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鼎承包茶园

找到约82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福鼎白茶人推荐:张时定传

“榜样茶人”张时定

生平简介

张时定先生1937年出生于福建福鼎白琳茶叶世家,其祖父、父亲是白琳工夫茶的著名制茶工匠、出口商。1959年毕业于福安农业专科学校茶叶专业。此后一直从事茶业相关工作,至今已60余年。其工作经历及其对福鼎茶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具体如下:

上世纪60年代初与江孝喆等多名茶叶科技工作者在福鼎县政府创办的白琳翁江国营茶场开办福鼎县茶叶研究所,进行茶苗短穗扦插技术、茶叶加工等综合研究,为福鼎白茶、福建雪芽、白琳工夫红茶、毛峰绿茶、太姥莲心茶等名茶的良种化做出巨大贡献。80年代初,改良后的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经农业部茶叶研究机构认定评为国优良种,即“华茶1号”、“华茶2号”,从此为白茶和福鼎其他茶类的开发掀开新的篇章。

在茶科所期间,还配合福鼎市茶叶局实行旧茶园改造,推广免耕密植技术,解决了旧茶园茶树下易杂草丛生且茶树高、枝干散不易采摘以及产量低等生产难题。在翁江茶场做试点并全面推广,形成了现在茶园一垄垄免耕密植的景象。由此全市茶树种植面积大大增加,产量大幅增长,为茶叶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促进福鼎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980年分别担任国营福鼎茶厂白琳初制厂车间主任、副厂长。期间制作的“白毫银针”、“白牡丹”、“鼎琳花茶”荣获省优产品称号。

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由宁德地区评审委员会确认为“工程师”职称,是我市改革开放之后的首批制茶工程师。

1990年被评为全县先进工作者。

1991年担任磻溪湖林国营茶厂厂长。

90年代由于茶叶生产快速发展,手工制作已适应不了生产的要求。福安社口茶科所研究以机械来代替手工生产。鉴于张时定同时具备扎实的制茶技术以及娴熟的泥水匠技艺,受福鼎市茶叶局派遣到福安社口茶科所学习两项新技术:即从单锅手工杀青改为单锅机械杀青,再发展为双锅、三锅、滚筒式机械杀青生产;将原有的炉管灶改造为无烟灶和锅炉。学成回来后,由福鼎市茶叶局招集各镇农机人员和泥匠集中在翁江茶场和翠郊茶厂传授技术并全面推广。新技术的推广有效地提高了茶叶加工的效率,产量大幅增加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在这期间还曾受沙县茶叶局聘请到该县指导改造无烟灶。

1996年退休后,受广西横县花茶加工厂聘请,到横县窨制花茶。两年后回来,先后在福大茶叶公司、北京茶叶公司(承包梨湾茶场茶厂)、福鼎白茶公司(福鼎硖门瑞云)、宁德赤溪茶叶公司等指导福鼎白茶、工夫红茶制作。

2008年受贵州省石阡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聘请,到该县指导培育无性繁殖短穗扦插苗230亩,并指导工夫红茶制作,使久已失传的黔红恢复了生产。

2010年制作的“白琳工夫”荣获宁德市第四届茶王赛红茶类金奖。

2018年3月被福鼎市白琳茶业协会授予“终生茶人”荣誉称号并聘为技术顾问。

2019年被聘为中华封茶祈福大典评审委员会专家顾问。

2020年设立张时定工作室,为白茶、白琳工夫红茶工艺继续研究探讨。同年被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扶持促进会聘请为创新创业导师。

清代至民国,闽商、广商齐聚白琳收茶,卖茶。白琳因茶而兴,俨然是福鼎最繁荣城镇,福鼎周边乡镇的人来此谋生,或经商、或因公务,或以手艺,或直接以制贩茶为生。从管阳、磻溪、泰顺、柘荣、平阳等地纷纷来白琳落户。

上篇

管阳碧峰张氏是当地望族,张时定的祖籍就在碧峰西山村。曾祖父张筠斋是痒生(痒生在清代是秀才的学名),年轻时经营茶叶,加上勤劳节俭而发家致富,在旧屋旁三罗天建有广厦(谱牒有记载);其祖父张达卿行武出生,张达卿奔着白琳强大的商业气息而去,在白琳经商和制茶、卖茶,为子孙在白琳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传到张时定的父亲张岳如,继承了祖、父辈做茶卖茶的衣钵。民国10年,张岳如与人合伙经营“普后馆”(相当于当今的茶叶公司,现下蔡厝对面)。张岳如师承祖辈制茶技艺,加上在白琳浓厚的茶氛围,练就了一手制茶好手艺。“普后馆”茶馆经营白琳工夫红茶、白毫银针、莲芯米绿茶等,张岳如经常到宁波、上海一带卖茶。

碧峰张氏宗谱

张岳如夫妇共生下5个子女,2女3男。张时定出生于1937年,兄妹排行第4,家道中兴,其乐融融。因为母亲是点头柏柳村人,外公和舅舅都是从事茶叶生产制作与经营,从小在自家与外公家耳濡目染长辈们的茶叶加工,是一个从小在茶区长大的人,注定一生要与茶叶打一辈子交道,命运悄悄地决定着他会成为一个地道的茶人。

张时定童年在白琳文昌阁学堂愉快地度过,勤奋又好学,因此学业优异,小学毕业时,仅有夏品金、张时定等6个学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母亲方桂英在张时定小学毕业那年抱病撒手人寰,他与年幼弟弟在父亲与2个姐姐看护下长大。

1947年,张岳如在一次外出销售茶叶被土匪作为人质遭遇绑架,需要4000大洋的赎金,家中倾尽全力拼凑3500大洋把他赎回,再加上1949年茶叶销售出去后,钱款无法收回;持续不断家中出现变故,一下子,使原本小康之家步入家境窘迫。因为父亲张岳如在民国政府任过职,土改期间,张时定的家庭经济已经属于贫困阶层,但还是评为地主成分。张时定还是依靠2个姐姐的赞助,才在福鼎一中完成了初中的学业。

1951年,张时定参加白琳业余京剧团的训练。在闭门排练的初始阶段,进行舞台基本功训练,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不分严寒与酷暑。经过年少时的历练,成就了张时定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

福建省福安农业学校毕业证书

195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建省福安农业学校(简称福安农校,现为宁德职业技术学校)。时福安农校校长任益民,是一位资深的茶叶专家;农校设有农作物栽培、茶叶专业、畜牧兽医等专业,从白琳茶区走出去的张时定义无反顾就选择了茶叶专业。

福安农校集中了大量优秀茶学教师,有喻立景、郭佩珍、潘崇环等一批优秀的教师,除了学习高中教材,专业课程有茶树栽培学、茶叶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生物化学等科目;更重要的是农校有将近200多亩的茶园基地,供学生学习栽培、育苗等,为日后学生学成后马上能投身生产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在农校学习期间,张时定学习刻苦认真,只有生物化学一门4分,其它学科全部5分,张时定还担任团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等职,学成3年后于1959年毕业,原本分配南平地区,恰值宁德地区需要大批茶业专业毕业生,到福鼎农工部报到时,因家庭成分不好还差点安排不了工作,几经周折,张时定分配到福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福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国营翁江茶场同一块牌子,两个机构。1959年夏,张时定与茶叶专家江孝喆、郑秀娥,福鼎的杨祖镇、马坚忍等多名茶叶科技工作者,在翁江茶场创办福鼎县茶叶研究所,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茶苗短穗扦插技术为课题进行全方位研究与实践,开辟茶树品种园进行茶树品种品质比对,开垦茶山种植茶苗改良原有茶园,起示范推广作用。

1958年成立的国营福鼎茶场隶属于省农垦厅,属地区农业局直辖,是正科级单位。设立国营茶场的目标任务就是大面积繁育国优茶树品种,并加以推广。之前,茶树短穗扦插育苗在福鼎县桐山玉塘老区农场实验获得成功,短穗扦插育苗在福鼎境内的茶树栽培技术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原来的茶树都是用压条繁殖和种子繁殖育苗。

压条繁殖俗称“炉”苗,即在母树身上的枝条通过环状剥皮后,埋在土壤里生根而进行无性繁殖新的茶树,用这种办法繁殖的茶树,比用种子繁殖的茶树性状稳定,茶叶品种与产量也有保证,但最大的缺点就是茶苗繁殖速度慢,茶苗供应量严重不足;种子繁殖虽然较便利,但繁殖速度较慢,更重要的是茶树性状、品质变异大。利用茶叶短穗扦插育苗成功后,就能大量培育“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又能保持茶树的优良性状。

张时定任工程师资格证书

最早的茶树扦插技术,扦插的枝条长达7寸,而短穗扦插的枝条只有一片叶一个芽,长1.2寸左右,这对繁殖“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这2种茶树在全县植株数量有限,如果能把接穗从7寸降低到1.2寸,就可以节约大量的茶树枝条。

初期短穗扦插育苗,扦插前插条还要用白糖蘸,并且要在苗木上方覆用茅草遮荫,过程十分繁琐;而且产量低,亩产只有7.5万株,远远满足不了原定目标和大面积推广茶树的需要。江孝喆与张时定等人反复进行实践、研究再实践,省去了白糖用料;用当地盛产芒萁草遮荫,既简单又便捷地培育茶苗,短穗扦插成活率大幅提高,亩产达到28万株左右。

扦插的产量上去了,究竟哪种茶树品种更优,品种选育也是重要课题。国营翁江茶场从翁江涝旱洋(又称劳改洋)划出土地120亩,供扦插育苗科研用,福建省政府农业厅也派茶叶技术员到场部指导交流指导。张时定与江孝喆、郑秀娥等人开辟品种园,种上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歌乐茶、早逢春、菜茶等当地茶树品种,引进福安大白茶、 政和大白茶、云南大叶种、铁观音、毛蟹、金观音、梅占、奇兰、佛手、浙江本山等茶树品种15个做对比试验。经过对比试验,选出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最适合福鼎土壤气候生长。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不仅产量高,生产的红茶、白茶、绿茶质量好,因此,福鼎县政府大力在全县进行全面推广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

那个时代农业机械运用几乎为零,尤其在用土方面,整理苗床需要用到大量的黄壤土。每个茶树品种扦插都需要5畦长长的苗床,需要大量的黄壤土供应。怎么才能节约大量劳力运送黄壤土?张时定开动脑筋,发明了空中运土的技术,轰动一时,后经不断进行改进,把对面山上大量黄壤土运到苗圃进行耕作、整畦、扦插。

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苗年产从原来只有几十万株,上升至几千万株,福鼎的茶园改造也用福鼎大白茶替代了菜茶,全国各地也纷纷到福鼎引种,媒体、报刊纷纷报道了国营翁江茶场培育茶苗成功经验,吸引了全国茶叶专家的关注。

1965年,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苗被全国茶树品种研究会确定为全国推广良种,并列为全国区试的标准对照种。1985年,国家茶树审定委员会认定福鼎大白茶为华茶1号,福鼎大毫茶为华茶2号。

下篇

上世纪60年代,茶叶的生产量需要大幅度的提高,原有的茶园、茶树产量很低,全县必须要进行旧茶园改造。在翁江茶场瓜园山配合茶业局进行旧茶园改造,将原来单丛茶园(2米×2.5米一丛),杂草多,产量低的茶树进行台刈拼行,新垦茶园茶树0.5×0.5米两行条栽,形成免耕密植茶园作为示范推广茶园。同时与翁江茶场的本杉、光辉、祖额等人到外宅马仙宫北山测量,开垦荒山200多亩发展密植免耕茶园。

1969年,张时定受家庭成分的影响,被剥夺了在茶树研究所工作的权利清退回家。为了生计,张时定只能放弃了深深酷爱的茶业专业,跟随师傅学习泥工活,学艺3年,1972年,好学的张时定很快成为娴熟的泥水工,成为白琳有名气的工匠。

张时定

上世纪70年代,恰值福鼎的茶叶加工生产快速发展,茶叶手工制作已适应不了生产的要求。福安社口茶科所研究以机械来代替手工生产。张时定因同时具备扎实的制茶技术以及娴熟的泥水匠技艺,受福鼎市茶业局夏品恭副局长的推荐,派遣到福安社口茶科所学习两项新技术。

从单锅手工杀青改为单锅机械杀青,再发展为双锅、三锅、滚筒式机械杀青生产;将原有的炉管灶改造为无烟灶和锅炉。张时定十分认真的学习,学成归来后,由福鼎市茶业局招集各镇农机人员和泥匠集中在翁江茶场和翠郊茶厂进行传授技术并全面推广。新技术的推广有效地提高了茶叶加工的效率,茶叶产量大幅增加满足了时代的要求。

这期间,张时定还曾受福建省沙县茶业局聘请,到该县指导改造无烟灶。沙县生产茶叶的炉灶技术一直没能掌握,得知他是福鼎炉灶改进专家,专程邀请他到当地去指导,很快就查找出炉管模型密封的原因,经过张时定指导后,技术得到改进,茶叶产品质量得以提升。

张时定红茶工艺讲授稿

1979年,福鼎组织部落实党的平反政策,张时定不公正待遇得到平反。他被分配到福鼎茶厂白琳初制厂重新工作,正式成为茶叶工人,他感觉焕发了第二个春天,认真投身制茶工艺学习。1980年后,分别在茶叶初制、精制、茉莉花茶担任车间主任。

白琳茶厂刚分配许多茶校的毕业生,跟随他学艺,他十分严格管教,教育他们要做茶,先学会做好人。许多青年爱留长头发,穿流行服装,他要求手下年轻人必须一律按车间要求,不许蓄长发,穿戴工人服装上班。在生产技术上,他毫无保留地向年轻人传授各种技艺技能。

在茶叶加工生产方面,他向白琳茶厂领导建议,恢复已经停制多年的白琳工夫红茶,使历史名茶的加工不至于断层。在制作茶叶技术方面精益求精,每次选送的白毫银针、鼎琳茉莉花茶、白牡丹都荣获省优产品,白琳茶厂在福建省茶行业名气也因此越来越大。

1985年,身兼白琳茶厂副厂长和茉莉花茶车间主任的张时定,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在茉莉花茶叶加工季节,每天休息不到几个小时,与工人们打成一片,一天茉莉花收购量达3、4万斤,只有16个工人的车间,工作超负荷运转。精制茉莉花茶工作经常要抢时间,争取在茉莉花开时把香气完全留住。普通的茉莉花茶需3窨1提,高等级的需要6窨1提,茉莉花茶茶生产既繁琐,又精细,他每年都能带领工人们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最多年份生产9千6百担茉莉花茶。

他在白琳茶厂期间,不断虚心向老一辈茶人学习各种制茶工艺,绿茶、红茶、白茶、茉莉花茶等,成为全能的制茶师。他又发挥匠心精神,投身茶行业,以厂为家,生产季节,置身第一线;妻子与大儿子张忠勇部队复员后也成为白琳茶厂的工人。1986年,张时定在白琳茶厂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党员。

1989年,因工作需要,张时定调任国营湖林茶厂任厂长。主持湖林厂工作期间,详细向工人们了解工厂情况,工厂存在哪些问题,走群众路线。湖林茶厂的茶叶资源丰富,有过剩的产能。在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烘青绿茶和其它生产任务,开辟生产白毫银针、新工艺白茶等,为茶厂创收资金。根据湖林茶厂的情况,把结余的经费用于改善国营湖林茶厂的设备设施,同时建设会议室和托儿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工人的待遇与福利,多年后湖林茶厂的老工人依旧感怀他为民办事的故事。

全县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

1990年,他因工作突出,被评为全县先进工作者。同年,由宁德地区评审委员会确认为“工程师”职称,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的首批制茶工程师。

1996年,从茶厂退休后,拥有一身制茶技术的张时定,受广西横县花茶加工厂聘请,到横县指导当地工人窨制花茶,在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制茶师。

回到福鼎后,福鼎的白茶还没有兴起,他先后在福大茶叶公司、北京茶叶公司(承包梨湾茶场茶厂)、福鼎的白茶公司(福鼎硖门瑞云)、宁德赤溪茶叶公司等地,培养、指导工人生产白茶、工夫红茶、茉莉花茶等,传承制茶技术。其中,2010年在福大茶叶公司制作白琳工夫红茶荣获宁德市第四届茶王赛红茶类金奖。

2010宁德市第四届茶王赛红茶类金奖奖牌

2008年,受贵州省石阡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聘请,到该县传授培育无性繁殖短穗扦插苗230亩,并指导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使久已失传的黔红恢复了生产。

2009年,儿子张忠勇创立“金山堂”茶叶公司。他专门指导他们制作福鼎白茶技术,使白茶传统的日光萎凋、炭火烘焙等制作白茶技艺得以传承。每年在管阳碧峰故里,生产制作一批福鼎白茶,成为“金山堂”的白茶拳头产品。

张时定早年茶叶科班毕业,是福鼎为数不多的资深茶人。他一生事茶,兢兢业业,种茶、制茶的理论扎实,各种茶类的制作技术娴熟,年逾8旬,仍思维敏捷,为人谦虚,诲人不倦,品德高尚,是一位专注茶叶科研的老茶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为福鼎的茶业默默做出贡献。

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培育与推广离不开他的辛勤耕作;70年代,茶叶加工机械化茶业大发展,离不开有他带头学习机械化生产的技艺进行传授推广;在国营白琳、湖林茶厂担任厂长期间,其制茶技术日臻成熟,为年轻一辈的茶人进行传、帮、带;退休后依然活跃在生产、制茶第一线,在福鼎白茶尚未兴起就传承传统制作白茶工艺。

张时定与其徒弟

如今,他为白琳工夫红茶的复兴不停地进行探索,为了寻找适合制作白琳工夫茶的茶叶不辞辛苦爬上一座座茶山;为提高新一代茶人制茶工艺多次亲临各个大小茶厂车间作现场指导并传授白琳工夫茶的制茶技术;亲自整理原来的手工抄写白琳工夫红茶的资料,参与到制作红茶中来,不断进行实验,审评,努力恢复白琳工夫红茶最佳时期的口味。他大力支持白琳老街“茶旅”复兴项目,携众徒将茶饼拍卖所得11.4万悉数捐赠予老街复兴项目,反哺这方水土。

2018年3月,张时定被福鼎市白琳茶业协会授予“终生茶人” 荣誉称号,2019年被聘为中华封茶祈福大典评审委员会专家顾问, 2020年,在福鼎玉琳古街茶业公司设立工作室,为白茶、白琳工夫红茶工艺继续研究探讨,被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扶持促进会聘请为创新创业导师。

他不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榜样茶人!

张时定与其徒弟

来源:福鼎市茶文化研究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一股不可忽视的茶力量,助推福鼎白茶发展


福鼎籍人大代表广州活动站组成人员大部分从事茶叶工作


11月21日,福鼎市人大常委会与福鼎籍人大代表广州活动站座谈会在广东省福建福鼎商会召开。福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蔡梅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如盾,福鼎籍人大代表广州人大活动站周庆贺、林型彪、李峰、周瑞进、吴传惠以及广东商会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

福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蔡梅生

福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如盾


广东省福建福鼎商会会长、福鼎籍人大代表广州活动站站长周庆贺介绍了商会的组织架构、运作方式及发展情况。他说,在粤福鼎乡贤发展4万多人,主要经营茶叶、汽摩配、化油器、玩具等行业。其中,茶叶经营店在广州芳村茶叶市场有200多家,广东省有1000多家,以销售福鼎白茶为主。


如今炙手可热的福鼎白茶,一度默默无闻,周庆贺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到广州时,福鼎乡贤人数不到10人,推销家乡最好的白毫银针,历尽艰辛。近年来,福鼎白茶因为可收藏,且年份越长保健效果好的特征受到消费者喜爱,许多乡贤转轨经销福鼎白茶。他表示,近年来乡贤们在广州积累了经验和资金后,纷纷选择返乡投资开办茶厂,助力福鼎白茶的发展。

 

介绍活动站情况


宁德市人大代表林型彪说,2005年白茶还未在广州打开市场,时任福鼎副市长的蔡梅生在第四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上宣传“福鼎大白茶”(当时福鼎白茶的名称),率先提出“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的口号,打响宣传推广福鼎白茶的号角。近年来福鼎籍乡贤在广州芳村茶叶市场持续加强宣传推广福鼎白茶(广州人统称白茶为寿眉),深受广大茶客喜爱。


第四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

向著名国学大师文怀沙介绍福鼎白茶

 

宁德市人大代表李峰说,福鼎白茶能有今天的成功,与福鼎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现在福鼎白茶的品牌效应更加凸显,白茶市场行情持续走好,我们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

 

座谈会现场


福鼎市人大代表吴传惠说,福鼎籍人大代表广州活动站成员们纷纷回鼎建设茶厂、仓储等,并鼓励更多的乡贤回乡发展。


福鼎市人大代表周瑞进说,福鼎白茶在南方市场知名度不断上升,自己创建的康来颜品牌成为厦门金砖五国礼品茶,就是很好的例证。

 


蔡梅生指出,福鼎籍人大代表活动站和广东省福建福鼎商会之间要互融互促。人大代表活动站是广州福鼎籍乡贤中的精英组成的队伍,是市人大会议闭会后人大代表活动的地方,是广东创业者的代言人,它为福鼎家乡建设起到纽带作用。广东福建福鼎商会充分利用活动站的功能,发挥起政府与与企业家的桥梁作用,立足广州区位优势,传递各种商机和信息。

 

活动站成员发动在外经商的乡贤回归家乡创业,形成互利共赢。当前,乡贤们在打开白茶市场后,回乡办企业是件好事,政府要给予支持,但一定要注意茶叶质量安全,形成茶叶质量和品质可追溯;办加工厂最好能村企结合,承包茶园,做到茶叶源头管控。经营者严格执行福建省人民政府198号令关于茶叶生产一品一码的制度,以及省福建政府28号令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广州的乡贤打好福鼎白茶品牌,高高亮起招牌,广州是商机无限的地方,广州人对寿眉(即福鼎白茶)喜爱的程度很高,在广州创业会事半功倍。

 

传统茶产业与新业态要互相提升。茶产业有传统的经营方式,但要有创新,形成新业态。比如借鉴厦门商会的做法,由活动站牵头建设福鼎白茶体验店,建立福鼎白茶交易平台,每日可以播报白茶指数,形成线上交易白茶模式。发挥人大代表见识广、能力强等特点,需要人大代表活动站在人才、资金引进方面提供便利,努力在福鼎市区建设中国白茶中心。

 

 

郭如盾表示,福鼎籍人大代表广州活动站在全国人大机关是首创,人大活动站1年来开展大量的工作,今后不断地摸索形成经验,加以总结与推广。

 

 

广州商会的代表们也纷纷在座谈会上发言,表示要更好地在各自岗位工作,回报家乡。

(来源:福鼎白茶;图:谢树渊)

东海之滨的白茶故事

这几年,白茶挺火,喝白茶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一改十几年前白茶在市场上默默无闻的局面。在中国的六大茶类中,白茶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茶,通常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土种菜茶等茶树品种,不炒不揉,通过萎凋、干燥的工艺制成。喜欢它的人大多喜欢它近乎天然的气质。

福鼎人爱白茶,他们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都离不开白茶。福鼎有民谚:“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牡丹与银针。”牡丹和银针都是白茶的等级,即白牡丹和白毫银针。其中白毫银针为芽茶,品质最高。叶茶则分为白牡丹、贡眉和寿眉三个等级。

△ 白茶的汤色会随着年份增加而变化

白茶的茶汤颜色较淡,尤其是新茶。三年的白茶茶汤则是明亮的黄,闻起来有幽幽的花香,喝一口舌尖和喉咙感到甘甜。这些特点,让初次喝茶的人容易接受。它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恬澹,隽永,不急不躁,又暗含内力,颇有君子之风。

茶如其人,福鼎人的性格和这里产的白茶一样,温和朴实,聪慧敏感,清白富贵。

大茶无味。在福鼎,从来不缺茶与人的故事。

2005年,在北京马连道做茶叶生意起家的林振传,为了寻找事业上的新突破,拿着自己挣到的800万元跑回福建福鼎老家,在管阳镇河山村承包了一座荒废已久的茶园,建立了自己的有机茶基地。而同时期在马连道做茶的福建老乡则显得更为实际,用挣的钱在北京买下了12套房子。林振传近似疯狂的做法,被朋友嘲笑成神经病:“挣了钱不买房子享清福,却跑回家来修理地球。”

林振传不太在意别人的说法,他的心思都在茶上面。这次承包茶园,他想做白茶。那时候的福鼎白茶在蓬勃发展的茶行业里,份额小得可怜。

△ 位于管阳镇河山村的有机茶园

其实福鼎的白茶早早就走出了福建。福鼎的白琳镇在历史上曾有过36家茶馆,兼做茶叶生意,让这里成为了著名的茶叶集散地。茶叶通常从这里出发,沿海路运往福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曾在沙埕港设立贸易港和白茶出口厘金局,专门负责白茶的出口管理与税收。乾隆十年(1745年),大茶贾吴应卯花费64万两白银,历经13年,在今天的福鼎市白琳镇建了元、亨、利、贞四座大宅,他的后代也大多以茶为生。林振传的祖上从安溪迁至福鼎安居,就住在吴氏大家族旁边的村子里。这里有个浪漫的名字,叫做茶洋里,意为“茶的海洋”。林家世代以种茶、制茶为生,祖父给长孙起名为“振传”,期盼着他能“振兴白茶,薪火相传”。

△ 茶洋里老照片

1974年,6岁的林振传开始跟着母亲在生产队的茶园里采茶,挣工分贴补家用。十二三岁时,他就开始跟着家里学习制茶。每逢周末,他会挑着自家做的茶去集市上卖。然而当时的白茶没有市场,卖的多是红茶。到了采摘的尾期,茶农家通常会做点白茶自家存着——当地家家都将老白茶视作药,家里人若上火或者染上轻微的感冒,会加蜂蜜或者冰糖煮老白茶来喝。

改革开放初期,林振传做过绿茶的粗加工。由于当时流行赊账,经历一整年的辛苦不但没赚到钱,账面上反而亏了好几万,欠了一屁股债。不甘心的林振传自己跑到福州去找茶商,偶然发现自己的茶叶被加工成了花茶卖往北京。这反倒为林振传打开了新思路,他一不做二不休,凑了一千三百斤茶,找厂家加工成茉莉花茶,又买了一张火车票,带着货去北京,自己卖花茶!

这次的危机反而成就了林振传。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次的北上之旅将为他日后建立自己的白茶品牌打下渠道基础。他更想不到,自己将从福鼎本地的一个茶农,变成把茶叶卖到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的茶商。当年的他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把茶叶卖了,把债还了。

那是1993年的7月份,林振传提着大包小包的茶叶来到北京,开始找福建老乡的茶叶店挨家挨户推销他的花茶。闽商传统的同乡之谊成了最好的敲门砖。当年年底,所有的茶都卖了,挣了一点钱,还清了大部分欠款。更重要的是,在北京跑了半年茶叶市场让林振传看到了希望。他发现,在北京只要茶叶质量好,就可以卖出好价钱。

△ 林振传1998年在北京马连道开起了茶叶店,当时起名为一品香茶庄。图片拍摄于2002年。

为此,他回到家乡,在贯岭镇承包了茶园,在点头镇建起了茶叶加工厂,形成自己的供应链,并且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制茶专家,希望提高自己的制茶水平。后来通过岳父的介绍,他拜了当时福鼎茶厂分管技术的副厂长王亦森为师,专心学习花茶、白茶的制作。这也为他未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 林振传和师父王亦森交谈中

90年代末,白茶的出口开始走俏。当时的林振传也已经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事,成为了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从师父王亦森那里学来的白茶制作技艺发挥了用处——白茶制作时间短,做完立刻卖给外贸公司,虽然利薄,但回款快,收益快。凭着扎实的制茶技艺和多年的销售经验,他的白茶大量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地区,白茶也成为当时著名的“外销茶”。然而,白茶虽然赚到了外汇,但大多只作为原料出口,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市场更是寂寂无名,无人问津。

做外贸,让林振传发现了白茶市场的潜力,但作为福鼎人,他内心深处认定自己应该把家乡的茶叶发扬光大——更何况他林家的祖祖辈辈都种茶、制茶。这时的林振传早已解决了生计,他决定要把白茶当成一项事业来做。于是,他成立了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

△ 位于福鼎市郊的品品香茶厂旧貌。林振传的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就在这里成立。

彼时的福鼎白茶,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品质参差不齐,有些白茶即便是同款产品,也由于批次不同,在口感、香气、滋味上的差异极大,损伤了“福鼎白茶”的公共品牌形象。看到这个情况的林振传,认定只有做好“福鼎白茶”这个公共品牌,才能真正地做活一个产业。林振传深知自己的理想和使命,他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白茶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更要振兴家乡的白茶事业。从建茶园到建工厂,从组建团队到完成白茶的生产和销售,他走了很长的路。

在这条充满艰辛的品牌化发展道路上,首要任务是制定白茶的标准。

林振传以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传人的身份,作为主要推动者参与了白茶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标准的建立成为白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时间点。

△ 白茶的分类

一款好白茶,要满足色、香、味、形俱佳的标准。新茶茶汤清亮,晶莹剔透,五六年后的老茶呈现琥珀色。新茶闻起来有淡淡的兰花香,而存放了五到六年的老白茶,可以闻到荷叶香,存放十年到十五年的老茶会有枣香。闻香完毕,端起茶杯,轻呷一口白茶,感到清甜,绵柔,醇厚。而形,则根据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判断,比如白毫银针要白毫满披,银芽粗壮,白牡丹则要一芽一二叶。

△ 白茶不同等级的品质特征

在白茶的传统工艺基础上,林振传总结出白茶的“开合精成”四个关键性步骤:“开”即开青、萎凋。萎凋的意思是将采下来的茶鲜叶均匀地摊凉在竹筛上面晾晒;“合”即合筛,先两筛拼一筛,后多筛拼一筛,均匀走水,让茶叶均匀地微发酵;“精”即精制,将毛茶中过长、过短、过碎、老叶、红张、黄片、粗梗和非茶类夹杂物挑选出来;“成”即成香,通过炭火低温干燥,让茶叶的香气固定下来。如此,一款合格的白茶就做好了。

△ 白茶精制过程中的人工筛选环节

而在这四个关键性步骤中,萎凋和干燥是白茶制作过程中的核心工艺。福鼎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气候潮湿多雨,传统白茶制作的日光萎凋方式不能满足标准化的生产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林振传联合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经过长期的试验,研制出了LED光源萎凋生产线,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控温控湿,比人工操作更精准,品质稳定,生产效率高又节能环保,因此获得了市级科技进步奖,省级专利奖和国家专利。核心工艺的问题解决之后,林振传又带着技术团队攻克了自动化挑选杂质、静电除尘、压饼成型等技术难关,自此,白茶的生产拥有了完备的自动化生产线。林振传将白茶从简单原始的手工作业,推向了自动化、标准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 LED光源萎凋生产线

然而,新的问题摆在了眼前。由于白茶的口味清淡,香气较弱,无法撼动当时市场上流行的高香型茶叶。在距离福鼎较近的江浙沪市场上,依旧是绿茶的天下。如何让清淡幽雅的白茶也能拥有更多的香气?林振传受到了师父王亦森在福鼎茶厂时研制的新工艺白茶的启发,用了三年时间,研发出了全新的白茶品类:花香白茶,成为了白茶行业的突破,因此获得了国家专利。

△泡饮花香白茶

花香白茶一经推出,首先获得了江浙沪地区消费者的认可。慢慢地,喝白茶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而随着“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说法的流行,各地的消费者开始追求老白茶。老白茶的确有长期保存的优势,是六大茶类里和黑茶“唯二”可以长期保存的两类茶。但市场上的老白茶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同样缺乏一个公认的行业标准。

怎么办?林振传将消费者对老白茶的疑惑归纳为三个方面:年份是否真实,等级是否明确,产地是否正宗。另外,老白茶应该怎么喝?针对这些问题,他果断推出了老白茶的标杆产品“晒白金”:紧压成巧克力状的梯型小砖,5克为一粒,方便携带,便于泡饮,拥有年份、等级和产地的标准身份证。他还提出了“老白茶煮着喝”的品饮方式,并修订了老白茶的企业标准。“晒白金”一经推出,就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2020年,老白茶的企业标准被升级为行业的团体标准。

△林振传推出的老白茶产品:晒白金

今天的白茶产业日趋良性发展。最初,福鼎只有十几家做白茶的企业,现在已经发展到几百家。福鼎的街道上,卖白茶的商铺一个挨着一个,每个招牌上都挂着著名茶学家张天福老先生手书的“福鼎白茶”四个大字,体现着福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和“中国茶叶地理标志产品”的身份。

林振传不仅参与制定了白茶生产的诸多标准和规范,还为福鼎白茶行业的发展奔走。从2004年至今,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的,只要涉及白茶品类的活动,林振传都冲在最前面。他赞助行业论坛,自费宣传白茶,广告里甚至不添加自己的品牌。他就是想告诉所有人:白茶是自然、健康的茶饮品,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

基于利益共享,振兴白茶行业的理念,拥有白茶现代化生产线的林振传从来不把自己辛辛苦苦、投入了大量经费和精力建立起来的自动化生产线雪藏起来。相反,他欢迎所有的同行前来参观。因为他知道,白茶的“火”,绝不是因某个品牌做大做强,而要依靠福鼎茶人共同的耕耘和沉淀,共同塑造公共品牌,才能推动整个白茶行业的发展。

福鼎白茶慢慢发展起来了,品牌和市场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但林振传居安思危,认为福鼎白茶若想立足原产地,做得长久,最重要的是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无法复制,好茶需要生长在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中。只有拥有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才能让整个白茶产业持续兴旺。

于是,林振传将目光投向了茶农。

福鼎到处都产茶,但此地多山,茶园比较分散。林振传带着公司的技术团队,跑遍了福鼎的村村寨寨,组建产业联合体,培训茶农,链接茶园,实施标准化管理。在茶园管理中,实现有机化管理,保护生态环境。林振传常和茶农们讲,品种可以引进,工艺可以学习,但是环境无法复制。只有好的环境,才能种出自然健康的好茶,才能赢得客户的口碑。有了口碑,福鼎白茶产业才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 林振传在茶农家里

更重要的是,林振传是茶农的儿子。他深切地了解茶农的苦衷。他的企业有了规模和效益,就着手反哺茶农,提高他们的收入。过去,茶农要挑着茶青(从茶园里刚采摘下来的叶子)走很远的路,到村镇上去售卖。但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没有办法保证稳定的收入。随着联合体的建立,村里修了路,建立了茶叶初级加工厂,茶农在家门口随时可以卖掉茶青,不用再担心价格。渐渐地,茶农和林振传建立起了互信的关系。茶农种茶的标准提高了,都能卖出好价钱,荷包也渐渐地鼓了起来。

联合体的建立,获得了双赢的局面。这也是林振传站在自己行业龙头企业的位置,振兴乡村,惠及茶农的重要一步。这也改变了白茶曾经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难以形成产业规模的局面。

十五年前,福鼎茶农一亩地的年收入仅为3000元。现在由于联合体的建立,茶农一亩地收入提高到了15000元,是原来的五倍。在林振传公司周边,高档的小区逐渐形成规模,主要购房者是茶农。

△ 林振传进村为茶农普及茶园质量安全管理的知识

林振传目前已经成立了41个联合体。联合茶农的目的,就是要打造茶农和茶商的利益共同体。未来他要做更多,他管自己的计划叫“乡村振兴3116战略”,即3年时间联合100个村庄,造福1万户茶农,覆盖6万亩茶园。

茶园里的林振传,身穿看不出牌子的polo衫,脚踩旅游鞋,戴着草帽,走路还有点驼背。他看看这棵茶树,摸摸那片叶子,俨然一副茶农模样。但就是这个茶农,连续多年纳税占福鼎白茶行业30%以上,五百多名员工创造了人均百万的GDP。他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坐长途车,睡床板,为了还钱而卖茶的穷小子,而是成为了一位愿意为福鼎白茶创造美好未来而努力的企业家。林振传对自己很有信心,对福鼎白茶的未来很有信心。他觉得自己的使命是“做好人,做好茶,一杯好茶美好千家万户”。而他的愿望依旧是整个福鼎白茶行业的振兴,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让福鼎白茶走向世界,让世界品味福鼎白茶。”

白茶背后链接的是民生和责任,做好这一步,才能成为真正的茶之大者。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