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红茶“养胃”,是瞎忽悠还是有科学依据?

馆禾

不管哪一类茶,由于其所含药理成分基本相同,防病的功效大致上也相同,根本不存在某类茶防治功能特别强的问题。

当然不同类的茶,因品种产地制作工艺上的差别,导致了茶性有所区别,比如我们常说的绿茶白茶性寒凉,岩茶平和,红茶性温,对不同体质的人所产生的作用也有所差别。

所谓茶性,指的是不同茶类和产品的内在性质,包括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

就茶的共性而言,无论青茶、红茶、白茶、绿茶,其内质主要成份的组成,如茶多酚、咖啡因等没有本质上区别,但因品种、产地、制作工艺的不同,主要成份比例有所差别,有个别物质经过后期工艺的手段进行了转化等,因而形成了茶的不同个性。

茶叶的药理功能主要是茶多酚、咖啡因起作用,除此之外,茶色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等也有一些辅助作用。

根据国内多位专家的分析研究,在茶叶固形析出物中,影响成品茶品质和功效的主要成分,茶多酚含量在10%~25%之间,绿茶和白茶含量最多,武夷岩茶次之,红茶含量最少。

研究证明茶多酚具有收敛性,能刺激胃肠道反应,加速大肠蠕动,对胃有一定刺激,但红茶经过发酵,多酚类转化多,因此对人体肠胃刺激较小;另外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等还能促进人体消化;此外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类,以及其他丰富的营养元素,能够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

人体的肠道环境是很复杂的生态系统,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多达1013-1014个,各菌类之间相互拮抗、互相协作,维持着一个平衡状态。

秋冬季节随着气候变化,人体的新陈代谢进入缓慢期,随着昼夜、气温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体内微生物之间互相交换物质信息使肠道菌群发生变化,而红茶可以有效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同时杀灭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使肠道菌群保持相对稳定。

2011年新西兰的一本药学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AntimicrobialAgents"(影响因子4.415(2013年))上发表了一篇名为《AntibacterialeffectsoftheaflavinandsynergywithepicatechinagainstclinicalisolatesofAcinetobacterbaumannii,and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的文章,其中就写到“茶黄素对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8种病原菌的生长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与儿茶素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MurakamiT等分别研究了茶籽提取的皂甙混合物和单一皂甙对肠胃的保护作用。实验证明:从茶籽中提取的皂甙混合物在动物实验中被证明有抑制胃排空和促进肠胃转运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像茶皂甙一样同时具有这两种功能。

综上总结,因工艺的变化,红茶中的茶多酚减少,亦或是经过转化,对胃的刺激性变小或是趋近于没有,转化出的新的物质对我们人体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所以,红茶是对胃比较好,但不是养胃,在书中也仅仅是表明“暖胃”这两个明显的字眼。

多喝适应自己身体的茶,好处谈不上多大多明显,但没有坏处。

参考文献:

1.杜钰,袁海波等.红茶对胃肠道生理调节与疾病预防作用的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7,37(1):10-16.

2.陈曦.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疾病[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22(2):35-41.

3.聂少平,黄晓君.天然产物多糖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5,15(5):11-19.

4.金恩惠,吴媛媛,屠幼英.茶黄素抑菌作用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1,11(6):108-112.

5.王丽,许奇,徐顺,等.茶多酚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13,29(7):1737-1741.

6.南强《武夷茶与养生》、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材《茶叶生物化学》、顾谦陆锦时叶宝存《茶叶化学》

7.赵盛云,姜巍,王垂杰.脾虚与胃黏膜屏障功能[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2,20(11):523-525.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