大计。

照片右二为陈炽昌,右一为梅伯珍(1875—1947年),点头柏柳人,号筱溪。左二为吴观亥,磻溪人,迁居于白琳,人称白琳亥。左一者,据上了年纪的长者认为是白琳萧家的人,具体姓名有待深入了解考证。

四位茶人分左右两边各二人而坐,背景是一张披有丝布的圆形台桌上,立着的一个花瓶。这四位人物都是清未至民国时期,福鼎茶界的骄子,相互之间还带有姻亲的关系,他们着长袍衫,穿布鞋,除了梅筱溪双手插进双袖外,其余三人都双手扶膝而坐。照片外框做了图案装饰,加盖有摄影店的字号,但四周边沿部分出现剥落。从人物服饰和摄技风格,都可以感受到这张照片的年代久远。

点头古街包括横街、中街、下街等几条旧街道组成,长达五六百米,保留有不少清未民初的民宅建筑。人们行走于古街,还可以寻找到旧时商铺店行的遗迹古风。陈炽昌旧居融入老街长长的年岁中,他因茶发迹创下一份家业,也是众多福鼎茶商履痕中的一个缩影。

来源:华茶号,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福鼎白茶往事,扆山茶人茶事

众所周知,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点头作为福鼎白茶的核心产区之一,自然拥有许多的故事。

点头又名扆[yǐ]山,唐宋时称长溪县昆田境,为宋理学家孙龙坡先生之故乡(今名孙店)。点头镇是“中国白茶特色小镇”,气候温和湿润,山海资源丰富,素有“茶花鱼米之乡”的美誉。点头镇的茶叶久负盛名,是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故里。白茶,成了点头的一张金光闪闪的特色名片。

在这里,每一个故事都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沾染上了白茶清香。

那么,你们又是否知道那些对白茶做过贡献的点头茶人的背后,都有哪些故事呢?

1

福鼎大白茶移植人

陈焕

陈焕

(1813--1888年)

原名学焕,字凤炜

柏柳乡竹栏头村人

(现为点头镇过笕村竹栏头自然村)

据《宁德茶叶志》记载,相传尧帝时,福鼎县太姥山上住着一位老母,曾遇仙人授以丹术后升天。西汉时,东方朔封太姥山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敕封老母为“太姥娘娘”。后人供奉香火,传说很是灵验。

福鼎竹栏头自然村有一孝子名陈焕,性至孝,但因地瘠,终年操劳,也难求得双亲温饱,深感愧对父母。时大年过,陈焕遂持斋三日,携干粮上太姥山祈求太姥娘娘“托梦”,指点度日之计。陈焕焚香礼拜毕,合眼睡去,朦胧之中,只见“太姥娘娘”手指一树曰:“此山中佳木,系老妪亲手所植,群可分而植之,当能富有。”

次日,陈焕走遍山山岭岭,直至太阳落到西山头,果然在鸿雪洞中觅到一丛茶树。陈焕大喜,当即用随身带来的锄头,分出一株携回家中精心培植。百日后,果然生机嫣然,其茶异于常种,它就是今天的“福鼎大白茶”。

2

福鼎大毫茶移植人

林圣松

林圣松

(1851—1919年)

点头翁溪村汪家洋人

是福鼎大毫白茶发源者

1880年,林圣松前往后山采药时,在采药过程中发现一株比较奇特的茶树后,移植到汪家洋村纪下垅。他开始还不敢断定是不是茶树,采摘一些芽叶请白琳的茶师鉴定。经过鉴定后,发现就是茶树,但与平常茶树有区别,取名大号茶。

林圣松将茶树进行分株、压条,共繁育了几十株。清末民国初期,正值福鼎茶业繁荣时期,林圣松用大号茶来制作白毫银针,其香气、滋味、条索、色泽俱佳,在福鼎茶界引起轰动。

上世纪50年代初,福建省茶科所科研人员调查茶树品种时,根据“大号茶”谐音定名“大毫茶”。1984年,同“福鼎大白茶”一起,经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列为国家级茶树良种。”

3

清代著名茶人

梅伯珍

梅伯珍

(1875-1947)

字步祥,号筱溪,又号鼎魁,大名伯珍

一生行茶商

是他把福鼎白茶推销

到天津、香港、南洋、新加坡等地

声闻闽浙,榕城人尊称他为“梅伯”

梅伯珍毕生精研茶叶,上世纪三十年代时还在福州设立两处会馆,商号“恒春祥”。他还善于研制新产品,发明茉莉花茶,有“梅占魁”之称号,是较有成就的清代茶人,受到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界十大泰斗之一庄晚芳先生的高度赞誉。

梅伯珍的一生颇具传奇性,他晚年亲撰的自传体笔记《筱溪陈情书》更是一篇情真记实的美文,以七千余字记述七十余年历史,繁简有序,波澜壮阔。是福鼎茶业的重要文献资料,对考察研究福鼎白茶的发展史和茶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知名茶商

陈炽昌

陈炽昌

(1889~1969年)

字云盛

点头街道广顺里人

创办“联成”茶行时

担任福州福鼎会馆的“管帮带”(相当于主管)

为人忠厚,讲信誉。

陈炽昌创办的“陈广顺”是点头茶行的一块老招牌。陈家祖上于清初期由永春迁居点头广顺里,早年创办茶叶商行,即以迁居地“广顺”二字作招牌名。陈炽昌在家人、族人的帮助下,注册“联成”商号,以光大家业。

当时,福州福鼎会馆也在榕城成立,陈炽昌与同乡梅伯珍、吴观楷等人有机会相聚在一起磋商茶业大计。福州茶业会馆还聘请陈炽昌当“掌盘代”,这职务相当于茶行的总管。旧街曾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四字拆开两个脚,广顺炽昌采白茶。白茶采起真好赚,顿顿吃酒配猪脚。”说明茶庄生意发展,给民众带来了生活的变化。

5

知名茶人

梅秀蓬

梅秀蓬

(1903~1951年)

字贤莱

点头柏柳人

梅秀蓬祖辈开始就经营茶业,采办茶叶极有规模,常年大量贩茶经营于福州、上海等地,于民国初年随其父辈在福州鼓楼区建造规模较大的茶商会馆,商号名称“协和隆”,是民国时期福鼎茶商在福州最大的商务会馆。

该会馆解放后被政府征用并改制,国人熟知的<福州八一服务社>,可见其规模之大。北伐第一军将领何应钦率部进驻福建时,茶商梅秀蓬家作为榕城富商捐献了很多钱粮与白茶给何部,得到当局嘉奖。1927年春,其母六十大寿,何应钦以福建全省执政的名义赠送匾额祝寿,匾文以“纯嘏尔常”四字赞颂。

6

首家福鼎白茶合作社

创办人 李得光

李得光

(1902~1981)

又名华卿、观国、耀西、李原

福建福鼎县点头龙田村人

李得光先生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热诚爱国,积极参加反日救亡活动,为人正直,关心桑梓教育事业,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一定贡献。先生历任福鼎县参议会参议长、解放前任省农工党常务干事、福建省临时工委委员等职务。

1939年,李得光先生创办“福鼎白茶合作社”,与茶商压低茶价作斗争。当时,福鼎白茶无法外销,福建省茶管局不予收购,李得光先生根据国民党政府合作社法,组织成立“福鼎白茶合作社”。

各村成立村社后组成联社,推选先生为联社主任。这对度过白茶滞销所带来的不景气,减少中间剥削,救活处境困难的茶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先生一生为革命先行,关注民生;为家乡发展,尽心尽力的事迹值得发扬光大。

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梅相靖

梅相靖出生在茶业世家

祖居点头柏柳村地处东海之滨

是福鼎大白茶、大毫茶的原产地

号称“中国白茶第一村”

其祖父梅伯珍毕生研究白茶制作技术

将福鼎白茶推向世界各国

在茶商界有“梅占魁”之尊称

梅相靖是梅伯珍第三代嫡传,自小跟从父辈学习制造各茶叶品种。2013年1月,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梅相靖名列传统技艺类传承人。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在家点头柏柳村与祖父辈开始学习培育白毛茶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他担任村干部其间多次参加县里和农业主管部门举办的茶叶培训班学习,五十多年来坚持学习与制作茶叶,苦心经营茶园管理,探索茶叶的采摘与制作,总结了一整套利用传统技法制作白茶的方法。

来源:福鼎白茶特色小镇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福鼎点头:“中国白茶第一镇”的十年蝶变

集镇旧貌绽新颜、村美民富乐开怀、产业兴旺幸福来……十年间,茶乡点头处处激荡着振兴的澎湃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点头镇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白茶特色小镇”目标,抢抓乡村振兴新机遇,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与社会和谐稳定,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群众生活更加美好,集镇面貌、“三农”事业、产业发展打开美丽新图景。

山乡巨变 满目新景入画来白墙黛瓦的民宅错落有致,庭院内如诗如画,稻田里蛙声四起,三两村民闲坐屋前……近日,记者来到柏柳村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如今,这样的诗意画卷在点头随处可见。近年来,点头镇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农村垃圾处理、裸房改造、美化绿化亮化建设等,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石,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生产也稳步迈上了提质增效的“快车道”。

在江美村,千亩茶园梯田风光无限,令人迷醉。去年7月以来,点头镇扎实推进3万亩专业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工作,以观洋、江美为试点,采取“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措施,建设两千亩高标准绿色茶园示范基地试点,进一步助力茶产业提质增效。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茶叶品质更佳,茶青价格更高,茶园产量也很稳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兼得。”福鼎信达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魏开勉说。

如今的点头乡村,一处处茶园绕山岗,挺起了富民强村的脊梁。2021年,点头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36元。

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随着点头镇的快步发展,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更加富足,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盛宴”。唱桐诗、演布袋戏、跳广场舞……一个个精彩的文体活动展现了广大农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也让文明乡风吹进了乡村的每个角落。

这十年,点头“三农”事业一路凯歌高奏,全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03亿元,茶叶亩均产值从400块左右增长至一万多元,农民进城购房率逐年提升……一连串耀眼的数据和成果,勾勒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点头镇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辉煌变化,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崭新画卷正在点头大地徐徐展开。

因茶而兴 托起小康产业梦

茶香吹进了点头的千家万户,因这一片小小的茶叶,大家的小康梦照进了现实,茶产业也成了点头的支柱产业。

为进一步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点头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推动茶产业朝着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力,让这一片“小叶子”发展成为“大产业”。

近日,记者在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的茶叶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标准化的生产线上忙碌着,各项工序有条不紊。

“近年来,我们通过村企共建,先后成立30多家联合体,辐射带动了5万多亩茶园产业化发展。”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家雅说。

点头镇是中国白茶特色小镇,近年来,该镇着力把白茶产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兴旺的发展胜势,强化茶叶质量源头管控,率先在全市试点运行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确保茶叶产品来源可查询、质量可追溯;在全省率先推进部署辖区茶园不使用化学农药全覆盖工作,成立全市首家农资协会,下架所有农资店化学农药,设立全国首家公益性惠农“白茶诊所”,为茶农提供线上线下一对一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实现绿色治虫、生态种茶。连续举办十届“福鼎白茶开茶节”、五届“斗茶赛”及首届茶乡摄影赛等茶事活动,福鼎白茶品牌知名度和文化品位不断提升。

2021年,全镇毛茶产值6.148亿元,涉茶总产值28.89亿元,双居福鼎市首位。六妙白茶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辖区内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取得SC认证茶企业147家,全镇90%农户经济收入直接或间接得益于茶叶产业,约有5000多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创办了3000多个经营网点。去年,该镇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征途漫漫从头越,奋楫扬帆向未来。“下阶段,点头镇将主动融入沙埕湾生态临港产业城市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发展大潮,以福鼎市市委‘三抓两创一目标’落实机制为抓手,科学谋划推动世界白茶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白茶)产业园、白茶特色小镇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百万村财,千万乡财’落到实处,让乡村真正得到振兴,让群众幸福感再次得到提升。努力把点头镇建设成为福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成为‘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真正统筹发展的‘世界白茶中心’,以新作为、新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点头镇党委书记张龙贵说。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6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