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年份

找到约6,717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如何鉴别普洱茶年份,普洱茶年份辨别依据

  很多喝普洱茶的朋友都知道,普洱茶是越陈越香、越陈越好,普洱茶年份是影响普洱茶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有很多朋友有知道如何辨别普洱茶的年份?普洱茶年份辨别依据是什么? 

  如何鉴别普洱茶年份,普洱茶年份辨别依据
  第一,颜色,茶汤颜色越清透代表年份越久,颜色清透不是茶汤的深浅度,而是略带油光的透亮。
  第二,口感,综合口感协调性,排除仓储的问题茶汤口感越协调说明年份越久。
  第三,干茶,颜色向红褐色转变程度越高说明年份越长。

  四,叶底,生茶:6年之内生茶的叶底基本呈现黄绿色;10年左右的生茶绿色渐渐褪去变成黄栗色;25年左右的生茶叶底呈现红褐色,红色多,褐色少。30年以上生茶叶底完全是红褐色。
  熟茶:5年以内的熟茶叶底大多为褐黑色,10年左右的熟茶黑色逐渐褪去呈现浅褐色。20年左右的熟茶成为褐红色,时间越往后,颜色越褐红。

  普洱茶的年份:一块普洱茶砖叫价可以从100元到1000元,主要是因为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说法,所以商家动则20年、30年,甚至于说是50年、60年的珍品、贡品,价格更是炒上了天,其实普洱茶的年份并无有效的方法辩认,而且如果保存不当也会影响茶叶品质,惟一的方法就是多喝、多比较。
  如果你不是普洱收藏家,只是单纯的品尝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可以。同时要注意喝茶的量与浓度,胃不好的朋友最好选择熟茶。


石昆牧:普洱茶年份断代

 

在普洱茶的年份里,有几个特殊意义的年代需要去探讨与了解。笔者整理出一些数据,出现的年代意义与坊间所强调的年份多有冲突之处,可让读者加以思考。普洱茶品茗的爱好者中,绝大多数未曾参与或见过这些茶品的制作,而在战乱的年代里,文献的取得更加困难。尤其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就算是云南省国营制茶厂所留下的资料也多是在1980年以后。在这之前的文献多有缺漏,厂志的完成,许多都是依赖老制茶人的记忆以及厂内残篇断简所编撰。现代市场所谈及的普洱茶年份,从百年前到当年新制茶都有,而在1980年以前有多少茶商真正去过云南,且能了解其使用茶菁与制茶程序?多数普洱茶人都未存在于那些老茶当时在云南制造的时空,年份的真实性如何得知,尤其那些在1956年就已经完全消失的民间私人制茶厂?本文针对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勐海、下关茶厂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以陈述讨论,摘录其厂志以及一些国营厂的老茶人的记忆,综合整理出一些较具争议的数据。至于其它厂方之历史或茶品,则稍加着墨,让普洱茶的爱好者参考。

 

 

勐海茶厂

 

1938~1966

 

1938年民国政府令中国茶业公司派专员郑鹤春与技师冯绍裘来滇。经调查,云南有发展茶叶事业之经济价值。于当年12月16日成立「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1944年改名「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此名称沿用至1950年。

 

1940年创建佛海实验茶厂,由范和钧先生担任厂长。

 

1941年秋,完成基础厂房,试验生产第一批滇红。“……绿茶销印度78箱,销缅甸56箱,七子饼茶销泰国462担……”

 

1942年持续建厂,因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役爆发,中茶公司下令所有职员撤退至昆明。职工一周内快速完成建厂任务,但机房通电后隔日立即拆迁。所以当时佛海茶厂应并未制茶,而所生产的紧茶及圆茶并非由厂方自制,而是“扶助茶农茶工自产自销,凡自愿经营紧茶业务的,皆可由我厂出面担保,向当地富滇银行贷款,制成紧茶后,交由我厂验收,合格者由我厂统一运销……”(范和钧口述)。

 

1944年一度复业又立即停业,“恢复生产红茶43担,收购当地私商紧茶3268驮”。

 

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创立,简称「省茶司」。

 

1951年9月14日中国茶叶总公司注册「中茶牌」。

 

1952年佛海茶厂再次复业。7月19日中国茶叶总公司通告所属系统内统一启用「中茶牌」,「注册商标统一为中茶牌,开始是红印中茶牌,就是中茶的茶字是红色的,到了50年代末期改为绿印。」

 

1964年省茶司改名为「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期间也更改过多次名称。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2~

 

1972年6月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合并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才正式成立『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

 

1976年省公司召开全省普洱茶生产会议,要求昆明、勐海、下关三个厂加大生产普洱茶(渥堆熟茶),并决定茶品唛号。勐海茶厂为74、75开头,末尾为2。

 

1976~79年勐海茶厂外销出口多以麻袋与纸箱包装的散茶为主,紧压茶只有7452及7572二种熟茶饼。

 

1979年以后外销出口开始出现多样化拼配的茶品唛号,如7542、7532、7582等。

 

1981~1982年间省茶司接受香港茶商订单,由勐海茶厂制作为一一批7572青饼。

 

1985年香港南天贸易公司开始向省茶司订制8582青饼,由勐海茶厂制作。茶品大票由省公司之直式大票,改为各厂方署名之横式大票。

 

1990年中国茶叶公司通知茶厂停止使用「中茶牌」商标,勐海茶厂应与下关茶厂1991-92年间同时启用大益牌与松鹤牌商标,。

 

1994年开始筹备股份制公司化。

 

1995年3月22日以西双版纳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大益牌」商标。开始生产大益牌七子饼茶。

 

1996年正式改制成立为西双版纳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1999年省公司营运不善,茶厂自行大量接受茶商订单,茶品规格包装多样化。

 

 

下关茶厂

 

1941年(民国三十年)蒙藏委员会派任桑泽仁与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省茶司)商定,共同合资于大理下关创办康藏茶厂,也就是下关茶厂的前身。主要加工紧茶、饼茶销西藏地区,加工沱茶销四川。至目前为止,紧茶与沱茶仍然是下关茶厂主要的特色产品。1942年加工的紧茶销往西藏、四川,及云南省当地少数民族地区,注册商标为「宝焰牌」。1949年停止生产。1950年改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下关茶厂」,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所属系统内统一使用「中茶牌」商标,从此各国营茶厂统一沿用「中茶牌」至今。1955年,下关地区历史悠久的私人制茶商号全部纳入下关茶厂。期间,与勐海茶厂相同更名多次,1959年又恢复为云南省下关茶厂。1990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宝焰牌(紧茶、饼茶、方茶)注册商标正式启用,1992年松鹤牌沱茶注册商标正式启用。1994年由云南省下关茶厂、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重庆渝中茶叶公司、云南省下关茶业综合经营公司、下关茶厂职工持股会,共同组成“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下关茶厂正式规范为云南下关茶厂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52~1968

 

1951年紧茶统一规格,每个238g,每筒七个,每担30筒。

 

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所属系统内公司统一使用“中茶牌”。下关茶厂开始生产七子饼茶。进入60年代因原料调拨计划和加工产品的分工,下关茶厂以沱茶与紧茶为主要产品,圆茶只少量生产,多数计划交由猛海茶厂生产。

 

1953年茶厂通过试验,将饼茶揉制由布袋揉成圆型后再用十八公斤重的铅饼加压的方法,改用铝甑直接蒸压的方法。

 

1955年经省公司批准,紧茶规格由心脏型改为砖型,先生产10吨到丽江等地试销并征求消费者意见。同年,省公司通知茶厂对出口紧茶进行人工后发酵试验。下关茶厂七子饼茶形状由凹型底改为平底。

 

1956年按股合并私营茶庄或茶业公司于国营企业,从此结束私商经营茶业的历史。

 

1958年试验成功高温快速人工后发酵,达到缩短发酵周期、降低成本的效果。

 

1960年批准量产250g普洱方茶。

 

1962年开始生产125g沱茶。

 

1963年边销紧茶内包装改用牛皮纸袋、麻绳捆渣,改变长期以糯叶包装。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影响,紧茶宝焰牌改为团结牌;而心脏型不利于机械加工、包装,遂停止生产,1967年开始生产砖型紧茶,配料与加工工艺不变。

 

1968年为配合茶厂定量供应的原因,沱茶重量从原来的125g改为100g。

 

1972~1978

 

1972年经省茶叶公司批准,恢复七子饼茶的生产。同年六月,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合并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正式成立“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经省公司批准恢复七子饼茶生产。

 

1973年昆明茶厂吸取下关茶厂紧茶渥堆发酵的原理,再经高温高湿人工速成的后发酵处理,制成现今的云南普洱茶(熟茶)。

 

1975年试制普洱沱茶(熟茶),1976年批量出口沱茶(7663)专供香港天生行,由该行转销法国市场销售。

 

1976年省公司召开全省普洱茶生产会议,要求昆明、猛海、下关三个厂加大生产普洱茶(渥堆熟茶),并决定茶品唛号。下关厂为76开头,末尾为3。

 

1978年下关茶厂原本产量不大的圆茶(七子饼茶),因原料调拨困难,省公司将生产计划下达给勐海茶厂加工。

 

 

1979~

 

1979年香港天生行到下关厂参观,1980年再偕同法国茶叶批发公司、专栏作家、医学博士等一行人到厂参观。

 

1983年因订单需求,向省公司申请恢复制作七子饼茶,唯量少以供应日本外销

 

订单为主

 

1985年为解决厂内的野生茶(荒野茶,又称大树茶)出路问题,经抽样送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检测,结果确认属茶科植物,可饮用。

 

1986年班禅参观下关茶厂,希望恢复心脏型紧茶的生产,并当场订购500担,由下关茶厂加工后运交青海省政协;而当时亦在省内边销茶区销售一部分,但数量不多。

 

1987年底台湾开放大陆探亲,1988年底台湾茶艺界一行十四人到下关茶厂参观。

 

1988年为解决中档原料过多,开始试制加工“丙级沱茶”。

 

1989年昆明茶厂开发出旅游微型沱茶。下关茶厂于1997年生产3g微型小普洱沱茶,主要出口日本。

 

1990年11月30日“宝焰牌”紧茶正式启用。

 

1992年松鹤牌沱茶(内销)注册商标正式启用。

 

1993年开始生产“一级沱茶”。

 

1996年茶厂决定将厂徽图形做为产品标志,压制在甲级沱茶上,以取代原来压制在甲级沱茶上的“甲”字。

 

2004年5月1日正式民营化。

 

 

厘清

 

依以上史料可综合下列几点:

 

一.「八中茶」注册时间为1951年,所以坊间印级茶最早时间也应在此时期之后,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前。

 

二.“云南七子饼”的制作公司——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通称为“省公司”是成立于1972年,也就是说明所有云南七子饼均生产于1972年以后。

 

三.1975年以后才正式量产与外销熟茶。

 

四.1980年以前外销紧压茶只有7452、7572、7663、7581四种,7542、7532、7472、7582、7682、7653等茶品是1980年以后才生产。而8653、8663、8582、8592等茶品则是1985年以后所生产,也就是从1985年开始才有署名勐海、下关茶厂的横式大票出现,比如所谓的73青饼(手工盖印、大口中)横式大票为7542-503、506,也就是在1985年还有生产。

 

五.据下关茶厂内资料得知,平底铁饼模具七零年代初期才有。而依前厂长冯炎培先生口述,第一批量产之平底模铁饼为七零年代末期至八零年代初期之间。二个数据都显示,如果坊间所有平底铁饼均确为下关茶厂所生产,坊间所谓美术字铁饼(蓝印铁饼)、红印铁饼、七子铁饼(中茶简体字平底模)等生产时间极有可能七零年代初期以后。然而,依勐海茶厂李副厂长所言,第一台铁饼模为勐海茶厂员工所研发,则蓝印红印铁饼生产时间就可能在1972年以前。

 

六.1986年日本客户向深圳富华公司(云南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茶叶分公司在深圳公司之别称)订制一批下关茶饼(8653、8663),后改买勐海茶厂8582。这批8653及8663直至九零年代初,因茶品过了保质期(保质期为三年)急需处理,最后由香港茶商来以每公斤十元,经二三年时间才处理完毕。下关茶厂因此在1988年改变生产配方,规格编号为8863生产至今。而其中,夹杂许多中茶简体字茶品,富华公司派人将之分开挑拣。也就是说明,坊间中茶简体字极可能在1986年前后还有生产。

 

七.7572为勐海茶厂常规熟茶品。1981~1982年间省公司接受香港茶商订单,由勐海茶厂制作历史上唯一一批7572青饼。

 

八.1985年云南业界才了解野生茶(荒野茶,又称大树茶)确认属茶科植物,可饮用;所以,在此之前使用野生茶制作茶品的机会微乎其微!

 

九.据勐海茶厂厂方资深高阶主管所言,大益牌最早使用时间为1989年。但与下关茶厂接受省公司通知停止使用“八中茶”,指示另创品牌时期为1990年,下关茶厂正式注册启用“松鹤牌”为1992年,大益牌之起始也应于此时期。

 

十.新康藏茶厂曾经采用“宝焰牌”商标,1951~1990年期间,中茶公司统一使用“八中茶”。1990年重新生产“宝焰牌”,11月30日才正式注册,所以坊间的多数宝焰牌紧茶其生产年份都在此之后。

 

十一.下关茶厂沱茶使用“八中茶”为1951~1992年间,1992年以后注册使用“松鹤牌”商标。1996年9月1日开始,取消沱茶凸面上的“甲”字,改用下关茶厂之厂徽。

 

十二.1994年底勐海茶厂开始筹备股份公司化,于1996年才正式成立“西双版纳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由此说明勐海茶厂改制后所生产所谓“大益牌”相关茶品最早生产时间在1994年以后。而坊间通称第一批“紫大益”7542生茶饼为有限责任公司于1996年所生产。

 

 

补叙

 

一.计划经济时代,也就是90年代之前,新办茶厂必须经过省方同意。南涧茶厂创办厂长林兴云1983年仍在下关茶厂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下关厂志),因故与厂方争执,遂离开下关茶厂,1983年底创办南涧茶厂。1983-85年间生产袋装绿茶。1985-89年生产沱茶,1987年5月10日注册土林牌凤凰商标,编号第286510号,此时间产量非常少,只供应重庆地区,没有交广东、香港。1990-92年没有生产沱茶只交毛料给其它厂方,1993年底重新生产沱茶,但包装上有加盖「茶叶公司」字体。1994年才将沱茶交广东、香港茶商,2003年才生产茶饼。

 

二.1994年昆明茶厂关厂,此后多数昆明茶厂7581茶砖,均由下岗技术员或其它私人茶厂以昆明茶厂之名义制作贩卖。

 

三.以“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出品”或“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为内飞,从1993年开始制作,至今。

 

四.昌泰茶行于1999年底开始生产第一批易昌号栽培型野生饼茶,2001年于景谷分行生产第一批昌泰号。

 

 

结语

 

这些历史文献一直都存在着,尤其《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的初版日期为1993年12月,记载1938~1990年间云南普洱茶大小纪事;《云南省下关厂志》则于2001年2月版,记载1941~1998年间的茶事。有许多历史背景配合卸任厂长与技术员,刚好可以彰显出当时的普洱茶品的真确性,而不是只有茶商或坊间口述相传、以讹传讹的所谓见证。

 

从纸张、印刷、饼模、拼配等等,能判断出普洱茶大约年份,是少数能记载当时文化背景的茶品,是有必要对普洱茶年份加以探讨,但却不尽然与市场价格画上等号。终究,优质普洱茶品除时间以外,还与茶种制程有关;更重要的,储存环境绝对影响茶品的香气口感。

 

 

笔者撰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打击普洱茶市场,因为现代信息传递非常快速,没有这篇文章的陈述,正确的普洱茶历史文献信息还是会流通开来,笔者只是其中一个推手,将文献信息加以整理而提早曝光。最后给消费者的建议,购买普洱茶品先不论年份或厂方,而应以自己喜好为第一优先选择,以质量及干净与否来做购买的主要依据。

 

普洱茶年份识别方法,再也不担心买老茶了!

  
  一,可以从外包装、大票、小票、内飞等去辨识普洱茶年份

  外包装纸,大票、内票、内飞、包装形态等都极具时代特征。

  外包装纸、大票、内票、内飞等都是纸类物质,其纸张质量、厚薄、印刷油墨、字体粗细、大小、繁简字、版面设计、厂商名称、商标、唛号、重量、标识、印刷样式、老化程度、印刷技术等都具有每一个时代的印记。
  
  因此,要想从这些因子中辨别出其年份除必需熟悉这些因子的基本知识外,还可以从大票中印刷的唛号、批次、生产厂家等来辨识。

  从普洱茶的生产背景中我们可以知道1985年以前云南茶叶加工、调拨销售等均由外贸茶叶经营部门统一管理,各厂家的茶叶包装物料均由省级公司统一规划、订造、调拨。另外,大票为立式印刷,不具厂名。

  1985年以后,由于经营机制的改变,茶叶的加工、经营权下放至茶厂。勐海、下关两茶厂开始设计印刷了具有本厂特色的横式大票,设计了记录生产年代批次的延展码。在简装的外包装上采用竹壳和纸筒二种外包装,具有时代特征。
  
  内飞由于是在压制茶饼前置人而在压制荼饼时已压在茶饼的茶体内,更换伪造难度较大。因此,可把内飞作为辨识标志。由于内飞纸质、油墨、字体,版式等各不相同,后人较难仿造。

  文革期间,中茶牌圆茶易名为云南七子饼茶,饼面上出现了加红带的标识,并采用黄印包装纸,加印了英文,印的颜色也反映在内飞上。

  早年的圆茶是没有外包装纸的,饼茶直接包装在竹壳中。随着时代变迁和产制的深入,饼茶开始出现了外包装纸,纸质和印刷样式也随着年代的变化而改变。目前外包装纸上下端都印有文字,不同厂家其字体亦有差异。

  七子饼利用毛竹壳做外包装,七饼为一筒,用竹壳包裹后用竹篾、竹皮或铁丝捆绑。目前也有用牛皮纸做外包装的,外包装上印有文字。茶票分为内票和内飞。内票用途类似于商品包装中的使用说明书,或是夹带的广告单,面积略大。早期老字号茶庄生产的饼茶每筒(块)放1~2张,夹在第一、第二饼之间。

  现代生产的饼茶内票放在外包纸内。内飞是紧压茶压制时埋入茶饼面上的辨认小纸张,起注册商标的宣示作用。每饼一张,位于饼面中央,用少量茶叶覆盖固定。露出大部分票面,亦有内飞埋入茶饼中。饼、沱、砖、方茶中也有埋内飞的。

  1985年以后才有署名勐海、下关等茶厂的横式大票出现,而73青饼是以手工盖印,大口中横式大票为7542—503、7542—506等唛号,在1985年还有生产。

  二、从普洱茶外形上辨别普洱茶年份不同年代

  压制的紧压茶其外形宽度、厚薄、弧度、曲度、窝坳、松紧等均有较大区别。

  早期的紧压茶都是使用石质模具手工压制而成,其外形不匀整较松,布袋纹质显现;而使用机械模具压制的紧压茶外形匀整、紧实、直径均一、厚薄均匀。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紧压茶体积较大、重量较重,而90年代加工的紧压茶以小型居多。20世纪70年代初才出现平底铁模产品,而批量生产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下关茶厂是以美术字为印模的蓝印、红印铁饼,中茶简体字平底模于70年代初南勐海茶厂生产。
  
  三、从普洱茶产品的质量上去辨别普洱茶年份

  茶叶产品的质量优劣是体现产品饮用价值的最重要依据,其形色香味是评价茶叶质量优劣的标准,并且作为辨识年份的主要依据之一。

  由于普洱茶分为散茶和紧压茶两大类,其形色香昧既有共同特征,又有根本的区别,而这一根本区别却是年代辨识的重要依据。

  大家知道,普洱茶有散茶与紧压茶(饼、砖、沱等)之分、有生茶与熟茶之分、干仓与湿仓之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之分,其质量标准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各品种花色中又极具个性。

  一般来说,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其后发酵陈化程度加深,外形色泽与汤色变红,滋味越来越醇,香气越来越陈。
  
  普洱茶等级与内含物成分,除粗纤维含量与嫩度、茶褐素含量与汤色的红褐度、明亮度等有较密切的关系外,其余成分含量与等级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关关系。

  普洱茶品质特征中最重要的因子是香气,不但要有独特的陈香(兰香、沉香、参香、枣香、荷香、梅香、熟香、青香等),而且要陈香显著,其次是滋味浓厚甘润顺滑,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褐柔软匀亮。

  四、从原料的配比与唛号去辨别普洱茶年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普洱茶基本上由茶庄加工经营,一般只有茶庄号而没有唛号,各茶庄原料来源、原料质量、原料配比等各不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叶加工、销售基本由国营单位负责,其产品的原料级别、质量、配比比例、配比技术等不断提高,质量保证体系逐渐完善,产品质量比较稳定。

  70年代中期又规定了唛号制度,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品牌功能,从而为年代的辨识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普洱茶的原料分为五级十等,一般较嫩者制作沱茶、方砖、人头瓜、散茶等,中等嫩度者制作饼茶,粗老原料制作砖茶。

  同时,制作普洱茶的原料还有古野生茶、野放茶、栽培茶和产地不同的高山茶、坡地茶、平地茶等不同质量的原料以及不同茶厂、不同商家等采用不同的原料拼配杯准,从而形成了同名不同质的普洱茶产品。

  例如,1950年初期下关沱茶由里茶、二盖、三尖、四尖、撒尖等原料拼配而成,以后改为三种原料,最后改为里茶与面茶,近年恢复3种茶原料拼配而成。1955年以前沱茶的原料以顶级滇青毛茶与优质春尖拼配,1958年茶价改革后以高档春茶的1吨级为原料。一般而言,国营茶厂原料以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为基础,每年同一唛号茶品质较为稳定;私人茶厂原料较为单一,但原料嫩度较好。1975年以后正式批量生产熟普洱茶外销。1985年以后才开始生产野生茶饼,之后无此产品。1976年,为适应出口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规范了普洱茶的唛号。饼茶采用4位数字,头两位为该茶品创制年份,第三位数字为毛茶原料等级,最后一位数字为茶厂编号(昆明1、勐海2、下关3、普洱4);散茶用5位数字。第3、4位为毛茶原料等级,其余相同。1980年以前生产的外销紧压茶唛号只有7452、7572、7581、7663,1980年以后开始以7542、7532、7472、7582、7653等唛号生产,1985年以后则以8582、8592、8653、8663等唛号生产,1988年至今下关茶厂仍以8863唛号进行生产。
  
  不要买平时价格都不高的款,这种拆出来质量真的很垃圾;

  尽量买有图透的,知道内容物的话就不用担心买到过时的款。

  没有图透就一定要买自己喜欢的牌子,自己喜欢的牌子风格是什么样的心里都有数,不至于心里落差大。

  -END-
找到约6,51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9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