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安吉承包种植

找到约4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安吉白茶:急需升级品牌建设和保护,实现更好地发展

  作为全国农产品公用品牌成功运作的典范——安吉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富农的实践故事,生动诠释了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之路关键所在。近年来,安吉白茶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发展山区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但制约其品牌发展的问题也越发突出,急需破解,从而实现更好地发展。

  安吉白茶目前是浙江省首个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及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茶叶品牌。截至今年3月底,安吉县已注册茶叶类商标1981件,其中国际注册商标35件。

  如今,安吉白茶已从单株母树发展到1.13公顷规模茶园,产量、产值分别达到1830吨、26.92亿元;安吉白茶品牌价值达40.92亿元,连续10年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前10强。

  当前,安吉白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制约其品牌发展的问题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优质子商标少。安吉白茶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创新运用了“母子商标”管理模式,其中,母商标用来树立品牌形象,子商标用来明确生产者职责。虽然一些茶企经过市场角逐,也创出了一些优质子商标,但大多数茶企缺乏创优质子商标意识,常常从眼前利益出发,忽视子商标的保护工作,导致创优质子商标之路止步不前。在现有茶叶类1981件商标中,仅有宋茗、溪龙仙子、大山坞、雅思、龙王山等20多个优质子商标。安吉白茶属于农产品范畴,品牌认知和识别困难,品牌建设费用投入大、见效慢,以及缺乏品牌运作方式和对优质品牌产品的策划和宣传力度不大,从而制约了其成长。

  流通市场混乱。部分茶企、茶农及外地承包种植的经营者未经安吉白茶商标权益人许可,擅自制作、销售、使用标有“安吉白茶”“安吉特产白茶”等字样的茶叶包装,甚至冒用QS生产许可证编号,鱼目混珠,严重影响了安吉白茶品牌形象。近年来,安吉县已累计查处165起安吉白茶商标侵权案件。

  品质难以辨别。近年来,随着安吉白茶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时而出现,使安吉白茶原产地保护受到冲击。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网上销售安吉白茶的经销商越来越多,低价销售、滥竽充数、仿冒、侵权等现象时有发生。如去年“双十一”,某网店公开销售9.9元包邮的110g安吉白茶,因价格低得离谱,对茶叶的性质存在怀疑,安吉某茶企老总特地下单购入,后交安吉县白茶行业协会及安吉县食品药品检测,认为非“白叶一号”茶,严重影响了安吉白茶品牌的声誉。

  针对现状,安吉白茶如何实现更好地发展呢?

  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建立专业化品牌建设管理组织,指导规范安吉白茶品牌创建工作;完善安吉白茶品牌定位,按照建立完整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的要求,形成完整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体系。依靠安吉白茶名茶效应,加强茶企自身品牌打造;健全安吉白茶电商品牌形象传播体系,支持品牌农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品牌营销。同时,推动政府、企业、民间资本成立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企业通过境内外商标注册等让产品拥有更多的自有知识产权,推进安吉白茶品牌建设由区域金牌、全国名牌向世界品牌发展。

  规范品牌管理。强化安吉白茶母子商标管理,完善安吉白茶质量等级标准和管理,强化生产、销售企业规范使用安吉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自觉维护安吉白茶原产地交易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冒用地理标志行为和出租、出借、转让食品生产许可证行为。

  形成区域品牌共保共识。按照《安吉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形成品牌联盟标准,综合应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防伪标识、产地防伪标识等进行市场引导和规范。向社会公布安吉白茶商标使用范围,实行举报奖励制度。主动对接主流电商平台,加大打击侵权商家力度。同时,在湖州市范围内开展保护安吉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权益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将安吉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纳入浙江省、市场监管总局商标品牌联动保护工作范畴,形成跨行政管辖区域的安吉白茶品牌维权保护行动,净化安吉白茶销售市场,共保共建共兴共享安吉白茶品牌。

  作者:潘柏林

  来源:中国质量报

安吉 一叶富一方 财政兴农的共富实践

“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经过40多年的发展,2022年安吉白茶品牌价值已提升至48.45亿元,连续十三年跻身区域公用品牌十强。在安吉县政府的支持下,安吉白茶产业坚持生态发展、数智赋农、品牌支撑、茶旅融合,将茶园变景区、茶农变导游,茶季卖茶叶、农闲做旅游,走出了一条茶香四溢的共富路。

“安吉白茶”区域公用品牌由研究院团队规划完成,团队为其创意了品牌口号“安吉白茶 纯粹好茶”,并构建了完整的品牌战略体系。

转发《浙江日报》专题文章《安吉 一叶富一方 财政兴农的共富实践》,与诸位共同探索安吉白茶的致富经。

天目山重峦叠嶂,西苕溪秀水淋漓。安吉,山水清越,修竹绵延,茶香四溢,以良好生态而闻名。安吉白茶以其独特品质,深受欢迎,先后获得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两届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国名牌农产品等荣誉,被赞誉为“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安吉白茶是绿水青山中的“生态茶”、是开辟新局的“改革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致富茶”。2020年,安吉白茶产业数字化绿色发展示范建设项目成功入选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安吉财政聚焦数智赋农,大力推进安吉白茶产业全域、全程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农业绿色数字化的智慧之舟探索一片叶子的共富路。

数智赋农 推进白茶全产业链提升

叶张玉白,茎脉翠绿。作为安吉县的农业主导产业,白茶种植面积20.06万亩,茶农1.7万户,年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0%,白茶已成为推动安吉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产业。

安吉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安吉财政累计投入两亿多元打造安吉白茶产业绿色数字化发展体系,以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农场”为突破口,构建安吉白茶数字化管理体系,让数字化在安吉碰撞出更多火花。

安吉白茶产业数字化绿色发展示范建设项目,省财政预计将投入省级奖补资金8000万元,主要支持建设1个白茶产业大脑+4个茶企数字化绿色茶园项目+1个白茶-湖羊项目共6个子项目。

基于此,围绕安吉白茶产业大脑,该县建设了集“指挥、调度、服务、展示、信息发布”等功能五位一体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中心,构建了“一图一库、一户一码、一园一证”的大数据综合管理体系,打造了安吉白茶可视、可控、可追溯的全程、全域管理格局。目前已建成安吉宋茗、安吉茗静园等5个首批示范性智慧茶园,辐射茶园面积1.6万亩,平均生产效率提高80%,运营成本下降45%。

在安吉县农业智慧数据大厅,全县白茶种植范围在大屏上一览无余。“数字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好安吉白茶品牌。而保护好安吉白茶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底数清楚。”安吉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2020年9月至今,安吉财政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支持构建安吉白茶产业大脑,以“一码四标一监制”为抓手,对全县20.06万亩茶园开展数字测绘及图斑入库,完成1.7万户茶农确权登记,并“一对一”设立茶园数字身份证(茶园证),将全县140家农资主体纳入系统,网点动态监管,购买数据实时传送;优化生产、流通、保障等服务,打造云间茶园、我要领码、交易取号、安吉茶医生、包装申请等19个模块,基本涵盖茶叶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一键解决茶农办事难问题。

依托产业大脑,安吉白茶实现了总量可控、全程可溯、品质可信,既增强了消费者认可度,也提升了安吉白茶品牌价值。据悉,今年安吉白茶整体产量2100吨,产值32亿元,分别较去年提升4.58%、2.79%。

今年茶季,“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模式为全县茶农提供了在线开票、气象保险、物流速递等一系列线上服务。此外,以标准化带动产业化,全县已建成4家未来农场。其中,安吉宋茗农场5条安吉白茶数字化加工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总产能从60吨提升至120吨,人工成本降至原来的10%。

一叶资舟 财政金融协同支农富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安吉白茶从“一片叶子”到“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与财政源源不断的支持密切相关。

安吉白茶产业数字化绿色发展示范建设项目是安吉县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探索的排头兵,财政资金如“源头活水”一般持续支撑,打造了安吉白茶从田间、采摘、加工、物流、营销的全产业链全程完整的“数字化、可视化、标准化”绿色数字化发展体系,形成可复制的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典范。

安吉白茶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今年,品牌价值已提升至48.45亿元,公用品牌价值提升7.26%,居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第八位。目前,安吉白茶全县规模茶园面积20.06万亩,年产值32亿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800元,占农民收入25%,已经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富民产业。

“品牌化”带动产业跃升,“订单化”带动利益共赢。全县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茶企与茶农建立利益共同体,带动散户白茶种植增效。茶企负责协调小农户在白茶采摘季的用工问题,并向农户额外兑现订单履约奖励,促进农户增收。

安吉这片“金叶子”不仅带动本地农户兴业致富,还助力中西部地区。今年以来,安吉对口帮扶中西部的6217亩“白叶1号”共采摘鲜叶6.5万余斤,产值超过770万元,受益2357户共计7873人。

白茶是安吉的“金名片”。去年开始,安吉财政着力推动安吉白茶原产地品牌保护建设,连续两年财政资金相继投入260万元、311万元,探索建立智慧化引领下的原产地品牌质量兴农长效机制,实现安吉白茶生产方式转变和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安吉梅溪鑫贤茶场获得了一笔80万元的担保贷款。这是安吉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数字化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落地的首笔农业担保贷款。“担保费率调整为0.8%,比原来下降了20%,而且还可以在3年内循环使用这笔授信,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融资压力。”茶场负责人说。

该笔业务由安吉县国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与浙江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联合担保。安吉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吉作为省级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数字化改革试点之一,将形成一套高质量的财政金融协同支农配套政策体系,建立一个动态化、全覆盖、高质量的新型农业主体信息数据库,建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支农惠农服务。

安吉财政以安吉白茶产业为示范引领,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结合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数字化改革试点的推进,为全县乡村产业振兴和共同富裕打造了一个真正惠农富民的大场景,不断推进安吉农业产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安吉县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茶旅融合 描绘乡村振兴崭新图景

在财政资金雨露滋润下,安吉县不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茶园变景区、茶农变导游,茶季卖茶叶、农闲做旅游,打出了一副生态好牌。

“去年实现旅游收入13.52亿元,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5000万元。”安吉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就要为农村农业经济增添新动能与活力,茶旅融合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茶旅融合新业态下,安吉财政促进茶业各环节与旅游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从一产向三产延伸。该县建成白茶祖、宋茗茶博园等景区,推出采摘体验、文体休闲、影视拍摄等多形式主题精品线路2条,研究开发茶香粽子、茶香月饼、茶饮料、茶氨酸片等白茶衍生产品。

沿着递铺街道古城村村道走向宋茗茶博园,两侧秀丽的茶园风光使人留恋。茶博园以安吉白茶文化为主题,以千亩安吉白茶精品园为平台,由千亩安吉白茶精品园、茶康养度假酒店、茶文化影视基地、安吉白茶博物馆、茶叶品种资源库等五大区块组成。这个定位为安吉白茶产业发展的样板区,以新茶旅为核心,推动当地白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同时,在产村融合新布局下,安吉财政强化村企合作,通过“承包+”形式,壮大村集体资产。如龙王山公司在安吉县老庄村、银湾村、鲁家村共流转集体土地1100亩种植的茶园,每年向村集体经济支付租金49.5万元。安吉宋茗白茶公司承包古城村2600亩、鞍山村15亩茶山,向村集体经济支付承包费和管理费,合计每年上缴120.1万元……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的富民举措,改变了安吉这片热土。从“卖茶叶”到“卖风景”,再到“卖创意”“卖文化”,安吉财政致力于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新格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以全域美丽筑牢共同富裕之基,以绿色发展夯实共同富裕之本,在高质量建设国际化绿色山水美好城市中阔步前行。

转载自 / 浙江日报

作者 / 施翼 杜茜婧 杨利华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浙江:一片茶叶扶起一个产业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茶产业的发展,为各地振兴茶产业谋篇布局,使茶产业成为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为广大百姓打开了致富之门。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就撰写了《世界茶乡看浙江》一文,并提出,浙江茶叶连续20年的持续增长,不仅解决了百万户农民的增收问题,也为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基础和条件。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观摩龙井茶炒制,鼓励大家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多年来,浙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快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今,浙江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茶叶产销形势两旺,茶叶品牌效应凸显,茶产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茶文化蔚然成风,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时候日子过得很苦,我丈夫在外地打工赚钱,我在家干农活。一年下来,能解决温饱我们就很开心了。”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说起30多年前的日子,年近六旬的钟玉英由衷地发出感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杜村曾是安吉县最贫困的乡村之一,村中全是黄泥路,甚至有3个自然村还没通电。“无论是人均收入还是其他指标,我们村每年在全乡甚至在全县经常能拿个第一。不过,这个第一是倒数第一。”黄杜村党总支委员、村监委主任丁建芳的话音刚一落下,村党总支委员阮波马上补充道:“而且那时候村里的青壮年,能外出打工的都外出打工去了。男青年找对象都成问题,女方父母一听说男方家是黄杜村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地方太穷了’。”虽然贫困,但是勤劳的黄杜村村民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们在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带领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种毛竹、种板栗、种辣椒、种菊花、种西瓜……“大家种过许多东西,但是都没有赚到什么钱。”钟玉英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黄杜村迎来了发展的转折点。1981年,安吉县林科所工作人员刘益民、盛振乾在做茶叶普查时,在海拔700米的山顶上发现了新的野生茶叶物种,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安吉白茶。调查研究后他们发现,安吉县尤其是溪龙乡的土质、气候、温度、海拔等各方面都非常适宜白茶生长,建议当地政府推广种植。盛振乾还于1987年在黄杜村种下1.1亩茶苗,这便是黄杜村出产的第一批安吉白茶。随后,安吉县茶叶科研部门建议溪龙乡党委、政府推广种植安吉白茶,黄杜村也成为全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黄杜村原党支部书记盛阿林看好种植安吉白茶的前景,他号召村民一起种植。“当时,虽然农业专家一致认为我们这里适合种植安吉白茶,但是茶树从种植到产出需要3—5年,后续销路也是问题,村民种植的积极性并不高。”盛阿林回忆说。

村民不看好,怎么办?那就党员干部带头。盛阿林带头种了两亩多安吉白茶,到第3年出产时,茶叶的价格是每斤600元左右,这两亩多茶叶的收益超过1万元,比普通农户一年的收入还多。盛阿林抓住机会,鼓励村民规模种植。对于没钱买茶苗的村民,村里为每户提供1万元的无息贷款,盛阿林为种植户担保。溪龙乡党委、政府也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支持,并承诺只要村民参与种植安吉白茶,乡政府会给予相应的补助。就这样,黄杜村于1997年完成了安吉白茶种植1000亩的计划,3年后,村民人均收入超万元。

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黄杜村考察,给予安吉白茶“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高度评价,这大大激发了黄杜村村民种茶致富的动力。

“我们富起来了,也要带领贫困地区的百姓一起致富。”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

2018年4月,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安吉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件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受到总书记的回信肯定后,盛阿伟和村里其他党员干部、茶叶种植大户,深入湖南古丈、四川青川以及贵州沿河、普安等地细致考察。2020年,1500万株茶苗在湖南、四川和贵州等地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扎下根来,带动受捐地1862户5839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要真正走上茶旅融合的转型之路”

十多年来,黄杜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做大、做强、做精安吉白茶产业,实现了党建飘“红”、产业透“绿”、百姓增“金”、民生添“彩”。

中国白茶看安吉,安吉白茶看黄杜。丁建芳介绍,作为安吉白茶的核心产区,如今的黄杜村享有“中国白茶第一村”的美誉,并建有国家级生态白茶基地,曾获评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高质量就业村等。全村白茶种植经营户达325户,拥有茶园面积1.2万亩,该村村民还在外承包了3.8万亩茶园,总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说起如今的日子,钟玉英满是感慨:“做生意,销路是关键。以前我们都是挑着茶叶到县里、市里的茶叶店、茶叶交易市场去卖。现在安吉白茶名声大了,每年一到春季,外地的收购商都会上门收购。”

为进一步拓宽销售路径、拓展客源,黄杜村村民紧跟时代潮流,在各大电商平台开网店、卖茶叶。同时,青年返乡创业为该村的白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今年,他们在茶园里进行抖音直播带货,收益达1700多万元。今年38岁的贾伟此前在南京从事设计相关的工作,2013年,他回到老家黄杜村和种植安吉白茶的父母一起从事茶产业。“我们成立了茶业公司,近几年每年的营业额都在1000万元左右。”

“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是都往回跑。”阮波说。

此外,从前年开始,乡政府还多次组织茶农到国外进行安吉白茶展销,如今,安吉白茶已经走出了国门。

除了拓宽销售渠道外,黄杜村还加快要素集聚,助力白茶产业发展。近年来,黄杜村的茶园吸引了大量游客,不少影视公司也前来取景拍摄。目前,该村的金叶子景区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村里的民宿逐年增加,糕点、奶茶、茶叶枕头等衍生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下一步,我们要真正走上茶旅融合的转型之路,创建4A级景区,在各茶山之间装上缆车,让游客可在缆车上俯瞰我们的万亩茶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盛阿伟说。

“茶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黄杜村是浙江省发展茶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浙江省各地深入贯彻“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目标定位,以农业“双强”行动为抓手,深入实施生态化、品牌化、融合化、国际化战略,持续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机器换人、数字赋能和全产业链发展,做强主导品牌,壮大龙头主体,着力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和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业体系,茶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浙江省各地始终坚持“名茶战略”,持续推进名优茶开发,不断提升品种、品质、品牌优势,名优绿茶绝对主导地位切实稳固,大众茶生产稳步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有了新突破。目前,浙江省名优茶产值比重居全国之首。去年,全省抹茶产品产量超3700吨,产值4.2亿元。

产销形势保持两旺。浙江省各地坚持走“稳面积、稳产量、提效益”的路子,稳定茶园面积,改善生产方式,保持了茶叶生产稳定、质量提升、效益增加的好势头,同时,把开拓市场作为产业增效的重要途径,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改变销售方式、培育消费市场,合力促进产品销售。2022年,全省产地市场交易总量和总额分别达15.5万吨、258.7亿元;茶叶出口量15.4万吨、出口额4.8亿美元,分别居全国第1位和第2位。

茶叶品牌效应凸显。浙江省各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培育,茶事活动不断提档升级。目前全省培育各类茶叶品牌200多个,其中茶叶区域公用品牌50多个,逐步形成了龙井茶、安吉白茶、丽水香茶、浙南早茶等品牌集群。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浙江入围百强品牌达14个,与福建并列第一,合计总价值431.4亿元、位列全国第一。

茶业科技创新显著。浙江省各地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研发推广,大力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选育,加大机械化采摘、连续化加工设施研发,强化生态化绿色化茶园生产技术推广,加强数字化应用,全面提升茶叶科技贡献率和生产经营水平。目前全省无性系良种化率达78.2%、名优茶机制率达99.1%、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达到501条,建成了全国首个省级茶产业大脑,9家茶企认定为数字农业工厂,有力支撑了茶产业效益领跑全国。

茶文化蔚然成风。通过多年努力,浙江省茶文化得以挖掘传播,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快速融合兴起,涌现出杭州梅家坞、临海羊岩山、松阳大木山等一批茶休闲养生点,西湖龙坞茶镇、松阳茶香小镇、磐安古茶场文化小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全省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第三产业产值达150亿元。传统优秀茶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茶道茶艺不断弘扬,茶艺术品不断涌现,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金华婺州举岩、长兴紫笋茶、余杭径山茶宴、磐安赶茶场等参与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世界非遗。

(戴鼎威  张恒金)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3年07月07日01版)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