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民族茶具

找到约741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从茶具的变化解读茶文化的演进

茶文化热是近些年兴起的,茶文化学者的队伍也在蓬勃壮大。茶的诸多历史真相自然离不开各式各样、各种途径的考证。

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茶文化的发展不断出新,诸多的出土文物给了茶界研究最有力的佐证。历数起来,目前发现与茶相关的文物有茶叶、茶籽和茶具。

茶具是最重要,也是最多的部分。很多专家通过各个时期的不同茶具,探究、了解茶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百相。自有饮茶,就有茶具。我们当今的茶文化研究成果自然离不开茶具文物的全面亮相与深入研究。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茶具又是茶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茶具的发展,不同时期的茶具被烙上了不同时代的印记,使得茶具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茶具的材质、品种、造型和式样的演变,与时代特征、民族风俗以及审美情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粗糙、精致,在某种程度上,茶具的功用不仅仅是盛茶,还蕴涵同时代的文化,提供审美对象,增进茶趣,以助茶兴。

茶道作为一门文化艺能,讲究精茶、真水和活火,还讲究妙器,正所谓名茶配妙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茶具始于何时?

西汉末年,王褒的《僮约》有“烹荼尽具”之说,是否有专用茶具不得其详。《广陵耆老传》内云 :“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老妪所提器茗大概是食器兼用作茶具。左思《娇女》诗有“止为茶荈据,吹嘘对鼎 ”两句,“鼎 ”也是当时的食器而非茶器。

晋代卢琳的《四王起事》记晋惠帝遇难逃亡,返回洛阳,有侍从“持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饮以为佳”。承茶之具是瓦盂,即盛饭菜的土碗。显然,唐代以前是茶具与食器混用的。

汉晋时期的茶具艺术发展无疑还是缓慢的,一直沿着土陶—硬陶—釉陶这么一条曲线前进。最早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是一种小口大肚陶质的缶。

釉陶

近年,在浙江上虞出土的一批东汉时期的瓷器,内有碗、杯、壶等茶具,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具。这个时期的茶具有青瓷钵、陶炉、铜鍑、青瓷罐、陶臼等。青瓷钵用于饮茶,陶炉用于煮茶,铜鍑用于盛茶汤,青瓷罐用于贮藏茶叶,陶臼用于研茶。

晋朝造瓷业进一步发展,主要烧制青瓷,瓷质茶具占主要份额。主要茶具有青瓷鍑(盛茶汤的器具)、青瓷孔罐(烘焙茶叶的器具)和青瓷盖盒(贮存茶叶的盒子)。这个时期,饮茶方法大同小异,各地的饮茶器皿也相差无几。

汉朝时期,茶由巴蜀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叶生产地区不断扩大,饮茶从上层社会逐渐向民间发展,饮茶较为普遍。从饮茶起始,就有了客来敬茶的礼节,到两晋南北朝时成了普遍的礼仪。

而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在这一时期是其重要的孕育阶段,而佛教、道教徒及儒教的文化根源和民族大融合的社会背景给茶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使茶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了器物文明和中华文化传承相统一的特点。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各民族和谐相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茶饮之风也随之呈风起云涌之势。在这一社会大氛围的影响之下,中国茶具首次从食、酒器中分离出来而自成一个体系,为品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文化博大精深,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茶具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能体现出这一点。由于饮茶风俗遍及全国各地,饮茶器皿颇受重视,专门的饮茶器皿制造业也应运而生。除了文人士大夫阶层所使用的茶具外,宫廷茶具及民间茶具对中华茶文明发展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宫廷饮茶,茶具奢侈豪华,选材极为考究,制作相当精良,每一件茶具都是当世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

民间茶具与宫廷茶具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质朴而实用。茶具作为身份地位的标志要大于作为器具的意义。

在唐代,茶具从食、酒器中分离而自成体系。茶具专用始于唐代,茶具的定型化和系列化,陆羽功不可没。陆羽在《茶经》中列出了包括煮茶、饮茶、灸茶的器具 28 种,内生火用具有风炉、灰承、筥、炭檛和火夹 5 种,煮茶用具有鍑(即“釜之大口者也”)和交床 2 种,制茶用具包括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和则 6 种,水具包括水方、漉水囊、瓢、竹夹和熟盂 5 种,盐具包括鹾簋和揭 2 种,饮茶用具包括碗和札 2 种,清洁用具包括涤方、滓方和巾 3 种,藏陈用具包括畚、具列和都篮 3 种。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

但在古代人的眼里,则是完成一定礼仪,是使饮茶更好、更精的必然过程。可见古人对饮茶的讲究,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而是追求一种精神意境。说明人们不光是饮茶,亦在品茶,包括对茶具的评品。唐茶具丰富多彩,既有如冰似玉的越瓷,银如白雪的邢瓷,又有黄釉、黑釉、彩釉瓷,造型品种丰富多样。

唐代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茶具无疑应是 1987年在陕西省扶风县城北 10 公里的法门镇法门寺,出土的一套规格极高、工艺精湛的皇家金银茶具。据考究,这套茶具制成于咸通九年到十二年,为僖宗御用的真品,保留得非常完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最完善、最精致的茶具文物。

来源:中华茶史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蒙古族古朴特色的茶具

蒙古族茶的种类多、茶饮功能丰富,在烹制茶饮的器具上也表现出了独有的特色。一直过着游牧生活的蒙古族,逐水草而居。他们对生活物品的选择多讲究牢靠、耐用,所以常使用以木质、铁器、铜器为原料的茶具。


1.古朴实用的制茶工具

(1)茶臼和木杵

茶臼和木杵是蒙古族用来捣碎茶砖,为熬制奶茶作准备的一套制茶工具。茶臼在蒙古语中又为“熬古日”,材质多以硬质的树根或铜、铁等金属制作,高2尺,直径1.5尺,呈圆柱形或圆锥形,中部凹空,外部刻有花纹,用于盛放将捣碎的茶块。

而木杵,就是一根用木料制作的棍子,不仅可以用于捣茶,捣马奶、捣米均可用之。《蒙古秘史》中云:"成吉思合罕没有理别勒古台的劝告,从旁折取一根树枝,又抽出捣马奶子的木杵就打,把主儿乞族人打败了……"这里就谈到了捣马奶子使用的木杵。


(2)蒙古刀

蒙古族擅长骑马、射箭,性格豪爽。蒙古刀是马背民族深爱的用具和饰品,它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用具。长期以来,蒙古人喝的都是茶饼、茶砖等紧压茶。蒙古人刀不离身,习惯用小刀来撬茶砖。这种小刀以优质钢打造,刀刃锋利,装饰精美,富有民族特色,是蒙古族众多刀具的一种。


(3)吉拉布其

一种牧人所用的锅具,系铁制或铜制,中间部位有一边沿,锅上部边沿铸有传统花纹,有的还铸造了蒙古文。平时煮肉、熬奶茶都用此锅,所以容积较大。锅下面有锅撑子,锅撑下是由六根或八根铁柱构成的,中间围四、五道铁圈加以固定,铁锅大小不一,因需而择。


2.特色鲜明的饮茶器具

(1)茶壶

蒙古族的茶壶最早以木质茶壶为主,后多采用铝质、铜质、铁质、银质等。蒙古族的茶壶有“神奇的奔巴瓶(甘露瓶)”之美称。各地区使用的茶壶不完全相同。一般的茶壶嘴小,底子大,为铝质或铜质。蒙古族茶壶的装饰方式繁多,常见的如在壶盖子、提手和嘴子上用银等金属镶嵌花草、八宝、云纹和水纹等民族特色的图案。

(2)茶碗

蒙古族的茶碗分为三种:木碗、银碗、铜碗。木碗采用桦树根制作,因其轻巧、便于携带,所以深受蒙古男子的喜爱,出门在外,揣在怀中,口渴时掏出即能饮茶使用。而银碗则是在木碗的基础上,外镀一层银质,刻有八宝图案,是蒙古族招待贵客的居家必备之物。还有一种铜碗,一般无任何装饰图案,质地简单,使用比银碗更为普遍。


(3)虎忽勒

一种以马皮或牛皮制作的盛水、酒等饮料器皿。呈元宝形,中间部位呈壶嘴状,上有木塞,木塞顶部有一孔,可穿入皮绳,或挂在身上,或挂在马上携带,结实耐用。

在茶饮生活中,蒙古族接受了汉地茶文化的同时,也发展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蒙古族多种多样的饮茶器具,茶饮生活极富民族特色,使我国的茶文化内涵更加多姿多彩。

来源:莫老师说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具【每日一福(壶)】:高石瓢

01

文化背景2


详实的考古学资料证明,7000多年前,宜兴就农业发达,农业文化和制陶技艺名闻中华。先秦时期,吴越文化在此交汇,宜兴先人们为吴越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唐代肃宗时起『阳羡贡茶』名冠全国。宋代以后,学人辈出,文风昌盛,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宜兴的文化积淀中,陶瓷艺术,特别是以紫砂壶为代表的紫砂陶艺和紫砂文化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朵灿烂奇葩。正是在这种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背景下,宜兴以手工成型为主的紫砂陶艺,作为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和由此产生的紫砂文化,融合了宜兴7000多年的陶瓷文化和几千年的茶文化累积,融合了太湖地区其它民间工艺文化成果,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世间万物,都有其起源、成长、发展的演变历程,有其成因的内在动因。紫砂同样也有其起源、成长、发展的演变过程及其种种条件和内在动因。紫砂壶艺、紫砂文化之所以在宜兴起源、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是因为有以下诸多综合因素催生而成的:

一是宜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文化底蕴深厚。

二是山林、土壤、气候适宜,上天恩赐,得天独厚。

三是茶与茶文化积淀久远,山泉清洌,物华天宝。

四是7000多年的制陶历史,独一无二的紫砂泥。

五是勤劳智慧的宜兴人。

六是文人参与,骚人墨客纷至。如此种种,使紫砂壶艺、紫砂文化产生发展,成为古老东方民族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

每日一壶


作者简介杨海峰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

现受聘于宜兴市阳羡茗壶紫砂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刻艺术总监


当代优秀青年陶艺家,受家庭的影响,他自幼喜欢书画艺术与收藏,更钟情于宜兴的紫砂艺术。从艺以来一直醉心于紫砂艺术的创作与研究。他善于通过塑造紫砂形体艺术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个性,对紫砂赋予时代的气息。他的作品简约大气,充满古朴雅致的味道又融入时代的创新元素。在作品的选料上极为严格与苟刻,他视紫砂泥料为紫砂壶的生命。在紫砂作品的装饰上他继承了文人壶的清晰脉胳,深受到广大藏家追捧。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国内诸多机构收藏。其中『拈花一笑壶』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找到约72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