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巨变,茶商会减少 90%。

茶叶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必需品。

喝茶有几个阶段,人到了 35 岁左右自然而然就开始喝茶。

说法有二,一是 35 岁以上运动减少,必须添加膳食纤维,茶中有碱,久喝成瘾。二是交流的道具。老外是一圈人一瓶红酒,中国人则是一圈人一壶茶。

总之,生理需要、生活场景决定了人必须喝茶。

至于讲消费降级?

就像人去欣赏一幅字,从不懂到懂,从小白到大白到老白,不可能倒回头去欣赏刚刚入门的字。

茶叶消费亦是如此,没有人会从好喝的茶降级到不好喝的茶。

至于说从 50 万的茶降级到几千块的茶,算不算降级?

这着实是另一码事。

原因是安全、健康的考虑。

茶叶通过几十年的存放,如何保持茶叶转化过程中的“安全性”?

仓味老茶本身就是致癌物。

从未知安全的转移到安全的,这不是降级,这是一个选项的转移。

每隔几年发布的茶叶农药调查报告,也足以震惊茶客,改变行业。

某著名品牌的 7572每次调查,均 赫然在列,只是很多茶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选择性的失忆而已。

事实上,上一份的调查报告更惨,普洱茶一线品牌五大品牌无一幸免。

全国的情况都差不多,凡是密植化种植的茶叶,必打药,这是事实,只是很多茶商刻意忽略这样的事实。

近年以来,劳工成本大幅上涨,价格不高的鲜叶,仅仅是除草费用都不够,草甘膦就成为普遍的选择。

按照传统的收料方式,规模性收茶,无法避免。

图片

(图片引用自绿色和平组织网站)

这种集体性的转移,大面积的转移,促进了茶品产能和茶品原料选择的转移。

规模化生产,失去个性化的品牌,不再成为可能。

数量为王的时代,产量大,自动就成为品牌。

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代工厂遍地,怎么可能?

当时的情况是,交通条件,信息条件都受限,行外人进不来,有钱的群体不愿意进来,茶叶在计划经济放开之后长期是属于边缘群体从事的行业。

当时的制茶条件,制茶技术的演进,都不是今天可以同日而语的。

也没有今天这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以篮球网的发明举例,篮球发明之后,篮球网是有底的,每次投篮后,都必须有专门的人去把篮球取下来,直到八年后,才有人想到办法,把篮球网兜的底减去,球投中网兜,自然落下,重新开局,观赏性大增。

而一个简单的网兜剪掉,花了八年,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石磨演进到机器压饼的运行过程。。。。

思维的阻碍,导致 2007 年是茶厂职工为主的从业人员,而之后到 2014 年是大品牌经销商为主体。

都可以说明,市场需求大,供应(相对而言)少,自然以茶品的覆盖率决胜。

这几年情况有所改变,由粗放到细分,任何行业的规律都是如此。

茶文化普及多年,由配方转纯料,由台地转山头,形成风气。

茶客自行上茶山,从重口味到重安全的转变。

渠道和产能都转移了。

渠道转移,是购买的主体发生了变化,80 后 80%受过高等教育的洗礼,网购成为自然,而之前为主体的 50 后 60 后 70 后,高等学历仍然是一道巨大的门槛。

马云很多年前讲新零售的时候,讲过一件事,英国在 1865 年出台了《红旗法案》,规定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马车,每小时时速是 7.5 公里,也就是和人走路的速度差不多,这条法案在 30年以后才废止。可想而知的,英国的汽车业发展不起来,导致美国超过了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领先者。

新势力的出现,会有旧有的势力拼命去维护。

我之前的文章分析,茶商会消失 50%,现在来看,远远不止,90%的茶商都会消失。。。

从马车改汽车,物理形态的改变是表象,改变的是整个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逆转。

前年,某大品牌搞直播,一个体系都被冲垮,很多行内人看不明白。几十年的成果,被一个手机就瓜分走市场。实际上,这是大品牌一种新的打法,把经销商变韭菜。老的体系被冲垮,经销商总有存货,不得不卖我的茶,新进门者未必了解实际情况,加盟店就会越来越多。

基本上这套打法,在 2020 年之前都算成功的。

一方面,是实体店圈子固化,很难有新的客源源源不断,老客人往往又被新概念所吸引,分流更是严重。

这底层的逻辑是,商品流通的线路变了。。。

渠道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一旦渠道秩序改变了,原来的一切都会被抛弃,这是茶厂,经销商被抛弃最直接的原因。

来源:吴疆说普洱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