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常见茶叶

找到约4,543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常见茶叶冲泡方法,一学就会,入门必备!

很多刚入门的朋友,买到茶不知道怎么泡。

小恩整理了一份常见茶叶的冲泡方法,供大家做个参考。

一. 绿 茶

赏茶

» 信阳毛尖

干茶:茶叶紧细圆直,翠绿色,芽叶细嫩,条形均整,白毫丰富。

茶汤:微黄嫩绿,汤亮毫多,呈兰花香、栗香,鲜爽甘醇。

» 龙井

干茶:茶叶为扁形,糙米色,叶细嫩,条形整齐,锋苗尖削。

茶汤:嫩绿黄亮,馥郁清香,呈兰花豆香,甘鲜醇和。

» 碧螺春

干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显露,银绿隐翠。

茶汤:幽香淡雅,带花果香,醇和鲜甜,回甘明显。

 

泡茶

茶具: 玻璃杯

温度:80-90℃

茶水比: 150ml水,3g茶

泡法: 先用开水温杯,投放茶叶到杯底,缓缓注入水,轻轻转动杯子,浸润30s秒即可饮用。往后每泡延长20秒。

 

二. 红 茶

赏茶

» 信阳红

干茶:经9道工序,条形紧秀均整,金毫明显,内质丰富。

茶汤:入口清新甘甜、圆润爽滑、香味悠远流长

» 祁红

干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润泽。

茶汤:汤色红艳,香气浓郁高长,似花似果又似蜜,甜润爽滑。

» 滇红

干茶:条索肥壮,身骨重实,金毫显露。

茶汤:汤色红浓明亮,金圈明显,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鲜爽。

 

泡茶

茶具:白瓷茶具

温度:约85~90℃

茶水比: 150ml水,5g茶

泡法: 将茶叶投入茶壶或盖碗,缓慢注水,加盖后约5秒即可出汤,往后每泡延长5秒。

 »正山小种

赏茶

干茶:条索粗壮长直,身骨重实,色泽乌润有光。

茶汤:茶汤呈琥珀色,具松烟香和果香,滋味醇厚,似桂圆汤。

泡茶

茶具:白瓷茶具

温度:100℃

茶水比: 150ml水,5g茶

泡法: 正山小种可直接用开水直接冲泡,即冲即出,往后每泡延长5秒,注意不要留根。 

 

三. 白 茶

 

»白毫银针

赏茶

干茶:茶芽肥壮,挺直如针,满披绒毛,色泽银白有光。

茶汤:汤色杏黄,毫香显露,甘醇鲜甜。

泡茶

茶具:玻璃杯

温度:80℃

茶水比: 150ml水,5g茶

泡法:白毫银针的泡法与绿茶类似。先温热玻璃杯,放入茶,缓慢注水,可见茶叶在水中浮动,约1分钟后可以饮用,往后每泡延长1分钟。

 

»白牡丹

赏茶

干茶:二叶抱心,毫心肥壮,叶面灰绿,叶背褐而毫心白。

茶汤:茶汤杏黄,毫香鲜嫩持久,滋味清纯微甜。

泡茶

茶具:玻璃杯

温度:90℃

茶水比:150ml水,5g茶

泡法:温杯后,投入茶叶,注水1分钟后即可饮用, 往后每泡延长1分钟。

 

»贡眉/寿眉

赏茶

干茶:芽叶连枝,色泽褐,略粗老。

茶汤:茶汤橙黄,带甜香或枣香,滋味柔和甘甜。

泡茶

茶具:玻璃杯

温度:100℃

茶水比: 150ml水,5g茶

泡法: 泡法同白牡丹,时间可适当延长,第5泡后可用陶壶煮茶。

 

 四. 乌龙茶

 

»铁观音

赏茶

干茶:茶条卷曲成颗粒形,肥壮圆结,匀整重实,色泽砂绿。

茶汤:茶汤金黄,兰花香高长,七泡有余香,甘醇鲜爽,回甘悠久,富有音韵。

泡茶

茶具:盖碗或紫砂壶

温度:100℃

茶水比: 150ml水,7g茶

泡法:先用开水温壶,投茶,注入沸水立即出汤弃掉,将茶叶润洗一遍让茶叶舒展开来,接着用沸水悬壶高冲,3秒后出汤,往后每泡延长10秒,5泡起每泡延长30秒。

 

»武夷岩茶

赏茶

干茶:条索紧结粗壮,色泽绿褐鲜润。

茶汤:茶汤橙黄,香气馥郁,花香与火香持久,滋味醇厚,有喉韵。

泡茶

茶具:盖碗或紫砂壶

温度:100℃

茶水比: 150ml水,7g茶

泡法: 开水温壶,投茶,前3泡缓慢注水,快速出汤,往后每泡延长20秒。

 

»凤凰单丛

赏茶

干茶:条索粗壮,匀整挺直,色泽黄色,乌润有光。

茶汤:清澈黄亮,花香天然馥郁,持久高扬,口感饱满,滋味浓醇鲜爽,润喉回甘。

泡茶

茶具:盖碗或紫砂壶

温度:100℃

茶水比: 150ml水,7g茶

泡法: 开水温壶,投茶,前3泡沸水悬壶高冲,快进快出,往后每泡延长30秒。

 

五. 普洱茶

 

»生普

赏茶

干茶:色泽黄褐带绿,芽叶肥大。

茶汤:茶汤黄,花蜜香显,入口略苦涩但回甘迅速,口舌生津。

泡茶

茶具:盖碗或紫砂壶

温度:100℃

茶水比: 150ml水,5g茶

泡法: 开水温壶,投茶,低冲注水,约5秒后出汤,往后每泡延长5秒,好的普洱茶可冲至10泡左右。

 

»熟普

赏茶

干茶:茶色黄褐,可见金毫。

茶汤:汤色红褐,带熟香、陈香,浓厚醇和、甜润。

泡茶

茶具:紫砂壶

温度:100℃

茶水比: 150ml水,5g茶

泡法: 80℃水快速润洗一遍,去除一些存储时的异杂气味。接着用100℃水冲泡,10秒左右出汤,往后每泡延长20秒左右。

常见茶叶冲泡方法,一学就会,入门必备!

很多朋友,不知道怎么泡好茶。我整理了一份常见茶叶的冲泡方法,供大家做个参考。

当然,每个人的口味不尽相同,泡法也可以灵活变化。

泡茶的三要素是:茶水比、水温、时间,入门的茶友只要围绕着这三点进行冲泡练习,留意变化,就能慢慢掌握泡茶的诀窍。

熟悉以后,再慢慢摸索不同的茶具、注水手法等因素对茶汤的影响。


1、绿茶:龙井

赏茶

干茶:茶叶为扁形,糙米色,叶细嫩,条形整齐,锋苗尖削。

茶汤:嫩绿黄亮,馥郁清香,呈兰花豆香,甘鲜醇和。

泡茶

茶具:玻璃杯

温度:80-90℃

茶水比:150ml水,3g茶

泡法:先用开水温杯,投放茶叶到杯底,缓缓注入水,轻轻转动杯子,浸润60s秒即可饮用。往后每泡延长20秒。


2、绿茶:碧螺春

赏茶

干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显露,银绿隐翠。

茶汤:幽香淡雅,带花果香,醇和鲜甜,回甘明显。

泡茶

茶具:玻璃杯

温度:80-90℃

茶水比:150ml水,3g茶

泡法:先用开水温杯,将水注入杯中,放凉到80-90℃左右,投入茶叶,轻轻晃动茶杯,让碧螺春茶叶慢慢往下沉,浸泡大约40秒左右即可。往后每泡延长20秒。

3、红茶:祁红

赏茶

干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润泽。

茶汤:汤色红艳,香气浓郁高长,似花似果又似蜜,甜润爽滑。


泡茶

茶具:白瓷茶具

温度:约90℃

茶水比:150ml水,5g茶

泡法:将茶叶投入茶壶或盖碗,缓慢注水,加盖后约5秒即可出汤,往后每泡延长5秒。

4、红茶:滇红

赏茶

干茶:条索肥壮,身骨重实,金毫显露。

茶汤:汤色红浓明亮,金圈明显,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鲜爽。

泡茶

茶具:白瓷茶具

温度:85℃

茶水比:150ml水,5g茶

泡法:茶叶投入茶壶,慢进快出,即缓缓注水,加盖后立刻出汤,往后每泡延长5秒。滇红内质丰富,浸出速度快,因此出汤速度较快,且非常耐泡。注意出汤一定要滴干净,不可留根,否则茶汤会产生酸涩味。


5、红茶:正山小种

赏茶

干茶:条索粗壮长直,身骨重实,色泽乌润有光。

茶汤:茶汤呈琥珀色,具松烟香和果香,滋味醇厚,似桂圆汤。

泡茶

茶具:白瓷茶具

温度:100℃

茶水比:150ml水,5g茶

泡法:正山小种可直接用开水直接冲泡,即冲即出,往后每泡延长5秒,注意不要留根。

6、白茶:白毫银针

赏茶

干茶:茶芽肥壮,挺直如针,满披绒毛,色泽银白有光。

茶汤:汤色杏黄,毫香显露,甘醇鲜甜。


泡茶

茶具:玻璃杯

温度:80℃

茶水比:150ml水,5g茶

泡法:白毫银针的泡法与绿茶类似。先温热玻璃杯,放入茶,缓慢注水,可见茶叶在水中浮动,约1分钟后可以饮用,往后每泡延长1分钟。

7、白茶:白牡丹

赏茶

干茶:二叶抱心,毫心肥壮,叶面灰绿,叶背褐而毫心白。

茶汤:茶汤杏黄,毫香鲜嫩持久,滋味清纯微甜。

泡茶

茶具:玻璃杯

温度:90℃

茶水比:150ml水,5g茶

泡法:温杯后,投入茶叶,注水1分钟后即可饮用,往后每泡延长1分钟。


8、白茶:贡眉、寿眉

赏茶

干茶:芽叶连枝,色泽褐,略粗老。

茶汤:茶汤橙黄,带甜香或枣香,滋味柔和甘甜。

泡茶

茶具:盖碗

温度:100℃

茶水比:150ml水,5g茶

泡法:泡法同白牡丹,时间可适当延长,第5泡后可用陶壶煮茶。

9、乌龙茶:铁观音

赏茶

干茶:茶条卷曲成颗粒形,肥壮圆结,匀整重实,色泽砂绿。

茶汤:茶汤金黄,兰花香高长,七泡有余香,甘醇鲜爽,回甘悠久,富有音韵。


泡茶

茶具:盖碗或紫砂壶

温度:100℃

茶水比:150ml水,7g茶

泡法:先用开水温壶,投茶,注入沸水立即出汤弃掉,将茶叶润洗一遍让茶叶舒展开来,接着用沸水悬壶高冲,3秒后出汤,往后每泡延长10秒,5泡起每泡延长30秒。

10、乌龙茶:武夷岩茶

赏茶

干茶:条索紧结粗壮,色泽绿褐鲜润。

茶汤:茶汤橙黄,香气馥郁,花香与火香持久,滋味醇厚,有喉韵。

泡茶

茶具:盖碗或紫砂壶

温度:100℃

茶水比:150ml水,7g茶

泡法:开水温壶,投茶,前3泡缓慢注水,快速出汤,往后每泡延长20秒。

11、乌龙茶:凤凰单丛

赏茶

干茶:条索粗壮,匀整挺直,色泽黄色,乌润有光。

茶汤:清澈黄亮,花香天然馥郁,持久高扬,口感饱满,滋味浓醇鲜爽,润喉回甘。

泡茶

茶具:盖碗或紫砂壶

温度:100℃

茶水比:150ml水,7g茶

泡法:开水温壶,投茶,前3泡沸水悬壶高冲,快进快出,往后每泡延长30秒。

12、普洱茶:生普

赏茶

干茶:色泽黄褐带绿,芽叶肥大。

茶汤:茶汤黄,花蜜香显,入口略苦涩但回甘迅速,口舌生津。


泡茶

茶具:盖碗或紫砂壶

温度:100℃

茶水比:150ml水,5g茶

泡法:开水温壶,投茶,低冲注水,约5秒后出汤,往后每泡延长5秒,好的普洱茶可冲至10泡左右。

13、普洱茶:熟普

赏茶

干茶:茶色黄褐,可见金毫。

茶汤:汤色红褐,带熟香、陈香,浓厚醇和、甜润。

泡茶

茶具:紫砂壶

温度:100℃

茶水比:150ml水,5g茶

泡法:100℃水快速润洗一遍,去除一些存储时的异杂气味。接着用100℃水冲泡,10秒左右出汤,往后每泡延长20秒左右。

来源:黑白茶文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学员专访:结缘茶叶进化论,打通我学茶“任督二脉“|

误打误撞的“学茶“之旅,爱恨交织!

毕业后误打误撞入行学茶,有幸得一干老师指点学理论,试品鉴,跑茶山寻访,学茶艺师,考评茶员,一时间进步极快。

然而,太多学派指点涉猎,令风浔不幸的丧失方向标,似乎学了茶,又不懂茶,但又不能说完全不懂。

风浔

直至荣幸加入李扬老师【第18期-高阶品鉴班】课程,开始梳理茶叶体系,组建框架,细分讲解每一个部分,风浔才猛然醒悟:“学茶需要搭建框架,且逐级迭代认知”。

为期4天课程,风浔跟从李扬老师从普洱茶最为核心特质——越陈越香,一层层抽丝剥茧,逐步解析茶叶历史形成,云南主要品种形成,加工工艺对比,品鉴茶叶活性(不同片区茶样对比,用水测试),及其熟茶发展史、主要风格等。

下文所学部分课堂知识,逐一为各位分享:

1
普洱茶审美:越陈越香是开端

普洱茶素有“可以喝的古董”美誉,即随时间陈化,越陈越香。

问及“越陈越香”的底层逻辑?茶圈内外,喝茶的都能随口说出一二,却不尽相同。列出随主流一类说法:“越陈越香?就是普洱茶的香气、汤色、滋味,再者说气韵,随着时限变化而越来越好喝”。

询问深入,几近无人能回复“越存越好喝的表征“及其背后原理。在李扬老师课堂上,风浔找了到答案:“活性,是判断普洱茶是否具备存储价值的核心条件”。

李扬老师说:

「喝一款茶,用心感受口腔中茶叶糖苷类物质的体现,即回甘、生津、清凉感的强弱、体现位置、持续性如何?强,则初步说明这款茶活性很好,反之不好。

随时间变化,汤质变醇厚(内含物质丰富),喉韵变深,则这款茶具备越陈越香的特质。」

2
普洱茶“起源”:品种进化的密码

想了解本质是植物的茶叶密码,必定绕不开其品种进化和生长环境。

开篇,李扬老师以其深入对茶山历史和人文实地考察,讲解茶种诞生(历史演变),农业规律。一度刷新风浔很多混乱认知:

以往分不清勐海大叶种和勐库大叶种,谁更胜一筹?李扬老师解释道:“茶树品种经过优胜劣汰(含人为驯化)进化,最终留下生长力极强、还便于采摘的勐库大叶种及其它茶树种。”

相信很多人跟风浔一般,曾寻访茶园未必发现茶园中茶树种植密度,十分影响茶树生长,即等同条件茶园中,种植密度稀疏,茶叶品质越好,反之品质相对较差。

走进茶园,我们惯性认为:“古树茶就一定是好茶!“实则,古树茶普遍内质较好,但不代表所有古树茶都是好茶。因为,古树茶的好是由它的茶树品种,及其生长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普洱茶“蜕变”:准确识别加工工艺

李扬老师讲工艺时,说过一句话:“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评茶员之前,需先成为一名合格的制茶师”。听这句话时不禁联想到,学评茶员时的茶叶教授也曾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如果你是一名合格的制茶师,那么对你学评茶员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说到“评茶“,自然与”品鉴“二字息息相关。所谓的普洱茶品鉴,品的是原料优质否?工艺标准否?仓储陈化优良否?

一款茶诞生后,我们迫切想识别口中的感触,是由何种优质选料及标准工艺铸就的?为对比不同工艺,我们以正确工艺vs常见“其他”类似低温长炒、故意不炒熟、杀青后闷黄等工艺发现:

标准工艺确保糖苷类物质良好转化,持续实现越陈越香特质。而其他类工艺,则提前消耗,或者直接消耗尽糖苷类物质,出现阶段性口感佳,随即口感每况愈下的情况。

自然,普洱茶品鉴浩瀚无垠,以上仅是九牛一毛的一方面思索,具体遇到市场偏好选品,或是仓储什么环节导致口感有变,则另当别论。

4
普洱茶史话:不得不说的熟茶

国标定义普洱茶时,最后一句提到:“普洱茶又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

自通过控制微生物生长量掌控熟茶有效转化率,以小堆发酵解决传统大堆发酵的困惑,实现仅百斤原料即可发酵熟茶。加之,各类名山头足量原料涌现市场,普洱熟茶得以实现跨度越级,进一步活络整个消费圈。

曾经,普洱熟茶一度受到质疑:“价格昂贵,像喝苦药汤子”。风浔带着沈培和五项因子去审评一款熟茶,认知依旧会通过“香甜润喉醇滑”六字决去判断。经过李扬老师指点才知道:

无论普洱生茶、熟茶,都需用心去感受糖苷类物质的体现,即回甘+生津+清凉感强的强弱,来判断其是否具备越陈越香的潜力。

学完李扬老师此套方法,让风浔有所思考:“表象上,一昧追求品牌价值、名山头效应,偏向个人喜好,而非尊重茶品本身的品质特点,这不利于主观判断一款茶的特性;内涵上,茶界学派众多,各有说辞,但无好坏之分,百家争鸣也不失为是一种大好之势。

找到约4,45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