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纯论化学成分,估计轮不到茶什么事儿

茶以悦己,茶以贵人。

养生是个尤其复杂的话题,再加茶道二字,尤其尤其的复杂,属于复杂的平方。如果讲的浅薄,根基不牢,就极有可能走向玄虚,形成茶的玄学。所以有人觉得,用理化分析找出其中的最关键的化学成分,就可以刺破玄虚这个网,其实也是本末倒置。

如果纯论茶叶中的有效成分,纯论化合物组成,造物主安排的种种动物和植物食材皆有可取之处,就药性及保健效果而言,茶叶未必能排在前列。如果从食品学的角度,或者植物学的角度,可能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个名单罗列出来并不难,比如卫生部公布的食药两用中药清单。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些物种如果也都能像茶这么被重视,有一个强大的文化支撑,也能出很多研究成果,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上几个热搜并不难。

所以,茶道养生可能是个哲学命题,它反映的是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许嘉璐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翼,一个是中医,一个是茶。我想这也是一个对茶哲学层级的描述,超越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文化。而现实是,日常我们看到的关于茶道养生的论述,还是在自然科学或者茶文化各自的围城里打转转,虽然衍生出了很多产品和方法,却模糊了茶的世界观。陈宗懋院士说,茶不是药却胜似药。我觉得这个表述更靠近哲学,更高级,更接近本质。他回答了民众最关心的一个话题,“怎么认识茶?”而不是“茶是什么?”。

讲好中国茶故事,离不开科学,离不开理化分析。但如果纯论化学分析,也并不能完全表达中国茶。喝茶为什么能养生?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往往简单粗暴的做法是,罗列了一堆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把它作为了问题的答案,用这个堵了民众的嘴,然后批评其他答案不够科学。因为表面正确政治正确,很多从业者都乐意持这种观点,并乐意去传播它,因为看上去更“科学”。但其实你信吗?好像未必。击鼓传花,把它传给了另外一个人群。“万一是真的呢!”乔贵宾医生的视频能横扫朋友圈,恰恰暴露了这种心声。这是对茶的世界观的一种偏离。刘仲华院士在分析茯茶的有效成分βa和βb 时说过,茶叶虽然还可以分离出很多有效成分,但不如组合起来使用效果好。这句话其实已经对化学解构茶叶的方式提出了警示。我觉得刘仲华院士这个论述已经接近“道”的境界了。可还是有机构不去横向对比某种有效成分在不同食品中的含量,钻到茶的牛角尖里,脱离实际消费场景,说一定浓度的茶汤可以消杀新冠病毒,这也是对茶的世界观的一种偏离。如果茶企茶商从业者对这种研究追捧和膜拜,不管自己信不信,转了再说,不亚于给消费者挖坑,更是对茶世界观的一种偏离。

所以,林治先生《茶道养生的是与非》这本书适得其时。林治先生研究“茶道养生”课题研究了很多年,这本书是其毕生研究成果集大成者,是之前《茶道养生》书籍的升级版。新的版本表达更简约,更靠近哲学层面,更靠近茶的世界观。“是与非”其实是一种探索,一种辨析,一种拨开迷雾,一种启智。怎么认识茶?茶是什么?对当下而言,显然前者更重要,更具有普世价值。

茶道养生,是硬币的两面,一面是有效成分,一面是喝茶的过程。至于成分重要,还是过程重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两者相辅相成,构筑了茶道养生这四个字。“和、静、怡、真”,这是林治先生总结的“茶道四谛”。其中的“怡”字,为中国茶文化做出了革命性的创新,一定会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茶道养生的是与非》这本书中也融入了林治茶道养生“怡”字诀的具体应用,因为是体系化的思考,对茶行业而言是个好的肇端。

新冠肆虐,疫情扑朔迷离,全民关注养生和健康。怎么喝茶才是养生?而不是喝什么茶才是养生?所以这本书在当下读来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对从业者,还是消费者,都有极高的参考。欢迎探讨!

来源: 茶贵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