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化学成分

找到约2,162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茶之密码:一张图解析茶叶中的化学成分

  中国茶——东方神奇的树叶,历史悠久,包含万千。其中蕴含着无穷的密码,等待我们去解读。探知茶,解读茶之密码,首先,从茶的化学成分开始。

▲茶的内含物质与茶汤口感的对应关系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有意思多了。

  茶叶的滋味,是由几十种呈味物变化的综合反映。不同茶叶因其呈味成分的种类、含量、比例的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滋味也不同。

  茶叶的内含物质非常丰富,到目前为止,茶叶中经分离、鉴定的已知化合物有700多种。

  有木有被吓到,Don't worry,小编已将茶叶中常见物质分类梳理,用一张图来让您了解一片鲜叶中的化学成分。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

  1、水分(75%~78%)

  水分是茶树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制茶过程一系列化学变化的重要介质。制茶过程中茶叶色香味的变化就是伴随着水分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制茶时常将水分的变化作为控制品质的重要生化指标。

  茶鲜叶的含水量一般为75%~78%,鲜叶老嫩、茶树品种、季节不一,含水量也不同。一般幼嫩芽叶、雨水叶、露水叶、大叶种,雨季、春季的含水量较高,老叶、中小叶种和旱季、晴天叶含水量较低。

  2、茶多酚(占干物质总量的20%~35%)

  茶叶多酚类物质是存在于茶树中以儿茶素为主体的三十多种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亦称“茶鞣质”、“茶单宁”,包括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苷类、花青素和花白素类、酚酸和缩酚酸类等四大类物质。

  茶多酚是茶叶区别于其他植物的很重要的一类化合物,且是茶叶保健功能的首要成分。茶多酚的含量一般占干物质总量的20%~35%,茶叶中多酚类的含量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环境,茶树品种,老嫩程度等。

  在茶多酚总量中,儿茶素约占70%,它是决定茶叶色、香、味的重要成分。

  3、蛋白质(占干物质总量的20%~30%)

  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量的20%~30%,能溶于水直接被利用的蛋白质含量仅占1%~2%。这部分水溶性蛋白质是形成茶汤滋味的成分之一。

  4、氨基酸(占干物质总量的1%~4%)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1%~4%。茶叶中的氨基酸已发现有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26种,且各种氨基酸季节变化规律明显,氨基酸总量表现为春高、秋低、夏居中的趋势,这也是春茶较为鲜爽的原因。

  对于茶叶来说,氨基酸可是个宝贝,是茶叶鲜爽味的主要贡献者,它不仅在口感上中和了多酚类、咖啡碱的苦涩味,同时也能演化出千遍万化的迷人香气,是高等级茶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生物碱(占干物质总量的2%~5%)

  茶叶中的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条碱。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多,约占干物质总量的2%~5%;其他含量甚微。

  咖啡碱具有苦味,咖啡碱的含量在茶树中各部位有较大差异,以叶部最多,茎梗较少,在新梢中随着叶片的老化而下降,且随季节有明显变化,一般夏茶比春茶含量高。

  咖啡碱易溶于水,是形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亦可作为鉴别真假茶的特征之一。

  咖啡碱对人体有多种药理功效,如提神、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助消化等。

  6、糖类(占干物质总量的20%~25%)

  茶叶中的糖类物质包括单糖、寡糖、多糖及其少量其他糖类。其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20%~25%。

  单糖和双糖又称可溶性糖,易溶于水,含量为0.8%~4%,是组成茶叶滋味的物质之一。茶叶中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物质,含量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以上,多糖不溶于水,是衡量茶叶老嫩度的重要成分。茶叶嫩度低,多糖含量高;嫩度高,多糖含量低。

  7、果胶(占干物质总量的4%)

  茶叶中的果胶等物质是糖的代谢产物,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4%左右。果胶的存在有利于茶叶加工过程中手工揉捻成形,且跟茶汤粘稠度等有关。水溶性果胶是形成茶汤厚度和外形光泽度的主要成分之一。

  8、有机酸(占干物质总量的3%)

  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为干物质总量的3%左右。

  茶叶中的有机酸多为游离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草酸等。在制茶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有棕榈酸、亚油酸、乙烯酸等。

  茶叶中的有机酸是香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现已发现茶叶香气成分中有机酸的种类达25种,有些有机酸本身虽无香气,但经氧化后转化为香气成分,如亚油酸等;有些有机酸是香气成分的良好吸附剂,如棕榈酸等。

  9、类脂类(占干物质总量的8%)

  茶叶中的类脂类物质包括脂肪、磷脂、甘油脂、糖酯和硫酯等,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8%左右。对形成茶叶香气有着积极作用。类脂类物质在茶树体的原生质中,对进人细胞的物质渗透起着调节作用。

  10、色素(占干物质总量的1%)

  茶叶中的色素包括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两部分,含量仅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1%左右。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水溶性色素有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及茶多酚氧化产物茶黄素、条红素和茶褐素等。

  脂溶性色素是形成干茶色泽和叶底色泽的主要成分。六大茶类的色泽均与茶叶中色素的含量、组成、转化密切相关。

  11、芳香物质(占鲜叶总量的0.02%)

  茶叶中的芳香物质是指茶叶中挥发性物质的总称。在茶叶化学成分的总含量中,芳香物质含量并不多,一般鲜叶中含0.02%,绿茶中含0.005%~0.02%,红茶中含0.01%~0.03%。

  茶叶中芳香物质的含量虽不多,但其种类却很复杂。据分析,通常茶叶含有的香气成分化合物达三百余种,组成茶叶芳香物质的主要成分有醇、酚、醛、酮、酸、酯、内酯类、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氧化物等十多类。

  鲜叶中的芳香物质以醇类化合物为主,低沸点的青叶醇具有强烈的青草气,高沸点的沉香醇、苯乙醇等,具有清香、花香等特性。

  12、维生素类(占干物质总量的0.6%~1%)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其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0.6%~1%。维生素类分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

  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维生素A含量较多。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饮茶时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

  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5、维生素B11、维生素P和肌醇等。维生素C含量最多,人们通过饮茶可以吸取一定的营养成分。

  13、酶类

  酶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体,是生物体进行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具有功效高、专一性强的特点。离开这类化合物,一切生物包括茶树在内就不能生存,茶树物质的合成与转化,也依赖于这种物质的催化作用。

  酶是一种蛋白体,在茶树生命活动和茶叶加工过程中参与一系列由酶促活动而引起的化学变化,故又被称为生物催化剂。

  酶蛋白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有易变性失活的特点。各类酶均有其活性的最适温度范围,一般在30C~50℃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若失活、变性,则就丧失了催化能力。

  茶叶加工就是利用酶具有的这种特性,用技术手段钝化或激发酶的活性,使其沿着茶类所需的要求发生酶促反应而获得各类茶特有的色香味。

  如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杀青就是利用高温钝化酶的活性,在短时间内制止由酶引起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形成绿叶绿汤的品质特点。

  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发酵就是激化酶的活性,促使茶多酚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氧化产物,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

  普洱茶加工中没有高温烘焙,因此酶促作用才可以长期进行。其后的自然发酵,就是在茶叶内源酶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 分解转化茶叶的蛋白质、 生物碱、多酚、多糖等大分子物质,生成呈甜、呈香、呈醇类成份,并减少或消除青杂气及各种令人不习惯、不愉快杂味、杂气,才得以“越存越香”。

  14、无机化合物(占干物质总量的3.5%~7.0%)

  茶叶中无机化合物总称为灰分,是指茶叶经550灼烧灰化后的残留物,茶叶灰分占干物质总量的3.5%~7.0%,分为水溶性和水不溶性两部分。灰分主要是一些矿物质元素及氧化物。

  灰分中能溶于水的部分称之为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的50%~60%。嫩度好的茶叶水溶性灰分较高,粗老茶、含梗多的茶叶总灰分含量高。

  灰分是出口茶叶质量检验的指标之一,一般要求总灰分含量不超过6.5%。

  茶树鲜叶中水分占绝大比例,鲜叶经加工制成干茶以后,一般只要求保留4-9%的水分。因此,通常需要4kg多鲜叶才能建造1kg干茶。

  干茶中约有35-45%的物质是能溶于沸水的,这部份能溶于沸水的物质统称为“水浸出物”,由于鲜叶的老嫩不同,其所制成的茶叶的水浸出物含量也不一样。

  水浸出物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如上文所提到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果胶、无机成份、维生素、水溶色素和芳香物质等。其相对含量和比例共同决定着茶叶的口感和质量。

  所以,学茶,先从了解这些物质开始吧!

  注:内容来源生活中的化学(cheminlife),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绿茶化”现象该怎么理解?

普洱茶“绿茶化”是行业内近二十几年来,最值得深度讨论的现象之一。


这个话题本质上是一个“观点”,但容易被认为是一个“事实”。很多误解由此产生。


比如,认为普洱茶“绿茶化”就是指普洱茶制茶工艺过于接近绿茶。而事实上普洱茶的毛料,本质上就是晒青绿茶。


所以“绿茶化”如果从工艺层面去理解,解不通,非常片面。


这个现象其实是一种品饮观的错位。


普洱茶审美和绿茶审美是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在长期品饮的过程中建立的。两种审美的核心有本质区别。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一聊。




1


不同品饮习惯所带来的不同审美



如果非要将普洱茶和绿茶对立起来讲,那这个对立并不在加工工艺上,而在审美习惯上。


绿茶审美是什么?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茶贵新酒贵陈」。

(tips:酒是发酵食品,相当多的发酵食品都有越陈越好的特点。)


「茶贵新」中这个茶主要就是说绿茶,在标准工艺下,越新鲜的绿茶,茶氨酸的含量越高,喝起来也就越鲜爽像龙井、碧螺春这样的茶,开头半年最好喝,如果时间久了,翻年了,茶氨酸就会衰退,鲜爽度降低,品饮价值也就下降了。所以绿茶就不适合长期存放。


用一个字来总结,绿茶喝的是“鲜”。




普洱茶审美是什么?


早期喝普洱茶的都是珠三角、南洋地区,这些地方往往会将普洱茶进行一段时间的存放,再用于日常饮用。


为什么要存放?因为在仓储中茶叶的苦涩和刺激渐渐褪去,醇厚度和喉韵渐渐产生。这样的茶不但更符合当地人的口感,而且对身体大有裨益。


这个仓储中的变化就是后发酵,这个过程中,通过微生物的缓慢作用,有刺激性的儿茶素大幅降低,温和养胃的茶多糖渐渐增加。这种变化而得来的温润,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醇」


这特点只有通过转化才能得来,不是新茶就能有的,这就是“越陈越香”。普洱茶的审美离不开越陈越香,这是普洱茶审美的核心。



|小结|


绿茶喝的是「鲜」,而普洱茶喝的是「醇」
再做一个比喻: 我们偶尔会看见蚂蚁往窝里面搬运树叶,其实蚂蚁不吃树叶,它们收集树叶,等它发酵,长出真菌,也就是鸡枞。蚂蚁是吃鸡枞菌的。
绿茶审美和普洱茶审美的区别就是:绿茶喝的是叶子,普洱茶喝的是「鸡枞」。





2


普洱茶“绿茶化”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市场的发展,山头茶、古树茶崛起,很多人形成了一种直接喝新生茶的习惯。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你把晒青绿茶当做什么来喝?
当作普洱茶来喝的话,茶叶需要仓储后发酵,等存出了厚度和喉韵,然后才喝。
如果直接新茶就喝掉了,实际是把它当作绿茶喝了。这就是所谓的普洱茶“绿茶化”现象。

 



对于执着于普洱茶审美的人,还没等到这个茶最精彩的时候就把它喝掉,是个很可惜的事情。


对于本身就接受绿茶审美的人,喝新茶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如果不清晰理解普洱茶“绿茶化”,容易把一些概念混淆,产生很多假问题。


很多人就是错把这个“绿茶化”理解为是在说工艺。而一旦觉得“绿茶”和“普洱茶”在工艺上是对立的,就会去思考普洱茶的工艺到底是什么,至少它肯定不是绿茶的工艺,于是创造出来一些想象产物,或者搜罗出一些猎奇旧事。


错误理解普洱茶“绿茶化”概念,某种程度上帮助一些不太利于越陈越香的工艺的传播





3


从7572到8592



普洱茶“绿茶化”现象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我用勐海茶厂的7572和8592这两个茶来举例。

 

绿茶审美下的固定思维

绿茶的审美基于鲜爽,品质因子是茶氨酸。


而芽头越多的茶,茶氨酸越多。所以绿茶审美对含芽率的要求特别高,在绿茶审美的语境下,含芽率对茶的价值有决定性影响。



|7572到8592的变化


对于珠三角或南洋这些普洱茶的长期销区来说,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当地人反而觉得级别太嫩的茶,可能会转换太慢,或者转化不出醇味。他们有自己的经验总结,更喜欢相对壮实一点的茶。


这种态度在邹家驹先生的记载中可见一斑:


香港经过多年的实践,认定芽头毫尖不宜生产普洱茶,原因是嫩叶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低。醇化普洱茶,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多多益善云南的科学实验结果,也验证了香港的市场经验。


“1974年后,云南省茶科所王海思等开展了茶叶化学成分分析,经多次测定,得出云南大叶茶化学成份的多酚类物质明显高于小叶种,含量一般在30%以上,高的可达40%左右,儿茶素总量多在15%以上,夏秋季含量高于春季。”(见《云南省志·科技志》)


——《漫话普洱茶·金戈铁马大叶种》邹家驹



其中有些知识点可能需要更新,本文不展开了,但当时香港人的审美态度却是相当明确,毋庸置疑了。


80年代南天公司来到勐海茶厂做茶,想拿到香港卖,勐海茶厂专门给南天公司做了一个唛号8592,按照需求大量定制。


(tips:唛号中的四个数字,前两个数字代表这个产品的初创年份,第三个数字代表主要级别,第四个数字代表茶厂。

7572,就是1975年开发的产品,7级茶为主料,2代表勐海茶厂;7581,就是1975年开发的产品,8级茶为主料,1代表昆明茶厂;8592,就是1985年开发的产品,9级茶为主料,2代表勐海茶厂。


为什么会有这个改变呢?因为7572太贵,要便宜一点。要便宜的话,级别就要放低,于是把七级茶改成九级茶。这一改,恰恰迎合了香港人的审美。


8592的销售量,从南天公司的反馈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比7572要受欢迎得多,销量也大得多。


今天老茶圈子内所谓的「紫天饼」,也就是早期的8592,确实比同期的7572卖价要高。

 

八十年代的7572



为什么8592普遍的品质更高呢?


当时国营茶厂的生产观念受绿茶思维的影响,认为芽头多的茶好。


什么样的茶芽头多呢?离茶场比较近的坝区现代化茶园。这些茶要优先做烘青绿茶和红茶。


由于8592它对原料的级别要求低,所以就轮不上用坝区茶,而会选择山区路远的村民做的相对粗老相对难看的毛茶。


今天看来,勐海的山区里那时候以大树茶为主,所以8592的大树茶的含量就会比同时期的其它茶更高一些。




紫天饼(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茶叶进化论李扬 编辑|高雯



铁观音滋味与香气品质化学研究进展(二)

前文:铁观音滋味与香气品质化学研究进展(一)

铁观音以其独特的“观音韵”闻名遐迩,香气和滋味是铁观音品质组成的重要因子。铁观音独特品质风味的形成与茶树品种、产地、加工工艺和品质成分等具有重要联系,推断高含量的儿茶素、咖啡碱和柠檬烯可能是铁观音“观音韵”品质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铁观音品质研究新技术

在铁观音的化学成分检测分析方面,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茶叶香气成分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在品质评价方面,基于LC-MS或GC-MS指纹图谱构建铁观音茶叶品质评价体系的方法是较为常见的,化学计量法结合判别模式建立茶叶品质评价模型更是大势所趋。

1.铁观音滋味品质化学分析方法

铁观音滋味品质化学的研究多利用LC-MS指纹图谱、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法结合。开展了福建铁观音指纹图谱的构建及其应用的相关研究,构建了可用于对铁观音的产地、生产季节、品质进行快速判断的指纹图谱。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NIR)技术对铁观音的茶多酚含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并建立茶多酚化学值和预测值的相关关系图,有助于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建立了亲水作用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游离果糖、葡萄糖、蔗糖、棉子糖及水苏糖含量的方法,发现不同产地铁观音样本中5种游离糖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推断这是导致不同来源铁观音茶叶存在风味差异的一大原因。

2.铁观音香气品质化学分析方法

铁观音香气品质化学的研究主要利用GC-MS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法与机器学习进行分析。采用不同香气富集方式提取铁观音的香气成分,用GC/MS分析比较了萃取物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质量分数,结果表明SDE获得了最多的香气组分,而超临界CO?萃取法得到的主要香气成分质量分数和萃取率最高,并研究了提高超临界CO?萃取法香气成分萃取率的最优参数。采用顶空分析法和水蒸馏法2种方法提取茶叶中的挥发性物质,用气质联用分析铁观音的香气成分,水蒸气蒸馏法比顶空分析法检出了更多种香气成分。开展了安溪铁观音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研究,初步构建了安溪铁观音香气的GC-MS特征指纹图谱。

对4个季节安溪铁观音中的香气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鉴定出安溪铁观音中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为橙花叔醇、法呢烯、吲哚、苯乙醇、反-2-己烯醛、壬醛、苯乙醛、亚油酸甲酯、香叶基芳樟醇异构体等。对福建铁观音和台湾软枝乌龙香气成分进行研究,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它们进行模式识别分析,能较好地区分2种不同省份的茶叶。

三、铁观音品质化学研究展望

茶叶中的许多活性成分具有保健功能,铁观音茶中富含酚类物质,这些物质的提取物在食品行业和制药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以往的研究常把滋味和香气分离开来,把挥发性物质归类到香气上,而一些挥发性物质或许也能刺激人的味觉,形成更综合的风味体现。光谱技术、指纹图谱技术、判别模型、活性成分快速无损伤检测技术等丰富了茶叶品质研究手段。光谱技术的应用使得茶叶化学成分的测定更为灵敏迅速,而指纹图谱技术的利用能有效地反映出化学成分和品质的联系,每种茶叶品质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的建立和对其进行的解析也均有显著的创新性。

安溪铁观音作为中欧互认的地理标志产品,在地理标志范围内的不同区域也有因加工方式不同而产生品质各异、风味独特的铁观音产品,确定产品来源可靠性,科学区分不同产地铁观音的品质在铁观音品质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地域铁观音品质判别是铁观音品质化学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不同产地铁观音的滋味或香气特征指纹图谱的建立旨在解决不同地域铁观音品质判别这一难点,科学区分各地铁观音品质特征。

判别模型常见于机器学习领域,其在茶叶上以计算机嗅觉视觉数字信息响应信号等的形式应用,可服务于推动茶叶加工的智能化和标准化。快速无损伤检测在各行各业都意义颇大,快速检测极大地节省时间成本,无损测定在品质检测中的应用极为广阔。化学成分是茶叶品质的内在决定因子,其检测手段和分析手段无疑是茶叶品质化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串联质谱定量分析技术与高分辨质谱非靶向筛查技术、基于质谱与化学计量学的代谢组学技术都是当前热门研究手段。

基于现有研究手段,在品质成分快速测定领域可以进一步开展研究,通过成分测定、数据分析,再结合化学计量法建立可靠的能广泛运用的模型,运用光谱、质谱技术实现化学物质含量的快速测定。目前模型的建立仍处于摸索阶段,还需大量数据和巧妙分析,以建立起能广泛应用的快速测定模型。

(续完)

本文节选自《中国茶叶》2021年第11期,P1-6,《铁观音滋味与香气品质化学研究进展》,作者:何春梅,高水练,叶乃兴,金珊。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126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