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建漳州铁观音

找到约12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福建漳州:茶旅融合品新韵 品牌建设助脱贫

日前,首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系列活动组委会调研组到访漳州南靖、平和、云霄、诏安等地,实地了解茶产业、茶企发展情况。漳州有“六泡茶”之说:平和白芽奇兰、诏安八仙茶、南靖丹桂、华安铁观音、云霄黄观音、古雷水仙茶,它们代表了漳州别具一格的茶产业现状。

以茶兴旅,以旅促茶

打造文旅康养融合新径

茶香也怕“巷子深”。南靖县南坑镇葛竹村,临九龙江支流西溪之源,坐拥万亩茶山,平均海拔千米以上。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我们有限的知名度阻碍了茶叶销售走得更远。”南靖县金观音合作社理事长赖玉春说道。2001年1月,南靖县政府对南坑镇镇区至葛竹村段的公路进行提升改造。破解交通瓶颈后,茶农纷纷回家从事茶叶生产,葛竹村茶产业迅速恢复了生机。

近年来,南坑镇把葛竹村作为乡村振兴典范村和乡村旅游样板村之一,大力发展当地高山茶叶特色产业,并通过举办枳实花节、茶王赛、茶艺表演等活动,引来客流,增加人气,让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

据介绍,南靖立足现有茶产业资源,以“旅游+”思维深度融合,将土楼与茶叶结合起来,以土楼景区为中心点,通过游客的体验带动茶产品消费,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就地市场化,切实提高茶农收益,探索出一条茶旅融合新径。

漳州目前建有南靖洋顶岽、平和高峰生态谷、诏安八仙茶坊、云霄凤顶茶山休闲观光园等一批集生态、休闲、康养、旅游于一体的标准茶园、现代茶庄园。数据显示,漳州2019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560.8万人次,A级旅游景区20家,茶旅融合市场广阔。

精心育种,灵活宣传

打响漳州优质茶叶品牌

诏安地处南亚热带,土壤富硒、生态优渥,有400年的种茶历史。秀篆镇是诏安的老茶区,彼时郑兆钦是秀篆茶叶收购站的一名技术员。

“1965年,漳州茶厂组织各县的茶叶普查,我跑茶区,在靠近广东的茶区发现八仙茶树。”郑兆钦将这带有早芽的有性茶树群体,选取28株移植到秀篆茶叶收购站茶树品种园内定植,通过三年的反复试验,他再筛选出萌芽早、长势好、品质优的单株茶树,春芽后剪取20个插穗在汀洋村八仙山下的汀洋茶厂扦插育苗,精心培育,成活了17株。新的茶树被暂命名为“汀洋大叶黄旦”。1982年漳州市科委组织鉴评,将这一新品种命名为“八仙茶”。1994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定,诏安八仙茶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选育的国家级乌龙茶良种。

自2017年起,该县每年安排农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一条龙扶持八仙茶产业的发展,并对八仙茶品牌营销建设进行政策性补助。以“诏安八仙乌龙茶”“诏安八仙功夫红茶”产品为营销重点,探索现代营销方式,开设八仙茶专营店,灵活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以茶文化鸣锣开道,打造八仙茶富硒养生品牌形象,着力深化八仙茶品牌建设。

诏安县还通过政策扶持八仙茶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涉及60多家经济实体,惠及贫困户600多户。茶叶加工厂雇佣当地贫困劳动力230多人,拓宽就业增收渠道,有效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近年来,漳州市注重茶叶品牌化建设,现有“南靖丹桂”“南靖铁观音”“平和白芽奇兰”“诏安八仙茶”“云霄黄观音”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充分利用当地优质自然资源,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集中连片、分户经营”的形式,不断提高茶叶种植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加快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打响漳州茶这张绿色名片。

作者:李姗姗 来源:东南网

信息贵在分享,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何正山小种红茶和福建工夫茶会成为“申遗”的“漏网之鱼”?

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重磅消息,令所有爱茶人们无不欢欣鼓舞,彻夜难眠。这不仅是茶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此次“申遗”成功的项目中包含了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等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2014年)、福建安溪铁观音文化系统(2022年)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可见,福建是当之无愧、数一数二的中国产茶大省、强省。在振奋之余,我们也不禁深感疑惑:作为“世界红茶鼻祖”的正山小种红茶以及中国工夫茶之源的福建工夫茶艺,为何会成为“申遗”的漏网之鱼?

正山小种:世界红茶鼻祖

“我觉得我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其名作《唐璜》中热情讴歌道。

“茶是可人儿,万灵丹。寒冷若你,茶将为之温暖……”英国前首相格莱斯顿在诗中也是饱含深情。

这种有着迷人的琥珀色、“松烟香,桂圆味”且富有神秘感的东方饮料,正是产自中国福建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

闽赣交界的桐木关(梁天雄 摄)

武夷山作为福建茶叶及中华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见诸记载的茶史有1000多年。唐时,属建州。陆羽在《茶经》写道:“茶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甚佳。”宋代,包括武夷山在内的闽北地区,更是被列为北苑贡茶。范仲淹诗云:“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元代时,朝廷在武夷山九曲溪第四曲一带设御茶园。明清时,武夷茶亦是作为贡茶,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武夷茶赋诗。

诞生于明末清初的正山小种红茶,更是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茶之一。1610年,它就被“海上马车夫”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运往欧洲,并从此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

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大量武夷茶运往欧洲各地(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

正山小种最早在欧洲被称为“Bohea”,即“武夷”的谐音。在英国《茶叶字典》中关于“武夷”条注释为:“武夷(BOHEA),中国福建省武夷山所产的茶,通常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INA BLACK TEA)。”18世纪,此名也用于茶叶饮料,发音为“BO-HEE”,并一度成为中国茶的代名词,也是英国皇室的奢侈品。

在中国,源于正山小种的红茶制作技术日臻于成熟后,就像一根接力棒一样,在福建的闽北、闽东以及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等茶区进行了“接力”,并融入了当地的风味特色与文化韵味,而它们在欧洲人心目中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Black Tea”。

桐木关的茶园,正山小种红茶的发源地(梁天雄 摄)

在青楼里萎凋的青叶,这是成就正山小种“松烟香,桂圆味”的关键工序之一(梁天雄 摄)

1662年,在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婚礼上,她的嫁妆里有221磅来自中国武夷山桐木关的红茶和竟然中国景德镇青花瓷茶具。

1662年,第一个把饮茶习俗带入英国皇室的“饮茶皇后”凯瑟琳·布拉甘扎

这个“饮茶皇后”把饮茶带入英国皇室后,迅速掀起了饮茶风尚,后来渐渐演变成英国特有的下午茶文化。不久前辞世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生前最喜欢的4款中国红茶中,就有正山小种。

英国贵族在花园里享受阳光和下午茶

武夷茶还通过万里茶路运往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流淌在茶炊里,温暖着每一个寒冷的日子。

当喝武夷茶成为欧洲大陆的流行风尚时,财富与征服,奴役与反抗,战争与和平,也在全球轮番上演。

源于正山小种的红茶制作技术日臻于成熟后,如同接力棒,在福建的闽北、闽东以及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等茶区进行了“接力”,并融入了当地的风味特色与文化韵味,祁门工夫、坦洋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红茶相继应运而生。

上世纪80~90年代时,红茶虽曾有过曲折的发展经历,但它还是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跨入新时代,并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喜爱。

首泡金骏眉的制作者梁骏德(梁天雄 摄)

2005年,脱胎创新于正山小种的金骏眉,作为中国红茶的新秀,又引发了新一场的“红茶热”,至今方兴未艾,甚至一些绿茶、乌龙茶产区也纷纷“红变”,掀起了一场“绿改红”“乌改红”的“运动”,“祖国茶山一片红”。

正山小种红茶

福建工夫茶艺:中国茶艺的代表

此次“申遗”成功的项目,除了传统制茶技艺,还有相关习俗。譬如,潮州工夫茶艺、白族的“三道茶”。

早在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已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殊不知,工夫茶艺真正的源头却是在福建。

武夷山九龙窠大红袍母树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工夫茶》云:“闽中盛行功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工夫茶,源于福建,盛行于闽南、广东潮汕和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并由此形成闽式、潮式和台式三大“流派”。

追根溯源,“工夫茶”原指武夷茶,因制法讲究见工夫而得名。

明末僧人释超全《武夷茶歌》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武夷茶品质之优正是得益于它精细的制作工夫。

烘焙这道工序,十分考验工夫,故梁章钜盛赞道:“武夷焙法,实甲天下”(周昂 摄)

在往后清人的著述中,“工夫茶”就非常具体地指向武夷岩茶。譬如,陆廷灿《续茶经》引《随见录》:“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可见,是品质,是制茶工夫成就了武夷茶的“工夫茶”之名。直到今天,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福建乌龙茶,其独树一帜的“岩韵”,除了天赐的产地环境外,与精湛考究的制作技艺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烘焙这道工序,十分考验工夫,故梁章钜盛赞道:“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祖籍福建漳州的台湾史学家连横(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祖父)对工夫茶有着相当精辟的见解:“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与福建一衣带水的台湾,多是来自漳、泉、潮三地的移民,喝工夫茶的嗜好基本相似。

潮汕工夫茶艺中特有的“滚杯”

闽北武夷山产的岩茶及其制法、泡饮法,率先在闽南流传开,再一路南下,蔓延至同漳州接壤的潮汕地区,而作为泡饮方式的“工夫茶”在清代的文字中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经典者如俞蛟《潮嘉风月记》、寄泉《蝶阶外史》、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等等。此外,闽南潮汕虽分属闽粤两省,但地缘相近,且有很大一部分潮汕人的祖籍在福建,因而两地在语言、风俗、民间信仰、饮食习惯上都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与福建工夫茶一脉相承的潮州工夫茶便是最好的证明。

潮汕地区自古也产茶,如时下备受爱茶人亲睐的凤凰单丛(乌龙茶),但在过去至少清中期以前,这一带所产之茶不足以供本地人饮用,故地方文献中多见“潮俗不甚贵茶,所给多闽产”之语。

“工夫茶,闽中最盛。”工夫茶这一雅俗共赏的品饮方式,因深植于寻常百姓生活而得以深远流传,且历久弥新。

在福建,“茶店比米店还多”早已是城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茶,从早泡到晚,是福建人习以为常的居家生活,有些爱茶人还会在家中专辟一个雅致的茶空间。游走街头巷陌,也常见街坊邻居在门前围坐,泡茶闲聊。如果到酒楼吃饭,包厢里也通常会隔出一小间茶室,一边泡茶,一边迎客。即便是上班族,办公室里也少不了一张泡茶桌和一套工夫茶具……可以说,泡茶喝茶是福建人近乎本能的生活习惯,而且一道工夫茶还深蕴着福建人为人处事的智慧。

茶,从早泡到晚,是福建人习以为常的居家生活(周昂 摄)

闽南人把喝茶称为“呷茶”。望文生义,“呷茶”充满了闲情逸致,这样慢泡细品的饮茶方式似乎是当今快节奏生活的逆行。于是,当茶在盖瓯里泡开、斟出香馥的茶汤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气氛也渐渐融洽起来,大有“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的情怀。

正山小种、福建工夫茶艺

“申遗”刻不容缓

与正山小种红茶昔日的辉煌、工夫茶在闽粤台的鼎盛极不相称的是,尊为“红茶鼻祖”的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至今还未成为国家级“非遗”,福建工夫茶艺甚至还未启动“申遗”,而祁门红茶、凤庆滇红茶、坦洋工夫茶等制作技艺以及潮州工夫茶艺都已成功成为世界“非遗”。

这一尴尬现状,亟待产茶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同其它茶叶制作技艺及相关习俗一样,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福建工夫茶艺也是福建人、中国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而且,正山小种红茶还作为中国茶的代表曾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与文化,工夫茶更是中国茶艺及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代表。尤其是茶日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今天,正本清源,保护、传承和弘扬好非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也满心期待,总有一天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福建工夫茶艺能 “申遗”成功,王者归来,重新擦亮“世界红茶鼻祖”、“中国茶艺代表”的熠熠桂冠!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关于茶文化:福建茶叶大家族,你都喝过吗?

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这些福建名茶,你都喝过吗?

武夷岩茶

属乌龙茶类。中国十大名茶之首,产自武夷山独特的优良生态环境,素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之赞誉,品具“岩骨花香”,香气馥郁,胜似兰花面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恬,生津回甘,浓饮而不见苦涩,汤色橙黄,七泡有余香,泡后叶底“绿叶红镶边”,细品有独特岩韵。



大红袍

大 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产于福建。大红袍属于武夷岩茶的一种,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一种,武夷山大红袍的所属的乌龙茶加工工艺起源各有各的说法,但是乌 龙茶工艺的发展与闽南茶商和僧人进驻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茶类,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温性,无绿茶的苦涩、青味,也没有全发酵 红茶的温热,深受福建、广东、台湾和东南亚华侨的喜爱。



铁观音

铁观音,发源于泉州安溪县,属于乌龙茶类。铁观音清香雅韵,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白芽奇兰

白芽奇兰茶属闽南乌龙茶中的高香品种,历来以其独特的天然混合型兰花幽香之气,鲜爽秀美之质,醇厚甘甜之味,清澈杏黄之汤,而倍受人们喜爱。(当代大文豪林语堂尤为喜爱)。


白芽奇兰茶盛产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大芹山麓的崎岭、九峰一带,这里山峦起伏,山高雾多(平均海拔600-1300米),溪流潺潺,土壤肥沃,林竹茂密,野果山花四季如春。而所产的白芽奇兰茶,内质香气清高爽悦,品种香突出,兰香幽长飘溢,滋味醇爽,汤色橙黄明亮,叶底软亮。



漳平水仙

漳平水仙为福建省漳平市特产,有水仙茶饼和水仙散茶两种产品,水仙茶饼更是乌龙茶类唯一紧压茶。该茶香气清高幽长,具有如兰气质的天然花香,滋味醇爽细润,鲜灵活泼,经久藏,耐冲泡,茶色赤黄,细品有水仙花香,喉润好,有回甘,更有久饮多饮而不伤胃的特点。



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的产地为福鼎市与政和县,属白茶类。由于鲜叶原料全部是茶芽,制成成品茶后,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因此得名。冲泡后,香气清鲜,滋味醇和。茶在杯中冲泡,即出现白云疑光闪,满盏浮花乳,芽芽挺立,蔚为奇观。常饮白毫银还有降虚火,解邪毒的功效。



政和工夫

政 和工夫: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原产于福建北部,以政和县为主产区。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种为主体,适当拼配由小叶种茶树群体中选制的具有浓郁花香特色 的工夫红茶。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黄色,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之间颇似紫罗兰香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既宜清饮,又宜 掺和砂糖、牛奶调饮。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产于福建白云山麓的坦洋村,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今天品鉴的这款坦洋工夫,该茶的各项审评都不错。干茶乌润,带金毫;茶汤甜香中带花香;滋味甜醇,而且耐冲泡,品质较高。



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产于武夷山深处桐木村,为世界上最早的红茶。成品茶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外形条索肥实,色泽铁青带褐,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红浓,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有天然花香,茶香细而含蓄,味醇厚甘爽,喉韵明显,汤色橙黄清明,与其他茶拼配,能提高味感。



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产自福州市及闽东北地区。选用优质的烘青绿茶,与含苞待放的茉莉鲜花混合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茶的外形秀美,毫峰显露,香气浓郁,鲜灵持久,泡饮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晶绿,有独特的茶韵花香,滋味醇厚鲜爽。有“可闻春天的气味”之美誉。


找到约12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