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植物

找到约5,048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学员专访:结缘茶叶进化论,打通我学茶“任督二脉“|

误打误撞的“学茶“之旅,爱恨交织!

毕业后误打误撞入行学茶,有幸得一干老师指点学理论,试品鉴,跑茶山寻访,学茶艺师,考评茶员,一时间进步极快。

然而,太多学派指点涉猎,令风浔不幸的丧失方向标,似乎学了茶,又不懂茶,但又不能说完全不懂。

风浔

直至荣幸加入李扬老师【第18期-高阶品鉴班】课程,开始梳理茶叶体系,组建框架,细分讲解每一个部分,风浔才猛然醒悟:“学茶需要搭建框架,且逐级迭代认知”。

为期4天课程,风浔跟从李扬老师从普洱茶最为核心特质——越陈越香,一层层抽丝剥茧,逐步解析茶叶历史形成,云南主要品种形成,加工工艺对比,品鉴茶叶活性(不同片区茶样对比,用水测试),及其熟茶发展史、主要风格等。

下文所学部分课堂知识,逐一为各位分享:

1
普洱茶审美:越陈越香是开端

普洱茶素有“可以喝的古董”美誉,即随时间陈化,越陈越香。

问及“越陈越香”的底层逻辑?茶圈内外,喝茶的都能随口说出一二,却不尽相同。列出随主流一类说法:“越陈越香?就是普洱茶的香气、汤色、滋味,再者说气韵,随着时限变化而越来越好喝”。

询问深入,几近无人能回复“越存越好喝的表征“及其背后原理。在李扬老师课堂上,风浔找了到答案:“活性,是判断普洱茶是否具备存储价值的核心条件”。

李扬老师说:

「喝一款茶,用心感受口腔中茶叶糖苷类物质的体现,即回甘、生津、清凉感的强弱、体现位置、持续性如何?强,则初步说明这款茶活性很好,反之不好。

随时间变化,汤质变醇厚(内含物质丰富),喉韵变深,则这款茶具备越陈越香的特质。」

2
普洱茶“起源”:品种进化的密码

想了解本质是植物的茶叶密码,必定绕不开其品种进化和生长环境。

开篇,李扬老师以其深入对茶山历史和人文实地考察,讲解茶种诞生(历史演变),农业规律。一度刷新风浔很多混乱认知:

以往分不清勐海大叶种和勐库大叶种,谁更胜一筹?李扬老师解释道:“茶树品种经过优胜劣汰(含人为驯化)进化,最终留下生长力极强、还便于采摘的勐库大叶种及其它茶树种。”

相信很多人跟风浔一般,曾寻访茶园未必发现茶园中茶树种植密度,十分影响茶树生长,即等同条件茶园中,种植密度稀疏,茶叶品质越好,反之品质相对较差。

走进茶园,我们惯性认为:“古树茶就一定是好茶!“实则,古树茶普遍内质较好,但不代表所有古树茶都是好茶。因为,古树茶的好是由它的茶树品种,及其生长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普洱茶“蜕变”:准确识别加工工艺

李扬老师讲工艺时,说过一句话:“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评茶员之前,需先成为一名合格的制茶师”。听这句话时不禁联想到,学评茶员时的茶叶教授也曾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如果你是一名合格的制茶师,那么对你学评茶员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说到“评茶“,自然与”品鉴“二字息息相关。所谓的普洱茶品鉴,品的是原料优质否?工艺标准否?仓储陈化优良否?

一款茶诞生后,我们迫切想识别口中的感触,是由何种优质选料及标准工艺铸就的?为对比不同工艺,我们以正确工艺vs常见“其他”类似低温长炒、故意不炒熟、杀青后闷黄等工艺发现:

标准工艺确保糖苷类物质良好转化,持续实现越陈越香特质。而其他类工艺,则提前消耗,或者直接消耗尽糖苷类物质,出现阶段性口感佳,随即口感每况愈下的情况。

自然,普洱茶品鉴浩瀚无垠,以上仅是九牛一毛的一方面思索,具体遇到市场偏好选品,或是仓储什么环节导致口感有变,则另当别论。

4
普洱茶史话:不得不说的熟茶

国标定义普洱茶时,最后一句提到:“普洱茶又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

自通过控制微生物生长量掌控熟茶有效转化率,以小堆发酵解决传统大堆发酵的困惑,实现仅百斤原料即可发酵熟茶。加之,各类名山头足量原料涌现市场,普洱熟茶得以实现跨度越级,进一步活络整个消费圈。

曾经,普洱熟茶一度受到质疑:“价格昂贵,像喝苦药汤子”。风浔带着沈培和五项因子去审评一款熟茶,认知依旧会通过“香甜润喉醇滑”六字决去判断。经过李扬老师指点才知道:

无论普洱生茶、熟茶,都需用心去感受糖苷类物质的体现,即回甘+生津+清凉感强的强弱,来判断其是否具备越陈越香的潜力。

学完李扬老师此套方法,让风浔有所思考:“表象上,一昧追求品牌价值、名山头效应,偏向个人喜好,而非尊重茶品本身的品质特点,这不利于主观判断一款茶的特性;内涵上,茶界学派众多,各有说辞,但无好坏之分,百家争鸣也不失为是一种大好之势。

植物工厂茶树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植物工厂是在密闭或者半密闭条件下实现作物在垂直立体空间上周年计划生产、生长环境条件全智能控制的植物高效农业系统,作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形态,涉及智慧农业、工程材料、环控装备、智慧决策等核心技术,多年来一直被国际上公认为是设施农业最高级发展阶段。植物工厂作为一种以人工光源与营养液栽培为主要标志的生产方式,可以实现光、温、湿、CO2等生长环境和营养供给智能控制,不受土壤、气候等条件制约。早期一直以叶菜为生产对象,随着植物工厂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对象已经逐渐拓展到果茶、食用花卉、药用植物、矮化果树以及医用大麻等作物,近年来甚至在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快速繁育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生产规模不断创新高,2020年茶园面积321.6万公顷,比2015年增长了约21.8%;干毛茶年产量293万吨,增长约28.5%。但目前仍存在品种老化、老茶园品种更新滞后、影响名优茶品质提升,机械化率低,用工难、用工贵等问题。据农机部门调查,全国茶园管理作业机械化率不足10%。尤其是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茶园时常遭受倒春寒、干旱和洪涝灾害,大部分茶园设施设备少,防灾减灾能力弱,常造成茶叶减产、品质下降。

随着植物工厂等高新农业技术的发展,茶叶生产也逐渐会向标准化、模块化栽培的方向发展,辅之以AI、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撑,茶树种植技术将迎来全新的升级,大型茶叶工厂势必朝着机械化、智能化和数据化的方向发展。

01

国内植物工厂现状

全球植物工厂呈现极为活跃的发展态势,在日本、中国、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发展迅速,飞利浦、三菱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投入植物工厂的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

近年来,植物工厂在我国发展迅速,如今已经在福建、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江苏和广东等省市建成20多座大型植物工厂。

· 2021年1月,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首个以智能植物工厂为先导的智慧园区型综合智慧能源项目投入试生产,并成功产出第一茬绿色蔬菜。

· 2017年6月,京东集团与日本三菱化学控股集团合作建成国内最大的日本技术太阳光和人工光结合型植物工厂,工厂内的蔬菜产量是常规种植的3~4倍,节水90%以上。目前,京东植物工厂的菠菜、青梗菜、色拉菜5号、红叶生菜、香菜和芝麻菜6类常见蔬菜已经在京东生鲜超市上市销售。

· 2015年12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福建三安集团联合成立福建省中科生物有限公司,利用三安在照明芯片方面的硬件优势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光生物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建立包括育苗气候控制、基质及营养液配比、灌溉潮汐调节、人工LED光照等技术的种植模式,种植涵盖蔬菜、食用花卉、金线莲、果树和茶叶等,培育的蔬菜已经在福建厦门、福州等地上市销售。中国植物工厂在全流程作业的智能化以及无人植物工厂智能装备等研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UPLIFT AI自动化垂直农业生产系统,率先实现除采收外的全流程无人化作业,获2021年第一届中国农业机器人创新大赛一等奖。其中UPLIFT无人化垂直农业生产系统首次在陕西杨凌农高区智慧农业示范园商业化落地,占地2400 m2,种植层架达到10层。中科生物有限公司茶叶植物工厂如图1所示,已包括扦插、育苗、成年茶树种植、鲜叶采收制作等用途。

02

茶叶植物工厂关键技术

1、光配方

相比传统的“万物生长靠太阳”,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 LED)光源在植物工厂应用中具有节能、环保、寿命长、体积小等优势,还可以根据植物生理需求调制光谱,精准满足植物各生长发育阶段的光环境需求,促进植物光能的最大化利用。

光配方是提高植物工厂生产力的保障。目前对于光周期与光照强度对茶树生长的影响研究较少,不同光质对茶树生长及品质影响的研究较多,红橙光有利于茶树多酚类物质含量的提高,而氨基酸含量则随采前日照减少而增多。

在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的光质对于茶树的愈伤组织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蓝光有利于愈伤组织的生长,而红光能提升多酚类物质的含量。红光促进茶树扦插苗根的伸长生长,而蓝光促进茶树扦插苗根的加粗生长。在茶树光合作用中,茶树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在红光照射时最低,绿光照射时最高。不同光质照射时,茶树叶片的光合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红光、紫光、蓝光、黄光、白光、绿光;茶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黄光、红光、绿光、蓝光、紫。

张泽岑等用不同颜色的塑料膜覆盖茶树后,发现黄色薄膜处理有利于茶树的花青素含量提高。照射红光和黄光可以促进茶树芽梢的伸长生长,扩大茶树的叶面积,照射蓝光和紫光可以促进茶树的比叶重增加。红光有利于茶树中茶多酚含量的增加,蓝光和紫光促进茶树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叶绿素和水浸出物含量提高,且具有苦涩滋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应减少。

不同红蓝光组合在植物生长和有效物质积累方面所起的作用明显不同,徐永研究认为在植物工厂内选用红光含量高于蓝光的LED作为光源,具体配比为红光∶蓝光=7∶3为佳。并且这样的红蓝光配比对各类叶菜或苗菜都基本适用,对不同植物也没有特异性的要求。

中科生物茶叶植物工厂研究表明,在红蓝光配比为3.82,光强为200~250 μmol/m2·s,12 h光照时长条件下,铁观音和黄金桂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光化学效率,这两个品种表现出较高的适应室内人工气候条件的潜力。且采收前红外线处理7天不仅可以提高鲜叶氨基酸含量(较对照提高192.93%),同时起到降低茶多酚及酚氨比的作用。红蓝光配比为2.2加绿光处理可起到增加正常新枝数比例,达到增产的效果,同时可以缩短节间及提高氨基酸含量。

2、营养液

在茶树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氮、磷、钾依然是其最需要的三大矿质营养元素。在植物工厂基质栽培条件下,营养液为茶树生长提供其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因茶树生长阶段需求及品质要求的不同,对营养的要求也不同,不适宜的营养液浓度及用量会引发茶树不同的生理性病害,导致茶树生长环境不均衡而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营养液管理在生产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产中一般配制营养液A、B、C母液,在使用时按1∶1∶1配制工作液,EC(电导率)范围在0.5~1 mS/cm,pH范围在4.5~5.0。

中科生物茶叶植物工厂开发并优化出室内栽培茶树营养液配方F4(专利号:ZL202110928430.X),具有稳定性强,营养全面,简便易调等优点,较传统配方生根快(提早3~4天),新枝数提高30%以上。一般营养液一个月配制母液一次,有机肥、纯水及营养液轮换施用。

3、环控因子

茶叶植物工厂生产空间空气的温湿度、CO2浓度、气流速度等环境因子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CO2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加CO2浓度,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及其产物积累,提高产量,具有显著的“施肥效应”。

杨书运等研究发现提高大气CO2浓度可增强茶树对高温的适应性,强光环境中,700 μmol/mol CO2浓度可使茶树对光合作用产生抑制的气温提高3~4 ℃,且浓度在519~569 μmol/mol之间时,温度升高,茶树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CO2浓度条件对茶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可溶性糖等品质成分含量的影响,一般对春茶影响程度最大,而夏、秋茶品质成分在不同CO2浓度下的变化相对较小。研究表明当CO2增加到550和750 μmol/mol,茶多酚含量分别提高6.0%和11.3%,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8.4%和18.1%。氨基酸、咖啡碱含量降低,在高CO2浓度下,茶树新梢梢长、节间长、叶面积、新梢重都有增加。在植物工厂内,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传感装置系统的运行,来满足茶树生长所需的CO2浓度,对植物工厂进行全面检测,满足高效持续生产。

茶树生长喜温怕寒、喜光怕晒、喜湿怕涝。光照、CO2浓度、水分和温湿度等因素都会对茶树的生长和品质成分产生影响。

中科生物茶叶植物工厂基质栽培最佳湿度为70%~80%之间,此时,茶树生物量积累高,节间短,新梢长度、叶面积适中。同时确立了植物工厂条件下茶树最适的生长发育调控体系,筛选出植物工厂条件下茶树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温度在25~30 ℃,湿度90%,基质相对湿度在75%,合适的光环境(光谱及光照强度),此种条件下栽培的茶叶相关生化指标都处在一个较优的水平。

03

植物工厂茶叶种植的优势

在植物工厂人工可控环境的洁净厂房内,对茶树生长所需的光照、水分、养分、空气温度与湿度以及CO2浓度进行精准监控,创造茶树不间断生产的最佳生长发育环境。与传统茶叶生产相比,植物工厂茶叶可以实现产量高、内含物质丰富、定向调控功能物质成分含量,增加采收茬数,缩短生长周期,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和一致性,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等。

1、健康安全

植物工厂是严格控制环境条件的农业产业,在入口处设置风淋间,人员进入植物工厂车间须穿戴防护服、一次性头套、口罩及鞋套,悬挂蓝/黄板,加强植物工厂内温湿度管理,改善通风条件等物理措施,能有效杜绝大部分病虫害发生,因此植物工厂条件下进行茶叶生产,不需要使用任何农药,加上生产车间环境洁净,生产出的茶叶无农药和无重金属污染,是真正的安全优质茶叶产品。

2、周年不间断的连续生产,生产效率高

由于不受气候环境条件制约,全年能实现不间断的连续生产,加上是立体化栽培的垂直农业,因此单位面积土地上产量高。以一栋五层的植物工厂为例,每个楼层内在垂直方向上架设4层种植槽,单位种植面积扩大到20倍;每35天可采收一茬鲜叶,可以连续不间断生产,每年可采收10茬,鲜叶采收量是野外茶园的5倍,折合计算,单位占地面积产量是传统种植的100倍。

3、能生产风味独特品质稳定的茶叶产品

通过对植物工厂环境条件进行人工模拟与控制,定向调控产品形态与茶树叶片内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产出满足需求的风味独特的优质产品。加上植物工厂环境所有生产条件稳定,任意一茬收获的茶叶原料的品质相似,通过运用稳定的加工工艺,确保茶叶产品品质的稳定。例如,通过光、温湿度和营养液调控,可生产高氨基酸含量或高儿茶素(EGCG)含量的功能性产品,现有研究表明,植物工厂环境内,控制湿度在90%,游离氨基酸总量、甜味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最高,甜味氨基酸总量与其余处理相比呈极显著差异。茶叶中特有的EGCG较室外高出15%,可溶性糖及其他可溶性物质均处在更优的水平,说明通过特殊的光谱调整和可控的环境调整,定向调控特定成分的含量,可以生产出具有特殊香味、高氨基酸、低咖啡碱等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具有较高保健价值的茶产品,减少茶业同质化生产,满足个性化要求,能大幅度提升茶叶品牌价值及市场美誉度。

04

茶叶植物工厂发展面临的问题

1、建设和运行成本高

茶叶植物工厂需要在封闭环境下进行栽培、生产,需要构建外维护结构、空调系统、新风系统、人工光源、多层栽培系统、营养液循环、二氧化碳系统、纯水系统及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等配套装备和设施,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

茶叶植物工厂所需的光源大部分来自LED灯,在为不同品种、生长阶段的茶树提供相应光谱的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电。为了保证适宜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植物工厂生产过程的空调、通风、水泵等也需要消耗电能。

据统计,茶叶植物工厂年运行成本中,照明及空调能耗成本占55%,劳动力成本占16%,设备及耗材成本占17%,其余成本占12%,试验期以300平米两层房间计算年运行成本(除固投外其他成本)大概为27万,每千克茶青成本约为320元。

2、对品种要求高

国内外对于茶叶植物工厂领域的研究较少,成体系、产业化的植物工厂更为少见。目前的茶叶植物工厂在运行中自动化程度较低,育苗、扦插、移栽、修剪、采摘、肥水管理等过程仍需要人工作业,导致人工成本高。且由于茶树品种众多,对于栽培条件和环境要求差异较大,在植物工厂生产过程中,较难形成规模化、统一化的管理模式。

3、市场认知度低,盈利慢

茶叶植物工厂是在密闭环境下采取基质栽培,利用营养液及有机肥满足日常水肥管理,避免了土壤栽培以及空气中可能存在的细菌、微生物和重金属等污染,这种在洁净、安全环境下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产品价格要与常规茶叶产品形成差异化,需要国家茶叶标准委员会制定植物工厂茶叶产品标准。而目前市场上对于植物工厂生产的茶叶产品认知度还不高,中科生物建立了国内外首家茶叶植物工厂,对于产品市场的培育和品牌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建立起植物工厂茶叶的产品标准,生产高附加值的功能性茶叶产品十分必要。

04

总结与展望

植物工厂可以研发适应不同茶树品质的营养液和光配方,结合精准的环控系统,攻克茶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达到高效生产、质量稳定,安全的目的,并研发掌握智慧茶园一系列技术指标,来指导高效、安全、标准的室外茶园建设。茶叶植物工厂有利于机械化操作,改变茶农“面朝黄土”,在室外地形复杂山坡高强度劳作方式,提升劳动者素质;还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尤其是能确保茶叶的卫生质量安全,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提高农民收入,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更能加快退茶还林的步伐,营造绿水青山,有助于建设生态中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洁净、安全、具有保健功能的茶叶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茶叶植物工厂将以家庭形式、微型、商用等多规格、多形态进入日常生活场景。随着技术进步及市场逐渐完善,一方面,茶叶植物工厂的光效与能效提升, 能耗不断降低,大幅减少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环境因子、光谱及营养调控,茶叶功能性成分如氨基酸、没食子酸、EGCG、可溶性糖等显著提高,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及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盈利。

垂直立体空间拓展将是茶叶植物工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多层立体种植模式下,人工作业难度加大,机器化、自动化、智能化将成为必然。通过加大对茶叶植物工厂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研发从育苗、栽培、修剪、采收等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实现栽培模式科学化、设施结构产业化、创新人才团队化与植物工厂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未来茶叶植物工厂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12

谢辉煌

制茶工程师,毕业于福建农学院茶学专业,现任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总监,致力于植物工厂智慧茶园管理与茶品质调控,《智慧茶园新密码:茶叶植物工厂》获得首届中国茶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自主研发远红外线自动化烘焙精制生产线;主持福建省科技厅星火计划项目《陈香型铁观音贮存及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2年第3期文章《植物工厂茶树栽培技术研究进展》,页码:84-88,作者:谢辉煌。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茶的帝国重量:植物、种植园和科学的政治

导读:三个世纪来,茶叶攀缠着权力,在帝国战争、殖民扩张、科学探索、民族独立运动和全球贸易中掀风作浪。19世纪以前,中国手握对茶叶的绝对利权,但最终加冕为茶叶帝国的——为何是远在大不列颠岛上的大英帝国?温婉的温带灌木,为何会化身为争权夺利的达摩克利斯剑?它又是如何开启世界新纪元?本文文献分享来自BengtG.Karlsson,基于《帝国作物假说》在茶叶历史的四个关键节点顺藤摸瓜,尝试揭开茶叶历史的谜团。

敬请关注:

Bengt G. Karlsson. (2021). The imperial weight of tea: On the politics of plants, plantations and science. Geoforum, in press

作者运用历史研究法关注茶叶种植的四个重要历史阶段:1)19世纪初英国“发现”并吞并阿萨姆王国山上土著人民种植的茶叶;2)19世纪下半叶阿萨姆种植园的建立;3)20世纪中国茶叶穿越印度洋和肯尼亚茶业的发展;4)紫茶——21世纪茶树的新星的开发。通过历史叙述和民族志插叙勾勒出茶叶的种类与种植形式的发展以及人如何与茶树共生。作者尝试跨越茶叶“植物-作物-商品”的三重身份,提出帝国作物假说,以解释何为茶的“帝国特征”。

01为什么是茶叶?——帝国作物假说的提出

帝国野心融于茶水泼洒在地球的温带之上。为什么帝国选择茶作为操控殖民地的舵?作者通过近距离靠近茶树,了解茶在特定历史阶段与人类结缔的亲密关系,认为原因是茶的内在特征。

茶的味道与成瘾性使它备受贵族与精英的青睐,英国贵族与精英为了获得更多的茶叶,开展了茶叶的“圈地运动”,进一步实现了殖民地扩张;茶适合集中生产的特质使种植园在殖民地遍地开花,种植园瓦解了阿萨姆的传统种植结构,企图建立茶的伊甸园;茶的易腐性要求采收的叶子应该在几个小时内到达工厂,寻见商机,商人们背着加工厂的“水泥钢筋”争先恐后在这里占有一片领地。阿萨姆从此变成了茶的“程序”,一切为了茶,一切属于茶,一切离不开茶。作者认为正是由于茶的味道和成瘾性、适合集中生产、易腐性等内在特征使茶成为英国的“温柔的刀锋”,阿萨姆成为茶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囚奴。

02剥削与重生——帝国作物对于人类的重量

作者通过对阿萨姆和肯尼亚的茶树种植业的发展历史叙述以及血茶事件的重叙来勾勒出茶在人类历史上作为皇家商品对殖民地和劳工的影响:茶树种植改造了阿萨姆,成就了肯尼亚,但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伤疤。

【·茶史在阿萨姆·】

在阿萨姆,茶树种植史是地域近代史的简章。伴随着声势浩大的中国劳工迁移运动和新兵驻扎行动的失败,阿萨姆城邦变得更加人烟稀少,当地人选择逃离种植园这片不幸之地,劳动力短缺使种植园扩张陷入低谷。但显然统治者大英帝国并不想放弃这片肥沃的土地,他们通过严密的经济扶持政策,将其转变为迎合世界市场的种植园经济。庞大的基础设施林立、森林被夷为平地以建设种植园、不同肤色的人种在这里交织。茶业彻底改变了阿萨姆,英国将其改造为迎合世界市场的种植园经济,以致阿萨姆本土人口结构和种族结构变化、基础设施发展及对外贸易腾飞。


图:阿萨姆茶园,拍摄者:朱诺

【·血茶在肯尼亚·】

在肯尼亚,茶树是在带血的不净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商人在肯尼亚你争我抢,瓜分这片适宜茶树生长的新土地,肯尼亚因此变成了一个极易引爆的炸弹,事件失控概率飙升,政治风险蹿升,土地争夺与种族问题滚雪球般袭来。

《卫报》曾报道吉普赛吉斯和塔拉伊社区的悲惨命运,原住民的住所被强行征用为茶园,英军逼迫他们搬迁,安置在“干旱多病的'原生保护区'"。那些流离失所甚至失去至亲的人(超过100,000)现在仍在日内瓦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寻求正义,企盼英国政府的赔偿道歉。但目前为止,经营茶园的跨国公司和英国政府都没有对此明确表态。这场血茶事件像一束强光照在茶园上,资本主义对于劳动力的剥削一丝不挂地暴露在世界的眼前。

图:音乐剧《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波士顿倾茶事件片段

【·紫茶在肯尼亚·】

肯尼亚的阿萨姆茶正在孕育着这片土壤的新生。作者跟踪阿萨姆茶厂穿越印度洋,将研究视角转移到了现今的肯尼亚——小农茶业大获全胜的地盘。肯尼亚的小农茶业打破了茶是为白人定居者保留的传统认识,通过生产多元化、向游客开放农村、建立工厂和打造品牌,希求在全球茶业贸易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下。在他们的眼里,去殖民化茶叶紫茶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他们希望通过紫茶业务的拓宽来打造一个名声响亮的“非洲品牌”。尽管在经济的浪潮中他们像一叶扁舟踽踽独行,但是这群顽强的耕作者仍然在不懈破局与立局。

图:无性繁殖的托克来茶,作者拍摄

03同化与危机——茶园种植下的植被厄境重量

·种植园——茶的黑色乌托邦·

种植园是一种植被生长的脆弱形式,在植物园,茶树所有的能量都被用于生产新叶子,被迫进入病态生长。生产力提高的代价就是植被变得非常脆弱,极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为了适应产量的需求,无性繁殖克隆一经发布就在茶树种植业界大受欢迎,使用绿色插条无性繁殖方法的茶克隆成为了全世界茶叶行业的标准程序。但是高产、基因相同的克隆茶在投入生产会使种植园的弹性降低。种植园与无性繁殖诱致基因多样性降低,使茶业更容易被疾病、害虫和气候变化影响。

·危机·解困·阻挠·

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种植园克隆茶的生产最终可能会使茶树这一物种走向灭亡,他们将研究方向转向物种的恢复力,希望通过找到原生阿萨姆茶树,优化茶树种质资源,撑持茶树挺过这场危机。但是另一边肯尼亚的小农们痴迷于紫茶克隆种的引进,不仅向早期的水稻和粮食作物田地扩张,连牧场和森林也想收入囊中,导致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丧失和普通村民的资源基础枯竭。肯尼亚的生物安全正在面临着一场不堪设想的灾难,然而小农茶农却为了一时之利卸下保护自己家园的生物盾甲。

04思考

作者提出帝国作物假说,认为是茶的内在特征导致它卷入了这场“权力的游戏”;在大英帝国尽享茶所带来的财富、荣誉与权力的同时,殖民地的人类与植被在为此做出了惨痛的牺牲。

通过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茶业历史阶段的讲述,作者希望学界能够更加关注茶树种植在植物学与社会学上的影响。同时表明对现今茶的种植模式对地区与茶树植物影响的忧惧——速度过快的生产方式对种质资源的破坏。种质资源是农业的生命线,紫茶的兴起表明现今茶树种植产业仍然缺少对种质资源的重视与保护。短利不该以牺牲长远的生物安全为代价,茶业走得太快,是时候放缓脚步自省它的发展。

以植被现状来反映政治策略工具及其遵循行为的交互作用,是政治生态学的常见手法。本文的亮点在将阿萨姆和肯尼亚两地的历史交叉叙述呈现世界茶树种植的乐章变奏,但由于篇幅有限,很难将政治与生态两条主线脉络都讲述清晰,文章的一枝一节都是可以拓宽的研究空间。编者认为,政治生态学层面上文章仍然有需要拓展的方面,特别是茶的全球性发展与茶的作物性特征和种植园生产模式的理解上,茶的植物性、作物性和商品性的边界仍然比较模糊。现今肯尼亚的茶业如何获得在产业意义与生态意义的双赢?亚洲的后殖民时代茶业为何没有被提及?咖啡豆与茶有相似的内在特征,为何后者才是“皇家作物”、“权力匕首”和“殖民地指挥棒”?茶的历史还在进行,当我们靠近茶,却如堕五里雾中。

来源:坤冰观茶→撸串地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95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