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紫砂壶和茶台

找到约174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第四届两岸三地紫砂壶艺茶技高层学术交流会圆满落幕

 

 

 

第四届两岸三地紫砂壶艺交流会

2018年11月12日,第四届两岸三地紫砂壶艺茶技高层学术交流论坛暨宜兴陶都经济联合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及成立三十周年庆典,在宜兴紫砂宾馆隆重开幕。在宜兴陶都经济联合会、福建省茶叶学会、朱可心紫砂研究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从2014年开始至今在宜兴、福州、漳州等地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四届。

今天的大会特别邀请福建省茶叶学会 紫艺堂、东南亚收藏联谊会、朱可心紫砂研究会、海峡两岸陈靖姑文化学术交流协会、两岸榕台贸易交流协会等单位出席。

此次活动在开展学术交流的同时,邀请多家海峡两岸三地企业参与讨论如何更好地将紫砂文化与茶文化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中国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源源不断的外地宾客陆续签到

 

活动现场一览

上午,举办活动开幕式,特邀宜兴市陶都经济联合会会长史良才、朱可心紫砂研究会会长赵小玉、原福建省台联党组书记、原省台办副主任蔡尔申、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等致开幕词。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正式宜兴市陶都经济联合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由执行会长周汝平作第六届工作报告,随后由丁蜀镇、无锡市科协、陶协会长等各单位领导发表讲话,回溯过去、展望未来,就促进紫砂文化交流工作提出意见,在交流中沟通信息,促进发展。

执行会长周汝平作第六届工作报告

 

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进行中

下午,海峡两岸三地紫砂壶艺学者开展了论坛交流,各位专家学者欣赏紫砂作品,对紫砂工作者的工作做出肯定,鼓励紫砂艺师创作出更多既符合传统、又具有时代审美情趣的紫砂作品。

在一系列交流活动后,大家共同欣赏了茶艺、茶道表演,精湛的茶艺表演奖茶文化的精髓发挥到极致,既提高了生活质量又无形中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方便大家交流、理解茶文化的内质,普及了茶文化精神,引导人们领悟中国茶道的最佳载体。

茶歇之余,各位紫砂学者接受了海峡卫视专访,让更多人了解到本次活动的意义,为弘扬和促进紫砂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届海峡两岸三地紫砂壶艺茶技高层学术交流论坛合影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宜兴市陶都经济联合会在丁蜀镇担当起协调发展工作的纽带作用,历经30年风风雨雨,有过坎坷、有过辉煌,坚定信念开拓创新,担当责任,拓展壮大理事队伍,以推进紫砂事业建设为中心,不断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合作方式,借鉴企业化模式,提升本会系统资源整合能力,推进本市经济社会发展。

两岸三地紫砂壶艺茶技高层学术交流论坛暨宜兴陶都经济联合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及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活动的开展,既为陶都经济联合会增添了荣耀、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也为紫砂艺术的推广发展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推进了宜兴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到日本旧庄园吃茶去

到日本旧庄园吃茶去

——记大阪府吹田市三个旧庄园的茶文化活动

“庄屋”是日本江户时代农村的末端 行政长官,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村官;而统管若干个村落的地区长官则曰“大庄屋”。日本各地有许多由江户时代的“庄屋”和“大庄屋”们所营造的豪宅大院,现在被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旧庄园向市民开放,让人们在领略传统园林建筑的营造技术的同时,也体会古代庄园主们的生活情趣。这些旧庄园大多建有专用茶室,经常举行面向广大市民的茶会等各种文化活动,成为市民亲近传统文化,提高知识修养的一个重要平台。本文拟介绍大阪府吹田市的三个旧庄园的茶文化活动,以期为我国振兴茶文化运动提供参考。

一、中西大庄园的饮茶情趣

位于吹田市岸边4丁目的中西家大庄园初建于1826年。当时的大学者、汉诗人广赖旭庄曾赞叹说:“其宅华丽,殆类侯居。”意谓庄园之豪华,堪与诸侯的豪宅媲美。中西家历代在江户时代担任本地的“庄屋” 和“大庄屋”, 历代主人都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而且喜欢结交文人墨客,因此,中西大庄园又有“文人墨客迎宾馆”之雅称。 宅院为日本园林式建筑,院内花木错落有致,四季常青,季季开花。曲径蜿蜒,移步换景,再加上枯山水、石灯笼,和木结构的传统日本民居相映成趣,宅院的布局就颇有些禅意。中西家大庄园中有7栋建筑被登录为国家级“登录有形文化财”, 2007年,中西家族把整个庄园约3300多平方米,包括家具、字画、陶瓷,以及文书资料等全部捐赠给吹田市,现由吹田市博物馆管理运营,向市民开放。

(图注:中西大庄园的茶室“喜雨斋”)

喜欢结交文人墨客的中西大庄园的历代主人有爱好“煎茶”的饮茶情趣。所谓“煎茶”,就是我们说的散茶瀹饮法,是区别于“抹茶”的一个概念。据说,隐元禅师把“煎茶”传入日本后,很快就在日本文人墨客中间传播开来,并形成了日本的煎茶道。中西大庄园主屋起居间门楣上挂着由日本煎茶道中兴之主高游外(1675-1763)题词的匾额,主屋内的小茶室的拱形门上方是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不难想象旧时文人墨客在此煎茶清谈的雅兴。

2012年春,吹田市博物馆举行的中西大庄园书画陶瓷名品展中成套的煎茶道具,更突出地反映了庄园主人的饮茶情趣和对中国文化的憧憬。青花的凉炉上画着中国的婴戏图,中国的白泥汤罐、中国的白瓷茶盅、景德镇的双菱形青花山水图茶巾盒。还有一个宜兴紫砂壶,朱泥提梁,壶身彩绘梅花,壶肩镌白字:“水流花自放”,落款为“孟臣”。 日本煎茶道就是在崇尚中国文化的文人墨客的追捧下,在庄园里发展起来的,中西大庄园只是其中的一例而已。

当然,庄园内还有名为 “喜雨庵”的草庵茶室,展品中也有“乐茶碗”、“高丽茶碗”等抹茶道具,说明庄园主也有抹茶的爱好。

二、西尾庄园的秋季大茶会

西尾庄园是武家庄园,日式园林建筑和中西大庄园大同小异,但饮茶情趣似乎有很大的区别。日本的抹茶道是在武家之间流行起来的,因此,作为武家庄园的西尾庄园表现出较浓厚的武家茶道的气息。 “积翠庵”是模仿京都薮内流的茶室“燕庵”和“云脚”而建造的。因为薮内流的武家风格和点茶礼法的男性阳刚特点,符合武家出身的西尾庄园主的性格。另外,主屋部还有一个名为“味味庵”的茶室和一个“二叠台目”的小茶室。均设有地炉,充分体现了庄园主人爱好抹茶的倾向。

(图注:西尾庄园的秋季茶会)

西尾庄园于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要文化财”,捐赠给吹田市后,被称为“吹田文化创造交流馆”,每年举行美术、音乐、茶道等各种文化活动。单就茶道而言,一年有4次在“味味庵”举行的定期茶会,分别由薮内流、里千家流、表千家流执掌点茶礼法。春秋两季还各有一次大茶会。除此之外,平时还开办茶道教室,为市民学习茶道提供方便。

前不久在西尾庄园举行了2012年的秋季大茶会。秋季大茶会面向广大市民,参加的人数较多,因此,茶会没有在“积翠庵”、“味味庵”这样的虽然正规但空间狭小的茶室举行,而是利用了被称为“贵人厅”的大房间。榻榻米的和式房间给人素净雅洁的直感,壁龛中的挂轴上写着“清秋竹露深”,壁龛前的绛红色竹编插花器的花草透着深秋的气息,风炉上的茶釜里腾着热气。

一群身穿和服的女子依次就坐后,称为“御手前”的点茶师开始点茶。点茶师身后的“席主”,即本次茶席的主人向来客介绍挂轴上汉文辞句的意思、插花的种类及其含义。点茶师全神贯注,专心点茶,一招一式,一丝不苟;席主轻声慢语,认真讲解,逐字逐句,浅显易懂。原来这些身穿和服的年轻女性也都是茶道中的“菜鸟”。每人一个甜点、每人一碗抹茶,都必须在向左右邻座鞠躬致意后才能享用。一次茶会不知道要鞠多少次躬。市民茶会也是年轻人训练礼仪规范的“道场”。

三、滨屋敷的烛光茶会

“滨屋敷”是江户时代吹田村“庄屋”的豪宅,“滨”是地名,“屋敷”即“宅院”的意思。“滨屋敷”是市民对这座旧庄园的爱称。捐赠给吹田市后,2003年6月起被改造为吹田历史文化创意中心,成为市民文化活动的一个场所。

虽然是传统的庄园建筑,但吹田市在利用旧庄园为现代文化艺术服务的创意还是挺值得赞赏的。庄园里原有的三个仓库,一个被作为多目的活动室使用,市民可以在这里举行文化讲演会、公司研修会、员工亲睦会等各种活动;一个被改造为画廊兼音乐室,配备必要的灯光和音响设备,让音乐、美术的艺术家们可以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华。还有一个仓库成了吹田发展史资料陈列室,让人们回顾吹田作为船运和陆路交通要道曾经辉煌的历史。滨屋敷没有专用的茶室,每年举行的茶会次数不多,但主管人员设法利用该庄园的结构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重阳节的烛光茶会就是其中较有特色的茶事活动之一。

10月23日,作为欢度重阳的一项文化活动,滨屋敷举行了雅乐演奏会和烛光茶会。雅乐演奏从下午3点半开始。阴霾蔽日的庭院中,回荡着呜呜然丝竹之音,如泣如诉,把人带进了一种莫可名状的幽玄境地。据介绍,演奏的曲目之一《越天乐》,原是汉文帝作曲,传入日本后经过改编,现在主要在结婚等传统仪式上演奏。担任演奏的旭都雅乐会是由爱好雅乐的市民组织起来的志愿者团体,配合社区或企业的文化活动巡回演出,让古老的宫廷音乐为现代市民的文化休闲提供服务。

(图注:滨屋敷的烛光茶会)

傍晚5点,点起了篝火和蜡烛,活动转入重阳赏月茶会。可能有人会对“重阳赏月”感到奇怪,但日本人自古就有9月13日赏月的习俗,9月9日在日本原本是“秋祭之日”,全国各地有举行秋报祭祀仪式的风俗。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城市居民往往把两者合并在一起举行活动,滨屋敷的 重阳赏月茶会就是结合了传统的重阳和赏月习俗的一次茶事活动。

茶会有煎茶和抹茶两个项目。先在庭院里举行煎茶“野点”。所谓 “野点”,就是在屋外的草坪上举行的茶会活动。铺着红毡的点茶台上摆着青花茶具,茶道师有条不紊地摆弄着各种茶具。台下摆着柿子、栗子等,竹篮里的南瓜、丝瓜探出半个“脑袋”,和左侧的大盆杭白菊一起显示着晚秋的气息,也隐约地透露着茶会所蕴含的古老的秋报习俗的信息。

转眼间已是暮色苍茫。燃烧着的松明不时发出噼啪噼啪的爆裂声,点茶台上的红蜡烛在微风中摇曳,烛光茶会渐入佳境。由煎茶道方圆流的茶师沏的玉露茶被送到客席,客人们端起小茶盅徐徐品饮,啧啧称赞。煎茶道的席间氛围和抹茶道有所不同,比较轻松随和,不那么一本正经。市民茶会尤其如此。煎茶“野点”结束后继续在主屋的和式房间举行抹茶会。茶会过程,略如前述,恕不重复。

利用旧庄园开展茶文化活动,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文化休闲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茶文化活动,市民们还能训练礼仪规范,增长书画、陶瓷、民俗、历史、文学以及其他和茶文化相关的各种知识,陶冶性情,提高素质,促进社会和谐。这是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摘自2013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曹建南)

思凡

(《吃茶去》杂志)我喜喝茶,尤其喜爱纯料古树普洱生,喜欢置身于雾霭氤氲的茶境中,那种千变万化妙不可言的享受,将我与茶融在一起,禅意合一,瞬息穿越古今,流淌如河,飘逸若云,悠悠然然中,慢慢归于静寂,清爽,出尘。

几乎每一次的品饮,都有这样的感觉,喝罢良久,苦尽甘来,香味由多杂到单一,喉间甜丝丝地如含著一块冰糖,唇齿留香。有人请酒,我多婉拒,但凡邀喝茶,特别是普洱茶,几乎经不住诱惑,逢邀必往,喝到三泡,汗蒸一般,不再吸收,推杯扣盏,方算兴尽。有时我想,喝茶到这种份上,恐怕就不仅仅是嗜好了,简直有了茶瘾,但我确信,喜欢或痴迷的,绝不是茶的本身,譬如收藏、观赏,甚至贾而待善价,流于茶商之流,而实在是喜欢那种可感的茶境,可触的禅意,由实在到空寂的过程。再好的茶也是用来喝的,不喝,毫无意义。

一位神交已久的茶道朋友邀约,我欣然前往,我知道,他一定有难得一见的私房茶款待。喝茶多年,已不像初出道的雏儿,再迷信所谓的名牌茶。名声大,享誉多年,虽不能说浪得虚名,但真正懂茶的人都知道,名牌不过是大牌的代名词,家大,业大,产量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品质优良的大路货,有些是收藏者玄耀的标志。自然,也不乏标志性的珍品,如武夷山母树大红袍、龙井御园茶十八棵、千年寨野生茶树王等等,是再任性的土豪也喝不起喝不到的,不是钱的问题,天价的背后是极其稀珍。可以这样说,真正的好茶是寻来的,可遇而不可求,有缘喝一泡体己私房茶,那就是这一辈修来的福气。

果然,有好茶喝,喝第一口,我就差点喊出来,被那种从未体味过的茶味或者说茶感所震撼,一时苦甜香五味纷呈,尤其是那种触及味蕾乃至灵魂的苦,似曾相识,呼之欲出,却又想不起在哪里什么时候尝过。我停顿着,回想着,等盏中的茶稍凉时,一口饮尽,瞬间那种熟悉的苦滑过,几乎稍后或同时,一种回甘从舌尖溜向舌面,漂起一股若有若无的醇厚的淡香,三种明显的味道交融在一起,形成弥漫的茶境,霎时将我包容了,经久不散。瞬息十年、二十年,时光倒流,那弥散的味道渐渐清晰起来,还没等我叫出声,朋友启发我“有股去痛片的味道吧”,我早恍然大悟,爷爷几十年前吸水烟解乏的情景宛然如昨。我点着头:“是正痛片的味道。”苦中有甜,甘中泛苦,是一种说不上的味道。总之,我很喜欢。那时,我还是个没炕沿高的孩子,就喜欢站在挨炕头的锅台边,或跳起爬上炕,在落日后的黄昏,看黑暗里爷爷的水烟锅一吸一闪的光亮,嗅烟枪和唇边冒出的水烟和正痛片药混合的味道。爷爷吸水烟时,喜欢在烟丝里压四分之一份正痛片,吸后乏困顿解,神奇般地精神起来,跳下地,穿着雨靴,到屋前的菜园灌粪浇水,或锄地松土。那种苦中有甜,变了味的苦,连同爷爷的身影,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

朋友说,这是从勐库西半山懂过村2011年寻到的纯料普洱生茶,这是散茶,条索完整,饼茶也许味道更佳、更浓。墨绿的条索,灯下有些微幽光,经历了岁月的浸泡,厚重感分外明显。茶汤黄亮如琥珀,光波流溢荡漾,像我喝过的懂过茶,但似乎又不一样,尤其是那苦中回甘的味道,从始至终保持着,就是喝到最后,舌齿相间,还能感觉到淡淡的醇甘之苦。饮尽盏中的茶,轻嗅,这味道依然保留着。

朋友问,这款来自懂过村的茶,应该起个什么名字,才不负你所夸说的好茶呢?我沉吟着,呼之欲出,但又模糊起来,跳跃着远去,只剩下挥之不去特别的茶味。大概真的是人多,围坐茶台,三个人品,只品了茶味了。之后,又换了茶,喝了两泡,是我喝过的好茶,但我依然沉浸在那款懂过生普中,满脑子的茶味,音乐一般飘起沉浮,流溢着。

临别,从不喜欢主动张口的我,竟请求朋友再送我一泡,回家静静品尝下,一定能尝出个中滋味。

虽有晚餐后饮茶的习惯,但怕相隔时间太短,受先入为主的影响,当晚我只喝了泡99古树普洱熟,拿回的那小袋懂过,留待明天品尝。

第二天晚饭后,关门闭户,拉上窗帘,亮灯,客厅异常宁静,我打开DVD,装上班得瑞寂静山林碟片,将声音调至最低,片刻后,若有若无的流水声,清脆的鸟鸣,风过山林的呼啸,起伏回荡的轻音乐,从远方不断传来,或流淌,穿过。我燃了枝最细的沉香,开始往壶里注水,煮水,准备泡茶。本来有一桶农夫山泉,我怕矿泉的味道干扰了茶味,特意买了小桶纯净水,用平时舍不得用的橄榄核点燃红泥火炉,静待水开,出现鱼眼,开始沏茶。茶是一样的茶,是前天讨回的懂过村的2011年生普,冲泡时荡起的味道,似乎比那天还要浓烈,大概是空间小和静的原故,还未触唇,就感觉到了那股别样的苦甘。第一泡几近冰岛和大户赛混合的味道,我没有洗茶,直接品饮了。第二泡,汤色味道全出来了。汤如少女最初颊上的潮红,鲜艳靓丽,入口苦而无涩,略带回甘,和舌触正痛片的味道一模一样,那种苦,令人愉悦回味。之后每一泡又自不同,先如少妇光亮迷人,温润有加,后如半老徐娘,风韵雅意,诱惑仍在,十几泡后,苦味虽淡,醇香不减反增,但舔唇齿时,犹有苦底回荡,苦的清爽,非冰岛、坝糯可比。人常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而此茶又何尝不是?忽儿,我的脑海,或者是心底,嘭地蹦出两个字:思凡。膨涨一般,愈来愈大,占据了整个脑海,或空间,再也挥之不去。

揭开石瓢紫砂壶,苦香甘味犹绵绵不绝地传来,就是闻嗅已然冷却的官窑杯,壁上的味道还在,冷香依旧。这中奇特脱俗的苦底甘香,让人流连,是天堂,还是人间,一时还真的不好抉断,天堂虽甜犹带苦,人间虽苦还带甜,似乎仙凡结合,成能成就这样一个完美。

我没有去过勐库,更没机会走进懂过村。但平日阅读广泛,对那边的纸上家园山川,还是相当熟悉的。我的脑海闪现出云南风情的大雪山,和雪山绵延出的郁郁葱葱的古茶树,这片粗大的茶树,到底是千百年大雪山野生茶树的变种,还是300年前从西双版纳引进勐库地区大叶种树的变种呢,没有实地考察比较,真得难以论断,但依山傍树的懂过村人,多少代就是喝山上的古树茶繁衍过来的。这生态环境,使我想到了一些学者对伊甸园就在云南的论断,也许,在创世纪之初,神就将遥远天庭的茶树带到了后花园,并安置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后虽被驱逐出去,靠苦力生存,但美丽的伊甸园却留了下来,天上的神树便随之生存下来,一茬一茬,生生息息,就成了后来的千年古茶树。这茶树便与其它处的茶树不同,经历了太多的人间苦难,但始终保留着天堂的底香回甘。只有经历过,才懂得苦尽甘来,也深得个中滋味,看来这村庄取名懂过,也不是没来由的,一反远古居民的质朴,似乎更多了形而上的意味,叫懂过,真的名附其实。

懂过?不禁使我联想到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四大传说之一的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这个美好而充满悲剧色彩的传说,历经几千年,浓烈依旧,基本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已成为中国民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女儿节,七巧节,近年更成为国人自封的中华情人节。董永的善良憨厚自不必说,更让人感动的是七仙女美丽动人的思凡下凡,和苦甜相伴的人间爱情生活,天堂甜美她不享,情愿思凡下人间,爱上一个凡夫俗子,过清苦的耕织生活,对爱忠贞如一,至始不移,无论何年何代,真的可歌可泣。但我想到的却是七仙女那段苦苦甜甜的生活经历,苦中有甜,虽苦犹甜,很像这款令我一喝难忘的懂过2011,其本身不凡,才会思凡,虽处凡尘,高贵依旧,不过是多了人间的烟火味。

在偶然,刻意与随意的品饮中,我多少次瞬间深感茶中的凡间之苦,但那融含其中醇厚的香甜,别一种清爽的香甜,不时随苦味滑溜而过,弥久不散。董永与七仙女的人生如此茶,而忆想回味,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苦苦甜甜,苦中有甜,虽苦犹甜,过去的,流逝的,都成为难忘的美好,就像饮茶时度过的妙曼的午后明媚的时光,或月光温润清辉流溢的夜晚。

我呢喃着:思凡,思凡。真的很有禅意,简单,明了,直指禅心。

我感到,真的再没有第二个名称,更适合这款独一无二的懂过2011春茶,贴切,富有意蕴。我毫不迟疑地拔同朋友的电话,不容质疑地说:“这款懂过,就叫思凡2011吧。”

倘有机会,就亲尝一下思凡2011这款古树普洱生饼吧,品品思凡的滋味,绝对够味,不可复制。自然,这也是我这个别茶人的姝愿,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否?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静子(山西大同)】

找到约167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