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喝茶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茶文化是不是要在8090后断档?

骑扫把找茶

说说我做茶遇到的那些尴尬事。

1:新客进店。

水滚茶靓,欢快畅谈,最后客户说:你们老板在不在,我问问他。你们小姑娘家家的,哪里懂茶叶。

我:……  我的搭档出去了,您问他也是一样的答复呢。

 

2:发朋友圈。

XX普洱新上市,数量有限,老饕赶紧下手。

不一会儿接到很久不联系的朋友电话:你是不是微信被盗了,居然发起朋友圈卖茶叶?

我:...... 是我,我改行做茶叶了。

 

3:去产地收茶。

茶农:你真让你爸妈省心,我们这边好多年轻人嫌做茶没意思,宁愿去打工,也不回来帮忙。

我:......你们家孩子真好,等玩够就回来就继承家业了。



芳村茶叶市场这边好多比我小的茶老板也开店好几年了,为什么还给r人一种年轻人要摒弃中国茶文化的错觉呢?

我想这个问题用可得性偏见(Availability heuristic)来解释这种现象最合适不过。

可得性偏见指人们进行预测和决策时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能够凭想象构造而得到的信息,导致赋予那些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以过大的比重, 也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决策陷阱。

举个简单例子:

全球茶叶人均消费量最高的是哪个国家?A中国 B土耳其

毫无疑问,我猜很大一部分人选中国。那还用说?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4000多年的饮用史,全世界茶叶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大,当然是我们中国人在茶叶上消费最多了。

然而真相是:土耳其。

 


几年前欧睿国际(Euromonitor)统计的数据,中国每年消费的茶叶量是16亿磅,位居世界第一;不过,中国人并不是喝茶喝得最多的人。如果按人均每年的茶叶消费量来看,中国的名次远远退后于其他国家。世界上每年人均茶叶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是土耳其,每年人均消费量是6.961磅;排名第二的是爱尔兰,每年人均消费量是4.831磅;第三是英国,每年人均消费量是4.281磅。中国每年的人均茶叶消费量是1.248磅,排名第十九位。

 


虽然是几年前的数据,但是人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便很难扭转,几年之内,可以缩小差距,如果想要有非常大的改变,不太现实。

大多数人之所以会选中国,除了我们拥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之外,茶叶还是通过丝绸之路流传到国外的。

特别是欧洲国家,给我们的印象日常饮品是咖啡。去过土耳其旅游的人就会发现,大街小巷的店铺摊位,都会出售茶叶,现场煮现场喝,茶具颇有特(如下图),茶叶真的是渗透到他们生活每一个角落。


 


这就是可得性偏见给我们带来的误判。

同样茶文化不但在8090这两代人没有断档,除了接手父母辈的产业外还有很多新人进圈,包括我自己。

这几年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很多8090后做起了线上销售,像某马茶叶,就是年轻人在网上做起的品牌。

还有这两年兴起的直播带货,自媒体带货,芳村茶叶市场搞带货的全是年轻人,甚至还有95后。

 


茶文化给到人们在8090后断档的错觉,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我们对茶商的固化印象。

我们认为,做茶的人大多成熟稳重,儒雅淡定,觉得8090后轻浮不靠谱。,其实90年出生的人,今年也30岁了,早就到了承担顶梁柱角色的时候,现实不允许绝大部分8090后任性了。

2:受社交软件影响。

看社交软件的各种分享各种晒,晒车晒旅游晒饭局晒奶茶,晒喝茶做茶的就是不多见。从而给到大众的印象:年轻人真不怎么喝茶,更谈不上做茶了。

 

作为一个做茶7年的85后,我深有感触。

茶叶没有被8090后不接受,茶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不断学习。

这个过程非常枯燥,能坚持下去的人要么是出于兴趣,要么出于生计。

一部分茶商为了自身利益故弄玄虚五花八门的知识充斥市面,良莠不齐。导致茶圈比较封闭,行外的人难以融入。

将茶文化传承下去,我们需要一个强硬的领导者,一种不到长城心不死的核心精神。

很多前辈觉得8090后胡搅蛮缠做茶叶,我觉得也不失为一种传承的方式啊,不是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我)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